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辩证法指导
1. 唯物辩证法 指导意义
四者既来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地统源一于马克思主义当中。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与它的形成不无关系。马克思主义是建立于大量的哲学、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的成果上的,它汲取了各种不科学的学说当中的科学部分,所以成了人类第一个科学地看待人类历史的学科,这样说来,问题就很清晰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是永远不能分开的,一旦分开,辩证法就成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就退化成机械论,所以辩证法和唯物论是不能也不该分开的,这样子的话,楼主所列出来的几个名称不过是不同场合所运用的不同称谓而已,因为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辩证法和唯物论互相包容,在不同场合用不同说法只不过是使得讨论的问题指向性更明确而已
2. 用辩证法相关原理正确指导大学生活,如:怎样正确认识自我,如何在大学生活实践
唯物辩证法则是安邦治国,创业兴家,咨政育人的法宝,也是治学、做人,做事,提升生活品位的法宝。吾在过往的岁月中,在构建自我,在创业与生活的实践中,初步学用此法则,受益非浅。吾望后人及至亲好友,认真领悟其意义,好好把握精神实质,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实现求生存求发展之目标,这是利国利民利已之为。
唯物辩证法则博大精深,要全面掌握它,并非易事,吾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初步的领悟和实践。
1、主观要自觉地适应客观。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逆此规则行事,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一厢情愿的思考、处理问题,其结果是事与愿违,自寻烦恼,劳而无功,贻误事业和自身。
2、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也就是要善于“牵牛鼻子”。在实践生活中,人们易犯的错误是平均用力或不分轻重缓急,不分主次,头发胡子一把抓,甚而见小不见大,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其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什么是主要矛盾,如何抓主要矛盾,自己去感去悟,去实践。)
3、强化内外因相结合的理念。在学习,创业和生活实践中,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作用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外部因素中一切有利的条件,使内外因达到最佳结合状态,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这里,主观努力,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是自我发展,创业谋生的关键所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要求人们要克服依赖心理,强化自立,自强意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要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这涉及国家集体(企事业单位)家庭、个人四个层面。虽然每个层面所含内容及表现形式有所区别,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在承认物质是基础,是第一性的前提下,必须重视精神的能动作用。不能把物质与精神人为的隔离开来或对立起来;不能片面的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而否定另一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要力图使物质与精神形成促互动的良性制约关系,而不是相么。要深刻认识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创造物质财富,需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另外,物质成果的享用或支配方向,需要人的精神品位来把握和调控。否则就会产生危害社会和他人的负面效应,达不到物质财富的科学利用和再生,更不能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皆如此。这应引起世人的关注。后代及至亲好友应在坚持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和他人的正反面的经验和教训,去提升处理物质与精神辩证关系的水平。
5、坚持用动态的、联系的眼光和一分为二的观点观察事物,处理问题。
(1)分析评价现实社会、评价他人和自身都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才能从中吸取有益的精神营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去健身、学习、创业、治家和奉献社会。尤其是一分为二看自己的重要。只有看清自身的长处和短处,才能扬长克短,保持清醒、冷静、明智的头脑,以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生活观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做到顺境中谨慎从事,不忘乎所以,逆境中不悲观、不动摇、 不失去生活信心,而是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创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
(2)世间万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运动变化是绝对的,静止、平衡是相对的。应该用此观点去观察人和事(包括自身在内)。切忌好就是永远的好,坏就是永远的坏,这不符合辩证法则。对自身来说也应好此来审视。对事物(含自身和他人)要善于纵比和横比,要以科学的观点进步比较,从比较中清楚地了解自己是前进还是后退,是与时俱进还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自觉地战胜自我,自觉地在自身进行“吐故纳新”,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办事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人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唯有这样,才能实现由“自然人”向自觉人、自为人、自识、自明、自律人的转变,才能由弱者变为事业与生活的强者,实现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谋幸福之人生目标。
(3)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强者若运作不科学,可能变为弱者,反之,弱者若运作科学可能转化为强者,这是辩证则在生活实践中的体现。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可以看出,弱者变为强者的途径可用“一个中心,五个基本点”来表述。具体展示如下:“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健康是创业、生活的“本钱”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失去它,就失去一切。“五个基本点”:就是(A)多学一点:多学一点知识,能增强自己的办事能力。知识具有个人生存发展的长效作用,“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其意义就在于此。(B)多思一点:“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多思出智慧,多思长才干,只有多思善思,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促进自身的成熟,少走弯路。(C)勤奋一点: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要勤奋,要珍惜时光,提高时间的利用率,艰苦奋斗才能走向成功。(D)虚心一点:虚心听取父母、师长、益长及他人的劝告和帮助,这也是个有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谦受益、满招损”这是哲人的忠告,我们应该领悟其意义,并落实在行动之中。(E)持久一点:“恒则成”无论是健身、创业、做学问、做人、过日子教必须有持久性,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出效果。忽冷忽热,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缺乏持久性,是误事,失败的总根源,我们应认真记取。
总而言之,创业不忘健身,健身不忘健心,健心离不开学习提高,不断补充精神食粮,不断完善自我。这就是健身、做人、做事(创业),做学问的辩证统一关系,好好把握它,终生受益;好好把握它,就能走向成功,就能成为事业与生活的强者。
3. 联系学习和生活,谈谈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我们事业的发展
唯物辩证法包括抄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因果联系是普遍的,我们在事业的创立与发展时,要注意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如学习时,充分利用教材、资料、教师讲解来提高学业水平。
2、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的统一,也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当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有曲折,所以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观点。在工作时,既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应充分利用外部的有利条件,重要的是,任何成功都是从点滴做起的,建议踏实做事,忠诚做人,当然我们会遇到很多不如意,辩证去看待与分析。
3、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工作时,正视工作的艰苦,克服畏难情绪,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与困难,找到解决办法。
注:以上运用的是高中哲学教材,并祝成功。
4. 用辩证法指导工作工作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两面性,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仔细地去考虑我们所做事情的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这样才能使我们所做的事情显得不是那么偏激和自私
5. 唯物辩证法对生活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复唯物辩证法在生制活中的指导作用其实非常广泛。辩证法就是看问题要有分析的目光,凡事有坏必有好,有失必有得。综合考虑才能得到最佳结果。具体事例就不多说了。从宏观层面讲,辩证法让我们有了决断人生发展的可能。在选择我们的人生之路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辩证思考,得出最优解。落实到具体,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方方面面,最后归结起来。这样,我们做事情、想问题就会更加睿智、成熟。
6. 用辩证法相关原理分析阐述其如何正确指导大学生活。用其中一种原理
(1)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否则整个生态环境会遭内到破坏。 (2)要用容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既要利用自然,又要保护自然。 (3)坚持适度原则,自然资源的利用总是有限度的,过度砍伐会走向反面。
7. 运用辩证法解决问题成功的事例
运用辩证法治水的大师--悼念林一山同志
在我的心目中,林一山同志是一位治水的战略家、实践家和水利技术专家。他运用辩证法研究和解决治水中的重大问题已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
20世纪50年代林老号召和组织全办技术干部学习《矛盾论》、《实践论》,倡导大家学好辩证法,用来指导和总结工作,提高业务工作水平。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同时也激起了我们学习的兴趣。他不仅这样号召,自己也身体力行。几十年来,大到治江方略、《河流辩证法》等鸿篇巨制,小到工程中独辟蹊径解决许多疑难问题,无不闪耀着他辩证思维的光辉。由于我学习得还不够,无力对他运用辩证法于治水的成就作深入的探讨,下面仅就葛洲坝工程修改设计中亲历的几件事,谈点自己的学习体会。
关于“挖掉葛洲坝”
1972年,葛洲坝工程因仓促上马而碰到许多难题,周恩来总理果断决策,主体工程暂停施工,由长办负责认真修改设计。林一山同志临危受命,被周总理指定为修改设计的总负责人。他在研究了诸多问题和矛盾后,敏锐地抓住了关键,要修改原来的枢纽布置方案,而且语出惊人,提出要“挖掉葛洲坝”。葛洲坝原是长江中的一个小岛,将主河槽大江和左岸的两个支叉二、三江分开,几十年来的研究都认为它是一道天然的纵向围堰,而且葛洲坝水利枢纽也正是以这个岛命名的。难怪有人乍听这个意见时惊诧道:“挖掉葛洲坝(这个岛)还叫什么葛洲坝(工程)?”然而林老提出这个方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葛洲坝工程先于三峡工程兴建后,因为没有三峡水库调洪,它的泄洪流量加大了好几万秒立方米,需要更大流量的泄洪闸宣泄洪水。同时,它不是利用三峡电站的泄水发电,而是利用天然流量发电,因此,林老认为应增加装机多发电。这就需要更多的位置来布置泄水闸和厂房。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天然情况下,江水出南津关后由于左岸矶头的挑流作用,主泓是走大江。而模型试验表明,葛洲坝水库抬高上游水位后,矶头的挑流作用大大减弱,主泓已左移至葛洲坝头部和二江的右侧。此时葛洲坝小岛将挑乱主流,影响到整个枢纽的运用。经过多次试验表明,这一趋势无法改变,而挖去葛洲坝后,将泄水闸布置在这一带,不仅有利于泄洪;也有利于排出泥沙和推移质,大大减少其两侧电站进水口前的淤积和粗砂过水轮机造成的磨损;同时还有利于截流,真是一举而三得。随后的模型试验和20多年来的运行实践证明了他的分析和判断的正确性。这件事引起我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这么多技术干部就没想到这个方案呢?这不单是技术方面的问题,也有一个思想方法问题。关键是我们没有随着情况的变化、随着矛盾的转化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而是囿于过去某些研究结论,缺乏辩证的思维。
关于“一体两翼”
对大江和三江航道问题,此前已决定将3个船闸分别放在靠近两岸处。这虽然为航行创造了一些有利条件,但是仍然有些问题。一是船舶驶出南津关时要加大航速冲过主流,以免被急流冲向泄水闸。而航船过了主流到达船闸之前又要求完全停下来,再缓缓进船闸。这中间的距离是不够的。二是岸边的流速虽然小一点,可是愈到坝前水面愈宽,会产生边滩淤积,妨碍航行。三是南津关一带水流复杂,有泡漩、剪刀水等,流量较大时航行很不安全;近坝前还有横向水流,不利于船舶进出船闸。曾有人建议将船闸向坝下游移100多米,坝的两头也向下游拐弯。中间大坝轴线不动,两侧船闸下移,很像一个办公桌打开了两边的抽屉,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开抽屉”方案。记得有一次召开技术委员会之前,黄宣伟和我向林老汇报这个问题。他一边凝神静听,一边思索,两臂还不时前伸做着手势。最后他说:“我们何不在坝上游建两道堤伸向南津关,在船闸上游形成两个静水区。这样船舶一出南津关很快进入静水区,从容减速停靠。静水区的水面较窄,可以提高冲沙的效率,把边滩冲掉;同时也消除了坝前的横向水流,岂不一举数得。 ”他把这两道堤形象地称之为两把“关刀”,后来被称为“防淤堤”。他的这个设想经过模型试验被证明是可行的。这就最终形成了葛洲坝枢纽现在的布置形式,被称为“一体两翼”的布置和“静水通航,动水拉沙”的运用机制。20多年运行的实践证明,这个布置方案是完全成功的。
在修改设计过程中,林老还提出了“河势规划”这一概念。就是说在研究枢纽布置方案时,不仅要搞好坝轴线上的各建筑物的布置,还要根据河流动力学的原理把坝上下游的河道和水流的走势作出合理的安排。这是我们过去从书本上从未学到过的理论。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林老娴熟地运用辩证思维,才能把错综复杂的矛盾及其内在联系分析得如此透彻,寻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并从理论上加以提高。
关于“三结合”
前面提到,在南津关一带水流情况十分复杂,有泡漩、剪刀水等不利于航行的流态。为解决这个问题,开始实行“三结合”(指工程决策者、船长和科研人员三者的结合)时,请来有经验的船长,请他们说在什么流量时可以航行,什么情况不可以航行。修改设计时,林老认为船长们是根据直观的经验作出的判断,不能作为科学依据。于是他很有魄力地组织了“实船试验”,请来有经验的船长驾驶“实船”航经他们认为可以航行的流态。同时派出科研人员“实测”各种流态的水平流速、垂直流速、波浪高度等水力学参数,记录船舶的驾驶数据、缆绳拉力和航行轨迹等资料,作为模型试验和判断的依据。然后用模型试验来研究水库蓄水后的变化情况。
因为水库蓄水后水深加大了,流态也随之改变了。举例来说,天然情况下2万秒立方米流量时的泡漩强度,蓄水后可能要到4万秒立方米流量时才出现。这样长江的通航能力就大大提高了,同时还可正确判断工程措施的效果。为了弄清船舶出南津关后到底要多长距离才能停靠下来,就在流态相似的鄱阳湖口一带去做“实船试验”。当时航行于长江的船长们都未经历过船闸,一听说闸室的尺寸比船舶的尺寸大不了多少,都非常担心,认为不安全。林老就组织他们到大运河去亲自过一过船闸,他们的疑虑才打消了。经过一年多这样真正的科学的“三结合”,争论了几年的通航问题终于解决了。20多年过去了,葛洲坝工程没有因此而出现过航行事故,长江更没有断航。那个年代将“救船、救鱼、救木”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更何况是在“黄金水道”长江上修坝,通航问题就更为突出。当时有位中央领导说过,修了葛洲坝如果碍航就要把它炸掉。林老肩上的责任之重自不待言。在那个年代,对“三结合”的片面理解和形而上学的做法是非常普遍的。林老能够坚持实事求事,坚持科学,殊为不易。他的胆识和魄力也使我深深折服和钦佩。他坚持辩证法,运用辩证法的精神,永远教育和鼓舞着我。
8. 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指导生活
用发展,联系,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从三个方向再结合二级知识点回答)
9. 何为辩证唯物主义 如何用其中蕴涵的方法论指导自己的生活
说白了就是凡事都有两面性,要善于化被动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