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厉学术
㈠ 什么叫严格的学术训练
不知曾经何时开始,在中国,公知,即“公共知识分子”成了一个不太好的词,但是,在西方公知是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不是一般的人可以胜任的。在西方著名的公知人物,比如爱因斯坦、罗素这些人物是有极高声誉的知识人物。这些人除了有良好的学术修养,极高的专业研究成果以外,还通常能够跨行业与专业发表高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成为影响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但是,在中国,公知的角色确实有点惨,常常是思想知识界的孤魂野鬼,缺乏专业训练,没有固定的专业领域,甚至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仅凭着自己一点阅读兴趣,或者道听途说,就敢下笔写下洋洋万言,话题不断地转移,思想飘忽不定,同时在多个领域里信口开河。立场多于证据,意气用事大于事实证明,妄断代替了逻辑推理,一言不合即开口骂人脑残。这种所谓的公知,我确实也见过不少。因此,当有人以轻蔑的口气谈起中国的公知的时候,我也能够理解。然而,这只是错误地冒用了公知之名,而无公知之实的一些人,并不是真正的公知。公知一定是有自己的学术研究的专业领域,并且有严格的学术训练的。像爱因斯坦、罗素才是公知中的典范。他们有自己的专业研究,而且专业还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领先水平,他们研究领域多个,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成为那个时代的开创者之一。他们的专业研究从来不是只局限于专业本身,而是要从人类的文明与人类命运的高度去看待自己的专业研究及研究成果。他们时时关注时事,坚守人类道德良知的底线,并且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发表演讲,直接推动社会进步。可见,真正的公知一定是接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并且有自己专门的研究领域的,不是信口开河的知识万金油的那种。那么首先要明白,学术研究是做什么用的。人类有学术研究,只是分工的不同。一个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些人不做其他的事情,专门做探究万事万物的奥秘的工作,专门做这种探究工作的人,就是学者,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叫学术研究工作。这个工作与社会上的其他工作一样,都是需要严格训练,才能够入门,才能够熟练掌握的工作。而且,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对人的天赋、智力要求常常比一般的社会职业要求要高一些。因为,这种工作主要是通过利用人的智力,发挥想像,运用逻辑推理来工作的,因此,在智力上的要求一般比社会上的其他职业要高。严格的学术训练,首先是要有一颗真诚的心。真诚是一个人获得真知的前提条件。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绝不造假,绝不虚浮,绝不以不知说知,以知说不知。能够做到和盘说出自己真实的认识与感受。这种情况有时也叫独立的研究精神。这是严格的学术训练中最重要的一点。缺乏了这一点,其他一切都会有问题。也正是因为这样,因此,在西方的大学里,对教师与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诚实。无论你是做作业,还是学术探讨,将自己所思所想真实地表达出来,不剽窃,不抄袭,不说违心话,这些个人的品质最重要。在这些方面,如果存在欺诈与撒谎嫌疑,一经证实,无论对方多么优秀,研究潜力多么巨大,都是一票否决制。所谓严格的学术训练,首先要培养的就是一个人的诚实品格。其次,严格的学术训练就是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一个人也许真诚,但是,由于他不懂得如何正确思维,没有掌握正确思维的工具——逻辑学,那么,虽然真诚,但是也难免错漏百出。所以,在西方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的人,常常是指说话、写文章严格遵守逻辑规则。这不是仅靠真诚就可以获得的一种能力,逻辑是要通过专业训练才能够掌握的。学术研究最重要的思维就是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必须是建立在严格的逻辑训练基础上才会有的。缺乏严格的逻辑训练,很难看出互相矛盾的地方,也就很难发现存在的问题。学术研究许多时候要借助多种工具,比如实验、调查、考据等,但是,最常用的工具还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工具就是逻辑学。一个人说话、写文章首先要过逻辑关。逻辑过关,不等于就是正确,但是逻辑不过关肯定是不正确的。逻辑不过关通常情况通常有概念含糊混乱、推理不正确,前后互相矛盾,错漏百出的现象出现。符合逻辑,是检验学术训练的一个重要指标。再次,学术训练就是要学会用证据说话,而不是靠权威,也不是靠人多。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不能够只有结论而无证据。而且提供的证据必须是与论题密切相关的,其关联性是能够证明。那怕是弱证明,也必须是相关的。在用证据说话这个问题上,任何结论的得出都不能够是孤证。也就是说,证据的提供必须是一个证据链。证据链之间不能够有断裂,不能够前后互相矛盾,只要提供的证据有一个与结论互相矛盾,那么这个结论就值得怀疑。孤证不能够得出确切的结论,但是,有时可以引发质疑。这个质疑过程也是学术研究的过程。质疑常常是有少量的证据对原先的定论或者权威结论提出不同看法,或者期待同行提供更多证据或者反证,或者期待权威结论的支持者提出新的解释或者新的证据。在拿证据说话这一点上,学术活动与侦探活动其实是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这个过程,你来我往,在自由、平等与开放的平台上的这种学术活动,就叫学术争鸣或者学术讨论。这是学术自由的一个重要方面。严格的学术训练不是不可以假设,也不是不可以想像,相反,严格的学术训练也包括了作出假设,提出合理想像的训练环节。只是在假设的时候,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而想像力的培养,也是严格的学术训练的重要内容。想像力在探究事实真相的时候是不可或缺的。在证据暂时缺失的时候,常常要通过想像力来补充缺失的环节。作出假设,也是需要有想像才可能的。复次,证据的来源有这么几个:1、文本证据,主要靠考据获得。某人有没有说过某个话,如果是古代的,就要去图书馆查阅权威资料。有时不同版本之间的记载不同,就要考查不同版本的差别,并且比较不同版本的可靠程度。查阅到的文本,需要注明资料来源、页码,出版日期。以便让人随时查阅。2、数据。有调查数据与实验数据。调查数据的其可靠性与准确性要靠调查量表的科学性、调查样本的数量与样本的质量以及统计方式,如果是田野调查,则要将调查到的现象与结果如何公布。如果是实验数据,要看实验方法是否科学,实验数据是否准确。调查与实验是最容易造假的地方,在西方学术造假最容易发生的环节也是这里,因为,这里完全靠一个人的真诚态度。有严格的学术训练的人都能够通过严格的调查、实验,准确地把自己按照科学方法获得的数据公布出来,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个思想观点而生造数据。3、事实。事实一般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与结局。缺乏以上因素的事实是不完整的事实,不能够作为事实依据。最后,严格的学术训练一定是在某个领域里的长期专注、长期积累的结果。有严格的学术训练的人,其实也意味着他在某个研究领域里有专长,有兴趣,有积累。任何领域都有入门登堂、入室的问题。仅入门就有一些基本的概念、基本的方法与现有的最基本的研究成果需要掌握,这些如果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专门训练,是不能够入门的。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在专业上有研究专长的人成为公知,与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的人成为公知是大不相同的。有专业研究的人成为公知,他首先是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向社会延伸。因为任何专业知识发展到一定程度都必然会在社会公共领域里产生作用。比如一个医生对滥用抗生素药品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滥用抗生素是一个社会公共问题,但是,作为医生完全可以用自己专门的医学知识给予解释,当一个专业医生这样做的时候,他就由专业知识分子走向了公共知识分子。爱因斯坦由核能、原子2弹核武器,谈到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成为一个坚定的反战和平主义者,四处发表演讲,这是爱因斯坦由专业研究者变成一个公知的过程。中国的公知普遍缺乏严格的学术训练,居然出现以公然造假为荣的公知,比如在韩寒涉嫌代笔、造假问题上,许多公知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社会责任担当,以为只要目标正确,可以不择手段。这是非常可笑的。公知如果想代表人类的正义、良知说话,必须首先坚守诚实的品格。因为一切社会罪恶都是因假而生。这也是这些年来,中国的公知声誉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吧。
㈡ 历史上第一个对自杀做出严肃学术研究的学者是谁
杜尔克姆是 第一个对自杀作出严肃的学术研究
对于任何生命而言,生存还是死亡,存在或不存在,才是唯一需要被思考的问题,毕竟,如果生命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那我为何要活下去或做任何事?
其他的哲学问题都不过是麻痹心智的把戏而已,真正严肃的问题是正中自我与存在中心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让自我面对其本质与最终的真相,并自问:这一切的意义何在?我到底是什么?存在与虚无的界限何在?如果我从虚无中来到虚无中去,并且我本身就是虚无的话,那么存在又算什么?一个泡影?而如果虚无并不存在,那么就既没有存在,也没有虚无,更没有其间的一切。所以……先写到这
所以……不管有没有人看,再写一点吧……终极的虚无主义似乎不是尼采所谓的“永恒的无意义”,而是既没有意义,也没有无意义,就像印度古人所谓的“既不是这,也不是这”,否定之否定,所以我一直认为虚无主义并不能成为一种主义,因为你不能以零为基础来建立一个方程式,虚无主义是自我否定的。
问题是如果虚无主义是真理,生命是谎言,那么为了活下去,我们就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地拥抱谎言、维持谎言、活在谎言中,呼吸着谎言,吃着谎言,穿着谎言,成为谎言……毕竟,人不能靠虚无过活,反而只能靠着与虚无搏斗以活下去,无论是生儿育女、养家糊口、艺术创作、杀人放火、政治教育、科学研究……都不过是与怪物搏斗的表面现象罢了,而我们是永远杀不死怪物的,我们不是立刻被怪物同化,就是拖延着化为乌有的过程,毕竟,无论我们是否长期凝视深渊,深渊始终都在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地吞噬着我们,直到我们一丝不剩。一丝也不。
实事求是的说,知网肯定是最严格的,他们是有学术背景的,资源比对库比一般的查重系统都要大,所以他们的检测结果也要精准一些。不过知网一般不对个人开放,所以我一般同样算法的PaperPP,检测过程也是很严格的。
㈣ 跪求贝多芬第一交响曲官方带有非常严格学术表达的具体曲式分析不带个人情感色彩
曲式简要分析
C 大调第一交响曲
贝多芬创作《第一交响曲》的确切年代已无从查考,一般只知道他是在
1800 年4 月2 日的一次公开演奏会上亲自指挥演出这部交响曲的。由此估计
这部作品约在1799 年底写成,那时贝多芬还不到30 岁。
《第一交响曲》充满了海顿和莫札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在很多方面继
承了海顿的传统。例如,它那风俗性形象、幽默的舞蹈因素、室内乐型的乐
队、典型的组曲式结构——所有这些都使它接近于早期维也纳乐派的作品。
特别是他那奏鸣曲形式的构成手法,例如,各主题在内部有明确的划分,在
发展部运用动机的分割原则等等,尤近似于海顿的交响曲。从总体风格上看,
《第一交响曲》与贝多芬后来的交响曲很不一样,它没有《英雄交响曲》那
巨人般昂首阔步的步调,也没有《第五交响曲》的斗争激情和《第七交响曲》
的狂热欢乐,更没有《第九交响曲》的宏伟气魄。贝多芬理想中交响曲的种
种要素,如真正的英雄气息,作为一个公民的热情,莎士比亚的幽默,米盖
郎琪罗的威力,都还没有成熟的体现。然而,当这部交响曲第一次演出时,
当时的听众就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些崭新的特点。它用奏鸣曲形式写成的第一
乐章,虽然还是依照传统惯例先有一段慢速的引子,但这段引子却非同寻常。
首先,引子的第一个和弦就很有趣,它由弦乐器组用强力的拨弦奏出,在它
之后只留下管乐器阴影般的长音。再说,作为乐章开始的这个和弦,又不是
乐章主调(C 大调)的主和弦,而是它的下属调(F 大调)的属七和弦,而且
在短短的几小节之内,它从F 大调转从a 小调经G 大调最后才进入乐章的主
题——C 大调。贝多芬一反当时所严格遵守的传统惯例,很有特色地先从一
些不稳定的乐思开始,从而使在此后出现的稳定的音调显得更清新有力。这
个新奇的举措,虽然引起当时维也纳音乐界的一些非议,但贝多芬并没有因
此改变自己的做法。在次年创作《普罗米修斯》序曲时,仍旧从这样的和弦
开始。这纯粹是贝多芬式的构想,它说明在这部交响曲中,贝多芬比他的先
辈更富有想象力,在形式和细节方面也更有独创精神。
在这段引子的那些不稳定的和弦之间,插进一个短小的优美乐句,它为
乐章基本主题的出现先做准备。在这里,一切都朴实无华,既没有什么戏剧
性的内容,也没有任何神秘阴郁的征兆,它充满了青春的明朗,象白昼的光
辉一样照耀着整个交响曲。
1、活泼的柔板 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从一个由三个音组成的动机发展而
成,这主题的强有力的节奏型以及在主题内部的发展手法,在当时是很新颖
的:这主题由于主音的不断重复和整个动机紧张地向上发展,使主题具有一
种充满毅力的特性,因此显得格外鲜明:
1
4
4
= C
第一小提琴
■
这个轻快的舞蹈性主题先由弦乐器轻柔、灵活地奏出。当管乐器的和弦两次
把它转到新的阶段之后,它的第三次反复便发展成为乐队的强奏——海顿式
的最简单的和声构成的乐队全奏。随后,由下行的曲调进行组成的第二主题
出现了——这是双簧管和长笛简单的对答,比较素朴而秀丽,有如十八世纪
古典风格的范例,它同前一主题构成对比。同第一主题一样,这第二主题也
转入惯有了简朴而活跃的全奏。此后出现一个色彩全然不同的小插句,这是
双簧管在低声部隐约可闻的第二主题的伴奏下奏出的沉思而羞怯的小调旋
律,它增强了呈示部音乐的对比。这一乐章的发展部贯串着第一主题的各个
动机,它快速地转换着。在再现部中,第一主题的音响由于有铜管乐的支持
而得到增强。最后,在尾声中,这一主题以其庄严而富有青春活力的号角合
奏,肯定了它那豪迈的气概和充满毅力的形象在全乐章的主导作用。
2、如歌的行板 第二乐章仍按奏鸣曲式写成。乐章的气氛宁静、幽雅。
第一主题先由第二小提琴奏出,然后是大提琴,但是当第一小提琴声部进入
时,对位的叙述立即转换为简单的和弦伴奏。这主题的曲调进行流畅而朴质,
没有什么复杂的结构:
1
3
8
= F
■
第二主题更加典雅妩媚,它先由第一小提琴奏出,逐渐结合迸一些木管乐器:
1
3
8
= F
■
在呈示部的结尾,贝多芬为这一宁静的形象带来了戏剧性因素——在由
典型的装饰性旋律构成的小插句中,它那特殊的乐队效果特别引人注意:伴
随着第一小提琴奏出的三连音主题的,是弦乐器和管乐器轮番交替的一些轻
盈的和弦、小号的八度持续音,以及定音鼓的轻声的附点音附节奏。像这样
神秘的、勉强听得见的伴奏,也贯串着整个发展部。至于衬托第二主题的动
机,它的音响逐渐增强,然后又逐渐消逝。在再现部中,第一主题结合着许
多对位声部,从而增添了不少新的表现力。
3、小步舞曲:很活泼的快板 贝多芬用较古老的小步舞曲来称呼这一乐
章,但从主题乐句的急促的行进来看,它不是传统的小步舞曲,而是一首奔
放的谐谑曲:
1
3
4
= C
第一小提琴
■
在整部交响曲中,这一乐章可以说是最大胆、最“贝多芬”式的,它的
风格和气质同十八世纪真正的小步舞曲全然不同。疾快的速度、断续的音响
效果,频繁出现的节奏重音,急剧的力度对比,特别是急剧的转调和近于恶
作剧的瞬间休止,都强调出音乐的活跃和激进的特点,这些都是贝多芬谐谑
曲的特征。
4、柔板,很活泼的快板 未乐章的开头给我们开了一个有趣的玩笑。一
段简单的音阶缓慢地在小提琴上向上爬,每次反复都多演奏一个音。突然间,
它迫不及待地冲到末乐章的舞蹈性主题上去:
1
2
4
= C
■
往后,在音乐中出现的机智和笑声与海顿所写的任何作品一样,具有强烈的
感染力。曲式用的是海顿创造的那种最简单不过的奏鸣曲——回旋曲曲式,
但他在其中注入了取之不尽的想象力。最后,乐曲以雄壮的音调结束。
摘自《贝多芬传》
㈤ 学术报告一定要严肃吗
如何你研究的是幽默的话,不用。不然,学术级的讨论,你是想去搞笑嘛?
㈥ 中国最具权威的学术杂志是什么
《中国地理杂志》
㈦ 在国内学术造假的教授后来怎么样了
学术造假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在过去的几年里,一些学者通过伪造学术论文登上高位,被媒体曝光或被大众曝光,甚至被一些新的查重技术直接发现。中国学术界的学术造假率仍然很高。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大学为处理这种学术不端现象所采取的措施。
打击学术欺诈也需要法律支持。在我国,对学术造假最严厉的惩罚是开除公职。与虚假文件获得的巨大名利相比,风险非常小。邻国韩国,在“克隆之父”黄禹锡伪造事件后,不仅首尔大学撤销了教授职位;韩国检察官还调查了黄禹锡及其研究团队,发现他欺诈性地挪用了“政府研究基金”,并对他提起诉讼。相比之下,中国法律在打击学术造假方面明显滞后,无法追究学术造假者的刑事责任。
㈧ 有一个对学术要求极其严格的导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办公室大门永远向学生敞开,无论学术上还是生活上。永远跟学生说,遇到任何问题首先要告诉我,因为你一个人在异乡不容易,人事等各个方面我都可以保护你。给人以安全感。
㈨ 中国最重视学术的大学
需要看评判标准,通常比较权威的是SCI论文数排行榜:
1996年1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论文数排在前10名的中国高等院校中,大陆有6所,香港、台湾地区各 2所;引用次数排在前10名的中国高等院校中,大陆有4所,香港、台湾3所。具体排序为:
SCI论文数的排序是:
1. 台湾大学 (22623)
2. 清华大学 (19230)
3. 北京大学 (16702)
4. 香港大学 (16128)
5. 浙江大学 (14335)
6. 香港中文大学 (14052)
7. 南京大学 (13439)
8. 台湾成功大学 (12374)
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1996)
10. 复旦大学 (9926)
㈩ 突然到一个很严肃的学术性问题,是谁把60分定为及格的
这应该是来自中国古代科举的传统
汉代科举考策论,共10策,过六者为通过,这一传统后来就延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