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导师指导 » 菌物学术会

菌物学术会

发布时间: 2021-03-23 06:48:02

Ⅰ 翟鸿燊国学讲座全集视频哪里可以下载谁能提供下载地址可以发给我,[email protected].........

Lz~来
你要的资源已经自给你发送过去拉。
点开邮箱看看哦。收件箱或者垃圾箱,然后下载附件~
若没收到,请多写一个邮箱或网络HI联系我最好是直接追问我~

收到请及时采纳答案哦~
满意可加分~

★糕调★小说团 。◕_◕。

Ⅱ 菌物学报的介绍

《菌物学报》(Mycosystema)的前身为《真菌学报》,1982年创刊,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菌物学会主办,是我国菌物学(真菌、粘菌、卵菌)领域的专门学术期刊,报道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具创造性或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和简报。

Ⅲ 中国植物病理学术团体是什么

phytopatholog-ical academic group in China

沈崇尧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是中国植物病理学工作者的主要学术性团体。其他与植物病理学有关的学术团体还有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及中国菌物学会。

Ⅳ 宋爱荣的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时间地点会议名称发言或论文题目2000北京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Ganoderma ResearchEffect of different medium formulas on depths cultura and metabolites of Ganoderma2000北京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Ganoderma ResearchA comparison study on the extraction technology and extraction rate of mediciria ingredients of different Ganoderma strains2000.11烟台全国第六届食用菌科技交流大会 灵芝不同品种多糖提取及其含量测定2001.10乌克兰.基辅国际药用蘑菇科学大会The extraction and esimation of effectively medicinal ingredients of different ganoderma P.Karst. of mountain tai in China2002.3河南.泌阳国际香菇技术及营销研讨会灰树花发酵液不同处理对多糖含量的影响2003.5湖北.武汉湖北省食用菌技术交流大会中国药用真菌研究现状2003.8上海全国第六届食用菌学术研讨会2003.8云南.昆明食用菌野生资源及新产品开发交流会灰树花发酵液多糖提取的研究2003.9北京中国菌物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六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真菌多糖的研究2004.6北京2004灵芝专题研讨会不同碳氮比对薄盖灵芝液体深层培养的影响2004.7吉林.蛟河全国第七届食用菌学术研讨会2005.4江苏.南通中国菌物学会首届药用真菌产业发展暨学术讨论会灰树花发酵液粗多糖和樟芝发酵液热水提取物的辐射保护研究樟芝醇溶提取物的急性毒性研究2005.8台湾第七届海峡两岸真菌学学术研讨会用正交试验法筛选樟芝适宜培养基2005.8香港首届中药现代化及产品博览会2005.10北京首届中国菌物产业与科技研讨会樟芝活性成分提取研究2005.11福建.福州首届海峡两岸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樟芝发酵液不同处理样品的氨基酸分析不同光质光量对樟芝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研究2006.5山东.济南山东省食用菌工作会议暨第五届食用菌经贸洽谈会2006.8辽宁.大连第二届中国菌物学会菌物教学与科研学术讨论会树舌灵芝MP-01菌株培养基的筛选2006.8沈阳.长春全国第八届(长春)药用真菌学术研讨会樟芝活性成分的研究(大会报告)碳氮源对桑黄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同光质光量对灵芝MP-01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2007.7云南.楚雄第五届世界菌根(野生)食用菌大会2007.8澳大利亚微生物教学考察2007.10韩国工厂化生产食用菌考察2007.11四川.成都第八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究会暨新产品新技术交流会灰树花不同品种的液体培养比较试验灰树花不同品种发酵液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灰树花不同菌株胞外酶活性分析2008.5南非.开普敦第17届国际蘑菇科学大会2008.11湖北.武汉中国菌物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七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八个樟芝菌株液体发酵胞外酶活性的测定2008.11山东.梁山首届全国食用菌公产化生产高层研讨会2009.3日本食用菌公厂化生产栽培与设备2009.4山东.济南食用局安全卫生体系建设:DUS测试技术培训食用菌食品安全与产品开发

Ⅳ 李玉的科研成果

在科学研究上,李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863”项目、农业部“948”项目等40余项。在国内外收集、评价上万份菌种和凭证标本,报道了45个新种,100余个国内新记录种。筛选并培育出39个食用菌品种,有6个品种通过国家认定,获得发明专利5项,集成创新了6个北方主要食用菌标准技术体系,指导培训技术骨干8000多人,带动农户3万户,累计推广面积50多亿袋,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60亿元。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13篇,其中34篇被“SCI”收录或引用出版著作17部。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得专利6项,对我国的菌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在产业化理论方面,李玉率先提出了食用菌产业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重要的产业一环,提升了食用菌产业的地位。针对吉林省地处黄金玉米带、产量高效益低这一“新东北现象”,提出了“南菇北移”、“东木西草”、“建设百公里食药用菌长廊”等合理化建议,被省政府采纳,并付诸实施成为新的产业亮点。
在人才培养方面,李玉甘当人梯,培养了菌物学领域的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博士研究生40余名,博士后40余名。在我国创建了较完整的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在产学研平台建设方面,李玉建立了“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食用菌创新中心”、“中俄菌物资源保育中心”、“中国白俄罗斯菌物资源保育中心”。创办了《菌物研究》杂志。创建了食用菌专科专业和应用生物科学(食药用菌方向)本科专业、建成相关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并成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在国内率先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较完整的菌物学科体系。建设了21个产业化示范基地。主持召开了“第八届海峡两岸菌物学学术研讨会”、“中日及泛亚太地区菌物学论坛”、“ 第五届国际药用菌大会”等多次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扩大了吉林农业大学及菌物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为菌物学科搭建了良好的产学研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其院士增选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名额不超过60名。此次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已达756名。目前吉林省“两院”院士人数为30人,而从省属单位走出的院士,李玉还是第一人。原吉林省省长韩长赋在考察吉林农业大学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时说,李玉教授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吉林农业大学的光荣,是吉林省属高校的光荣,也是吉林省农业的光荣、吉林省全省的光荣。

Ⅵ 菌物学是指哪些

mycology

余永年

研究菌物生物学特性的科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内容涉及形态结构、生长发育、遗传变异、分类系统、生态区系及系统发育等。菌物是一类具真正细胞核、以孢子繁殖、无叶绿素的生物。Mycology是从希腊文Mykes(蘑菇)一词衍生而来。

菌物界一般认为应包括裸菌、卵菌和真菌三个门。裸菌营养体无细胞壁、细胞核分裂时呈“十”字形等,很像动物;繁殖体结构又像真菌,在固定的子实体上产生具壁的孢子,所以它的分类地位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卵菌营养体细胞壁含纤维素(真菌含几丁质),其细微结构、核循环、赖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等,都与真菌迥然不同。所以从发展趋势看,裸菌和卵菌将会被排除在菌物界以外,届时菌物界便只剩下单源的真菌了。

重要性

菌物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与人类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对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影响深远。裸菌在研究原生质性质、DNA合成、遗传机制、核有丝分裂和系统发育中是较理想的生物材料,少数裸菌可为害植物。卵菌在研究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形态演化、从腐生到寄生直至专性寄生的生理演化,从水生到两栖再到陆生的生态演化等过程中,为研究生物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提供了较理想的材料;有些卵菌如疫霉、霜霉和白锈等是许多经济植物的重要病原菌,水霉为害鱼类。真菌在工业、农业、医药和生物工程等方面起着有益和有害作用。食用菌已成为人类食谱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味道鲜美、风味特殊,营养丰富,含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热量低,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被认为是21世纪的十大食品之一。真菌除直接用作药材外,其代谢产物是抗生素、多糖体等的重要来源。已知真菌多糖对多种肿瘤有疗效。70%以上的植物病原物是真菌,如白粉菌、黑粉菌、锈菌、木腐菌和炭疽菌等;还有许多真菌可引起人畜病害。总之,菌物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开发和利用它们,是菌物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惠特克五界系统示意图(仿Whittaker,1969)

分类

早期的生物分类,多基于表面的相似性,而不是完全根据亲缘关系,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人为性,未能全面反应系统发育。但是,最近二三十年来在这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下面从生物分界的历史来看菌物的分类地位。

菌物因具有细胞壁并固着生活,在传统的动物和植物的两界分类系统中,被划归植物界。从林奈(Carl von Linnaeus,1735)开始直到20世纪中叶,200多年一直被沿用。随着科学的发展,发现两界分类系统未能反映生物类群间的本质差别,许多学者先后提出将生物划分为三界、四界、五界、六界等分类系统(见表),最多的达19界。从四界系统开始,均主张菌物独立成界,已在世界和中国学术界得到广泛的认同和采用。在众多的分界系统中,美国惠特克(R.H.W hit-taker)1969年的五界分类系统影响较大,它是一个б较合理的纵横统一系统:纵的方面显示生物系统发育过程,即由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由单细胞演化到多细胞;横的方面显示生物的营养关系,即植物的光合自养型,动物的摄食异养型和菌物的吸收异养型(见图)。但是,营养关系情况复杂,不宜作为生物演化的主要依据。T.卡瓦尼-史密斯(T.Cavalier-Smith,1981,1988)认为真核生物的主要分类群应该是单源的,应根据基础的细胞结构,而不是营养适应性或营养方式。卡氏根据线粒体嵴的形态等将细胞生物分为八界,十多年来学术界承认这种分界系统的人越来越多了!

学科分支

菌物学在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衍生出许多学科,如植物病理学、抗生素学、生化遗传学、真菌毒素学等。菌物学本身又发展起来许多学科分支。按照研究的类型有裸菌学、卵菌学、真菌学等领域,在真菌学中又有地衣学、锈菌学、菌根学等。根据菌物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可分为菌物生物学、菌物形态学、菌物分类学、菌物生理学、菌物生态学、菌物地理学和菌物系统学等。根据菌物在各个经济领域的应用价值可分为工业真菌学、植物病原菌物学、医学真菌学、药用真菌学和蕈菌学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又促使形成了一些新兴研究领域,如菌物的超微结构、菌物数值分类、菌物生物工程和菌物资源等。

发展简史

菌物学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前菌物学阶段

公元前5000~公元1700年,酿酒和食菌是本阶段应用菌物的特点。中国酿酒历史比古希腊、古罗马更早,约始于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西方人对蘑菇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而中国远比西方为早,在距今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3000年)已大量采食蘑菇。

古菌物学阶段

1701~1849年菌物学形成和发展阶段。除发展和应用菌物外,主要是大量的分类工作和形态结构的研究。代表性的学者有:意大利的P.A.米凯利(Pier Antonio Micheli,1679~1737),在他的巨著《植物新属》(1729)一书中所研讨的菌物成为菌物学发展史的第一个里程碑,他是科学菌物学的奠基人;瑞典的林奈(Carl von Linnaeus,1707~1778),他的《自然分类》(1735)作为菌物命名的起点,为菌物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荷兰帕松(Christian Hendrik Persoon,1761~1836)的《菌物纲要》(1801)和瑞典弗赖斯(Elias Magnus Fries,1794~1878)的《菌物系统》(1821~1832),都是大型真菌分类的经典著作,弗赖斯被誉为“菌物学的林奈”。

(Cavalier-Smith,1981,1988)八界系统仅限于细胞生物++++++++卡瓦尼-史密斯界上分3总界++++++陈世骧等(1979)界上分2总界++++++胡先骑(1965)(1949)六界系统++++++桕和柏(Jahn&Jahn+++++马古利斯和施瓦茨(Margulis&Schwartz,1982)1974)五界系统++++++++++惠特克(Whittaker,1969)马古利斯(Margulis,++++列戴尔(Leedale,1974)菌物属植物界++++++++惠特克(Whittaker,1959)穆尔(Moore,1971)四界系统菌物属原生界++++科普兰(Copeland,1938,1956)菌物属植物界+++多德森(Dodson,1971)菌物属原生界+++斯塔尼尔等(Stanieretal.,1970)菌物属植物界+++科蒂斯(Curtis,1968)菌物属菌界+++邓叔群(1966)三界系统菌物属菌界+++科纳德(Conard,1931,1939)菌物属植物界+++黑克尔(Haeckel,1866)菌物属植物界+++霍格(Hogg,1861)菌物属植物界++林奈(Linnaeus,1735.)两界系统界界界界界界界界界界界界界毒菌核菌藻藻物虫生物物物备注病细原裸胆蓝藻眼菌原菌植动提出者(年代)分类系统名界

生物界级分类系统比较

近代菌物学阶段

1850~1949年近100年里,菌物学的各个领域都有较快的发展,如菌物的个体发育、多态性、生活史、生理学、遗传学、病理学和分类学等。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德国的德巴利(Heinrich Anton de Bary,1831~1888)对菌物的生活史、寄生性和腐生性、藻状菌和子囊菌的性行为、锈菌的转主寄生现象以及黑粉菌和裸菌等均有较深入的研究,他学识渊博、门徒众多、成绩卓著,对菌物学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是菌物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被誉为近代菌物学的奠基人。

裸菌在300多年前已有记载,林克(Link,1833)认为它应属于真菌,德巴利(1859,1887)认为它是菌形动物(mycetozoa),只是表面与真菌相似。它一直被菌物学家所研究。

Ⅶ 什么是中国微生物学会

Chinese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由汤飞凡、谢少文、方心芳等人发起,于1952年12月成立,第一届理事长为汤飞凡。1987年10月举行第五届理事会,选举焦瑞身为理事长。该会设有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真菌学、病毒学、兽医微生物学、人兽共患疾病学、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普通微生物学、分子微生物学及生物工程等9个专业委员会和酿造分会。出版物有季刊4种:《微生物学报》,《真菌学报》,《生物工程学报》,《病毒学报》;双月刊两种:《微生物通报》,《中国酿造》。该会于1982年加入国际微生物学会联合会;联合会下属的细菌学、真菌学和病毒学三个分部,均有中国代表。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址设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菌物学会

Myc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中国植物学会下属的分会,前身为中国植物学会真菌分会。真菌分会成立于198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代表大会,王云章教授当选为第一任理事长;1986年在武汉举行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选出裘维蕃教授为理事长;1990年在北京举行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选出余永年教授为理事长。1993年5月,在北京举行中国菌物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讨论会,选出魏江春教授为中国菌物学会第一任理事长。理事会下设学术委员会、组织委员会、教育委员会、科普委员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及食用药用菌、虫生真菌两个专业委员会。现有会员1500多人。出版的学术刊物为《真菌学报》(季刊)。中国菌物学会会址设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Ⅷ 范黎是谁

范黎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姓 名: 范黎 职 称: 副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理学博士学位
学术职务: 中国菌物学会理事,《菌物学报》编委
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从事菌物学研究十余年,发表专著7册,其中英文专著1册(第一作者);参编论著2册; 学术刊物上的论文43篇,发表的菌物新学名18个。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菌物系统学,菌物生态和生理学。
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 中国真菌志(马勃目等)(编号30499340,在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 中国真菌志(硬皮马勃目等)(编号39899400,完成)
北京市教委 羊肚菌营养生理及子实体形成条件的研究(编号00Kj-096,完成)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羊肚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编号6032005,在研)
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 中国羊肚菌种质资源研究(完成)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