当前位置:首页 » 导师指导 » 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

发布时间: 2021-03-30 17:35:47

1. 教师在主题活动中区域游戏指导的方式策略有哪些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观察记录

一、 研究背景
区域活动是幼儿学习、探索、不断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轻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充分满足孩子们的发展要求,深受他们的喜爱。但是在孩子们参与区域活动的过程当中,务必会发生种种状况,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介入、采用合理的指导方法,以保证探索活动继续下去。本学期以行动研究法、案例法为研究的主要方法,结合实际,开展了以主题活动背景下区角活动材料的投放、教师的观察指导以及区角活动的评价形式为专题的研究,把这些作为进一步深化主题背景下的区角活动目标,使区域活动在主题背景下建构和开展,更好地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以下是我们课题组在这个学期中开展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一点做法。
二、研究策略
针对幼儿个性化特征指导的策略。
首先,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对较特殊的幼儿进行跟踪指导。对兴趣单一的幼儿进行个别交谈。
其次,注意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在同一活动区里教师提供的材料千万不能“一刀切”,不但应考虑到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还应考虑区域设置的教育目标,做到材料提供的层层递进。
再次,根据小中大班的年龄特征,适当的安排游戏内容和教学内容。
通过小课题研究,教师能够对幼儿进行合理的观察与指导,使幼儿区域活动教育效果的达到最优。
三、本学期研究重点
1、继续进一步完善区域活动环境,包括活动空间和活动材料的选择投放。
2、在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策略以及如何把握教师介入指导的时机。
3、关注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4、重视活动的交流评价。
四、研究步骤与措施
1.强化理论学习,刷新教育理念。本学期组织教师学习《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幼儿园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游戏中教师的观察与有效指导》,采取个人研读、组内讨论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继续进一步领悟其中精神。
2.加强主题前审议活动。本学期我们加强了主题前审议的管理。注重审议过程,做好相应的记录。主题前审议时,我们主要围绕主题目标、主要活动安排、环境与资源、区域活动设置、区域活动材料准备等方面对主题进行全面审议,对不够合理的地方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不断优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3、开展“一案三步”互助式集体备课研讨。本学期初我们课题组通过观摩发现了部分主题的区角内容的材料还存在目标过于单一,缺乏与主题阶段目标吻合和缺乏层次性,我们课题组决定开展“一案三步”互助式集体备课研讨,第一步,研讨主题性区域设置及材料提供,第二步,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进行实施;第三步,观摩区域活动开展过程;选择案例分析。希望通过这三步走的实施,把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开展做得更扎实。为此我们以个主题目标、阶段目标、主题内容为蓝本,对各区角活动的预设进行了集体备课活动。首先我们在认真学习、把握主题目标和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课题组教师进行自备,其次以汇报的形式交流(主要是围绕区角材料的设计、区角活动材料各阶段的投放与活动的重难点展开),再次根据研讨的结果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修改。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区角活动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做到心中藏有目标并认真组织实施。最后加强教学沟通,课题组教师相互观摩区角活动的开展,探讨开展过程中的问题,从而逐渐更新教育观念,拓展教育思路,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4.开展观摩活动,促进专业成长。如果说,学习理论、剖析案例是教师广泛吸纳各种新信息,初步整合、建构自己的“有关区域活动教育理念”的过程的话,那么,观摩研讨则是教师形成新的区域教学能力的过程,是在学习借鉴他人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的过程。为此,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围绕区角活动材料的投放和教师的有效指导和评价进行了观摩研讨活动,在交流活动中,大家畅所欲言,中肯地提出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使执教者获得了更多的启发和新的灵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收获颇多,对提升自己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帮助。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改变了教师们的传统思维方式,还用新的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体验到了大胆尝试、研究的成功感;培养了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同时,我们做好每次研讨活动资料的梳理与整理工作,做到有内容,有记录。
5、以优秀“案例”为载体,开展研讨活动。 课题组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每位老师总结自己在实践中介入指导和交流评价的优秀案例,并展开研讨——研活动的价值点;有效的指导方法和策略的运用;怎样把握介入的时机;师幼互动等。并结合案例谈自己的想法:如果是你在这活动中该怎么处理?教师们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思路和策略,在分享交流的同时促进了专业成长。
五、研究的成效
对教师而言:
1.强化了教师的角色意识。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由原来的教与学的关系转变成合作伙伴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开始学会观察儿童、了解儿童,对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理性的思考。活动中,教师尊重幼儿的各种做法和想法,把指导的重点放在了观察和把握孩子的发展上,并在此基础上有依据地进行指导。同时,通过师生“对话”,逐渐形成两者之间的理解、沟通、互信、尊重、融洽的良好氛围,继而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2、学会有目的地组织评价活动。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教师们开始重视区角活动的交流和评价。她们根据每个区角活动目标的制定能灵活的、有目的地去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在评价活动中课题组的老师们常常会使用以下一些方法:
(1)激发孩子对多种活动内容的兴趣。通常孩子在选择区域时,很容易受材料本身的吸引,比如事物的外形、颜色、声音等,这很容易使孩子在一个地方或固定区域中,兴趣单一。所以老师要像做“广告”一样,充分利用交流评价来把区域内容“推销”出去,使幼儿关注未涉及的活动区域,进一步诱发孩子的内部动机。比如在主题活动“我喜欢的昆虫”中,老师在交流评价时展示了一名幼儿的喷画作品,幼儿从画的效果中对作画的方式感到新奇,这样,交流就激发了孩子对未涉及的活动内容的兴趣。
(2)介绍多样的学习方法,激发探索欲望,鼓励创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体差异,而区域活动是通过材料与孩子相互作用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每个孩子会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老师组织的交流评价,向孩子展示各种成功的方法,为幼儿的“学会学习”提供良好的交流机会。如:在“我居住的地方”主题活动中,一个孩子用和老师不一样的方法成功设计了“未来的小区”时,老师关注了这样的个案,在交流评价中请他向大家讲述自己的方法,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事实证明,只要你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发挥,他们的表现肯定让你意想不到!
(3)通过评价交流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活动中,课题组的老师们能够注重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良好个性品质,如:遵守活动常规、与同伴愉快合作、不怕困难耐心坚持、反复实践等一些个案,作为交流评价的内容,她们没有在意孩子的认知技能在这次的区域活动中又提高了多少,做得像或是不像,而把良好的心理品质(坚持性、自信心、目的性等)的培养作为价值取向,作为每一次活动结束之后评价的一部分,这样能进一步促进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通过研究提升了教师观察、反思的能力。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是没有生命力的。反思是对问题的反思,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预测、经验等寻求问题的解决,从而获得专业成长。为此,在每个阶段的活动中和活动后,我们都通过自我反思

2. 对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提高教师指导方法的一些建议

区域活动中的指导是一种隐形指导,既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适时地提供帮助和支持,需要很高的指导技巧。教师可以利用“游戏介入法”、“材料提供法”、“语言指导法”来参与游戏,了解幼儿游戏的情况和需要,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游戏介入法是指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利用“平行式介入”或“交叉式介入”的方法参与幼儿游戏,从而起到指导游戏的作用。材料提供法是指通过提供材料来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教师可视游戏的需要分别提供“替代材料”或“辅助材料”。语言指导法是指教师在游戏中运用“建议式”、“鼓励式”、“澄清式”、“邀请式”、“角色式”、“指令式”等不同形式的语言,达到指导游戏的目的。 1.指导过程加强与孩子的互动 区域活动可体现一定的教育意图和要求,教师可以通过确定的活动目标制订计划,创设适宜的活动条件,并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积极实践、操作探索,促进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师要减少活动倾向的权威性干预,提倡幼儿自主选择,教师不再是“制造兴趣”——幼儿被“填充”进区角,而是顺应幼儿的个体需要与意志,活动什么、活动节奏、活动顺序、活动伙伴、活动规则由幼儿自己决定、商量、协调。 但同时,区域活动也是一种自主性探索活动,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在活动的组织和进程中,都应该以孩子为中心,让他们自由选择,自由探索、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时,也应当学着自主地评价和自我激励。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支持性指导是有别于集体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式指导。也就是从活动的台前到后台,从一个引领者变成一个尊重幼儿意愿的支持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正确指导和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如:从美工游戏实施和记录过程发现中来研究:通过从培养兴趣入手——对幼儿的引导和鼓励——再次激励幼儿的一系列过程来激发幼儿。 2.把握指导的时机,适时介入 孩子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情况的随意提供帮助。其实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具有敏锐地观察力和判断力。比如当孩子在很专注、很顺利地进行制作活动时,老师最好不要在此时去打扰他,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 例如:《美丽的项链》:益智区有多种动手操作的材料,杨阳拿起区域活动的小蜜蜂周旋了一圈,好像决定了活动内容,毫不犹豫地坐在益智区,拿起串珠。刚想穿又放下,看看旁边的雨欣忙碌,他似乎看到津津有味,区域活动时间过去了大半,他还没有开始,突然他发现什么秘密,就问雨欣:“你是不是按颜色有规律穿的?”“是呀!”这会他才开始游戏起来,到活动结束时,他拿着按形状规律串成的项链带着我的脖子上,说老师做我的公主……我表示愿意做他的公主,同时也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告诉他成功了。由此可见,教师不断地在观察和倾听的基础上调整自己以跟上儿童的步伐,以进入他们有灵性的生命世界。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物质和心理的条件,并将观察结果作为改进教学的根据,进行鼓励和扶持,不包办代替,使孩子们能够自我坚持地学习,能够自我服务,自我决策和自由选择,自己完成自己决定要做的事情。从而达到了提高幼儿的自身发展水平,并成为幼儿活动的隐性并又不可欠缺的辅助者 。 区域活动充分提供给幼儿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提供给幼儿实践的机会。这里可以看出老师没有操之过急,而是耐心等待,让幼儿获得了充分的体验。由此可见,区域活动的观察指导是一种极富灵活性、创造性的工作,在活动中,老师还需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不断分析、调整和反思,以便更好的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探索、体验、学习和发展。 当教师发现了幼儿在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确实需要介入时,必须寻找最佳的时机的介入。比如,当孩子遇到困难玩不下的时候,教师应当以一个伙伴的身份,在旁边协助孩子;当孩子出现纠纷问题时,教师应当采取转移视线的方法巧妙地化解纠纷。当孩子对游戏的玩法、规则、扮演角色内容不熟悉时,可以以某种特殊的身份参与。 如何把握介入游戏的正确时机,关系到游戏指导的实际效果。干预的时机正确,可以扩展和提高孩子的游戏内容和层次。反之可能会抑制他们的游戏。以下6种情形指明了教师介入游戏进行干预的最佳时机。 (1)当孩子并不投入自己所构思的游戏想象情境时; (2)当孩子难以与别人沟通互动时; (3)当孩子一再重复自己原有的游戏行为,进一步延伸和扩展有困难时: (4)当孩子缺少材料,使游戏难以继续时; (5)当孩子发生游戏技能的困难时; (6)当游戏中出现负面行为效应时; 3.对孩子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 “成人给儿童的教育是协助儿童自我发展,是给他出一臂之力。” 有时为了调动幼儿积极性,不管成功是否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幼儿之间存在着差异,只要幼儿是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那不管结果如何,都要给予表扬与鼓励。否则能力弱的孩子总是失败,会使其产生畏惧情绪和自卑感,最后导致对整个游戏失去兴趣。对于这种孩子,老师一方面对他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掌握一定的技能,有进步就进行表扬,使他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心,另外可请能力强的孩子与他共同游戏,让他也体验游戏的成功。 对胆小、缺乏自信的幼儿,教师可以用提问和提示的方法积极引导其开阔思路,帮助他们有目的地思考。例如,有些孩子既想粘帖小鱼又迟迟不敢动手,这是教师就可以问他一些问题:“你的小鱼是生活在什么地方的?它最大的本领是什么呢?”然后和孩子一起摆放打算粘帖的东西,讨论在什么位置上以及如何粘帖出形态各异的小鱼,再启发幼儿为作品添画有关的景物,使幼儿最终能够得到自己满意的作品,体验到成功和喜悦。 游戏中的儿童是主人,是儿童在游戏,而不是成人在游戏儿童,因此教师的指导应当迎合儿童的需要,指导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儿童的游戏意愿。为此,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和地位应该是这样3种提法:一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者;二是游戏过程的观察者;三是游戏进展的支持者。这一提法既体现了尊重幼儿的游戏主动性,又体现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4.重视对游戏后的评价 游戏后的评价,是区域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地是引导幼儿开展讲述、讨论、分析,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引导孩子修正错误的经验,让孩子们分享成功的快乐,提高对区域活动的兴趣度,也为下一次活动的提出新的要求。有效的评价不仅能够引导孩子总结活动成果,也可以使教师及时地发现活动存在的问题。比如在活动结束后,让幼儿尽可能想说、多说、表达他的各种想法,表现自我,让幼儿介绍在活动中是怎样玩的?出现了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这样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自我评价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对孩子的行为发表评价,使他们的行为受到赞许和强化,使他们的水平不断提高,收到更高的教育效果。 《纲要》指出:“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被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因此,我们把评价目标变为分享快乐,教师可以根据教育需要和幼儿游戏发展需要,适当组织一些讲评活动。讲评的方法多种多样,但要让幼儿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使讲评的过程成为幼儿分享游戏经验的过程。可以引导幼儿自己分析游戏过程中的问题,然后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立下次活动的任

3. 如何让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指导与支

教师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项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是教师按照幼儿发展目标和幼儿兴趣为依据,为幼儿积极创设一个多样化、多功能、多色彩的环境,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域和内容,按照自己的意愿与材料、同伴等进行充分的互动,从而发展各方面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活动形式。
关键词:幼儿园 区域活动 教师指导

一、建立活动区游戏常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生活常规并执行[1]。幼儿游戏也应建立必要的常规。良好的常规保证了良好的班级活动秩序,既能给幼儿自主活动的空间,又能有一定的要求约束幼儿的行为,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幼儿自律能力的发展。
1。 师幼共同协商制订区域活动规则
活动中需要幼儿遵守哪些规则,应该怎么做,在活动前,可以采取教师和幼儿共同商讨的方式,让幼儿做到心中有数。例如:“10多个小朋友想玩花片,但花片没那么多,小朋友就抢花片,撒了一地,这样做对吗?应该怎么办?”讲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幼儿讨论,小朋友们商讨出了:若一个区里人太多时,要懂得协商,谦让,轮流玩”“活动中不争抢玩具”“玩具掉到地上要及时捡起来”等;“要玩区域活动的时候,小朋友把小椅子拖来拖去,发出很大的声音,对吗?以后应该怎么做?”小朋友通过讨论,就知道“活动中应该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取放东西轻。”又如平时发现小组长收拾玩具时动作很慢,把这个问题也提出来和小朋友一起商量,就讨论出了“收拾玩具时全班小朋友一起动手,收拾时动作要又轻又快”。规则便在试误中不断形成。在每次活动前,教师要将上一次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强调一下,幼儿明确了活动的要求,加上教师的指导,幼儿就能进一步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2。 区域活动规则制定指导要点
(1)选择活动区
指导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想要玩的游戏,开始活动。鼓励幼儿尽量选 择不同的区域,尝试不同的活动。选区时如果遇到自己想玩的那个区域人数已满,那就先到别的活动区域里进行游戏,等人少时再去玩。鼓励幼儿遇到困难最好先自己想办法解决,等到解决不了再向教师求助。
(2)更换活动区
指导幼儿想要到其他活动区活动时,可以先观察该区域中人数是否已满,如果是的话,就尝试与那个区的幼儿商量,是否可以交换轮流玩游戏活动。但教师必须指导幼儿在去进行下一个区域活动时,必须把上一个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收拾整理整齐。
(3)活动过程中
指导幼儿在活动区活动时要尽量保持安静。碰到要交流的问题时再和同伴轻声讨论。并且,规定不能将材料四处乱放,或者带到其他的区域里。当在进行游戏时制造了一些垃圾,也必须把垃圾放到指定的地方。
(4)活动结束后
当区域活动结束后指导幼儿要记得把操作材料收拾整理好,整理时也要细心。在区域里做成的作品等可以请问老师,放在相应地方,以供教师向幼儿讲解评价和供其他幼儿观察、欣赏。
二、仔细观察,寻找适时机会介入指导
观察是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前提,是活动准备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随机应变能力,适时正确地介入幼儿的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也是有逻辑,有目标的[2]。
1。 放弃时
在区域活动中,每当幼儿玩游戏时出现问题,不同的幼儿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有的幼儿会自己想出办法来解决,有的幼儿则会向同伴求助,一起来解决问题,而有的幼儿就会因找不到方法而放弃继续游戏,那此时就需要教师来进行干预,帮助幼儿解决问题,继续活动,从而获得提高。
例如,在幼儿园看到的一个例子,因为“找影子娃娃”是新游戏,大多数幼儿还是没有掌握这个玩具的正确玩法。主班教师发现强强一个人坐在位子上,一会翻弄着盒子里的小卡片,一会看看盒子盖上的样本娃娃,过了很久还是不知道如何玩,看看其他的同伴在玩别的,正想放弃时,教师就走过去,开始耐心地一边向强强讲解这个游戏的玩法,一边演示给他看,强强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了这个游戏的玩法。
2。 争执时
处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正是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候,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在区域活动中,在幼儿之间的交往中常常会出现争执。在“康康医院”中,需要一名护士,一名医生。婷婷和芳芳都想做医生,就一直在争吵,这时主班教师就走过去让画画相对好一些的婷婷当医生,并告诉芳芳说,这次先让婷婷当医生,她需要你的帮助,你能做她的护士吗?等下次你们俩再换一下,互相帮助,可以吗?这样一个小争执就被教师有智慧地解决了。这就启示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友好互动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在游戏中培养友好、互助、合作的优秀品质。
3。 求助时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常常会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当幼儿遇到问题向教师求助时,教师要仔细进行分析是否帮助,如何帮助。让幼儿自己再想想,尝试找出解决方法,帮助幼儿挑战自己;或是将这个问题在集体谈话时提出来,让所有的幼儿一起进行讨论,得出解决方案;或是让幼儿回家问自己的爸爸妈妈,和家长一起探索,可以综合考虑采取不同的方式应对幼儿提出的问题。
三、灵活分析,有效支持与引导幼儿游戏
1。 巧用情境性语言,优化幼儿游戏进程
在区域游戏中,幼儿常常会遇到问题,当教师参与到活动中时,要讲究介入的技巧性。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加强指导语的有效性、趣味性[3]。指导小班时可以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参与活动;指导大班幼儿时要注意用建议性的语言来引导幼儿。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的几名幼儿各自玩各自对的,毫无交流,教师可以说,我来你们家做客了,这样引导他们一起招待自己,进行互动。
2。 适度等待,让幼儿自由探索
在区域活动中,一看到幼儿出现问题时,绝大多数的教师就会立马直接介入幼儿,从而限制了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相信他们可以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可以在旁边再看一看,等一等,只在孩子真的需要我们的帮忙时再指导,这样,比我们直接指导更利于幼儿的发展。
3。 为师幼、幼儿间互动创造机会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为使幼儿能够自主探索、体验、发展,要依据幼儿不同的活动情况进行不断地分析、调整自己的指导行为,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教育幼儿。平时在一些角色表演,科学制作等活动中,也可以让幼儿互动,让幼儿来教幼儿,来影响幼儿。例如,在唱歌时,让孩子做小老师,教其他孩子。
四、进行恰当到位的评价
活动评价是区域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每次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有针对地对活动进行评价。可以是教师评价,也可以是幼儿自己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师生一起了解自己的表现,一起反思,改进并调整。
1。 鼓励幼儿对活动做评价
教师要在活动中敏锐地抓住有教育价值的认知冲突作为问题,将部分幼儿的问题放大到集体谈话内容中,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交流,参与评价。这样更好地增加幼儿获得经验,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
2。 教师对活动进行评价
在评价这一环节中,教师发挥着主要的作用。评价活动可以采取集体、小组和个别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把极具教育价值的问题放在集体谈话中与全体幼儿进行探讨;属于个别幼儿的问题可以单独或小范围地选择具有同样问题的幼儿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林华。“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实践和探索”的行动研究[J]。新一代(理论版),2011(1)。
[3]李娜。浅谈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作用[J]。科技风,2011(7)2015.03

4. 浅谈区角活动中教师的有效介入与指导如何有效

幼儿园的区角活动在幼儿教育中越来越体现出了它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性,开展区角活动的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幼儿园区角活动已成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是一种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形式。教师在活动中应该如何指导活动,最大程度的发挥区角活动的意义作用,跳出形式化、虚空化,如何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区角活动?
区角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活动。区角活动是"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幼儿自尊心和自信心"最有效的措施。在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幼儿的操作能力、探索能力上,区角活动具有明显优势。区角活动教育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只有针对区角活动各环节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指导策略,三环节并重,才能促进区角活动的顺利开展,有效地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教师在区角活动中应该担当怎样的角色呢?《指南》中有明确的定义,在区角活动创设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尊重幼儿,要准确定位教师的角色,做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在活动中,我们的重心应该是培养孩子去感受和在乎活动的愉悦,而不要去刻意的奖励,而忽视了活动的本质。例如,在孩子自主的去做一件本该承担的事情时,例如,孩子捡起不小心掉下来的毛巾,或帮助老师叠被子,甚至因为吃饭乖而因此给予孩子行为的肯定,并且奖励一朵红花,以后孩子就会将做事的出发点由自我内心的愉悦感,由一种责任感,自律性的满足感而指向了物质的奖励上,这样的教育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该强调自主性,让幼儿去自主的选择,自主的参与其中,并从内心去感受参与的愉悦性。在发展幼儿的自主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作用,这里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而教师应该怎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其指导作用呢?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材料的投放上,材料的投放要体现科学性、实用性,并能够结合本地的地域特点投放一些有地域特色而且幼儿又熟悉的材料便于幼儿选择,但也不能为了求新求异而不考虑使用的合理性,所以在材料的投放上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的重要性。在活动中教师需要适时的观察幼儿每一次活动的表现,并进行科学的评估,根据幼儿的表现进行材料投放的调整和增减,例如,角色扮演区,中班幼儿在熟悉了餐厅玩具的使用后,可以逐渐的投放一些真实的食材来供给幼儿进行操作,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
其次,教师的介入指导要适时,只有当幼儿确实因本身经验能力局限,探索活动难以继续时才给予一定的支持。孩子们自由选择、自主活动,老师适时适度的给与支持、帮助和引导。整个活动中,让孩子们真正做区角的主人,切实发挥区角活动的教育价值。
但在区角活动中,幼儿的偏区一直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问题,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在区角活动中给予了孩子充分的自主能动性,但这会让孩子总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活动,也就造成了孩子偏区的情况,但是教师又不能过多的干预孩子的自主性,强迫孩子去参与活动,这就形成了矛盾,要如何改变并打破这一矛盾了?可以在区角活动进行到一定的时期后采取一定的轮流形式,让幼儿在各个区角进行轮流活动,进行交换。教师以游戏方式将幼儿分组,然后以抽签的方式让幼儿抽取所参加活动的区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活动,就可以打破幼儿的偏区现象。但要从根本真正改变偏区现象,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分析、研究、并探索发现个别幼儿偏区的原因,找到偏区的症结,是因为材料投放不充分,还是因为孩子生活经验不足,或者是因为孩子兴趣爱好指向造成的,找到原因以后从本质去击破从而改变偏区的现象。这里又体现了教师间接干预的重要性。
集体教学中很难以实现孩子的自主探索,通过分区自由活动让孩子主动的去探索,在不断的尝试中去实现探索,发现。因为孩子年龄和生活经验也局限了孩子的探索行为,在活动中,主要表现在情景动作单一,在看到这样的情况时,教师不能生硬的去教孩子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游戏,而应该仔细的分析寻找造成的原因:是生活经验不足或者是未被激活?还是材料投放单一了?找到原因以后就要对症去解决,是因为材料投放的原因,那很好解决,要有针对的投放相关的材料。如果是生活经验造成的,那就要有意识的丰富生活经验,可以通过提示、积累、谈话、激发、分享交流等方法来激活原有的生活经验。例如,孩子在扮娃娃家的时候,只会抱着娃娃扮妈妈,哄娃娃睡觉、给娃娃唱歌。在观察到这一现象时,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组织一次谈话活动,通过谈话、讨论来激发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孩子积累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迁移到游戏活动中去,在游戏中更好的去探索发现。有时引导不需要过于刻意,教师以一个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其活动会更有效。在娃娃家教师可以扮演另一位妈妈,可以与"小妈妈"交谈:"你给宝宝吃的什么奶粉?生病了都找谁看病啊?"边谈边给自己的宝宝喂吃的,还可以招呼餐厅的服务员过来服务,把自己想要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演示一遍,孩子通过观察通过模仿就会激发出生活的经验,从而丰富活动内容。
作为教师在区角活动中一定要时刻提高警惕,分析确定指导是否有必要,要多看少动,要进行观察、判断,理性的分析其活动意义,要去当一个观察者、参与者,而不当游戏的破坏者。只有孩子在活动中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教师才有必要去干预:当孩子长时间的游离在游戏活动外时,教师应该引起关注,并进行干预;当孩子长时间的重复简单、单一的动作时也需要去进行干预,让孩子打破这样的单一重复;还有就是孩子在游戏中出现了违规行为、或者严重的破坏性行为时,教师就必须加以干预和制止了。
区角活动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性和不可取代性,但区角活动并不是简单分区活动,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动性并不是滋养懒惰的教师,而是需要教师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发现,才能够真正有效的开展区角活动,以《指南》为背景,最终实现其目的。

5. 区域活动中教师怎样进行观察与指导

区域活动是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有利于各种能力发展不一致的幼儿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区域活动可以为每一位幼儿独特的发展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丰富的操作材料能够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活动,进行探索、尝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
那么,怎样来合理地创设区域环境?怎样让区域环境与幼儿互动起来?怎样让区域活动与我们的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怎样帮助幼儿发展?这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观察。
一、对幼儿活动的观察
教师要在活动中根据幼儿的活动状态进行细致的观察,通过观察来抓住能够反映幼儿活动水平的表现,通过这些表现来准确地把握幼儿在活动中的实际发展水平,在这个基础上有目的地更换投放材料,并在幼儿需要的时候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来提高幼儿的活动水平。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哪些活动区更吸引幼儿,并根据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学习特点,了解幼儿喜欢哪些操作材料。
如在我们班,最受欢迎的是娃娃家,在娃娃家里幼儿能够扮成爸爸妈妈,学着大人的样子做饭、照顾宝宝、择菜、叠被子等,模仿体验成人的生活,在模仿与体验中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最初,孩子们模仿大人做饭的时候,我们提供的都是一些小的塑料容器(小锅、小碗等),以及一些塑料食物(面包、米饭、蔬菜、水果等)。孩子们因为刚接触这些材料,还有些新鲜感。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技能的熟练,以前提供的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幼儿在某种技能上的提升了,他们慢慢对此失去兴趣,这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需要,适时地更换新材料。如,把一些小的塑料的做饭容器更换成自制的仿真厨房用具,一些塑料的食物更换成能够实际操作的用不织布制作的饺子、包子、蔬菜等,也可以根据季节提供真的蔬菜和和好的面粉等。
再如拼插区,相对来说,男孩子选择的较多,在活动中男孩子和女孩子在同一种拼插玩具的操作中,拼插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男孩子会拼插车、枪、飞机等,女孩子会插蝴蝶结、花朵、小鸟等。通常,孩子们在玩了一段时间后,教师会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提供相应的小的辅助材料,让幼儿有更多的发挥创造空间。
二、对幼儿活动的指导
区域活动中,教师们会发现,孩子们喜欢的区域,往往人满为患,发生这种情况时,通常都是用区域标记,如娃娃家的地上只有4个小脚印,表示只能进4名小朋友,益智区不同难度的同类玩具只放4筐等,让幼儿学会选择其他区域活动或是学会等待。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适宜指导是相当重要的,针对以下不同现象,教师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幼儿操作困难。比如,在美工区,幼儿前期制作都非常顺利,最后选择粘合材料时遇到了困难,选择多种粘合材料都不能将两个物品粘牢,这时,教师给与幼儿一些建议和指导,能够加深幼儿的印象,也能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幼儿出现玩不下去的情况。比如,娃娃家一次只能进4名幼儿,已经有4名幼儿在活动了,还有一名幼儿想参与其中。这时,教师可以介人,并引导幼儿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入大家的游戏。这名幼儿说:想当一名客人到娃娃家去做客。就这样,这名幼儿以客人的身份加人到大家的游戏当中了。
出现同伴间问题纠纷。在建筑区的活动中,小朋友都在高高兴兴地给小动物建房子,有一个小朋友在转身的时候不小心碰倒了给长颈鹿搭的房子,其他幼儿纷纷指责这个小朋友,有的小朋友还用小手进行攻击。这时教师要适当介入:“天气真冷呀,我们快快帮助长颈鹿把房子修好吧。”于是在教师巧妙的化解下,小朋友们又开始兴奋地游戏了。
幼儿表现消极和打发时间。娃娃家是最抢手最受欢迎的区域,但是每次活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幼儿会表现出无聊的样子。这时,教师可以客人的身份介入其中,请幼儿制作一杯果汁或炒盘小菜,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也可以请娃娃家的主人带着宝宝去看表演区的节目,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
幼儿有创造性行为的出现。在拼插区中,幼儿大多数用齿轮积塑插一些飞机长枪之类的东西,有一名幼儿用了齿轮积塑和插管积塑组合,拼插了一辆自行车,教师及时发现了幼儿的创造性,适时地给与鼓励。
针对活动中幼儿的个体差异。无论幼儿在活动中成功与否,教师都要给予正面、积极的鼓励与肯定,因为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和能力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对于某一方面能力弱的幼儿,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降低游戏的难度,让幼儿体验成功,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技能,在不断练习中提升能力。教师也可以请能力强的幼儿做小教师,和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活动,同伴间的沟通更容易,更方便提升能力,在帮助的同时,也能让能力强的幼儿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在幼儿的活动中,教师要以适合的身份和适时的时间介入引导幼儿,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时候教师要做一个游戏的玩伴,有的时候教师是时间的调解员,有的时候教师又是一个旁观者。幼儿在活动中的问题解决后,教师就要适时地退出,而当问题矛盾增大时,教师就要选择合适的办法帮助幼儿解决,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教师指导及介入的艺术性。
三、活动后的评价
每一次活动后的评价对于提升幼儿的活动水平和活动经验有着很大的帮助,通过评价让幼儿知道在活动中怎样游戏,怎样解决问题,也能让教师了解幼儿活动的实际水平,能够及时地调整和更换区域材料。有的评价可以幼儿自己说,这样也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评价的能力;有的评价可以教师说,帮助幼儿为下一次区域活动做铺垫,也能在评价的同时将一些知识技能传递给幼儿。
比如,在一次美工区活动的时候,有一名幼儿选择了搓纸绳为小蜗牛粘贴壳的方法。由于蜗牛壳是螺旋的细线,在使用胶棒粘贴的时候,很容易粘到手上,为粘贴活动增加了困难,在几次尝试后,幼儿都没有好的方法。这时,我悄悄提示可以选择一样工具来辅助粘贴,幼儿看到手旁的小剪刀,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剪刀的尖,一边粘一边压,很快就将作品完成了。在总结区域活动的时候,这名幼儿大胆地站出来,将区域活动中的新方法用自己的语言,告诉全班小朋友。通过孩子自己的总结评价,这个方法很快在美工区蔓延,孩子们不但将这种方法使用在粘贴蜗牛的作品上,在美工区其他的粘贴作品上也被广泛使用。

6. 中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反思:怎样介入

围绕本月主题《我爱我家》活动,我们晶晶班(中班)在设置区角中紧扣主题,其中娃娃家就是主题下较彰显主题的一个区角。这是我踏入教师队伍工作的第一个星期,在工作情绪上当然是非常积极的。所以在区域活动指导中,我一直想要进入很好的指导角色。 早上,孩子们陆续来到幼儿园,很多小朋友都在娃娃家里玩了起来。孩子分别扮演着妈妈、爸爸、哥哥、姐姐和小宝宝,炒菜的炒菜,抱娃娃的抱娃娃,又摆桌子又摆椅子,嘴里叽里咕噜,忙的不亦乐乎。之前为了顾及每个区角的活动都能指导,我来来回回跑了许多区角进行指导。轮到娃娃家了。我也想参与其中。我做个一个敲门的姿势说:“小朋友,孔老师来做客了!”结果,我进入了他们的活动中。哥哥、姐姐、爸爸、妈妈放下手中的活都来欢迎我!这时,似乎有序的生活节奏被我打乱了…我越发不自在起来…… 反思: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教师十分专注于某项活动时,教师生硬而又突兀地介入这样的场景。教师在介入前,并不了解游戏的进程,也未取得幼儿的同意,擅自强硬介入,打断了幼儿的自主游戏,这只能凸显教师在活动中强制性的指导地位。而实际上,这样的指导,教师本身的目的性也不明确,效果也可想而知,教师成为区域活动中不受欢迎的人。如果是这样的话,教师应尽量不打扰幼儿的活动,在娃娃家外围做观察,等幼儿有需要时再介入也不迟。 我后来调正过很多次方案。一次,我直接以客人身份继续留在娃娃家,在大家都来欢迎我,而扰乱之前生活秩序的情况下,我适时提出了几个问题:“诶,爸爸刚才在做什么?——做饭?;好的!呆会你请客人吃你做的好菜!你现在赶快去做吧!……”之类的引导性语言让幼儿注意自己之前所从事的活动并继续把他完成好。 又一次,我选择在区角评奖过程中去完成这项工作!区角评价娃娃区的时候,我抛出这样的问题:“娃娃家来客人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欢迎他!”孩子们的回答和显示很接近,有的说妈妈倒茶,爸爸和客人聊天,再抱来小孩子一起玩,阿姨烧饭……等等,每个人的分工都很明确。听到这样的回答,教师再把这些语言在规范化,孩子们在以后的娃娃家里会更注意。 不过大部分时间,还是教师作为一个观察者来旁观这整个过程会比较好。根据幼儿是否真正需要教师的指导来判断。但是在发生问题时(如:抢夺,争吵)情形时,教师可不能只做观察者,而应该强制性的介入来解决问题了。责编:海月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