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导师指导 » 夏春涛学术水平

夏春涛学术水平

发布时间: 2021-03-26 09:25:27

㈠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其中“国”原作“囯”,“天”字的两横上长下短,1851年—1864年)是中国清朝后期,由洪秀全(称号“天王”)所建立的政权,前身为1843年创立之“拜上帝会”。1851年成立太平天国,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曾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计存在14年。太平军在全盛时期的兵力超过一百万人(包括女兵十余万人)。有人估计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约两千万人丧生。现代有人估计1850年的中国人口大约有4.1亿人,经过清军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及回族等起事后,到1873年人口下降至大约3.5亿人。
天国自称太平天囯,其中的“囯”,和一般的书写笔划不同,“囯”字里面是一个“王”,是指一个国家里有王在内;另外“天”字中的横划是上长下短。
简介
太平天国,满清统治时期,最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最终被清朝联合列强镇压下去,但是其余部仍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太平天国前期所到之处都都实现了男女平等,废除裹脚等恶习,女子的地位得以和男子同等,是近代中国民主的开端。据西方的一些见闻记中,都称当时中国最为俊美及威武的男子只有在太平天国之中才能看到。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 太平天囯地图
疆域版图
太平天国其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中国半壁江山 ,其势力发展到18个省,太平天国实际控制的区域发展到23个府州,总共面积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太平天国历时14年,占领长江中下游富庶地区多年,战事波及半个中国,使清廷国力大伤。 由于清廷倚赖汉人组建的湘军和淮军才能打败太平天国,曾国藩、李鸿章等汉臣平乱有功,逼使清廷更加重用汉人,汉人在清廷的权位因而大增,同时满人对军队的控制权减弱。 清廷曾借助外国人镇压太平军,因而产生效法西方,推行改革的想法,促成后来“洋务”改革的出现。 太平天国的事迹及它提出的一些主张,宣扬了民族思想和革命精神,对日后的反清革命有一定的影响。 太平军在江南征战时,大量富户及平民逃到上海避难,促进了上海的发展。 太平天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水平,它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并对亚非人民的反殖民斗争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体现了时代新特点。 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是先进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更没有科学革命纲领的指导,再加上客观上反动势力的强大,失败成为历史的必然。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为求民族独立而做出的尝试,以及当时中国社会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在当时许多人民受其压迫。 倡导社会改革---太平天国主张土地公有,财产平均分配;又提倡男女平等,破除社会陋习.其倡导的社会改革,对日后的中国有一定的影响. 播下革命种子---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但它所宣扬的反清思想已经广传民间,播下了日后反清革命的种子. 汉人势力抬头---清廷依靠汉人曾国藩,李鸿章等平定太平天国,他们都被封为地方总督或巡抚,自此汉人势力上升,逐渐掌握了地方实权. 削弱清廷根基---太平天国是一场大规模的反清运动,持续十四年(1851-1864),波及大半个中国,建立与清廷对歭的政权,一度动摇清朝的统治,使清廷元气大伤.
相关评价
可能出于反满的需要,孙中山等革命党是洪秀全等人的崇拜者。湖南的辛亥革命党人常称要洗尽湖南人曾国藩给他们带来的羞耻。不过孙中山也只赞赏太平天国反清的“民族主义”,却直指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根本不值得效法。并在《民权主义》第三讲中说:“中国的革命思潮是发源于欧美,平等自由的学说是由欧美传进来的。”他认为太平天国并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为他们的领袖还有皇帝,实行的是封建专制。“大家若是有了想做皇帝的心理,一来同志就要打同志,二来本国人更要打本国人,全国长年相争相打,人民的祸害便没有止境。” 辛亥革命及其后一个时期的革命党人大都推崇太平天国争取民族解放的勇气与成就,总体来说对太平天国评价很高,国民政府更就禁止污蔑太平天国一事下达过专案。 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朱元璋、洪秀全各起自布衣,提叁尺剑,驱逐异胡,即位于南京。朱明不数年.奄有汉家故土,传世数百年而皇祀忽衰:洪朝不十馀年,及身而亡。无识者,特唱种种谬说,是朱(元璋)非洪(秀全),是盖依成败论豪杰也。(《总理全集》下册105页)“本会以异族潜乱,天地惨黩,民不聊生,负澄清天下之任,使朱明之绪不绝,太平之师不熸,则犹汉家天下,政由已出,张弛自易。”(《同盟会宣言》) “五十年前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太平天国战史序》) 蒋介石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往者,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究而遽尔败亡,而其民族思想之发皇,轰轰烈烈,在历史上足以留一重大纪念焉。”(《太平天国诗文钞》序)“太平天国之战争,为十九世纪东方第一之大战。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增补曾胡兵语录注释》序) 白崇禧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吾国自晋而后,异族代兴赤县,神州迭遭蹂躏,满清崛起东北,入主中华二百馀载,其间热血之士,慨华胄之胥溺、抱恢复之壮图,随时随地以发难者不绝记载,而促其亡,以启后人之思,莫若太平天国。按洪、杨诸子起自田间,揭竿举义,纵横十馀省,历时十馀年,改正朔,易服色,定制度,开科举,建国规模,亦巳粗备。虽胜败靡常,兴亡飙忽,然民族思想之磅礴,奇材异能之荟萃、革命建设之伟大,新制善政之措施,炳炳麟麟,至今犹有生意。(《翼王亭记》,1934)
1949年以后中国学者的评价
在中国大陆,太平天国一度成为一门显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国资深的历史学者大多数都曾涉足这一领域,整理挖掘的文献资料和发表学术论文数量总数上亿字,参与太平天国历史调查、研究、讨论的人群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的农民、市民。总的来说,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中对太平天国的评价,代表了二十世纪中国大陆学者对太平天国的主流评价,其基本观点包括: 第一、太平天国揭开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并且提出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如准备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开学校,办报纸,兴士民公会,创行人民推举乡官,罢免行政人员的民主政治,打倒封建社会的偶像孔子,颁行天历,提倡“文以纪实”、“一目了然”的文体等,要把中国建立成一个与欧美国家“并雄”的新国家。 第二、太平天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具体形势,顺应农民的愿望,采取“著佃交粮”政策,和向农民颁发田凭的措施,收到了“耕者有其田”的效果,使江南地区自耕农普遍增加,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若干变动。自耕农的增加,是活跃商品经济的有利因素。而地主阶级经过革命的打击,不少人“视田业为畏途”,把部分资金投入工商业,成为民族资本的一个来源。太平天国革命沉重地冲击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出现。 第三、太平天国深远的影响和激动人心的革命精神,在中国近代史上起了伟大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的作用。太平天国与侵略者和统治者战斗的业绩一直在民间广泛地传播,激励著中国人民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英勇的斗争。 第四、太平天国为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太平天国扫荡了清朝的八旗和绿营,清朝依靠汉族地主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的支持,维持住它的濒临绝境的统治。到太平天国失败后,全国兵权、财权都分握于曾国藩一系的湘军和李鸿章一系的淮军人物的手裏,造成晚清中央政府无权、各省总督巡抚专政的局面。由于太平天国打破了清朝的统治机器,爱新觉罗氏的皇权陷于衰落,不可能再建立起坚强的中央政府,从而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权力。所以武昌起义,全国响应,太平天国不仅是直接影响了辛亥革命,而且为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 第五、太平天国集中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阻止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迅速变中国为殖民地的企图,使他们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他们决不可能直接统治如此英勇坚强的中国人民,从而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第六、太平天国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在十九世纪中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亚洲各国进行侵略的时候,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而太平天国革命,则是这次亚洲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洪峰,它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 值得注意的是,随著中国大陆的政治理念由“解放下层”转变为“和谐社会”,“精英阶层”对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等过去被推崇的“暴力革命”的评价的口径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过去歌颂下层的反抗、到如今指责太平天国造成破坏、义和团愚昧落后、辛亥革命让中国的和平改革夭折,认为它们都妨碍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之类的言论甚嚣尘上,对这一系列针对中国近代史的贬评、翻案思潮,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应了解其政治色彩高于学术色彩的本质。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夏春涛、史式等一批大陆学者一方面继续主张对以往评太平天国评价中的拔高、美化现象予以揭示、反思,另一方面则反对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夏春涛在“批评片面美化太平天国的偏向至今仍隐约可见”的同时指出:“太平天国史研究‘内冷外热’则是令人瞩目的另一现象。近年来,一些圈外学者进行客串研究,其论断虽不无启迪,但往往流于偏颇,否定太平天国、替曾国藩翻案的观点被炒得沸沸扬扬,出现了对前期研究中过‘左’之处反弹过分的倾向”(《50年来的太平天国史研究》《二十世纪的太平天国史研究》),认为“太平天国宗教“邪教”说在立论上存在著明显的破绽。论者没有首先就宗教论宗教,对太平天国宗教缺乏应有的研究和了解,也没有区分“邪教”一词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含义,而是避重就轻,片面罗列一些史实,采用以点代面的方式进行推论……论者的本意也并不在于探讨太平天国宗教,而是借“邪教”说来全盘否定太平天国”(《太平天国“邪教”说辨正》),而史式则在以《让太平天国恢复本来面目》一文揭露了史学界长期以来对洪秀全之流的美化的同时,强调不能“因为洪秀全的倒行逆施就否定太平大国方面所有的人,包括冯云山、石达开、洪仁玕等人在内”,指出“对于太平大国,笼统的肯定既不对,笼统的否定也不对,对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分别评论,应该肯定的肯定,应该否定的否定”(《《致争论太平天国历史的双方》)

㈡ 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它的斗争锋芒直指国内封建统治者,同时也打击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揭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达到了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峰。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由于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尚未产生,新兴的政治力量尚未形成,因此担负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依然是农民阶级。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刚刚侵入,还被限制在五口通商的东南沿海地区,尚未深入内地,对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侵略,还处在开始阶段,矛盾尚未激化。因此,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进行反封建斗争,也打击外国侵略势力,从而揭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太平天国运动是过去任何农民战争不能比拟的。它具有过去农民战争所没有的特点。

首先,它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斗争之激烈,在农民战争史上是罕见的。

其次,它具有较为明确而系统的理论和纲领。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把千百年来农民阶级反抗封建剥削,迫切要求土地的愿望,以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变成系统的、明确的纲领,达到了历史上农民战争前所未有的最高水平。后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资政新篇》,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点,是农民阶级中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分子,企图用模糊的资本主义理想来代替农业社会主义的理想。

㈢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历时14年,占领长江中下游富庶地区多年,战事波及半个中国,使清廷国力大伤。 由于清廷倚赖汉人组建的湘军和淮军才能打败太平天国,曾国藩、李鸿章等汉臣平乱有功,逼使清廷更加重用汉人,汉人在清廷的权位因而大增,同时满人对军队的控制权减弱。 清廷曾借助外国人镇压太平军,因而产生效法西方,推行改革的想法,促成后来“洋务”改革的出现。 太平天国的事迹及它提出的一些主张,宣扬了民族思想和革命精神,对日后的反清革命有一定的影响。 太平军在江南征战时,大量富户及平民逃到上海避难,促进了上海的发展。 太平天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水平,它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并对亚非人民的反殖民斗争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体现了时代新特点。 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是先进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更没有科学革命纲领的指导,再加上客观上反动势力的强大,失败成为历史的必然。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为求民族独立而做出的尝试,以及当时中国社会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在当时许多人民受其压迫。 倡导社会改革---太平天国主张土地公有,财产平均分配;又提倡男女平等,破除社会陋习.其倡导的社会改革,对日后的中国有一定的影响. 播下革命种子---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但它所宣扬的反清思想已经广传民间,播下了日后反清革命的种子. 汉人势力抬头---清廷依靠汉人曾国藩,李鸿章等平定太平天国,他们都被封为地方总督或巡抚,自此汉人势力上升,逐渐掌握了地方实权. 削弱清廷根基---太平天国是一场大规模的反清运动,持续十四年(1851-1864),波及大半个中国,建立与清廷对歭的政权,一度动摇清朝的统治,使清廷元气大伤.

㈣ 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没有能够改变中国,使中国走上现代的道路

第一问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2.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3.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4.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第二问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守旧派势力的强大构成了维新派很难逾越的障碍,维新派自身局限性,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失败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阶级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参考 大学教材中国近代史纲要
谢绝复制,谢谢!!

㈤ 太平天国运动和旧式农民运动的不同

在中国大陆,太平天国一度成为一门显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国资深的历史学者大多数都曾涉足这一领域,整理挖掘的文献资料和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总数上亿字,参与太平天国历史调查、研究、讨论的人群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的农民、市民。总的来说,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中对太平天国的评价,代表了二十世纪中国大陆学者对太平天国的主流评价,其基本观点包括:
第一、太平天国揭开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并且提出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如准备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开学校,办报纸,兴士民公会,创行人民推举乡官,罢免行政人员的民主政治,打倒封建社会的偶像孔子,颁行天历,提倡“文以纪实”、“一目了然”的文体等,要把中国建立成一个与欧美国家“并雄”的新国家。
第二、太平天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具体形势,顺应农民的愿望,采取“著佃交粮”政策,和向农民颁发田凭的措施,收到了“耕者有其田”的效果,使江南地区自耕农普遍增加,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若干变动。自耕农的增加,是活跃商品经济的有利因素。而地主阶级经过革命的打击,不少人“视田业为畏途”,把部分资金投入工商业,成为民族资本的一个来源。太平天国革命沉重地冲击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出现。
第三、太平天国深远的影响和激动人心的革命精神,在中国近代史上起了伟大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的作用。太平天国与侵略者和统治者战斗的业绩一直在民间广泛地传播,激励著中国人民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英勇的斗争。
第四、太平天国为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太平天国扫荡了清朝的八旗和绿营,清朝依靠汉族地主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的支持,维持住它的濒临绝境的统治。到太平天国失败后,全国兵权、财权都分握于曾国藩一系的湘军和李鸿章一系的淮军人物的手裏,造成晚清中央政府无权、各省总督巡抚专政的局面。由于太平天国打破了清朝的统治机器,爱新觉罗氏的皇权陷于衰落,不可能再建立起坚强的中央政府,从而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权力。所以武昌起义,全国响应,太平天国不仅是直接影响了辛亥革命,而且为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
第五、太平天国集中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阻止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迅速变中国为殖民地的企图,使他们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他们决不可能直接统治如此英勇坚强的中国人民,从而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第六、太平天国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在十九世纪中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亚洲各国进行侵略的时候,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而太平天国革命,则是这次亚洲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洪峰,它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
值得注意的是,随著中国大陆的政治理念由“解放下层”转变为“和谐社会”,“精英阶层”对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等过去被推崇的“暴力革命”的评价的口径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过去歌颂下层的反抗、到如今指责太平天国造成破坏、义和团愚昧落后、辛亥革命让中国的和平改革夭折,认为它们都妨碍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之类的言论甚嚣尘上,对这一系列针对中国近代史的贬评、翻案思潮,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应了解其政治色彩高于学术色彩的本质。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夏春涛、史式等一批大陆学者一方面继续主张对以往评太平天国评价中的拔高、美化现象予以揭示、反思,另一方面则反对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夏春涛在“批评片面美化太平天国的偏向至今仍隐约可见”的同时指出:“太平天国史研究‘内冷外热’则是令人瞩目的另一现象。近年来,一些圈外学者进行客串研究,其论断虽不无启迪,但往往流于偏颇,否定太平天国、替曾国藩翻案的观点被炒得沸沸扬扬,出现了对前期研究中过‘左’之处反弹过分的倾向”(《50年来的太平天国史研究》《二十世纪的太平天国史研究》),认为“太平天国宗教“邪教”说在立论上存在著明显的破绽。论者没有首先就宗教论宗教,对太平天国宗教缺乏应有的研究和了解,也没有区分“邪教”一词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含义,而是避重就轻,片面罗列一些史实,采用以点代面的方式进行推论……论者的本意也并不在于探讨太平天国宗教,而是借“邪教”说来全盘否定太平天国”(《太平天国“邪教”说辨正》),而史式则在以《让太平天国恢复本来面目》一文揭露了史学界长期以来对洪秀全之流的美化的同时,强调不能“因为洪秀全的倒行逆施就否定太平大国方面所有的人,包括冯云山、石达开、洪仁玕等人在内”,指出“对于太平大国,笼统的肯定既不对,笼统的否定也不对,对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分别评论,应该肯定的肯定,应该否定的否定”(《《致争论太平天国历史的双方》)

㈥ 《清史论丛》哪个版本好些,内容充实些请读过的朋友推荐下。 09和10 出版社和作者都不一样。

《清史论丛》乃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主办的年刊,也就是论文集,里面皆为清史专家的论文,并非由某人单独所作。
《清史论丛》的出版社也在不断变化,最初由中华书局出版,后来又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现在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内容的好坏与出版社无关,主要看你想要哪一篇论文了。该刊物本人认为是研究清史最为权威的刊物,每篇论文都有数万言,而且这些论文在清史学界皆有很大影响。
除此之外,研究清史、满族史的期刊还有人大清史所主办的《清史研究》,以及辽宁民研所主办的《满族研究》等刊物,皆可参阅!

给你贴一个从第一辑到2010年号的目录,以方便你借阅。

《清史论丛》总目(第一辑至2010年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史室

第一辑

编者:《努力加强清史研究工作》
吴量恺:《清代乾隆时期农业经济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韩恒煜:《试论清代前期佃农永佃权的由来及其性质》
刘永成:《清代前期佃农抗租斗争的新发展》
刘子扬、朱金甫、李鹏年:《故宫明清档案概论》
李 华:《清代前期赋役制度的改革——以“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摊丁入亩”》
孙毓棠、张寄谦:《清代的垦田与丁口的记录》
郭松义:《江南地主阶级与清初中央集权的矛盾及其发展和变化》
袁森坡:《试论清代前期的多伦会盟》
金成基:《清入关前八旗土地制度试探——兼论后金(清)社会性质》
周远廉:《关于16世纪40-80年代初建州女真和早期满族的社会性质问题》
杨向奎:《清代的今文经学》

第二辑

韦庆远、吴奇衍、鲁素:《清代奴婢制度》
刘永成:《清代前期的农业租佃关系》
韩恒煜:《略论清代前期的佃仆制》
郭松义:《清初封建国家垦荒政策分析》
顾 诚:《论清初社会矛盾——兼论农民军的联明抗清》
冯佐哲:《嘉庆年间五省白莲教大起义》
许曾重、林易:《刘之协在川楚陕农民大起义中作用的考察》
张捷夫:《论改土归流的进步作用》
孟森遗稿:《关于刘爱塔事迹的研究》附商鸿逵:《赘言》
李鸿彬:《论满族英雄努尔哈赤》
周远廉:《后金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论》
李 格:《关于多尔衮拥立福临问题的考察》
商鸿逵:《清“孝庄文皇后”小记》(清史札记一则)
王钟翰:《沈阳锡伯族家庙碑浅释》
袁森坡:《清代口外行宫的由来与承德避暑山庄的发展过程》
张 崟:《计六奇与〈明季南北略〉》
谢国桢:《清代卓越的史学家全祖望》
《编后记》

第三辑

郭松义:《论“摊丁入地”》
吴量恺:《论鸦片战争前清代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主要原因》
王钰欣:《明清两代江西景德镇的官窑生产与陶政》
林永匡:《清代的茶马贸易》
李 格:《多尔衮与清朝统治的建立》
吴伯娅:《试论清初逃人法的社会影响》
周远廉:《关于八旗制度的几个问题》
李新达:《入关前的八旗兵数问题》
许曾重:《论论评价王聪儿的几个问题》
张捷夫:《清代土司制度》
袁森坡:《喀尔喀蒙古南迁的过程与原因辨析》
鞠德源:《请代题奏文书制度》
关嘉禄、张锦堂、王桂良:《乾隆四十年库页岛满文文件翻译订正》
任道斌:《关于方以智的晚年活动——美国余英时教授〈方以智晚节考〉、〈新证〉、〈新考〉读
后》
何龄修:《关于柳敬亭的生年及其他——与陈汝衡先生商榷》
读史札记:
史志宏:《山西省地丁合一完成的年代》
李尚英、王政尧:《北京杨起隆起义简论》

第四辑

王方中:《清代前期的盐法、盐商和盐业生产》
薛宗正:《清代前期的盐商》
韦庆远、鲁素:《清代前期的商办矿业和资本主义萌芽》
郭松义:《清代国内的海运贸易》
许曾重:《清世宗胤禛结构继承皇位问题新探》
冯佐哲、杨乃济:《有关珅出身、旗籍问题的考察》
王思治:《宗族制度浅论》
袁森坡:《康熙的北部边防政策与措施》
郭成康、刘建新、刘景宪:《清入关前满洲八旗的固山额真》
李新达:《关于满洲旗制和汉军旗制的始建时间问题》
周远廉:《努尔哈赤与明朝政府的关系——〈满文老档〉研究之二》
蔡家艺:《十八世纪中叶准噶尔同中原地区的贸易往来略述》
陈祖武:《顾炎武与清代学风》
任道斌:《方以智简论》

第五辑

何龄修:《掉念谢国桢先生》
黄冕堂:《略论清代农业雇工的性质与农业资本主义的萌芽》
周远廉、谢肇华:《清代前期的实物分租制》
[美]李中清:《明清时期中国西南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
郭松义:《清代的人口增长和人口流迁》
薛瑞录:《清代养廉银制度简论》
许曾重:《曾静反清案和清世宗胤禛统治全国的大政方针》
季士家:《浅论清军机处与极权政治》
杨乃济、冯佐哲:《雍正帝的祥瑞观与天人感应说辨析》
李新达:《洪承畴述评》
赫治清:《论天地会的起源》
张捷夫:《关于雍正帝西南改土归流的几个问题》
《编后记》

第六辑

郭松义、何龄修:《掉念商鸿逵师》
商鸿逵遗稿:《述孟森先生》
吴奇衍:《清代前期牙行制试述》
戎 笙:《明清租佃关系与佃农抗租斗争》
周力农:《清代台湾的“胎借银”》
黄乘矩:《关于雍正年间养廉银制度的若干问题——与日本学者佐伯富博士商榷》
杨 珍:《关于康熙朝储位之争及雍正继位的几个问题》
任道斌:《清代嘉兴地区胥吏衙蠹在经济方面的罪恶活动》
张玉兴:《范文程归清考辨》
薛瑞录;《清初赣西棚民起义领袖朱益吾的籍贯和反清活动》
陈汝衡:《试论柳敬亭的生年问题》
李新达:《关于孙可望降清问题》
李 格:《许定国事迹研究》
王永谦:《靳辅治河述论》
何冠彪:《书全祖望“答诸生问〈思复堂集〉帖”后》
陈祖武:《从清初的反理学思潮看乾嘉学派的形成》
陈祖武:《王船山〈双鹤瑞舞赋〉为尚善而作说辨》
杨向奎;《论费密》

第七辑

戎 笙:《清代社会各阶级处理主佃矛盾的对策》
冯尔康:《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江南商品经济中的几个问题》
周力农:《清代台湾的土地制度长租佃关系》
郭松义:《玉米、番薯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些问题》
杜家骥:《对清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某些考察》
李新达:《关于洪承畴降清问题》
李 格:《山海关之战前夕吴三桂与农民军的关系》
韩恒煜韩恒煜:《陈名夏“南党”案述略》
黄乘矩:《论雍正年间的吏治》
赵云田:《哲布尊丹巴和清朝对喀尔喀蒙古的统治》
许淑明:《清代前期的中俄贸易(1689-1840)》
(香港大学)何冠彪:《浙东学派问题平议——兼辩正黄宗羲与邵廷采之学术渊源》
陈祖武:《吕留良散论》
樊克政:《关于龚自珍生平事迹中的几个问题》

第八辑

何龄修:《中国近代清史学科的一位杰出奠基人——试论孟森的清史研究成就,
为纪念他的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罗仲辉:《孟森先生〈明清史讲义〉的编撰特点》
戎 笙:《萧一山和他的清史研究——纪念他逝世十周年》
戎 笙:《孟森小传》
戎 笙:《萧一山小传》
郭松义:《清初的更名田》
韦庆远:《论清代的典当业与官僚资本》
袁森坡:《试论康雍乾时期北疆的官营牧场》
郭松义、李新达:《清代蠲免政策中有关减免佃户地租的规定的探讨》
李 格:《清初关于夺取江南地区的战略决策及其变化》
韩恒煜:《关于李漱芳获遣的几个问题》
孙海泉:《清初吕梁山区农民抗清斗争》
郑 秦:《清代州县审判试析》
朱 勇:《清代族规初探》
岑大利:《努尔哈赤家族与女真各部及漠南蒙古的联姻》
许曾重:《太后下嫁说新探》
郝镇华:《斯帕法里〈出使清帝国报告〉辨析》
陈祖武:《梁启超对清代学术研究的贡献》

1992年(九)

刘秀生:《清代国内商业交通考略》
彭雨新:《清王朝偏宠满旗的一贯政策及其消极后果》
陈柯云:《明清徽州的族山》
杨余练:《论清代东北经济发展的特点》
陈金陵:《简论清代皇权与侍卫》
谢中凡:《清初闽粤藩王大吏的构成及其统治特点》
苏 钦:《清律中旗人“犯罪免发遣”考释》
姚念慈:《论满族八旗制国家的建立》
杨 珍:《允禵储君地位问题研究》
吴伯娅:《关于康熙平定三藩的几个问题》
杨启樵:《康熙遗诏与雍正篡位》
季士家:《蔡牵述论》
薛瑞录:《关于尚之信叛清的几个问题》
黄 谷:《康熙朝中荷官方交往》
陈祖武:《徐世昌与〈清儒学案〉》
秦国经:《我国各地所藏明清档案概述》
《编后记》

1993年(十)

顾 诚:《顺治十一年——明清相争关键的一年》
张玉兴:《明末清初“九义士”述论》
何龄修:《杨鵾空敕案——清初江南又一起复明运动》
韦祖辉:《 和尚和“隆武入粤”——对朱纪敦同志〈晚明两大迷案〉之质疑》
吴伯娅:《傅弘烈与尚之信——兼论康熙的平藩策略》
杨启樵:《雍正文、允禵武最佳两搭档两昆仲——康熙在接班人安排中有这样企图吗?》
高虹、徐彻:《〈热河密札〉与“辛酉政变”》
喻松青:《清代〈观音济度本愿真经〉研究——一部假借观音宣传民间秘密宗教教义的经卷》
胡珠生:《洪门会书的综合研究》
赫治清:《再论天地会起源》
罗 炤:《天地会的两个源头》
常建华:《清代啯噜新研》
郑 秦:《论清代的秋审制度》
冯佐哲:《略论清代中日文献典籍交流》
杨大业:《清代北京牛街志书〈冈志〉研究》
陈祖武:《孔子仁学与阮元〈论语论仁论〉》
《编后记》

1994年 庆祝杨向奎先生八五华诞专辑(十一)

李尚英:《杨向奎先生学术研究及其著作编年》
黄冕堂:《清代粮食价格问题探轨》
李 华:《清代河南商品经济与商人——清代地方商人研究之十一》
郭松义:《清前期内河航船考略》
刘永成:《明清时期永佃制的发展及其演变》
官美堞:《清代山东黄县的发展》
陈支平:《福建省“摊丁入地”时间补订》
朱金甫:《清代胥吏制度论略》
王戎笙:《顺治遗诏与清初权力斗争》
杨大业:《明清回族进士考略(续)》
罗炤:《试论天地会初期的性质——兼与戴逸、秦宝琦先生商榷》
马里千:《李长祥遗事钩沉》
吴伯娅:《孔四贞研究》
杨 珍:《康熙朝隆科多事迹初探》
冯佐哲:《康熙、乾隆二帝与传教士关系比评》
薛瑞录;《太平天国贞得王考——兼谈天德王死后太平天国与天地会的关系》
高虹、徐彻:《论慈禧新政》
董守义:《奕欣首倡“自强”和“振兴中国”》
冒怀辛:《论方以智的〈物理小识〉》
陈祖武:《孙奇逢与〈理学宗传〉》
何龄修:《明清的隔壁戏》
《编后记》

1995年(十二)

张 研:《明清寺观田产》
许 檀:《明清时期山东集市的发展——兼论农村集市的功能和作用》
杜家骥:《清前期茶法论述》
陈柯云:《雍正五年开豁世仆谕旨在徽州的实施——以〈乾隆三十年休宁汪、胡互控案〉
为中心》
杨海英;《明末宗室瑞昌王考》
秦 晖:《关于贺珍与清初陕南抗清运动的若干问题——与童恩翼同志商榷》
韦祖辉::《明末社会变动和明遗民东渡日本》
冯尔康:《清初吉林满族社会与移民》
定宜庄:《内务府完颜世家考》
李尚英:《乾嘉时期几个秘密教门的再探讨》
吴伯娅:《乾隆朝大教案与中西交涉》
王戎笙:《清初科场案研究》
杨大业:《明清回族进士考略》(续二)
陈祖武:《钱宾四先生对清代学术史研究的贡献——读〈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札记》
徐 彻:《论光绪之死》
高 虹:《则天女皇与慈禧太后》
《编后记》

1996年(十三)

刘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的房屋买卖——根据契约文书进行的考察》
江太新:《清前期的垦荒政策考察》
许 檀:《明清时期山东的城镇与城镇人口》
高 虹:《清代沈阳城发展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
徐明德:《论清代乍浦国际贸易港的发展与繁荣》
姚念慈:《多尔衮与皇权政治》
杨 珍:《索额图研究》
吴伯娅:《尹继善与袁枚》
晏子友:《清朝世决世职制度》
杨向奎、吴锐:《论曹雪芹与〈红楼梦〉的作者》
吴 锐:《仪征刘氏春秋学研究》
汪学群:《试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
《编后记》

1999年(十四)

高 翔:《五十年来的清史研究——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
万 明:《清朝前期对澳门的治理》
陈生玺:《史学大师郑天挺先生的宏文卓识——纪念郑天挺先生百年诞辰》
曹贵林:《为教学与科研奋进的一生——郑天挺教授生平述说录》
杨 珍:《盛世初叶(1683-1712)的皇权政治——对明珠晚年的个案分析》
宋 军:《嘉庆“癸酉之变”后京畿地区流言浅析》
李世愉:《清代两次大规模增广学额之比较研究》
吴伯娅:《从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看耶酥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
何龄修:《清初京师吸烟风等几个问题》
郭松义:《清代的寡妇转房》
汪学群:《王夫之易学中的经世思想》
《后记》

2000年(十五)

高 翔:《纪念杨向奎先生》
何龄修:《风范长存——掉念杨向奎先生》
陈祖武:《杨向奎先生与〈清儒学案新编〉》
蔡家艺:《清代蒙古族的封建等级》
李治亭、黄松筠:《论康乾盛世“大一统”与西北地区的统一》
刘凤云:《试论康熙中期官僚集团的党争》
王思治:《清承明制说内阁》
陈连营:《关于清中期的吏治腐败问题》
元廷植:《清中期福建的族正制》
杨海英:《清初“故国之思”现象解读》
王跃生:《清中期的分爨分产与立嗣继产的方式与冲突》
丘 涛:《张骞的盐业改革思想和实践》
秦国经:《清代的奏折》
李世愉:《科举制度与清代文化》
汪学群:《王夫之易学中的人性论》
林存阳:《清安溪李氏三礼学》
张玉兴:《诗是山西老将雄——略论陈廷敬诗作之历史地位》
常建华:《清代的文昌诞节——兼论明代文昌信仰的发展》

2001年(十六)

刘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的茔地与祭田——根据碑刻进行的考察》
定宜庄:《家族组织与八旗制度之间——清代盛京内务府户口册与旗人家谱的对比研究》
陈宝良:《清代的无赖层与地方社会》
汤熙勇:《清代中国救助朝鲜难船的方法:以闽台地区为中心》
杨海英:《清初朝鲜通事考——以古尔马浑(郑命寿)为中心》
高 翔:《谢济世散论》
汤开建:《顺治时期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吴伯娅:《蒋友仁与中西文化交流》
恽丽梅:《康熙帝公主下嫁与噶尔丹之战》
王冬芳:《建州左卫初址“会宁”质疑》
姜 涛:《“免粮三年”与“薄赋税,均贫富”不是太平天国的口号》
刘景莲:《从东波档看清代澳门的民事诉讼及其审判》
汪学群:《关于清前期学术思想的争论》
陈祖武:《读章实斋家书札记》
林存阳:《方苞三礼学论析》
严 勇:《清入关前服饰制度的建立》
关嘉禄:《清代京剧的文化特征》

2002年(十七)

许 檀:《清代前期的山海关与东北的沿海贸易》
[韩国] 朴基水:《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商品生产和墟市之发展》
杨珍:《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特点研究》
乔治忠:《清朝“敬天法祖”的政治原则》
刘 平:《清代教门的神秘语言文化研究》
常建华:《乾隆前期治理僧道问题初探》
吴伯娅:《乾隆对天主教的认知与对策》
[意大利]米歇尔·法帝卡:《意大利〈论坛报〉中威达雷关于义和团的报道》
李华川:《陈季同生平史事考》
王戎笙:《科举考试与明清政治》
高 翔:《清初理学与政治》
林存阳:《清代礼学思想演进探析》
汪学群:《张尔岐易学中的经世思想》

2003-2004(十八)

杨 珍:《清朝权臣与皇权的关系及其特点》
张玉兴:《明清易代之际忠贰现象探赜》
夏春涛:《天国的陨落与陨落的天国——太平天国败亡原因探析》
赫治清:《清代“邪教”与清朝政府的对策》
吴伯娅:《关于雍正禁教的几个问题——耶酥会士书简与清代档案的比读》
范金民:《清代江南进士事功述论》
林存阳:《胡培翚与〈仪礼正义〉》
李华川:《马眉叔〈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考》
尹文涓:《〈中国丛报〉与“译名之争”》
王政尧:《升平署无朝年〈旨意档〉及其意义——兼议有关侉腔的两册无朝年〈提纲〉》
郭玉海:《论乾隆与允禧的诗画往来》

《清史论丛》2005年号

清朝内阁制度述论 高翔
清初翰林院研究 王云松
清朝后妃制度的发轫 杨珍
建州左卫初建过程考实 王冬芳
清代在朝鲜明遗民宗族活动述论 吴一焕
从新出版的清代档案看天主教传华史 吴伯娅
论洋务新政与立宪政体改革 陈振江
天津商会早期社会救济研究 王玉国
《陆子学谱》之架构与旨趣 杨朝亮
孙诒让与《周礼正义》 林存阳
唐甄《潜书》中的出处思想初探 崔文翰
皖派朴学述论 朱昌荣
三部《大清一统志》比较研究 张艳玲
考狄《十七、十八世纪西人在华所刻中文书目录》跋 李华川

《清史论丛》2006年号

清代科举经费的支出及其政策导向 李世愉
碓房与旗人生计 刘晓萌
清代火器述略 毛宪民
清入关前的宫廷礼乐及其政治文化意义 邱源媛
从则例的纂修看清代的行政管理 叶雯
晚清后妃用药与医疗保健 恽丽梅
熊赐履述论 高翔
施琅史事探微 杨海英
李绂与广西改土归流 杨朝亮
“诗魔”厉鹗 吴伯娅
毕沅对经史诸学的扶持与倡导 林存阳
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杨艳秋
齐彦槐与道光初年海运 倪玉平
论朝鲜光海君时期与后金、明朝的关系 刁书仁
乾隆五十一年的直隶大名府八卦教起事 张佐良
晚清社会变迁与近代报人之产生 程丽红

《清史论丛》2007年号 商鸿逵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集

纪念商鸿逵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李世愉
父亲与家 商传
忆商鸿逵师与郑天挺先生的友谊 郑克晟
商鸿逵先生论清代八旗的组织与皇权集中的矛盾斗争 李尚英
贺贻孙事迹考 南炳文
清朝时期大学士的品级问题 杜家骥
康熙初年四大臣辅政刍议 姚念慈
朱天保上书事辨析 杨珍
有关康熙朝西北三省满族督抚的考察 刘凤云
康熙重视督抚的选任 王思治
论康熙帝之死 金恒源
道光帝尊奉皇太后懿旨即位辨析 郝艳红
丁银之征与摊丁入地 史志宏
清代吉林地区的城镇及城镇经济 刁书仁
清代两淮盐政改革 倪玉平
陆圻及其在清初的遭遇与抗争 何龄修
清代的妇德教育 郭松义
朝鲜士大夫的“季文兰情结”和清初被掳妇女的命运 杨海英
清代家族财产之争与朝廷政治的腐败——以山东济宁州李氏家族争讼财产案为例 岑大利
青苗会与清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初探 王洪兵
满族士大夫群体的产生与发展:以清代内务府完颜世家为例 定宜庄
满洲本部族构成与八旗佐领分布 徐凯、张婷
关于清代北京的俄罗斯人——八旗满洲俄罗斯佐领历史寻踪 刘晓萌
吴大澄吉林治边述略 李治亭
清朝前期黑龙江各民族与东北边疆防御 周喜峰
论清朝反击廓尔喀入侵西藏与《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 梁俊艳
马戛尔尼使华与中英观念的变化 林延清
清朝中前期国人对法国的认知 李华川
一段晚清历史的辉煌、遗忘与发掘、探索——论1887年海外游历使 王晓秋
三韩山斗汇论 姜相顺
施世骠述论 吴伯娅
辉煌与困惑——清朝奠基人努尔哈赤传奇一生解读 张玉兴
试析钱沣为人及其“倒和”举措 冯佐哲
范鄗鼎与《理学备考》 陈祖武
清代官员学术风气与清代文化的发展 胡凡
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以全书架构为中心的考察 解扬
卢见曾与汉学的崛起 林存阳
经世之学与清初政治文化 鱼宏亮
清朝奏折档案的社会史资料价值——以《宫中档乾隆朝奏折》为例 常建华
辽宁省满文档案的发掘与清史研究 关嘉禄
从清代的进士题名碑说起 贺晓燕
清代北京庙会活动中的幡鼓齐动十三档 包世轩
关于“京剧”之名的由来及其重要意义 王政尧
《明清史料丛书八种》序言 王天有

《清史论丛》2008年号

魏象枢独对与玄烨的反思——康熙朝满汉关系释例 姚念慈
塔山守将之谜及其他——朝鲜士大夫关于明清争战的历史记忆 杨海英
试论干嘉以来清政府对“披楞”问题的认知 梁俊艳
清初南书房述论 李娜
试论清代考官子弟回避考试之法 贺晓燕
清代京旗回屯双城堡始末 魏影
明清时期监察机制的演变 张培辉
天地会的入会仪式和戏剧 李秀平
晚清江苏厘金的善后支出研究——以1868~1894年为背景 徐毅
试论裴维佞及其反对割让台湾的奏折 裴元秀
康熙朝天主教政策对江南地区传教的影响 周萍萍
德天赐案初探 吴伯娅
清入关前政权儒学化略论 朱昌荣
乾隆初叶清廷诏开三礼馆缘由析论 林存阳
李绂学术思想渊源探析 杨朝亮:
刘宝楠《论语正义》探微 唐明贵
《方言笺疏》对词义问题的探讨 刘川民
潘廷璋生卒年考及其在华的艺术活动 汤斌
李安德和他的日记 【法】阿德良•陆南撰,李华川译

《清史论丛》2009年号 纪念《清史论丛》创办三十周年 祝贺王戎笙先生八十华诞

艰辛的三十年——纪念《清史论丛》创办三十周年 王戎笙
衷心的祝贺 《清史论丛》编委会: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清史室的发展轨迹 林存阳、朱昌荣
清代的自耕农和自耕农经济 郭松义
有关清朝八旗人丁户口册的几个问题 定宜庄
光绪时期的地方政府与科举经费 徐毅、刘上琼
“千古极灾”——嘉、道时期山西、河南和直隶的大地震述略 李尚英
左良玉“清君侧”的原因及后果 刘中平:
再谈明清之际北南两太子案 何龄修
刘泽清史事再考 杨海英
再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面谕》、历代帝王庙与玄烨的道学心诀 姚念慈
康熙帝事考两则 吴伯娅
允禟:品性遭际时代 杨珍
“香妃”的传说——大小和卓木政权灭亡后被迁居北京的维吾尔人的历史记忆 艾哈迈特•霍加
乾隆朝礼制建设的政治文化取向 林存阳
清代宫廷汉族儒家乐书制作及其意义 邱源媛
试论雍正、乾隆二帝的理学思想 朱昌荣
戴震灵异观发微 潘星辉
邓嗣禹先生《中国考试制度西传考》书后 李华川
《清史稿•选举志》订误六则 贺晓燕

《清史论丛》2010年号 纪念杨向奎先生百年诞辰

记拱辰先师的一桩未竟遗愿 陈祖武
勤奋为学 博通经史 兼擅文理 著述宏富——纪念杨向奎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李尚英
清代的灾赈 郭松义
明清的使君称呼——读《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商榷》(一) 何龄修
厦门庚子海战引发的思考 王戎笙
清人笔下的庄氏史案 (美)白亚仁
西藏地方历史地位辨析——兼评《西藏历史——达赖喇嘛访谈录》清代部分 梁俊艳
弘历出生地考 金恒源
康熙帝统治后期对清官、能员的思考——以张伯行、噶礼互参案为中心的分析 章文永
试论清代科举制度中的“发领落卷”政策 贺晓燕
清代顺天科举冒籍问题研究 王洪兵
清代乡试覆试考论 邹长清
万斯同《庙制图考》小识 林存阳
雍乾之际程朱理学“式微”考察 朱昌荣
戴震与卢见曾幕府研究 曹江红
清代礼仪与中西外交 吴伯娅
耶稣会士汪达洪的在华活动 汤斌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中小学教科书里的中国 姚斌
清末秘鲁排华风波中的领事保护 王士皓
论《重校方言》中的“同”与“通” 刘川民
清入关前满文档案概述 赵志强

㈦ 如何正确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半个世纪以来,太平天国一直是中国近代史领域中研究得最为广泛和深入的课题之一。太平天国这短短十几年的历史扑朔迷离,众说纷纭。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真相是什么?必须要以科学的态度依据史实资料,让太平天国运动自身来回答。

首先,太平天国运动所取得的功绩是要得到肯定的。我认为,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太平天国运动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是农民阶级的伟大创造,给予了农民阶级一定的物质利益,反映了农民阶级渴望自由、平等的强烈愿望。《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纲领性文件,也是历史上农民起义者第一个有关分配土地的具体方案,体现了平等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资政新篇》批判重本抑末,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谋利,鼓励私人资本,是一个顺应历史潮流的要求,其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结局。

其二,定都天京后,积极地实施对外贸易政策,并开展正常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方针是积极开发,平等互利,独立自主,与清政府闭关自守,投降媚外,丧权辱国等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对鸦片输入态度很强硬。1854年,杨秀清在致英使的信中谈到通商时写道:“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立埠之事后方定,害人之物为禁。”给侵略者当头一棒。1863年,上海港出口茶叶为1200万磅,比1858年翻了一番。1862年,在上海报关的轮船180艘,上海港进口关税收入为3370114两,两码头收入51960两,极其繁荣。

其三,初步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从金田起义揭竿而起,就把斗争矛头指向清王朝。在意识形态方面,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王朝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倡平等思想。太平天国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至于反帝斗争,旗帜也非常鲜明。洋枪队头子华尔、法国提督卜罗德死在太平天国战士的刀下。1862年,有一个外国侵略者来南京向洪秀全建议,协力击败清军之后,平分中国。洪秀全当即严词驳斥:“我争中国,意欲全图;事成平分,天下失笑;不成之后,引鬼入邦。“这充分体现了其爱国主义立场。

但太平天国最终还是失败了。究其原因,实在是太多太多。

一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虽然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但在当时,是空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但中国依然是封建社会。

二是战略上的失误。例如,金田起义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徘徊在紫荆山周围,缺乏进取;起义之后,没有尽一切可能争取知识分子,不能把反孔和争取知识分子统一起来;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

此外,天国法令相当森严,刑律残酷,凡犯天条者,一律处死刑,违背了当初革命救世和人道宗旨。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但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㈧ 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运动的最高峰600字以上

“满清崛起东北,入主中华二百余载,其间热血之士,慨胄之胥溺,抱恢复之壮图,随时随地以发难者,不绝记载,而促其亡,以启后人之思,莫若太平天国。按洪杨诸子,起自金田,揭竿举义,纵横十余省,历时十余年,改正朔,易服冕,定制度,开科举。建国规模,亦已粗备。虽胜败非常,兴亡飙忽,然种族思想之磅礴,奇才异能之荟萃,革命建设之伟大,新制善政之俸施,炳炳麟麟,至今犹有生意。” (摘自白崇禧《翼王亭记》 1935/7/7 《新夜报》)

论疆域,太平天国曾在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湖北等省建立国地方政权,实施过有效统治,如果加上遥奉太平天国为正朔的政权,则还有云南、贵州西,势力所及约半个中国,其相对稳定行政区划下统治过的人口累计在五千万到一亿之间。所谓的有效统治,最低限度要求建立过地方政权,任命过地方官员,并且实施过有效的治安、税赋管理,光是占几座城池,杀几个地主贪官,搞几次打富济贫,是不算数的。而历代其余农民起义,在大多数时间不是划地为城偏安一隅,就是居无定所四处流窜,无论是稳定疆域,御下人口,还是推行有效统治的时间、空间,都远远不能和太平天国相比。

论军事,太平天国攻下过600多座城池,自金田起义到大塘覆军,一共坚持了22年之久, 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几乎处在无日不战中,无论战略的层次(动辄跨省),战斗的规模,对手的强大(湘军、淮军+洋人,远胜历代那些腐朽官军和地主团练),还是著名将领和著名战役的数量,乃至兵种(步兵、骑兵、水军、工程兵)、武器(太平天国有自己的兵工厂、造船厂)、战术的多样性(冷热兵器结合的战术特色,大量独创的战法阵法),整个太平天国战史的宏伟与多样性,也不是历代能及的。

在当时,太平天国建立了一整套独特的的政体(不同于历代封建王朝的军师负责制)、官制、军制、法制、礼制,拥有自己的历法、服饰、徽帜、科举、印书、文书格式乃至文字、标点符号、绘画风格、医疗卫生组织,对内建立农业、商业、手工业的税赋制度,使用了自己的货币(太平天国钱币的质量远好于清朝的货币,直到天京失守后,湘军的老家湖南还有这种货币在流通),对外建立了海关关税制度,太平军攻占过的地区,及遥奉太平天国的起义政权,几乎遍及内地十八行省,影响力远及欧美、日本,在其主导中国对外贸易的几年间,将对英国的商业出口额推上了历史新高。。。。。。对后世,不管在精神还是实质上,太平天国都实现了汉民族的一次振兴,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大批辛亥革命党人都曾在很多场合表示过深受太平天国的影响、以太平天国后继者自居的思想,可以说太平天国起义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辛亥革命首先是民族革命,其次才是民主革命)。。。。。。。凡此种种,亦均非史上任何一次农民起义可及。

致于说太平军没有攻下北京,这并不足以证明他们就不如黄巢、李闯,蒋介石还攻下过延安呢,八百万大军不照样三年之内冰消雪灭?黄巢进长安两年多,长安从一个富庶之都沦为饥荒连年,而大齐政权拿不出任何有效方针,以致沦落到长安百姓以人为食的地步,李自成攻下北京不过几个月,皇帝宝座都还没坐热,大军就一溃千里,身死国灭,而且大顺军进北京后的政策,仍然停留在拷掠前明官吏、追逼财物、以及宣传免交税赋层次上,和当流寇时一般无二,一两座城市都统治成这样,和太平军在数年乃至十余年时间里在广大疆域内“出示安民,开科取士,禁头变服,按例征粮,农工商贾,各安其业,俨然有王者风”(当时地主文人的记载),相差不可以道计。

综上所述,其实只有一句话,无论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任何一个领域考察,历史上都没有任何一次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那般全面具备了真正“国家”的规模(尽管还处于开国阶段所有不够完善),其影响力渗透到了如此众多的方面,对当时后世的历史,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比如李自成起义,对后世的影响力也只是给清朝的统治扫清了一道障碍,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没遗留下多少影响力,而太平天国虽然未能推翻清朝,却下启其后一个甲子的历史)

㈨ 为什么有些人对太平天国起义很有看法

太平天国在清朝的地位就不用说了,在民国也被称为“洪杨之乱”,足见地位不高;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反帝反封的政治需要,太平天国被捧上天了,成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八幅浮雕之一,正式确认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地位;但是新中国成立已经将近七十年,改革开放也有四十年,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早就结束,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人民群众思想认识有提高,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就有新的看法。
太平天国运动有很多地方让后人诟病:
一 太平天国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人自称神和神下凡间,与邪教组织头目如出一辙,而真正的宗教职业人士都会自称神的仆人
二 太平天国运动洪杨等人奢华无度的糜烂生活,对百姓迫害严重;
三 太平天国底层人民生活水平比起清朝下降很多,因为大量的物资都供高层享受了;底层人民连正常的生活都难以保证;
四 太平天国反人类的本质暴露无遗,例如为畜养太监,让几千童年丧命;高层淫人妻女,严禁底层有夫妻生活;
五 太平天国对历史文化的摧残让人们恐慌,毁文庙武庙岳庙为一例;
六 太平天国反政府武装,意图摧毁清朝当局,邪教组织也以政府为敌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