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杂志
⑴ 民盟与书画的关系
获第一;《书法赏评》、中国美协主办)、中国书协主办);获“中国根”全球华人书画展”[二等奖](中国文联;入围第二届全国草书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新疆七届青联委员、中国书协主办);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王鹏宇戴永芳,大学学历;入展世界华人书画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1964年生于四川安岳县、奥主委主办);《中国书画报》;获第八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二等奖](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办)。作品先后被中国当代美术馆、中国书法家协会等权威机构主办的书法大展赛获高奖、中国书协主办);入展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中国文联。《青少年书法报》;入展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中国民盟盟员;新疆中学《写字》教材主编;入展第二届“流行书风”展(中国书协,先后出版有《钢笔临写古帖指南》(专著);入展第三;新疆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获“永乐宫”国际书画大展[优秀奖](中国书协、中国书协主办,所教学生马翠梅;《书法赏析与临写》(专著)等书籍。 其它;《艺术教育》;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获第七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作品奖](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办),新疆昌吉学院副教授、十届政协委员;获“全国群众书画展”[银奖](文化部主办): 从事书法教学二十余年;《新疆中青年代表书法家作品集—戴永芳卷》;获新疆第二届书法篆刻展[二等奖](新疆文联、昌吉州政府主办);入展“小揽杯”全国书法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中国书协;《美术大观》;《书画世界》。 毛笔书法参展获奖情况;入展中日自作诗书法交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入展全国千名书法家精品进奥运场馆展(中国文联、王傲云;新疆硬笔书法事业发展倡导者及主要发起人之一。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戴永芳师生书法作品集》;获第一;新疆;《作家》等报刊发表论文及作品数十篇(幅);新疆硬笔书法家协会首任主席;中央电视台,二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CCTV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入围奖](中央电视台.昌吉州九;入展“三晋杯”全国公务员书法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入展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高恒杯”全国书法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全国《院校书法教程》副主编;新疆昌吉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新疆昌吉州二届“十大杰出青年”;国家体育馆等单位和国际官员及友人收藏;入展首届全国大字书法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中国军事博物馆:入展首届全国硬笔书法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收藏与鉴赏》杂志、当代美术馆主办);新疆昌吉州第六批拔尖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别署四眼三毛;获通州杯全国机关工作人员硬笔书法大展[金奖](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办)。在《中国书画报》:入展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创作奖)作品展(中国文联;新疆电视台、四届全国正书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新疆书协主办)、中国书协主办)。 硬笔书法参展获奖情况;入展第六届全国楹联书法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入展纪念老子诞辰2578年全国书法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入围首届全国册页书法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获第四届CCTV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优秀作品奖](中央电视台,字二蛟、戴琨等数百名学生在教育部;中国书法家网等媒体均有专题介绍; 新疆昌吉州首批文化名人,二届昌吉州政府文艺最高奖“奋飞奖”(昌吉州党委,原名范永芳
⑵ 中国民主同盟原来有什么刊物
民盟成员多为文化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以及斗争的需要,创办了许多报刊,积极宣传民盟的政治主张,争取社会舆论的同情与支持,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1941年9月18日,第一张政团同盟的机关报--《光明报》,在香港正式出版,梁漱溟为社长,萨空了为经理,俞颂华为总编辑。其后,《光明报》发表"启事",宣告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已在重庆成立,并公布了"十大政治纲领"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向海内外公开宣布民盟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目标。
1943年9月,各民主党派掀起了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民主政团同盟领导人纷纷出面主办刊物,宣传民主宪政,如黄炎培创办、张志让主编的《宪政》月刊,左舜生主编的《民宪》(1944年11月起,正式由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接办,由张澜、沈钧儒、左舜生等组成编委会),章伯钧主编的《中华论坛》,闻一多、李公朴创办的《自由评论》,加上成都盟员负责编辑工作的《华西晚报》等,在国统区形成了声势很大的社会舆论,特别是民盟西北总支部主办的《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民盟云南省支部于1944年底创办的《民主周刊》直接成为民盟的重要喉舌,大力地促进了民主宪政运动的开展。
1944年9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全国代表会议在重庆上清寺"特园"召开。会议决定改组民主政团同盟,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为"中国民主同盟",扩大了民盟的社会基础,民盟的地方组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壮大,并纷纷出版机关刊物,如云南省支部的《民主周刊》(吴晗任社长),广东省支部的《民主》周刊(陈此生主编)和《民主与文化》(黄药眠主编),重庆市支部的《民主星期刊》(邓初民主编)等;1946年2月民盟总部创办机关报《民主报》,后总部迁往南京,《民主报》由重庆市支部接办;1946年初,广西省支部成立后,出版刊物《民主星期刊》。这些刊物为推动民盟的活动,广泛的发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重要作用。民盟被迫解散后,各地组织和广大盟员转入地下,坚持斗争。1947年12月,民盟上海市支部秘密成立,还恢复了《沪盟通讯》,秘密发行,以指导上海民盟的工作和斗争。解放战争时期,民盟地方组织与中共地方组织取得密切联系,在国统区与国民党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其中,利用报刊宣传中共的有关政策,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教育广大人民是民盟参与斗争的重要方式。民盟苏州市分部出版油印小报《光明报》、《民工通讯》,刊登解放区的广播新闻和中共的工商政策、约法八章等重要文件;民盟广东省中山县分部创办《群声》通讯,向广大盟员介绍马列主义的基本知识,并主张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革命实践斗争的指针"。此外,西康省支部的《光明》旬刊、重庆市支部的《反攻》等,也积极宣传中共中央的各项政策,做好迎接解放的准备。
1948年1月,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在香港召开,标志着民盟在中国革命道路上迈开了新的一步。会议决定,民盟的宣传工作首先是接办民盟南方总支部机关刊物《光明报》,作为民盟总部机关刊物,加强开展对海内外的宣传活动,扩大民盟的影响。同时,民盟海外组织也积极开展民主斗争,做了大量革命工作,民盟海外组织支持和主办的马来亚《南侨日报》、《风下》、《新妇女》,缅甸《人民日报》,暹罗《曼谷商报》、《民主新闻》、《光明》月刊,英国《民讯》,印尼《民主日报》,越南《中华日报》等报刊,大力宣传反美反蒋斗争,声援祖国人民的解放斗争。
1949年6月16日,民盟中央机关报《光明日报》在北平出版,由章伯钧任社长,胡愈之任总编辑,萨空了任秘书长,林仲易任总经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分别为《光明日报》创刊题词祝贺。1953年起,《光明日报》改为各民主党派报纸,直到"文革"为止。1956年11月,为贯彻中共制定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民盟中央出版《争鸣》月刊,并公开发行。1985年4月,民盟中央主办的《群言》杂志创刊,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编委会主任委员为陶大镛,这是一份兼有政治和学术性的综合刊物。
新中国成立后,民盟中央及各省市民盟组织均办起了《盟讯》,作为机关刊物,为加强民盟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⑶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huá),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⑷ 我为什么想加入民盟
或许是带着江南学子固有书生气,文人的士官情节吧!曾经一篇《费孝通:中国最后的士大夫》跃入我的眼帘。“他(费孝通,前民盟主席)貌似曲折跌宕的一生,其实最终仍是在循着中国知识分子最本分的路径前行——以士大夫的结局终其毕生。”我瞬间在为他所折服,便寻到了我的梦想,造福万方的人民公仆,活跃在学术舞台的学者。费老也就一直是我奋斗的目标,也是一直是在我人生低谷时的精神支柱。 为此,我开通了自己的新浪博客,恬不知耻的将我的鄙见,我拙劣的文字,上传到网络这一个社会平台,即便是没多少人会关注。即便我的博文与费老相差甚远,多是一些日常琐事,还有青年时期的迷惘,怨怼,僝僽。偶尔的时评写的也是在没有生活阅历的基础之上,显得幼稚不堪。 当然,我与费老不得相提并论,也就只是向费老看齐。 在专业选择上我选择了公共管理,公务员考试踏上仕途,自然是最好归属。当然我的士官情节并不是官本位思想的延续,或许出身农村,我更好服务这一个群体。 对费老的崇拜让我萌生拜读费老著作的兴致,群言出版社出版的费孝通全集(全十四卷)我已阅读了八卷,《江村经济》《乡土中国》,对于学术的严谨,对于问题的分析透彻,让我也获益匪浅。 当然,或许还有一些其他私人原因,小时候对于共产党万分敬仰,成为少先队员,戴上红领巾,我总是会无比自豪,也会效仿作文里的做了好事之后,道上一句“我是红领巾”。每天早起,穿上衣服的第二件事就是带上那条鲜红的绸带,朝气蓬勃的奔向学校。 当我再初二加入共青团时那时的心情也是无以言表,摆弄着团徽在镜子前照。也欣于参与团的活动。可渐渐地随着我的长大,更加的贴近了生活,网络,报纸,杂志让我认识到这个世界还有不平,还有人兴风作浪,在从前的敬意也就荡然无存或许我过于悲天悯人,杞人忧天,那些事又能与自己有何相关现,明哲保身,处之泰然才是王道。但我不能,处于不曾泯灭的良知,让我的同情怜悯与日俱增,我也愈发的痛苦。 我知道民盟成员 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的 ,但各民主党派除了在协商的范围内发展成员外,还有30%的比例可以发展协商范围之外的有一定代表性的人士为其成员。 记得费老在《人民·政党·民主》写到:民主国家的政党不是一个做官的,或者是想做官的集团,而是整理民意,推荐人才的政治机构,这机构的基础有二:一是人民可以自由结社,自由言论,二是用选举票来决定政策和官吏任用。民主政治不能没有政党,可是政党的积极作用也必须在民主政治中才能表现。所以我希望民盟能给我一个机会! 如果我能加入民盟,我愿意服从共产党的领导,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贡献智慧和力量。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服务,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实现祖国统一服务,努力贡献智慧和力量。
⑸ 为什么加入民盟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是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一般而言,加入都是为了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过,由于工作性质、生活环境的原因,加入民盟更有利于个人对国家的奉献!
⑹ 闻一多的资料
闻一多(1899~1946)
中国诗人,文史学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1920年7月,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早期的诗,形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秾丽的风格。1921年11月,清华文学社成立,为其重要成员。同年12 月,在清华文学社作《诗的格律研究》的学术演讲,次年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进行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研究。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其间创作、发表了《太阳吟》、《孤雁》等诗,表达对祖国的思念。还在《创造周报》上发表《〈女神〉之时代精神》等有影响的新诗评论。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1925年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1926 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提出新诗要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诗人。
1928年,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收1925年以后的诗作28首,作品内容更为充实,形式整齐,语言凝练,形成了独具的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同年3月,《新月》杂志创刊,列名编辑,在该刊上发表少量译著。秋后,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1930年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定居北京,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任教。 1938年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此时,他广泛地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由唐诗研究开始,上溯先秦汉魏六朝,乃至于古代神话、甲骨文和钟鼎文,以文学为中心,旁涉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研究的学术贡献尤大,著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等专著。1942年出版《楚辞校补》,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抨击国民党,当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了《闻一多全集》。
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著作书目: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清华文学社
《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人文
《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人文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开明;1982,三联
《闻一多选集》1951,开明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人文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云南人民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武汉大学出版社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上海古籍
⑺ 自然杂志 中国十大科学家
1、李四光(1889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世界著名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 1949年李四光被邀请任政协委员。12月和夫人秘密回国。先后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科联主席、政协副主席。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最大贡献是创立地质力学,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毛泽东、周恩来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在很短时间里,发现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滚滚石油冒了出来。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最有力的证明。
2、邓稼先(1924.6.25—1986.7.29)中国核武器研究奠基人。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 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0月到中国科学院。曾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3、钱学森 1911.12.11出生,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人,杭州,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中将军衔。 1935年作为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0年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美国海军高级将领金布尔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
4、钱三强(1913.10.16——1992.6.28)。1940年取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继续跟随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1946年与同一学科的才女何泽慧结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国科学院向钱三强颁发物理学奖。他与夫人何泽慧被誉为“原子世界的科学伴侣,中国的居里夫妇”。 1948年夏,回国。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投入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后,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任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
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5、周光召(1929.5----)中科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协主席,人大副委员长 他主要从事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论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并取得多面重要成果,在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战略核武器的研究设计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为中国物理学研究、国防科技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参加并领导了爆炸理论、内爆动力学、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机学和中子物理等领域与核武器有关的研究工作,取得多项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重要成果。在高能物理研究方面,他首先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对弱相互作用理论起了重大推进作用,对其后流代数和涉及π介子的理论发展有重要影响。他是首先提出利用丢失能量来寻找新共振粒子的学者之一。他首先建议利用原子核吸收探测弱相互作用中的致磁效应。在凝聚态物理研究方面,他在闭路格林函数、量子场论的整体拓扑性质等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是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辐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贡献。1996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观测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周光召星”。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6、钱伟长(1912.10.9-),中国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大学校长 1940年1月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跟随导师辛吉研究,用50天时间完成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内,并受到爱因斯坦的称赞,奠定了其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1942年获博士学位。 1942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与钱学森等一起,在冯·卡门教授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参加火箭和导弹实验,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 1946年5月,钱伟长以探亲为名只身返国,应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钱伟长的成名之作是薄板薄壳的统一内禀理论。在1941年钱伟长和他的导师辛格合作发表的弹性板壳内禀理论一文中,作者成功地用张量符号建立了薄板薄壳内力素张量所应满足的6个静力宏观平衡方程,并把微元体的平衡及变形协调方程写成适当的形式,避免了对板壳变形的先验假设。从这一精确理论出发,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做不同的近似处理,发展出系统的理论方法,成为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7、华罗庚(1910.11.12—1985.6.12)世界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被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盛赞为“人民科学家华罗庚”。
8、茅以升(1896.1.9---1989.11.12),中国桥梁学家、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现代桥梁之父 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次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卡内基·梅陇大学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 1933以茅以升为首的我国现代桥梁工程先驱在钱塘江上建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现代钢铁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在中国桥梁工程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参加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5任由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14个难题。茅以升成为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学的重要奠基人,为我国和世界桥梁建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此,茅以升一辈子爱桥、建桥,他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和新建的大桥一起留在祖国各地。
9、朱光亚(1924.12----)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院长;中国核科学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 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从事核物理实验研究工作,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春回国。曾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在原子弹研制的关键时刻,朱光亚出任4个技术委员会之一的中子点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起草的《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提出了将核爆炸试验分两步走,第一个装置先以地面塔爆方式,然后以空投航弹方式进行的方案,不但提前了我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能安排较多的测试项目,用来监视原子弹动作的正常与否,检验设计的正确性。这个大纲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究及试验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60年代中期,朱光亚就认识到将核试验转入地下,无论从减少放射性污染的角度,还是从更深入地研究核武器爆炸过程规律的角度,都是很有必要的。地下核试验可以贴近核装置进行精确的物理诊断,这对于研究核爆炸过程,用试验数据验证理论设计、校正数值模拟的方法和参数都是十分有利的。在他的大力支持下,1969年9月23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他还非常重视贯彻“一次试验,多方收效”的方针,主张在一次试验中尽可能多安排一些诊断项目,多解决几个科学技术问题。正是这些做法,使我国能依靠较少次核试验,取得更多的核爆过程的规律性认识,对加快核武器的发展步伐起了关键作用。 在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历史中,他始终处于高层科技决策的中心,为发展我国的核武器事业和国防科学技术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现在他还兼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0、袁隆平(1930.9.1-)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杂交水稻之父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2007年4月29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出席了有世界数百名顶级科学家参加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袁隆平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的惟一当选者。 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在新当选院士就职典礼上介绍袁隆平院士的当选理由时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表彰袁隆平在基层潜心研究,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从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已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⑻ 闻一多的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闻一多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但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
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8)民盟杂志扩展阅读
主要成就
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