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指导
Ⅰ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
抄的哦
1 实验室安全
1.1 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性
1.2 科室安全文档
(a)生物危害防护:实际操作规程见(《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9489-2004。2004-01-05发布,2004-10-01实施。)
(b)实验室安全:原则和措施见(《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 233-2002。2002-12-03发布,2003-08-01实施。)
1.3 应用:
以上的操作规程应用于微生物科室的所有部门。工作人员或访问人员必须遵守各项规定。
1.4 关于新规定或现行规定的修改案:
任何新规定或现行规定的修改案必须通知负责科室安全的人员及相关人员,他们将建议科室主任考虑实施。
1.5 生物性危害
1.5.1 与各种操作有关的生物危害水平取决于:
a.处理的传染性物质的本身:
按照传染性物质对个人和社区和潜在危险性以及经空气传播的可能性,其划分成不同等级。所采用的等级划分详见”《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原则和措施(见《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b.使用的设备和设施:
处理不同等级的传染性物质的要求在”实验室安全”中已规定。这些符合要求的设备都要承担重要临床工作,科室负责人必须保证中应污染物水平。
c.培训,特别是员工的安全性培训和安全性经验积累。所有员工应该接受一定训练,能安全处理任何实验室可能碰到的物质,避免将实验不能处理或规定之外的传染性物质暴露在实验室,即使暴露事故在实验室,即使暴露事故发生也要会正确处理。
1.5.2 传染性物质的分类
1.5.2.1分类系统
生物危害防护:〔见1.2 (a)〕,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危害等级Ⅳ最具危害性。
1.5.2.2危险群/生物安全水平:1-4
a.危险群/生物安全水平:1——对健康成人无致病性,对社区无危害性。通常一般微生物操作就足够,不需特殊安全设备,工作的附近要有洗手设施。培养基上包含未鉴定物,因此,妥善处理对各级安全水平都至着重要。
b.危险群/生物安全水平:2——人类疾病相关物质,这种物质对实验室工作人员有中度危险,并具有一定程度社区危险性。医院微生物室所涉及的绝大多数物质属此安全水平,生物危害警告应张贴,并且限制接近,应用醒目标语,若是能产生空气传播或飞溅的I,II类物质都就使用相就的操作台。实验室就提供类似防护衣和手套,眼罩尤其是配戴隐形眼镜者,也应提供类似安全水平的洗手设施,并且临近工作区也应有高压灭菌装置。所有废物和反复使用设备的去污染应有特定的程序。
c.危险群/生物安全水平:3——人类疾病相关物质,具有潜在空气传播性,能引起严重,致命疾病,对实验室工作人员高度危险,并具有一定程度社区危险性。所有含有或怀疑含有生物案的标本必须标以”小心污染”标签,并且同时标于盛放标本容器和申清单。然而作为预防保护还不足够。应对所有血液,体液,分离的人体组织等有普通防护意识,它们都应视作传染源。在此生物安全级,实验室应控制对其接近。凡涉及该类物质都应使用I或II类工作台操作,也可以遵循II级操作注意事项,对所有废物进行去污染处理,包括工作服和重复使用设备。
d.危险群/生物安全水平:4——对个人的危险如生物安全3级,但对社区有高度危险性。这些传染性物质包括:
蜱源性脑炎病毒
支里半亚-刚果牛血热病毒
Marburg
Virus
艾波拉病毒
Lagsa fever Virus
Junin HF Virus
Machupo HF Virus
Guanaruto HF Virus
Herpesvirus simiae (B Virus)
1.6 以下预防措施,所有实验工作人员必须遵守:
1.6.1 工作服
a.所有实验室成员在工作期间必须始终穿着所提供的工作服。离开实验室时,工作服须挂在指定地方,不得在实验室外冼工作服。
b.在处理含有或怀疑含有生物安全3级物质的标本时,必须在工作服外穿隔离衣。
c.在生物安全操作台内处理标本和培养基时,必须戴手套。
1.6.2 洗手池
洗手池须供应洗洁剂和纸巾。
1.6.3 洗手
所有工作人员在离开工作区必须洗手,并且要先脱去工作服和手套。
1.6.4 食物,饮水,吸烟,化妆品
食物和饮料不允许带入任何处理标本的房间.不允许在处理标本的任何地方吸烟.不允许在处理标本的任何地方使用化妆品。
1.6.5 伤口和擦伤
手上的伤口和擦伤必须覆盖保护物。
1.6.6 个人衣物
个人衣物不允许带入实验室,并且必须保存在带锁的柜子里。
1.6.7 口吸移液管
这是禁用的。要求使用机械移液装置。
1.7 常规预防措施应用于所有血液、体液、组织标本的操作中:
1> 无论何时都应尽可能避免使用注射器,针头或其它锐器。
2> 使用过的针头和一次性切割器必须丢入专门的带有盖子和桶内,以备安全处理、防止容器过满盛装。
3> 使用过的针头不许重新使用或再用手操作。
4> 打烂的玻璃必须放入坚硬的容器(不要用手),然后再放入黑色垃圾袋,如果是污染的,使用黄色垃圾袋。
5> 在接触具有潜在性传染性标本培养基、组织,必戴保护性手套,防止皮肤直接接触。如果手套有可见的污染,必须先除去污染,再更换。手上有皮炎或伤口的工作人员的需要间接接触传染性物质的人员应戴保护性手套。
6> 在处理完标本、结束工作,甚至在上述规定带手套时,应常规洗手。
7> 当血液、血液制品或其它体液污染发生时,应停止工作洗手,戴一次性手套再清除污染区。建议用含有效氯1000ppm的次氯酸钠溶液。如果污染区较大用浸有次氯酸钠溶液的湿布覆盖10min去污染,并标示相应的警告,丢弃废物及手套到生物安全级物理容器。注意飞溅的水滴和流淌会将污染带到主污染区以外。
8> 所有在实验室使用的具有潜在污染性的物质都需去污染,最好先高压,再做处理。
9> 任何可能产生飞溅或气雾的操作都应在生物安全操作台里进行。这些操作包括离心,分离血清,混合,超声,收集组织受精卵,以及处理含有浓集的感染物质标本。
1.8 实验室物质处理
a> 黑色塑料袋用来收集未污染或经高压过需处理的废物。
b> 废纸屡用来收未污染的废纸,用过的纸巾等。
c> 所有可能传染的物质必须高压或焚化。
d> 所有丢弃的标本,培养基和实验室废物必须放在专门容器里
e> 用白色聚丙烯罐盛装2%新鲜配置次氯酸液,以供工作中丢弃标本,污染吸头,棉拭子临时处理待一天工作结束之后,再经高压处理。
f> 黄色塑料袋用来处理污染的实验室废物。它们应封口再由工人拿去焚烧。
g> 带盖,带标签硬质容器用来盛装针头的锐器。
1.9 实验室传染性物的消毒
高压
a.所有培养基的传染性物质都要高压,除非准备焚烧的,高压的最大好处是使传染性物质离开实验室可保证安全。
b.用作此目的的高压设备应在医学技师监督下由实验室工人操作。
c.高压设备应定期由医院设备组测试,检修。这些测试包括商业使有的芽胞试纸实验。多个高压设备应有使用记录,并自使用之日起由医学技师连续记录。任何不符都要向安全人员报告。
1.10 去污染
去污染剂:
1> 次氯酸溶液:用白色聚丙烯罐装新鲜配置的含有效氯1000ppm的2%次氯酸溶液,放在多个工作室。
2> 5%的Printol:其50%水溶液用来处理溅在地板和家具上的污染。
3> 戊二醛:新鲜配制成一定浓度,主要用于不能使用次氯酸钠的仪器去污染,如离心机等。
4> 75%乙醇:主要用于对清洁表面的快速去污染。
1.11 离心机
1.11.1 注意事项:
a> 使离心机用的试管应具是厚管或塑料的,离心前应仔细检查是否缺损。
b> 离心机需放置在合适的位置,操作都应能看见离心缸,以便能正确地将离心架放在转子上。
c> 离心桶和离心架配对使用,负载后需仔细平
Ⅱ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
上网自己查,但是可以告诉你一个最重要的内容:无菌环境
Ⅲ 寻求微生物实验基本操作知识
这是薛泉宏微生物学课的精品课堂网站:里面有课件等资料,但没有教材,遗憾
http://netc.nwsuaf.e.cn/jingpin/2003/wsw/index.htm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有关本科程的说明
1、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学科的先头学科,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学科领域之一。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因此,它既是高等农业院校有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技术课。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微生物、农、植、园等专业的学生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获得微生物学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基本的微生物研究操作技术和生产工程技能。本课程要求有较好的生物学及生物化学基础,故应该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据现代微生物学学科发展速度,本课程至少要保证60学时,考核方式除微生物基础知识的考试考查外,对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术与技能进行实际考查。
2、本大纲的使用专业和学时数
讲授内容及要求(授课学时56、各专业可适当选择,实验课学时24、总学时80)
表1 讲述内容及学时数分配表
章节 讲述内容 学时数 备注
一 绪论 2
二 微生物形态学及代表分类 16
三 微生物营养、呼吸、生长及生态系 14
四 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 4
五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 6
六 微生物分类与鉴定 4
七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 6
八 应用微生物 4
九 微生物实验(内容附后) 24
3、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学科的先头学科,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学科领域之一,它既是高等农业院校有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技术课。本课程要求有较好的生物学及生物化学基础,该课程是微生物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也是该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如《发酵微生物》、《微生物遗传》、《酶工程》、《发酵工程》、《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微生物学》课程以课堂教授为主,同时结合电化手段如多媒体显微动画演示、幻灯片、教学挂图等进行辅助教学。微生物实验是微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对课堂讲授的内容的印证和微生物操作技术的培养与训练,对直观理解课堂教授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
5、主要参考书目
薛泉宏主编的《微生物学》,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程丽娟、薛泉宏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指导》,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等。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说明(基本知识点、重点和难点)
一、绪论
1、目的 启迪学生为国争光,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勤于思考为科学发展做出奉献。
2、内容 微生物学研究对象;微生物学分科;本课程的任务;微生物学发展史与发展趋势。
3、方法 放录相(微生物学发展史)。重点讲授;我国祖先对微生物学的贡献和现代微生物学发展趋势。
4、学时 2学时。
二、微生物形态学及代表类群
1、目的 掌握原核、真核,与非细胞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各类微生物主要区别,了解微生物分类原则、系统。该章为本门课程的重点。
2、内容
(1)原核微生物
a、原核微生物的主要特征;
b、细菌形态大小;细胞基本结构;特殊结构;内含物;原生质;细菌运动;繁殖;个体与群体形态等。
c、放线菌 形态特征;繁殖方式;代表属种。
d、兰细菌和其它原核微生物 立克次体,衣原体,枝原体和类菌质体(可自学)。
e、细菌分类系统(可自学)。
(2)真核微生物-真菌
a、真菌的细胞结构
b、霉菌 形态特征;菌丝变态、菌丝组织体;繁殖(无性和有性繁殖、无性与有性孢子)农业上常见霉菌。
c、酵母 形态特征;繁殖;常见酵母属种。
d、大型食用与药用真菌 形态特征与生活史;常见食用与药用真菌简介。
e、真菌分类系统(可自学)。
(3)非细胞生物-病毒
a、病毒 形态、大小与结构;类别与分类(昆虫病毒、植物病毒、分类与命名原则)
b、噬菌体 形态结构;烈性和温和噬菌体的侵染过程;溶原现象。
c、一步生长曲线。
d、类病毒(自学)。
3、方法 重点讲授,辅课堂讨论(着重各类微生物的区别)。
4、学时 16学时。
三、微生物营养、呼吸、生长和生态系
1、目的 学习微生物生理基础知识,微生物营养类型;微生物呼吸与能量代谢;微生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微生物培养基配制原则和方法等,从而掌握微生物工作的基本原理。该章为本门课程的重点。
2、内容
(1)微生物的营养
a、细胞的化学组成
b、营养源及其生理作用
c、营养物质的吸收
d、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e、培养基(制备原则与方法原理、类型)
(2)呼吸与生长
a、能量代谢 (ATP的光合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ATP的利用效率)
b、呼吸类型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与发酵)
c、微生物与氧的关系 (好气性微生物、嫌气性微生物和兼性厌气性微生物)
d、生长 (群体生长,生物量,生长曲线,世代时间和连续培养)
e、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生态系
土壤-微生物生态系;植物-微生物生态系;微生物与微生物的关系;空气和水域微生物生态系;
3、方法 重点讲授:营养类型、呼吸与能量代谢;辅以课堂讨论 (培养基制备与环境条件,灭菌与消毒方法)
4、学时 14学时。
四、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
1、目的 简略了解微生物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及相互关系;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微生物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
2、内容
a、 微生物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及相互关系
b、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
c、微生物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
3、学时 4学时。
五、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
1、目的 简略介绍微生物遗传变异及有关遗传学概念以使学生深入学习及提高打基础。掌握基因突变现象和原因,菌种保藏的原理及常用方法。
2、内容
a、突变和诱变育种;b、基因重组和基因工程;c、菌种退化、复化和保藏
3、学时 6学时。
六、微生物分类和鉴定
1、目的 介绍微生物通用分类单元以及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介绍微生物的经典分类及现代分类方法,并辅助介绍血清学反应有关内容。
2、内容
a、微生物通用分类单元
b、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c、微生物的经典分类及现代分类方法
e、传染与免疫及血清学反应特征
3、学时 4学时。
七、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
1、目的 着重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积极作用;植物残体的微生物转化过程,了解微生物在土壤肥力中的重要性。
2、内容
(1)植物残体的约略分析
(2)自然界碳素的生物循环
a、不含氮有机物的有氧降解
b、酒精发酵,乳酸发酵,丁酸发酵,甲烷发酵及其主要微生物
c、纤维素与果胶物质分解
(3)自然界的氮素生物循环
a、含氮有机物的氨化作用b、硝化作用c、硝酸还原与脱氮作用d、生物固氮作用
3、方法:自学为主,重点讲授:辅以答疑。
4、学时 6学时(讲授4学时,讨论与答疑2学时)。
八、应用微生物
1、目的 学习食用菌与微生物农药的生产过程,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微生物工作操作技术与能力。
2、内容
(1)食用菌生产
(2)微生物农药生产使用
(3)沼气发酵
3、方法 自学为主,辅以讨论答疑,配合放录相(凤尾菇栽培等)
4、学时 4学时
九、实验安排
本课程的实验,包括对课堂讲授的内容的印证和微生物操作技术的培养与训练,后者为重点。因而在实验安排上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要以培养微生物工作的基本修养,建立无菌观念,掌握无菌操作技术,熟悉显微镜使用原理和方法并具有初步的微生物工作和生产技能为主要目的。
实验一 3学时
1、显微镜使用 (放录相)
2、油镜的使用及细菌形态观察
3、环境中微生物检测 (由结果中分辨真,细,放,各类微生物菌落)
实验报告:要求绘出细菌形态图
实验二 3学时
1、细菌运动性观察(电视)
2、无菌操作演示(试管斜面接种)
3、细菌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
实验报告;绘出细菌形态图并注明染色结果
实验三 3学时
1、荚膜与鞭毛观察(电视)
2、芽孢与伴孢晶体染色(要求无菌操作)
实验报告:绘出芽孢与伴孢晶体显微镜视野图
实验四 3学时
1、昆虫病毒多角体观察(电视)
2、放线菌形态观察(菌落与制片观察)
3、真菌形态观察(菌落与制片观察)
实验报告:绘出显微镜观察视野图
实验五 3学时
1、显微镜直接测数
2、细菌大小测定
实验报告:列出实验测定结果
实验六 3学时
1、培养基制备
2、灭菌与消毒
为分离培养准备条件
实验七 3学时
1、细菌培养技术(录相)
2、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与纯化(含测数)
3、拮抗试验或抗生素抑菌测验
实验报告:写出试验结果并辨认各类微生物菌落形态
实验八 3学时
1、酒精发酵
2、乳酸发酵
实验报告:写出发酵原理并分析实验结果
注:以上实验据各专业可以调整。
Ⅳ who微生物实验室指南
世卫组织在1983年出版了《实验室生物手册》第1版。20多年来, 已经有许多国家利用内该手册提供的专家指导,制容定了生物安全操作规范。该手册的第2版于1993年出版。
该手册的第3版在下列几个方面增加了新的内容: 危险度评估、重组DNA技术的安全利用以及感染性物质运输。此外,也介绍了生物安全保障的概念 - 保护微生物资源免受盗窃、遗失或转移,以免微生物资源的不适当使用而危及公共卫生。第3版还包括了1997年世卫组织出版的《卫生保健实验室安全》中有关安全的内容。
Ⅳ 哪里有食品微生物实验指导书
实验细菌形态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
2.学习并掌握细菌压滴片及悬滴片的制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压滴法将细菌悬液滴于载玻片中央,加上盖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此法是研究微生物形态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2.悬滴法将细菌悬液滴于盖玻片中央,翻转,置于凹玻片的凹窝中央,由于细菌不受盖玻片的压力影响,所以此法常用于观察并区别细菌运动的方式,也可观察细菌的繁殖方式及孢子萌发等。
3.利用暗视野显微镜形成黑暗背景、被检物构成亮点的特性,可进行细菌运动方式的观察。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1.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普通变形杆菌 (Proleus vulgaris)
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黏质沙雷氏菌 (Serratia marcescens)
细菌三种基本形态的染色片
2.用具显微镜、载玻片、凹玻片、接种环、纱布、镜头纸、镊子、盖玻片、特种铅笔、无菌水、凡士林、火柴、酒精灯、玻片架、香柏油、二甲苯等,722s型分光光度计,0.85%NaCl溶液。
四、实验方法
1.压滴标本制作
①取—清洁载玻片,放在酒精灯的右侧桌面上,用记号笔在玻片右侧注明观察菌体的名称。
②点燃酒精灯,取一小滴清洁的无菌水置于玻片中央。
③用无菌操作取出少许菌苔,于玻片水中,涂匀(见图2-1)。
④用镊子取清洁的盖玻片。由一端与玻片的菌液接触,徐徐放下盖玻片,注意避免产生气泡。
⑤将压滴标本放于显微镜下观察(图2-2)。
2.悬滴标本制作
①取清洁的凹玻片和盖玻片各一片 [图2-3 (a)、(b)];
②用火柴杆取少许凡士林涂于盖玻片的四角;
③在盖玻片中央用接种环蘸取一小滴无菌水,然后用无菌操作取少许菌苔在水滴上轻沾一下,注意水滴大小要适宜,放菌苔时不要使水滴破散;
④将凹玻片翻转向下,使凹窝中央对准盖玻片中央液滴,然后轻压。使凹玻片与盖玻片粘合紧密,以免蒸发,然后很快将凹玻片翻转,使盖片向上 [图2-3 (c)、(d)]。
⑤将制作好的悬滴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图2-1无菌操作制片示意图
1—接种环火焰灼烧灭菌;2—在火焰3cm处拔出硅胶泡沫塞(或棉塞);3—斜面管口火焰灼烧灭菌;4—挑取菌苔;5—从斜面试管中取出接种环,管口火焰灼烧再次灭菌;6—在火焰3cm处塞上硅胶泡沫塞(或棉塞);7—涂片;8—再次火焰灼烧接种环灭菌。
图2-2压滴标本
图2-3悬滴标本制片步骤
五、实验内容
1.在油浸物镜下观察细菌三种基本形态的染色片。
2.用无菌操作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压滴片,置油镜下观察。
3.用无菌操作制大肠杆菌的悬滴片,置油镜下观察细菌的运动。
4.观察示范片:
①胸膜肺炎双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的标本片,细胞成对生长;
②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lactis)的标本片,细胞成链状排列;
③北京棒杆菌Asl•299(Corynebacterium pekinense)的标本片,细胞排列成“八字形”或栅状;
④植质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的标本片,杆状细胞并成链排列;
⑤四联高夫克氏菌(Gaffkya tetregena)的标本片,细胞呈四联体状;
⑥藤黄八叠球菌(Sarcina lutea)的标本片,细胞呈有规则的八叠状;
⑦普通变形杆菌 (Proteus vulgaris)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黑背景,菌体为一亮点,观察菌体用周身鞭毛进行翻滚运动。
5.细菌菌苔的观察和液体培养菌体浓度的检测
①观察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黏质沙雷氏菌、枯草芽孢杆菌、变形杆菌、直线接种的斜面,注意菌苔的表观形态。
②检测大肠杆菌培养液的浊度
a.将培养16~18h (36~37oC) 的大肠杆菌培养液用LB液体培养基稀释5~10倍。
b.稀释后菌液用漩涡混合器振荡均匀。
c.以LB液体培养基为空白对照于600nm处,用722s型分光光度计测定菌液的OD值,OD值以0.2~0.6为宜(OD值过高,加大稀释倍数;过低,降低稀释倍数)。
六、实验报告
1.绘图表示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
2.描述所观察的细菌菌苔形态。
3.报告所检测的大肠杆菌菌悬液的OD值。
七、思考题
1.怎样观察细菌形态? 细菌未染色时,用油镜观察有何困难?
2.试述无菌操作的步骤及其要领?
Ⅵ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的介绍
本教材重点介绍了显微镜检技术、制片染色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及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等基本技能,同时也适当补充了部分先进的实验技术。
Ⅶ 微生物学实验的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共74个实验。上篇为基本技能部分,编写了39个典型内的微生物基本操作容技能实验,内容包括光学显微镜和显微技术、细菌染色技术、培养基制备技术、灭菌除菌技术、接种与分离培养技术、生长繁殖测定技术、微生物形态特征观察和描述、噬菌体检测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和分类鉴定技术;下篇为专业技能部分,根据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在工业、医药、环保和食品等领域中的应用,编写了工业微生物、制药微生物、环境微生物和食品微生物方向共35个应用微生物学实验,以满足不同专业方向学生选择专业实验的需要。与目前其他同类教材相比而言,《微生物学实验》具有实验内容安排组织系统、科学,选编的实验更加实用、可操作性强、指导性更强的特点。另外为了增加直观性,改变了以往教材的手绘图片,书中基本上采用拍摄的真实图片,以增加直观教学效果。
《微生物学实验》适合于作为各类院校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发酵等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教材,也可用作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主要参考书以及从事与微生物学相关研究的科技人员或研究生的参考书。
Ⅷ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中的溶血实验在临床诊断上有什么
临床诊断意义
本试验主要用于溶血性贫血的病因诊断。溶血异常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明显增高,并可用葡萄糖和ATP纠正,2,其他遗传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也可增高,并分别可被葡萄糖或ATP纠正,3,丙酮酸激酶缺乏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药物性溶血等加葡萄糖不能纠正,加ATP能纠正。
Ⅸ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的内容简介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是以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等理论知识为基础,主要介绍微生物学相关的实验知识及实验技法。全书共设45个实验项目,分为基础篇和应用篇两部分。其中,基础篇的内容包含经典的微生物实验项目,包括细菌形态观察、微生物染色、微生物的测微技术、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等,主要在注重基础的同时,通过思考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应用篇则是在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将微生物学实验应用到食品工程、环境工程等方面,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可作为高等院校的生物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及食品工程专业等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材,亦可以作为一些专业实验的参考教材,同时可供相关微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技术人员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