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英才杂志
㈠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是什么意思
意思: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出处:
出自孟子的《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节》
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但称王天下不在这当中。父母亲都在,兄弟姐妹都平安,这是一种快乐;上不惭愧于天,下不惭愧于人,这是第二种快乐;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种快乐。君子有了这三种快乐,但称王天下不在这当中。”
(1)天下英才杂志扩展阅读:
孟子人物评价: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后世有学者提出“性向善”。
孟母三迁典故: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逝,母亲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
㈡ 翻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示出自《孟子. 尽心上》
意思是: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教育他们。
出自:孟子的《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节》
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但称王天下不在这当中。父母亲都在,兄弟姐妹都平安,这是一种快乐;上不惭愧于天,下不惭愧于人,这是第二种快乐;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种快乐。君子有了这三种快乐,但称王天下不在这当中。”
(2)天下英才杂志扩展阅读:
作品读解:
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作而已。”
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快乐才完全取决于自身。因此,努力争取的也在这第二种快乐,因为它是属于“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围,而不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的东西。
断织喻学
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
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德,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将来不做强盗,也会沦为厮役!”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断织喻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孟子从此旦夕勤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
杀豚不欺子
当孟家还在庙户营村集市旁居住时,孟子看到邻居杀猪,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正忙,便随口应到:“煮肉给你吃!”孟子十分高兴,等待食肉。
孟母深知做人要诚实,所谓“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于言传。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尽管家中十分困难,孟母还是拿钱到东边邻居家买了一块猪肉,让儿子吃了个痛快。
㈢ 为什么资中筠先生说今天的清华北大是“集天下英才而毁之”
资中筠先生说过:“我觉得也不用讳言,‘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毁之’,我说的就是清华。从小学到大学,不仅是清华,而且很多学校都是这样,培养的是一种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精神,这是我们最大的失败。”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毁之,这样一句话着实令人振聋发聩。毕竟清华、北大仍然是人才辈出,不论哪个行业哪个领域,恐怕还是这些学校的人才占据优势。不过,或许有些言过其实,却戳中现实教育之至关痛点,这应该才是我们关注的。
浮躁,古语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遗憾的是,今天的我们,无论是穷,还是达,恐怕连基本的独善其身都比较难。最为可惜的是,面对社会的浮躁,教育也变得浮躁,也做不到独善其身,总是把不住自己的方向与目标,坚定不了自身的理想与价值,往往随波逐流,又何以大成,是为痛哉。
㈣ 傲天下英才之志,创千古未有之举 出自哪首诗,是谁写的
出自当代,作者邓俊宇现代诗:《志向》
迷雾遮住了眼,贪欲遮住了心。
花言遮住了理智,享受遮住了志向。
天狗食日,感叹世界惊奇。
妄成己志, 恨有心却无力。
岁月蹉跎,人生几何?
壮志报国空成梦,何奈成败不由已。
恨成事太难?笑独自多想。
人生苦短,回头是岸?
自有不甘,何以心安?
空有报国志?辉煌已成笑谈?
岁月无双,人生有憾。
志高才低,空谈梦想。
才高志短,虚有才干。
才志并存者忍辱负重,只为一鸣惊人。
旷世奇才者目观天下,不为一举成名?
傲天下英才之志,创千古未有之举!
㈤ 1: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一乐的教育家是
1 孟子一生热爱教育事业,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做为人生的三大乐趣之一。
2早在17世纪后期,英国教育家洛克就提出“绅士”必须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
3施泰伦
4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的著名教育家,他在1922年3月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了《教育独立议》一文,提出教育要“保有独立的资格”
㈥ 评审职称时论文发表杂志不能在广电总局上查到怎么办
《天下英才》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网站上没有查到。同方知网、重庆维普、万方数据均未收录。评职称肯定不能用了。
㈦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出自哪里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上 》。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尽心章句上)三乐中,父母兄弟,一家人和睦相处,应该说是亲情之乐;做人处事,一切都问心无愧,应该算是自身之乐.以上二乐,很多人都能做到,也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亲情和个人之乐.而三乐就不同了,并不是人人都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因而,三乐乃极乐,是亲情与自身之乐所无法相比的.“得天下英才”不易,能够有机会有能力而“教育之”则更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