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师专学报
Ⅰ 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学区和哈尔滨师大呼兰学区有区别么
作为你未来的学长,我认为你不必担心。那只是个别工作人员手懒造成的。大二你们都会搬去江北,住上相对豪华的寝室,还有宏伟的食堂。但是个别专业是会在呼兰死靠到底的。
Ⅱ 有没有人能给我发一份有关防盗报警的毕业论文拜托各位了 3Q
摘要:家庭自动化系统是适应现代生活对家庭功能逐渐增长的需求发展起来的一个系统,该系统的内容、构成和配置因国度、家庭的经济实力、家庭的知识结构以及个人喜好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家庭自动化系统的配置与住宅小区的定位(安置型、实用型、舒适型还是豪华型)以及住户的类型比例(经济实力、知识结构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住宅小区 防盗报警系统 方案 1.家庭报警系统设计 1.1概述 家庭自动化系统是适应现代生活对家庭功能逐渐增长的需求发展起来的一个系统,该系统的内容、构成和配置因国度、家庭的经济实力、家庭的知识结构以及个人喜好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家庭自动化系统的配置与住宅小区的定位(安置型、实用型、舒适型还是豪华型)以及住户的类型比例(经济实力、知识结构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地,从结构上来讲,家庭自动化系统由家庭控制器、家庭布线、传感器/执行器等构成;每一个家庭控制器作为智能小区网络中的一个智能节点,互联成网并上联至小区综合管理系统;从信息组成上来讲,家庭自动化系统包括语音信息、数据信息、视频信息以及控制信息等;从功能上来讲,家庭自动化系统包括安防功能(可视对讲、防盗报警、火灾探测、煤气泄露报警、玻璃破碎探测以及紧急呼叫按钮)、控制功能(灯光控制、空调控制、门锁控制以及其他家用电器的控制)。 家庭报警的防护区域分成两部分,即住宅周界防护和住宅内区域防护。住宅周界防护是指在住宅的门、窗上安装门磁开关;住宅内区域防护是指在主要通道、重要的房间内安装红外探测器。当家中有人时,住宅周界防护的防盗报警设备(门磁开关)设防,住宅内区域防护的防盗报警设备(红外探测器)撤防。当家人出门后,住宅周界防护的防盗报警设备(门磁开关)和住宅区域防护的防盗报警设备(红外探测器)均设防。当有非法侵入时,家庭控制器发出声光报警信号,通知家人及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另外,通过程序可设定报警点的等级和报警器的灵敏度。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对自身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关心,居家安全已成为当今小康之家优先考虑的问题。当您上班家中无人,或者仅有老人孩子在家,或者您晚上在家熟睡,您必须确保家庭成员和财产的绝对安全。 目前,众多住宅小区的安防防犯主要倚靠安装防盗窗、防盗门以及人工防犯。这样不仅有碍美观,不符合防火的要求、而且不能有效地防止坏人的侵入。现在全国都在开展建设安全文明的小区活动,提出取消防盗网,“走出牢笼”的口号。因此为配合捷报花园的现代化管理,担当起整个小区的安全保卫,给住户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本方案提供一套技术先进、性能完善的AURINE家庭报警系统,组成小区内的智能安全防范系统。AURINE作为一家专业电子安全服务公司,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以丰富的保安实际经验和知识,向社会提供各种超值安全设备服务,给用户带来安全和放心。 1.2设计思想 在小区内的每个住户单元安装一台报警主机,住户可选择安装在住户门口、窗户处安装门磁、紧急求助按钮、烟感探头、瓦斯探头、三鉴探头等报警感知设备,报警主机通过总线与管理中心的电脑相连接,进行安防信息管理,本系统具有远程报警功能,可选并联接打印机。如果发生盗贼闯入、抢劫、烟雾、燃气泄漏、玻璃破碎等紧急事故,传感器就会立即获知并由报警系统即刻触发声光警报以有效阻吓企图行窃的盗贼,而现场保安系统的密码键盘立即显示相应报警区域,使您的家人保持警戒;系统还会迅速向报警中心传送报警信息;报警中心接到警情后立即自动进行分辨处理,迅速识别判定警报类型、地点、用户,电子地图显示报警位置并瞬间检索打印用户报警信息,中心据此派出机动力量采取相应解救措施;系统具备24小时防破坏功能并自我监视,一旦有任何被破坏的迹象也会即刻报警。总之,无论白天黑夜,您离家在外还是在家休息,电子保安时时刻刻保护您的安全。这正是您能为您的家人、家庭、财产所做的最有效的安全防盗保护措施。 1.3系统设计目标 通过在住宅内门窗及室内其他部位安装各种探测器进行昼夜控制,当监测到警情时,通过住宅内的报警主机传送至智能管理中心的报警接收计算机、接收将准确显示警情发生的住户名称、地址和警报类型、提示保安人员迅速确认警情,及时赶赴现场,以确保住户和人身安全。 同时,住户也可通过固定式紧急呼叫报警系统,在住宅内发生抢劫案件和病人突发疾病时,向智能化管理中心呼叫报警,中心可根据情况迅速处理。 1.4报警设备选型原则 防盗报警系统的设计应当从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的使系统的结构简单、可靠,设计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 (1)系统可靠必须高,即使工作电源发生故障,系统也必须处于随时能够工作的状态。 (2)系统应具备一定的扩充能力,以适应日后使用功能的变化。 (3)报警器应安装在非法闯入者不易察觉的位置,和报警器相连的线路最好采用钢管暗埋的方式进行敷设。 (4)传感器尽量安装在不显眼的地方,当受损时易于发现,且容易处理的场所。 (5)系统应当符合有关的国家和福建省地方标准,即集散型结构通过总线方式将报警控制中心与现场控制器连接起来,而探测器则分别连接到现场控制器上。在难于布线的局部区域宜采用无线通信设备。 (6)系统应尽量采用标准产品,便于日后系统的维护和检修。 (7)系统必须采用多层次,立体化的防卫方式。目标保护不能出现控制盲区。 我们在为捷报花园进行家庭报警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以上原则,为住户建议和设计最为适用的报警系统设备,安装隐蔽灵活。 1.5系统组成 根据以上对家庭报警系统的要求分析我们选用AURINE生产的家庭报警系列产品,其系统组成如下: 家庭报警系统由住户前端、传输和管理中心三部分组成: 以上是其中的一部分,因为有图例,我把网址发给你 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ct.free.4082035.1/
麻烦采纳,谢谢!
Ⅲ 红学,研究者,都有谁
A
艾皓德:Halvor Eifring,University of Oslo,P.O.Box 1030 Blindern,N-0315 Oslo.(挪威奥斯陆大学中文系教授),TEL:+47-22854140
B
白盾(原名吴文慧):245021安徽省黄山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授)
C
蔡义江:100006北京东皇城根南街84号,TEL:65257173
曹涛:330002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
曹惠南:150000哈尔滨市建设街104号黑龙江省文学研究所
程景林:245000安徽省屯溪市徽洲师范专科学校
程贤章:510030广州市文德路75号广东省作家协会
崔溶澈:韩国高丽大学中文系,TEL:+82-2-924-7401
崔炳圭:韩国国立安东大学中文系
陈庆浩:12 Rue Dumas,93800 Epinay Sur Seine,France(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TEL:+33-1-48211482
陈家生:353000福建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校长),TEL0599)8831029
陈维昭:515063广东省汕头大学文学院,TEL0754)8438136
陈文新:430072武汉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陈毓罴:100035北京西直门南大街20楼104号(10073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TEL:66155920
陈冬季:831100新疆昌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
陈永宏:152054黑龙江省绥化市绥化地区教育学院
陈昌娟:300073天津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陈诏:200001解放日报社文艺部(主编)
陈熙中:100871北京大学中文系,TEL:62885748
陈益源:台湾台北县板桥市中正路375巷17号5楼(台北市中正大学中文系教授),TEL:+886-2-9604972
陈郁夫: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
陈永明:香港浸会学院中文系
陈惠琴:100875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陈可培:410076湖南省长沙交通学院外语系
陈继征:710049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中文系
陈心浩:325003温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陈琦:430014武汉图书馆文献部(助理馆员)
陈景河:130012长春市南湖新村63栋101室(吉林省红楼梦学会秘书长),TEL0431)5185304
陈墨:150080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D
丁三东:430072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丁广惠:150080哈尔滨市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丁淦:100009北京市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丁维忠:100009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
丁乃非:台湾中央大学英美语言学系文系
邸瑞平[女]:200062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邓绍基:10073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TEL:66160163
邓庆佑:100009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
邓遂夫:643000四川省自贡市歌舞剧团艺术室
邓魁英[女]:100088北京北太平庄师大红四楼102(100875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TEL:62208543
段启明:100037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TEL:68902058
戴胜蓝: 273164山东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
董文成:110036沈阳市辽宁大学中文系
杜正堂:223001江苏省淮阴师范专科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杜薇:471022河南省洛阳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杜春耕:100015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TEL:64372624
杜景华:100009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TEL:64634597
杜志军:100083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学院汉语言文化系
杜桂萍:150080哈尔滨市黑龙江大学《求是学刊》(文学编辑)
F
傅述先:台湾中正大学外文系
傅憎享:110031沈阳市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
付丽[女]:150006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富育光:130022长春市吉林省民族研究所
裴晋南: 161006黑龙江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
方刚:300073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
冯子礼:210300徐州市邳州市运河镇沿河路江苏省运河师范学校
冯文楼:710062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冯其庸:100009北京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G
高国藩:210008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高淮生:221008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
高云雷:150080哈尔滨市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高恒文:300073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
高志忠:157421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
高钦:158100黑龙江省大庆师范专科学校
高旼喜[女]:韩国翰林大学中国学科(副教授)
关四平:150080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葛永梅:321004浙江省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
顾鸣塘:200234上海市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副教授),TEL021)64700700
顾平旦:100009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TEL:64044598
顾建新:221008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文学学院
龚鹏程: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佛光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
过常宝:100875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郭小湄[女]:510632广州市暨南大学中文系,TEL:(020)85223356
郭全芝:235000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
郭豫适:200062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郭英德:100875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郭帼英:361021福建省厦门市厦门集美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
H
黄炽:225002扬州市扬州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
黄进德:225002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TEL0514)7365265
黄克:100009北京前海西街17号文化艺术出版社(编审)
黄立新:200434上海逸仙路460弄22号302室(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TEL021)65617603
贺信民:710000西安市西安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洪涛:香港九龙达之路香港城市大学语文学部(讲师)
洪铭水:台北市台湾东海大学文学院,TEL:+886-4-3590251
胡文彬:100054北京宣武区里仁街3号院1号楼1门601房(100009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TEL:63524642
胡文炜:312030浙江省绍兴县柯桥粮管所,TEL0575)4078599
胡邦炜:610073成都市四川省行政学院文秘系(教授),TEL028)7301243
胡小伟:100080北京市海淀区稻香园8号楼705房(10073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TEL:62551762
胡元翎:150080哈尔滨市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胡万川: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中语文学系(教授)
胡开敏:100009北京市中国艺术研究院
胡绍棠:066004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基础部(教授),TEL0335)3038111
胡益民:230039安徽大学中文系
胡经之:518060深圳大学中文系(教授)
胡晓明:430072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期刊社(副编审)
胡雪冈:325003温州师范学院
胡联浩:510080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科研所(高级工程师)
胡铁岩:310002杭州市清波新村五幢十七号210室
胡传淮:629100四川省蓬溪县政协
惠康佑:215101江苏省苏州市木渎南街89号
霍国玲[女]:100093北京市石景山区永乐小区83楼505号,TEL:68655191
霍松林: 710062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何永康:210097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TEL025)3728818
何旺生:230061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韩进廉:050016石家庄市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韩文志: 沈阳教育学院中文系
韩惠京:韩国Catholic大学中文系(教授)
寒知:430070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
赫登云(宛情):110002辽宁省沈阳市抚顺路19号燃料一公司
郝延霖:830046乌鲁木齐市新疆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
J
季学原:315211宁波市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季稚跃:200434上海市国权北路8弄16号302
贾穗:215005苏州市文化局
江宝钗[女]:台湾嘉义民雄国立中正大学中文系(助理研究员),TEL:+886-5-2428258
江慰庐:212002江苏省镇江市宝塔路182号201室,TEL0511)5277449
姜志军:150500《呼兰师专学报》编辑部
蒋文钦:325003浙江省温州市温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纪健生:235000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古籍所
金凡平[女]:325003温州大学管理学院,TEL0577)8314577
金品芳:325028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离休)
金宋平:澳大利亚纽卡素大学汉学部(教授)
K
柯庆明:台湾大学中文系
孔令彬:521040广东省潮州韩山市师范学院中文系
康来新: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
L
李艳梅[女]: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中正二路191号(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讲师),TEL:+886-3-7667667
李爱冬[女]:010010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李正中:300191天津市天津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正西:230061合肥市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
李锦文:417000湖南娄底地委党校(教授)
李庆信:610072成都市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李广柏:430079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李彦彬:030006太原市山西省石油公司
李田意: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退休教授、台湾东海大学客座教授
李福清:淡江大学俄国研究所
李国梁:100050黑龙江省委党校(党委书记、黑龙江省红学会理事长),TEL0451)6324791
李厚基: 300073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
李春祥: 475000开封市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李放: 110031沈阳市沈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李奉佐:112000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红旗街23委文明二号楼一单元131号
李知其:香港九龙邮箱70719号
李忠昌:100031沈阳市皇姑区嫩江街33号《综合治理大观》杂志社(编审),TEL024)6229204
李岚:222005江苏省连云港市淮海工学院中文系(讲师)
李一鹗:102500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对外贸易公司
李致忠:100081北京市海淀区国家图书馆
李虹:100009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
李小龙:710069西北大学5号信箱
李朝正:610064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中文系
黎国器: 海南师专中文系
赖振寅:810008西宁市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赖芳伶:台湾中兴大学中文系
赖泽涵:台湾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
赖浩明:412000湖南省株州市七一路市化工局宿舍25-306信箱
梁宗奎:276005山东省临祈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梁归智:116029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梁国辅: 273164山东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
吕福田:150080哈尔滨市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吕启祥[女]:100009北京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廖育廉(笔名王大方):加州大学管理学院
廖咸浩:台湾大学外文系
罗凤珠[女]:台湾桃园县中坜市强国路53巷6弄1-1号(台湾元智大学人文社会学院中国文学网路系统研究院讲师),TEL:+886-3-4635097
罗德湛:台北市士林区中社路二段45巷4号(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TEL:+886-2-8411493
罗宪敏:423000湖南省郴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教授)
罗书华:200433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罗耀东:235000安徽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美术系
罗德荣:300071南开大学中文系
林明德: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教授)
林冠夫:100025北京朝阳区红庙北里1号楼15层1号(100009北京市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
林方直:010021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大学中文系(教授)
林骅:300073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TEL:(022)27475691
刘梦溪:100027北京新源里西一楼B座(100009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TEL:64613789
刘吉鹏:276005山东省临祈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刘宏彬:430080武汉市武钢职工大学(副教授),TEL027)6881859
刘相雨:273165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
刘永良:028043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刘上生:410080长沙市岳麓山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刘继保:471022河南省洛阳师专中文系(副教授),TEL0379)5512267
刘德鸿:261043山东省淮坊市山东省昌淮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
刘世德:100021北京劲松九区902楼606室(10073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TEL:67755632
刘敬圻:150080哈尔滨市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刘盛昌: 273450山东临沂师范专科学校
刘兴汉: 132013长春市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
刘广定:台湾大学化学系
刘竞:410081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刘雪芹:530006南宁市广西民族学院外语学院
刘万里:514015广东省梅州市嘉应大学中文系
卢兴基: 10073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陆树仑: 200433复旦大学中文系
鲁德才:300071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
隆顺新:064000河北省丰润县政协文史办
逯耀东: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乐于时:110031沈阳市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
雷广平:066311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南戴河首钢长白机械厂(党委书记),TEL0335)4053308
柳正午: 530004广西大学中文系
柳存仁: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Ⅳ 王青梅的主要学术成果(2001年以后)
1. 涉外商务案例导读 省社联科普课题 2008年立项 项目负责人
2. “法律与文学”研究的可能性分析 省留学基金项目 2006年立项 项目负责人
3. 案例教学法于专门用途英语中的应用研究 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2006年立项 项目负责人
4. “文学中的法律”研究 宁波大学科研基金 2006年立项 项目负责人
5.“涉外经济中法律文件的翻译” 宁大外语服务中心 2005年立项 项目负责人
6. 不良自主学习效果的元认知理论分析学校科研基金 2005年立项 主要参加人
7. 法律英语案例教学----案例研究 宁波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 2004年立项 项目负责人
8. 话语与话语分析, 省社联项目 2003年立项 主要参加人
9. 法律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宁波大学人才基金 2002年立项 项目负责人
10.现实主义传统在美国先锋派戏剧中的再现 学校科研基金 2002立项 主要参加人 1. 国内外案例教学综述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版),2009-6-1,《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中列入英文要目
2.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综合调研报告中国西部科技,2009-6-1
3. “法律与文学”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09-6-1
4. 论案例教学法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9-4-20
5. 图式理论与法律英语教学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版)2006-11-1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版中列入英文要目
6. 法律英语的模糊性特征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版)2005-11-1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版中列入英文要目
7. 法律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究---以案例教学法为例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版)2003-11-1
8. 广告英语的用词特点分析 呼兰师专学报 2001年
9. 浅谈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1年并获黑龙江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10.WHEN的多种译法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1年
11.英语歧义分析 黑龙江教育学报学报2001年 1.实用法律英语教程(自编教材) 2005年立项 获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资助(待出版)
2.大学英语四级全真题 外文出版社 2003年 编委
3.鹤城御鉴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1年 校译
Ⅳ 我想找姜山和陈石平的简介
[编辑本段]姜山简介
姜山,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80后写手,主要从事小说及影视剧本创作。1982年11月16日出生于我国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的故乡——哈尔滨市呼兰县(现为哈尔滨市呼兰区)。2002年因长篇小说处女作《我们十七八》被保送到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学习,引起强烈反响,并因此成名,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开设课程古代文学、基础写作等。
[编辑本段]主要创作
一、2002年6月,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长篇小说《我们十七八》,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曹文轩教授为之作序。
二、2003年3月,受中央电视台、黑龙江省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郑都影视广告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创作出24集电视连续剧《走过冬季》的电视文学剧本。
三、2004年12月,电视剧本《走过冬季》通过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审批立项,准许拍摄。
四、2005年1月,《走过冬季》由郭林导演执导,在哈尔滨市顺利开机,并于2005年4月结束拍摄。
五、2005年11月中旬,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诗集《似诗非诗》(暂命名)。
六、2006年,创作并完成24集工业题材电视剧《咱们工人老大哥》
七、2003年《剧作家》:电视剧本《非常时期的爱情》。
八、2005年《北大荒文学》: 短篇小说《小Z这家伙》。
九、2003年《诗林》:古诗词《姜山词二首》。
十、2001年《语文天地》:诗歌《寸草春晖》
十一、于2004年《诗词歌赋》:《姜山自度词》(6首)。
[编辑本段]科研成果
一、2003年5月在《写作》杂志下半月刊发表论文《长篇小说〈我们十七八〉创作谈》。
二、2004——2005年,参加黑龙江省教育厅科研立项、经费资助项目《萧红艺术研究》。
三、2004年5月,在华南师范大学《语文月刊》第五期(总第266期)上发表论文《视景闻声意境幽——王维〈田园乐〉其六浅析》。
四、2003年6月,在《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3期第21卷(总第104期)发表论文《生活·感悟·品格》。
五、2003年6月,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师专学报》第2期(总第76期)发表论文《外来词说要及哲学思考》。
六、2004年3月,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师专学报》第1期(总第79期)发表《〈呼兰河传〉:一首悠悠的思乡曲》。
七、《长篇小说〈我们十七八〉创作谈》以及《外来词说要及哲学思考》,分别被香港学术刊物《现代教育研究》、《教育经济与管理》要求刊登。
Ⅵ 《鲁滨逊漂流记》的人物真实性、时间真实性、细节描写真实性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
-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启蒙思想窥探 作者:张红梅, 期刊 时代文学(双月版)SHIDAI WENXUE 2006年 第04期- 鲁滨逊--生活在上帝影子下的启蒙主义者 作者:王亮, 期刊 呼兰师专学报JOURNAL OF HULAN TEACHERS COLLEGE 2004年 第01期- 《鲁滨逊漂流记》中圣经原型人物简析 An Analysis of the Biblical Archetypes in Daniel Defoe's Robinson Crusoe 作者:王莲莲, 期刊-核心期刊 武警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ACADEMY 2008年 第09期- 库切小说《敌手》中的女性主义叙事视角 作者:韩瑞辉, 期刊-核心期刊 江西社会科学JIANGXI SOCIAL SCIENCES 2007年 第04期- 《鲁滨逊漂流记》与西方乌托邦思想 Robinson Crusoe and Utopian Thought of the West 作者:牛红英, 期刊-核心期刊 外国文学研究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2007年 第05期- 资本主义商人的文学滥觞-对鲁宾逊的解读 作者:陈林, 期刊 科技创新导报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2008年 第06期-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作者:王艳, 期刊 美与时代(下半月)BEAUTY & TIMES 2006年 第08期-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作者:邱琳, 期刊 作文世界(中学版)WORLD OF COMPOSITION 2007年 第09期- 战胜自我--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作者:王子月, 期刊 小学生时空XIAO XUE SHENG SHI KONG 2005年 第12期- 《鲁宾逊漂流记》艺术手法浅探 作者:苏艳斋, 期刊-核心期刊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2008年 第04期- 鲁滨逊形象的现代性反思 Reflections on the Image of Robinson from the Perspective Modernity 作者:王文华, 期刊-核心期刊 外国文学研究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2004年 第01期- 清教主义和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 作者:齐昂昆,于洪颖, 期刊 南昌高专学报JOURNAL OF NANCHANG JUNIOR COLLEGE 2006年 第02期-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表现的笛福宗教观 The Religious Views in Daniel Defoe's Robinson Crusoe 作者:杜曼·叶尔江, 期刊 甘肃高师学报JOURNAL OF GANSU NORMAL COLLEGES 2003年 第06期- 《鲁滨逊漂流记》艺术世界的象征意义 The Symbol Meaning of the Robinson Crusoe's Art World 作者:刘建军,刘雪峰, 期刊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01年 第04期- 相似的开端不同的结局--《鲁滨逊漂流记》与《蝇王》对比研究 作者:郭爱莲, 期刊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6年 第01期- 试论《蝇王》对《鲁滨逊漂流记》的"移位"性叙述 On the displacement narration of Lord of Flies to Robinson Crusoe 作者:杨瑶, 期刊-核心期刊 新余高专学报JOURNAL OF XINYU COLLEGE 2008年 第04期- 《鲁滨逊漂流记》与父权帝国 Robinson Crusoe and the Patriarchal Empire 作者:蹇昌槐, 期刊-核心期刊 外国文学研究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2003年 第06期- 一个真正的资产者--鲁滨逊形象探议 A Genuine Bourgeois--Probe into the Figure of Robinson 作者:张皎玲, 期刊 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YUNCHENG COLLEGE 2001年 第02期- 鲁滨逊精神两面观 Two Aspects of the Spirit of Robinson Crusoe 作者:魏颖超, 期刊-核心期刊 外语研究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2003年 第03期- 中国近代价值观变革的启蒙意义 作者:宋惠昌, 期刊-核心期刊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2008年 第01期
Ⅶ 董小川的主要科研成果
公开发表的论著总计19部(1991—2009年,按时间顺序编写)
1.姜德昌等主编《世界大事典》,南海出版公司1991年版(本人写12万字)
2 .张秀枫、张惠诚主编《王冠的角逐》,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版(本人写10万字)
3.张秀枫、攸迪主编《血腥的阴谋——中外历史上著名的谋杀纪实》,国际文化出版 公司1993年版(本人写10万字)
4.《美俄关系史研究(1648—1917)》,专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0万字)
5.《儒家文化与美国基督新教文化》,专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20万字)
6.《世界史纲》(下卷主编之一)(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40万字)
7.《历史的丰碑丛书——玻利瓦尔》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4万字)
8.《历史的丰碑丛书——克伦威尔》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4万字)
9.《历史的丰碑丛书——恺撒》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4万字)
10.《世界近代史》,函授教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本人写15万字)
11.《家庭的进化》(《人类文明史图鉴》丛书之一,译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5万字)
12.《世界文化史》(主编)(教育部师范司专升本“面向21世纪”函授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47万字)
13.《20世纪美国宗教与政治》,专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5万字)
14.《美国文化概论》,专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0万字)
15.《现代欧美国家宗教多元化的历史与现实》,专著,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年版(30万字)
16.《现代欧美国家民族同化与排斥》,论文集,主编,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年版(30万字)
17.《巴黎城市史》,译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40万字)
18.《玻利维亚史》,译著,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23万字)
19.《埃塞俄比亚史》译著,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25万字)
公开发表的论文总计59篇(1980—2009年,按时间顺序编写)
(一)1980—1986年,作为中学教师时期
1.《谈谈高中世界历史插图的利用》,《中学历史教学》1980年第6期(4000字)
2.《雅典奴隶制共和国的阶级对立和演变是怎样的》,《中学历史教学》1981年第6期(3000字)
3.《阿古柏》,《中学历史教学》1986年第4期(2000字)
4.《现代、科学、民主、宗教和生活方式》(英,汤因比,译文),《文摘》(上海)1986年第11期(5000字)
(二)1987—1989年,作为师大助教时期
5.《论英国复辟时期的政权性质》,《东北师大学报》1987年第5期(7000字)
6.《资本主义现代化问题学术研讨会记要》,《世界史研究动态》1988年第11期(3000字)
7.《苏联史学界关于俄国半殖民地问题的论争》,《世界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1期(8000字)
8.《俄国的外国资本问题》,《东北师大学报》1989年第3期(10000字)
(三)1990—1994年,作为讲师时期
9.《应当重视近代世界各国阶级和阶级关系的研究》,《东北师大学报》1990年第5期(7000字)
10.《中日初中历史教材对比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1991年第1期(7000字)
11.《把马列主义教育融于世界近代史教学之中》,《教学研究》(东北师大)1991年第2期(5000字)
12.《巴黎公社的创举和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宣言>的“唯一修改”》,《东北师大学报》1991年第2期(7000字)
13.《英国清教运动研究述评》,《世界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9期(7000字)
14.《马克思关系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使命的理论再研究》,《理论探讨》1992年第4期(8000字)
15.《拿破仑战争对俄国的影响》,《长春师院学报》1992年第3期(7000字)
16.《论16-17世纪英国清教运动》,《延边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8000字)
17.《清教徒考辨》,《松辽学刊》1992年第2期(7000字)
18.《清教运动与资产阶级民主》,《东北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8000字)
19.《论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北方论丛》1992年第1期(8000字)
20.《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理论”再认识》,《光明日报》1992年10月10日(3000字)
21.《历史学的学科特点与历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东北师大)1993年第2期(4000字)
22.《门罗宣言以前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政策及其演变》》,《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第3期(8000字)
23.《拉丁美洲依附研究中的理论分歧》,《东师史学》1994年第1期(8000字)
24.《“满鲜互换主义”探析》,《东北师大学报》1994年第4期(9000字)
25.《拉丁美洲依附研究再评介》,《求是学刊》1994年第4期(9000字)
(四)1995—1999年,为副教授时期
26.《日俄战争后美日俄争夺中国东北问题》载《东师史学》1995年《第2期》(8000字)
27.《论20世纪初期的美俄关系》载《东北师大学报》1995年第3期(8000字)
28.《19世纪末期以前美俄友好关系探源》载《松辽学刊》1995年第2期(8000字)
29.《恩格斯的历史认识和史学研究》载《东北师大学报》1996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7年第2期《历史学》(K1)转载)(8000字)
30.《历史行为的客观作用问题》载《社会科学》(上海)1997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7年第6期《哲学原理》(B1)转载)(8000字)
31.《阿拉斯加割让问题研究》载《世界历史》1998年第4期(1.2万字)
32.《美国政教分离制度的历史思考》载《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1.2万字)
33.《关于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几个问题》载《美国研究》1998年第4期(1.5万字)
34.《宗教类别论》载《东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9年第1期《宗教》(B9)转载)(9000字)
35.《中西文化共性论纲》载《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9年第8期《文化研究》(G0)转载)(1万字)
36.《美国宗教与政治》载《呼兰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9000字)
(五)2000—2008年,作为教授时期
37.《科学和神学——现代美国文明的两大支柱》载《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0年第5期《历史学》(K1)转载)(8000字)
38.《“门户开放政策”研究的新视角》载《光明日报》2000年12月15日C3版(2000字)
39.《上帝——体悟美国文化的钥匙》载《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3期(9000字)
40.《美国宗教民族主义的历史考察》载《史学集刊》(吉林大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2年第3期《宗教》(B9)转载)2002年第1期(9000字)
41.《美国文化特点综论》载《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2年第11期《文化研究》(G0)转载)(9000字)
42.《天主教在20世纪下半期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载《基督宗教研究》第五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10000字)
43.《美国本土主义运动评析》载《美国研究》2004年第3期(18000字)(CSSCI检索)
44.《美国人心目中的人种和种族概念与观念》载《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3期(11000字)(CSSCI检索)
45.《宗教多元化——美国多元社会的根基》,载《宗教与美国社会》,第二辑,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18000字)
46.《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再认识》载《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2期(11000字)(CSSCI检索)(入选2005年《中国学术年鉴》)
47.《现代英国宗教多元化的历史成因、表现及其特点》载《世界历史》2005年第6期(13000字)(CSSCI检索)
48.《加拿大宗教多元化》载《基督宗教研究》第8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12月(10000字)
49.《美利坚民族认同问题探究》载《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12000字)(CSSCI检索)
50.《西方文化再认识》载《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2期(15000字)(CSSCI检索)
51.《文化历史学新论》载《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11000字)(CSSCI检索)
52.《西方文化扩散的分析》载《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5期(10000字)(CSSCI检索)
53.《“近代西方文明学术研讨会”综述》,载《世界历史》,2007年第6期(3000字)(CSSCI检索)
54.《西方文化史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载《历史教学问题》,2008年第1期(10000字)(CSSCI检索)
55.《本科通识课<西方文化史>教学的几点体会>》,载《教学研究》,2008年第1期(3000字)
56.《试论本科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问题》,载《历史教学问题》2008年第4期(5000字)(CSSCI检索)
57.《“美国新基督教右翼”的概念及相关问题研究—兼评国内学界同类研究》,载《东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4期(13000字)(CSSCI检索)
58.《学位论文与教育硕士(历史学科)研究生培养》,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第4期(CSSCI检索)
59.《试论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的特征》,载《东北师大学报》2009年第3期(10000字)(CSSCI检索)
Ⅷ 我想知道关于《世说新语》国内外研究动态
有关世说新语的相关论著
1. 世说新语——中国人的机智/王敏政/台湾星光出版社1985年版
2. 世说新语中所反映的思想/朴美龄/台湾文津出版社1990年版
3. 六朝名士:世说新语/张健/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
4. 世说新语研究/王能宪/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5. 世说探幽/萧艾/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
6. 世说新语词语考释/郭在贻/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7. 世说新语辞典/张永言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 世说新语词典/张万起/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9. 世说新语考释/吴金华/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0. 世说新语整体研究/张叔宁/南京出版社1994年版
11. 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宁稼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2. 世说新语语言研究/张振德等/巴蜀书社1995年版
13. 世说新语研究/范子晔/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 世说新语发微/王守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5. 世说新语研究/蒋凡/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16. 中国人的机智:以《世说新语》为中心/(日)井波律子著、李庆、张荣湄译/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17. 日月清朗 千古风流——《世说新语》/李建中、高文强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相关论文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徐正英、常佩雨/郑州大学学报6/1999
《世说新语》的形而上品格/陈迎辉/内蒙古大学学报6/1999
论《世说新语》与新闻写作/帅政、孟晖/晋阳学刊6/1999
《世说新语译注》读后/方一新、王云路/书品6/1999
刘义庆的身世境遇与《世说新语》的编纂动因/宁稼雨/湖北大学学报1/2000
《世说新语》类目设定的思想旨归何在?/宁稼雨/天津社会科学2/2000
时代学风的印迹与思考——三部《世说新与》研究著作述评/宁稼雨/社会科学2/2000
《世说新语》中的流品意识/宁稼雨/呼兰师专学报1/2000
《世说新语》中樗蒲的文化精神/宁稼雨/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2000
林下风气:《世说新语》塑造的魏晋新女性/范子烨/文史知识2/2000
《世说新语》词语考辨/汪维辉/中国语文2/2000
20世纪《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综述/汪龙麟/殷都学刊1/2000
《世说新语》成书的社会氛围/宁稼雨/东方丛刊2/2000
对历史真实的冲淡与对艺术真实的强化——论《世说新语》的叙事原则/刘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2000
《世说新语》非小说论/刘军/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2000
20世纪《世说新语》研究综述/刘强/文史知识4/2000
《世说新语》书名与类目释义/宁稼雨/文献3/2000
从《世说新语》看维摩在家居士观念的影响/宁稼雨/南开学报4/2000
《世说新语》成于众手说详证/宁稼雨/中华文史论丛第63辑
《世说新语》人物品评的唯美倾向/张勇/阜阳师范学院学报4/2000
论《世说新语》的分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孙逊、秦川/中华文史论丛第63辑
鬼蜮世界的名士风流—谈魏晋风度在志怪小说中的折射/高玉海/辽宁大学学报5/2000
神貌绰约 青蓝并辉——谈《世说新语》与《浮生六记》/齐慧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3/2000
《世说新语》的语言艺术/刘正国/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2000
《搜神记》与《世说新语》的“是”字判断句比较研究/梁兴华/贵州文史丛刊4/2000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人文精神/谭爱娟/长沙大学学报3/2000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特点/景圣琪/南通师范学院学报4/2000
神貌绰约 青蓝并辉——谈《世说新语》与《浮生六记》/齐慧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3/2000
《世说新语》语言的模糊美/杨芳/暨南学报6/2000
《世说新语》语言的模糊美/杨芳/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5/2000
《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世说新语》与《史记》名词作状语比较/何乐士/湖北大学学报6/2000
从《世说新语》的语言现象看闽语与吴语的关系/王建设/华侨大学学报4/2000
《世说新语》三词考补/沈光梅/湖州师范学院学报4/2000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孝悌之风/刘强/阴山学刊1/2001
《世说新语》中的女性意识/钟怡音/龙岩师专学报1/2001
试论《世说新语》的史料价值/鲁统彦/东岳论丛1/2001
《晋书》取材《世说新语》之管见/高淑清/社会科学战线1/2001
《世说新语》札记/游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2001
人物通讯写作对《世说新语》的借鉴/秦卫明/写作2/2001
从《世说新语》看判断词“是”的发展与“非”“不”的关系/萧娅曼/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2001
从《世说新语》看玄言诗的世俗底蕴/徐国荣/暨南学报3/2001
从《世说新语》看山水美与人格美之关系/王治理/重庆社会科学3/2001
论《世说新语》与《红楼梦》的人物塑造/闫秀平/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2001
《世说新语》“下”字拾义/王柯/古汉语研究2/2001
《世说新语》受贬斥原因简析/姜桂芳/文史杂志4/2001
论《世说新语》刻画的曹操形象及其发展/吴代芳/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2001
从《世说新语》复合词的结构方式看汉语造词法在中古的发展/马连湘/东疆学刊3/2001
今本《世说新语》版本之源流/张叔宁/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4/2001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的多层面性/刘湘兰/湖南商学院学报5/2001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的隐逸思想/刘湘兰/湘潭师范学院学报6/2001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审美风尚的变迁/孙海洋、刘龙洲/湘潭工学院学报(社科版)4/2001
《世说新语》人物形象塑造小议/刘友朋/天中学刊6/2001
从《世说新语》看服药的士族精神/宁稼雨/南开学报1/2002
《世说新语》中的文人风情/孙水娟/绥化师专学报1/2002
《世说新语》“难之”的解释/侯亮宇/台湾国文天地17卷9期(2002年2月)
论《世说新语》的生命意识及其哲学生成/谭坤/山西师大学报2/2002
我也在准备世说新语的资料,关于女性形象的,如果有,可以相互交流啊!
Ⅸ 萧红《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的文学批评分别可以从哪些分析方法入手去写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个天才型女作家。在短短9年的创作生涯(从1933年5月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算起)中,共出版过11部集子:《跋涉》、《生死场》、《商市街》、《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小城三月》、《呼兰河传》和《马伯乐》,创作总字数近百万,显示了不可多得的艺术才华和创作生命力。从上个世纪30年代跻身文坛以来,萧红一直以她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目光。然而萧红又是不幸的,她的作品跟她的人生一样,长久在风雨飘零中饱受寂寞之苦,因为她的作品长久以来并没有获得应有的理解。
自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萧红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是确立期(1935-1942),鲁迅和胡风对《生死场》的经典性评价,开创了萧红研究的先河。二是回忆期(1942-文革结束前后),此时多为悼念性文章,表达了友人、朋友对萧红本人及其作品的感性印象,较有影响的是茅盾为《呼兰河传》作的序,骆宾基的《萧红小传》,许广平的《忆萧红》、《追忆萧红》,聂绀弩的《在西安》,丁玲的《风雨中忆萧红》。茅盾对萧红后期创作滞后于大时代的评价代表了那个时期主流评论话语的声音。三是发展期(新时期至今),新时期以来,萧红研究一度形成热潮并呈纵深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这样6个方面:1.对萧红生平、身世和情感经历的研究;2.对萧红作品研究,特别是萧红后期的一些作品在此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3.对萧红其他小说、散文及诗歌的研究;4.研究角度的多元化,如从比较学的角度关照萧红,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萧红等;5.对萧红创作源流的研究;6.对萧红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追求的研究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萧红研究的向前发展。
新时期以前的萧红研究除了鲁迅、茅盾等权威评价外,成果不多。本文主要以新时期以来的萧红研究为主,着重从以下6个方面对萧红研究进行梳理,试图从中寻找萧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新的突破口。
一、对萧红生平、身世和情感经历的研究
萧红个人的复杂身世和传奇经历在新时期研究的初期就吸引了广大研究者的目光。一时间许多研究者致力于萧红生平经历的考证,撰写了大量的回忆录,并且还陆续有许多萧红传记问世。如美国葛浩文的《萧红评传》(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日本中村龙夫的《火烧云——萧红小传》(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萧凤的《萧红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12月出版)、王观泉的《怀念萧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松鹰和刘慧心的《落红萧萧》(四川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李重华的《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孙延林和姜莹编的《怀念你——萧红》( 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铁峰的《萧红传》(北方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王小妮的《人鸟低飞——萧红流离的一生》(长春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季红真的《萧红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曹革成的《跋涉生死场的女人萧红》(华艺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等等。这些对于我们更好地进入萧红的文学世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有很多关于萧红身世和经历中有所争议的问题在此得到解决,如1980年萧军的《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版)问世,其中谈到“疑心以致确定他(张秀珂)现在的父亲张选三并不是他和萧红真正的亲生父亲”,由此引发了萧红“生女说”和“养女说”的身世之辩。后经调查,得出萧红为张选三亲生女的结论。2004年3月孙茂山主编的萧红研究最新研究文集《萧红身世考》由哈尔滨出版社正式出版,从此“生女说”、“养女说”之争画上了句号。
对作家身世及生活道路上一些谜团的澄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作家和进入作品,但是假如在一些无关痛痒的细枝末节上过多地纠缠,花费过多的精力,似乎有些失当。而且在一些问题上由于当事人的健在,众说纷纭,也会使许多原本简单的东西变得复杂了,这些都应当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就像一位研究者所说的“问题的关键不是事实的真相,而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对萧红创作的影响”。
二、对萧红作品的研究
作为一个真正的研究者,吸引他们目光的还是萧红以“细致的观察力和越轨的笔致”写出来的那一部部表现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力透纸背”(鲁迅语)的作品。由于鲁迅和胡风两位大家的序跋,《生死场》一出来,就让上海文坛接受了它,也使萧红一夜成名。并且这篇序言和读后记从一开始就给《生死场》树立了一个权威评价,影响至今。以前的研究者一般把《生死场》定性为“抗日文学”,但新时期以来,许多研究者从新的角度来观照,发现了其中被忽略的内涵,提出了不同意见。如邢富君、陆文采的《农民对命运挣扎的乡土文学——〈生死场〉再评价》(《北方论丛》1982年第1期)指出这部作品其实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是以农民对命运的挣扎为主题的。也有学者认为不能用一个单一的先行主题来解释《生死场》,而应该从作家对生与死的人类命运的思考出发,许多不能解释或解释牵强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皇甫晓涛《一语难尽——〈生死场〉的多层意蕴与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多维结构》,《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3期)。刘禾的《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在讨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实践与国家民族文学的关系问题时,以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为例,从生产层面与接受层面上指出了“萧红在小说的空间里与民族国家话语的交锋”〔1〕,为我们研究萧红提出了新的角度。而摩罗的《〈生死场〉的文本断裂及萧红的文学贡献》(《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10期)认为,《生死场》主要不在于写抗战,其三分之二的内容与抗战毫无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写生民的生、老、病、死,这体现了萧红最深彻的人生感触。
新时期以来的许多评论都试图摆脱萧红研究中旧有权威的框架,并力图全方位地接近作家本身,这是可喜的现象。萧红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受“抗日救亡”呼声震天的这样一个潮流的裹挟,加上萧红本身是个爱国的热血青年,在她的第一本小说里写抗日是理所当然的。但由于个人的经历和学养,使她无法深入直接地描写抗日,所以才会在她的文本中呈现出对农民底层生活的大量描写,而对抗日主题描写不多。可以说萧红的《生死场》在当时是无意识地打了一个擦边球,由于时代关系,把它定性为“抗日文学”无可厚非,但我们今天的研究就应该更深入到文本本身了,把作品原有的主题意义、思想内容等还原出来。
萧红自《生死场》之后的所有创作都与时代要求显得很隔膜,1940年萧红创作完成长篇《呼兰河传》。“当萧红写《呼兰河传》时,其他中国作家们大都在写战时报道文学、短文、戏剧,或者写抗日性的小说或短篇宣传品等作品”〔2〕。对当时的萧红来说,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批评界的责难。20世纪40年代影响最大的评论文章无疑是茅盾的《〈呼兰河传〉序》:“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3〕。这与鲁迅先生的“生的坚强”、“死的挣扎”一样成为评论萧红作品的名句。但是艺术上的有限肯定之后,茅盾作为一个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作家和权威评论家,对萧红这样一个以《生死场》崛起文坛的作家却“在1940年前后这样的大时代”,怀着“苦闷而寂寞”的情绪,“回忆这寂寞的小城”,认为“多少有点不可解”。因为在萧红的这部小说里“看不到封建的剥削和压迫,也看不到日本帝国主义那种血腥的侵略。”这就在思想上否定了《呼兰河传》。在当时的语境中,茅盾的这一评价与其说是赞扬,不如说是否定,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以后几十年评论界对《呼兰河传》的低调处理。
新时期以来,随着萧红研究热潮的掀起,萧红后期的作品也备受瞩目,并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萧红后期创作思想产生了争议。铁峰在《萧红的文学之路》中认为:“《呼兰河传》的最大缺点,就是由于作者在抗战时期创作思想出现偏差,否定文学作品的阶级性,把揭露批判的笔触‘对着人类的愚昧’,从而过分夸大了劳动人民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没有写出一个积极的人物,也没反映出时代的根本特点,更没表现出抗战时期人民的要求和愿望。这就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意义。”〔4〕但是大多数学者对萧红后期创作思想则持肯定态度。韩文敏《〈呼兰河传〉我见》(《文学评论》1982年第4期)认为《呼兰河传》是《生死场》之后对生活的认识和理想的深化,她较早地指出了《呼兰河传》深刻的思想性,认为其并非思想创作上的退步。皇甫晓涛在《萧红现象——兼谈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几个困惑点》(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年出版)中认为,《呼兰河传》与时代审美要求在整体上是一致的,同时也为“国民性”主题的发展寻找到一个新的转折点,因而是萧红“走向成熟的标志”。此外,刘乃翘和王雅茹在《萧红评传》(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版)中认为:从萧红“作家不是属于某个阶级,作家是属于人类的。现在或者过去,作家们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的主张中(在1938年4月的第三次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我们也看出了萧红创作思想的逐步提高和深化,她创作的着眼点不仅仅局限在国民抗战意识的鼓动、激发和歌颂上,更将视角深入到国民觉醒并抗争的根本——国民性上,这一点同鲁迅先生的创作思想是相通的。
萧红后期的长篇《马伯乐》一直无人问津,研究甚少,一般认为《马伯乐》是一部失败之作,主人公马伯乐更是一个自私自利的逃跑主义者。不过李重华在《也评马伯乐形象》(《绥化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中却为之辩驳,认为马伯乐是一个复杂的新人形象,他有着进步的倾向,此观点较为新颖。秦林芳《论萧红的创作道路——从题材说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认为《马伯乐》是萧红师承了鲁迅的文学观,站在“改造民族的病态”的高度来选择并表现题材的,是“改造病态思想”的继续。另外黄晓娟在她的博士论文《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中也认为萧红的《马伯乐》写的是在当时作品中几乎被遗忘的国民性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