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地理杂志
Ⅰ 我很讨厌那些看书特别做作的人,我们班就有一个,老是买一些什么地理啊文学啊之类的,看到我在买某科学杂
亲,其实说实话,你想改变她很难,她愿意看什么书那是她的自由,即使她看不懂也不关别人的事儿,你说对吧?所以你干嘛要去管她的事儿呢,每天把精力都放在她身上了,累不累,自己做好自己就行了,她既然虚伪,那明眼的人都会了解她是个虚伪的人,她再看什么书大家也都知道只是做样子罢了,过好自己的生活,比什么都强,你说呢?
Ⅱ 怎么做,地理的,书没带回家不会做啊,求解,
分开多拍几张,多问几次吧,不然太多了,可能需要做到明天中午
Ⅲ 回家属于什么专稿类型
一、通讯的涵义:通讯是一种比消息详细而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西方传媒中没有“通讯”,它们的“新闻专稿”(又称特稿),即“比消息更详尽的新闻”,近似于我国的通讯。
通讯与消息同属新闻体,有几点区别:从容量看,通讯容量大、事实详细,一般篇幅长;消息容量小,事实概括,一般篇幅短。从报道对象看,通讯选材较严,消息选材宽。从结构看,通讯灵活多变,而消息相对稳定。从表达看,通讯以叙述描写为主,灵活,消息以叙述为主。从报道时效看,通讯不如消息快。
二、通讯的特征
1、容量大:通讯可以反映更多、更具体的情况,把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更详尽,篇幅可以稍长。
2、样式多:此点可在通讯的类型中详见。
3、写法活:结构灵活多变、表达方式,语言形象生动。
有些教材将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作为通讯的特征,并不准确。新闻性是通讯所具备的,但与其它新闻体裁无相异;文学性也非每篇通讯必备;通讯固然在表达方式上灵活,议论、抒情的运用多些,但通讯毕竟仍以叙述、描写为主,很多通讯并非一律要直接体现“报道者”的意志,而应以客观为佳,故评论性也非通讯之特征。
三、通讯的类型:一般有两种分法。一是按报道内容分,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一是按报道形式分,有访问记、专访、特写、大特写、新闻小故事、集纳、巡礼、侧记、记者来信等。
1、访问记。由记者出面登场,以采访活动过程为主线来结构和组织材料。写作时有问有答,现场感强,可以穿插各种背景材料,使通讯有一定深度。
2、专访。访问记的一种,是就特定问题、特定对象进行专门的访问,内容集中。专访以人物、现场和记者为三要素,突出“专”、“访”二字。涉及面不太宽,不应贪大求全。
3、新闻小故事或称新闻故事、小故事。要求一“小”,二有“故事”,三以小寓大。通常反映一人一事,表现一个片断,内容单一,篇幅短小、线索简单,不求繁多人物,不必横生枝节,求精悍、生动。
4、特写。将生活中某特定画面放大,集中突出描绘事件和人物某些片断、细节和部分,给人以深刻印象和强烈感染。
5、大特写。抓住社会热点事件、人物或现象,对事实作全方位、多侧面报道,用优美的文笔、新颖的题饰、突出的照片吸引读者的一种报道形式。
6、集纳。把表现一个主题而又相对的小故事或片断事实组合起来,“集纳”而成为一篇。集纳中的事实,可以是发生在同一时间的,也可是不同时间的;可以是发生在同一单位、一条战线,也可以不是。
7、侧记。从一个侧面反映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通讯。取材,不求反映事件全貌、全过程,但求抓住特点,扣紧受众兴趣点、回答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写作时往往夹叙夹议,兼谈感受。
8、巡礼。边走边看,巡游浏览,很地把所见所闻写出来告诉受众;讲求动态感、现场感、亲切感;常用移步换形的方法,有较多议论和抒情。
四、通讯的写作方法
1、通讯的主题:正确、深刻、新颖的新闻主题从那里来?自然来自实践,来自作者对新闻事实及其所处时代的深入了解,也就是许多记者所说的“吃透两头”。“两头”指“上头”和“下头。”“上头”即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方针政策等方面;“下头”即指实际,受众普遍关注的事实。
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曾说:“在做新闻编辑工作时,很重视选择那些上重要的、为大众所注意的、涉及最迫切问题的主题。”这通常被认为是通讯确立主题的准则。
“上重要的”,即指选择和确定通讯主题时,要抓方向性、决策性的问题。也就是吃透“上头”。“为大众所注意的”,是说确立主题时,应考虑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和事物,急所急、想受众所想。即要吃透“下头”。“涉及最迫切问题的”,是说确立主题时,应回答、提出、解决众最关心的、最紧要的问题,要注意其及时性、指导性和有效性。
通讯主题确立和提炼的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站到高处,作宏观。”善于开掘新闻事实的内在本质,站到高处,抓住其所包含的时代精神和普遍意义,将事实放在历史、现实和时代天幕上来观察、考察,做纵向和横向的宏观,显示其意义和价值。《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作品,莫不如此。
其次,“走到低处,作微观比较”。将新闻事实和人物作具体细致的观察、考察和比较、,发现其特殊性、个性,找到其矛盾和差异。宏观等于飞机上看城,真是美丽、壮观极了,但仅此还不够,要写出其美和壮观,须得下飞机去游历一番。
再次,“变换角度,作多面透视”。就是说在提炼主题时,宜多角度对事实进行观照,全面把握事实的本质特征,然后选择最佳角度来表现。
2、通讯的结构:通常有三种。
一是纵式结构。即按单纯的时间发展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包括递进、因果等)、作者对所报道事物认识发展的顺序、采访过程的先后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二是横式结构。即按空间变换或事物性质的不同方面来安排层次。常见的有:
空间并列式。如记者采写的《今夜是除夕》。开篇后,分别写了五个地方的人们做着日常工作的情况——在电视台:不笑的人们;在长途大楼:传递信息和问候;在红十字急救站:救护车紧急出动;在北线阁清洁管理站:“城美容师”的话;在妇产:新的生命诞生了。
性质并列式。即按新闻事实各个侧面之间的关系来安排材料。如《日报》年4月19日头版头条《浦东,璀璨的“双桥”格局》就是如此。文中三个小标题,分别揭示“双桥”格局的三个侧面:南浦、杨浦两座桥――基础建设由小到大的跨越;金桥、外高桥两座桥――城经济功能由低到高的跨越;改革、开放两座桥――城机制由旧到新的跨越。
相并列式。即按不同人物及其事迹组织材料。
对比并列式。将正、反的人物或事件并列,从对比中见主题。
三是纵横结合式结构。即将纵式和横式结合起来。此结构多用于事件复杂而时间跨度大、空间跨度广的通讯,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此结构有纵横交叉式和蒙太奇式两种。
3、通讯的表达方式。通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又不局限于此,亦可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方法。通讯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自己的个性,即:
叙述的具体性和直接性。通讯因较详细而深入报道人物和事件,故而事实的叙述宜具体、形象、生动。但不宜过于铺张、不能沓散零乱、不必过于舞文弄墨、转弯抹角。
描写的直观性。通讯是新闻体裁,描写不能虚拟、想象,不能靠花哨修饰和夸大形容,应深入现场、亲眼目睹,描写事物或人物的本来面貌,表现出新闻性和现场感。
议论抒情的实在性。通讯中抒情、议论不可乱用和滥用,要用在适当处,通常是开头处作诱导、关节处作渲染、衔接处作粘合、结尾处作点晴。其旨或在揭示本质、升华主题;或在使事实、形象生辉;或在阐明事物之内部;或在激发启示读者。
通讯语言要准确简洁,又要生动形象,文中人物语言应有实录性,不可虚拟。
4、几种常见通讯的写作要点
(1)人物通讯:即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迹、经历的通讯。
人物通讯可写一人,也可写相;可写人的一生,也可写一个阶段或某个侧面;可写正面人物,如先进、英雄、有突出贡献的人等;也可写反面典型;可写大人物,也可写凡人百姓。
人物通讯写作有几点需注意:一忌“有人无魂”。即人物经历、事迹都写了,但不善于选择典型材料、组织安排材料,或不善于透视人物内心世界,不善于站在时代高度对人物进行观照。“人”是有了,但思想感情、性格风貌、精神境界却没表现出来。二忌“有魂无人”。即能站在一定高度把握方向性和时代性,但人物精神面貌、思想境界表现得空洞抽象、缺少丰满血肉,没有具体、丰富而典型的事实。三忌“千人一面”,缺乏个性,没有特色。四忌“褒一贬百”。不宜用“水落石出”法,压低一片,抬高一个,不能故意把众写得落后、矮小,从而突出所写人物的先进、高大。应用“水涨船高”法,处理好“一”与“百”的关系。五是写“全人”。处理好“软与硬”、“正与反”的关系。所谓“软与硬”,指既要写关键性“大”材料,又不忽略小事、琐事“小”点滴。再伟大的人物也有与普通人生活相同的地方,也要食人间烟火。只有这样,人物形象才丰满、才真实可信。所谓“正与反”,是指既有“正像”又有“反像”,有七情六欲。写先进人物坚守岗位、勤奋工作,不要动则写父母病危不回家、妻子难产不离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科学家有成绩,并非都要走路时还在思考问题,碰到电线杆,然后说“对不起”;做菜时,并非都因思考问题把手表放到锅里当鸡蛋煮。还有,不要写人好则“好绝”,写人坏则“坏透”。此外,人物通讯还要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和典型细节等来表现人物。
(2)事件通讯:是详尽、具体而形象地描写新闻事件的通讯。具有新闻性、典型性、完整性、形象性等特点。有一个中心事件,其它人物或事件都围绕它展开。事件通讯以写具有典型意义的正面事件为主,但也有揭露性的事件通讯。此种通讯虽以写事为主,但同时不能忽略写人,不要见事不见人。
事件通讯写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A、要抓住一个或几个关键性场面或情节来写。
事件通讯一般要再现事件全貌,但又不能从头至尾、事事俱现,记流水帐。这就要求在写作中能抓住对事件的表现、对主题的揭示起关键作用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来写。写作前,应手头材料,是否能满足一篇通讯的需要。一般而言,一篇事件通讯至少应有一至三个骨干性材料。有一个骨干性材料可写成一篇“小通讯”;三个以上可写中型通讯;多组材料,可写中等篇幅以上的通讯。
B、写好事件的。没有,事件就“死”了,就平淡无味。是矛盾之焦点,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闪光”处,应调动多种手法,不惜笔墨,写活写好。
C、写事的同时写好关键人物。事件是事件通讯的核心,事件离不开人,写好关键人物,有助于把事件写活。
D、在记事基础上,恰到好处地点出事件的意义。善于寓情于事、寓理于事。
(3)工作通讯:是谈工作经验教训的通讯体裁,有较强的针对性、政策性和指导性。
工作通讯侧重于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也要反映新闻事实,往往带有现场活动。这使它区别于一般总结性文章并和其他新闻通讯体裁相同的方面。它与其他新闻通讯体裁相异处在于:要将事实作经验性概括,对问题发表议论,对矛盾提出解决办法,有一定的评论色彩。
工作通讯写作要求有三点:一要有现实针对性,切合当前工作需要。如社会前进过程中新冒的问题,实际工作中积累而未引起注意的问题,存在但悬而未决的问题,日常生活中经常要注意的问题等,都是有现实性的问题。二是具体、透彻地阐述问题和经验。三是夹叙夹议,有理有据。或用议论作点晴之笔,点出问题之所在,或是运用背景材料同事实对比,进行有说服力的;或是作者直接发表意见。无论采用那种方式,其议论应求深入浅出、有理有据。
(4)风貌通讯:又叫概貌通讯,是反映社会变化、建设成就、地方物产、风土人情的一种通讯。
风貌通讯题材广泛,有的侧重于写社会风貌,有的侧重于写自然风貌,有的二者兼而有之。其报道对象,既可是一国一省之类的大题材,也可是一村一店之小题材。其形式灵活多样,报上常见的有“见闻”、“巡礼”、“纪行”、“侧记”等。
风貌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是:
A、抓住特点、突出“新”和“变”。风貌通讯重写新的见闻,能提供新信息、反映新变化。着眼于“新”和“变”,写出事物的新情况,揭示事物的新变化,是此类通讯的重要特征。
B、善用对比衬托。写新要突出“变”,通常运用背景材料,选择事实和数字,作今昔对比,这是较常用的手法。有时还可用民谚、故事衬托事物变化。
C、丰富知识,增添趣味。风貌通讯常运用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来增强知识性和趣味性。也应注意以扣主题、关联现实、恰到好处、避免冗杂。
D、叙论结合、情景交融。风貌通讯可灵活调动多种表达方式。边叙边议,叙论结合;也可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Ⅳ 如何学好地理
初中?高中?
Ⅳ 地理作文
记得还是在小学的时候,是在六年级,那时我们隔壁班的语文老师教我们“社会”这门课。从那个时候就被其文字、图片、地图给吸引住了,那就是我的地理开始吧!
到了初中,有了地理课,不幸的是它是“副科”。我是怀着兴趣爱好去学习的,看地图是百看不厌的,世界的,中国的,江苏的,还有很多的,甚至还有盱眙的呢!呵呵!那儿的文字,符号总是能吸引我,有着太大的魅力了,初二的会考让我暂时离开地理了。不过平时我还时不时地接触的,不为别的,只为兴趣。
高中开始接触地理了,按理我应该好好学习的,至少地理成绩出色的,但是却相反。唯一一次考的好是因为张兆勇坐在我前面(不在意我把你的大名现出来吧),呵呵!
3+2,江苏的高考模式,当时第一次选择,我没去,正选的时候我发现化学、政治、历史这三门打死我也不学(对历史有好感的,不过那时间太有杀伤力了)。生物,我又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所以我就傻乎乎得选择了物理——地理了。
高中时我的地理,我现在自我感觉还行,不过那时我可不是这样想的呀,我总认为它不是我的强项呀,所以我在想我到底什么强呀,没有呀!自卑呀!在高中我们又很少接触地图,不过平时没事也看看,缓解压力,有时也很有用的。
高中的后两年我利用我的兴趣作为桥让我走入大学,地理发挥得不错,133,我仍然记得这个分数,不过有时也觉得自己挺窝囊的,靠兴趣走了一段路。考试完我都不想去面对地理了。我知道了:兴趣有时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但也不是能拿来作为职业的。这与我喜欢的足球不一样,这是我根本不能成为足球运动员的。
而我高考之后的志愿填报,我没有选择地理,我当时看到地理信息系统的就业率也太低了,我当时认为我背叛自己的理想了。看到张承志的《北方的河》时,我更后悔了,我为什么要选择土木工程,我喜欢吗?我还想过考地理之类的研究生呢。那只是曾经了,呵呵!那时真傻。
后来我在图书馆看到一本关于地理专业的书,我才发现很多的东西我是一窍不通的,而且是不喜欢的东西。我思考了很久,哦,我喜欢的只是人文地理,地理太大了!还有很多……呵呵!留点自我空间吧!
现在的我也仍然喜欢地理,时不时买本《中国国家地理》看看,我觉得这本杂志有点烂,自我想法呀!呵呵!
希望我能按我的风格办一两期,想法而已。不代表我就时刻有灵感,找到好文字,话题,评价。
我的地理缘。
Ⅵ 是什么救活了《国家地理
挽救《国家地理》
1904年末,美国一本名为:《National Geographic》的科学小杂志,由于读者量稀少,正面临资金短缺、关门倒闭的尴尬境地。这本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出资,创刊于1888年的杂志,因为内容过于“专业+装逼”,从诞生之日起就销量平平。
此刻,它的主编吉尔伯特霍维格罗夫纳正在为新一期剩余11页的内容发愁。杂志社现在已经穷疯了,早已支付不起外包作者的稿费,所以他只能自我消化缺少的部分。
吉尔伯特霍维格罗夫纳
(*论老丈人的重要性:吉尔伯特除了自身的优秀能力与品德外,他还拥有一项成功的秘籍!他的老丈人是电话的发明者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贝尔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创始+赞助人之一。在女友的推荐下,无任何经验的他成为《国家地理》的第一位全职编辑。婚后他迅速成为主编,一直工作到1954年)
就在这时,吉尔伯特看到了几天前收到的一份神秘邮包。它来自于俄罗斯帝国地理学会。当他无聊的打开包裹后,老伙计震惊了!这是该学会捐赠给美国国家地理的一批来自遥远西藏的50张珍贵照片。
吉尔伯特第一次见到了这个传说中神秘雪国的真实面容。他决定抓住机会,打算在新一期杂志的第27-38页出版这些图片资料。
他后来回忆,自己当时已经做好了被炒鱿鱼、打包回家的准备(有老丈人护体,谁敢得瑟......)。因为这与《国家地理》长期枯燥、呆板的学术风格不符。
由于发刊时间紧迫,以及这些照片对他的强烈吸引,吉尔伯特选择一试!他在每页大版面附上照片,并在空白处配以两位神秘摄影师的考察笔记,以全新的方式进行出版。
1905年1月,No.1期《国家地理》杂志原稿扫描
该期杂志:P27-P38关于西藏的内容。可以看到P27右下:英文标题“VIEWS OF LHASA”拉萨的美景
1905年1月,新一期《国家地理》出版,杂志大卖、内容倍受读者好评。当吉尔伯特走进华盛顿第十六街的宇宙俱乐部吃午饭时,被在场的国家地理会员围住,大家集体向他表示祝贺!
这是这本杂志公认的转折点,他在美国刊登了拉萨的第一张摄影照片。人们最真实、直观的看到了西藏神秘的人文景致。同时,也为《国家地理》找到了今后延续百年的杂志方向。从此,摄影成为它的灵魂标志。
然而,对于这批西藏照片的神秘拍摄者至今却少有提及......
神秘的蒙古香客
19世纪末,俄国为了在对中国西部的渗透中抢占先机,开始培养国内信奉藏传佛教的少数蒙古族裔,为其对中国进行情报搜集工作。由于在语言、外貌、以及信仰上的相通,他们在潜入中可以更好的隐藏身份。
1899年,俄罗斯帝国地理学会授命布里亚特人(布里亚特人:属于蒙古部族的分支)贡博扎布采别科维奇崔比科夫前往西藏。崔比科夫,1895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东语系,他是一个比较有抱负的年轻学者。协会为他配备了由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公司生产的便携式相机(卢米埃尔兄弟就是发明电影的那哥俩)。
贡博扎布采别科维奇崔比科夫
崔比科夫伪装成前往西藏朝圣的布里亚特香客,于11月跟随蒙古商队从乌兰巴托出发,中途混过清政府边检的盘查,从蒙古、青海方向于1900年5月进入拉萨。(*为了防止西方间谍对西部边疆地区的潜入。19世纪末,清政府在新疆、青海、西藏等地设置多处关卡,巡逻、检查过往人员)
与此同时,另一名受俄国派遣的卡尔梅克人(卡尔梅克人:蒙古卫拉特部族后裔,明代被称为“瓦剌”)奥夫舍诺尔祖诺夫也在积极的行动当中。他在1898年曾作为俄国与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中间人,从蒙古秘密到达过拉萨。此人是极力鼓吹西藏地方政府亲俄路线的煽动者。
奥夫舍诺尔祖诺夫
1900年3月6日,诺尔祖诺夫准备开始第二次潜入西藏,但没想到这次旅程却令他极为蛋疼!
此次,他没有走蒙古、青海方向入藏的传统路线,而是从圣彼得堡先到达法国马赛,再乘船前往印度加尔各,计划从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商路进藏。
令诺尔祖诺夫意外的是,他刚到印度就被英国边检以涉嫌俄国间谍为名给抓了!此时英国与俄国在西藏问题上的博弈相当尖锐,谁都不想让对方先占到便宜。所以,当有蒙古裔的俄国人出现在印度时,英国佬会极度敏感。
在被扣留期间,诺尔祖诺夫暂居在大吉岭的一所寺院,殖民地警察要求他不定期的到警局报到。经过几个月的交涉与调查,虽然英国人没查出什么证据,但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决定让他滚蛋。
1900年10月3日,诺尔祖诺夫沮丧的回到俄罗斯。这次远行除了在大吉岭附近拍摄了几张照片外,一无所获。
1900年12月5日,诺尔祖诺夫开始第三次进藏。他老老实实的选择了传统的“北线”。这一次他受到了幸运之神的眷顾。在乌兰巴托与六名随行人员汇合后,他们仅用了两个月零24天就穿越了中国西部的广阔戈壁(正常需要6个月时间),在1901年2月28日抵达圣城拉萨。
诺尔祖诺夫在拉萨停留期间,见到了早已到达近1年之久的崔比科夫,他们一起拍摄了那张著名的布达拉宫照片。由于拉萨城外就有清军驻扎,这哥俩在拍摄时都十分谨慎。
诺尔祖诺夫在拉萨停留1个多月后,从尼泊尔返回俄国。他在用法语撰写的回忆录《TROIS VOYAGES A LHASSA1898-1901》中记录道:“我把照相胶卷放在一个小盒子里,将它缝在一块布上,并用绳子系在我的裤腿下面隐藏。另一部分被放在一个装有青稞干粮的罐子里。至于我的俄国护照,我把它藏在了鞋底。由于这些巧妙的措施,我顺利骗过了印度边境的英国海关。”
崔比科夫则前往西藏其他地区考察,于1902年回到俄国。
布达拉宫在欧洲
他们在拉萨拍摄的首批照片,由俄裔法国人类学家约瑟夫丹尼克,在法国巴黎一本名为《地理》的杂志1901年十月刊出版。这绝对是布达拉宫的第一张照片有史以来第一次向公众发布。不到4年后美国的《国家地理》也刊登了这批影像。
瑟夫丹尼克
我们十分幸运的找到了这本100年前的法国杂志影印件。
法国《地理》杂志1901年10月刊
P43- P47为关于拉萨的内容
可以看到大标题的最后一个单词:Lhassa 拉萨
左页:根据1660年,法国传教士在远东与印度听闻有关拉萨的传说后,想象绘制出的布达拉宫
左页:崔比科夫与诺尔祖诺夫绘制的拉萨地图
关注:20世纪研究所
我们探索那些像破烂一样被丢弃在角落中的人文现象与时代骚动,用装B的目光重新审视荒诞不经的“过去”与“现在”
Ⅶ 他不回家,我想要知道他的地理位置
用的什麼手机???小米手机可以看手机的位置
Ⅷ 初一地理,国庆回家了书没有带……帮帮忙吧!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表面积约5.1亿千米²
……是根固定的轴 ……叫两极,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北纬90度),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
(南纬90度)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纬线圈。 长度不相等,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减短,到两极缩为一点。指东西方向。0度纬线圈(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经线。指南北方向,长度相等。0度经线圈(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Ⅸ 买一张世界地图回家看是什么样的性格
是一个对世界各地都很向往的人。可能热爱旅行,可能热爱地理,可能对世界大事充满了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