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历史知识提纲
1. 高中历史必修一的复习提纲
1.分封制的目的,主要内容,历史影响
2.分封制受到破坏的原因,表现
3.宗法制形成历程,核心内容,突出特点,历史影响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5.皇权至上的内容,特征
6三公九卿制度的内容
7秦朝中央机构的特征
8郡县制的由来,推行,作用
9郡、县机构的简介
10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根源,概念,特点,发展历程,两对内在矛盾,11意义,评价
12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13隋朝的三省制
14唐朝三省制如何完善的?
15隋朝的六部制
16元朝行省制度背景,内容,意义
17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特点
18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19秦朝以来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的斗争的史实及趋势
20秦,汉,唐,宋,明五朝监察机构的变化
21古代的选官制度
2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与评价
23如何认识古代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2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5内阁创立的原因,创立过程,内阁的地位
26军机处设立时间,始设原因,职能演变,组成,特点,评价
27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发展历程,原因分析
28内阁阁臣与丞相的异同,内阁阁臣的实质
29清朝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的设置
30明清封建君主专制加强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之间的关系
31明朝内阁制与西方内阁制的比较
32希腊文明的组成
33希腊奴隶制政体类型
34雅典民主制发展历程
35希腊城邦的产生,特点,代表
36梭伦改革的时间,内容,意义
37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时间,内容,意义
38伯利克里改革的时间,内容,弊端
39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
40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
41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缺陷和阴影
42雅典民主政治成就取得的原因
43雅典奴隶制文明衰落的原因
44雅典民主政治进步性与局限性
45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生,具体措施,突出特征,评价,衰败
46罗马法的分类
47罗马法的概念,发展历程,基本内容,核心内容,自然法思想
48公民法的含义,内容
49万民法的必要性,创立,主要内容
50罗马法起源的条件
51公民法与万民法界限的消失
52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
53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
54英国议会的形成和发展
5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和结果
56《权利法案》的背景,颁布时间,内容,意义
57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结构组成,责任内阁的产生程序,首相与责任内阁的职权和特点
58内阁建立的意义
59.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原因,内容,意义
60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含义,初步建立,发展,政权组织形成原因,主要机构职能,制度特点,评价
6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62英国代议制度的进步性
63现代英国代议制度的内容
64.1787年美国宪法背景,理论依据,内容,特点,类型,历史意义,局限性
65美国两党制的政治舞台,基本情况,形成发展,政党性质
66美国联邦制政府的构成
67联邦宪法制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68英国《权利法案》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异同
69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联邦制的异同
70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过程
7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
72法国共和制的构成,意义,影响
73德意志统一的条件,过程,意义
7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性质,特点,意义,评价
75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确立时间,构成,特点,评价,进步作用
76法兰西共和国、共和制确立的特点及成因
77德意志确立联邦制的君子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原因
78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比较
79英国、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80美国与法国的共和制的异同
81国情政体的关系
82资产阶级政体对于中国近代民主进程的影响
83鸦片战争的经过
84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85《天津条约》的内容危害
86《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87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及形成
88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89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90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91鸦片战争的性质
92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93《天朝田亩制度》产生根源,内容,目的,特点,评价
94《资政新篇》的社会根源,目的,内容,评价认识
95天京变乱的根源,原因,经过,性质,影响,结果
96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97《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98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99太平天国早期军事斗争取胜的原因
100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101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特征,历史意义
102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
103甲午战争爆发的标志,四大战役的过程及败因
10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105《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及危害
106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影响
107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108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战争,清政府和人民反侵略态度与中国战败的原因
109辛亥革命的背景,酝酿,高潮,失败,性质,意义
110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原因,特点,途径,中心,代表人物
111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112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113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过程
114中国同盟会建立的背景、目的
115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
116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和教训
117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功绩
118五四运动的背景,导火线,爆发时间,经过,影响,结果
119中共一大时间,代表,内容
120中共二大召开原因,时间,内容,作用
121国共合作原因,国民党一大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122北伐战争目的,时间,对象,过程
123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124分析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原因
125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126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2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条件
128国共两党“党内合作”及其原因
129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130国民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131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32中共创建的历史意义
133国民革命的功绩
134工农武装起义的背景,原因,特点和历史影响
135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简况,特点和影响
136土地革命的范围,内容和影响
137工农武装割据的背景,内容,作用
138红军三次反围剿的原因,时间,结果
139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及原因
140红军长征的原因和目的,过程,历史意义
141遵义会议的背景,召开,内容,历史意义
14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原因
143正确认识遵义会议的历史作用
144抗日战争的原因,标志,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和意义
145日本的滔天罪行及影响
146全国抗战路线的指导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47百团大战的原因和目的,时间,地点,影响
148抗日根据地建设的背景,措施,作用
149中国七大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15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151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深入敌后抗战的原因
152国民政府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区别及相互关系
153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54抗日战争中中共的贡献
155中国抗战的地位和抗战胜利的意义
156当今日本的一些右翼团体称南京大屠杀是个“谎言”,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157识其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
158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159重庆谈判的背景,目的,时间,结果,内容,作用
160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内容,作用
161战略作战的背景,三大战役,影响
16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163北平谈判背景,时间,内容,结果
164渡江作战背景,简况,意义
165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166空想社会主义盛行时间,主要原因,代表人物,基本思想,历史局限,历史意义
167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时间,原因,事件,意义
168《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时间,内容,意义
169巴黎公社的历史背景,公社成立,革命措施,保卫公社的战斗,意义
170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弊端的关系
17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72巴黎公社成立的历史条件和原因
173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174巴黎公社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和教训
175二月革命的时间,性质,领导机关,结果
176《四月提纲》的背景,发表,内容,意义
177七月事件的原因,经过,影响
178十月革命的背景,原因
179十月决议和十一月起义的史实
180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内容,意义
18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
182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83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84俄国十月革命与巴黎公社革命的不同
185人民政协召开的历史背景
186人民政协的召开,内容,历史意义
187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条件
188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的史实
189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9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的历史原因,制度创立,历史意义
19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背景原因
192政协建立的标志和作用
193民主党派的地位
194政协职能及新发展
19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的原因,建立史实,意义
196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197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比较
198为什么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的唯一选择?
19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建设经历的三个时期
200“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的表现
201法律制度逐渐健全的方针和主要措施
202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措施及其成就
203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和性质
204民主制度走向健全的原因和影响
205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的原因和意义
206依法治国的定义,发展进程,意义
207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208综合认识建国后我国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失败和启示
209“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内容,实践,评价
210“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下的对台政策的基本内容
21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212港澳回归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意义
213两岸关系缓和的原因
21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内容,及外交成就
21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内容,经过,意义
216日内瓦会议的背景,目的,参加国,概括,历史影响
217万隆会议的背景,召开,方针,意义
218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19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220.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主要成就
22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外交活动及其突出特点
22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实现原因,意义,中美关系核心问题
223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原因,实行经过,意义,中日关系核心问题
224.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新局面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225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的原因和意义
226我国在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以不结盟政策为主的原因
227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前提条件,历史原因和意义
228我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原因和意义
229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突出特点
230中日关系的经验教训
231美苏“冷战”对峙的表现
232雅尔塔体制形成的条件,含义,作用
233美国“冷战”政策起因,含义,措施
234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原因,成立,作用
235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原因,成立,作用
236德国分裂原因,分裂史实
237朝鲜半岛分裂原因,经过,影响
238越南战争背景,原因,简况
239古巴导弹危机起因,经过,结果
240两级格局的主要特点
241两级格局的影响(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242西欧一体化原因,表现,进展状况,影响
243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244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原因和表现
245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主要内容,特点,及作用
246中国振兴的过程,影响
247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影响
248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249东欧巨变的原因,含义,实质
250八一九事件的原因,实质,结果
251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实质
252苏联解体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
25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表现及原因
25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
255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变动的特点
2.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全面的复习提纲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全面的复习提纲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 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7、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 ;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消极: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6世纪,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2、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
4、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明显缺陷。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奴隶、外邦人及下层公民都没有真正的民主。
5、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诞生;
6世纪,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撰法律汇编《民法大全》它是罗马法编纂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因此,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公民法的发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
万民法的创立(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6、 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作用是维系帝国,影响后世: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 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 负责。首相实际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首相由下院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主要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国王的作用:对外代表英国,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维系英联邦)
3、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时间:1787年;地点:费城
主要内容:规定联邦的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
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美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
5、美国联邦制的实行,既避免了邦联制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的过于集中,既团结了各州,又给各州一定的自治权
性质: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法。
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行政权力归总统,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7、《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①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②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国家元首,有权统率全国的武装力量;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③帝国设立两院制的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主要史实
①1840----184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②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③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确立
2、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处为通商口岸;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侵略要求(开设工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1900年6月初,八国组成侵略联军。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禁烟运动的高潮是林则徐在广东的虎门销烟,以此为借口,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占了香港岛;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洗劫并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到19世纪80年代,俄国共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
4、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鸦片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
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壮烈牺牲;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性质:反帝爱国运动。(注意:不反封建)
5、1851年的广西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政权的初步建立;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同清朝对峙,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
1856年,天京变乱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6、《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制度是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产品分配方式是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1859年洪仁王干提出了《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7、日本东京和上海成为资产阶级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两个中心。民主革命思想家有:章炳嶙、邹容、陈天华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8、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率先发动起义,湖北新军中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史称 “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 ,以中华民国纪元。
1912年2月,在袁世凯威逼下,清帝颁布退位诏书,清王朝结束。
9、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的标志是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0、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1、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五四运动发生的导火线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从6月起,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主力军由学生转移到工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运动。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2、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党今后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还决定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中共二大中心任务是制定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13、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一大,大会还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
14、1926年7月,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
15、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抗。
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此后不久,宁汉合流。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全面破裂,标志着国民大革命失败。
16、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领导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称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931年冬,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当选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定都瑞金。
17、1934年10月,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其原因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其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博古、李德“左”倾冒险主义。
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18、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作用)。
193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19、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均失败。胜利的战役有: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总体失败
20、日军的滔天罪行:①1937年,南京大屠杀,被杀的总计三十万人以上。②1941年,日军在河北制造潘家峪惨案,③日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21、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主动出击日军,取得百团大战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八年抗战的伟大胜利。
2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3、1945年8月,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
24、1946年,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开始。内战初期,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1947年6月,刘邓率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25、1949年,中共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统治覆灭。
26、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 。②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③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2、1871巴黎公社的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俄国二月革命 1917.3直接结果是推翻了罗夫王朝封建王朝。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4、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十月革命的胜利,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
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1953年~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样,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当选主席。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一届人大选举国家毛泽东为主席、刘少奇为委员长
3、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4、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更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建立村民民主自制制度
5、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此后为刘少奇案平反。
6、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现行宪法。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7、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19.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8、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香港、澳门回归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9、台湾成立海基会。祖国大陆成立海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就是“九二共识”。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使中国改变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特权);“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
2、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会议。
4、1955年,亚非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5、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
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得益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帮助。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公报阐述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中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 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台湾问题是中美间的最大难题。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 访华,双方签订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日本早于美国正式同中国建交。
6、中日建交和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这样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7、 新时期中国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8、 2001年在中国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1年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国的冷战政策,目的:遏制共产主义;表现主要有:
美国方面:政治上:杜鲁门主义——标志美国“冷战”的开始;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军事上:成立北约 1949年 ,加剧冷战程度;
苏联方面: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6月,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在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德国分裂 ( 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古巴导弹危机(冷战);朝鲜半岛的分裂;越南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为热战)
4、欧洲共同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并为一个,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5、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6、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从20世纪七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
7、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两德统一。
8、1991年底,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阿拉木图宣言),这标志着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也标志着“冷战”结束)。
9、目前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3.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只要提纲
中国近代史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一,鸦片战争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其危害 ①背景原因 ②鸦片对中国的巨大危害
2.中国政府的禁烟 ①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②虎门销烟
3.英国为维护鸦片走私发动侵华战争 ①简单经过: 1840年6月:广东→福建→浙江→天津
1841年: 香港岛→广州虎门(关天培)→厦门→定海(三总兵)→吴淞(陈化成)→南京三元里
②结果:《南京条约》1842年 a.内容 条约——五项 附件——三项 b.危害
4.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开始进去半殖半封社会 ①社会性质的变化: 独立主权国家→半独立,主权受侵害——半殖半封建经济结构→资本主义,封建经济并存——半封
②社会矛盾的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主要农民与地主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③革命任务的变化:反封建→反帝反封建(旧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原因 ①外国商品销路不畅 ②三国提出"修约"要求被拒
2.借口与有关国家
3.战争的简单经过1856~1858 广州→天津《天津条约》1859~1860 天津→北京《北京条约》(大沽口) (火烧圆明园)
4.条约内容及其危害
5.沙俄乘机攫取中国大片领土
6.中国政局的变动与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①那拉氏发动"辛酉政变"1861年11月 ②那拉氏控制下中国政局的特点 ③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放弃中立(英,法)愿协助剿(法,俄)
三,太平天国运动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核心:反清,反传统
2.洪,冯二人赴广西传教——紫荆山——思想,组织的准备
3.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
4.永安建制: 天王—洪秀全 南王—冯云山 北王—韦昌辉西王—肖朝贵 东王—杨秀清 冀王—石达开
5.太平天国的顺利进军,与定都天京(1853年3月)
6.《天朝田亩制度》
7.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8.太平天国后期的战争
①政治上——洪仁玕《资政新篇》李秀成——江,浙,上海:天京保卫战
②军事上 陈玉成——安徽:安庆保卫战
9.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0.历史评价
①失败原因 农民的局限 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②历史作用
③性质
四,洋务运动
1.洋务派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
①二个过程
②群体
③认识
④主张与目的
⑤代表性人物
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代表企业,经营方式(官办)与特点(三性),口号(自强),作用〕 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③创办近代教育,引进西方科技 ④创办近代海军〔北洋海军(1884年)→北洋舰队(1888年)〕
3.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阶级力量的成长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企业名称)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与特点 ①处境:受压迫,受束缚
②政治特点: a.革命性 b.少,小,弱 妥协性 不彻底 软弱性
3.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①早于资产阶级(三个来源) ②政治特点: 集中→团结 苦→革命性最坚决最彻底 ③早期斗争→自发性经济斗争
六,中法战争
1.法国挑起战争的背景原因
2.战争的主要经过(二线三个战役)
3.结果——中国不败而败——《中法新约》
4.台湾省的设立(1885年)
七,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的背景状况:中日出兵朝鲜,就撤军问题产生分歧
2.日本突袭清军,挑起战争
3.战争的主要经过:国外——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国内 辽东半岛战役 威海卫战役
4.结果:《马关条约》
①时间,地点,人物
②内容:割地,赔款,开埠,设厂
③危害
5.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形式及其危害 ①开设银行 ②政治贷款 ③修筑铁路 ④投资设厂 ⑤开采矿山
2.中国社会经济的半殖民地特点
3.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①强占租界地 ②划分势力范围
4.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九,戊戌变法
1.维新派的形成及其政治特点 ①维新派产生的历史条件 经济状况——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②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③维新派的政治特点根由——接受双重教育(传统+西学)表现——政治上进步,但比较软弱,反对根本革命
2.维新派的活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代表) ①办学与讲学(万木草堂) ②多次上书(公车上书) ③创办刊物(《中外纪闻》) ④组织维新团体:强学会,保国会
3.戊戌变法的实行及落实状况 ①光绪帝下诏变法(1898.6.11) ②变法的主要内容 ③变法法令受到严重的干扰与阻碍 a.各省(除湖南省外)拒不执行 b.那拉氏打击维新力量,组织发扑准备
4.戊戌变法的失败
正面战场的抗战:
1、片面抗战路线:(1)内容:只依靠政府和军队(2)原因:阶级本性决定
2、抗战概况:(1)37、8—11月淞沪会战——失败;(2)37年太原会战(国共配合较好战役)——失败。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首次大捷;(3)38年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李宗仁指挥
3、评价:(1)抗战态度比较积极,挫败日本速决战企图,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开辟。(在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国民党军队是抗日的主力)(2)片面抗战路线导致正面战场丧师失地、一溃千里。
四、敌后战场的抗战:
1、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秋中共洛川会议确定,即人民战争路线。
2、抗日根据地建立:八路军建立的第一块是晋察冀;陕甘宁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五、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938年春 驳斥了“速胜论”、“亡国论”论调,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胜利属于中国,途径要实行人民战争路线。
第二节 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标志:1938年秋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同时表明日本速决战企图破产
2、原因:从日本方面看:(1)日本战线过长,兵力、物力、财力严重不足;(2)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威胁。 从中国方面看:(1)正面战场连续溃败;(2)人民抗日力量尚需壮大
3、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1) 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前以推翻国民政府为目标)、军事打击为辅(前军事进攻为主) 影响:汪精卫公开投敌(38年底)建立南京汉奸政权(40年);蒋介石国民政府政策开始反对;正面战场形势恶化。 (2)对共产党:集中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影响:造成抗日根据地困难。
二、日本在沦区的统治:
1、经济掠夺:政策(策略)——以战养战;总方针——把沦陷区经济为它的附庸经济。表现:(1)农业: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2)掠夺劳动力;(3)“统制”工矿交通运输业 目的:原料基地、战争需要、利润。 (4)金融方面:抢占金银、现款;开设银行;苛捐杂税。 2、思想文化:奴化教育——目的:摧残民族意识,实现其同化政策 3、殖民统治:政策(策略)——以华制华;华北——治安强化运动;华中——“清乡运动”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反动政策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原因:(1)直接原因——日本政治诱降政策(2)根本原因——蒋介石国民政府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本性(3)重要原因——英美等劝降政策
2、标志: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政策 说明其政策重心由对外开放抗日为主转为对内反共为主——积极反共、消极抗日路线。
3、政策两面性:对日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对共想反共又不敢决裂 原因——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的交织
二、内外政策表现:
1、对日本侵略:(1)政策(路线)消极抗日;(2)事件:1940年枣宜战役——张自忠牺牲(被周恩来誉为“全国军人的楷模”);1944年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主要原因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日本称之为“大陆交通线战役”——直接目的是援救南洋的孤军)
3)影响:造成正面战场形势恶化
(2、对共产党:(1)政策(路线)积极反共;(2)事件:1939年底1940年初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1941年初制造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说明蒋介石既要反共又不敢和中共决裂):叶挺被扣、项英牺牲——中共回击:政治上揭露;军事上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说明中共已经成熟;中共以斗争求团结;说明中共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3)影响:削弱了抗日力量,破坏着统一战线。
4.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分封制的目的,主要内容,历史影响,分封制受到破坏的原因,表现。宗法制形成历程,核心内容,突出特点,历史影响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皇权至上的内容,特征,三公九卿制度的内容。秦朝中央机构的特征,郡县制的由来,推行,作用,郡、县机构的简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根源,概念,特点,发展历程,两对内在矛盾,意义,评价。三省六部制的形成,隋朝的三省制14唐朝三省制如何完善的。
隋朝的六部制,元朝行省制度背景,内容,意义,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特点,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秦朝以来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的斗争的史实及趋势,秦,汉,唐,宋,明五朝监察机构的变化。
拓展资料:
《高中历史》是2007年1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该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龙门名师系列之高中篇·名校名师课时作业:高中历史必修1(HNYL)》为高中历史必修习题册,为龙门书局教育研究中心组织全国众多名校,力邀全国知名特、高级教师及高中新课标研究专家,历时几年深入研究后,倾心打造的一本高中新课标同步讲解类教辅图书。
5.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 一: 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 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 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 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结构: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3. 清朝的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A.特点: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B.影响: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1. 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2.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3. 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 :
(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
(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
4. 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秦汉: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宋朝:削弱宰相实权(三省长官没有实权)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5. 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
朝代 中央机构特点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秦 传承开创 三公九卿 郡县制
汉 汉承秦制 中朝 外朝(三公九卿) 郡、国并行
隋唐 承前启后,有所创新 三省六部 道州县三级
宋 进一步加强 二府三司 路州县三级
元 有新发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强 废丞相、设内阁 省府县
清 达到顶峰 设军机处 省府县
6.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是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注重三个重要知识点:一是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三要形成一个观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在于古希腊和罗马。无论是古希腊的民主制,还是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无论是他们创造的法律制度,还是哲人们的政治智慧,都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知识结构:
(一)爱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
2.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
(二)黑暗时代:300年
(三)城邦时代
1.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
2.城邦殖民
原 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
影 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
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识结构:
1. 发展历程
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2. 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
3. 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知识结构:
一、政制发展
1. 共和制
(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 帝制
(1)元 首 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2)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铜表法》
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
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会》
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一条线索: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从英国到德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后都建立起以议会的设立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把握四个重点:一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二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诞生与联邦政府的建立;三是法兰西共和制的确立;四是德意志统一的完成与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发展。 理解一个重要观点:尽管英、法、美、德各国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相同,但在形式上都建立以议会为核心的代议制度,并且议会的权力在不断发展。
第8课 渐进的制度创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知识结构: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大宪章》:给王权设定了界限
2.《权利法案》
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
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
影响: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从人治走向法治)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成为第一任首相
2.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3. 两党制逐渐形成,首相和内阁从多数党中选出
三、民主化趋势:1832年议会改革法,扩大的选举范围,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正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美国的新体制)
知识结构: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背景:松散的州际联盟弊端暴露
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
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发展:1789年制定出宪法的前10条修正案
二、联邦制的巩固
1. 1787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政体为资产阶级总统共和制,但州权主义观念仍很活跃。
2. 内战结束后,美国宪法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联邦的统一。
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1.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美国的两党有其截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群众;
3.两党操纵着美国生活的政治选举。
第10课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知识结构:
一、共和国的建立
1.法国大革命
①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
②1791年9月,制宪议会颁布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2.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792年9月,国民大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
二、政体的曲折发展
1.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2.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
3.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三、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1875年1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共和国,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建立。
第11课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德意志的统一之路)
知识结构:
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1.统一的背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意志境内各地经济连成一体
2.统一的方式:王朝战争
3.统一的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4.统一的意义:结束割据局面,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1.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帝国宪法正式颁布
2.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三、“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1. 一战后,德意志帝国覆灭
2. 1919年8月,魏玛共和国建立(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3. 20世纪30年代德国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各阶层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奋起。五个重点: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理解两个观点: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坚贞不屈,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第13课 鸦片战争
知识结构:
一、鸦片战争
1.原因:1840年6月,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2.经过: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中国被迫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法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联合发动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三、清政府的变化
1.权力结构: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
2.思想:官员出现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张之洞等人发起的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结构:
一、 运动的兴起
1. 背景:人祸(外国侵略者及清政府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天灾(自然灾害)
2. 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会)
3. 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
二、 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全盛时期的事件:
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与清政府对峙)
2. 北伐西征(军事全盛)
3. 《天朝田亩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会
评价:进步性(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一没有安定的环境,
最主要是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三、 天国的衰败
1.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2.重建领导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⑴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⑵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3)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
第15课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结构:
一、中日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战争爆发的原因
2.爆发及经过
3.影响
4.民族危机的加深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阶层都以自己的方式开展救亡爱国的运动,有清政府的军事改革、爱国知识分子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时间、目的、影响)
第16课 辛亥革命
知识结构:
一、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 兴起的背景
2. 兴中会的成立与同盟会的建立
3.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4. 发动武装起义
二、武昌起义及其对全国的影响
1.武昌首义和湖北军政府的建立
2.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1.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2.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
3.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17课 五四运动
知识结构:
一、运动爆发的原因(国际、国内)及导火线
二、过程(两阶段,前后期的主力运动中心)
三、意义(五四精神)
第五单元
把握一条基本线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无论是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息息相关,反过来它们又在实践的过程中,。印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突出四个重点: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理论和意义;二是巴黎公社成立的特殊历史条件、政权的性质、失败原因和教训;三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重大历史意义;四是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内容及意义;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土地革命。理解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各国革命实践的同时,又通过各国的实践印证、丰富和发展了自身。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知识结构: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二、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成为国际工人阶级斗争锐利的思想武器,促进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三、巴黎公社
1.公社建立的背景
2.公社政权的性质
第20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知识结构: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二、革命的前奏
1.二月革命(结果、性质)
2.四月提纲
三、十月革命的过程
1.开始
2.结果
四、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历史意义
第21课 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线索:
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
1.中国一大(中共诞生)、中共二大(指明中国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国共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南昌起义(建军)、井冈山道路(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础)、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领导人民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独裁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当家作了主人)。
第六单元
把握一条线索: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从巩固新生政权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构成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政治建设既有曲折又有发展;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总之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它既有曲折又有发展。突出三个重点: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基层民主制度;三是“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和解放台湾问题的意义。理解一个重要观点:政权的巩固、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祖国的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第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线索:
一、新中国的成
1. 新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的筹备会)
2. 新中国的成立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 《1954年宪法》中国政治制度基本建立起来(规定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其他一些重要制度)
2. 中国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23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线索: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曲折)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发展)
1.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2. 基层民主选举
第24课 祖国统一的潮流
线索: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形成、含义)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第七单元
理清一条线索: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瓦解,六起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把握三个重点: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和瓦解过程及其主要对抗形成“冷战”兴起的原因和表现;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欧的联合自强、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出现,使世界格局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当今的世界格局正处在新旧交替之中,多极化趋势加强。
形成三个观点和认识:20世纪世界格局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三次大的变动,每次新旧格局的交替,都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当今世界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但不可避免;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它自六七十年代初露端倪,七八十年代日渐明朗,九十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更加不可逆转。
第25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知识结构:
一、“冷战”的兴起
1.“冷战”兴起的背景
2.“冷战”的表现
(1)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兴起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3)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冷战”时期的“热战”
1.朝鲜战争
2.越南战争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线索: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形成的背景
2.过程
3.影响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日本经济迅速腾飞的原因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背景
2.兴起的标志
3.含义及宗旨
4.意义
四、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2.缓和与动荡并存
3.多极化趋势加强(多极化趋势的表现、意义)
第27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时间 主要对手 外交政策 外交活动
50年代
美国
三大政策,一边倒 1.中苏友好
2.独立自主
3.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实践)
60年代 苏、美 争取两个中间地带
70年代 苏 三个世界,一条线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
2.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日建交(1972年)
3.中美建交(1979年)
80年代 霸权主义 两个重要转变 加强与世界各国及组织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参加各种经济组织(WTO、APEC)
90年代以后 霸权主义 多边外交
6. 高一必修一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 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 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尚书台 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 二府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增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1、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2、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1光荣革命:1688年
○2《权利法案》:1689年。特点: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会逐渐处于“同
而不治”的地位
○3责任内阁制: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作用:国内影响:提供保障、稳定社会、走入民主、树立模式;
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3、特点: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
的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
1、“1787年宪法”的制定: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原则:“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达到平衡;总统和国会之间、国会本身两院之间、司法与其他部门之间均构成制约。行政权 总统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同,在战时可行使独裁权。立法权 国会 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司法权 联邦法院 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联邦法院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2、“1787年宪法”的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促进了美
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使美国革命得以完成。
3、“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反映人民群众权益的《权利法案》是几年后作为修正案补充进宪法的;它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第一共和国 第一帝国 第二共和国 第二帝国 第三共和国(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行政权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司法权归于最高法院,由参议员授权组成。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意义:共和派终于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性职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资产阶级各个集团在国家政权中都占据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体最终确立;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2、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帝国建立:1871年宪法,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政体:统一后的德国为邦联制的君主国家;
立法权:两院制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是上议院;帝国议会实际上是下议院
行政权:皇帝是国家元首;宪法授予巨大权力。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是内阁首脑,拥在绝对权力
○3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性质: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影响:
消极影响:君主制被保留下来,容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受到根本触动,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积极影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德国迈入资本主义门槛,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5意义: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制度的确立;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1、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3、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旅游、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暗通航等。不久,英法火烧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
○1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2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3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核心思想),无人不饱暖(目的)”的理想社会。
2、《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
积极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消极意义: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3、《资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的。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由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最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2、《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条约》: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功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第13课 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度,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辛亥革命意义:伟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客观打击帝国主义势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1919年)是一次不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封建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召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其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1935年1月),成为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
第16课 抗日战争
1、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四大会战是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作用是迟滞了日本侵略。
2、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中国胜利。中国胜利的原因是:
○1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坚持全民族抗战;
○3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国际上失道寡助;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做出重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17课 解放战争
1、1945年10月10日《双十协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2、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年9月)、淮海战役(1949年1月)、平津战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3、宣告统治中国22 年的国民党政权结束的事件是解放军占领南京。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3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2、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1917年3月,“二月革命”。
2、列宁的《四月提纲》(1917年4月),提出把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的性质: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
“十月革命”的意义: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实施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实行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宪法。
4、1984年,政府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2、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回香港,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收回澳门,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4、香港澳门回归的最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实力提高。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主要体现在“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倒向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
2、1953年12月,周恩来找中印双边会谈中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准则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是在日内瓦会议
5、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也叫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同:遭受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解除殖民主义的痛苦和灾难,发展民族经济。
异:指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会议的意义:加强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1、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内恢复了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改善关系的首要前提是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1972年,刚刚出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因周恩来的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
4、由中国主导创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SCO)(还有亚太经合组织)。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1、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2、二战后,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
3、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
4、二战后形成的两级格局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苏联解体。
5、二战后美国在亚洲地区的热战主要是侵略朝鲜和侵略越南战争。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丧失;
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
历史因素:统一情结的历史渊源。
2、“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欧盟经济政治实力增强,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摆脱美国控制;
日本经济发展,实力增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俄罗斯国际地位提高,拥有和美匹敌的军事力量;
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并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提高,积极致力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美国仍然最强大
7. 高中必修一历史的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一课考点
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
《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是:英国;
2、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
5、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
6、《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
(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7、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8、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
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台湾问题整理: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把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1990年和1991年海峡两岸分别建立了两岸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基会、海协会)实行经济政治对话。1995年江总书记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第二课考点
重点:全民族的抗战
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认真抗日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30多万同胞被日本鬼子杀害。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对中国军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实确凿,铁证如山。
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 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
10、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日。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考点
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
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早期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 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国同盟会(1905年):政治纲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同盟会的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的结局:
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2)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9、辛亥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6)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第三课考点
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红军的长征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26、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27、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共产党组织;
28、中共一大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纲领;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
30、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
3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33、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第四课考点
34、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是:洛川会议
35、八路军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聂荣臻建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36、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考点:
3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38、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0、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的;41、中共领导下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
42、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课考点
43、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是:刘少奇冤案
第三课考点
44、香港澳门回归日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45、1990年和1991年台湾与大陆分别成立民间团体进行对话,他们是:台湾的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大陆的海协会,会长汪道涵;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一课考点
46、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47、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是: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8、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1954年瑞士日内瓦会议;
49、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是:1955年万隆会议;
第二课考点
50、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席位是:1971年10月联大26届会议;
51、打开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门的事件是: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52、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是:1978年底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53、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4、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是: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后邓小平访问美国;
55、日本与中国正式建交是在:1972年;
第三课考点
56、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57、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58、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是加强了: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与经济联系;
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59、人类早期主要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和兴盛则以:海洋为依托;
60、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三个重要改革时期,依次分别是: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未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
61、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在什么改革时期:伯利克里改革时期;
? 第二课考点
62、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十二铜表法》;
63、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的《民法大全》;
64、罗马法从形式上可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
65:罗马法从整体结构上可分为:公民法、万民法等;
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课考点
66、17世纪初统治英国的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属于什么王朝:斯图亚特王朝;
6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起迄时间为:1640年、1688年;
68、光荣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英国了君主立宪制;
69、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70、英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责任制内阁;
71、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哪三位一体的混合物: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72、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特点是:保留君主,议会掌权;
第二课考点
73、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间是:1775年;
74、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
75、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是:“分权与制衡”;
76、美国1787年宪法的理论基础源于: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思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77、美国联邦政府机构与权力分别为: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联邦法院掌握司法权;
78、美国政体特点是: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
? 第三课考点
7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89年;
80、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于:法国大革命时期;
81、法国共和制度确立标志:1875年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82、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的政治特点是:分裂;
83、德意志统一过程中起到中心作用的邦国是:普鲁士邦国;
84、提出“铁血政策”采用王朝战争方式统一德意志的是:普鲁士邦国宰相俾斯麦;
? 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一课考点
85、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在:1825年英国;
86、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个代表人物是:傅立叶、欧文、圣西门;
87、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是: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88、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89、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是:《共产党宣言》;54、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是:巴黎公社的建立;
第二课考点
9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56、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俄国罗曼诺夫王朝;
92、1917年11月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93、提出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任务的是: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
94、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十月革命以后建立的苏俄;
95、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十月革命;
第三课考点
96、建国初巩固政权的三大事件是:基本解放全国领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97、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98、一五计划的特点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99、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0、农业基本实行合作化的时间是:1955年底;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一课考点
101、奠定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框架的是:雅尔塔体系;
102、冷战内容包括:政治上的杜鲁门主义,经济上的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的北约的建立;
103、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表现在:政治上社会主义政权的扩展,经济上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军事上的华约组织的建立;
第二课考点
104、欧共体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05、二战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是在:1956年到1973年;
106、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于:1961年;70、新中国建立后出现三个经济振兴时期是:1949到1957年,1956年到1966年,改革开放以来;
第三课考点
107、东欧剧变发生时间:1989年;
108、苏联解体发生时间:1991年;
109、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是:波兰;
110、标志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苏共被排挤出政权的事件是:“八一九”事件;
111、欧洲联盟建立于:1993年底;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表现是:一超多强,一超是美国,多强包括了欧洲、日本、中国、俄罗斯;
8. 高一历史必修一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人教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 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 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尚书台 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 二府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增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1、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2、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1光荣革命:1688年
○2《权利法案》:1689年。特点: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会逐渐处于“同
而不治”的地位
○3责任内阁制: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作用:国内影响:提供保障、稳定社会、走入民主、树立模式;
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3、特点: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
的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
1、“1787年宪法”的制定: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原则:“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达到平衡;总统和国会之间、国会本身两院之间、司法与其他部门之间均构成制约。行政权 总统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同,在战时可行使独裁权。立法权 国会 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司法权 联邦法院 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联邦法院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2、“1787年宪法”的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促进了美
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使美国革命得以完成。
3、“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反映人民群众权益的《权利法案》是几年后作为修正案补充进宪法的;它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第一共和国 第一帝国 第二共和国 第二帝国 第三共和国(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行政权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司法权归于最高法院,由参议员授权组成。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意义:共和派终于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性职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资产阶级各个集团在国家政权中都占据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体最终确立;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2、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帝国建立:1871年宪法,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政体:统一后的德国为邦联制的君主国家;
立法权:两院制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是上议院;帝国议会实际上是下议院
行政权:皇帝是国家元首;宪法授予巨大权力。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是内阁首脑,拥在绝对权力
○3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性质: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影响:
消极影响:君主制被保留下来,容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受到根本触动,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积极影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德国迈入资本主义门槛,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5意义: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制度的确立;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1、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3、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旅游、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暗通航等。不久,英法火烧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
○1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2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3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核心思想),无人不饱暖(目的)”的理想社会。
2、《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
积极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消极意义: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3、《资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的。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由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最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2、《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条约》: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功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第13课 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度,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辛亥革命意义:伟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客观打击帝国主义势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1919年)是一次不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封建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召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其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1935年1月),成为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
第16课 抗日战争
1、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四大会战是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作用是迟滞了日本侵略。
2、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中国胜利。中国胜利的原因是:
○1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坚持全民族抗战;
○3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国际上失道寡助;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做出重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17课 解放战争
1、1945年10月10日《双十协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2、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年9月)、淮海战役(1949年1月)、平津战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3、宣告统治中国22 年的国民党政权结束的事件是解放军占领南京。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3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2、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1917年3月,“二月革命”。
2、列宁的《四月提纲》(1917年4月),提出把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的性质: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
“十月革命”的意义: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实施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实行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宪法。
4、1984年,政府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2、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回香港,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收回澳门,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4、香港澳门回归的最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实力提高。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主要体现在“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倒向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
2、1953年12月,周恩来找中印双边会谈中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准则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是在日内瓦会议
5、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也叫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同:遭受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解除殖民主义的痛苦和灾难,发展民族经济。
异:指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会议的意义:加强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1、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内恢复了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改善关系的首要前提是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1972年,刚刚出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因周恩来的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
4、由中国主导创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SCO)(还有亚太经合组织)。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1、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2、二战后,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
3、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
4、二战后形成的两级格局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苏联解体。
5、二战后美国在亚洲地区的热战主要是侵略朝鲜和侵略越南战争。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丧失;
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
历史因素:统一情结的历史渊源。
2、“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欧盟经济政治实力增强,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摆脱美国控制;
日本经济发展,实力增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俄罗斯国际地位提高,拥有和美匹敌的军事力量;
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并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提高,积极致力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美国仍然最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