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导师指导 » 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数学

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数学

发布时间: 2021-03-25 20:32:00

『壹』 如何教小学生数学好的学习方法

  1. 细心读教材,引导学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步,先教会学生学会预习。

    第二步,通过预习后,能够做多少作业就做多少,不管是练习或习题都不放过。可明确向学生讲明:预习的成功标准是会做作业。

    第三步,要经常检查学生是否预习。

  2. 加强互助学习,共同提高

  3. 课内重视听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指导学生思考

  5. 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6. 指导学生记忆

『贰』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

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多练习。
数学:
课本上讲的定理,你可以自己试着自己去推理。这样不但提高自己的证明能力,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还有就是大量练习题目。基本上每课之后都要做课余练习的题目(不包括老师的作业)。数学成绩的提高,数学方法的掌握都和同学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分不开的,因此.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包括:听讲、阅读、探究、作业.听讲:应抓住听课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在听讲时尽可能与老师的讲解同步思考,必要时做好笔记.每堂课结束以后应深思一下进行归纳,做到一课一得.阅读:阅读时应仔细推敲,弄懂弄通每一个概念、定理和法则,对于例题应与同类参考书联系起来一同学习,博采众长,增长知识,发展思维.探究:要学会思考,在问题解决之后再探求一些新的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甚至改变条件或结论去发现新问题,经过一段学习,应当将自己的思路整理一下,以形成自己的思维规律.作业:要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再动笔,做会一类题领会一大片,作业要认真、书写要规范,只有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学好数学.总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小的细节注意起,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进而培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把数学学好.
总之,是个积累的过程,你了解的越多,学习就越好,所以多记忆,选择自己的方法。祝学习成功!

『叁』 如何指导初一学生学习数学

一、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根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这种学习方法具有普遍性,可适用其它学科。1. 预习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 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储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3.深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 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习总结。我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二、数学方法的指导方式1.讲授式。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2.交流式。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3. 辅导式。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和咨询。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人人都适合的,这时就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研究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作不同的指导或咨询。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特别关注。许多后进生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一般指导对他们作用甚微,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个别辅导,既辅导知识也辅导学法。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去学习,真正地会学习,真正地学习好,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初一年级是中学的起始阶段,抓好学法指导对今后的学习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肆』 如何指导小学生学习的数学数学概念

具体如下:
第一、富的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
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使学生从各种情境中去接触概念,以使其便于理解。例如:在导入一个新的概念时,最好使用大量的实物,事实和事例等,并必要的说明,使得有关的事物连续出现,相同的刺激重复出现,就易于区分哪些是重要的属性,哪些是次要的属性。
第二、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例如:“整除”这个概念着重指导学生抓住“数a除以数b,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这一内涵,在些基础上,强调“相除的两个数是自然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这一外延,并且实例说明,这样抓住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学就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整除”这一概念。
第三、用“变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以后,可以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各个方面来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讲述“质数”这一概念时,可以说是“要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经外,不再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可以这样说“只有被1和它本身两个整除的数叫质数”。这样学生对这同的叙述都能理解,说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记硬背的。
第四、抓概念的实例的反例。
对于学生有些不易弄清的概念,先指导学生分析一些有关的概念的实例和反例,再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正确的概念,例如:“奇数与质数”、“偶数与合数”这几组概念,可让学生举出若干实例,找出每组两个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出示一些判断题,让学生作出判断,这样学生经过了由正到反、由反到正的认识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化和理解。
第五、抓概念的本质属性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的?”学生在这一问题下,肯定争先恐后的回答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于是“圆”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有了一定的形状。这样直观形象地引进概念,为学生提供了适合概念的感性经验,并引导学生发现其基本属性。然后,教师在学生已经形成“圆”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出示这一概念的名词,这样学生更容易对这一类似概念的掌握

『伍』 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数学

二、课内挖掘自主参与潜能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敢说、敢想、敢问,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学习心态,从而调动其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驱力; 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挖掘学生自主参与的潜能。然而,有的教师认为,高年级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似乎已进入“休眠”状态,教师“导”也无用。其实不然,试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见识愈广、思维也愈成熟,“自主”的意识也就更强,他们怎会甘心做学习的傀儡? 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他们有交流自己想法的愿望与热情。只要教师能善加引导,相信星星之火,也可燎原。这一点,我在平时教学中深有体会。例如教学《正比例函数图像特点》一课时,我在尚未向学生讲解正比例函数图像特点的相关知识之前, 故意让学生先自己敞开思路,通过自学自主绘制正比例函数图像,并探究正比例函数图像特点。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质疑问难,此时我顺水推舟,让学生通过观察大胆说出正比例函数图像特点, 而后我再及时进行纠正和补充。这样就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在大脑高度兴奋的状态下, 较好地认识和掌握了正比例函数图像的特点。

『陆』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

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它具有快捷传播知识、加深理解、提供范例、培养认知能力等功效。
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学习数学要么就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要么就是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或是讨论、汇报、交流。课堂上,学生没有机会阅读教材中例题的分析、公式推导、概念、结论等内容。下课后,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在教材的什么地方是常见的事,因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阅读教材这个教学环节。教材上的内容,最常用的做法就是用课件出示,教材越来越多的被当成了学生的练习册。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了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更不会想到通过阅读教材来自主构建新知,遇到问题,也往往直接问老师或同学或家长,不会想去通过阅读教材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
实际上,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阅读,具有“有助于规范学生语言,加深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养成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其自学能力”等特点,应该说,是数学教与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数学教学改革应该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
但是,在小学阶段,老师总感觉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不敢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课堂上往往是学生听的多,活动多、讨论多、课件多,而回归课本进行阅读的少。其实,小学生使用的数学教材,是许多专家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来组织编写的,编写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应该是可以看懂的。
为此,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实现,把阅读,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

一、 用阅读的方法来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形式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里提到“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这个活动机会指的是什么?是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那是当然了。可是笔者认为,阅读,也应该是一种数学活动,在课堂上除了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机会外,同样也应该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机会,这种做法不也充分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吗?
的确,在数学教材上,有一些内容的教学,教师感到很难处理,通常只好采用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着。可细想一想,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最多就是能够如期完成教学任务。而完成教学任务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也只是一个比较单一的、初级的教学目标,如果能够考虑到其他教学目标的达成,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到学生能力培养,就有可能会采用更合理的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中位数的认识》这节课时,考虑到“中位数”这个概念的特殊性,在“新授”这个环节,笔者摈弃了讲授式教学模式,而是设计出阅读提纲,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内容,来初步感知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和求中位数的一般方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件出示阅读提纲:
1、教材引入了一个什么数?
2、使用这个数有什么优点?
3、这个数一般用来表示什么更合适?
4、你能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中位数吗?
学生阅读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汇报,协调学生的发言,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找出教材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与段落,进行分析与理解。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根据阅读提纲,认真阅读了教材上例4,应该对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那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通过刚才的阅读,你知道了什么?你想回答哪个问题,就回答哪个问题。
生:老师,我想回答第一个问题:我知道了,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中位数。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中位数)
生: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数或偏小数的影响。
师: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用中位数来描述一组数据合适?(结合502班比赛成绩来说明)
师:你能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中位数吗?
生答教师板书:一组( )数中,最中间的数就是这组数的中位数。(这是一个不完整的结论,例5学完,学生就能体会到比较完整的中位数的意义,本环节学生理解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
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完全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理解的过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知道如果在一组数中出现偏大数或偏小数时,用平均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就不合适了,就需要引出“中位数”这个概念,在感受知识产生强烈需求的同时,也从中逐步体会到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再如,教学《用未知数表示数》一课中“乘号的简写与省写”这一个知识点,通常情况下都是教师讲

『柒』 如何关注学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学习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对,以及几个平行四边形,进行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看看能不能通过拼、接、移、剪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自己动手寻找和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的同学用一对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的同学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有的同学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方法转化为长方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教师创设的问题中,学生动脑探索,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研究、创造,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二、亲历建构过程,引导自主学习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不需要自主探索,只要认真听讲和记忆。这种教学方法排斥了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考性。而新课程强调的则是: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创造。教师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
例如,在教学“6 加几”时,教师投影了这样的一幅画:一群小学生排队回家,其中男同学6 人,女同学5人。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引出需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人”。列出算式6+5,并鼓励学生发现、探索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结果,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体现了计算方法多样化:
(1)把5 分成4 和l,4 和6组成10,10+l=11;
(2)把6 分成5 和1,5和5 组成10,10+1=11。
学生面对新的计算问题,教师不再告诉他们可以怎样算,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
三、解决实际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促使学生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来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学习氛围中,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以“千克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为例。从表面上看,它似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活动并无太大的关系,然而,若能引导学生去参与购物活动,亲自感知食品的重量,就能找到所学内容与生活的“切合点”。通过购物活动,学生亲自称一称、掂一掂、抱一抱,充分感知l克、l千克,10 千克的重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趣味化,把单纯的数学概念引伸到生活活动中,学生就会感到数学离自己这样近,慢慢地就会亲近数学,理解数学,继而喜欢数学。学生拥有了这种积极的状态,对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三、鼓励创新,升华自主探究
数学创造性思维寓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操作性思维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活动中,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尽可能地动手、动脑、动口,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创造的“激流”和“冲浪”,学生就能冲出定势,从中发现规律,大胆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去品尝成功的愉悦。
我在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一课中,新课快要结束了,为了更好地巩固与发展,我要求学生用小棒拼三角形。要求尽可能的少用小棒,拼出更多的三角形。几分钟后,得出了许多答案。然后一个火柴棍在翻弄的男孩突然大叫起来,“哇……下面还有一个三角形呢!”原来他用三根火柴棍直立起来,拼了4个三个三角形。当他叙述用的根数和三角形个数后,教室不约而同地拍起小手赞扬。从长时间拍手叫好张张微笑的小脸上,不难看出学生对创新的追求与向往。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起,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能想,能做,会想,会说,会做,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捌』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引导学生学好数学

学习了新《数学课程标准》后,我认为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要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才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我认为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我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我只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3÷8”,

竖式上商0.3后,余下的6究竟表示多少,

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在横式上写出

3÷8=0.3……6,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

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乘法

是除法的逆运算来检验:0.3×8+6≠3,

得出余数应该是0.6而不是6,在竖式上的余数6表示6个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一致。

再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

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下图)。初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作为教师,我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要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我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同时让学生体验了“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说数学”我指的是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

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

总之,通过以上途径引导学生去学习数学,学生就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多、更广泛的数学知识。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