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杂志 » 历史必修二历史提纲

历史必修二历史提纲

发布时间: 2021-03-25 18:46:15

⑴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
(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
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
、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
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
、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
、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
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
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
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
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
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
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
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
;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
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

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
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
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
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
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
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
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
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 明清
: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对外贸易
繁荣 唐朝 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
;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
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
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
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
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
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
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
(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
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
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
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
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
,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
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
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
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
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
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
了国家的安全。
第5课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原因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根本)②欧洲人的 “寻金热”(动力)③奥
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东西方商路(直接)④传
播天主教的热情⑤人文主义倡导冒险进取
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主)
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进步和地理知识的丰富(客
)
过程: 迪亚士—好望角、 达伽马—印度、
哥伦布——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大西洋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
向西走,两个“伦”)
影响:1、“地理大发现”证明了地圆学说
的正确性 2、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
,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
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 欧洲社会出现了
重大变革即“商业革命 ”和“价格革命”;贸
易中心转移(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
的发展(最深远的影响)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的崛起(海上马车夫)
手段:成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
公司,参与殖民竞争。
结果: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殖民帝国,掌
握海上商业霸权。
二、英国的崛起
过程:(1)1588年,英打败西班牙“无敌舰
队”从此开始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2)三次英荷战争:原因—英国颁布《航
海条例》
(3)英法战争:英法七年战争,法国最终
战败
结果: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
民霸权,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三、殖民扩张的影响
1、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
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
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2、大量财富涌入西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
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
的发展 3、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1860——19世
纪中期)——蒸汽时代
一、工业革命的条件(工业革命为什么首
先发生在英国)
政治前提:英国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
,社会稳定
资本:殖民掠夺、黑奴贸易等进行资本的
原始积累
技术:发达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一定技术
劳动力:“圈地运功”为资本主义提供充
足的劳动力
市场:“日部落帝国”具有广阔的海外市
场(最必要的条件)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新兴的棉纺织业: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
珍妮纺纱机(标志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动力方面: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
类进入蒸汽时代
交通方面:美国——轮船(富尔顿)、英
国——蒸汽机车、火车(史蒂芬孙)
2、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取
代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实质)。
3、第一工业革命英国取得的成就最大,第
一个进行工业革命,并率先完成,成为头号的
工业强国,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因而被成为“
世界工厂”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影响: 1、新的工厂组织形式——工厂出现
2、经济结构变化: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

3、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加速4、 社会关
系:形成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
级5、政治:巩固了在本国的统治,并与19世纪
中期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6、世界:19世纪中后
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20世
纪初)——电气时代
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
19世纪中后期,科学与生产紧密的结合在
一起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与第一次工
业革命最主要的区别)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1、电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2、内燃机
的创制和使用,交通工具出现汽车、飞机
3、新兴化学工业4、传统的钢铁工业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对欧美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2)新兴工业的出现、工业结构的变化(重化工
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主要成分)(3) 出现
垄断组织
对世界: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垄断组织的出现:
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使生产的
社会化趋势加强。(根本原因)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便形成垄断(直接
原因)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4、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①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世界市场雏形
开始出现。②殖民扩张拓展了世界市场
③ 19世纪中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下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④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
的推动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现象:“纺”与“织”分离,“织”与“
耕”分离;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
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日益被卷入世界
资本主义市场,瓦解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二、洋务运动
背景:内忧外患(内:太平天国运动;外
:列强的入侵)
含义:19世纪60~90s,地主阶级的洋务派
领导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1、创办军事工业(自强):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满族):天
津机器制造局
2、创办民用工业(自富):李鸿章:轮船
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
织布局
3、筹划海防,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
海军 4、创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破产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
制度
影响 ①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②刺激
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最深远影响)③一定
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④瓦解了本国的
自然经济

⑵ 高中历史必修二的提纲

留个邮箱给你发过去吧

⑶ 人教版 历史 必修一必修二 提纲

答案来自网络。
高一历史复习资料(2008-11-25 20:22:21)标签:文化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45页下面)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

⑷ 高一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提纲

高一知识点总结
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 一: 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 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 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 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结构: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3. 清朝的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A.特点: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B.影响: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1. 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2.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3. 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 :
(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
(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
4. 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秦汉: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宋朝:削弱宰相实权(三省长官没有实权)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5. 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
朝代 中央机构特点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秦 传承开创 三公九卿 郡县制
汉 汉承秦制 中朝 外朝(三公九卿) 郡、国并行
隋唐 承前启后,有所创新 三省六部 道州县三级
宋 进一步加强 二府三司 路州县三级
元 有新发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强 废丞相、设内阁 省府县
清 达到顶峰 设军机处 省府县

6.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是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注重三个重要知识点:一是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三要形成一个观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在于古希腊和罗马。无论是古希腊的民主制,还是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无论是他们创造的法律制度,还是哲人们的政治智慧,都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知识结构:
(一)爱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
2.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
(二)黑暗时代:300年
(三)城邦时代
1.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
2.城邦殖民
原 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
影 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
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识结构:
1. 发展历程
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2. 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
3. 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知识结构:
一、政制发展
1. 共和制
(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 帝制
(1)元 首 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2)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铜表法》
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
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会》
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一条线索: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从英国到德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后都建立起以议会的设立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把握四个重点:一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二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诞生与联邦政府的建立;三是法兰西共和制的确立;四是德意志统一的完成与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发展。 理解一个重要观点:尽管英、法、美、德各国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相同,但在形式上都建立以议会为核心的代议制度,并且议会的权力在不断发展。

第8课 渐进的制度创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知识结构: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大宪章》:给王权设定了界限
2.《权利法案》
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
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
影响: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从人治走向法治)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成为第一任首相
2.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3. 两党制逐渐形成,首相和内阁从多数党中选出
三、民主化趋势:1832年议会改革法,扩大的选举范围,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正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美国的新体制)
知识结构: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背景:松散的州际联盟弊端暴露
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
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发展:1789年制定出宪法的前10条修正案
二、联邦制的巩固
1. 1787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政体为资产阶级总统共和制,但州权主义观念仍很活跃。
2. 内战结束后,美国宪法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联邦的统一。
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1.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美国的两党有其截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群众;
3.两党操纵着美国生活的政治选举。

第10课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知识结构:
一、共和国的建立
1.法国大革命
①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
②1791年9月,制宪议会颁布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2.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792年9月,国民大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
二、政体的曲折发展
1.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2.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
3.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三、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1875年1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共和国,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建立。

第11课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德意志的统一之路)
知识结构:
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1.统一的背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意志境内各地经济连成一体
2.统一的方式:王朝战争
3.统一的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4.统一的意义:结束割据局面,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1.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帝国宪法正式颁布
2.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三、“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1. 一战后,德意志帝国覆灭
2. 1919年8月,魏玛共和国建立(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3. 20世纪30年代德国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各阶层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奋起。五个重点: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理解两个观点: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坚贞不屈,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第13课 鸦片战争
知识结构:
一、鸦片战争
1.原因:1840年6月,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2.经过: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中国被迫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法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联合发动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三、清政府的变化
1.权力结构: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
2.思想:官员出现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张之洞等人发起的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结构:
一、 运动的兴起
1. 背景:人祸(外国侵略者及清政府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天灾(自然灾害)
2. 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会)
3. 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
二、 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全盛时期的事件:
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与清政府对峙)
2. 北伐西征(军事全盛)
3. 《天朝田亩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会
评价:进步性(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一没有安定的环境,
最主要是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三、 天国的衰败
1.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2.重建领导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⑴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⑵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3)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

第15课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结构:
一、中日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战争爆发的原因
2.爆发及经过
3.影响
4.民族危机的加深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阶层都以自己的方式开展救亡爱国的运动,有清政府的军事改革、爱国知识分子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时间、目的、影响)

第16课 辛亥革命
知识结构:
一、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 兴起的背景
2. 兴中会的成立与同盟会的建立
3.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4. 发动武装起义
二、武昌起义及其对全国的影响
1.武昌首义和湖北军政府的建立
2.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1.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2.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
3.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17课 五四运动
知识结构:
一、运动爆发的原因(国际、国内)及导火线
二、过程(两阶段,前后期的主力运动中心)
三、意义(五四精神)
第五单元
把握一条基本线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无论是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息息相关,反过来它们又在实践的过程中,。印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突出四个重点: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理论和意义;二是巴黎公社成立的特殊历史条件、政权的性质、失败原因和教训;三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重大历史意义;四是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内容及意义;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土地革命。理解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各国革命实践的同时,又通过各国的实践印证、丰富和发展了自身。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知识结构: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二、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成为国际工人阶级斗争锐利的思想武器,促进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三、巴黎公社
1.公社建立的背景
2.公社政权的性质

第20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知识结构: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二、革命的前奏
1.二月革命(结果、性质)
2.四月提纲
三、十月革命的过程
1.开始
2.结果
四、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历史意义

第21课 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线索:
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
1.中国一大(中共诞生)、中共二大(指明中国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国共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南昌起义(建军)、井冈山道路(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础)、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领导人民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独裁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当家作了主人)。

第六单元
把握一条线索: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从巩固新生政权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构成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政治建设既有曲折又有发展;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总之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它既有曲折又有发展。突出三个重点: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基层民主制度;三是“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和解放台湾问题的意义。理解一个重要观点:政权的巩固、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祖国的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第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线索:
一、新中国的成
1. 新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的筹备会)
2. 新中国的成立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 《1954年宪法》中国政治制度基本建立起来(规定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其他一些重要制度)
2. 中国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23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线索: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曲折)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发展)
1.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2. 基层民主选举
第24课 祖国统一的潮流
线索: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形成、含义)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第七单元
理清一条线索: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瓦解,六起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把握三个重点: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和瓦解过程及其主要对抗形成“冷战”兴起的原因和表现;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欧的联合自强、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出现,使世界格局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当今的世界格局正处在新旧交替之中,多极化趋势加强。
形成三个观点和认识:20世纪世界格局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三次大的变动,每次新旧格局的交替,都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当今世界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但不可避免;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它自六七十年代初露端倪,七八十年代日渐明朗,九十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更加不可逆转。

第25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知识结构:
一、“冷战”的兴起
1.“冷战”兴起的背景
2.“冷战”的表现
(1)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兴起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3)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冷战”时期的“热战”
1.朝鲜战争
2.越南战争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线索: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形成的背景
2.过程
3.影响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日本经济迅速腾飞的原因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背景
2.兴起的标志
3.含义及宗旨
4.意义
四、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2.缓和与动荡并存
3.多极化趋势加强(多极化趋势的表现、意义)
第27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时间 主要对手 外交政策 外交活动

50年代
美国
三大政策,一边倒 1.中苏友好
2.独立自主
3.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实践)
60年代 苏、美 争取两个中间地带
70年代 苏 三个世界,一条线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
2.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日建交(1972年)
3.中美建交(1979年)
80年代 霸权主义 两个重要转变 加强与世界各国及组织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参加各种经济组织(WTO、APEC)
90年代以后 霸权主义 多边外交

⑸ 历史必修二人教版知识提纲

历史必修2复习资料
学习方法与习惯提示: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多看多读多背。当你感觉很无聊的时候,不妨靠看复习资料来打发时间,可以让你度过时间,也能学到知识。祝愿你能成功!!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1、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详见第一课及第四课第一节内容)
(1)主要耕作方式的变化: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耜耕)。封建社会:铁犁牛耕。(注意耕作工具的变化)
(2)土地制度的演变:①原始社会:氏族土地所有(生产力低下的原因)②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表现为“井田制”。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过程:注意鲁“初税亩”和秦商鞅变法)特点:土地私有,准许买卖。影响:造成土地兼并→贫富分化→激化矛盾→危机统治。政策:限制兼并:北魏至隋唐采用均田制;明清按田亩和人口纳税。
• (3)基本特点:自成体系的发达农业;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 基本史实:①冶金:青铜铸造以商周为辉煌(注意著名的青铜器)。冶铁从西周晚期开始→战国→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及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利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②制瓷业:商:原始瓷器。东汉的青瓷。北朝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系统。宋瓷五大名窑。明清:瓷都景德镇,有青花瓷、彩瓷、珐琅彩。③丝织业:商有织机、斜纹提花织物;汉有素纱单衣;宋有丝织品的写实风格;明清丝织中心:苏州和杭州,有花楼机,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2) 特征:①素称发达、历史悠久的官营手工业 ②艰难经营但后来居上的民间手工业 ③长期领先于世界并享誉世界。
3、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 概貌:先秦时期:商朝时出现商人并由官府控制,春秋战国时扩大并打破官营,有了民营。秦汉时期开始实施“重农抑商”;隋唐:出现类似银行的柜坊和汇票的飞钱,商业城市有长安和洛阳;坊市分开;外贸港口广州并设市舶使管理。宋元:坊市界限打破;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业城市大都和外贸港口泉州。明清:出现商帮,有徽商和晋商(注意他们各自的特点)。
(2) 发展的特点:①在“重农抑商”下艰难发展 ②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国外贸易全面发展 ③宋元时期达到空前繁荣 ④很早就出现类似银行的柜坊和汇票的飞钱及纸币 ⑤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⑥明清后期对外贸易开始萎缩。(注意朝贡贸易)
4、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重农抑商”:直接目的是为了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表现见课本17页;后果: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②强化了自然经济。
(2)“海禁”与“闭关锁国”:明“海禁”(课本18页);清代的“闭关锁国”:原因: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直接原因)②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根本原因)③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客观原因)。后果: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根原)②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③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商业的发展。
第二单元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了解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留意其他航海家,可用下表形式)
年份 支持国家 人物 航线
1487年 葡萄牙 迪亚士 沿非洲西岸向南航行→非洲南岸(好望角)
1492年 西班牙 哥伦布 横渡大西洋→巴哈马群岛→大西洋美洲大陆
 认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① 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③世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 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
(1)“海上马车夫”——荷兰:(注意其殖民范围,结合地图册)
(2)“日不落帝国”——英国:(注意起建立殖民霸权的过程及殖民范围,结合地图册)
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主要发明创造
① 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
时间 人物 重要发明 影响
1733年 凯伊 飞梭 提高织布速度,加速工业革命的到来
1765年 哈格里夫斯 珍妮机 标志着 工业革命 的开始
1785年 瓦特 改良蒸汽机 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
1807年 富尔顿(美) 气船 推动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的到来
1814年 史蒂芬孙 火车
②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四个方面 国家及人物 主要成就 影响
电力的广泛应用 德国人西门子 发电机 新能源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爱迪生(美) 发明耐用灯泡
电车、电影放映机等问世
内燃机和交通工具的创制 内燃机和柴油机的诞生 汽车、飞机、轮船制造迅速发展
推动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业产生
卡尔•本茨(德) 汽车
莱特兄弟(美) 飞机
 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① 工业革命促成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了解鸦片战争后以自然经济解体为标志的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
•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浸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刺激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了解洋务运动的内容:P40—41。
 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和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诞生,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注意民族工业的代表,结合历史地图册)
背景:①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兴起。②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 民国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其中以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最快,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如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
• 国民政府的前十年,从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官僚资本膨胀,民族工业萎缩
• 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萎缩,陷入绝境。
 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因素: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三座大山的影响(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地位和作用:①19世纪,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②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③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的辛亥革命。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实践: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以重工业为主,(结合历史地图册记住这时期的成就)。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经验教训:①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②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④必须发扬民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反对个人崇拜。反右更要反“左”
(2) 了解中共八大主要内容:1956年;大会正确分析了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我国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尽快将我国有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国。是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次成功探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3)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还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
这次会议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树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意义:①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②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③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4)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最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区——安徽、四川。作用:极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 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内容: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在所有制改革方面:那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改革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作用: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6) 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 经济特区——深圳(第一个 1980年)、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 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是新型的经济区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 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国务院先后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0年4月,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成为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7) 了解中共十四大的主要决定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了解近代“断发易服”、西装传入和中山装流行等物质生活变迁的史实
史实:①西装传入:广州、上海等地买办最早传起西装。洋务运动期间,留美幼童也开始穿西装。②“断发易服”:洋务运动期间,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③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
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 “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
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 了解中国铁路的诞生
•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唐胥)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 了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架到上海,并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海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有无线电报局。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清政府到20世纪初才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 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一般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宣传维新改良思想。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宣传革命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宣传新文化。
 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905年,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1935年,电影《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这是中国第一步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 了解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原因: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②国民贫富差距拉大。③一系列的投机活动: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股票投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首先爆发在美国。②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大③影响:加深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各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是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 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历史背景:①胡佛的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②全国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希望能够迅速摆脱经济危机。③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主要内容:见课文P85,重点:工业,首先金融业。
 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作用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作用:①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危害程度。②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③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资本主义世界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注意: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混合经济”和福利国家。了解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形势:①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反苏维埃政权②1918年开始的国内战争的需要。内容: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苏俄广大的农民、工人和士兵队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1921年2月,彼得格勒附近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反政府兵变,反映出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 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
① 内容: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还允许农民出租土地,使用雇佣劳动。
工业方面,中小企业以出租的方式交给原来的业主经营,允许国内外资本家投资开发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
贸易方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以工人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为依据的按劳分配。
② 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斯大林模式”
 列举“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经济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效益低下;牺牲农民利益,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 政治方面: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强调集体领导
② 经济方面: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开垦土地,大种玉米,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精简机构。(对农业政策的调整,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
 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① 内容:经济方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 后果:1991年苏联解体。
③ 注意分析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 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① 1944年7月,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协定》得以签署。1945年12月,根据协定,联合国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 。美国控制了两大国际金融机构,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
 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① 建立:1947年10月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8年1月1日开始实施。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 了解欧洲联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
① 欧洲联盟的成立:1992年,欧共体12过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11月,《欧洲联盟条约》正式生效,欧盟成立。
② 欧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度。
③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199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正式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 了解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情况
① 1989年11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堪培拉召开,标志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② 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③ 宗旨:1991年11月,《汉城宣言》,正式确立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④ 自成立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 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世界经济全球化
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① 世界贸易组织从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
1995年1月1日起,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 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① 作为国际性贸易组织,世贸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 市场开放 ,调节贸易纠纷 ,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 自由 化。它通过多边贸易,促使各成员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贸易更加自由地进行,使各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它还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为各成员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案。
 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经过
① 1947年,中国参与签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创始员之一,后被台湾当局非法占据
②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 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一把双刃剑。
① 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②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立志用学习来改变命运的同学请你将它保存好,一直到高中毕业,我想它会给你的学习带来轻松和成功,当然这只是必修2的内容,对于三年高中所要掌握的知识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但是我们的学习就是“一杯水,一车薪”的积累而来的,当你积累到高考前,它就会起到它应该的作用。祝愿你能成功!!

⑹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45页下面)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 影视 互联网
概况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1课)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结合课本82页新航路开辟图记忆)
时间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开辟的航路 意义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王室
欧洲到非洲 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王室 欧洲到美洲 发现美洲新大陆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上马车夫——荷兰:
背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地区 基本情况
亚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非洲 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日不落帝国”——英国
战争 结果 备注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西班牙失败,西丧失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三次英荷战争 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
英法七年战争 英国夺取了大片法国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第3课)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
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第一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
3、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
(第二课)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1939
3、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蓝鹰行动(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6、特点:指导思想方面:放弃自由放任思想,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内容方面:国家加强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影响方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第三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了解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表现:
战后二十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延续并发展社会福利政策。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
80年代,里根上台后,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建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复苏。
90年代克林顿倡导介于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经济进行改革,经济持续增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2、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时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同时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2)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3)美国的扶持政策,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国经济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3、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兵变)

农业 实施余粮收集制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改变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国家配给制,实物分配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结果 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新政策的特点:(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政治方面:(1)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2)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2)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3)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20页,):
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撤消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出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6、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变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改变共产党领导地位: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从宪法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文;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并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脱离了苏联国情。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1).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协议
(2).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没有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
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
(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B.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一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机构,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同意的标准和基础;扩大了世界贸易;扩大了世界购买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
1947年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1、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5、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通过《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
1995年通过了《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使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标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第三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由来和发展;
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经过;
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贸组织。
2、世贸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世贸组织的作用:(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5、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
(2)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6、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7、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于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对于发展中国家:
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⑺ 高中历史必修二提纲 人教版(只要必修2的!!)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45页下面)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 影视 互联网
概况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1课)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结合课本82页新航路开辟图记忆)
时间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开辟的航路 意义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王室
欧洲到非洲 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王室 欧洲到美洲 发现美洲新大陆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上马车夫——荷兰:
背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地区 基本情况
亚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非洲 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日不落帝国”——英国
战争 结果 备注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西班牙失败,西丧失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三次英荷战争 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
英法七年战争 英国夺取了大片法国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第3课)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
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第一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
3、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
(第二课)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1939
3、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蓝鹰行动(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6、特点:指导思想方面:放弃自由放任思想,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内容方面:国家加强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影响方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第三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了解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表现:
战后二十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延续并发展社会福利政策。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
80年代,里根上台后,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建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复苏。
90年代克林顿倡导介于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经济进行改革,经济持续增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2、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时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同时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2)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3)美国的扶持政策,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国经济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3、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兵变)

农业 实施余粮收集制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改变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国家配给制,实物分配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结果 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新政策的特点:(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政治方面:(1)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2)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2)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3)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20页,):
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撤消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出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6、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变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改变共产党领导地位: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从宪法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文;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并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脱离了苏联国情。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1).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协议
(2).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没有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
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
(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B.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一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机构,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同意的标准和基础;扩大了世界贸易;扩大了世界购买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
1947年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1、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5、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通过《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
1995年通过了《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使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标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第三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由来和发展;
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经过;
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贸组织。
2、世贸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世贸组织的作用:(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5、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
(2)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6、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7、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于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对于发展中国家:
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⑻ 高一必修二历史大纲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

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 明清: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对外贸易

繁荣 唐朝 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第5课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原因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②欧洲人的 “寻金热”(动力)③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东西方商路(直接)④传播天主教的热情⑤人文主义倡导冒险进取

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主)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进步和地理知识的丰富(客)

过程: 迪亚士—好望角、 达伽马—印度、 哥伦布——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向西走,两个“伦”)

影响:1、“地理大发现”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2、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 欧洲社会出现了重大变革即“商业革命 ”和“价格革命”;贸易中心转移(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深远的影响)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的崛起(海上马车夫)

手段:成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参与殖民竞争。

结果: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殖民帝国,掌握海上商业霸权。

二、英国的崛起

过程:(1)1588年,英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从此开始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2)三次英荷战争:原因—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3)英法战争:英法七年战争,法国最终战败

结果: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三、殖民扩张的影响

1、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2、大量财富涌入西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1860——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

一、工业革命的条件(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政治前提:英国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稳定

资本:殖民掠夺、黑奴贸易等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技术:发达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一定技术

劳动力:“圈地运功”为资本主义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市场:“日部落帝国”具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最必要的条件)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新兴的棉纺织业: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动力方面: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交通方面:美国——轮船(富尔顿)、英国——蒸汽机车、火车(史蒂芬孙)

2、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实质)。

3、第一工业革命英国取得的成就最大,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并率先完成,成为头号的工业强国,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因而被成为“世界工厂”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影响: 1、新的工厂组织形式——工厂出现2、经济结构变化: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

3、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加速4、 社会关系:形成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5、政治:巩固了在本国的统治,并与19世纪中期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6、世界: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20世纪初)——电气时代

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

19世纪中后期,科学与生产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最主要的区别)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1、电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交通工具出现汽车、飞机

3、新兴化学工业4、传统的钢铁工业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对欧美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2)新兴工业的出现、工业结构的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主要成分)(3) 出现垄断组织

对世界: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垄断组织的出现:

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使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加强。(根本原因)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便形成垄断(直接原因)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4、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①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②殖民扩张拓展了世界市场

③ 19世纪中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④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现象:“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日益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瓦解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二、洋务运动

背景:内忧外患(内:太平天国运动;外:列强的入侵)

含义:19世纪60~90s,地主阶级的洋务派领导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1、创办军事工业(自强):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满族):天津机器制造局

2、创办民用工业(自富):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筹划海防,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破产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

影响 ①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②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最深远影响)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④瓦解了本国的自然经济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