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谈杂志
㈠ 看秦王怎么和芈月谈芈月的初恋是哪一集
27集
芈月侍奉秦王喝茶,秦王继续让芈月对自己讲诉和子歇的故事。芈月将黄歇承诺雨中要背着自己走的故事讲与秦王听,秦王感慨。
㈡ 火,浅谈为什么芈姝最后那么恨芈月
芈姝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公主,在楚宫她是高高在上的嫡公主,所有人都要讨好她,生活中又有威后帮她扫清一切麻烦,造成她自大不知事的性格。总觉得身份可以决定一切,所有好事都该属于她。她觉得芈月不配得到那些尊荣,是她夺走了自己的一切,却不知芈月为这一切付出了多少血泪。芈月说过,这个世界很不公平有人以身份凌人,有人以诡计算人,似乎一时都能站到高位,但这个世界又是公平的,因为最终你得到什么都取决于自身的实力。芈姝致死都不懂这个道理。她不懂得强大自己,所以她只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芈月,除了恨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
㈢ 历史上真正的芈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芈月原型芈八子,也就是宣太后。
宣太后本是楚国人,后成为秦惠文王的姬妾,称芈八子。前306年,秦武王因举鼎而死。因秦武王无子,他的弟弟们争夺王位。赵武灵王派代郡郡相赵固将在燕国作为人质的公子稷送回秦国。在宣太后异父弟魏冉的帮助下,公子稷继位,即秦昭襄王。
魏冉随后平定了王室内部争夺君位的动乱,诛杀惠文后及公子壮、公子雍,将秦武王后驱逐至魏国,肃清了与秦昭襄王不和的诸公子。因秦昭襄王年幼,由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魏冉辅政。
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她在秦国长期执政,杀义渠王,灭义渠国,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死后葬于芷阳骊山。她的玄孙就是秦始皇嬴政。 宣太后不是一个“弱质女流”,这个三十岁上下的成熟美妇人一跃成为封建社会里后妃掌政的鼻祖。
秦国尚武,而武功最盛大的时期之一,就是宣太后掌政的三十六年(也有说是四十一年的)。 纵观芈月一生,她私通情人,不是一个好妻子,但却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好太后。她愧对自己的丈夫,却无愧自己的国家。
(3)芈月谈杂志扩展阅读
芈八子的轶事典故:始称太后
太后称谓,始见于她。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卷一》云:“《史记·秦本纪》曰:昭王母芈氏,号宣太后。王母于是始以为称。故范睢说秦王有独闻太后之语。其后赵孝成王新立,亦有太后用事之说。是太后之号,自秦昭王始也。汉袭秦故号,皇帝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也。”太后专权,也自她始。
宋代陈师道《后山集·卷二二》云:“母后临政,自秦宣太后始也。”她以太后身份统治秦国长达三十六年之久,而且大大发展了国力,“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史记·穰侯列传》)。
㈣ 历史上的芈月与春申君谈过爱情吗
历史上的黄歇,是楚国江夏人,出生于公元前314年,卒于公元前238年。黄歇年轻的时候曾四处拜师游学,见识广博,但是他并非《芈月传》中所言屈原的学生,而是早已屈原至少一个朝代。由于黄歇有很好的辩才,因而深得楚顷襄王的赏识。楚考烈王元年(前262),黄歇官拜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黄歇因此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像其他三个著名公子一样,春申君黄歇也礼贤下士,广招门客,以便辅佐治国。楚襄王时期,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形势危急之下,楚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秦昭襄王退兵。楚襄王病重时,春申君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国即位,即楚考烈王。楚考烈王即位后委任黄歇任为相。在秦军围攻邯郸时,春申君带兵救援。因此,黄歇在维护楚国社稷稳定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芈月出生年月不祥,但是死于公元前265年。其实,历史上的芈月是虚构的,史书上没有”芈月“的传记,只有”芈八子“的记载。但即使是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垂帘听政的女人,宣太后芈八子的历史记述寥寥无几。虽然从姓氏上推测,芈八子属于楚国人,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到三世纪,但是她与黄歇并没有人生经历中的任何交集。而且从他们各自的卒年推算,芈月似乎还比黄歇大至少20岁,那就更谈不上青梅竹马了。如果非要让他们在爱情上有交集,那么至少在时间方面要把黄歇的出生年月前提到公元前340年。如果这样的话,春申君黄歇必须至少活100岁,才能在时空上与芈月发生爱情的交集。
非但如此,历史上的黄歇也不是非芈月不娶的痴情朗。他的暴死其实是与女人有关的。原来在春申君黄歇事业上如日中天的时候,他被一个叫李园的门客给算计了。楚考烈王性无能,导致其后宫佳丽无法生子。这可急坏了国相黄歇。于是,门客李园向春申君进言,把他的美女妹妹送给楚考烈王。但是在送入宫里之前,先给黄歇睡一觉,以便能怀上一个孩子。春申君以为这个主意好,就春心荡漾,睡了李园的妹妹,使之怀了孕。在黄歇的安排下,楚考烈王招李园的妹妹入宫,不久生一男孩,隋立为太子,立李园的妹妹为皇后,而李园本人也因为其妹妹的缘故被封为国舅。但是,俗话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朝廷上下对此事心知肚明,只是不挑明而已。倒是李园认为,春申君黄歇是这一事件的参与者和知情人。一旦楚考烈王驾崩,黄歇有可能借机掌控整个国家。于是,李园暗自招募死士,准备先发制人地除掉黄歇。春申君黄歇有个门客叫朱英,劝黄歇除掉李园。黄歇没有听从建议,结果在楚考烈王驾崩的那一天,李园抢先一步下手,命令武士们杀死黄歇,并暴尸于荆门外。可怜黄歇一世英名,年老的时候垂涎女色,身首异处。
严格地说,《芈月传》不是一部严格的历史剧,而只是历史戏说而已。历史正剧要严格按照历史的真实来拍,这自然就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而历史戏说则不然,历史戏说虽然有历史的影子,但可以把不同年代的事件嫁接在一起,把不同历史时空的人撮合在一起。但即使是历史戏说,如果没有爱情故事也必然会使吸引力大打折扣。为此,编剧们选择让秦国的宣太后芈月与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演绎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结果吸引了全国的观众,提高了电视的收视率。
㈤ 《芈月传》让很多人对大秦宣太后有了了解,历史上的芈月长什么样
《芈月传》的芈月前半生比较坎坷,虽然她也是一国的公主,不过因为是妾室生的,所以不受待见。长大后,有三个男人很爱她,这三个男人就是黄歇,嬴驷以及翟骊 。虽然芈月和这三个男人都有过产生过感情,不过我觉得她最喜欢的应该是黄歇。芈月当初和黄歇在一起谈恋爱的时候,她是真心真意喜欢黄歇的。那时候的芈月天真无邪,无牵无挂,她是真喜欢一个人才和她在一起的,而无关其他。
芈月在中华历史上,至少创造了两个第一。其一、芈月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称太后的人。其二、芈月也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太后专权之人。秦武王游周邑,扛鼎绝膑去世之后,芈月联合燕赵两国,在同母异父弟弟魏冉的帮助下,迎回了在燕国为质子的亲生儿子嬴稷为秦王,即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年幼,芈月主政。宣太后任用魏冉为将军。同时,又封弟弟芈戎为华阳君,另外两个儿子公子悝为泾阳君,公子市为高陵君。四人合称秦国四贵,协助芈月全面把持了秦国的军政大权。
秦国在芈月的统治下,内修政事,平定叛乱;外御强敌,开疆拓土。芈月专权,秦武王后不服,拥立武王之弟公子壮即位,史称季君,对抗宣太后和魏冉。前305年,宣太后尽诛公子壮及其支持者,逐武王后回娘家魏国,平定了“季君之乱”,稳定了秦国内政。
㈥ 与《芈月传》相关的历史史实。
宣太后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太后”的人
宣太后(?前265年),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太后”的人。《史记·秦本纪》记载:“昭王母芈氏,号宣太后。王母于是始以为称。故范睢说秦王有独闻太后之语。其后赵孝成王新立,亦有太后用事之说。是太后之号,自秦昭王始也。汉袭秦故号,皇帝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也。”
芈姓是中国较古老的姓氏,是周时楚国贵族的祖姓,由于其后已经分衍为诸多其他姓氏,因此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楚人起自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据《史记·楚世家》的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陆终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氏。”
从其姓“芈”来看,她应该是当时楚国的贵族之女。为何又称为“芈八子”呢?秦国当时的后宫宫女分八级: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由此可以看出,她在秦惠文王生前地位并不太高,也谈不上多么得宠。但是她见识出众,容貌秀丽,又为惠文王生下三个儿子,为其以后荣华富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政治手腕很强,历史上的太后专权、母后临政就自她始
宋代陈师道《后山集》(卷二二)云:“母后临政,自秦宣太后始也。”惠文王死后,惠文后就和继位的儿子秦武王合谋,将芈八子的大儿子嬴稷送到燕国去当了人质。战国时期的人质是各诸侯国在频繁战争过程中采取的制约措施,当时也是极为危险的。眼看这母子俩的人生将要黯淡收场,事情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芈月的前途一片光明。为什么会有转机呢?关键是由于继位的秦武王的猝死。秦武王当时在与东方的战争中是有功劳的,公元前307年,秦军攻克宜阳(河南洛阳以西),斩首六万,这是秦军在统一天下中进攻中原的前哨战。与此同时秦武王进入东周都城洛阳,一是向周赧王炫耀武力,二是要练练他的臂力如何。据史书记载,秦武王身高体壮、勇力超人、尚武好战,常以举重斗力为乐,因此凡是勇力过人者,他都提拔为将,给予高官厚禄。
秦武王到达洛阳后,看到象征国家政权的九鼎,秦武王就想举起一个代表雍州的大鼎,但因鼎太重,砸了下来,绝膑而死。只做了四年的国王就离开了人间。由于死得太突然,秦武王尚无子嗣,由谁来继承王位就成了问题。在《芈月传》中,芈月是联合自己的情夫义渠君,将其儿子嬴稷推上王位的。而在真实的历史中,芈八子则是联合燕赵两国,并借助自己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之力,将自己远在燕国的儿子迎立为秦王,可见她的政治手腕之强。
因为秦昭襄王年少,无法处理国家大事,便由其母芈月主政,《史记·穰侯列传》中这样记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以魏冉为将军,以樗里疾为相,控制了秦国军政大权。魏冉的将军之职,为秦封将军之始,也算是宣太后的一个创举。不过这时的秦国政局是动荡不安的,武王后要拥立公子壮(武王弟)即位,称季君,以与宣太后、魏冉对抗。秦昭王二年(前305年),宣太后、魏冉尽诛公子壮、昭王异母兄弟及大臣,逐武王后(魏女)回魏,“季君之乱”被平定。宣太后封同父弟芈戎为华阳君,同时封其两子,培植自己的实力,从而形成了外戚专权的格局,威震天下。
宣太后的风流韵事,史书中确有记载
由于宣太后早年守寡,历史剧《芈月传》热播后,网络上就流传很多关于宣太后的风流韵事。有的故事确实是有历史文献依据的。据笔者了解,史书记载中共有三例:
其一,《战国策·韩策二》记载:公元前307年,楚怀王派兵包围韩国的雍氏(今河南禹州东北)。韩襄王多次派使者向秦国求援,但秦国军队一直按兵不动。韩襄王又派尚靳出使秦国,尚靳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说秦国尽快派兵救援。而宣太后不同意派兵救援,她召见尚靳时对他说:当年我服侍秦惠文王时,大王把大腿压在我的身上,我感到身体疲倦不能承受。而他把整个身体都压在我身上时,我却并不感觉到重,这是因为这样对我比较舒服。因此秦国要帮助韩国,如果兵力不足、粮草不济,就无法解救韩国。而且解救韩国的危难,每天要耗费数以千计的财物,这对我和秦国又有什么好处呢?
其二,诱灭义渠。义渠,为古西戎之国,在今甘肃、宁夏一带。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强大的郡国,与秦、魏抗衡,并曾参与中原争夺之战,成为当时雄踞一方的少数民族强国。公元前352年,秦出兵伐魏,一举攻占了魏西河郡和上郡,接着秦和义渠摩擦又起。秦国乘义渠国内乱,派兵攻打义渠,并平定义渠内乱,义渠便臣服于秦。此后双方时战时和。于是宣太后改变过去军事上征讨义渠戎国的策略,而采用怀柔、拉拢、腐蚀的政策,与义渠王私通,以堕义渠戎王之志。她书请义渠王于甘泉宫,让其长期居住,并以优厚的生活款待他。后义渠王同宣太后生有二子,使义渠王完全丧失了对秦国的警惕。34年后(前272年),宣太后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接着发兵攻打义渠,义渠国亡,领土并入秦国。对于这件事,著名秦史研究专家马非百认为:宣太后以母后之尊的地位,牺牲色相与义渠王私通,然后设计将之杀害,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义渠,使秦国可以一心东向,再无后顾之忧,她的功劳不逊于张仪、司马错攻取巴蜀。(《秦集史》)
其三,《战国策·秦策》记载了宣太后的另一风流韵事。秦宣太后在六七十岁的时候,看上了秦国大臣中的魏丑夫,并作为男宠。特别是在宣太后临死之前提出要让魏丑夫为其殉葬。后由于庸芮的说服,才打消了这一念头。
宣太后之所以如此风流,除了年轻守寡以外,与她来自于楚国有关系。楚文化具有浪漫的特点,也与当时的秦社会风俗有关系,当然也与她掌握着大权有关系。
任人唯亲,满朝文武大臣权重者皆为宣太后的亲信和家族
从宣太后为子夺位的过程就可以看出,宣太后不是一个“弱质女流”,而是一个对政治敏感的人。与此同时,执掌了大权的宣太后开始任用自己的亲信。亲信都是宣太后的娘家人。任用为昭襄王即位出过大力的异父弟弟魏冉,封为穰侯,封地即穰(今河南邓县),后来又加上陶邑(山东定陶);还有一位宣太后的同父弟弟芈戎,被封华阳君,至于宣太后的另两个儿子,也得到封地。满朝文武大臣权重者皆为宣太后的亲信和家族。于是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在秦国权势煊赫,被称为秦国“四贵”。魏冉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甥舅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党羽众多。然而由于他权势赫赫,“擅权于诸侯”,“富于王室”,专权跋扈,对秦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前266年,被秦王罢免,由范睢代相,最后“身折势夺而以忧死”于陶邑。
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宣太后与秦“四贵”专权,让昭襄王失去应该有的权力,随着昭襄王势力的强大和年龄的增长,他该夺回自己的权力,范睢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
宣太后失势后第二年去世,谥号为“宣”
秦昭襄王驱逐宣太后的异父弟魏冉及其党羽,宣太后遂失势,次年(前265年)十月,宣太后去世,“葬于芷阳郦山”,谥号为“宣”。 所谓谥号是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宣”为美谥的一种,圣善周闻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问周达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诚意见外曰宣,重光丽日曰宣,义问周达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达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闻式布曰宣。西汉时期的汉宣帝也是后人给的褒义的谥号,因为汉宣帝时期汉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芷阳郦山就是秦东陵。从《史记》的记载看,秦东陵共葬包括昭襄王在内的三位君王、一位太后、三位王后、一位太子。秦东陵,位于现今的西安市临潼区西骊山西麓。
上世纪80年代进行的考古调查表明,秦东陵内埋葬着秦始皇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等。有四个陵园,规模庞大。其中分别代表不同等级的墓葬都有发现,有最高级别的“亚”字形墓葬3座,“中”字形墓葬2座。历年来出土了大量铜器、铁器、漆器、竹简、陶器及筒瓦、板瓦等建筑材料。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又对秦东陵作了一系列的考古勘探工作,获得了许多新的发现。最近秦东陵四号陵园又有新发现,而且有学者认为四号陵园的“亚”字形大墓有可能是宣太后的陵墓。
不得不说的秦昭襄王
母以子贵,芈八子之所以能成为宣太后,与其子昭襄王的关系密不可分。昭襄王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创造的功绩为其母宣太后增色不少。
秦昭襄王18岁即位,在位56年,74岁死。这一记录直到清代的康熙(61年)、乾隆(63年)出现才被打破。秦昭襄王的56年中,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强化中央集权,采取远交近攻,离间六国合纵,重创六国军事力量,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开创巴蜀汉中天府之国。其在位时秦疆域不断扩张,为后来的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雄厚基础。特别是对赵国发动的长平之战,大大消耗了赵国的国力,为秦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秦昭襄王在位时间是秦历代君王中最长的,在最后七位秦君王中,他统治的时间超过了前任的孝公、惠文王、武王的总和,也超过了后面的孝文王、庄襄王和始皇帝的总和。
他在政治军事诸方面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成就,为秦国的发展做出极为杰出的历史贡献,昭王时代是秦国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决胜时代。翦伯赞指出,昭王末年“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是非常精辟的论断。虽然晚年他独裁专断造成若干损失,听信应侯之言,丧失灭赵良机,冤杀名将白起,但这些都不能掩盖他的历史功绩,也不能掩盖这个时代秦国在各方面突飞猛进的事实。昭王时代是和孝公时代、秦王政时代(称帝前的时期)并驾齐驱的重要时代。
㈦ 《芈月传》中的“芈月”究竟何许人也
宣太后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太后”的人 宣太后(?前265年),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太后”的人。《史记·秦本纪》记载:“昭王母芈氏,号宣太后。王母于是始以为称。故范睢说秦王有独闻太后之语。其后赵孝成王新立,亦有太后用事之说。是太后之号,自秦昭王始也。汉袭秦故号,皇帝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也。” 芈姓是中国较古老的姓氏,是周时楚国贵族的祖姓,由于其后已经分衍为诸多其他姓氏,因此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楚人起自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据《史记·楚世家》的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陆终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氏。” 从其姓“芈”来看,她应该是当时楚国的贵族之女。为何又称为“芈八子”呢?秦国当时的后宫宫女分八级: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由此可以看出,她在秦惠文王生前地位并不太高,也谈不上多么得宠。但是她见识出众,容貌秀丽,又为惠文王生下三个儿子,为其以后荣华富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政治手腕很强,历史上的太后专权、母后临政就自她始 宋代陈师道《后山集》(卷二二)云:“母后临政,自秦宣太后始也。”惠文王死后,惠文后就和继位的儿子秦武王合谋,将芈八子的大儿子嬴稷送到燕国去当了人质。战国时期的人质是各诸侯国在频繁战争过程中采取的制约措施,当时也是极为危险的。眼看这母子俩的人生将要黯淡收场,事情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芈月的前途一片光明。为什么会有转机呢?关键是由于继位的秦武王的猝死。秦武王当时在与东方的战争中是有功劳的,公元前307年,秦军攻克宜阳(河南洛阳以西),斩首六万,这是秦军在统一天下中进攻中原的前哨战。与此同时秦武王进入东周都城洛阳,一是向周赧王炫耀武力,二是要练练他的臂力如何。据史书记载,秦武王身高体壮、勇力超人、尚武好战,常以举重斗力为乐,因此凡是勇力过人者,他都提拔为将,给予高官厚禄。 秦武王到达洛阳后,看到象征国家政权的九鼎,秦武王就想举起一个代表雍州的大鼎,但因鼎太重,砸了下来,绝膑而死。只做了四年的国王就离开了人间。由于死得太突然,秦武王尚无子嗣,由谁来继承王位就成了问题。在《芈月传》中,芈月是联合自己的情夫义渠君,将其儿子嬴稷推上王位的。而在真实的历史中,芈八子则是联合燕赵两国,并借助自己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之力,将自己远在燕国的儿子迎立为秦王,可见她的政治手腕之强。 因为秦昭襄王年少,无法处理国家大事,便由其母芈月主政,《史记·穰侯列传》中这样记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以魏冉为将军,以樗里疾为相,控制了秦国军政大权。魏冉的将军之职,为秦封将军之始,也算是宣太后的一个创举。不过这时的秦国政局是动荡不安的,武王后要拥立公子壮(武王弟)即位,称季君,以与宣太后、魏冉对抗。秦昭王二年(前305年),宣太后、魏冉尽诛公子壮、昭王异母兄弟及大臣,逐武王后(魏女)回魏,“季君之乱”被平定。宣太后封同父弟芈戎为华阳君,同时封其两子,培植自己的实力,从而形成了外戚专权的格局,威震天下。 宣太后的风流韵事,史书中确有记载 由于宣太后早年守寡,历史剧《芈月传》热播后,网络上就流传很多关于宣太后的风流韵事。有的故事确实是有历史文献依据的。据笔者了解,史书记载中共有三例: 其一,《战国策·韩策二》记载:公元前307年,楚怀王派兵包围韩国的雍氏(今河南禹州东北)。韩襄王多次派使者向秦国求援,但秦国军队一直按兵不动。韩襄王又派尚靳出使秦国,尚靳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说秦国尽快派兵救援。而宣太后不同意派兵救援,她召见尚靳时对他说:当年我服侍秦惠文王时,大王把大腿压在我的身上,我感到身体疲倦不能承受。而他把整个身体都压在我身上时,我却并不感觉到重,这是因为这样对我比较舒服。因此秦国要帮助韩国,如果兵力不足、粮草不济,就无法解救韩国。而且解救韩国的危难,每天要耗费数以千计的财物,这对我和秦国又有什么好处呢? 其二,诱灭义渠。义渠,为古西戎之国,在今甘肃、宁夏一带。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强大的郡国,与秦、魏抗衡,并曾参与中原争夺之战,成为当时雄踞一方的少数民族强国。公元前352年,秦出兵伐魏,一举攻占了魏西河郡和上郡,接着秦和义渠摩擦又起。秦国乘义渠国内乱,派兵攻打义渠,并平定义渠内乱,义渠便臣服于秦。此后双方时战时和。于是宣太后改变过去军事上征讨义渠戎国的策略,而采用怀柔、拉拢、腐蚀的政策,与义渠王私通,以堕义渠戎王之志。她书请义渠王于甘泉宫,让其长期居住,并以优厚的生活款待他。后义渠王同宣太后生有二子,使义渠王完全丧失了对秦国的警惕。34年后(前272年),宣太后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接着发兵攻打义渠,义渠国亡,领土并入秦国。对于这件事,著名秦史研究专家马非百认为:宣太后以母后之尊的地位,牺牲色相与义渠王私通,然后设计将之杀害,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义渠,使秦国可以一心东向,再无后顾之忧,她的功劳不逊于张仪、司马错攻取巴蜀。(《秦集史》) 其三,《战国策·秦策》记载了宣太后的另一风流韵事。秦宣太后在六七十岁的时候,看上了秦国大臣中的魏丑夫,并作为男宠。特别是在宣太后临死之前提出要让魏丑夫为其殉葬。后由于庸芮的说服,才打消了这一念头。 宣太后之所以如此风流,除了年轻守寡以外,与她来自于楚国有关系。楚文化具有浪漫的特点,也与当时的秦社会风俗有关系,当然也与她掌握着大权有关系。 任人唯亲,满朝文武大臣权重者皆为宣太后的亲信和家族 从宣太后为子夺位的过程就可以看出,宣太后不是一个“弱质女流”,而是一个对政治敏感的人。与此同时,执掌了大权的宣太后开始任用自己的亲信。亲信都是宣太后的娘家人。任用为昭襄王即位出过大力的异父弟弟魏冉,封为穰侯,封地即穰(今河南邓县),后来又加上陶邑(山东定陶);还有一位宣太后的同父弟弟芈戎,被封华阳君,至于宣太后的另两个儿子,也得到封地。满朝文武大臣权重者皆为宣太后的亲信和家族。于是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在秦国权势煊赫,被称为秦国“四贵”。魏冉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甥舅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党羽众多。然而由于他权势赫赫,“擅权于诸侯”,“富于王室”,专权跋扈,对秦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前266年,被秦王罢免,由范睢代相,最后“身折势夺而以忧死”于陶邑。 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宣太后与秦“四贵”专权,让昭襄王失去应该有的权力,随着昭襄王势力的强大和年龄的增长,他该夺回自己的权力,范睢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 宣太后失势后第二年去世,谥号为“宣” 秦昭襄王驱逐宣太后的异父弟魏冉及其党羽,宣太后遂失势,次年(前265年)十月,宣太后去世,“葬于芷阳郦山”,谥号为“宣”。 所谓谥号是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宣”为美谥的一种,圣善周闻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问周达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诚意见外曰宣,重光丽日曰宣,义问周达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达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闻式布曰宣。西汉时期的汉宣帝也是后人给的褒义的谥号,因为汉宣帝时期汉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芷阳郦山就是秦东陵。从《史记》的记载看,秦东陵共葬包括昭襄王在内的三位君王、一位太后、三位王后、一位太子。秦东陵,位于现今的西安市临潼区西骊山西麓。 上世纪80年代进行的考古调查表明,秦东陵内埋葬着秦始皇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等。有四个陵园,规模庞大。其中分别代表不同等级的墓葬都有发现,有最高级别的“亚”字形墓葬3座,“中”字形墓葬2座。历年来出土了大量铜器、铁器、漆器、竹简、陶器及筒瓦、板瓦等建筑材料。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又对秦东陵作了一系列的考古勘探工作,获得了许多新的发现。最近秦东陵四号陵园又有新发现,而且有学者认为四号陵园的“亚”字形大墓有可能是宣太后的陵墓。 不得不说的秦昭襄王 母以子贵,芈八子之所以能成为宣太后,与其子昭襄王的关系密不可分。昭襄王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创造的功绩为其母宣太后增色不少。 秦昭襄王18岁即位,在位56年,74岁死。这一记录直到清代的康熙(61年)、乾隆(63年)出现才被打破。秦昭襄王的56年中,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强化中央集权,采取远交近攻,离间六国合纵,重创六国军事力量,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开创巴蜀汉中天府之国。其在位时秦疆域不断扩张,为后来的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雄厚基础。特别是对赵国发动的长平之战,大大消耗了赵国的国力,为秦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秦昭襄王在位时间是秦历代君王中最长的,在最后七位秦君王中,他统治的时间超过了前任的孝公、惠文王、武王的总和,也超过了后面的孝文王、庄襄王和始皇帝的总和。 他在政治军事诸方面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成就,为秦国的发展做出极为杰出的历史贡献,昭王时代是秦国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决胜时代。翦伯赞指出,昭王末年“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是非常精辟的论断。虽然晚年他独裁专断造成若干损失,听信应侯之言,丧失灭赵良机,冤杀名将白起,但这些都不能掩盖他的历史功绩,也不能掩盖这个时代秦国在各方面突飞猛进的事实。昭王时代是和孝公时代、秦王政时代(称帝前的时期)并驾齐驱的重要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