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科一提纲
A. 初中所有科目的复习提纲!
恩 地理的初二上 不知道是不是一个版本的
第一章 辽阔的疆域
1、从东西半球看,她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她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7、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8、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9、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10、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1、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
1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14、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
15、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积最大的新疆省。
16、在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18 各民放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20、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2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23、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24、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5、黄土高原的特征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的特征冰川广布 ,云贵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岖不平。
26、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
27、开以利用山区和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
28、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2/3 。
29、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30、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31、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 ,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 。
32、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
33、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
34、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高原 气候区。
35、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
36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
37、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 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38、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气候的干湿 程度,我国四个干湿润是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9、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
4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42、季风气候的最大优点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
43、我国最大的内河流塔里木河 ,河水主要来自于昆龙山、天山的冰雪融水 。外流河如长江,河水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
44、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
45、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渤 海。
46、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宁夏平原 。
47、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 ,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
48、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
49、黄河在流经中游 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
50、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 最长、水量 最大、流域面积 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 ”和“黄金水道 ”之称。
51、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
52、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 河段。宜宾 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53、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 ,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
54、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55、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 ,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
56、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57、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58、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 少、林地多、难利用土地不足,特别是后备土地资源 与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59、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60、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61、土地资源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
62、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 占2.5%
63、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 ,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
64、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
65、从时间分配看,夏季 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兴修水库 ;
66、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 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 。
67、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 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 地区。
68、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69、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交通运输。
70、历史上我国著名的四大“米市”是无锡、芜湖、九江、长沙。
71、在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经过西藏省的铁路是青藏铁路。
72、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
73、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 运送。
74、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水运、铁路 运送。
75、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76、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民的基础产业。
77、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
78、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 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以达的地区。
79、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公布呈现“南稻北麦 ”格局。
80、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81、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 ”的分布特点。
82、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三大棉区。
8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84、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了试验区。
85、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特点1。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 所占的比重大。2。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3。产品更新换代快。
86、高新技术产为是以电子和信息 类主业为“龙头”产业。
8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 ,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88、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另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B. 科目一知识点
每天做两遍驾考宝典,估计也就一个小时,连续做五天,基本都能掌握了,这样最多也就10个学时。不难的,希望你成功:)
C. 2020军队文职:全军统一考试大纲包括哪些科目呀
(一)全军统一考试科目是如何设置的,主要考核哪些方面?
答:全军统一考试内容包括公共科目和1门相应专业科目,主要考核报考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基础。
(二)全军统一考试公共科目包括哪些?公共科目包括:
★基本知识部分(公基):全部为客观题,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国防和军队
★岗位能力部分(行测) :主要包括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
其中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共用公共科目考试大纲;专业科目考试大纲区分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两类,按各专业领域和学科门类设置。
(三)全军统一考试专业科目包括哪些?
答:专业科目考试大纲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理工学、农学、医学、图书档案学、艺术学、管理学等13类44个专业。
报考人员可登录军队人才网浏览下载考试大纲。对专业科目考试大纲没有覆盖的小语种和少数民族语言专业岗位,专业科目笔试按照相应语种语言本科教育教学大纲命题。
(四)考试一共有几门?一场考多久?
答:公共科目考试时间:考试当天9:00-11:00
专业科目考试时间:考试当天14:00-16:00
(五)全军统一考试入围人员名单如何确定?
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按照计划招考人数1:5的比例,根据全军统一考试成绩划定合格分数线,对达到合格分数线的再按照成绩由高到低确定考试入围人员名单,并在军队人才网公布名单。军队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的配偶子女公共科目考试成绩加10分,现役军人的配偶子女公共科目考试成绩加5分。公共科目或者专业科目单科考试成绩为零分或者缺考的,不列入考试入围人员名单。
(六)全军统一考试和面试的总成绩如何计算?
答:全军统一考试的公共科目、专业科目和面试成绩满分均为100分,总成绩按百分制折算。其中,公共科目、专业科目、面试成绩分别占30%、30%、40%。各科目成绩和总成绩可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D. 专业考试科目和考试大纲在官网上有吗
嗯,应该是有的
E. 科目一是什么提纲
在手机上下个驾考宝典,好好看上两天,过科目一,一点问题也没有。
F. 驾照考试科目一的考试大纲
考试项目 考试内容 考试要点 考试目标 1.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实施条例 灯光、喇叭的使用;
有划分车道的道路通行;
无划分车道的道路通行;
交叉路口通行;
变更车道;
机动车限速通行;
跟车与限制超车;
会车规定;
铁路道口及渡口通行;
缓行、拥堵路段交替通行;
漫水路、漫水桥通行;
避让行人和非机动车;
掉头与倒车 熟练掌握各类道路条件下的通行规则;
熟练掌握驾驶证申领和使用的有关规定;
熟知相关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掌握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中与道路交通安全有关的主要规定 刑法 交通肇事罪;
危险驾驶罪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 扣留车辆的情形;
扣留机动车驾驶证的情形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事故现场处置;
高速公路事故现场处置;
现场报警和处置;
自行协商事故处理;
事故现场的强制撤离 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 机动车驾驶证许可;
机动车驾驶证种类、准驾车型和有效期;
机动车驾驶证申请条件;
初次申领机动车驾驶证的车型;
驾驶人考试内容和合格标准;
驾驶人考试要求;
有效期满换证;
转入换证;
变更换证;
驾驶证遗失补证;
记分制度;
违法记分分值及考试;
驾驶证实习期;
驾驶证审验;
驾驶人体检;
驾驶证注销;
违法处罚 机动车登记规定 机动车注册、变更、转移、抵押、注销登记;
机动车登记证书灭失、丢失或者损毁;
机动车号牌、行驶证灭失、丢失或者损毁;
临时行驶车号牌;
机动车检验 2.地方性法规 根据地方性法规选定的重点内容 掌握地方性法规的重点内容 3.交通信号 道路交通信号灯 红灯;
绿灯;
黄灯;
车道信号灯;
箭头信号灯;
黄色闪光警告信号灯;
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道口信号灯 熟练掌握各类道路交通信号的种类、识别和作用 道路交通标志 警告标志;
禁令标志;
指示标志;
指路标志;
旅游区标志 道路交通标线 指示标线;
禁止标线;
警告标线 交通警察手势 停止信号;
直行信号;
左转弯信号;
左转弯待转信号;
右转弯信号;
变道信号;
减速慢行信号;
示意车辆靠边停车信号 4.安全行车、文明驾驶基础知识 驾驶行为 驾驶人驾驶行为要求;
驾驶人对所驾车辆应负的安全责任;
避让特种车辆;
避让道路养护作业车辆;
机动车停车;
高速公路安全行驶;
高速公路故障车处置;
故障车警示要求 掌握正确驾驶行为要领;
掌握主要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情形、法律责任的基本知识 交通安全违法行为 驾驶机动车禁止行为;
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的处罚种类;
对违反交通信号的处罚;
对酒后、吸毒、服药驾驶的处罚;
对涉机动车驾驶证违法的处罚;
对涉机动车号牌违法的处罚;
简易程序处罚;
对不正当手段取得驾驶证的处理;
超员、超载违法消除规定 5.机动车驾驶操作相关基础知识 仪表与指示灯 仪表;
雾灯指示灯;
机油压力表与报警灯;
制动报警灯;
燃油报警灯;
水温报警灯;
远、近光指示灯;
安全带报警灯;
危险报警闪光灯;
转向指示灯;
其他指示灯 掌握机动车主要仪表、指示灯和操纵、安全装置的基本知识 操纵装置 转向盘;
离合器踏板;
制动踏板;
加速踏板;
变速器操纵杆;
驻车制动器操纵装置;
点火开关;
灯光开关;
风窗玻璃刮水、除霜和除雾装置 安全装置 安全头枕;
安全带;
防抱死制动(ABS)装置;
安全气囊 阶段目标:了解机动车基本知识,掌握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及道路交通信号的规定。
G. 最难考试科目的提纲
绪论
1.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概念:其包括有土壤特征的描述、土壤分类、土壤解译和土壤制图等,也是研究和评价土壤资源,以便充分、合理、持续利用土壤资源的最必要、最为基本手段。
第一章 土壤调查的准备工作
1.土壤概查:对大的河流流域或省以上范围内的农业区划或土壤改良区划所做的中比例尺的土壤调查。
2.土壤详查:对某一小区域的土壤进行比较详细地了解,以便进行土壤改良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所做的土壤调查。
3.调查底图比例尺的确定范围
(1)详细比例尺:1:200-1:5000 变种或更细。
(2)大比例尺:1:1万-1:2.5万 土种或变种。
(3)中比例尺:1:5万-1:20万 土属、土种。
(4)小比例尺:<1:20万 亚类、土属。
(5)复合比例尺:在同一幅图中有两种比例尺。
第二章 成土因素与区域景观研究
1.成土因素与土壤特性的关系:
答案一:(1)成土因素揭示土壤的发生与特性
a.关系式:道库恰耶夫公式: S=f(C,O,R,P)T S:土壤体 R:地形C:气候 P:母质 O:生物 T:成土时间
这个公式明确地表示了土壤与成土条件之间的联系,即它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5种自然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且各种成土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互相不能代替的,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同地,不可分割地影响着土壤的产生和发展,同时随着成土因素的变化,随着空间因素的变化,土壤也随着不断地形成和演化着。
(2)土壤发育与母质的关系
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中的一些性质例如机械性质、坚实度、渗透性、矿物组成和化学特性等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母质中的磷、钾、钙、硫和其他元素也影响着土壤的自然肥力。
许多土壤的属性继承了母质的性质。酸性岩母质含石英、正长石、白云母等抗风化力强的浅色矿物较多,多形成酸性的粗质土;基性岩母质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抗风化力弱的深色矿物较多,多形成土层较厚的粘质土壤。从酸性岩母质到基性岩母质随着硅含量的减少,而铁,锰、镁、钙含量显著增加,不同母岩发育的红壤,其化学组成不同,富铝化强度也有差异。一般说来,由玄武岩、石灰岩等基性母岩发育的红壤,其淋滤系数、分解系数、铝化系数和铁化系数的相对值,均高于由花岗岩等酸性母质所发育的红壤。如果母质层具有不同质地层次,亦影响到土壤中物质迁移转化过程,非均质母质对土壤形成、性状、肥力的影响较均质母质为复杂,影响土体中物质迁移转化的不均一性,不同母质可以形成多种类型的土壤。
不同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也很有影响。斜长石和基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含有多量的三水铝矿,酸性岩中的钾长石发育的土壤则以高岭石为多。冰渍物和黄土中,含水云母和绿泥石较多;下蜀黄土以水云母为主;页岩和河流冲积物富含水云母;紫色页岩,湖积物和淤积物多蒙脱石和水云母。蒙脱型粘性母质易发育成变性土。
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其养分情况也不相同。钾长石风化后所形成的土壤有较多的钾;而斜长石风化后所形成的土壤有较多的钙;辉石和角闪石风化后所形成的土壤有较多的铁、镁、钙等元素;含磷量多的石灰岩母质,在成土过程中虽然石灰质遭淋失,但土壤含磷量仍很高。
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质地粗的母质上形成的土壤质地也较粗,质地细的母质形成的土壤质地也较细。粗质母质易发育成淋溶土,细质母质易发育成潜育土。
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母质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地带性土壤是砖红壤和红壤等,但在石灰岩和紫色岩上发育的土壤,因含有大量碳酸钙,阻滞和延缓了富铝化作用的进行,因而分别发育成为石灰土和紫色土。
(3)土壤发育与气候的关系
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而土壤水、热状况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风化过程,影响植物生长,微生物活动,以及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可以说,土壤的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所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变化作用,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产生一定性质和类型的土壤,因此,气候是影响土壤地理分布的基本因素。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学中,把土壤温度和湿度作为诊断分类的一项重要指标。
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矿物的风化有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其速度和温度有关。
气候对次生矿物形成的影响,一般情况是,降水量增加,土壤粘粒含量增多。土温高,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加强。因此,不同气候带的土壤中,具有不同的次生粘土矿物。
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着重要作用。过度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而干旱和高温,好气微生物比较活跃,有机质易于矿化,不利于有机质积累。
不同气候带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也不相同。草甸土中微生物数量最多,黑土中微生物数量每克土可达数千万个,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中,微生物数量在数百万到数千万个之间,湿润地区的红壤,砖红壤中,微生物数量较少,但某些砖红壤中也可达两千万个左右。
气候影响着土壤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气候带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类型,如寒温带分布着灰化土,温带分布着暗棕壤,暖温带分布着棕壤,亚热带和热带分布着红壤、砖红壤等。同时由于气候干湿程度的差异,也分布有相应的土壤类型,如温带湿润气候区,分布有淋溶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分布有弱淋溶土,钙积土,温带干旱区分布有荒漠土。
(4)土壤发育与生物的关系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同时又是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者。它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其中植物,特别是高等绿色植物及其相应的土壤微生物类群,对土壤的作用最为显著。绿色植物对分散在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太阳辐射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成活体有机质,并把太阳能转变为潜能,再以有机残体的形式,聚积在母质表层,然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合成作用,或进一步转化,使母质表层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逐渐丰富起来,产生了土壤肥力特性,改造了母质,推动了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不同的植被类型所形成的有机质的性质、数量和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因而对成土过程所产生影响也不同。一般说来,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有机残体的数量多于温带夏绿阔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又多于寒带针叶林,草甸植物多于草甸草原植物,草甸草原植物多于干草原植物,干草原植物又多于半荒漠和荒漠植物
土壤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并且是多方面的。它最主要的作用是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使其中潜藏着的能量和养分释放出来,供生物再吸收利用,使生物能世代延续下去。土壤物质的生物循环不断反复进行,土壤肥力也不断地演化和发展。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的同时,还参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此外,某些特种微生物,如固氮菌能增加土壤氮素养分。各种自养性细菌对矿物质的分解等,都对土壤形成和发展起一定的作用。
土壤动物中的原生动物,各种土栖昆虫、蚯蚓和鼠类等,它们的残体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来源,同时它们以特定的生活方式,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以及翻动、搅拌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的作用。土壤动物种群的组成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土壤类型和土壤性质的标志,并可作为肥力指标
(5)土壤发育与地形的关系
地形对土壤的影响不同于母质、气候、生物因素,它没有给土壤提供任何新的物质,它的作用只是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它和土壤之间并未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而只是影响土壤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一个条件。它是通过其他成土因素对土壤起作用的。
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主要表现在不同高度、坡度和方向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面辐射是不同的。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下降,而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湿度逐渐增大,因而自然植被也随之发生变化,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的土壤类型,出现土壤垂直分布的规律。在北半球,南坡接受光热比北坡强,但南坡土温及湿度的变化较大,北坡则常较阴湿,平均土温低于南坡,因而影响土壤中的生物过程和物理化学过程。在一般情况下,南坡和北坡的土壤发育,甚至土壤发育类型均有所不同。
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水从高处流向低处,斜坡排水快,土壤物质易遭淋溶,常见砾质薄层土壤;在低洼处,易积水,细土粒和腐殖质易积累,土色较暗,土层深厚。高地和低地之间表现为共轭关系。在相同的降水条件下,平原、岗丘、洼地等不同地形接受降水的状况不同。
不同的地形部位的母质分配是不同的,山地上部或台地上其母质主要是残积母质,从上部质地较细的土层到较粗的碎屑物,过渡到基岩。坡地和山麓的母质多坡积物,粗碎屑和粗颗粒分布在地形高处,愈远则颗粒愈细小,多由细砂和粘性物质组成。在山前平原的冲积锥或冲积扇地区,成土母质为洪积物,从地形部位较高处向低平处,土壤质地由粗逐渐变粘。土壤分布的特点是砾质土→砂土→壤土→粘土。
地形发育深刻地影响着土壤发育。由于地壳的上升和下降,或局部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不仅影响土壤的侵蚀与堆积过程,而且还要引起水文、植被等一系列变化,从而使土壤形成过程逐渐转向,使土壤类型依次发生演替。
(6)土壤发育与时间的关系
时间(年龄)是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它可阐明土壤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发育、演变的动态过程,也是我们研究土壤特性、发生分类的重要基础。
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强度,均随着土壤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并可从土壤剖面分异,以及土壤的形态和性质上反映出来。
年龄反映了土壤在历史过程中发生、发育、演变的动态过程,它是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
2.地形因素研究中的一些概念
山地: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上
丘陵:绝对高度在500米以内,相对高度在200米以内
平原:绝对高度在200米以内,相对高度在10米以内
河谷阶地:原是河谷的谷底(河床),经地壳上升,河流下切侵蚀,地势相对抬高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沿谷坡伸展的阶梯状地形。
河漫滩:即高出于中水位以上,又能被洪水淹没的平坦谷地。
自然堤:由于下游河面宽广,流速减缓,河水携带的泥沙便在河床两侧沉积下来,逐渐形成堤坝(自然堤)。
喀斯特: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和地貌现象的总称,也叫岩溶。
风蚀地形:雅丹地形、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谷、风蚀丘、风蚀带和摇摆石等。
答案二:各成土因素与土壤特性间的关系
成土因素与土壤的关系:
1、 成土因素揭示土壤的发生与特性:
(1)土壤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等因素长时间作用的产物;(2)土壤分类系统的制定依据;
(3)土壤肥力及障碍问题产生的根源;(4)航卫片判读的直接标志。
2、 成土因素是土壤改良分区高一级制图单元制定的依据。
3、 道库恰耶夫公式: S=f(C,O,R,P)T S:土壤体 R:地形 C:气候 P:母质 O:生物 T:成土时间
含义:土壤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等因素长时间作用的产物。
岩溶地形的含义、分清几种土壤类型
岩溶地形:指以地下水为主的作用因子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解作用所形成的特殊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
按成因划分的地形类型:流水地形、波浪作用地形、重力作用地形、岩溶作用地形、风沙地形和黄土地形、冰川地形
第三章 土壤剖面性态的观察研究
土壤剖面形态:是诸成土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土壤内在性质和外在形态的综合表现,是成土过程的客观记录。
1.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发生学层次,以及母质层。
2.单个土体:土壤作为一个三维实体,其最小体积的“一个土壤”就叫做“单个土体”。
3.聚合土体:是在一定面积内,一群单个土体都具有的统计相似性,这是我们进行土壤分类的最基本的分类单位,相当于美国的土系或土型;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土种或变种。
4.土壤剖面的类型
(1)自然剖面:因各种工程建设,使土壤的垂直断面裸露出来,并长期保留下来,成为土调中可以利用的现存剖面。
(2)人工剖面:根据土调的要求,临时开挖出来的土壤垂直切面。可分为主要剖面、检查剖面和定界剖面三种。
5.土壤剖面点的设置原则
答案一:土壤剖面点的野外选择原则
(1)剖面点要有相对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
(2)不宜在人为干扰较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3)如发现有未预料的因素使土壤发生变化,重设剖面点。
答案二:土壤剖面点的设置原则:(一)常规布点发:应从土壤调查要求出发,全面考虑剖面点的代表性和均匀性原则。1.中、小比例尺土调的剖面点设置:制图单位通常是亚类或土属,一般只能在调查范围内选择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形单元设置主要剖面;2.大比例尺土壤调查的剖面点设置:制图单位是土种或变种,所以在制图允许的范围内应注意一切可能引起土壤发生变化的因素,以观察基层分类中的土种或变种分异。(二)统计抽样法:一般在地形变异不大的地区。其优越性:首先,它可用不多于常规布点的剖面数量,达到、甚至超过常规布点调查的精度;其次,可以获得一系列统计数据来说明土壤分类的可靠性和制图的精度水平。
剖面数量的确定原则:地区分级原则、精度要求原则、地图质量原则、因人制宜原则
6.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一些层次
7.土壤发生层:通过淋溶—淀积、氧化—还原和人为耕作等成土作用形成的土层
8.土壤构型:所谓土体构型是指土壤发生型范围内,具有各种具体性质、形态的土层相互组合的类型。
9.土壤颜色三要素
(1)色调:区分物体所呈颜色的主要特征,与物体反射光的主波长有关。
(2)明度:物体颜色的相对明亮程度。
(3)彩度:物体呈现颜色的鲜艳程度或浓淡程度,与其相对纯度或饱和度有关。
10. 土壤质地:沙土,沙壤土,壤土,粉壤土,黏壤土,黏土。
土壤质地:土壤基层分类和土壤肥力分级的重要指标。
分级:(1)砾石与岩屑:
丰度(占所在土层的体积%):无0;很少0-2%;少 2%-5%;中 5%-15%;多15%-40%;很多40%-80%;极多 >80%。
大小(单位:mm):很小2-5;小5-20;中20-75;大75-250;很大>250。
形状:扁平;角状;次圆;圆形。
(2)细土颗粒分组(粒径:mm):极粗砂 2.0-1.0;粗纱1.0-05;中砂0.5-0.25;细砂0.25-0.1;极细砂 0.1-0.05;粉粒0.05-0.002;粘粒<0.002。
(3)细土质地分级:砂土;粉砂壤土;砂壤土;粘壤土;壤土;粘土(三角图示法)。
11.土壤PH常规测定方法:混合指示剂瓷盘比色法(宜室内)和混合指示剂薄膜比色法(宜野外)。——先滴混合指示剂,再放土壤。
(可以不记,了解)分级:极酸性:pH<4.5、较强酸性:pH4.5 -5.0、强酸性pH5.1-5.5、中酸性:pH5.6-6.0、弱酸性pH6.1-6.5、中性pH6.6-7.3、弱碱性pH7.4-7.8、中碱性pH7.9-8.4、强碱性pH8.5-9.0、极强碱性pH>9.0。
12.土壤石灰性反应常规测定方法:泡沫反应(可以指示土壤中碳酸盐的大体含量)——先将新鲜土样压碎,用少量水浸润后,滴加10%的盐酸,观察泡沫反应。
(了解)分级:(1)无:无起泡反应。
(2)轻度石灰性:缓慢放出气泡或难以觉察,但可听到声音,泡沫产生量1%。
(3)中度石灰性:明显放出气泡,产生量1-5%。1)赤血盐显色法:无:无色、轻度:浅蓝、中度:蓝色、强度:深蓝。
(4)强度石灰性:气泡急剧,历时很久,产生量>5%。
13.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常规测定方法:铂电极直接测定法
(了解)分级:Eh(土壤)=E(实测)+E(饱和甘汞)
氧化状况:Eh>400mv、中度还原状况:Eh200-400mv 、强还原状况:Eh<0mv。
14.土壤亚铁反应常规测定方法:赤血盐显色法和邻啡罗啉显色法
(了解)分级:1)赤血盐显色法:无:无色、轻度:浅蓝、中度:蓝色、强度:深蓝。
(2)邻啡罗啉显色法:无:无色、轻度:微红、中度:红色、强度:深红。
15.土壤标本有哪些类型,各分为几类
(1)土壤分析标本:a.全量分析标本 b.农化性状分析标本 c.物理性状测定样本
(2)比样样本
(3)整段标本:a.木盒标本 b.胶布薄层标本 c.板底粘结薄层土壤标本
第四章 土壤分类与土壤野外制图
(打*号代表答案不确定)
1.美国、俄罗斯的土壤分类体系
答案一:美国:a.分类依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b.分类方法:按照土体已经反映出来的剖面形态,理化性状等特征加以归纳,并经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划分土壤类型的重要指标。
c.分的级次:级次(六级):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土系
***d.结构:命名方法:每级单元是采用连续命名法,多数是以拉丁或希腊字根演变得来,而且是取代现代语言的字根,由命名可以分辨出整个土壤的分类系统和级别;土族以下的命名是单独的。
前苏联(地理发生学派):a.分类依据:土壤形成条件、成土过程、发生学属性。
***b.分类方法:以土壤成土因素学说为理论基础;即土壤是在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等诸因素作用下发展起来的。
c.分的级次:土类、亚类、土属、亚属、土种、亚种、变种、土组、亚组。
***d.结构:命名方法:采用连续命名法,即将不同的分类单元依次全部表示出来。
答案二:
A地理发生学土壤分类体系(俄罗斯):
○1原则:以土壤成土因素学说为理论基础;即土壤是在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等诸因素作用下发展起来的。
○2依据:土壤形成条件、成土过程、发生学属性。1)成土条件:地带性条件、地域性条件、人为耕作条件。2)成土过程:不同的成土条件下,作用下都有相应的成土过程。3)发生学属性:包括土壤的形态和微形态特征及土壤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矿物学特性等。
○3级次:土类、亚类、土属、亚属、土种、亚种、变种、土组、亚组。○4命名方法:采用连续命名法,即将不同的分类单元依次全部表示出来。
B土壤属性分类体系(美国):
○1原则:按照土体已经反映出来的剖面形态,理化性状等特征加以归纳,并经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划分土壤类型的重要指标。
○2依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3级次:级次(六级):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土系。○4命名方法:每级单元是采用连续命名法,多数是以拉丁或希腊字根演变得来,而且是取代现代语言的字根,由命名可以分辨出整个土壤的分类系统和级别;土族以下的命名是单独的。
***2.不同野外制图制图单元的确定
土壤分类与土壤野外制图的关系、单元确定方式
★土壤分类与制图单元相一致的状况
(1)上图图斑:一幅图件全是单一的图斑,则分类系统和制图单元一致。
(2)图上表示方法:Ⅰ、Ⅱ……代表土类;A、B……代表亚类;a、b……代表土属;1、2……代表土种。
★土壤分类与制图单元不一致的情况
(1)复区、复域图例。(2)土壤组合图例:二元组合:5:5、6:4、7:3 三元组合:4:3:3、4:4:2、5:3:2。
(3)无差异图例。(4)土相图例。
★建立调查地区土壤分类体系和确定制图单位
①凡成土生物气候条件和自然植被(自然土)或耕作制(农业土壤)明显相异的土壤,由于其主导的成土过程和熟化过程的明显差别(属于质变的),必然在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和肥力特性上反映出来,产生显然有别的土壤类型。这种相异的土壤往往就是不同的土类或亚类。
②在已分开的若干土类或亚类内部,由于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条件的差异,反映出地域性的特征,引起了成土过程和熟化过程中强度上的差别(属于量变的),往往反映到土壤剖面形态和肥力性状上也有相应差别的土壤组合,便可续分为不同的土属。
③在土属以内,凡土壤剖面层次(发生层)构造和形态特征及生产性能明显有别的土壤个体,便可续分成不同的土种。
④土种以内,由于耕作管理或微域地形所引起的耕层肥力性状的高低,包括耕层厚薄、土色深浅、结构好坏、养分含量高低等等,以至障碍因素侵害的程度,可续分为不同的变种。
第五章 遥感土壤调查制图
1.遥感制图的优越性和缺点
优点:a.土壤制图的速度大大加快
b.土壤制图的进度得到提高
c.调查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增强
d.节省费用
缺点:a.比例小、地面分辨率低
b.影像的综合性干扰因素较多:“同像异物”或“同物异像”等现象无法直接区分。
c.光谱范围有限,不能解译全部内容。
2.大气窗口的概念,分为几个波段,波段的范围
所谓“大气窗口”是指可以透过大气层的电磁波段。目前这些波段主要还限制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范围。包括可摄影窗口(0.3-1.3um)、近红外窗口(1.3-2.5um)、中红外窗口(3.5-4.2um)、远红外窗口(8-14um)、微波窗口(0.8-25um)。
3.遥感传感器材的名称
主要传感器:多波段扫描仪(MSS)、反速光导管电视摄象机( RBV )、专题制图仪( TM )、可见光高分辨率传感器( HRV )。
4. 遥感影像资料的判读解译,**判读标准
遥感图像的解译标志:a.直接解译标志:指在遥感图像上地物本身的特性所反映的、能够直接看到的、可供解译的影像特征。包括:形状、大小、色调、阴影、图型、微阴影
b.间接解译标志:根据地学、气象、水文、农学等专业知识,应用直接解译标志,推断出影像上确实存在的地物。例如地形、基岩、母质、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
遥感影像方法:成土因素分析法、图型分析法、景观分析法、对比分析法、逻辑推理法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方法:
答案一:遥感影像方法:成土因素分析法、图型分析法、景观分析法、对比分析法、逻辑推理法
答案二:a.直接判定法: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标志直接确定地物类型和属性的直观判译法。
b.对比分析法:用不同波段、不同时相的卫片以及地面的已知资料进行对比。
c.逻辑推理法:根据地物在自然界中固有的相互依存关系和规律,进行演绎推理。
目视判读标志:
a.直接判读标志:图型、形状、大小、纹理、色调、阴影、位置、组合、相关体
b.间接判读标志:运用其他专业知识,推断出影象上确实存在的地物。如:目标地物与其相关指示特性、地物与环境的关系、目标地物与成像时间的关系。
第六章 土壤调查成果的整理与总结
1,五图一书是什么?
五图是指:土壤类型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养分图、土壤评级图、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
一书是指:土壤调查报告或者相应的调查报告。
2,土壤调查报告的编写。
一、总论 说明调查地区的行政区域、地理位置、调查方法、主要成果;以往的调查研究资料及其评价、工作的经验及问题。
二、调查地区的自然和农业概况
三、土壤性态描述
1、土壤的形成;
2、土壤的分类原则与系统;
3、各种土壤的特性:土壤分布与生态环境、土壤的形态特征、土壤理化性状、土壤的生产性能几存在的问题。
四、土壤与土地资源评价 1、土地利用现状 2、土壤资源评价
五、土壤改良利用分 1、分区的目的 2、分区的原则 3、分区各论
六、其他
H. 初一七科科目的复习大纲或重要知识点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最大周长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⑴麦哲伦环球航行P2 ⑵月食⑶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P4 ⑷地球卫星照片 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
4.经线和纬线的区别(见P5—P7)
纬线 经线(又名子午线)
定义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 圆 半圆
长度 从赤道向极点逐渐缩短 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相互关系 平行 相交
5.经度和纬度(见P6-P7)
经度(子午线) 纬度
划分起点 0°经线(本初子午线) 0°纬线(赤道)
划分方法 0°经线以东为东经(E)以西为西经(W 0°纬线以北为北纬(N)以南为南纬(S)
数值由0°经线向东向西同时增大 数值由0°纬线向南向北同时增大
数值范围 0°—180°(180°W和180°E重合) 0°—90°(90°N(北极) 90°S(南极))
表达方式 度数+W或E 数值+N或S
变化数轴 半球划分 20°W以东至160°E以西为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东半球(20°W-0°-160°E)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0°W以西至160°E以东为
西半球(20°W-180°-160°E) 另: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即经度差为180°的两条经线)组成的圆圈
例题1
1. 写出A、B的坐标 (A:15°W,15°S B:75°E,0°)
解题方法:①确定经线、纬线:直线型经纬网中横纬竖经;其他经纬网看线条的相互关系,相交或最终会相交的线条为经线,始终平行的是纬线
②判断东、西经,南、北纬:有0°的可以直接判断,0°经线以东是E、以西是W,0°纬线以北是N、以南是S;没有0°经线或纬线的经纬网根据数值的增加方向来判断—数值向东增为东经(E),数值向西增为西经(W),向北增为北纬(N)向南增为南纬(S)『注:判断的起点,要依据此图的经(纬)度间距来确定』
2. 判断A、B的半球位置 (A:东半球、南半球 B: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处)
①根据纬度判断南、北半球。纬度后面的字母为N即北半球,为S即南半球,既无N也无S即在赤道,位于南北半球的分界②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有两种方法:其一数轴法,画出半球划分数轴(如上),将要判断的点在数轴相应的位置标出,然后读出半球位置。其二数值法,大部分东经度在东半球,东经度>160°的在西半球;大部分西经度在西半球,西经度<20°的在东半球。此外,0°经线在东半球,180°经线在西半球,20°W和160°E在东西半球的分界处(既不在东半球,也不在西半球)
3. A在B的 方向 (A在B的西南方)
解题方法:①根据经度判断东西方向:东经度大在东,西经度大在西(如:甲110°E乙10°E,则甲在东乙在西;丙110°W丁50°W,则丙在西丁在东;戊10°E己40°W,则戊在东己在西;两地一地在东经度一地在西经度时,要特别注意两地经度和是否超过180°,若超过180°则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如:庚100°W辛100° E,则庚在东辛在西)②根据纬度判断南北方向:北纬度大在北,南纬度大在南③综合①②判断结果即为所求方向
例题2
1.标出C、D的经度
解题思路:由中心的北极点(N)知,此图为北极俯视图,
由北逆南顺知此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可在图
中用铅笔标出该方向,以辅助答题)。A的经度为0°,
B的经度为180°,可知C、D的经度均为90°。自A至C
数值增大,且增大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即向东增
大,所以C为东经度即90°E。自A到D数值也增大,但
增加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即向西增大,所以D为西经度90°W
2. A在B的 方向 (A在B的西北)
求A在B的何方向,即求A相对于B的方位,A为要确定方向的点B为参照点。解题思路如下:①判断东西方向:从参照点出发到要确定方向的点去,若行进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则要确定方向的点在参照点的东方,反之在西方②判断南北方向:离北极点 (N)近则为北方,离南极点(S)近则为南方③综合①②判断的方向即为所求方向。
1.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绕转中心 地轴 太阳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 一年(365或366天)
产生现象 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
产生原因 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和自转 绕日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呈66. 5°夹角
注:时间差异-位置越向东去,时间越早
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仰视地球的自转为顺时针旋转,即北逆南顺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年中白昼长短的变化
3.四季知识归纳(见下左图)
日期 太阳光直射的纬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节气 北半球季节
A 3.21 0° 平分 春分 春季3、4、5
B 6.22 23.5°N 昼长夜短 夏至 夏季6、7、8
C 9.23 0° 平分 秋分 秋季9、10、11
D 12.22 23.5°S 昼短夜长 冬至 冬季12、1、2
4.五带的划分(见下右图)
温度带 范围 气候特点 特殊地理现象
热带 南北回归线间(23.5°S—23.5°N) 终年炎热 太阳直射
南温带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间(23.5°S—66.5°S) 四季分明 无
北温带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间(23.5°N—66.5°N) 四季分明 无
南寒带 南极圈与南极点间(66.5°S—90°S) 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
北寒带 北极圈与北极点间(66.5°N—90°N) 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
5.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第三节 地图
1 地图:把大范围的地区如一个省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用不同的符号、颜色在平面上表示出来
2.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⑴比例尺 a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缩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b大小: 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所画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较详细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所画实地范围较大,内容较简略
c表示方法: 文字式-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40km
数字式-1:4000000(1km=1000m=100000cm) 线段式- (厘米化千米去5个0,千米化厘米加5个0)
⑵方向:a一般情况下,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向
b指向标定向:箭头所指方向为正北 方法是将指向标平移到参照点再确定方向
c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与注记: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牢记P14常用图例)
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和说明山高水深的数字
3.地形图 ⑴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⑵分层设色地形图: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
⑶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坡度陡缓
4.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差
5.等高线: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见P16、P17)
山地 a.山顶: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数值内高外低
b.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c.山谷:等高线向高出凸出
d.鞍部:一对数值相等的等高线之间
e.陡崖:等高线重合处
f.等高线分布密集,坡度陡峻;等高线分布稀疏,坡度平缓
高原:海拔较高>500m边缘陡峻,内部较平坦
平原:海拔很低<200m地面平坦、起伏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丘陵:海拔较低,有起伏,坡和缓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⒈地球表面71%(3.61亿km2)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1.49亿km2)。概括地说,地球上是七分水三分地,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2.无论我们怎样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是: 太平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大西洋(形状如同“S”);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
5.大陆架、大陆坡、海沟
6.全球陆地被海洋包围,并分割成大大小小许多块,其中面积广大的叫大陆(共六块大陆:亚欧大陆、南美洲大陆、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洲大陆),面积较小的是岛屿。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半岛则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岛屿是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7.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亚、非、北美、南美、南极、欧、大洋(面积由大到小排列)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州;平均海拔最高的是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是欧洲;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非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和北美洲;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欧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被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北冰洋,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都是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都是北冰洋;
8.大洲的分界: 亚欧的分界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非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南、北美的分界是巴拿马运河;亚、北美的分界是白令海峡;北美、欧的分界是丹麦海峡;南美、南极的分界是德雷克海峡;欧、非的分界是直布罗陀海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喜马拉雅山中方向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堤)
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其观点是: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a地表岩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图P37)
b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c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注:每个板块都是由陆地和海洋共同组成,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最大)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板块的运动可以分为张裂和碰撞挤压两种运动。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裂谷、出现新的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面积扩大将成为新的海洋;板块发生挤压碰撞时地表会形成山脉、海洋面积缩小甚至消失如: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发生挤压运动)、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 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对比
天气 气候
概念 一地短时间的风雨、阴晴、冷热等大气状况 一地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特点 短时间;经常变化
同一时间不同地方天气差异可能很大 长时间;变化不大
描述内容 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大小、气温 气温、降水、气压、风
注: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气温是大气冷热的程度。风向是风的来向,有“北、南、西、东”四个基本方向。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北方。风力是风的强弱,共分13级(0-12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词语判断:夜里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天气)
岳阳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长冬无夏(气候)
暴风骤雨,飞砂走石,风和日丽、阴雨绵绵(天气)
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天气)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气候)
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柳来挂丝(气候)
2.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3.熟悉城市天气预报图中常用的天气符号(见P46图3.6)
有时一个城市名称旁边会出现两个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将从某种天气状况转变成另一种天气状况
4.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见P48图3.9空气质量级别和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的对应关系)空气质量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影响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测量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温度计放置的高度,离地面1.5米。单位:℃(摄氏度)。日平均气温一般取8时、14时、20时、2时四个时刻的气温均值
2.气温的变化:(见P51图3.12、3.13,会做活动题1.2)
⑴日变化指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的日较差=(该天)最高气温-(该天)最低气温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南北半球一样)
⑵年变化指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北半球相反: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
3.气温分布规律:(见P53图3.17)
⑴世界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不同纬度)
⑵同纬度相比,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同纬不同海陆)
⑶同纬度相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0.6摄氏度/100米(同纬同陆)
⑷世界最低气温分布在南极地区,最高气温在西亚巴士拉
4.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即等温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相等
5.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6.等温线判断:⑴等温线密,温差大;等温线稀,温差小
⑵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
⑶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说明气温受海陆影响显著
⑷等温线呈封闭曲线,气温内高外低为盆地,低地;反之为高原、山地
⑸等温线向北数值增大为南半球,向南增为北半球
⑹等温线向高纬凸起说明该地气温比同纬高;向低纬凸起气温比同纬低(若为夏季,等温线向高纬凸起处为陆地,向低纬凸起处为海洋;
若为冬季,等温线向低纬凸起处为陆地,向高纬凸起处纬海洋)
7.两地温差=两地相对高度/100×0.6℃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时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量的测量:测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单位:mm(毫米),一般每天8时和20时各测量一次,测量结果之和为日降水量。(注:日平均气温取四时刻的平均值,日降水量取两时刻的和)
3.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4.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赤道地区多雨,两极少雨;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少雨、东岸多雨;
中纬地带沿海多雨,内陆少雨;
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1.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2.气候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
3.掌握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和气候特征(见P58图3.23)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以北半球为例)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极地冰原气候(全年少雨)
极地苔原气候(全年少雨)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常年湿润)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夏季多雨区)
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区 (全年少雨区) 亚热带季风(夏季多雨区)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区) 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区)
热带草原(夏季多雨区)
热带雨林(全年多雨) 4.影响气候的因素
⑴纬度: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低纬降水多、高纬降水少
⑵海陆:距海近多雨、距海远少雨;距海近温差小、距海远,温差大
⑶地形: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摄氏度);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⑷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⑸人类活动:植树造林、修水库则风调雨顺旱涝灾害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形成温室效应,冰雪融化、水温上升,引发洪涝灾害
气候也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 5.能通过气温降水图判断气候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①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②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 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15-0℃之间 温带气候
最热月<5℃ 寒带气候
③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1000mm
温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300mm
温带季风气候500-600mm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200mm
寒带 苔原气候、冰原气候<250mm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增长规律:18世纪前缓慢之后迅速,特别是20世纪以来增长速度大大加快
2.人口增长速度由出生率(一年内出生的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率)和死亡率(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决定。从全球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在每年新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的人数,使得人口总数得以不断增长。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人口增长;=0人口不增不减;<0人口减少,负增长)
一般经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速度慢,经济落后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快
出生率=出生婴儿数/总人数 死亡率=死亡人数/总人数
4.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达60亿,现在世界每年增加人口近8000万
5.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积内居住的人口数。单位:人/平方千米 一个国家或地取区的人口密度=人口总数/总面积
6.亚洲东部和南部(主要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历史上人口密集)、欧洲及北美洲东部(主要原因: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图P66)
7.人口稀少区:干旱沙漠地区、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高纬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8.人口问题:人口过多导致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就有困难、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人口过少导致国防兵源不足、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9.人口问题对策控制人口数量(人口过多的国家进行计划生育,人口过少的国家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10.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农村人多地少生活困难;城市里有较好的医疗、教育条件,较多的发展机会等。过多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病:住房拥挤、交通堵塞、垃圾噪音污染等
11.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白种、黄种和黑种三个主要人种。人类早期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深受环境的影响,身体逐渐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大体上从高纬度向低纬度,人的肤色和眼色逐渐变深。
12.人种的分布(见P72图4.11)
人种 分布地区 包括人群 特征
白种人 欧北美洲大洋洲 阿拉伯人 白皮肤蓝眼睛黄头发
黄种人 亚洲东部 因纽特人、印第安人 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
黑种人 非洲撒哈拉以南 黑皮肤黑眼珠黑而卷的头发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见P75图4.13) 世界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中国、东南亚
英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南部
法语 法国以及前殖民地
俄语 俄罗斯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三大宗教(见地图册P30)
宗教 发源地 信奉的神和教主 经典 宗教建筑 分布
基督教
(第一大) 巴勒斯坦 上帝和耶稣 圣经 教堂、十字架 欧美、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第二大) 阿拉伯半岛 安拉(真主)和穆罕默德 古兰经 清真寺、星月形标志 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佛教(第三大) 南亚(古印度) 释迦牟尼 三藏 佛塔、寺庙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3.在中国,多数人不信教;少数民族中,维吾尔族、回族等多信仰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中国的本土宗教为道教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是指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形式。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这里的居民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农业生产活动
2.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或没有聚落
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地形、气候、水源、土壤、自然资源、交通及经济状况等等(P80)
3.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如:东南亚高架屋、因纽特人冰屋、黄土高原窑洞、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西亚小窗厚墙的村庄等等
4.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但是,随着聚落的发展,传统民居在逐步消失,我们该如何处理好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呢?如北京四合院的改造:对四合院进行既符合现代居住要求又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合理改造。
5.世界遗产可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自然与文化遗产三大类。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有300多处。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的“巴黎塞纳河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国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等已被列入该名录之中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1.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国界是一国与邻国或公海之间的界线。它是国家主权范围的边界。国界是人为划分的,有的依据山脉、河流、海洋、经纬线来划分,有的依据民族、语言、宗教等来划分。
3.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P88
4.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1707平方千米、最小的是梵蒂冈
5.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下来印度、印度尼西亚、美国(北美洲)、巴西(南美洲)、巴基斯坦、俄罗斯
6.世界各国政治制度也不一样,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中国为社会主义国家
7.世界各国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中国一贯主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五项原则,以求得世界各国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8.根据经济水平的差异,通常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北美、大洋洲,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与剥削,大量资源被掠夺,导致经济发展滞后。
10.发达国家多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大部分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 世贸组织 WTO 瑞士的日内瓦 经济组织
美洲国家组织 OEA 美国的华盛顿
非洲联盟 非盟 AU 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
阿拉伯国家联盟 阿盟 LAS 埃及的开罗
11.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联合国有6个主要机构,是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秘书处和国际法院。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I. 科目一知识点:通过桥面时该如何行车
匀速
通过,不得超车
,站点五十米 路口桥段
三十米禁止停车!夜晚开启近光灯。
J. 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与考试大纲的科目一
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 。
阶段目标:了解机动车基本知识,掌握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及道路交通信号的规定。
教学大纲 教学项目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学时安排 C1 C2 C3 C4
D
E
F C5 B2 A3 A1
B1 A2 12 12 12 10 12 12 14 10 10 1.机动车基本知识 车辆结构常识 了解车辆的基本构成 1 1 1 1 1 1 1 1 1 车辆主要安全装置 熟悉各主要安全装置的配置;
掌握仪表、报警灯的作用;
掌握安全头枕、安全带、安全气囊、灯光、喇叭、防抱死制动系统的作用 驾驶操纵机构 掌握转向盘、加速操纵装置、制动操纵装置、变速器操纵杆、驻车制动操纵装置及其他操纵装置的作用 1 1 1 1 1 1 1 1 1 掌握离合器踏板的作用 * * 车辆性能 了解车辆性能与安全行车的关系;
了解制动性能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1 1 1 1 1 1 1 1 车辆检查和维护 掌握日常检查和维护的基本内容 车辆运行材料 了解燃油、润滑油、冷却液、风窗玻璃清洗液等运行材料的使用常识 客车制动系统及车门 了解客车行车制动装置、缓行器和驻车制动装置、客车乘客门、安全出口、客车外推式安全窗的结构特点 * * * * * * 1 1 * 公交车制动系统及车门 了解公交车行车制动装置、驻车制动装置、乘客门的结构特点 * * * * * * 1 * * 汽车列车制动系统、连接与分离装置 了解汽车列车制动系统的结构特点;
了解汽车列车连接与分离装置的结构 * * * * * * * * 1 2.法律、法规及道路交通信号 机动车驾驶证申领与使用 熟练掌握机动车驾驶证申领与使用的规定、考试标准、记分标准 1 1 1 1 1 1 1 1 1 道路通行规则 熟练掌握道路交通信号的种类、识别和作用;
熟练掌握各类道路条件下的通行规则;
熟练掌握变更车道、跟车与限制超车、会车规定、避让行人和非机动车、掉头与倒车的规定 4 4 4 3 4 4 4 1 1 驾驶行为 熟练掌握正确驾驶的行为要求 1 1 1 1 1 1 1 1 1 违法行为处罚 掌握主要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情形、法律责任的基本知识、驾驶机动车禁止行为 2 2 2 2 2 2 2 2 2 机动车登记 掌握机动车登记的有关规定 1 1 1 1 1 1 1 1 1 交通事故处理 了解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处置方法 3.综合复习及考核 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 熟练掌握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交通信号等相关知识;
考核不合格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应的内容和学时 — — — — — — — — — 注:1.本阶段理论知识应当采用课堂多媒体教学。
2.本阶段所有车型综合复习及考核不计学时。
考试大纲 考试项目 考试内容 考试要点 考试目标 1.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实施条例 灯光、喇叭的使用;
有划分车道的道路通行;
无划分车道的道路通行;
交叉路口通行;
变更车道;
机动车限速通行;
跟车与限制超车;
会车规定;
铁路道口及渡口通行;
缓行、拥堵路段交替通行;
漫水路、漫水桥通行;
避让行人和非机动车;
掉头与倒车 熟练掌握各类道路条件下的通行规则;
熟练掌握驾驶证申领和使用的有关规定;
熟知相关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掌握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中与道路交通安全有关的主要规定 刑法 交通肇事罪;
危险驾驶罪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 扣留车辆的情形;
扣留机动车驾驶证的情形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事故现场处置;
高速公路事故现场处置;
现场报警和处置;
自行协商事故处理;
事故现场的强制撤离 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 机动车驾驶证许可;
机动车驾驶证种类、准驾车型和有效期;
机动车驾驶证申请条件;
初次申领机动车驾驶证的车型;
驾驶人考试内容和合格标准;
驾驶人考试要求;
有效期满换证;
转入换证;
变更换证;
驾驶证遗失补证;
记分制度;
违法记分分值及考试;
驾驶证实习期;
驾驶证审验;
驾驶人体检;
驾驶证注销;
违法处罚 机动车登记规定 机动车注册、变更、转移、抵押、注销登记;
机动车登记证书灭失、丢失或者损毁;
机动车号牌、行驶证灭失、丢失或者损毁;
临时行驶车号牌;
机动车检验 2.地方性法规 根据地方性法规选定的重点内容 掌握地方性法规的重点内容 3.交通信号 道路交通信号灯 红灯;
绿灯;
黄灯;
车道信号灯;
箭头信号灯;
黄色闪光警告信号灯;
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道口信号灯 熟练掌握各类道路交通信号的种类、识别和作用 道路交通标志 警告标志;
禁令标志;
指示标志;
指路标志;
旅游区标志 道路交通标线 指示标线;
禁止标线;
警告标线 交通警察手势 停止信号;
直行信号;
左转弯信号;
左转弯待转信号;
右转弯信号;
变道信号;
减速慢行信号;
示意车辆靠边停车信号 4.安全行车、文明驾驶基础知识 驾驶行为 驾驶人驾驶行为要求;
驾驶人对所驾车辆应负的安全责任;
避让特种车辆;
避让道路养护作业车辆;
机动车停车;
高速公路安全行驶;
高速公路故障车处置;
故障车警示要求 掌握正确驾驶行为要领;
掌握主要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情形、法律责任的基本知识 交通安全违法行为 驾驶机动车禁止行为;
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的处罚种类;
对违反交通信号的处罚;
对酒后、吸毒、服药驾驶的处罚;
对涉机动车驾驶证违法的处罚;
对涉机动车号牌违法的处罚;
简易程序处罚;
对不正当手段取得驾驶证的处理;
超员、超载违法消除规定 5.机动车驾驶操作相关基础知识 仪表与指示灯 仪表;
雾灯指示灯;
机油压力表与报警灯;
制动报警灯;
燃油报警灯;
水温报警灯;
远、近光指示灯;
安全带报警灯;
危险报警闪光灯;
转向指示灯;
其他指示灯 掌握机动车主要仪表、指示灯和操纵、安全装置的基本知识 操纵装置 转向盘;
离合器踏板;
制动踏板;
加速踏板;
变速器操纵杆;
驻车制动器操纵装置;
点火开关;
灯光开关;
风窗玻璃刮水、除霜和除雾装置 安全装置 安全头枕;
安全带;
防抱死制动(ABS)装置;
安全气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