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网
❶ 全国新农村建设实施委员会
全国新农村建设实施委员会(下称农建委)成立于2007年11月,是组织和推动国家新农村建设事业、强化农村工作的直接实施单位,也是强化“三农”领域专家协作的组织机构。
❷ 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在网上向什么网站上反映.网址是多少,
你是哪个省的啊?你可在网络搜索你们省的新农村建设网,看看网络有没有。我是江西的,我们江西有江西新农村建设网
❸ 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六大员是什么
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六大员是指:
1、当好村情民意调研员,制定完善发展规划。指导员通过“走、查、访、看、听”等方式深入村、组,走访农户,与基层群众交心谈心,全面了解村情民意,积极思考,帮助所驻村制定完善发展思路和规划。
2、当好政策法规宣传员,有效推进各项工作。结合该村实际,以政策宣传为突破口,采取张贴标语、办宣传板报、召开群众座谈会和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计生、移民、新农保、农转城等政策,引导广大基层群众转变观念,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和镇党委政府的要求上来,提高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3、当好富民强村服务员,增强农村发展动力。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重点,协助村“两委”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春耕备耕、计划生育等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争取资金、落实项目,开展技术培训,帮助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落实发展举措,破解发展难题,为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增强农村自身发展动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4、当好矛盾纠纷调解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积极协助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严格按照县委维稳的要求,抓好计生、项目建设、家庭纠纷等矛盾的排查化解工作。及时发现各类矛盾纠纷和事故隐患,消除不稳定因素,最大限度地挽回群众的经济损失。努力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处置在萌芽状态。
5、当好制度建设督导员,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坚持“按制度办事、按制度管人”的方针,固本强基,发挥制度建设督导员作用,帮助村级制定完善各种学习制度、会议制度、公开制度和村规民约,并规范上墙。督促村“两委”规范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程序,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化进程,为推进村民自治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6、当好组织建设指导员,提升基层党建水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帮扶所驻村有序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并积极帮助村党支部解决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扎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年、“四群”教育、“群众路线教育”等工作,积极为党员上党课,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❹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写我和我的村为题目的作文应该怎么写
从记叙文角度,可以从主观和客观方面来写,写我对于我的村的看法和态度以及村所存在的问题
从散文角度,可以写村对于我来说的重要性,和我对村的感情
❺ 如何当好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摆正位子 找好路子 -- 白鹤滩镇新农队办 何 耀 选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在新农村建设中肩负指导员这一重要角色,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推进新农村指导员工作,我认为要当好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明确选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重要意义,热爱指导员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非常重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这项工作作为新形势下增加新农村建设新生力量、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夯实基层、打牢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作为面向群众、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举措,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选派指导员是加强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指导员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通过驻村入户,指导员可以充分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增强为农民服务、为基层服务的意识;与村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可以学会许多在机关学不到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断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锻炼自己的能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可以力所能及的解决驻村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尽一分力。可以说,当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利国利民又利己,既然当了指导员,就要热爱指导员工作,身体力行,积极投身其中。 二、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指导员派驻到村委会,需要处理好的关系很多,有与派出单位工作的关系,与村委会的关系,与驻地新农办和乡镇党委、政府的关系等等,我认为要充分发挥好指导员的作用,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指导员与派出单位工作的关系。 派出单位是指导员的“娘家”、“后台”、“靠山”。指导员从工作、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环境一下子驻进了村委会,孤身在外,生活、工作反差较大,非常需要得到单位必要的精神鼓励和物质支持,并尽力帮助家庭解决一些后顾之忧,使其安心驻村,努力工作,为单位争光。指导员要做到不辱使命,很大程度上还要仰仗派出单位对驻地给予项目或资金的支持,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指导员处理好与派出单位的关系,既要服从县委的要求,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之中,又要抽出时间办理原单位的一些重要事务,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争取获得单位的最大支持,从而更好地开展好工作。 (二)正确处理指导员与村委会的关系。 工作上要做到到位而不越位。不管指导员是哪一级派出的,要明确自己的指导员身份,履行的职责是“村情民意调研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富民强村服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制度建设督导员、组织建设指导员”。必须明确村民和村“两委”才是决定全村重大工作事项的主体。指导员既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好“六大员”的作用,又不能指手划脚,越俎代庖。指导员驻村后,生活上要多理解村委会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村委会干部既是干部也是农民,工资不算高,还要管好自己的责任田,单靠每月五、六百元的工资难以与指导员长期同吃同住,要换位思考村委会干部的难处,在生活上主动降低要求,尽量不给村干部和村民添加负担。 (三)正确处理指导员与驻地乡镇党委、政府及新农办的关系。 驻地新农办和乡镇党委、政府与指导员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不管指导员原来的身份是什么,都要在驻地乡镇党委、政府和新农办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在思想上要与党委、政府、新农办保持高度一致。指导员要找准位置,明确角色,做到指导不指挥、参谋不参政、协调不包办、监督不对立、帮忙不添乱。做驻地乡镇党委、政府和新农办的好帮手、好参谋。 (四)正确处理好工学关系。 指导员既要履行好“村情民意调研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富民强村服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制度建设督导员、组织建设指导员”的职责,又要回单位办理必需的事务,工作量有所增加。所以,挤出时间搞好学习十分重要。要加强对党的十七大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还要加强对“三农”知识及农村适用法律、法规的学习,学习基层工作的知识,切实做到一边学、一边思考、一边用于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真正做到以实践促进学习,以实践提高自身处理复杂局面和事件的能力,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总而言之,要处理好各种关系,为履行职责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只有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抛弃后顾之忧,才能安心驻村,深入调研,更好地开展工作,才能宣传发动农户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才能成为优秀的指导员,更好地实现指导员的价值。 三、切实履行好“六大员”的职责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多少年多少批次指导员不断的努力。履行好“六大员”的职责,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学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指导员来自党政、企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全才。“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性强、涉及领域广、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当指导员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首先,必须努力学习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和“三农”的重大政策和部署;学习做好“三农”工作的基础知识;同时要放下架子,伏下身子,虚心向农民群众学习。要把学习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始终,结合自己的所长,努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和服务“三农”的本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由外行变为内行。尤其在驻村期间,更要以加强学习、为自己“充电”的方式来充实枯燥的工作生活,树立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情趣。 要切实履行“村情民意调研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富民强村服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制度建设督导员、组织建设指导员”的职责。深入农村生产建设第一线,深入农户了解村民想什么、做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要从群众最“盼”、最“难”、最“怨”的事情做起;要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村委会、村民小组和不同农户的问题,按照新农村建设总目标的要求,找准优势,克服劣势,找准本村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思路;要分清轻重缓急以及重点和难点,有计划、分步骤地一件一件的去争取、去发动广大村民,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给农民群众带去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在整个指导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要帮助村、组干部和农户多找好办法、多出好主意、尽力帮助协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发挥农民和政府间的桥梁作用,积极为民请愿,主动及时向上反映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将政府的政策和决定及时广泛地传达给村民,甘做农民和政府的“连心桥”。要结合自己的长处,发挥自身的优势,多为驻村办力所能及的好事、实事。 一批次一年的指导员生活不长也不算短,如何履行好“六大员”的职责,真正发挥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是每一个指导员都要遇到的问题,非常值得每位指导员去深思和落实。
❻ 如何做好农村工作指导员管理工作方案
一、要明确选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重要意义,热爱指导员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非常重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这项工作作为新形势下增加新农村建设新生力量、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夯实基层、打牢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作为面向群众、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举措,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选派指导员是加强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指导员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通过驻村入户,指导员可以充分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增强为农民服务、为基层服务的意识;与村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可以学会许多在机关学不到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断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锻炼自己的能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可以力所能及的解决驻村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尽一分力。可以说,当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利国利民又利己,既然当了指导员,就要热爱指导员工作,身体力行,积极投身其中。 二、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指导员派驻到村委会,需要处理好的关系很多,有与派出单位工作的关系,与村委会的关系,与驻地新农办和乡镇党委、政府的关系等等,我认为要充分发挥好指导员的作用,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指导员与派出单位工作的关系。 派出单位是指导员的“娘家”、“后台”、“靠山”。指导员从工作、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环境一下子驻进了村委会,孤身在外,生活、工作反差较大,非常需要得到单位必要的精神鼓励和物质支持,并尽力帮助家庭解决一些后顾之忧,使其安心驻村,努力工作,为单位争光。指导员要做到不辱使命,很大程度上还要仰仗派出单位对驻地给予项目或资金的支持,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指导员处理好与派出单位的关系,既要服从县委的要求,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之中,又要抽出时间办理原单位的一些重要事务,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争取获得单位的最大支持,从而更好地开展好工作。 (二)正确处理指导员与村委会的关系。 工作上要做到到位而不越位。不管指导员是哪一级派出的,要明确自己的指导员身份,履行的职责是“村情民意调研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富民强村服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制度建设督导员、组织建设指导员”。必须明确村民和村“两委”才是决定全村重大工作事项的主体。指导员既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好“六大员”的作用,又不能指手划脚,越俎代庖。指导员驻村后,生活上要多理解村委会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村委会干部既是干部也是农民,工资不算高,还要管好自己的责任田,单靠每月五、六百元的工资难以与指导员长期同吃同住,要换位思考村委会干部的难处,在生活上主动降低要求,尽量不给村干部和村民添加负担。 (三)正确处理指导员与驻地乡镇党委、政府及新农办的关系。 驻地新农办和乡镇党委、政府与指导员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不管指导员原来的身份是什么,都要在驻地乡镇党委、政府和新农办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在思想上要与党委、政府、新农办保持高度一致。指导员要找准位置,明确角色,做到指导不指挥、参谋不参政、协调不包办、监督不对立、帮忙不添乱。做驻地乡镇党委、政府和新农办的好帮手、好参谋。 (四)正确处理好工学关系。 指导员既要履行好“村情民意调研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富民强村服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制度建设督导员、组织建设指导员”的职责,又要回单位办理必需的事务,工作量有所增加。所以,挤出时间搞好学习十分重要。要加强对党的十七大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还要加强对“三农”知识及农村适用法律、法规的学习,学习基层工作的知识,切实做到一边学、一边思考、一边用于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真正做到以实践促进学习,以实践提高自身处理复杂局面和事件的能力,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总而言之,要处理好各种关系,为履行职责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只有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抛弃后顾之忧,才能安心驻村,深入调研,更好地开展工作,才能宣传发动农户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才能成为优秀的指导员,更好地实现指导员的价值。 三、切实履行好“六大员”的职责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多少年多少批次指导员不断的努力。履行好“六大员”的职责,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学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指导员来自党政、企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全才。“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性强、涉及领域广、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当指导员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首先,必须努力学习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和“三农”的重大政策和部署;学习做好“三农”工作的基础知识;同时要放下架子,伏下身子,虚心向农民群众学习。要把学习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始终,结合自己的所长,努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和服务“三农”的本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由外行变为内行。尤其在驻村期间,更要以加强学习、为自己“充电”的方式来充实枯燥的工作生活,树立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情趣。 要切实履行“村情民意调研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富民强村服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制度建设督导员、组织建设指导员”的职责。深入农村生产建设第一线,深入农户了解村民想什么、做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要从群众最“盼”、最“难”、最“怨”的事情做起;要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村委会、村民小组和不同农户的问题,按照新农村建设总目标的要求,找准优势,克服劣势,找准本村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思路;要分清轻重缓急以及重点和难点,有计划、分步骤地一件一件的去争取、去发动广大村民,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给农民群众带去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在整个指导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要帮助村、组干部和农户多找好办法、多出好主意、尽力帮助协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发挥农民和政府间的桥梁作用,积极为民请愿,主动及时向上反映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将政府的政策和决定及时广泛地传达给村民,甘做农民和政府的“连心桥”。要结合自己的长处,发挥自身的优势,多为驻村办力所能及的好事、实事。 一批次一年的指导员生活不长也不算短,如何履行好“六大员”的职责,真正发挥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是每一个指导员都要遇到的问题,非常值得每位指导员去深思和落实。
❼ 浙江新农村建设具体情况
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统筹城乡兴“三农”的政策,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速。 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35元,连续22年居于全国各省区首位;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度达到68.1%,也居全国各省区之首。
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业增长方式加快转变
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线。做大做强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竹木、花卉苗木、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等十大优势主导产业。目前,这十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亩均收入超过了1500元。今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着力打造特色农业的强县强镇,进一步提升农业的块状经济发展水平。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优化配置。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1000多家农业企业、50多万农户在省外经营种养业,建成各类基地2000万亩左右。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努力开拓国外市场,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农副产品出口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的态势。2006年,全省农副产品出口额60.2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103.7%。
把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作为建设农业的紧迫任务。率先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分散农户的市场谈判地位。积极构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经营体系,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2006年底,全省共有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11066个,带动农户780万户,建成产业化基地1828万亩,其中,农业龙头企业5049家,销售收入1106亿元,28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915家,带动农户211万户;农产品行业协会500多家。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65个;产业化带动农户472.26万户。针对单个合作社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的不足,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服务平台,加快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后盾、政府部门公共服务和管理为保障的服务联合体。今年全省在18个县市开展试点。
把培育现代生产主体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积极推进市场化土地流转和企业化规模经营,到2006年底,全省耕地流转面积35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0%;实行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0亩以上)耕地面积246.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3%,规模经营种养大户23.4万户。引导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过去五年每年投入农业的工商资本在120亿元以上。加大对农业创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从2006年起对就读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专业类学生实行免交学杂费的政策,2007年又扩大到园艺类的花卉、果树、蔬菜等专业,鼓励他们学成后在现代农业领域创业。
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强大支撑。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服务平台建设,实施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十大农业科技专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以上。启动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2006年底注册用户达到136万户。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步伐,农业标准化推广面积达到1249.2万亩。针对欠发达地区基层农业科技力量薄弱的问题,从2003年起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并于2005年向全省推广,实现乡乡都有科技特派员,促进了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和完善首席专家、推广教授、科技特派员和责任农技员制度,积极组建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推广组织、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区域性专业性和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
把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保障。先后启动实施标准农田建设、千库保安、千万亩十亿方节水、百万亩标准鱼塘改造和标准渔港建设等工程,农业的生产条件和防灾抗灾能力大大增强。全面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补偿标准提高到12元/亩。加快推进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累计已经建成标准农田1430万亩,连续10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二、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县域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
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把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了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格局,特色块状经济为农民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和就业门路。乡村企业蓬勃发展,经营管理机制日趋规范,技术创新和竞争能力不断提高。2006年,全省共有各类乡村企业113万家,从业人员1300万人,实现增加值7366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7%。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35.2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44万家,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涌现出了一批农产品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超过80%。
积极培育“中心镇”。充分发挥中心镇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企业集中和产业集聚,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全省共有268个镇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新城镇成为农民务工经商的广阔天地,这两年每年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50万人,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水平达到70%以上,全省城市化率达56.5%。2006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重点培育200个左右有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支撑的中心镇,进一步优化城乡人口和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使之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极、农村人口的集聚点和公共事业服务中心。目前已经启动141个中心镇的建设试点。
积极发展“农家乐”和来料加工等二三产业。顺应城镇消费升级的趋势,发挥农村山水景观、农耕文明、人文历史等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把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新产业,引导农民和村集体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农村第三产业。2006年,全省累计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2084个,经营农户14678户,直接从业人员72557人,营业收入24.6亿元。同时,针对广大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多的特点,积极发展来料加工业,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鼓励农民创新创业。全省共有个体工商户接近180万户,从业人员364.8多万人;私营企业40万户。个体私营经济约占GDP的60%。省外、国外经商创业人员400万左右,投资总额已超过1万亿元,其规模相当于2005年浙江全省的GDP总量。这些务工经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农民,他们为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三、深入推进“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农民就业增收能力不断提高
2004年,省委、省政府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计划到“十一五”末,全省培训100万现代农民,新增转移就业400万农民,提高500万农民工的就业技能。近年来又根据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转变培训思路、提高培训标准、改进培训方式,推进农民培训由适应性培训向战略性培训转变。到2006年底,全省已培训农村劳动力640.9万人,培训后实现转移就业的178.8万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培训农民59.5万人,转移就业培训资格证书发证率达到74.61%。
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服务业,开展农业剩余劳动力培训、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督促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计提培训经费用于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培训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经营者、合作社社长,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围绕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重点培训“4050”农民,扩大中老年农民就业。采取政府发放培训券、企业订单培训等办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覆盖面,对未升入大中专院校的农民子女开展6个月至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扶贫助学行动计划”,对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免收学杂费。全面实行就业政策、失业登记、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管理的城乡“五统一”统筹就业制度和农民工无“证卡”就业制度,推动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到乡镇,为农民提供有效就业信息中介服务。实施百万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计划到“十一五”末,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00万人。
四、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农村环境面貌和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变
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决策,计划用5年时间整治10000个村,并把其中的1000个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建设规划科学、环境整洁、设施配套、服务健全、管理民主、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加大各级财政对村庄整治建设的投入,至2006年底,全省累计投入村庄整治建设资金555.61亿元,各级政府投入占到1/3。注意把“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乡村康庄”、“生态富民家园”、“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等工程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配套实施,形成了城乡统筹建设和各方协同建设的局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五、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
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2005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爱心营养餐”),计划三年内投入资金32亿元,全面提高农村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2006年秋季起,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部免收学杂费,513万名中小学生免交了学杂费;对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免收学杂费。深入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两年内全省将安排专项财政资金10.2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2005年,省委、省政府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把乡镇卫生院改造成为社区服务中心,把村卫生室改造成为社区服务站。目前,有1751万名农民享受了免费体检,12项公共卫生服务达标率达到80.6%。建立农村社区责任医生制度,加快培养社区全科医生。实行农民每两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制度。
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实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民间自办文化,深入推进文化下乡。2005年起,还开展“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今年上半年,各地组织开展种文化百村赛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了一大批不走的农村文化能手。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全省共有农村低保对象53.98万人,平均低保标准每月149.65元,实现了应保尽保。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2005年以来新增的被征地农民实行“即征即保”,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234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保障,其中196万名被征地农民参加了基本生活保障,有88万人已按月领取基本生活保障或养老金。2003年率先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全省87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全部建立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2936万人,参合率达86%,人均筹资水平达到81元。推进职工社会保险向农民工覆盖。2006年底,农民工参加工伤险14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200万人。完善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制度。2006年底,全省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92.4%,年人均集中供养标准5005元。
六、积极创新农村民主形成,农村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积极创新农村基层民主形式。推进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三到位”,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电算化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全面实行村委会直选,创造村级民主恳谈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形式,推行村干部“双述双评”、村务监督委员会等民主监督办法,大力推进村务决策和管理民主化,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积极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大力推广新时期“枫桥经验”,探索依靠农民群众,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有效机制。
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开展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努力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实施集体经济薄弱村办公场所建设,做到全省村村都有活动场所。
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积极探索资源开发、资产管理、资本经营、社区服务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子。针对城市化推进中城郊村集体资产管理和分配出现的新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保障农民享有的集体资产权益。目前全省700多个村完成了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省财政每年拿出6000万元专项资金,对经济薄弱村村级组织运转和村干部报酬进行补助。
全面建立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从2004年起连续三年从省、市、县、乡镇四级机关抽调机关干部,为全省每个行政村派驻1名农村工作指导员,履行村情民意调研、政策法规宣传、富民强村服务、矛盾纠纷化解、民主制度规范、组织建设督导等六方面职责。积极推进乡镇农村工作指导员专职化,60%的乡镇建立了专职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
七、大力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
大力推进下山搬迁脱贫。省政府每年都把下山搬迁5万人作为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把下山脱贫与工业化、城市化结合起来,以高山远山区域、重点水库库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域的整体搬迁为重点,依托县城、中心镇和工业功能区建设下山移民小区,促进下山农民进城落户、转产转业,实现易地致富。推进整村搬迁,加快下山脱贫小区建设,对搬迁村庄的交通、水利、通讯等项目资金应转用于下山脱贫小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以小户型、农民公寓、廉租房等方式,降低搬迁成本,促进低收入农户搬迁。2003-2006年,欠发达地区共下山搬迁农户8.2万户、29.71万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完成下山移民3.93万人。
促进低收入农民转移就业。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协作、企业参与”的方式,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业致富。2003-2006年,欠发达地区共培训农民244万人次,40.3万农民通过培训实现了转移就业。开展低收入农户普查,建立低收入农户档案,推行“一户一策一干部”的针对性扶贫。鼓励企业定向招收农村低保户劳动力,符合条件的企业享受促进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政策。
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选派科技人员到欠发达乡镇任职,2003-2006年,共到位专项资金3184万元,实施科技项目665项,引进新品种新技术2474个,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积极利用欠发达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优美的生态资源,扶持发展来料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促进农民增收。仅2006年一年,211乡镇年规模型来料加工企业吸收劳动力7.2万人,发放加工费2.2亿元。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结对帮扶的力度。发挥“省管县”的财政体制优势,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特色产业培育的财政扶持力度。“十五”时期,省级财政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及海岛地区的支出累计达336亿元,年均增长17.7%。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加强区域协作,引导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组织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
八、不断深化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加快建立
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今年全省2/3的新增财力要用于民生问题。2006年,全省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到3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9.9%。今年,全省财政预算内“三农”投入预计达4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支出成为财政投入的重点。加大对乡镇尤其欠发达乡镇的转移支付,提高基层政权的运转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
率先终结农民“皇粮国税”。按照平等城乡居民税赋的要求,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为取向,自2001年率先停征欠发达地区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起,从局部地区到全省范围、从少数税种到全部税费、从“减调改稳”到全面停征,率先迈出免除农业税收的破冰之步,2005年全面停征农业税收,成为全国第一个终结农民“皇粮国税”的省份。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以改革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乡财政体制和化解乡镇债务、建立村级组织运行机制为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增强乡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基本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基础。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省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免费义务教育实行全额转移支付。加大对村级组织的财政扶持力度,省财政安排6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经济薄弱村的村级组织运转。
着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新型合作金融体制基本建立,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信贷主力军作用。针对农业种养大户投入增多、风险增大的趋势,2005年开展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试点,首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共保经营模式,2006年12个县开展试点,今年又扩大到32个县市。2006年推行政策性农房保险制度,至2007年2月,全省已有757.1万户农户参保,参保率71.7%。支持和鼓励创新信贷支农产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方式,增加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供给。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在不断增加公共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开展万家工商企业与村结对,以经济顾问型、产业带动型、合作开发型、直接参与型、公益捐助型等方式参与新农村。开展万个城镇文明单位与村结对。今年上半年,工商企业和社会各界资助新农村建设金额达到5.3亿元。实现万名科技人才送科技服务到农村,浙江大学、浙江工大、浙江林学院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纷纷与地方建立共建新农村。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民间慈善组织、企业家纷纷开展扶危济困,弱势群体得到及时救助。
❽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应如何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一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走门串户访谈、会议宣讲、村务公开、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远程教育
等形式,及时、全面、准确地向村干部和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围绕中心工作,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把新时期党的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宣
传到户,努力做到家喻户晓。宣传上级党委、政府的发展思路和举措。传达上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会议精神,让群众了解党委、政府正在开展的中心工
作,努力使这些好的思路、好的政策、好的措施转化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落实到生产、生活中,并在实践中宣传好的经验和做法。
二要推进科学发展。一是抓发展规划。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村情民意的基础上,积极帮助制
定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明确重点,落实措施,努力推动驻村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富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二是抓基础产业。以强村富民为目标,引导和帮
助群众,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生态养殖业、林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和劳务经济等能促进群众增收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
业。三是抓共建。增强基层组织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共建和谐的能力,积极为村企结对牵线搭桥。
三要促进社会和谐。一抓农村公共事业。围绕村容村貌整治、农村民居地震安居工程、移民搬迁、
乡村公路、“两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村卫生室建设、“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等民心工程建设,帮助做好项目立项、资金筹措、组织实施、质量管
理等工作。二抓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利用各种节假日积极组织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努力帮助解决一些硬件设施方面的实际困难。三抓矛盾纠纷调处。帮助村组干部
调解好各种矛盾纠纷特别是移民土地纠纷,督促和协助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努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
四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帮助增强村级班子战斗力。在工作中多做思想工作、注重沟通、增进
团结,起好“润滑剂”作用,帮助村组干部提高素质,使他们尽快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帮助调整和优化村级党组织,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巩固深
化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定期不定期邀请县乡有关领导,给党员上党课、形势分析课,增强他们的党务知识和贯彻执行上级决策、政策的能力。通过
各种形式,建立健全务工党员联系机制,力争使每一名党员都不游离于组织之外。帮助健全村级组织制度。积极推行党务公开,健全完善村党支部的决策机制,进一
步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完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村“两委”具体职责和工作程序,稳步推进村级组织建设的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进一
步健全完善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基层干部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五要理清发展思路。在掌握村情民意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
域发展的要求和省州县提出的“三农”工作思路,围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等方面,从实际出发,帮助村委会理清发展思路、
明确发展重点、制定发展规划。
六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从当地群众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人畜饮水、通路通电等方面入手,帮助村委会积极争取资金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七要规范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了解群众对村务管理、财务管理方面的意见,按照中央和省州县的有关规定,督促村干部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真正做到村务公开、财务公开。
八要做好矛盾纠纷化解。深入了解掌握各种矛盾纠纷的动态,督促和协助村干部通过耐心细致的思
想工作,公平公正地处理解决矛盾纠纷。对于土地征用分配、社会保障等涉及农民与政府关系的问题,一方面向群众宣传解释相关政策,一方面为群众积极争取合法
权益。对于集体资产、村务财务、土地承包等涉及农民与村委会关系的问题,一方面配合上级查明情况、搞清问题,一方面帮助村委会健全和规范相关制度。
九要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了解掌握当地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帮助村委会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利用远程教育举办科技、法律、政策、农村实用技术等知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