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通义
『壹』 请大家帮忙找一本历史书,书的作者是台湾人。主要讲述了中国秦朝到隋朝的历史!非常感谢
《草莽英雄》
『贰』 简述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回顾世纪中国学术的发展历程,应该说:这是一个丰收的世纪、创新的世纪、辉煌的世纪。一百年间,名家辈出,群星灿烂,成果丰硕,推陈出新。中国传统的学术发生蜕变,西方学术大量引入中国,在中西方学术的交流、撞击、融合中,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诞育,并迅速地茁壮成长。一百年内,各个学术领域均有新的
突破和重大进展,构建了完整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体系。回顾和总结20世纪的学术发展,明辨其是非得失,是一桩很有意义的工作,是为了推进21世纪的学术,进一步建构中国社会主义学术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
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璀璨的成果和丰厚的积累。它长期以来哺育了中华儿女、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在世界学术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从19世纪中叶以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也带来了西方的学术文化。西学东渐,经历了几个阶段,先是器物文明的传播,其后是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传播,直到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西方的学术文化,涵盖广阔,影响深远,进入中国后生根、开花、结果。它改变了中国学术思想界以至全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前进步伐,中国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跨进近代社会。其间,中学和西学、旧学和新学、传统学术和近代学术发生了激烈斗争和逐步融合。中国20世纪之学术即在这一斗争和融合的再创造过程中呱呱堕地。
中国近现代学术肇始于严复翻译西方的学术名著,19世纪末,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学说,使中国学术界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此后,他又陆续翻译亚当·斯密的《原富》,穆勒的《群己权界论》,甄克思的《社会通诠》,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穆勒的《穆勒名学》,耶方斯的《名学浅说》,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学术界罕有研究、著述的领域,中国近代的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逻辑学得以借鉴,因之萌生。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说明近代历史学与传统历史学之区别:“自世界学术日进,故近世史家之本分,与前者史家有异。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他大声疾呼,历史学必须冲破传统,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并认为这是有关国家兴亡的大事,他说:“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此时,夏曾佑编写《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是我国第一部用章节体写作的具有近代色彩的中国通史。其他学科也在20世纪之初相继跨人近代时期,1910年沈家本创办的法学会和《法学会杂志》可说是近代法学的萌芽;王国维、罗振玉研究殷墟出土的甲骨可说是近代考古学的滥觞;章太炎研究印度哲学、王国维研究叔本华,开近代中国人研究外国哲学的先河;五四时代,陈独秀、胡适鼓吹文学革命,中国近现代文学得以诞生,胡适写作《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次用西方观点对中国古代思想进行分析研究。至于自然科学,19世纪后期已由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翻译了许多著作,做了大量准备。1915年,留美的中国留学生成立中国科学社并创办《科学杂志》,中国近代的自然科学研究也逐步展开。
20世纪的中国学术是先进知识界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产物。西方的各派学说,众多著作,像打开闸门的洪水一样,冲进中国。中国学者站在自己的基地上进行选择、甄别、吸收,创造适应于自己时代的学术文化。学者们,作为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在中国接受教育,必定会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
影响。20世纪的第一代学者,从旧时代过来,大都精通中国的传统文化。五四时代激烈的反传统文化的战士们,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吴虞等,他们为了完成除旧创新的历史使命,竭力反对旧传统,要与旧传统决裂,但实际上旧传统已渗进他们的血液里,他们不可能完全斩断传统。真像他们自己所说:他们
是从旧营垒中冲杀出来,进行了反戈一击。即使像陈序经那样的“全盘西化论”者,也不可能摆脱旧传统。只要你是中国人,曾受中国文化的教育,就不能完全摆脱中国学术文化的影响,“今日之我”不可能全盘反对和完全丢弃“昨日之我”。 同样,20世纪的中国学者,不管他的思想多么保守、顽固,也不可能完全反对西方的学术文化。西方学术文化的先进性、优越性日益明显,人们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它,全盘反对和摒弃西
方学术文化的人也是没有的。近代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大多受西方的影响,西服革履、西装大菜、洋房高楼、汽车飞机,西方文明,无处不在,哪个人的生活能离开这些?茅盾在《子夜》中写的吴老太爷头脑冬烘,顽固不化,但从乡下来到了上海,口诵《太上感应篇》,居住的却是洋房,出门更非坐汽车不可。拖着辫子,倡导复古的辜鸿铭其实是受过西方完备高等教育的一位大学者。20世纪的重大特点是中西文化从斗争走向融合,人们都在亦中亦西、非中非西、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两种异质文化的斗争和融合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历史上,佛教文化传人中国,经历了汉魏两晋南北朝唐宋,儒佛之间发生激烈斗争和相互排拒,才逐渐地融合,产生了儒学化的佛学——禅宗,和佛学化的儒学——理学。明清之际,耶酥会士将西方文化带来中国,虽有徐光启、李之藻甚至顺治帝、康熙帝等上层人物的扶植,也遇到儒学的顽强抵抗,经一、二百年之久而烟消云散,并未能生根、开花、结果。可见异质文化之间的融合,尤其是要从融合中诞生出新的学术文化,是一个长期、缓慢而艰难的过程。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这是历史上异质文化第三次进入中国,其声势之大,影响之远,大大超过了以前的两次。由于西方学术文化的先进性,使中国传统文化相形见绌,在上个世纪末,中学和西学的两军对战中,中学已阵脚大乱,败下阵来。必须吸取西学之长,“以洋为师”在中国学术文化的基地上重新创造,才能重建中国的学术文化。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经过中国学人们不懈的努力,20世纪的中国学术得以孕育成形,脱颖而出,并显示了崭新的面目和蓬勃的生命力。
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大体上说,有以下特点: 一、以进化学说和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中国传统学术赞美上古时代的制度和人物,颂先圣而薄后王,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视为道统所在,后世丢失了古代道统,故而欺凌争斗,社会日益退步。19世纪末,严复翻译《天演论》,社会进化的原理风靡全国,完全改变了陈腐观念,中国人懂得了用进化史观来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得出了与古人全然不同的结论。这样,20世纪的学术文化抛弃了传统观念,树立起近代新观念。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掌握了科学的唯物史观,进一步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作用等等,把学术文化的研究置于唯物史观和科学方法的指导之下。20世纪中国的学术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
的中国学人全都信从进化原理。而在1949年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占有主导地位,在它的哺育下,诞育和成长了大批学者。 二、形成了新的知识分类体系。中国传统学术,分成经、史、子、集,并不严格地建立在学科分类的基础之上,其中经学特别重要,凌驾于上,且涵盖一切。《易经》中包括数学、哲学、自然科学;《书经》中包括政治学、历史学、地理学;《诗经》中包括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礼记》中包括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春秋》中包括历史学、政治学。许多学科尚在幼年萌芽状态,尚未从笼统的经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学科之间的界线极为模糊。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茁壮成长、规模齐备,形成了新的知识分类体系。自然科学移植了西方几百年积累的学术成果,独立为一大学科。其中分门别类,学支林立,建立了数、理、化、生、农、工、医等大学科,门类繁多、内容充实,洋洋大观,达到了较高水平,且有裨于国计民生。而人文
和社会科学中,文史哲分离,形成各自的专业,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社会学、新闻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新学科,纷纷诞生独立。由于20世纪人类社会的飞速进步,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类自身的认识更加深入,知识量、信息量巨大增长,学术文化的内容日益充实,范围日益扩展,完全突破了传统的经、史、子、集的旧框架,形成了近现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的学科分类体系。
三、理性方法的运用。传统学术研究的方法不够精密、逻辑不够严谨,推理判断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色彩。治学中带有直观感悟,冥心静思,自省修养等等。某些非理性的方法,如形象的、感悟的、信仰的、揣测的、情绪的方法,只要能表达研究对象或真实、或虚幻的状态,就能形成某种学术性的知识,如古代的瀛海九州说,天人感应说,明心见性说。20世纪的中国学术引进西方的研究方法,运用归纳和演绎,重视证据,“无征不信”、“孤证不立”,摒弃主观成见,抱着冷静、客观的态度,以理性方法对确定的对象进行具体、准确的认知活动。在自然科学中运用显微镜、望远镜、以及其它科学仪器和实验手段,在社会科学中则着重调查研究的方法,获取第一手的实际材料。20世纪的学术文化追求的是精确而具体地把握现实世界的丰富多样性,进而认识其本质和规律。近现代学术崇尚的是理性精神而非感悟、信仰或权威。
四、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国进入20世纪,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凶狠,封建军阀和国民党政府的压迫更加残酷,内忧外患,民不聊生。20世纪的中国学者们目睹山河破碎,人民苦难,抱着无限的同情,唤起自己的责任感,慷慨以拯救天下为己任,在各个学术领域中苦心探索,矢志钻研,目的就是为了救国。20世纪的中国学术是在风雨如磐的苦难岁月中诞生发育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主义压迫,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20世纪学者们共同的强烈愿望。搞自然科学的希望科学救国,搞经济学的希望实业救国,搞教育学的希望教育救国,搞政治学的希望国家繁荣昌盛,搞哲学的希望振兴民族精神,搞历史学的希望以历史经验教育和唤起民众,搞文学的塑造了众多威武不屈的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伴随中国的苦难而产生,它推动国家的前进、呼唤民族的奋起、激励大众的斗争,因此,爱国主义渗透其中,成为它主要的精神支持。20世纪的中国学术高扬着爱国主义的旗帜。
『叁』 中国学术界的弊病
在人们心目中,学术界应当是一方净土。但近年来学术腐败现象却愈演愈烈,不能不令人心忧,下面略举数例:
(1)得过且过,不求甚解的奴性思想。中国学术界得过且过、不求甚解的奴性思想主要表现在:(1)学术上的盲从和人云亦云,只要是大家认可的就是对的。(2)和事佬作风,不敢批评导师,不敢批评权威,不敢批评院士,怕打击报复,怕审稿通不过,怕项目被枪毙,怕晋级受阻。(3)不相信自己,不敢创新,总想把自己从实践中得出的认识往外国人的模式上套,找到了,套上了,就有底气了,就以为是创新了,找不到就手足无措。(4)喜欢跟风,外国出来一个新的术语或新的理论,我们马上拿过来,而且自认为拿得快的就是好汉,就是创新,就是达到国际一流水准了。(5)盲目迷信外国人,看文献引文献偏重外文而忽视中文;一个问题或一个现象,外国人说了很少有人怀疑,中国人说了就无人理睬。同样一个提法,外国人说了我们不明白不同意也不敢吭声,中国人说了就有人挥舞大棒。个别(海外华人)甚至对中文文献不屑一顾,他们所了解的中国地质知识主要是从外国人论述中国地质的论断和部分中国人写的外文文章中得来的。(6)不敢批评外国人,我们现在每年的文章成千上万,有几篇敢指名道姓批评外国人的?有些人可能想也没有想过要去批评外国人。个别人有一种深深的自卑,他们见了外国人,尤其外国的名人,谦恭得很;见了中国人则傲气十足。
(2)学阀作风和门户之见。只许自己创新,不许别人创新;自己创新是贡献,别人创新是另类。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许别人插足,自己不喜欢的文章竭力封杀。一级压一级,教授训斥讲师,讲师训斥助教。学生不许超过老师,把学生当工具,只使用不培养。批评不能摆到桌面上,而是在下面搞小动作,或是利用评审论文、评审项目做手脚,挟私报复,给不喜欢的人穿小鞋。对自己的朋友、学生、追随者,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原则放行,无原则吹捧。打击报复,两面派学风,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打击对立面不分场合,可以不顾科学的事实,可以节外生枝,甚至泯灭科学家的良知。
(3)“一盘散沙”,窝里斗,缺乏合作和团队精神。
(4)“官本位”之风长盛不衰。想当院士吗?先去当官。“近水楼台先得月”,当官的拿大项目,提职称当官者优先。
(5)学术造假,剽窃成风,侵占他人成果,侵占学生成果。
中国学术界存在的上述弊端,有些是浮在表面的,有些是深层次的;有些是新近涌现的,有些则是根深蒂固的,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如学术造假,侵占他人成果,学阀作风等,中国有,外国也有。西方文化的拜金主义、个人至上对学术界的腐蚀也不容忽视。中国学术界是相对封闭和保守的,我们深受孔孟之道的传统思想的束缚。我们学术进步的迟缓,创新思维的艰难,以至于学术界的种种弊病,无不与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均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都离不开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单位何尝不是如此。因此,大至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单位、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对于科学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肆』 中国学术界认为当今中国神话的现状是怎样
中国学术界认为当今中国神话的现状,就是两个字:零散。
原因让你自豪,因为西方神话的体系一般上下不过三代四代最多五代六代人,也就是说西方神话体系的跨度一般都不超过一千年。而华夏创世神话随便拎一个故事出来,其跨度都要几百年上千年。比如:从伏羲氏到炎帝黄帝,从炎黄大战到尧舜禹这中间哪个不是需要跨度二三千年。再说,即便炎帝一族,就有几十代,黄帝一族与炎帝同期,也是几十代接班人。
如果,华夏神话体系从盘古开始直到夏朝,这个跨度绝对有一万多年。因为盘古神话发生在冰河大洪水之前,伏羲女娲才是冰河全球大洪水时期,大禹治水是后期的小洪水,不是全球性的。
那么,中国神话的现状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要用一篇论文来论述,在此我简单介绍一下。现在中国的神话还是比较原始,还处在传统的“盘古生在蛋中,伸个懒腰头顶天”的状态。这种神话叙述方式是很难弘扬广大的,更不用说走出国门。
上海现在有一个“中国创世神话工程”班子八九十号人,有专家、有学者、有画家,他们想法很好,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创世神话。但他们是从连环画、宣传画开始入手……
南京现在有一位作者,采用的方式是将中国传统神话写实化,转化成写实主义新神话,并通过文学、影视的方式进行弘扬!其第一部代表作品《神斧》已经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2016年,作者:李少峻,现正准备对接电影项目。
可惜的是,国内电影界真正有眼光的“伯乐”太少,他们多半只看中能赚钱的所谓的“大IP”。
『伍』 中国秦以后学术与欧洲的中古时期在学术方面有什么区别
摘 要:作为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从蒙昧走向文明,从新兴走向成熟,从学术思想萌芽走向学术繁荣的历史代表,先秦学术史当之无愧。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锋起,百家争鸣”的繁盛局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理性思维 孔子 仁学 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刻而持久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与演变进程。就其从精神层面而言,凡举政治制度、经史学术、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民族关系、文艺艺术、生活习俗等,无不归纳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此外,学术在中国古代又被称之为“道术”,即为圣贤治理天下大经和大法所托寓的,故从侧面反映学术研究的实质相当于探索治理天下的要旨大义。由此可见,学术史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研究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与意义。
中国学术史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以序跋体为发端的庄周所著《庄子·天下》、以纪传体为发端的司马迁所著《史记》、以目录体为发端的刘向所著《七略》、以笔记体为发端的程颐所著《河南程氏遗书》、以道录体为发端的朱熹所著《伊洛渊源录》、以学案体为发端的黄宗羲所著《宋元学案》、以章节体为代表的梁启超所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以学术编年体为代表的明国期间刘汝霖所著《汉晋学术编年》《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除此之外,还有经传注疏体系以及学者之间来往的书信体,都涉及中国学术史研究内容的方方面面。同时,基于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大背景下, 中国学术史的研究方法便具有本土特色和较为丰富的自身内容,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简约性、双维性、辩证性、纲领性、动态性、独创性等。
以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等传统学术及其风气为基本发展脉络的中国学术史,展现了中国历史各个时期主要学术思潮的历史特征,本文主要介绍从先秦时期的学术发展来展现这一时期中国学术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上古理性思维的曙光
人类的意识,是从原始社会就存在的。这一时期人类在生存斗争中思维进步的积极成果,就是原始神话,然而这种思维寄托在虚幻的想象之中,仍不属于理性的思维。中国上古从夏代至商代,都未曾具备独立进行理性思维的社会条件。如果说理性思维要冲破天神迷信的禁锢需要一个缺口,那么首先要指殷周之际的政权变革。
周灭殷商,用现实证据表明了“天命”的可变性,由此在“殷鉴”的背景下,周初统治者形成了在天命的外壳内具有理性思维的历史观和政治观,“敬德保民”的思想得以产生。总之,时至周初,中国的理性思维首先从历史思考上发端,初步具有政治历史观的自觉意识,奠定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倾向,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学术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及影响。甚至于从西周初年至西周末年乃至春秋时期,对天人之辨的理性思考中出现了天人相分的新思想以及否定鬼神作用的观念,又是人类意识的一种解放和理性思维的一次觉醒,可谓开学术思想发展的另一生面。
《易经》是中国上古一部极具特色的典籍,其产生年代在目前学术史尚有很大分歧,但成书于西周初年的说法较为合理。故而《易经》中矛盾对立观念、事物发展变化观念、天命与人事变通的观念等就可以反映出周初的思维水平。此外,忧患意识在《易经》原生语汇的形成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这种忧患意识是基于积极态度之上的,因此这也是西周初年的精神特征,恰好与关于“殷鉴”的思索相一致,在有关中国上古理性思维在初步时期的精神特征上给以后的学术发展取向以很大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上,五行说、阴阳二气说以及“和同论”的出现,表明中国古代理性思维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为中国学术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范畴与思维模式的源头,揭开了思想抽象性与逻辑严密性的新篇章,为以后学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孔子儒学的初创
孔子,是先秦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儒学思想体系几经演变,从汉朝汉武帝以后始终为中国封建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主导思想,孔子因而也成为古代文化史、学术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历史人物。其在中国历史上至少有三项破天荒的创举:是大规模私家讲学活动的第一人,打破官府垄断教育局面,使得“学在民间”成为现实;第一次创立了相对独立的学派——儒家学派,即不依附某个特定政治势力,以思想传承为纽带的学术集体;最早地将政治、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等实际问题发展为非参政人员探讨的学术问题,并且建立起系统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思想重心是对于“仁”的阐释、提倡与论断,因此仁学才是孔子学术思想的核心,“仁”不仅是最高的道德、伦理规范,而且也成为政治行为的原则。同时,孔子在仁学中强调人在品德、素质上的自我修养,包括恪守一套观察问题、为人处世的基本思想方法,即中庸之道。除此之外,孔子一生从事教育,形成了一套卓越的教育学思想,其中也包含丰富的哲学认识论内容。诸如“学而时习之”、“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择其善者而从之”、“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言论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在学术文化的发展中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一个内部充斥着矛盾的学说,诸如孔子目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希望通过回复周礼重建安定的社会秩序,但战争依然频繁发生,财产、权利的再分配斗争时刻存在,无论是新兴势力的扩张,还是腐朽势力间的争夺,他们的共同特征无疑都是行为的恶劣。因此,孔子的思想从起点到归宿,画出一个带有强烈的保守、复旧倾向的圆环,而圆环圈住的却是包含有闪光的、进步的学术见识,其中便有仁学思想建立的重要历史意义。
总之,孔子创立的以“仁学”为核心的学术思想体系,为儒学的始祖。从其治学活动的影响而看,孔子创立儒学具有开先示范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学术文化的第一拓荒人,战国诸子百家的兴起,中国私家学术乃至中国所有真正具有独立意义上的学术,都是从孔子的治学活动开始的。
三、战国时期的学术争鸣
公元前475年,中国进入战国时期。这是我国学术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百家争鸣”的兴旺景象就是最具代表的。这一时期,学派林立,思想繁荣,然而,思想、学术的百家争鸣,意味着言论自由、争辩平等等,这种景象在中国古代并不常见,因而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
春秋伊始,各诸侯国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吞并战争此起彼伏。到了战国初年,战争接连不断,由原来的吞并战争转向兼并战争。政治格局产生变化,各国内部也发生一些大的政治变动,至“三家分晋”后,中国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天下的政治军事态势。在此局面下,各国力求自保、消灭他国,“七雄”对峙中交织着复杂的内政、外交、争战、结盟等活动,各种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亟待解决,激发了社会理性思维的活跃,推动学术探讨的展开。同时,各诸侯国激烈战争的背后,掀开一场争夺人才的的竞争,使得“士”这一阶层进一步扩大,分化为形形色色的人物,活跃于各个社会层面。战国时期创立和发展各派的人物,绝大多数为士人,因而这些进行理性思维与学术性活动的士人就构成了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体。此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除当时社会状况提供的有利条件,还得益于西周以来特别是春秋时期的学术发展与文化积累。例如《诗》《书》《易》等文献典籍以及孔子创儒学等的影响。总之,战国时期的国情和社会,给百家争鸣和诸子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于是诸子百家可以无拘无束地争相斗艳,带来了中国学术思想大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百家争鸣中,典型的代表有“九流十家”,即: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其中,墨子创办的墨家,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道教的经典《老子》一书,其中以道为本源的哲学思想、反者道之动的发展观、绝圣弃智的社会理想及其人生态度、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思想等无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孔子逝世后,思孟儒学以及荀子儒学的发展又为儒家的发展赋予时代特色并推动儒学的繁荣;“法、术、势”,强调权势,主张法治的法家以及名辨思潮之下名家的产生与发展等,都为诸子百家的形成及其发展提供社会基础。
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水陆交通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关系的改变等多种因素共同促使学术文化的空前繁荣,在这一时期,诸子百家撰著意识的逐步强化,学术密切联系于政治,学术思想在争鸣中的融合合流等展现出其文化的趋向,各学派进行学术争鸣中的认识成果,促成了社会对不同学派采用基本兼容的机制,对学术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与意义。
『陆』 中国学术论文为什么不靠谱
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还想出现高质量的论文
论文本来是一种记录手段,将一种刚刚创新的东西的记载下来供人参考,当然也可以借些名扬世界…… …… …… ……
但如果有一天,论文已经沦为大学生的必备功课,你还想让他们的论文,如何出质量????只要不是抄来抄去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论文本是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比如外科医生接了一个患有奇难杂症的病人,而他针对这个病患想出了一套手术方案,并且他与助手们成功治愈了这个病人,这台“手术”就可以写出一篇论文,甚至可以拿到法国去看是否能得奖…… 先有实例,再将实例记载下来写出一篇优秀的论文,可以供全世界人一起参考或学习…… 这样的论文才是有意义的……
你想一个连社会都未进入的大学生,为了完成功课,全凭想像或查找资料,写出来了一篇论文,你觉得这样的论文有多大的意义????这样的论文可信吗?有参考价值吗????
想写出好论文首要就是要融入社会或融入自己的专业领域,不要把论文当成日记或功课…… 强行逼着大学生写论文是没有意义的…… …… 个人认为大学生写论文根本就是在坑人,他自己本身就什么都不懂,凭什么写供人参考的论文?论文应该由各行各业取得成绩的人来写(只有在有实例(自己必须参与其中)的前提下写出来的才算真正的论文)…… ……
如果论文只是拍拍脑袋、闭眼眼睛想一想就是篇论文,真不明白这东西有什么用,是用来坑谁骗谁的????
现在网上有种观点叫“被论文毁掉的中国大学生们”,但你知不知道被中国大学生写的论文坑死的人有多少????
论文不是任务,不应该拿论文来考核大学生…… …… 这就像古代“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样的荒唐、害人不浅…… 定论文和作诗的道理差不多,论文亲身经历过了或有了灵感,自然能娓娓道来…… 否则东拼西凑也没意义,又不是教你如何敷衍糊涂老板(精明那种可糊弄不了)
『柒』 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是否核心期刊出版社
不是的,他只是传统杂志的电子版收录数据库。另外出版社没有核心不核心之说。.com/=http://www.jiaoyuda.com
『捌』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有意义吗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是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它是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的评价数据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大型数据库。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是《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数据源统计分析工具,是确定《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的重要依据。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为各期刊管理部门进行期刊管理、评比及期刊的 其它定量分析研究提供依据和统计分析结果。
该数据库的来源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通过对我国目前8000 多种期刊的研究分析。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入编章程和科学计量评价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原则初步确定下来的3500 余种期刊,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向入选期刊颁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玖』 怎样查询更具有学术性的文献
文献检索工具 ,
也称检索系统,是一种用来报导、查找、分析文献的信息系统。一般来说,一种检索工具是相对其检索的目标文献而言的,它应当根据其读者群的检索需求设定目标文献的种类和范围,并根据目标文献的特点和检索工具的用途提供相应的检索功能。就检索工具的性能来说,显然,收录的文献数量越大、内容越复杂,就越难找到目标文献。长期以来,如何评价一个检索工具的质量,特别是对一个海量文献资源的检索工具来说,一直是图书情报和信息学界的一个重大难题。
检索工具的研制目的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为了帮助读者方便快捷地找到某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各馆可以针对馆藏资源编制一个本馆的文献检索工具;为了共享多个图书馆的文献资源,
CALIS 、 OCLC
等开发了图书馆联合书目检索系统;为了方便读者发现、选购书店的库存文献,书店联合制作了可供书目数据库;为了透过文献的外部特征和内容概要,直接查找所需要的论文,人们研制了许多期刊、会议论文集的题录摘要数据库;为了通过文献之间的引证关系,揭示文献的内容关联,系统地发现反映相关研究成果的文献集合,人们又制作了期刊、会议论文、博硕士学位论文、图书等各种文献资源的引文数据库;为了便于查找和直接提供全文文献,国际国内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全文数据库。应当说,一种检索工具的质量优劣,是相对于它是否能够很好地实现其设计目的和用途而言的。
但是,无论有何种不同的设计目标和用途,作为文献检索工具,其共同的、最重要的质量要求,都离不开对其收录目标文献的完整性和检索功能的先进性、准确性、方便与快捷性的评价和判断。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收全、查全、查准”。如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可以在文献检索的层面上,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查找、获取目标文献的需要,人们就可以认为它是一种权威性文献检索工具。然而,对于内容复杂的海量文献资源来说,实现检索工具的权威性非常之难,可以说是人们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来说,就如其产品系列标准的总则中所言,它的设计目标,不同于一般的全文数据库,除了作为我国学术期刊的集成化网络出版平台,可以直接向读者报导学术期刊全文文献之外,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建设目标,就是建立中国学术期刊的权威性文献检索工具,支持全面、系统的文献检索服务和各种管理决策咨询服务。并且以此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源整合和内容深度挖掘,构筑数字化学习与研究平台,创建智能化专业知识库,打造我国学术文献和科研绩效评价系统,提供战略性数字化资源馆藏。
为了达到权威性要求,《总库》系列标准规定了一系列产品质量指标,并且已经通过了国家的鉴定认可。其中,很多指标要求之高都是史无前例的。而且,根据《总库》的发展规划,涉及权威性的产品质量指标还要继续增加和提高。譬如,在文献资源收录与编辑出版方面,期刊种数总体收录完整率,要从目前的
93% 提高到 95% ,文献收全率不满足于目前的 99.9% ,现刊文献网络出版平均滞后速度要减少到小于 2
个月,文献分类汇编与导航控制系统还要增加文献标识码分类控制功能;在数据编辑加工方面,还要进一步提高中外文参考文献的著录精度,继续拓展引文链接与分析功能,完善“知网节”文献组织模式;在检索软件功能方面,还要更加完善检索词推荐、主题索引、检索排序、知识元搜索、智能聚类等新技术,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准确地揭示内容,提高文献检索的水平。
人们常说,凡事适可而止。追求检索工具的权威性,也应当有个合适的度。从实用角度来说,标志《总库》权威性的质量指标,是有必要定的这么高吗?为了产品的权威性,做出如此大的投入,而且这些成本终将转嫁到用户头上,符合必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吗?对这些实质性问题,产品研制者和广大用户都应当有一个清醒的正确认识。在制定《总库》系列标准和产品鉴定的过程中,专家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制定、实施这样高标准的质量要求,是科学合理、势在必行的。
一、《总库》的基本用途决定了全面收录七类期刊的必要性
《总库》所指的学术期刊,实际上包括各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高级科普、政策指导、行业指导、职业指导、实用技术等七类期刊。之所以把这七类在读者定位、内容层次方面都不相同的期刊汇编在一起,其目的是为了:
1
、支持学术研究和技术开发人员广泛地共享、汲取各学科成果和情报,广开思路,博采众长,在学科交叉渗透与技术大规模集成两个方面寻找重大创新的突破口;支持研究人员在新的学科领域发挥专长,寻求更重要的科研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2 、支持学术研究与国家政策研究、行业应用实际的紧密结合,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基础研究与科技开发成果的转化。
3 、支持党和政府管理人员了解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动态,促进政策理论研究水平、科学决策水平、政策理解和执行能力的提高。
4 、支持各行各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了解学术研究进展,促进其学术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5 、支持高等院校各级各类师生全面了解科学前沿,深入了解国情和各行各业发展状况,促进面向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
由此可见,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把这七类内容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期刊文献分类汇编到一起,以形成知识网络型的整体化文献体系。
二、我国期刊内容出版的分布决定了文献完整收录的必要性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存在很多综合性学术期刊,学术文献的出版分布由此严重地偏离了市场经济规律。严格意义上讲,人们很难界定所谓核心期刊。因而《总库》很难根据期刊的文献内容和质量分布缩小期刊收录范围。譬如,一种由地方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学报,主要刊登本校、本地作者的论文,但是可能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优势,对于某个学科的发展不容忽视。
另外,由于文献内容相对期刊分布的弥散性,更有必要全面收录、分类汇编,重新建构我国学术期刊和相关期刊文献资源体系,形成各学科专业的数字化、集成化“大杂志”,通过网络传播,克服期刊定位不清所造成的文献传播问题。
三、学术、政策研究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决定了过刊文献完整收录的必要性
我国科技方面原始性创新成果虽然较少,但毕竟有像数学、航空航天、原子能技术、中医中药技术、遗传工程、农业工程等诸多优势学科领域,很多后继性科研和技术开发也有较长历史。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悠久民族历史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发扬光大。因此,完整收录重要学术期刊过刊文献是非常必要的。
四、我国期刊出版的规范化水平决定了检索功能完备化的必要性
我国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较晚,文献检索工具的开发与应用对期刊出版规范的影响较小,迄今仍有大量期刊的编辑出版不考虑文献检索的需要。譬如,不规范撰写文章标题、关键词、摘要、作者、作者机构、参考文献等必要特征信息的期刊还有很多。而且,为了建构《总库》的完整文献体系,各类读者定位不一、内容层次不分的期刊和文章被收录到一个数据库之内,如果不对这些文献信息进行彻底的规范化加工,建立刊名、主题词与关键词、作者、作者单位、引文、基金等规范文档,配备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检索软件,其检索结果的严重无序,将使整个文献资源退化为信息垃圾,无从实现《总库》整合汇编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五、全文检索对查全、查准性能的影响非常重要
检索元数据的规范化著录和标引,并不能完全解决查全查准问题。很多重要的概念和词语,特别是它们之间的特定语义关系,并不能被全面、恰当地标注在关键词中。只有将文献完全数字化,采用全文检索技术建成全文数据库,才能更完整、准确地检索到目标文献。再者,只有采用全文数据库技术,才能实现各种智能化处理和知识挖掘,譬如,检索词自动推荐、相似文献检索、自动聚类、新概念搜索、数值搜索等等。
六、“知网节”是查全查准的一种重要手段
利用文献内容的相关性,既可以发现知识、启发创新思维,也是查找文献的重要线索。“知网节”几乎链接了所有重要的相关文献,可以使读者沿着知识网络脉络,从引证文献网络、作者网络、作者机构网络等各个途径和角度更为准确、全面地进行文献检索。
综上所述,《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出于广泛、深入应用的目的,有必要建成权威性的中国学术期刊文献检索工具。《总库》通过国家鉴定既是对这一建设目标的肯定,也是对这一产品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客观评价。我们将继续沿着这一方向,不断创新,将《总库》建成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权威性检索工具。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