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家杂志
『壹』 寻找征稿杂志
读者之类的八
如果是初次尝试
兴许报纸也是不错的选择
练练笔先把,投稿地方可以慢慢考虑地说
『贰』 想买杂志,用于摘抄作文用素材,看中了读者乡土人文版和特别关注, 因为妈妈只答应一年给我60块钱用于
那就是我 歌词我思念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唱歌的水磨噢妈妈 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我思念故乡的岁月还有小路上赶集的牛车噢妈妈 如果有一只竹笛向你吹响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我思念故乡的渔火还有沙滩上美丽的海螺噢妈妈 如果有一叶风帆向你驶来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我思念故乡的明月还有青山映在水中的倒影噢妈妈 如果你听到远方飘来的山歌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觉着这首歌也不错,呵呵不妨瞧瞧那就是我 歌词经过一只手臂的挥舞是否能够传达出脉搏里的起伏经过许多次的沉默是否就代表着灵魂里的软弱别担心在城市里在人群中选择一次相逢我们啊像是带着温情在丛林里寻找来时的路从背后轻轻吹过的风不需要回头就感受到流动星斗被镶嵌在天幕不管有多少猜测轨迹都不变动吉他发出巨大的声响优美的段落里失真了情绪而这一切就像是在梦里超越了自制力虽然无奈但是又无法不跟随它在舞台上在人群中选择一次相逢我们啊带着温情在轰鸣里寻找来时的路la la la....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歌评析】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美点追踪】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写作背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作者简介】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 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 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 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 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 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 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 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 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 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 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编辑本段【席慕蓉的《乡愁》】【诗歌全文】乡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诗歌赏析】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作者简介】席慕蓉(1943-),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出版的诗集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边缘光影》、《迷途诗册》、《我折叠着我的爱》等。新作《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用优美的文字和亲手拍摄的照片,记录了席慕蓉自1989年与"原乡"邂逅后,17年来追寻游牧文化的历程。生于四川,幼年在香港度过,成长于台湾。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赴欧深造。一九九六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现为专业画家。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近十年来,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2002年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编辑本段【三毛的《乡愁》】【全文】二十年前出国的时候,一个女友交在我手中三只扎成一团的牛铃。在那个时代里,没有什么人看重乡土的东西。还记得,当年的台北也没有成衣卖。要衣服穿,就得去洋裁店。拿着剪好的料子,坐在小板凳上翻那一本本美国杂志,看中了的款式,就请裁缝给做,而纽扣,也得自己去城里配。那是一个相当崇洋的时代,也因为,那时台湾有的东西不多。当我接过照片左方的那一串牛铃时,问女友哪里弄来的,她说是乡下拿来的东西,要我带着它走。摇摇那串铃,它们响得并不清脆,好似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里似的,一碰它们,就咯咯的响上那么一会儿。将这串东西当成了一把故乡的泥土,它也许不够芳香也不够肥沃,可是有,总比没有好。就把它带了许多年,搁在箱子里,没怎么特别理会它。等我到了沙漠的时候,丈夫发觉了这串铃,拿在手中把玩了很久,我看他好似很喜欢这串东西的造形,将这三个铃,穿在钥匙圈上,从此一直跟住了他。以后我们家中有过风铃和竹条铃,都只挂了一阵就取下来了。居住的地区一向风大,那些铃啊,不停的乱响,听着只觉吵闹不如没风的地方,偶尔有风吹来,细细碎碎的洒下一些音符,那种偶尔才得的喜悦,是不同凡响的。以后又买过成串成串的西班牙铃铛它们发出的声音更不好,比咳嗽还要难听,就只有挂着当装饰,并不去听它们。一次我们住在西非奈及利亚,在那物质上吃苦,精神上亦极苦的日子里,简直找不到任何使人快乐的力量。当时,丈夫日也做、夜也做,公司偏偏赖帐不给,我看在眼里心疼极了,心疼丈夫,反面歇斯底里的找他吵架。那一阵,两个人吵了又好,好了又吵,最后常常抱头痛哭,不知前途在哪里,而经济情况一日坏似一日,那个该下地狱去的公司,就是硬吃人薪水还扣了护照。这个故事,写在一篇叫做《五月花》的中篇小说中去,好像集在《温柔的夜》这本书里,在此不再重复了。就在那样沮丧的心情下,有一天丈夫回来,给了我照片右方那两只好似长着爪子一样的铃。我坐在帐子里,接过这双铃,也不想去摇它们,只是漠漠然。丈夫对我说:“听听它们有多好,你听——。”接着他把铃铛轻轻一摇。那一声微小的铃声,好似一阵微风细雨吹拂过干裂的大地,一丝又一丝余音,绕着心房打转。方要没了,丈夫又轻轻一晃,那是今生没有听过的一种清脆入谷的神音,听着、听着,心里积压了很久的郁闷这才变做一片湖水,将胸口那堵住的墙给化了。这两只铃铛,是丈夫在工地里向一个奈及利亚工人换来的,用一把牛骨柄的刀。丈夫没有什么东西,除了那把不离身的刀子。唯一心爱的宝贝,为了使妻子快乐,换取了那副铃。那是一把好刀,那是两只天下最神秘的铜铃。有一年,我回台湾来教书,一个学生拿了一大把铜铃来叫我挑。我微笑着一个一个试,最后挑了一只相当不错的。之后,把那两只奈及利亚的铜铃和这一只中国铃,用红线穿在一起。每当深夜回家的时候,门一开就会轻轻碰到它们。我的家,虽然归去时没有灯火迎接,却有了声音,而那声音里,唱的是:“我爱着你。”至于左边那一串被女友当成乡愁给我的三个铜铃,而今的土产、礼品店,正有大批新新的在卖。而我的乡愁,经过了万水千山之后,却觉得,它们来自四面八方,那份沧桑,能不能只用这片脚踏的泥土就可以弥补,倒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了。编辑本段【电影《乡愁》】【影片简介】原名 :Nostalghia又名:乡愁 / 怀乡 / Nostalgiya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主演:Oleg Yankovsky / Erland Josephson / Domiziana Giordano上映年度:1983语言:意大利语 / 俄语制片国家/地区:法国 / 意大利 / 前苏联【剧情简介】一位俄罗斯作家Andrei Gortchakov(Oleg Yankovsky),与他美丽的女翻译Eugenia〔Domiziana Giordano〕去往意大利进行语言研究,他们在路上的经历:一个乡村教堂,女人们在圣母玛利亚像前祈祷;一个天然温泉,村民每天沐浴其中,以求恢复青春;一个名叫Domenico〔ErlandJosephson〕的古怪老人在一次天启式的错觉下将他的家人囚禁了七年。Domenico被村民认为精神失常,曾试图擎一支点燃的蜡烛渡过温泉,作为赎罪计划的一部分,但无法完成,他请求Andrei替他完成这一项表面上无害的任务,Andrei非常不情愿答应他这不合逻辑的请求,但被支离破碎的前兆激起了兴趣,因此没有拒绝他。他拒绝了性感的Eugenia,她不可避免地离开了他。他使自己沉浸于超越现实的孤独和模糊的会话中。在青葱的意大利风景和俄罗斯乡下沉默色调间的色彩转换,揭示了他的乡愁,揭示了他对一直躲避他的精神之光的普遍深入的渴念。他与家人分离,远离祖国,如今孤身一人,开始执行这一存在主义的任务...编辑本段【名曲《乡愁》】《乡愁》同时也是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一首名曲.编辑本段【有关乡愁的诗句】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叁』 求感人的爱情故事,要催人泪下的那种,要悲剧,越悲越好.....先献上10分~~~
老婆的最后一条短信(看到你流泪)
珍惜自己的所爱
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妻子是个小尾巴,我走到哪里她都要问到哪里。我厌烦,她却乐此不疲。可是,这个小尾巴却在那个下着大雨的深夜永远消失了……
我的心情非常难过,内心充满了内疚和痛楚,我无法原谅自己的过错。
结婚那天,老婆用买戒指的钱给我买了一款手机。那天夜里,我们两人在被窝里一遍遍地调试着手机的响铃。我们觉得,生活就像这铃声,响亮、悦耳,充满着憧憬和希望。从那天开始,我常常接到她的电话:“老公,下班了买点菜回家。”“老公,我想你,我爱你。”“老公,晚上一起去妈妈家吃饭。”我的心里十分温暖。有一次,我忘了给手机充电,又恰好陪领导到基层,应酬到半夜才回到家,推开房门一看,我发现老婆早已哭红了眼睛。原来从我下班时间开始,她每隔一刻钟就打一次电话,我都不在服务区。老婆更加着急,总以为发生了什么意外,后来每隔十分钟打一次,直到我推开家门,她刚把话筒放下。我对老婆的小题大做不以为然:“我又不是小孩子,还能出什么事情?”老婆却说有一种预感,觉得我不接电话就不会回来了,我拍拍老婆的脑袋,笑了:“傻瓜!”不过,从此以后我一直没有忘记及时给手机充电。
后来我升了职,有了钱,手机换了好几个。突然有一天,我想起欠着老婆的那枚戒指,便兴冲冲地拉她去商厦。可是她又犹豫了,说:“白金钻戒套在手指上有什么用啊?给我买个手机好吗?我可以经常跟你联系。”于是我就给她买了一个手机。
那天,我们一个在卧室,一个在客厅,互相发着短信息,玩得高兴极了。
一天夜里,我和同事到朋友家玩牌,正玩在兴头上,老婆打来了电话:“你在哪里?怎么还不回家?”“我在同事家里玩牌。”“你什么时候回来?”“呆会儿吧。”输了赢,赢了输,老婆的电话打了一次又一次。外面下起了大雨,老婆的电话又响了:“你究竟在哪里?在干什么?快回来!”“没告诉你吗?我在同事家玩,下这么大的雨我怎么回去!”“那你告诉我你在什么地方,我来接你!”“不用了!”一起打牌的朋友都嘲笑我“妻管严”,一气之下,我把手机关了。
天亮了,我输得两手空空,朋友用车子把我送回家,不料家门紧锁,老婆不在家。就在这时,电话响了,是岳母打来的,电话那头哭着说:她深夜冒着雨出来,骑着自行车,带着雨伞去我同事家找,找了一家又一家,路上出了车祸,再也没有醒来。
我打开手机,只见上面有一条未读留言:“你忘记了吗?今天是我们的结婚周年纪念曰呀!我去找你了,别乱跑,我带着伞!”她走在找我的路上,永远不会再醒来了。我泪流满面,一遍遍看着这条短信息,我觉得那一个晚上我输了整个世界。
老婆去世已经3个月,可我仍然无法从噩梦中醒来,我不想工作,整曰消沉萎靡,并且一次次想到了陪她而去……
『肆』 请问,正版的《百年孤独》有哪些出版社出过
作者: 西亚.马尔克斯
评论界称《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缩影,但作家却说它首先是自己童年生活的艺术再现。他曾生活在一个景况惨淡的大家庭中,有一个整天啃泥巴的妹妹,一个酷爱占卜的外祖母,家族众人整天浑浑噩噩、不知幸福与痛苦为何物的情景给了他很大触动,而与他最亲密的外祖父曾参加了1902年的内战,这些经历都被他写进了小说之中。
在马尔克斯获诺贝尔奖当年,北京《十月》杂志就部分选译了《百年孤独》。同年,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推出一套《诺贝尔文学奖全集》,其中以《一百年的孤寂》为名翻译了《百年孤独》,译者宋碧云,可谓反应迅速。而上海译文出版社也在这一年推出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集》,让马尔克斯和拉丁文学在国内一下火了起来,随即在文学界引领了魔幻现实风格的创作潮流,莫言、张贤亮等人或多或少都受其影响。
两年后,《百年孤独》在内地同时出现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两种译本,前者的译者是高长荣,由英译本转译而成,后者的译者是黄锦炎和沈国正,根据布宜诺斯艾利斯南美出版社1972年版由西班牙语直译而成,尤其受到读者的欢迎,后来这一版本转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推荐: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初版,译者黄锦炎等。
『伍』 我在杂志上看到诗和远方是孙中山说的,是吗
诗和远方是什么意思?诗和远方是什么梗?前几年年轻人流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如今又开始流行起来了“诗和远方”,关于“诗和远方”是什么意思,“诗和远方”出处在哪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诗和远方”是什么意思
“诗和远方”指的是理想生活,来源于由高晓松作词,许巍演唱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眼前的苟且”无非是现实中追逐名利世俗红尘中身不由己的每个你每个我。
“诗和远方”出处在哪
其实认真追究其该词最早的出处在哪,完全可以追溯到更远,原句“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出自《高晓松184天监狱生活实录:人生还有诗和远方》。原文选段摘要:“我妈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和我妹妹深受这教育。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越是年长,越能体会我妈的话。我不入流,这不要紧。我每一天开心,这才是重要的。”
“诗和远方”发展经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一曲出来之后引发了很多年青一代的共鸣,触动了很多人心中那个时常紧绷的心弦,钢筋水泥重压之下,尚不能苟且,诗和远方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自由。上面提到释义不过是一种常规的解释,什么是真的苟且什么是真的诗和远方,一百个人就能有一百种理解。有人说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不论我们在做什么,对于自己而言,都是苟且;求之不得的,统统都是诗和远方。也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说眼前的苟且是炕上的媳妇儿,诗和远方是墙上的女神。
“诗和远方”相关例句
生活眼前的苟且,还有来自远方的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