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辩论提纲
⑴ 算盘要不要进入课堂辩论稿
进入课堂的辩论稿,主要是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意义,那么就可以进入。如果算盘能够起到这个作用的话,当然可以。
⑵ 求教师辩论赛整套资料,正方:课堂教学中学法比教法更重要;反方:课堂教学中教法比学法更重要
1,常言说“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学生首先确立学习的目的和信心是掌握知识的基本保证。中国魔术师刘谦、美国安迪生尚有无师自通的例子,孔子弟子三千才贤人七十的例子。
2,学生听课跟着老师转,发现讲课漏洞是学生思维和知识超前的能动性发挥,如安迪生提问题,老师都无言以对,终成大器。
3,预习是配合老师讨论知识的有效手段,被动接受知识记忆如同吃别人嚼过的膜不易消化。
4,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应该不同,一切听老师的如同野马带上了龙头。
5,知识的相互讨论可以共同解决各自的疑难,老师一人不可能面面俱到,解放军打仗就是靠群策群力取得了胜利。 等等,说的笼统,希望能给与你点启示。
⑶ 自习课应该说话这方面的辩论资料。我们要组织辩论会,急求!!!!!
定义什么是自习课。顾名思义就是自我学习。而教与学又是相辅相成的,无声的学习并不能收获很好的效果。作业中的问题应该得到及时的解决。此时就可以求助于老师或者同学。为什么老师反复强调不要把问题堆积着不解决到后来就是很大的漏洞,但是自习课当我们遇到问题了又不允许相互交流讨论呢?这显然是矛盾的。所以,应该紧紧抓住交流有利于解决学习问题来谈这个辩题。自习课应该说话。同时要谨防对手将这个辩题的意义消极化,例如闲聊八卦等。可以在事先的定义中明确这里的说话指的是学习交流等,而不是废话。
⑷ 课堂上老师应不应该批评学生反方辩论稿
如果学生确实做错了
是要批评的
不然没法管理班级
⑸ 辩论稿 1.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该不该起哄精力是放在学习上还是人际交往 2.学生在课堂上该不该起哄
第一个问题可以这么说,咬住有句话叫学生的本质工作就是学习,强调这一点。
然后 问的话 可以这么问,说难道对方辩友来学校不是来学习的 而是来“搞”人际关系的?(要幽默点 可以强调下 搞这个字)
还有 不同的人生阶段人际交往 层次不同 目的也不相同,不一定说你现在在学校吃得开,以后就是朵交际花,交际草。。等等。
第二个问题,咬住维护课堂秩序,然后找个什么学校规章制度,说上课遵守纪律那条,围绕着说。对方反驳大约是说 起哄可以调动积极性,可以活跃教学气氛,然后可以这么反驳,教学气氛真的活跃了嘛?我看不见得吧,本来听讲的还是继续,不听的同学依然睡觉。。倒是 给了“某些”“积极份子”哗众取宠的机会啊!(一样的幽默,强调某些)
这个 辩论稿要根据你实际的 学习阶段(比如 初中 还是 大学)来说的,我建议你加下我QQ细谈吧
⑹ 辩论赛的题目主课该在内容上完时,占用副课我是反方.稿子怎么写
教学过程是改革的原点,也是教育价值和人文情愫的演示场。新课改带来新理念,新理念催生新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封闭的、消极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开放的、积极的发展过程。它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更重视现实生活能力的发展;它关心学生学什么和想什么,更关心他们怎样学和怎样想;它关心学生目前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水平,更重视他们未来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可能性。因此,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四让”,在可接受性和可发展性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努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全面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一)让学生观察观察力是人们正确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构成人的智力的一个重要成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促进其观察力的发展。这里有一个案例,读了或许有点启发。以前的小学课本里,在描写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明确地写道:小蝌蚪的尾巴到一定时候就会自动脱落,然后变成青蛙。学了这节课后,许多学生就养起了小蝌蚪,看看它是怎样成长的,尤其想看看它的尾巴到底是怎样脱落的。可是观察了一天又一天,同学们并没有见到小蝌蚪尾巴脱落的过程,但是尾巴确实不见了。学生们把观察到的情况告诉了老师,老师没有主观地、简单地否定学生的发现,而是要求他们更加仔细地观察,并做出详细的记录。于是,许多学生同时进行了观察,结果他们都没有发现脱落的尾巴,相反有一些细心的学生发现小蝌蚪的尾巴是慢慢地缩回去的。在老师的支持下,学生们将观察的结果寄给编写教科书的有关单位,最终在科学家的参与下,课本中的错误得到了纠正。这个案例说明,学生与成年人在观察事物方面并不存在太大的差异,而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生活,让他们自主地去发现问题,要比老师的“告诉”强百倍。因为听过的印象不深,读到的容易忘记,只有学生亲身经历的才刻骨铭心。优秀的教师都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发现”,精心呵护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让他们知道;真理不一定在老师的嘴里,也不一定在正式出版的书籍里,真理是需要探索的。(二)让学生思考有些老师认为教学过程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但只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会”和“能”的基础上,学生的心智得到了发展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因此,教学过程必须求真,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空,让他们自己去探究,拓展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法,从而达到“真会”和“真能”。学生是有差异的,也一定有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但教师的点拨必须把握好“火候”,讲究艺术。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加以引领,这就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论述精辟、耐人寻味、值得借鉴。(三)让学生表达判断学生智力的水平如何,言语表达能力是一个重要指标。言语表达的流畅、敏捷、精确,一方面是学生现有思维能力的反映,同时对学生大脑发育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言语表达能力从何而来呢?显然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渠道。这就要求老师的讲解必须精当,的时间让学生来交流,让他们揭示所发现的问题,让他们来叙述解决问题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让他们来表达成功之后的感悟和喜悦。老师则耐心地倾听、适时地点拨和恰当地评价,从而真正激发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在畅所欲言的民主氛围里,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努力达成新课改所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四)让学生作结论高明的老师不是拉着学生走,更不是背着学生走,而是在下一个路口呼唤着学生耐心地等待着学生的到来。一首乐曲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演奏呢?一般来说对学生是十分困难的。但是有位聪明的青年教师,竟然教会学生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老师要演奏猎人追兔子的乐曲,征求同学们的意见该用什么样的速度演奏,结果学生都说用中速就合适。当老师按照他们的意见以中速演奏了这首曲子之后,大家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接着老师就邀请同学们来扮演曲中的角色,有的扮演兔子,有的扮演猎人。乐曲开始了,扮演者做相应的动作,兔子跑,猎人追。这时同学们开始着急了,大声地叫喊,催促兔子:快跑、快跑!乐曲演奏结束了,老师笑着询问学生,用什么速度合适?同学们一致回答:用快速才合适。正确的答案完全出自学生的口中,这正是教学过程的闪光之处和魅力所在。教学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准确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所拥有的观察权、思考权和表达权,让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时时凸显着生命的张力,处处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⑺ 求一个大学选修课考勤制度利大于弊的辩论稿~提纲也行~好的再加分~最好快点~本小白考试用~
1、学分制破坏了学科的完整性。 每个人进入大学, 都只能完成某些方面的学习, 而不能学完一个学科。 原本就没有必要学全, 破坏完整性又从何说起? 2、学分制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无非是说有教师的课没人上,不过这样反倒可以反映出讲师的水平 3、学分制会给学科学习造成断链现象。 同 LS 4、学分制会造成有些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即使不实行学分制,也一样有盲目性。这个只能通过学校的引导来改正了。 5、学分制会损害勤奋学习的气氛。 学分制是要学生修满足够的分数, 供有精力的同学选修其他的科目, 所以一般的同学能把必 修的科目学好就已经不容易了,这是在提倡勤奋,而不是在损害 6、学分制操作起来困难,有一些学籍管理上的漏洞。 一个软件系统,学校的老师半个月就可以搞定 7、学生没有“班”的概念,丧失了一些宝贵的同学情谊和校园气氛。 学分制就没有班吗? 8、学生的思想工作难做。 思想工作,只能通过宣传来做。就算没有学分制,学生的思想还是那个样子,谈不上难做不 难做.. 对方辩友可能会问 : 1、学分制破坏了学科的完整性。 2、学分制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3、学分制会给学科学习造成断链现象。 4、学分制会造成有些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5、学分制会损害勤奋学习的气氛。 6、学分制操作起来困难,有一些学籍管理上的漏洞。 7、学生没有“班”的概念,丧失了一些宝贵的同学情谊和校园气氛。 8、学生的思想工作难做。 1.破坏了学科的完整性么?是有必修与选修的啊 2、造成了哪些资源的浪费?让感兴趣的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是资源的更合理运用吧 3、现在的学分制是控制下的学分制,只有在修了某些学科之后才让修其半他学科吧 4、必修与选修。。 。 5、为什么? 6、不困难,编个程序就行了。 。 7、还是有班的概念吧。 。学分和班不冲突吧 8、。。 。。。有关系么。 反方:实行学分制弊大于利 学分制并非大势所趋, 学分制的创始地哈佛大学于1986年取消了学分制, 而包括世界一流大 学在内为数不少的高校实行的也不是学分制。 学分制, 是在选课的基础上产生于西方的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 学管理制度。 虽然学分制现在被大多数人标榜为我国教育的阳光大道, 然而从标准判断来看, 实行学分制是弊大于利。 第一,实行学分制不利于达到教育根本目标。教育最重要的三个职能是文化传递、发展科学 和培育人才,而学分制过分注重个人在知识上的需要,学生进入学校就如同进入一间超市, 挑选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只要拿到足够的限额就行了。看似自由,却忽视了文化的传递和育 人的根本。并且学分制将无价的知识量化,用分数衡量是对知识价值的贬低。更不用说各个 学校、老师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判断标准根本不统一。 第二,实行学分制不适合学生的个体发展。拥有全方面选择的自由,不一定会有全方面的发 展。学分制易养成学生仅凭兴趣听课,博而不精,忽视基础知识。而且,不少学生选课只为 拿学分,只选一些容易拿学分的课程。 第三,实行学分制不适合我国的现状。现在我国推行的是大众化教育,实行学分制却是为每 个个体的专门打造。它需要一定的办学条件、充足及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方便灵活的教务管 理系统及发达的校园网络, 还要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全体学生的高度自觉性。 学分制有 其优点,但实行学分制不适合学生的个体发展,不符合教育目的,不适合我国国情。 二、 1)正方:……对方辩友既然不承认学分制,那你能举出一种比学分制更完善的制度吗? 本人: 正是因为目前没有更好的利大于弊的制度, 我们才不得不忍痛去推行这种弊大于利的 制度啊。难道我们现在处在学分制的现实中就不去揭示它的弊端了吗?(提高语调)黑夜给 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啊! 数分钟后…… 正方:你们提不出来更好的制度,为什么不承认学分制利大于弊呢? 本人: 我想这个问题我刚才已经明明确确地回答过了, 对方辩友是还想听我朗诵一遍顾城的 《一代人》吗? 2)正方:……我们不能因为现在教育制度的弊端就反对学分制啊,正是学分制的先进让我 们看到现在教育制度、 社会制度的弊端, 我们要改变这些落后的制度而不是先进的学分制啊! 本人(夸张的语调) :天啊,对方辩友!你就为了一个学分制连社会制度都要改变了?!难 道这就是学分制的利大于弊啊? 3)本人:我想问对方辩友一个简单的问题,请问,第一次出现学分制是在哪一年? 对方面面相觑, 冷场片刻, 然后一人站起来: 我可以告诉对方辩友的是美国哈佛大学…… (讲 了一遍学分制在国外的起源) 本人(满脸微笑,语速放慢一倍,声调及其温柔地) :我想对方辩友“可能”是没听清楚我 提的问题,那我就再问一遍好了,中国,第一次,出现学分制是在哪一年? 对方(愠怒) :不知道。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今天的辩论啊。 本人(依然微笑) :对方辩友连学分制最初何时在中国出现都不知道,难怪至今还对它保有 如此盲目的乐观啊! 对方绿得极其彻底。 正方:我国已有80%以上的高校实行学分制,并取得显著成效。 尽管我国目前已有80%的大学实行学分制,但是,大多数学校并不具备实行学分制的能力, 如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强有力的考勤制度…… 学分制利弊问题 1、什么是学分制 2、学分制是因什么而实施运用的? 3、 学分制的实施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学校的管理、 发展, 对其有何影响?这些影响的好坏…… 4、判断实行学分制的目的是否达到?达到什么程度,哪些需要改进等等…… 辩论 1869年在哈佛大学也出现过选课制, 即允许学生选学计划外的课程, 打破了统一的计划教学 模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然而哈佛大学实行选课制20年后,开始实行学分制,规定学生只 要达到一定数量的学分就可毕业,获得学位。继哈佛之后,美国大多数高校纷纷进行改革, 推行选课制和学分制。刚开始,由于实行完全自由选课的学分制,产生了不少弊端。 许多学生不是考虑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而是根据是否容易得到学分、 上课时间是否方便来 选课, 不少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 选课支离破碎, 没有中心不少高校的师资队伍、 教学设备、 现代化管理水平还不太高,对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用计算机选课,以及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困 难较大。因此,在实施学分制时要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目前首先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师资水平,能开设大量课程,为学生选课创造条件。先在学年制基础上开设选修课,然 后实行学年学分制,条件成熟时再实行完全学分制。但学分制并非唯一的教学管理制度,条 件不成熟时,不必勉强搞学分制,有些特殊专业的学校,也不必勉强搞学分制,应维持学年 制,只要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即可。 大学实行学分制在当前形势下是弊大于利。 当然不得不承认学分制确实有它的优势所在, 但 是,这仍远远不能掩盖学分制的弊端。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学分制还存在很大的弊端: 首先,学分制是我国由西方引进的,西方在实行学分制前是实行选科制,而我国一直以来都 在实行学年制,单这一变化就使得我国大多数人在思想方面难以适从;其次,国家提倡教学 要因材施教,而推行学分制也正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爱好、特长去选择喜欢的科目就读,但 是,也正因此而导致大多学生盲目选科,专业热的越热,冷的越冷,重量不重质,使得冷门 专业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少;同时,尽管我国目前已有80%的大学实行学分制,但是,大多 数学校并不具备实行学分制的能力,如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强有力的 考勤制度……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我国推行学分制的难度。 实行学分制之利弊,建议放到“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上,指出其实际上是“因市场需求冲击 而导致的教学进度畸形” 。 不要把它归结到“个人发展的利弊” ,这样缩小外延,对你们有利。 还是老样子,说“实行学分制” ,一定要站在“学校教育成果”来讲。要知道,只为学生市 场需求来考虑的话,学校早就“一年即可毕业”了,对市场的适应,绝不是“学问”的初衷。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课一定会有更好的结果?”他敢这么说他就挂了! 那是不是说“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一定会有更好的结果?” 是不是说“学生根据自己爱好上学,一定会有更好的结果?” 是不是说“人 根据自己爱好做事,一定会有更好的结果?” 简直就是荒谬,一些学生选学易得学分的课程,导致对知识的割裂,破坏了知识结构的系统 性和完整性;教学活动分散,班级整体性削弱,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化;从获取学分来讲, “及格”与“优秀”效益相同,导致部分学生满足于“六十分万岁七十分浪费” ;有的教师 惟恐自己的课遭冷落,放宽要求,放松管理,甚至送人情分。这些问题和负面效应有的是学 分制本身固有的,有的则是实施过程带来的。 美国早年推出学分制时,曾出现“学生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学生重量不重质”的问题。教 育界为此想了不少对策,如确定必修专业、区分先行课与后读课、实行课程组等等。旧中国 大学推行学分制也发生过类似问题,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提出疑问,如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 身) 行政会议副主任刘伯明, 曾十分推崇学分制, 但若干年后却主张废除学分制, 他认为 “在 选修课学分制之下者, 惟选其性之所近者以习之。 但人性避难趋易, 益以所选范围漫无限制, 即任性之弊随在可见”[4]。他建议“大学课程,前二年可使学普通科目。第二年终,各生 须认定一门专治之。 ……经审定合格者, 则使之自由研究, 不使受学分之制裁; 其上课与否, 悉听其便。迨二年终了,苟欲得学位,则仿德国大学制,予以极严格之考试;或用其他方法 审核其学业之成绩。如两年内确有心得,则径授之以学位”[4]。广州石牌地区高校在实施 学分制过程中,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认真处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规格与因 材施教、计划性与灵活性、搞活教学与严格管理等关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可见,兴 利除弊,防止和克服学分制的负面效应,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 首先,推行学分制以后,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是选课资源、教师资源和学校各种软硬件条件 能否共享共用和够用问题。特别是师资问题将成为实施学分制最为棘手和最头疼的头等问 题。如果没有足够的师资作后盾,推行学分制将成为一句空话,即使勉强实行,也不可能完 全满足学生选课需求,教育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 其次,随着学分制的实施,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班和专业、年级将被打破甚至消失,代之而起 的是学生流动“专业班”“课程班”的大量产生,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管理的难度将大大增 、 加。最大的可能性是由导师制代替现行的班主任制。 第三,选课制推行以后,学生自主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将大大增加,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多 余的时间和空间的“优势” ,强化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 的人文水准,已成为摆在学校和学生工作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第四,随着学分制的实行,学生的修业年限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原来意义上的固定修业年 限制将会被打破,学历文凭、学位证的发放将不再是现行的一年一次,而是一年几次,学生 的学籍管理难度将大大增加。 第五,学分制的推行,缴费问题将会成为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以学分为标准缴纳学 费将会取代现行的学年制缴纳学费。 第六,学分制的推行有利于大学生自主择业,有利于推动就业体制和就业方式的改革,但对 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集中教育管理却带来了极大地困难。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发展成现在的大众化教育, 国家的经济体制已从过去的计划经济 发展为现在的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已取得突飞猛进地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法 制观念、 道德观念和就业观念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必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 价值取向,加之现在独身子女、单亲家庭的子女、经济贫困家庭的子女不断增多,大学生的 个人独立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给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困难和严峻的挑 战。
⑻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辩论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因而,一旦学生从切身体验或不同角度对课文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时,教师不能置若罔闻,草草了事,或横加否定。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课堂生成资源,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根据不同的情况,恰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辩论,是发展这种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一、小型辩论会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多重意义 1.训练思维,发展言语。只有学生摆脱思维定势,打破传统经验束缚,对教师或书本的现成结论敢于怀疑,提出挑战,才存在辩论的动因。教师抓住这种教育契机,充分利用,日积月累,就能逐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学生为使自己的见解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就会在课堂辩论前查找资料,收集论据,并进行分析、提炼、综合、概括、推理,自然而然就能提高信息整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的思维习惯。辩论的过程是言语交际训练的过程,需要双方思维集中,反应敏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而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辩论客观上打破了师生问答式课堂教学局限,可在学生你来我往的平等交流中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更为个性内向孤僻而平素沉默寡言的学生提供了发言的机会。 2.激发兴趣,加深认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 课堂辩论会带有竞赛的性质,对于激发学生钻研课本进一步学习语文的功效是不言而喻的。而无论学生站在哪一方,都必须对双方的观点及理由进行深入研究,甚至模拟对方的辩词,才能做到知己知彼,以求百战百胜。这个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问题正反两方面的认识,使课文理解更灵活,更深入,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以辩导读,以辩导写。恰当的辩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感知课文、理解主题、分析形象、掌握写法、明辨是非等会起到提纲挈领、深入浅出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前后勾连、探微索源、咀嚼细节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将辩论的观点、论据整理成文,写读后感或辩论会后记、观感等,对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写议论文的能力大有裨益,也有利于课堂教学自然巧妙地向课外延伸拓展,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探究的有机勾连,积累与运用的有效促进,知识与能力的有益转变。 二、小型辩论会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几种情况 辩主旨。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主题理解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正是文学作品多解性和丰富性的表现。有些课文的主题看似有传习已久的定论,但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常常能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其表达想法提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