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导师指导 » 学术评论家

学术评论家

发布时间: 2021-03-08 01:19:46

Ⅰ 评论家——李建军

李建军,1963年生来,陕西富县人。源1986年从延安大学中文系提前一年毕业,并被破格录取到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专业研究生班学习,获硕士学位;1996-199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学习,获博士学位。
现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编审。中国作协会员。主要从事小说理论研究及现当代小说评论。先后在各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及评论文章百余篇。有专著《宁静的丰收》、《小说的纪律》、《小说修辞研究》及编著数种。曾获“冯牧文学奖 青年批评家奖”、《文艺争鸣》优秀论文奖、《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北京文学》文学评论奖。《上海文学》优秀论文奖以及2002年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

Ⅱ 怎样成为艺术评论家

告诉你绝对正确的道路。
1,考入相关专业升造,最好读到博士。
2,读遍所有的艺术类,环境艺术、服装设计、车型设计的书。
3,多思考多总结

然后你至少你个艺术评论家!

Ⅲ 当代艺术评论家有哪些

当代艺术评论家有:格林伯格、沃尔夫林、尼采、吕澄、宗白华、李泽厚。
1、格林伯格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也许是该时期整个西方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之一。他被说成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要发言人,正是他,使得波洛克(Pollock)、罗斯科(Rothko)等美国本土或移民画家的名声登上了世界舞台。
2、沃尔夫林(Wolfflin,1864—1945)瑞士著名美学家与艺术史家,19世纪初在西方美学界名噪一时;他在艺术史研究方面独辟蹊径,取得重要理论创获,被誉为继温克尔曼和布克哈特之后第三位伟大的艺术史学家。
3、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4、吕澄(1896--1989)现代中国佛教学者。江苏丹阳人。原名吕渭,字秋逸、秋一、鹫子。早年涉猎的学术层面颇广,曾先后就读于常州高等实业学校农科、南京民国大学经济系等校。此外,亦曾留学日本,专攻美术。
5、宗白华,雅号“佛头宗”,中国现代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南大哲学系代表人物。1919年被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少年中国学会选为评议员,并成为《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191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语言科,1920到1925年留学德国,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美学。回国后,自30年代起任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49到1952年任南京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哲学系合并到北大,之后一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后兼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顾问。
6、李泽厚(1930年6月-),中国湖南长沙宁乡人。生于1930年6月,曾就读于宁乡四中,湖南省第一师范,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3年当选为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1998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哲学家、美学家、中国思想史学家。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歇根大学、科罗拉多学院、斯瓦斯摩学院客席教授、客席讲座教授,台北中央研究院客席讲座研究等职。1988年当选巴黎国际哲学院(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院士,1998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学位。

Ⅳ 历史评论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一、非凡的高度 做评论家是一定要有非凡的高度的。因为这实在不是匠人做的活,可以只有技术,只卖苦力。如果缺乏非凡的高度也就是形而上的观照的话,就不可能会君临天下,高屋建瓴,“胸中具上下千年之思,腕下具纵横万里之势”。也只有站得高了,才会真正体会“一览众山小”的具体内涵。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评论家必须要知道天外天和山外山究竟在哪里,这样才会具备一种广阔的精神背景,从而拥有比较或对比的功夫,如果缺乏这基本的功夫就会不自觉地把小山看成是大山,即使是自己村后的土丘趴在那里也会觉得它和珠穆朗玛峰基本上差不多。相反,亦然。这高度,既是指心灵的高度也是指思想的高度。说穿了,评论的心灵和思想必须像一座大山矗在那里。
二、深厚的学识 是的,是必须要有广博而深厚的学识的。不仅要有文学的知识,还要有历史的、宗教的、哲学的、美学的、诗学的、人类学的、社会学的等等的知识。知识力,直接影响着感知力和认知力。但在这里我所说的知识,必须是活的知识而不是僵死的知识。纵使你有十个博士文凭也不见得拥有我所说的这样的知识力。知识力来自于书本,更来自于心灵。评论家的心灵是必须具有独特性的,经得住察看,经得住敲打。
三、高耸的理念 理念不仅要有,而且要明确、高耸。在这里我所说的理念,显然是指艺术的理念、批评的理念。设若缺乏这双重理念,就会缺乏批评的方向感和纵深感,就会一个劲儿地向低处妥协。妥协,不应该是一个评论家的性格。评论家是必须要有性格的,应该融高山、岩石、钢铁、大风、闪电的性格于一体。
四、良好的直觉 良好的直觉,须是永久保持。大学毕业证书或者博士毕业证书蒙上了厚厚的灰尘这没有关系,关键是,不能让直觉蒙上了厚厚的灰尘,更不能让直觉生锈或发霉。变形的直觉已经很多了,它们一概没有用。评论家所拥有的,必须是完好的优良的直觉。
五、独立而清醒的意识 说穿了就是不要被他人或现成的观念所左右,不要他人说什么自己就跟着说什么。有时候即使是所有的人都在那样说也不见得就对。总之,世故症和盲从病犯不得。中国人得这病的太多了,一不小心就会被感染,若是缺乏独立而清醒的意识的话。因此,真正的评论家,特别是有抱负的评论家,他们是不屑加入任何圈子的。靠圈子来帮自己打开局面而不是靠实力来闯出一片天地的评论家,全是没有自我和没有出息的评论家,他们只能靠施舍活着,且活得很累。这样的人注定面容模糊、面目混沌、面色难看、面具很多,也注定在没有骨气的支撑下可怜地流浪,直至死去,更注定了查无此人,艺术的户籍上不可能会有他。
六、独到和发现的眼光 如果缺乏独到和发现的眼光,就会视丹如绿。即使是真金在眼前,也会左右怀疑,甚至疑心很重,就总也不能直言哪是玉石哪是普通的石头。评论家最怕以世俗、市侩、势利的眼光来看问题了。即使没有史的眼光最最起码也是应该拥有独到和发现的眼光的,这没有商量。如果一个评论家终生都没有用自己手中的天文望远镜从文学的浩瀚星空里发现哪怕是一颗崭新的星辰,就是重大的失败,没有比这更失败的了,可以说是一败涂地。纵使他混出了一点儿影响也是一败涂地。

Ⅳ 请问唐诗的评论家都有哪些,尤其是对李商隐的诗评论比较多且著名的评论家。(包括古代和先当代的)

太多了....
《六一诗话》欧阳修开了《诗话》这一新的文学形式,对后来的词话产生很大专的影响。
《姜斋诗话属》王夫之 《瓯北诗话》赵翼 《渔洋诗话》王士祯 《蕙风词话》况周颐 《复堂词话》谭献 ....

夏承焘(1900—1986年)当代著名词学家http://ke..com/view/2034.html?wtp=tt

Ⅵ 著名评论家王进玉指出当下文艺评论不能轻“评”重“论”,有谁知道他的原文是怎么说的吗

原文抄录如下:
王进玉《文艺评论不能轻“评”重“论”》
关于评论,毋庸置疑,要有“评”有“论” 。如果非要给它们排个顺序,或分个主次,笔者认为,则应先“评”而后“论” 。也就是说,对于评论而言,点评、品评、批评,应该是第一位的,是评论的首要任务,也是基础和根本。第二位的,或者说其次才是论述、论理、论证。
但现实中,很多评论家,尤其是学院派的一些专家、学者,却大都在坚持以考据为主的学术传统。他们过分注重“论”的部分,重理论、重考据、重引证,而轻评价、轻判别、轻分析,总认为“论”比“评”更重要、更严肃,也更显深度和厚度,以至于经常会拿现有的宏大理论谱系来“套”评论对象,可想而知,所写文章与评论对象往往是“驴唇不对马嘴” “风马牛不相及” 。或者干脆把评论文章直接写成了中规中矩、不折不扣的学术性论文,而其中真正属于“评”的部分,诸如作品究竟好与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如何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等对此类现实问题的看法,所占篇幅则寥寥无几,更多的是“纵观艺术史……”“古人云……”“研究发现……”“资料表明……”等所谓“论”与“述”的段落,似乎以此才能显示和证明自己的知识水平与专业能力,而始终欠缺一种明确的、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式的评价、批评。
明明三五百字就能讲清楚的事情,非要写成像老太太的裹脚布那样又臭又长的文字,表面上看似旁征博引、娓娓道来,颇具学术风范,实际上却是在“掉书袋”“兜圈子” ,玩弄文字游戏,或纯粹为了史论而史论、为了考据而考据,久而久之,也便丧失了评论中最可贵的问题意识、批评精神,以及敏锐的洞察和判别能力。试想,倘若一篇文章既没有鲜明的观点、态度,又难以起到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作用和效果,还破坏了评论文本应有的规范,助长了“轻评重论”的不良风气,这样的文章,怎么能够算作是合格的评论呢?
殊不知,评论最重要的就在于“评” ,只有“评”的准确、精彩,“论”才有价值,才有可能出彩。评得不深入、不到位,则很难具有说服力,也自然失去了评论的真正功能和意义。务必要清楚,“评”是“论”的前提和基础,它为“论”提供必要的价值判断。而“论”则是“评”的补充和延展,它是为“评”服务的,为其寻找一定的理论参考或事实依据。所以,一定不能混淆了关系、颠倒了主次,否则对文艺评论工作的开展,以及评论文本的建设,都将十分不利。
另外,相对于“论”而言,“评”的难度则更高,也更需要眼力、胆识,更需要真知灼见,来不得半点含混、玄虚,远非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容易。而当下,普遍欠缺的也恰恰是“评” ,而非“论” 。正因为鲜有优质的、耐读的品评类、批评类文章,才使得文艺评论一直为外界所曲解和诟病。因此,“评”才是当下评论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最亟须关注和重点开发的版块,它对于明辨是非、分清好坏,以及提升大众审美、传递价值观念等,都有着直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千万不能对其轻视,或抱有偏见。
尤其在快节奏的当下,大家对冗长的论述类、考据类文章,已逐渐失去阅读的兴趣,甚至有着不同程度的抵触心理,一方面由于今天的我们,自主支配的时间的确有限,大家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尽快掌握更多真正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则因为当下太多所谓的学术性论文,格式化、套路化等问题严重,行笔中缺乏应有的立场和态度,文章里真正有质量、有价值的部分实在不多,读罢要么令人感觉晦涩难懂、一头雾水,要么则感觉平淡无奇、枯燥无味,如此一来,不如不读。倒是单刀直入、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式的评论,恰恰是大众所欢迎的,也更加符合新时代对学术、对文艺评论的新要求和新期待。
的确,有价值的、优秀的评论文章,并非写得越长越好,也并非将学术词汇、专业用语堆砌得越多越好,最主要的还在于能否抓住问题的实质、关键、要害,能否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地予以指出、评价、批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无需刻意经营文章的篇幅,以及其他无关紧要的东西。
总而言之,“评”才是评论的主体,也是当前文艺评论的短板和弱项。一定要重视起来,在“评”上多下工夫,力求评出水平、评出见地、评出特色。当然,“评”和“论”其实有着不可拆分的关系,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本文也并非在说“论”不重要,相反,作为真正的评论家,在论述、论理、论证等方面同样不容忽视、不可偏废,只有具备足够的理论、史论等知识,熟练掌握一定的论述、论证等方法,才能为“评”提供更为充分的学理支撑,才不至于“评”得偏颇或走样。而对于那些胡诌乱扯、闪烁其词、隔靴搔痒、泼妇骂街式的评论,则理应予以反对和杜绝。

Ⅶ 中外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评论家及其作品

初中高中学的数学都是 初等数学,大学学的是高等数学

Ⅷ 酷评家与评论家到底有何区别

前卫评论
学术评论

Ⅸ 范治斌的学术评论

范治斌对艺术的追求、看法以及思路是很清晰的,他作为一个新式水墨语言的探索者,我觉得应该走得很不错了。他的绘画语言,并不是保守地理解或者套用我们习惯所说的传统,而是用他自己的语言方式去表现,呈现给我们的依然是很鲜明的“中国化”的语境。譬如我们讲汉语,就应该把汉语说好、说得讲究,能把汉语的内在的美感说出来又与众不同,这并不容易,然而,范治斌做到了。
范治斌每一步的探索,是比较理性的。我感觉他的笔墨和表达的着眼点还是指向对人内心世界的刻划。他的作品强调了写生,用具有个性的符号化的语言描绘对象,因此,画面中的人带有一种很强的“范治斌”的特点。
——赵奇
范治斌给我最初的印象,是他身上具有非常单纯、质朴、真诚的感觉,他具备一个优秀人物画家所应有的真诚和善意,正是这种品质,使他一系列以城市为题材的绘画能够对每一位观众产生震撼成为可能。
翻看他的速写,每一张都透露着他的心动、他的虔诚、他的兴奋、他的激情……正是因为他真性情的投入,使他的很多写生表现得非常生动。
当代的人物画家里,范治斌应该是非常突出的,而且很年轻。从他的画里不难看出,他确实有很难得的非常扎实的造型能力和笔墨表现能力。他继承了鲁迅美术学院极其严谨、认真的作画状态,同时还吸收了南方的一些笔墨语言。他的笔墨是很质朴的,但绝对不是呆板的,也并非刻意的,恰恰是借助这样的笔墨来更好地诠释着一种灵动,而又不失他非常扎实、严谨的造型,所以,在面对造型与笔墨这对矛盾体,他的作品表现出一种结实而又挥写自如的艺术面目。这种自如表达的能力,无论是对教学或者创作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梁占岩
范治斌是一位当代很优秀的青年画家,师承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工作室的赵奇先生。他的绘画继承了鲁迅美术学院的人物画传统,画得非常深入、扎实,注重生活,画面也显得浑厚。我觉得范治斌作为一名青年教员,能够对现实生活有一种独立的思考,这种思考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如何把传统文化与当代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这也是他面临的正在思考和体验的课题。从他的这批作品(指2006年于中国美术馆“鲁迅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工作室教学实践展”中展出的作品)当中,我感觉他有很强的学院派的写实工夫,同时他也具备了很好的传统笔墨的造型能力,这两者对于一个人物画家来讲是比较难得的,尤其对一个青年画家来讲,就更需要下大工夫去努力,范治斌正是在这点上作出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因此,他的人物画以生动的描绘使我们走进现实生活,并去感知现实当中这些活生生的人。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种鲜活的文化,那么在范治斌的人物画当中,正是继承了这一种文化的精神脉搏,所以使他的人物画具有鲜活性和当代性。
——田黎明
我感觉范治斌很勤奋很用功,用功给他带来了亮点,在他的水墨画里能感觉出他当年大量的速写、写生,基本功比较扎实,因为画人物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强调基本功的共性,大量地画速写,那么在水墨上用起来才比较自如。很多学生,在速写这一环缺失得比较严重,不太重视共性的基础,基本用照相机代替了速写本,想象代替了深入生活的感受。我觉得范治斌在这方面保持得比较好,用熟练的基本功造型,源于生活的感受,说出自己的语言,我觉得还是不错的,在众多的学生中能够跳出来,
——史国良
范治斌是一个在技法上非常敏感的画家,创作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茶馆组画》系列,我们即能因其表现的技巧感受到一种空旷的画面意境。在2002年以后他的这些人物画中,我看到了一个现象,就是作品中的线条和西画中的光影并存,以线性结构为主的水墨介入西画中光影的流动,也算是以西洋画的技法为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手段多了一种实践的余地。
就中国画来讲,技法本身对于此题材的表达就有不可逾越的局限性,很多人在尝试,在范治斌的努力下,我们分明看到了国画在其历史的传承中所展现出的巨大潜能。
——吴鸿
作为青年国画家,我认为范治斌的艺术创作还是面目很清楚。他这种探索,这种尝试,这种实践,例如他使用的水墨语言,已经显现出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了,表达着他对这个世界的一些看法、一些认识。在这里,我希望更多的理论家对像范治斌这种很有才华、很有作为、很认真地做事情的艺术家,给予更多的关注。
——郭晓川
造型和笔墨是摆在画家面前的两个难题,画家常常是在努力刻划形的同时而难以兼顾感觉和笔墨性情的表达,当二者很难达到一种完好的契合时,多半画家采取符号化、简约化等方式简化形体,以牺牲造型来得到笔墨和样式的张扬或者感觉。看范治斌的画,我感觉他在表现内容和语言表述方式上都下了很大功夫,在刻画形上也下了很大的力气,笔墨上找到了独属自己的传达方式,而且做得非常好。
当前的写实人物画实际上面临一种语言方式调整上的困境,往往用不变的、旧有的语言方式来表现现代都市这种鲜活的题材,总归是无法体现出该有的那种感觉。例如大量的作品不合时宜地用画茅草棚的方式表现高楼大厦,使内容与形式的矛盾更为加剧。而范治斌的画在这方面,应该说解决到了一定的程度,并不是说达到如何高的境界,至少他在语言的探索上作出了可贵的尝试。
——张江舟
范治斌的作品很清晰地体现出传统人物画的脉络。在内容上,从最初的表现农村题材到描绘都市的转变,在性情上,早期可能更多地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客观物象,而更愿挨近并慢慢走进对象内心世界。特定时代决定了画家们对皱纹、骨骼结构等表现出特殊的美感情有独钟,进入上世纪90年代,更多画家从乡土风情到都市水墨人物的转换,由画田间老农的笔法到对城市青年状态的关注,沧桑感淡出我们视野时,面临最大问题应是笔墨手法的变革,范治斌在这方面的探索有着很具体的现实意义。
范治斌的画感染力来源于两个方面:题材的选择和技术表现。就我个人而言,他的题材的选定和技术的运用都是无可挑剔的。在笔墨和题材甚至更高境界的融合上应该是摆在他面前最大的挑战。就他的技法、造型能力、笔墨的修养要想达到这个要求并不困难。
——邹跃进
作为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范治斌做得已经很好了。基本功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有很扎实的基础。他的画追求一种朴素的品质,力求使现代化的语言和传统笔墨相搭界,并表现出区别于传统的意志。
——傅京生
他的绘画方法,以及他对绘画的理解是严肃的。他早期的画比较实,2000年以后的创作表现出自由的状态,从表现对象来说也更为丰富。肖像也是一种创作,更深刻的含义是如何把零散的形象具体整合在同一空间内,从范治斌的画中可以看到对肖像画很精致的处理,传神状态和人的精神面貌还是被范治斌很敏锐地捕捉到。
——黄笃
他身上仍保持一种纯粹的作画状态,他拥有极强的都市化语言,以这种极强的绘画语言表现极平凡的题材,即使对老头儿的刻划也同样具有了时代的韵味,不再是过去“苦兮兮”的模样。
——魏广君
范治斌,当代中国画界活跃多产的青年人物画家。其敏思好学,热情进取。先期得力于扎实的造型基础训练,擅摹写,后注重研究并回归绘画本体语言和艺术表现特性,追求绘画的纯粹性。其由描绘转而求意,侧重绘画形式与抒情表意,画风面目为之一变。新作源源不断,常以藏人风情与都市丽人肖像示人,或醇厚,或典雅,每有新变,均透出勃勃生气,引人注目,其后发潜力可见一斑。
——冯远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