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杂志
① 求一篇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读后感。。
《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读后感左直拳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有人提起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什么时候的事情了?好象是二、三年前出来的网络小说吧。我是2002年下半年的时候,有同事从网上转贴过来,在公司的OA上第一次读到的。非常棒,好看到合不上眼。可惜不全,没看到结局。去年在广州图书馆,无意中发现有这么一本小说,薄薄的,虽然出版日期还很新,却已经被翻阅得有点残旧了。于是借出来,一口气读完。 多好看的一本小说。为什么好看?我稍微想了一下,认为首先是因为它里面有许多性描写。主人公风流倜傥,艳遇不断,真羡慕死人。大凡出杂志,拍电影电视,如果没有一点情色成分,往往很难吸引人。无他,大家都喜欢男欢女爱耳。前两年,丞相出席海南博鳌亚洲论坛,有记者问丞相有关性消费的问题,大人楞了一下,随即显露豪爽本色,哈哈大笑说:“虽然你问的问题大家都很感兴趣,但我和他信首相(泰国)会谈时并没有讨论过性消费的问题。”台上台下笑成一片。这是我看香港翡翠电视台晚间新闻时亲眼看到的。 其次是语言相当流畅,还很幽默诙谐。比如,里面写公安局长王大头有一次赌博,赢了很多钱,心情大好,拖了一位小姐上二楼,“炮声隆隆,声闻数里”——这种句子,怎么写得出来呢?语言很重要,我在网上看文章,好多时候刚看上一两行就丢掉,因为觉得味如嚼蜡,索然无趣。文字写得最好的我认为是王小波,看起来好象很平实,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充满了魔力,读起来非常自然,轻松,搞笑。我临睡前有读点东西的习惯,读王小波的书,身体总处于极度放松的状态,不知不觉,睡意袭来,将书放下,立刻可以进入梦乡。所谓的行文犹如行云流水,大概就是这样子吧。 不过,《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读了之后会令人心情变坏,故事越往下发展这种感觉就越明显。我小的时候,广东这边有一份《周末》画报卖,就是有个很出名的《乐叔和虾仔》的那份。有一次我从上面读到一个故事,说有个女孩出嫁了,老抱怨她母亲没给她什么嫁妆,家传的黄金项链什么的都给了她大嫂,骂她老妈太偏心。后来有次又回娘家,看见母亲照着镜子,满口血,神色非常痛苦。原来母亲确实再没有什么金项链可给女儿了,就把自己的两颗金牙砸了下来。结果我读了之后,就觉得很不舒服。《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差不多有类似的效果。整本书穿插了许多回忆,尤其是大学时代的生活。纯真的往昔与尔虞我诈的现实夹杂交错在一起,流露出一种流年似水,物是人非的淡淡忧伤。 不过最主要是故事情节令人唏嘘。 “阿漆,这几年我一直都是一个坎坷的卖菜仔。” “文西,我又何尝不是一个唏嘘的猪肉佬?” 小说的主人公陈重生性风流,到处拈花惹草,甚至太太赵悦生病住院,还带了个女人回家搞,没想到被撞了个正着,被迫离婚收场。其实他内心深处,爱的还是赵悦,离婚后仍时时的挂念。这种感情至死不渝。在小说的结尾,陈重被人打死,弥留之际,他仍然想念赵悦。“我靠着墙瑟瑟发抖,冷。寒意从骨髓里透出来,慢慢涌到胸口,慢慢地,涌到四肢百骸。每根骨头都象断了一样,头上的血流到胸口就开始变得冰凉,我慢慢地趴到地上,嘴唇紧贴着我亲爱的成都的土地。朦朦胧胧中听到有人叫我:兔娃儿不哭,好孩子不哭……眼皮很重,我费力地大睁着不让它合上。温热的血慢慢流过,一些东西很清楚,象19岁的赵悦美丽的脸,一些东西渐渐模糊,象年年春天成都街头的雾气……”陈重与赵悦是读大学的时候认识的,19岁应该就是当时的年龄。 在慕容雪村的另外一部《深圳向左 天堂向右》里,有着同样的风格:“……回国的飞机上,别人都大包小包地带着各种家用电器,照相机、录像机,有个胖家伙甚至背了一台大电视,只有他(刘元)孤零零的,提着一个小包走在人群中,像是没讨到饭的叫花子。快到上海时,他看着前排一对情侣亲亲热热的背影,忽然想起了韩灵,心里轻轻地疼了一下。韩灵和肖然好上之前,有一段时间曾经和刘元非常亲密,有一次辽宁老乡聚会,大家都喝了不少酒,散会后他送韩灵回宿舍,两个人在路上挨得很近,肩膀不时碰到肩膀,满天星光下,韩灵微红的脸庞分外诱人,那一刻他很想抱她一下。如果真的伸出了手,结果会怎么样?女生宿舍到了,韩灵要上楼了,刘元站在门外看着她的背影发呆,韩灵走了几步,突然转过身,对着他微微一笑,那时星光皎洁,刘元脑袋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似的,感觉满天星光都照在自己身上。毕业时,刘元故意在学校多呆了两天,临走那天韩灵去送他,两个人从学校一直聊到车站,谈鞍山,谈学校,就是不谈肖然。火车徐徐开动时,刘元站在车门里挥手,微笑,心里有点异样的难过,那时的韩灵在想些什么?她就站在车窗外,微笑,挥手,一脸幸福,背过身去的一刹那,她眼里闪闪地亮了一下,那是眼泪吗?韩灵打胎后,他偷偷地去看过她一次。韩灵站在门口,笑容可掬地说着什么,肖然一脸严肃地站在身边。从刘元的角度看去,她像是老了十岁,面色憔悴,头发蓬乱,这就是当年星光下微笑的那个女子?飞机降落了,发出震耳的轰鸣声,刘元双眼紧闭,对那个星光下的笑容说,不管怎么样,你都曾经是我的理想。刘元回到深圳,已经是深夜了,经过黄岗食街时,他在路边选了一个高大丰满的东北姑娘,搂着她穿过灯火通明的街市,回到空旷而孤清的家。进门时,桌上的拷机嘀嘀响了两声,无声无息地静止在无边的黑暗里。刘元打开灯,看了一下信息,韩灵说:我心里很难受,能不能跟你说说话?刘元笑了笑,随手把拷机扔进了抽屉,然后脱了衣服,躺到那个姑娘身边,望着窗外的满天星光,笑眯眯地说,来吧。窗外星光皎洁。多年之前,就是在这样的星光下,韩灵转过身来,对着他微微一笑。” 满天的星光下。多么优美和感伤的文字。 从小学开始,就写过一些老师布置的读后感作文,可那些都是搜索枯肠,东拼西凑地乱填出来的谎言,因为读后根本没有什么感。现在写了一篇大论,算是补偿。(左直拳 2005年8月16日)
② 办免费赠阅的广告类期刊需要什么手续
近几年来DM杂志在我国迅速发展,全国各地DM杂志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但估计在40—50家左右。但能够跨省的也就只有一二十家。DM杂志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不需要申请刊号;针对地域性的广告主;完全放弃发行的赢利以广告客户为导向。在国外,DM杂志广告已占据广告市场10%-20%的份额。而在国内,DM杂志广告占还不到我国广告市场的1%,与国外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目前北京、上海、广州都形成了当地优秀的DM类杂志,如北京的《目标》、上海的《生活速递》等等。
一、引言
传统上讲DM(Direct Mail Advertising)是直邮广告的简称,即指将宣传品以指名的方式直接递送给最终消费者。这一源于美国的新兴广告形式已成为西方继电视、报纸后的第三大广告媒体。而DM杂志因其针对性强,投递准确,信息攻势猛烈,免费赠阅等优势,近年来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利用营销数据库及其它数据处理技术,有着与广播, 电视, 报刊等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风格。DM杂志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内容和广告客户的结合更为紧密,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内容板块的设定就是围绕客户的开发和服务来进行的。
二、DM杂志的特点:
1.免费发行
DM直投杂志,它区别于传统期刊的优势可能就是它的发行方式,免费赠阅。这种发行方式在期刊的运作上,其实是带着另一种优势的,就是你的杂志可以没有选择障碍地进入读者手里。因为免费赠阅,所以可以在内容策划或封面策划上,不必花传统杂志那么大的力气去想怎么做一场秀,吸引眼球购买;DM绕开了这一步,在内容运作上,DM要比传统期刊的特色要求简单得多。
2.目标明确
DM杂志不同于其他传统广告媒体,它可以针对性地选择目标对象,有的放矢、减少浪费。是对事先选定的对象直接实施广告推广。客户接受者容易产生其他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感,使其更自主关注所宣传的产品。一对一地直接发送,可以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客观挥发,使广告客户效果达到最大化。
3. 专业性强
DM杂志,读者对象明确,读者群也相对比较集中和稳定,因此采用点对点的定向发行手段更加有效。这也是DM杂志的特点,并不追求发行的绝对数量,而是追求发行的有效性。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行业期刊,一般读者也很难看懂,想提高也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因为行业杂志的广告也是有效的,靠行业价值链上下游的供应商的广告存活,所以行业内的特定读者并且有一定的采购决策权和话语权的读者往往是客户最关注的,其他的读者再多也属于无效发行。而且现在随着印刷越来越精美,印制和发行成本往往高于发行收入,而达到一定发行量后广告量并不随发行量同比增长,所以很多DM杂志还要控制发行量,找到广告与发行的最佳平衡点,使效益最大化。
4.广告灵活
DM直投杂志,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 受阅率提高, 读者就是商品信息的接受者, 直投广告这种形式丰富了媒体的层次, 起到引导消费的作用,DM广告目前占到我国广告市场近1%的市场份额, 与国外相比, 成长空间巨大, 在广告已经成为媒体主要收入来源的今天,广告命中率极高的DM媒体将对广告主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三、行业管理
随着期刊业的繁荣发展,期刊的赢利模式会从以发行收入为主(如《读者》等大众文化期刊)过渡到以广告收入为主(如时尚类期刊、财经类期刊)。这就是所谓的广告化。与之相适应,期刊的广告版面比例会越来越大,设计会越来越精美,从内容策划上会越来越多地考虑到广告主的要求。由广告化逐渐衍生出厚刊化、全彩化等发展趋势。
与大多数的传统媒体不同的是,DM杂志是以质量取胜的,要求的是传阅率、有效率、关注率及影响率。所以我们在内容上必须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符合政策的规定。信息本身就是内容,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信息的筛选是关键问题。DM杂志不是纯粹广告集锦的小册子,相反, 看上去更应该像是一本高档的服务性杂志。
DM杂志以她特有的魅力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DM杂志队伍中来。但对DM杂志而言,又决非遍地黄金,不成功也难。因为渠道资源的占有及投资量的大小,始终是决定该类杂志发展的两条生命线。渠道资源的占有影响着目标受众的精准化,从而决定着广告投放效果,反过来也就是DM杂志的收益,我们的免费发行,要有准确无误的渠道;杂志前期的投资量则是在前期只有投入而无收入的媒体运营的基础,因为对一本新杂志而言,要得到广告主的认可需要半年以上的市场导入期。这一点作为新的进入者我们必须有准备,可以说是万事开头难吧!
DM杂志的经营模式实际上就是数据库营销模式。利用有价值的数据进行精确发行。并从广告上那里得到利益回报。其中数据库的建立是关键。折旧需要我们有一批敬业的渠道开拓人员,在进行发行的同时,必须准确的录入受众信息。从而建立我们的准确的数据库, 成为我们的盈利之本。
四、DM杂志的数据(以DM杂志《????》为例)
由广告公司主办的DM杂志《????》已经出了5期,《????》从小到大,从杂乱到有序,到目前逐渐固定了自己的风格。杂志的栏目设置日见明晰,很多版块已趋于固定,并深受读者的欢迎,此外还有大量专业人士赐稿,极大丰富了杂志的内容,提升了杂志档次。成为行业内品牌媒体。
下面我们就以该刊为例说明行业DM杂志的特点。
《????》DM是市场细分的DM杂志。他适合更细分的读者群的需求。他的发行量也不能作为评估DM杂志的唯一标准。假设一本专业杂志发行30000册,如果这个发行区域内的目标受众也只有30000余人,虽然这个DM杂志发行量从绝对量来说是少的,但是从相对的意义上讲,这的确是一本在本专业细分市场非常是有影响力的DM杂志。
1. 《????》DM杂志投放比例: ????
2.平均每期广告版面占总版面的70-80%
3.《????》杂志的每期发行量为30000余册
4. 80%以上的读者为企业有决策权的经理和采购人士
5.发行特点及优势
(1)、发放对象皆是具有购买需求的企事业单位,符合各厂商的市场目标对象。
(2)、全国范围动态发放,覆盖面广,广告经费的投入,物有所值。
(3)、宣传周期适中,完全迎合客户广告累积投放需要,效果突出。
(4)、内容资料由厂商和本刊专职采编每期更新30%以上,使用者的查阅频率高。
(5)、便于保存和查询,广告效果持久。
6.发行区域分布:
邢台60%、邯郸17%、衡水 15%、承德3%、其它 5%
《????》作为DM信息媒体,目前已成为业内读者查找加盟连锁的必需工具与资料。因此,他的广告不仅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同时,也引导了采购者购买的方向。
在这个传媒行业山雨欲来的时期,作为传媒人,潜心奠基,静心沉淀,谋求长期、有序的发展才应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也期待籍此接触更多的业界同仁和广告主,发掘广阔的市场空间,创造潜在机遇!
------------------------------
著石头之美以快哉!
隘口石
等级:光明使者
积分:1752
帖子:1028
发表于:05-08-05 17:34 编辑 管理 引用 第2楼
DM杂志:都是免费惹的祸
编者按:前一段时间一本叫《福禄寿》的直投杂志倒闭了,而今后,可能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目前正在经营的DM杂志将失去市场准入资格。因为国家工商总局从今年开始正式施行的“第17号令”中规定,DM杂志的承办条件提升为150万元以上的注册资本,同时企业的成立时间必须在3年以上。一些地方工商局已发出通知,要求在2004年取得经营许可证的DM杂志在今年3月份重新申请登记。本期,我们从专家、从业人员和记者的角度全面解读DM杂志的经营和未来的发展,希望为中国的DM市场从粗放式的经营模式走出来提供一些思路。
深度分析
慧聪国际媒体研究中心市场总监苏玉平在前些日子表示,DM杂志的广告份额2005年将会有30%以上的增长。但这样的预测随着新政策的出台将使很多经营者和投资者喜悦不再,于是,业内调转目光,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震荡中的行业。
天生黑户?
但据笔者观察,运营DM杂志的企业中,盈利状况良好的却不足1%。有人说,DM杂志独特的风景是:一方面,总有热血之人揭竿而起;另一方面,不断有人惨烈地倒下。
在很多人的眼里,DM杂志经营者手中握着合法的工商手续,却很难摆脱“天生黑户”的命运:投资者因担心政策风险对其避而远之;广告代理公司因其同为广告企业所以很难在心理上接受为其做广告代理;行业协会或行业同盟也多年无法形成。所以,中国的DM杂志,几乎都是孤军奋战。
看不见的读者
免费直投——作为DM杂志的发行方式曾一度成其独有的卖点,可实际情况却是,直投出去的杂志在到达真正的读者之前就已经大量流失了:一部分被门卫、秘书、服务员等不该拿的人拿走了;还有的在不愿配合的小区物业等中间环节滞留起来;甚至还曾发现有人专门搜罗这样的杂志去卖废品……因为DM杂志是免费的。
针对DM杂志的发行之病,一种称做读者实名数据库的发行控制方法有一定的疗效,也备受推崇。北京一家叫做《精美》的DM杂志曾经认为:“数据库是神,也是灵魂。”
数据库营销在国外由来已久,其最大的价值在于筛分出一定群体的共同兴趣,并针对这些共同兴趣进行营销。而筛分共同兴趣是一项复杂的信息处理工程,国内DM杂志的数据库还普遍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往往是通过区分受众的居住地点或购买某一物品等简单因素设立数据库,对于数据库内受众在不同时期的消费需求、实际经济状况乃至工作、生活上的重大变化都无法掌握。这些受众对免费直接投来的DM杂志是否感兴趣、是否真正会拿起来翻看,都仍旧是个谜。
居高不下的成本
印刷费的高昂令DM杂志的成本居高不下,通常一本160页左右的杂志印刷费在10元左右。如以印量1.5万册计算,全年印刷费为10×1.5×12=180万元,而管理等其他成本大约100万元/年。如此算来,企业保本底线应为税前广告收入不低于300万元/年。
我国杂志广告在整个媒体广告份额中仅占1%左右,DM杂志则占得更少。大多数的广告主对投放杂志广告还不太理解,对DM杂志更是慎而又慎、缺乏信任度。
在市场的压力下,一部分DM杂志采用减少页码、降低印量的方法缩减成本。但社会影响力随之减小,广告收入愈加减少。另有部分DM杂志则利用自身的资源开发了画册制作、为政府部门做专刊、特刊等其他业务获取了一定的收入对DM杂志进行贴补,在艰难维系中塑造着品牌。
同质化的竞争
DM杂志从一诞生面临的竞争就异常激烈。首先,DM杂志政策上进入门槛低、技术上好像也很简单,于是众多广告公司蜂拥而至,曾经一些国内的中型城市一度出现六七本DM杂志同台竞技的场面。
其次,DM杂志的从业者大多为广告人,对传媒行业的理解较浅,传媒专业知识也相对匮乏,再加上DM杂志这种新生业态几乎没有什么固定成型的模式可以沿袭。于是,相互间的简单模仿便成了在市场中渡河的惟一木板,各DM杂志间的同质化相当严重。
差异既然创造不出来,低层次的竞争便成了主流:相互间的诋毁、通过回扣做人脉生意、恶性价格战等不胜枚举。我们看到一些城市的DM杂志单版价格已降到1000元以下甚至免费,混乱局面撼动人心。
DM 做个命中率高的销售公司
在一家旅游网站当副总的李晨2004年入住北京某高档住宅小区,于是每月他都能收到一本免费的杂志。开始以为不过是直投广告罢了,但翻阅了几期发现其实里边的资讯还是很丰富的,而且还有一些有深度的专题策划。“当时我正打算买一台笔记本电脑,刚好那期杂志介绍了多款名牌电脑,其中一款正在为读者搞高尔夫卡、电子记事本、美容卡等抽奖活动,于是我就选择了这款电脑。”李晨坦言这本杂志对自己还是有用的,他会花时间浏览里边的广告和内容。
不可忽视的传媒
DM免费杂志是引进国外的一种直接投递到消费者手中的新兴杂志营销方式,DM免费杂志面向特定的人群投放,一般为高档社区或者是高档消费场所,以扩展特定城市的消费影响力。从1998年中国出现第一本DM免费杂志《生活速递》以来,这种媒体就分去了平面媒体的一杯羹,成为传媒市场不可忽略的一股力量。
记者从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广告司了解到,截至2004年5月,全国正式批准发行的DM免费广告杂志有40家,申报备案的还有200多家。据传媒人俱乐部总经理郭峰介绍,其实全国市场上没有合法身份但却存在的DM杂志的数量非常可观,估计有上千家。
由于DM杂志不需要申请刊号,针对地域性的广告主,完全放弃发行的赢利以广告客户为导向,因此1998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DM杂志的竞争已经逐渐激烈,《生活速递》、《目标》、《品味》、《资讯生活广告》、《万房》、《广厦资讯》、《妈妈宝宝广告》、《新生活》、《Flink Life》、《上海·百花》、《METRO ZINE》等发展初具规模,其中《生活速递》一路领先,《目标》则后起之秀,他们成为DM杂志中的佼佼者。
“虽然在消费超级大国美国,DM广告占到了媒体广告总量的20%左右,在中国,DM杂志仅占据国内广告市场近1%的小小份额,但是DM杂志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小觑的一股媒体力量,市场前景巨大。”郭峰说。
延伸DM杂志的功能
据悉,经营《生活速递》的宇宙流广告公司在广告经营处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已经开始调整经营战略,从渠道开发转向内容建设,他们从《时尚》、《瑞丽》等专业时尚杂志挖人强化内容,力求通过专业的内容吸引读者,进一步提升DM杂志的阅读率。
“国外DM有几个特征:它的印刷成本和制作成本相对是低廉的,它里面的产品非常稳定,内容的指导性很强,对于消费和生活具有很直接的指导意义。《生活速递》6年的发展,发行量的扩充很艰难,只增长了一倍,但我们现在正在转变思路。现在读者能够选择你这个杂志是因为你能够更直接地、更贴近生活地来指导他日常生活,而不是你能到达他。”《生活速递》出品人刘峻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除了把内容作为一个发展方向外,刘峻谷还在开发另外一个副产品——消费地图。“假设咱们两个人今天要约一顿饭,吃上海菜,这张地图能够满足你的某些需求,电话你就可以查的到,还有区位。当然不仅仅局限在餐饮领域,可以开发出很多领域的消费地图来。” 刘峻谷对记者说。
如今刘峻谷手里有着大量的读者数据,这种资源在消费层次越来越细分的市场经济中显得尤为重要。刘峻谷认为,DM不仅是直投广告,而且是“Data Base Marketing”(基于数据库的市场运作)。他相信,靠着数据的铺垫,他能做起命中率更高的销售公司,能做起更加红火的生意。
逆向思维办DM杂志
通常的DM免费杂志的经营思路是针对特定客户办一本杂志,然后再把杂志通过特定渠道送到目标客户手中,然后再利用手中的客户资源去吸引广告客户。在北京空港龙翔广告公司副总经理吴波看来这种模式的风险比较大,前期投入比较大,如果资金不足以支撑,将很难继续维持。
作为《北京攻略》的独家经营者,北京空港龙翔广告公司从一开始对这本杂志有着明确的经营思路,他们在“分众传播、渠道为王”的主导战略下,采用逆向的思路,首先明确这本杂志服务于高端品牌,然后根据他们的需求开发高端媒体,继而影响高端人群。传播渠道的倚赖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竞争形式之一。
“《北京攻略》是一本完全针对机场高端受众人群,引导时尚消费资讯类的直投杂志,以‘口袋书’的形式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到达区独家发行。这本杂志从一开始就天然具备‘发行渠道优势’,并因此而产生了‘垄断优势’及目标受众市场细分优势。” 吴波说。
吴波最得意的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经营模式,杂志还没有出来,就与多家广告客户签订了合约,前期资金投入的风险大大降低。
一期20万册的真实发行量和机场这个惟一的发行渠道可以保证对高端人群的覆盖率。由于渠道的独占性和发行数据的可控性,加上内容针对高端人群设置,无论在到达率还是阅读率上预期都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前期的广告销售就顺理成章地达到预期了。
“2005年我们将把这种模式复制到上海、广州和其他城市,从而搭建起一个覆盖全国主要机场和高端人群“城市攻略”的媒体平台,如果这个网络一旦建成价值不可估量。” 吴波表示。
何为DM杂志?
DM杂志是Direct mail的缩写,意为“直接邮寄广告或直投广告”,它的法定称谓为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国家工商总局在第“17号令”中对其还有诸多规定,比如必须由主营广告的广告公司承办、不能刊登非广告信息、不能品人、编辑、出销售发行、不能使用主办、协办、出版、杂志、本刊等容易与报纸、期刊相混淆的用语等。
------------------------------
著石头之美以快哉!
隘口石
等级:光明使者
积分:1752
帖子:1028
发表于:05-08-05 17:35 编辑 管理 引用 第3楼
天堂向左,DM向右
我没读过慕容雪村的那本被炒得很热的小说,也不怕被认为是在拾人牙慧。现在市面上看到的很多DM杂志,确实与人们想象中的成功偏离了方向。而这一切,又是为什么呢?
D M(Direct Mail 的缩写,译为直接邮寄广告或直投广告)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前些年可真没有多少人知道其确切含义。这一点从中国早期的DM杂志几乎全是外文杂志,像《Beijing》、《WALK》、《That's Guangzhou》等,可以得到印证。
但近两年来,我们看到,很多人在大谈、特谈DM,很多广告公司已投资或正准备投资做DM。于是,这个以前并不为人熟知的领域刹那间变得热闹起来。似乎DM成了点石成金的神奇手指,成了门槛很低、谁都可以来做的媒体概念。
诚然,我们并不否认中国的DM广告市场潜力很大,因为从美国看,DM期刊的广告营业额占到整个期刊广告营业额的20%,每年高达37亿美元;而我国,该比例仅1%多一点,一年的广告营业额不过几千万人民币。我们也不否认一些占尽先机的DM杂志已经开始赢利,如《生活速递》、《目标》、《新地产》等。
可是,在中国目前的广告市场上,DM果真看上去很美吗?
上篇 刊号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在传统报刊当中,DM是一个异类。它打破了先发行后广告的模式(即发行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广告才会源源而来),反其道行之,在媒体市场上单取广告收入之一瓢。从某种意义上讲,跟内容类网站的运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DM与传统报刊的区别,不仅在于经营理念与收入模式的不同,更重要的在于有没有一个正式的刊号,由此而造成DM杂志在内容、发行、收入等方面陷入困境。而一旦DM杂志拥有了正式刊号,或是一本正规杂志按照DM的方式来做的时候,整个市场又将发生何种变化?
细说DM
在中国,DM杂志的正式名字叫“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批,可获得有效期一年的广告刊登许可证。其依据的法规主要是《印刷品广告管理办法》和《关于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按照相关的规定,DM杂志名称必须带有“广告”两字,英文不得大于中文;内容必须全部是广告,不得刊登其他非广告信息;必须全部免费发行,一年内发布的广告期数不少于6期,每期发行量不少于5000份(专业类)、10000份(综合类)。
简而言之,DM杂志就是以杂志形式出现的广告信息,免费提供给读者,广告收入是其惟一的收入来源。它跟普通杂志有什么不同呢?这里先看一下普通杂志的做法,再进行比较。
普通杂志按照《期刊管理暂行规定》第三章第十九条的规定,“正式期刊申请登记表经审核无误后,发给编有‘国内统一刊号’的‘报刊登记证’”,经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审批后可获得国内统一刊号,公开发行的还可获得国际标准刊号,其一般格式如下为“ISSN XXXX-XXXX”和“CN XX-XXXX/YY”,其中ISSN为国际标准刊号的标识,CN为国内统一刊号的标识。
刊号只是普通报刊运作的一个起点,它并没有去硬性规定具体的运作内容和方式。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媒体及其受众的属性,典型报刊的营收模式。
报刊等媒体作为文化产品,具有双重属性:商品性(实现经济价值)和宣传性(遵守国家的宣传政策,保持公信力,实现文化、社会价值)。媒体受众同样具有双重属性:现时消费者(对报刊而言)和潜在消费者(对其他商品来说)。
报刊是一种可以售卖的商品,为读者提供资讯信息,从而得到直接的发行收入。发行收入(R1)取决于发行价格(P)和发行量(Q)。
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R=λPQ,λ表示批发价与零售价之间的平均比率。
一般来说,由于同类报刊的可替代性比较强,所以很难通过调整价格达到提高发行收入的目的;而由发行渠道商决定的λ,通常也是报刊难以控制的外生变量。所以,实现发行收入最大化的方法主要是扩大发行量。
由于受众具有双重属性,既是报刊的现时消费者,又是其他商品的潜在消费者,所以媒体又可以把受众资源出售给企业获得广告收入。具体的形式是报刊通过广告版面影响受众的消费行为,企业为广告版面向报刊支付推广费用。广告收入(R2)是间接收入,它是由广告均价(p)和广告版面数(q)共同决定的。
R2= pq
表面上看,广告收入是由广告价格和数量决定的;而实际上,它是由广告投放效果决定。广告投放效果则是取决于发行的有效性、精准性。这一点正是报刊市场细分化的理论起点。
最后,由于媒体除商品性外,还具有宣传性、影响力,故凭借影响力组织或参与经济活动可以获得衍生的收入(R3)。这一点跟许多非赢利性民间组织比较类似。R3不易量化,但它取决于媒体影响力的大小,影响力则是由影响范围、有效性、内容的客观公正性、广告质量等决定的。
对普通报刊来说,追求的是以上三项收入总和(λPQ+ pq+ R3)的最大化。但应当注意的是,三项收入的取得通常有先后顺序,呈递进关系,发行收入在创刊上市后马上取得,广告收入要在经营一段时间之后,衍生收入必须在具有一定的媒体影响力之后;另外,因杂志类型与经营模式的不同,不同杂志对三项收入的倚重比例不同,甚而会一项或两项收入缺失。
DM杂志正是其中的一个特例。该类杂志采用免费派送的方式,所以发行收入为零;按规定只能刊登广告信息,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宣传性和公信力(当然,我们不排除会有一定的影响力),衍生收入故忽略不计。这样,DM杂志的收入就只剩下广告收入。
前面分析过,广告收入的多少取决于广告投放效果和发行的有效性。而这两点也正是DM杂志区别于普通报刊的特点,倘若这两点做不好,DM杂志就很难取得成功。所以,对DM杂志来说,广告看似最重要,但实际上最讲究、最精华的却是发行。这两部分将在后文中详细展开,这里不再赘述。
刊号之扰
DM杂志与普通杂志的不同表现在发行渠道、赢利模式、市场分类、受众的资讯接受习惯等很多方面,但最终似乎都能归结为刊号的不同。这张“准入证”的差异决定了媒体具体运作的差异,同时也为DM杂志的发展筑起了一道更高的门槛,或者说是与其他杂志相比较的先天不足。
(一)信息与广告孰重?
按规定,DM杂志的名称中必须含有“广告”两字,杂志内容必须全部是广告,不得刊登非广告信息。而拥有正式刊号的杂志,则以刊登新闻等非广告信息为主,并且没有限制广告版面所占的比例。
这可以说是普通杂志与DM杂志在产品形态上的最大不同,也是刊号之于DM杂志最大的制作之困。
从形式上讲,广告不仅可以用图片的形式来表达创意,还可以通过文字形式来实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软文。正是以此为掩护,众多DM杂志开始向非广告内容领域拓展空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大家看到的DM杂志,似乎没有一本恪守着广告内容的底线,而是任意过界。
至于这种行为,首先,从法规上讲并没有清晰界定什么是文字形式的广告,因此这只能算灰色区域的违规;其次,真是存在着许多的隐患。当DM杂志处于初创期,没什么名气的时候,内容的违规根本无人理睬;可一旦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的时候,就会有人找上门来。这时候,刊号也就成了制约DM杂志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回过头来讲,一本完全遵守规矩的DM杂志,仅相当于一本广告作品集,如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单凭广告,又如何能培植起杂志的公信力、影响力?
(二)免费发行增加运营成本
在中国,报摊零售可谓一份报刊是否正规、合法,商业运作是否成功的试金石。当然,可以举出例子,像科技期刊、学术期刊大多是通过邮订来发行的;但并非说明它们不能摆上报摊,只能说它们不是商业化运作。
通过图书引进方式进来的境外报刊是不能通过报摊零售的,只能在机场、宾馆等指定场所零售。主要因为其刊号非国内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的,而是境外刊号。
DM杂志同样不能摆上报摊,按规定只能免费派送,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其刊号是工商号。缺少一个由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审批的正式刊号,可以说造成了DM杂志在发行上的先天不足。
虽然说DM杂志颠覆了普通杂志先发行后广告的赢利模式,并且把媒
③ 跪求<今古传奇>武侠版和《武侠故事》杂志连载过的小说所有武侠小说!!!!
哈,找对人了。有些感觉水平较差的也不说了。先说今古传奇武侠版:
小椴:《杯雪》《洛阳女儿行》《开唐》《长安古意系列》
时未寒:《偷天弓》《换日箭》《绝顶》《碎空刀》《山河》(即明将军系列)和《神封英雄坛》
凤歌:《昆仑》《沧海》
黄易:《边荒传说》
温瑞安:《少年无情》
孙晓:《隆庆天下》(第一部)
沧月:《忘川》(第一部),《七夜雪》,《镜》系列
步非烟:武林客栈系列,华音流韵系列
九把刀:《功夫》
夏生:《蜀山的少年》
李亮:《反骨仔》系列
马伯庸:《我在江湖》
三月初七:《绿林七宗罪》系列
扶兰:《巫山传》系列,《锦衣行》系列
方白羽:《千门》系列
金寻者:《大唐乘风录》
《武侠故事》的有:
王晴川:《飞云惊澜录》《雁飞残月天》
刘建良:《鬼剑小子》《灵鹫飞龙》《风野七咒》《美女江山一锅煮》《逆天谱》
小椴:《脂剑奇僧录》
时未寒:《剑气侠虹》
步非烟:《舞阳风云录》《九华春秋》
④ 求推荐一本推理杂志
本人强烈推荐《青少年文学.推理世界》和《岁月推理》。它们同属推理杂志社,各种风格均有的小说,后者的文笔较前者更细腻,而且后者每期都会加入一些国外名家的文章。而前者有点小清新,而且会有一些推理游戏。两者都有一篇谜题小说,让读者推理,很有意思的
⑤ 求慕容思炫推理小说系列
貌似慕容思炫系列目前没有网络版的。
“慕容思炫系列”的小说,主要都会刊登在《推理志》,想看只有买杂志了。网络的可能要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出现
⑥ 郭敖的人物专访
来源:凤凰网由情感作家、编剧郭敖主编的《千城》杂志封面在网络上曝光,封面透漏出来的信息被网友点评“霸气外露”。《千城》第一期聚集了两岸三地明星大腕,国内当红作家,港台著名编剧、导演联合推出。据出版方知音书局透露,《千城》将于11月期间正式发行上市,第一期10万册已经印刷完毕。
两岸三地大腕云集,共聚《千城》
据透漏,《千城》原本是郭敖的一个专栏名,“千面一城,一面千城”为标语,以时尚、文艺、大气、睿智为宗旨的纯文学刊物。《千城》的英文名:Open zone。寓意文字领域里的“开放区”,以全新的文字风格,呈现全新的阅读方式。
首期《千城》不仅齐聚韩寒《独唱团》的优秀作者,还有两岸三地大腕明星《江湖》、《不能说的秘密》、《霍元甲》、《苏乞儿》、《罪与罚》的著名编剧杜致朗,《志明与春娇》、《维多利亚一号》、《买凶杀人》的著名导演彭浩翔,著名作家刘震云,青年作家呢喃的火花、沈熹微等倾力加盟。
郭敖:《千城》目标锁定18-30岁
杂志书《千城》的读者锁定18-30岁之间的高中、大学和白领群体,郭敖放出“18禁”的豪言,记者连线出版界内专业人士表态对此并不看好:“又是一本明星扎堆的杂志书,出版商业化的模式近年来风靡,娱乐圈充斥着出版界内,更重要的是文字质量。”《千城》出版方回应:“《千城》重在挖掘新人,至于娱乐大腕撰稿,我们也是进行过严格的质量审核,给大家带来优质的文艺作品。”
《千城》在经过半年的努力后,关于杂志第一期选题,早在2010年3月就已经定了下来。《千城》所选文章均有郭敖亲自审编,凸显时尚、深度和文学底蕴。
《北纬已北》:郭敖的悲情时代
读郭敖的文字,浮浮沉沉,仿佛时间的河流,在你脑海里闪烁、流淌。认识郭敖已久,他没有收藏自己书的习惯,基本上能找到的文字,我都读过。之前我一直奇怪,现实中的他如此懒惰、邋遢、大大咧咧、丢三落四,却深受学校领导、社会资深人士眷顾。据我所知从小到大他都没有读书的习惯,只看一些娱乐八卦杂志、报刊。他是一个天才,所以世人能容忍他也是个混蛋的事实。他的文字可以幽默风趣荒诞夸张恶搞无厘头,笑到你流泪,而他的悲情小说,却又令多少女读者痴迷陶醉。即使我这样的男读者看过之后也不由得赞叹不已。
郭敖犀利、绝决的文字中偶尔也会玩一点小悲情,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青冢》,这是篇从构思到完成只用了不到5个小时的文字,但是在这篇文字里却深深地打上了“郭敖”的烙印。认识郭敖的时候,他励志要做一个导演,身为他多年的好友,总是能听到他厚颜无耻地说:“请叫我导演”。每当问起原因的时候,他会说:“你看,郭导是两个字,叫起来方便。”毋庸质疑,他的确具备一个做导演的潜质(仅是潜质)。他努力的让自己的叙事别于任何一位作家,大学里辅修哲学专业,不少作品里可以看出弗洛伊德、苏格拉底、休谟一些人对他的影响。比如《青冢》:丰富的词汇和唯美的语言,简洁,生动。故事的讲述始终很平静,简单的场景,淡淡的对话,而叙事上却是休谟哲学的精华关键所在:“经常连结”这个词,经常连结代表当我们看到某件事物总是“造成”另一事物时,情感上却是弗洛伊德从梦的解析到畸形的成长分裂。看似平淡毫无波澜,却总让你猜不透这结局,追求“观念的连结”与“实际的真相”。前者牵涉到的是抽象的时间碎片与叙事,主要以直觉和逻辑演绎为主;后者则是以研究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主,逐步揭开文字背后的面纱。
郭敖的文字很精致的在设计,从情节到措辞。杀手、捕快、马贼等等,人物多,关系复杂,可郭敖总能很好地厘清每条线索,互相交织却清晰明白。每个人的故事似乎都可以单独成篇,但又和其他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总是把“应该是什么”肢解成“是什么”来创作故事。
本书是一个悲情合集,李渔说,以喜衬悲,愈见其悲。在这里喜剧只是辅助元素,却有着悲剧意味。郭敖写喜剧可以荒诞不经海阔天空,你完全想像不到他竟能写出如此悲情之作,笑中带泪,一笑悲情。
《北纬已北》一书,所有人物交织成一张网状,每个人物都在寻找,他们迷失在自己的童年、故事和未来之中,他们同样地在寻找着,他们的家庭破裂,童年成长中的阴影深埋在内心深蒂,虽然不愿意提起,但是却根深蒂固地在那里孕育着,直到有一天爆发出来。弗洛伊德的思想对他的创作起到了决定的作用,他的每一个人物都可以尝试用人格解析方式来解读,很多文章中都可以看到郭敖受到俄底普斯情结(或称为恋母情节)和厄勒克特拉情结(或称为恋父情节)的影响,他们所有的人都在寻找,寻找的是自己的童年。他们迷失、执着、寻找、终结。一切的一切就像一个悲情的时代,这个时代里只有他一个人。每个人都逃不掉,忘不了,就像他文字里所说:原来寂寞的时候,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在这个时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患上了孤独症,成了孤独症候群的一员。他们每个人都在路上,每个人都只是过客,每个人都有熟悉的城市、陌生的城市,城与城之间,城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总有一丝无法修补的陌生。
由青年作家郭敖主编的文学书《千城·孤独症候群》出版,展现给读者一个全新的面孔。这本书以“孤独症候群”为主题,齐聚黄渤、蔡康永、温碧霞、麦家、慕容雪村、小鹏等各领域名家,通过文字、摄影、对话等方式,与自己与读者,分享都市生活的点滴,讲述这个时代的孤独。影帝黄渤更是首次跨界写作,书写双城间的彷徨。这是一本分享的书与交流的书,关乎爱恨情愁,关乎个体和群体,关乎困惑与迷茫,关乎金钱和欲望,关乎身与心灵的如何安放。
在书中:演员黄渤写他在双城间的彷徨:回不去的家乡青岛和无法归属的北京;作家慕容雪村写对奥运复杂浓烈的爱,那是他眼里魂牵梦萦的一座城;主持人蔡康永想要帮人做梦:一个未知国度的梦,未知的爱情、未知的恋人、未知的生活;不老美人温碧霞决定在书里与时间进行一场对话;《背包十年》作者小鹏的背包里装载着世界各个角落的面孔,只为一瞬间的想起;慕容雪村说《我不是西门庆》,于是甘愿成了爱情的囚徒;坏蓝眼睛这次不让《爱情呼叫转移》,而是停留在错误的相遇上,《相见恨晚》;音乐人洛兵将最朦胧的爱情留在了一九八六年的北大和清华;赖宝近乎残酷地将金钱与欲望的纠缠剖析在我们面前;佛法讲究的万般皆空并非无情,在《旺角私处》,秦天南挥笔走自己的慈悲为怀;辜妤洁幻想《末日》,当发现世界依旧照常运转,分不清心中的末日是否已经降临过;词人、唱作人崔恕则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无论与谁为伴,都无法剥离内心的独立包装”;郭敖用一个人写《孤独症候群》,在这个人心中放了一群人的狂欢。
郭敖对千城的定位是:“千面一城,一梦千寻”,是一种姿态,对生活认真的一种态度。郭敖说:“我想在这里聚集不同的声音,不同的面孔,从本质的变化和不同,到每个面孔,每个声音所期待的共同的声音,共同的梦想。”“不同职业的人在一起思考同一个问题,经常会碰撞出一些火花,他们思考的过程就很有意义,经常会带来一些出其不意的惊喜,我想把这些分享出来,把包罗作为一种态度,把万象做出一种姿态。”
作者简介:主编郭敖,作家、编剧。主要作品《混世》、《西毒欧阳锋》、《北纬已北》、《暮雪光年》等。
(来源:法制日报) 大都市的时代,高楼越来越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越来越感到孤独。被誉为“鬼才小说家”的郭敖,主编了《千城·孤独症候群》一书,让人触摸到了城市背后的孤独。
这本书以“孤独症候群”为主题,齐聚黄渤、蔡康永、麦家、慕容雪村等各领域名家,通过文字、摄影、对话等方式,与读者分享都市生活的点滴,讲述这个时代的孤独。这里聚集了不同的声音、不同的面孔,这就是本书存在的价值,不谦虚,亦不贪婪,唯愿透过寥寥几笔文字,几张图,和读者建起一座交流的桥。
孤独是一种状态,一种生活节奏,与时空融为一体,看尽人间百态。如黄渤在《城》中,写到在家乡青岛和北京双城间的彷徨。黄渤从儿时湛蓝浩瀚的那片海洋写起,承接的是离开家乡去闯荡的那份快意。然而表达的主题,却是身处异乡却再也回不到记忆中家乡的哀愁和孤独。“年少的时候,总觉得‘老家’这二字来自祖辈,是遥远而古老,沾满了尘土的记忆,又怎么跟自己扯上关系。但后来我习惯了,也明白了,原来家,也是会变老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安和敏感,这很难和银幕上那个有些坏有些痞的黄渤联系起来。
品味孤独的人,懂得与人微笑,用笑容赞美生活。如麦家在《时间如马,金牌如眼》中,写对奥运浓烈的爱,那是他眼里魂牵梦萦的一座城。温碧霞在《与时间对话》中,认为即使只是一人独处,也要学会享受,思考自己有什么想做的事,或者回味一下生活的一些趣事。蔡康永对答《未知的恋人》,说:“别怕受伤,受伤才会使生命值得。”读罢这些,对孤独也有了拨云见日之感。然而,褪去城市风情万种的表情之后,孤独的人总有一丝落寞存在心底。旅行家小鹏在《面孔集》中写到,每次旅行我们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有的人曾经帮助过我们,有的人陪我们走了一程,更多的人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渐渐连长相都被记忆力虚化得模糊不清。但总有一些心花怒放的喜悦,一些无动于衷的冷漠,一些强忍不落的泪水,一些面红耳赤的尴尬,被我们一瞬间想起。
那么,城市人孤独的原因是什么呢?主编郭敖在《孤独症候群》一文中,给出的原因是欲望,他认为这是个欲望膨胀的时代,恰恰每代人的欲望都在膨胀,反而我们的欲望被抑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压迫感。被称为内地“林夕”的崔恕在《独立包装》中写到:“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无论与谁为伴,都无法剥离内心的独立包装。”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过渡期,只是城市人遇到了问题的高发期,所有的问题在这一代人身上体现出来。也是互联网媒体的发展阶段,看上去觉得对孤独的感触特别深。
读完全书,印象最深的是卷首语的一句话:“孤独让冰一样的理性和火一样的感性交融在一起,在时光中淬炼出一种洁净而淳朴的东西。”所有的作者临摹了当下人们的生活面貌,引发对孤独的理性思考,并激起一些不期而至的温暖和感动,也许,这就是他们的用意所在吧。(文/张光茫) 由作家郭敖主编的文学书《千城·孤独症候群》6月初上市,继《千城·OPENZONE》之后,继续以全名家阵容冲击市场。本书齐聚黄渤、蔡康永、温碧霞、麦家、慕容雪村、小鹏等多领域名家。他们通过文字、摄影、对话等方式,与读者分享都市生活的点滴,讲述这个时代的孤独。聚焦聚光灯背后的真实
明星写作,业界向来褒贬不一。对此,著名作家、编剧,被法国国家电视台评为“中国鬼才小说家”的主编郭敖谈到约稿黄渤的初衷时说:“银幕上、摄影机前的他,虽然很真实,但是我觉得不是最真实的。看见他的稿子,我觉得我看到了黄渤的另一面——一个脱去名利,脱去光环的黄渤。我觉得任何一面都是真实的,只是某一面不会被众人所知晓。像蔡康永、麦家、彭浩翔、慕容雪村、洛兵、赖宝这些人,都是很有个性的人,个性不代表大众,而代表另类。”
对于《千城》,业内也莫衷一是。有人开玩笑说《千城》是“最变态”的组合,对此,郭敖非常淡定地回复:“很多人会质疑,但是面对自己的内心,被质疑也是一种真实,真实的东西没有聚光灯下那么华丽,但是真实的东西不丑。”
聚集各个领域的不同声音据该书策划总监张米尔透露,郭敖当初对《千城》的定位是:“千面一城,一梦千寻”,是一种姿态,是对生活认真的态度。谈及为何要出版《千城》,郭敖坦言只是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我想在这里聚集不同的声音、不同的面孔,“不同职业的人在一起思考同一个问题,经常会碰撞出一些火花,他们思考的过程就很有意义,经常会带来一些出其不意的惊喜,我想把这些分享出来,把包罗作为一种态度,把万象做出一种姿态。”
把作者的职业群体做到极致
《千城·孤独症候群》所选文章均由郭敖审编,不仅凸显时尚文学底蕴,更具广度和深度。此书聚集了两岸三地明星大腕,演员、音乐人、编剧、作家等各领域名家联合推出。比如著名男演员、金马影帝黄渤,作家、编剧麦家,作家、主持人蔡康永,演员温碧霞,作家、职业旅行人小鹏,作家慕容雪村、赖宝,作家、编剧秦天南,情感专家、电视评论员坏蓝眼睛,作家、音乐人洛兵,词人、制作人、唱作人,被称为内地“林夕”的崔恕等等。
不同于其他主题书的地方在于,《千城》把作者的职业群体做到了极致,每个行业里的代表人物聚集一些比较尖锐而睿智的思想,探讨一个共同的梦想。这也是《千城》一直努力的方向。
据出版方漓江出版社透露,接下来,《千城》将围绕更多关注社会、关注人的主题进行探索,每本的主题会邀约国内外知名实力演员、作家、编剧、导演等各界知名人士撰稿,读者锁定在18岁至35岁之间的高中生、大学生和上班族群体。此外,漓江出版社还透露,黄渤今后很有可能将在《千城》一书中继续担纲,将跨界写作进行到底,在以后的主题中,会给大家更多的惊喜。据悉,韩寒、陈坤、莫言、方方、孙立基、张亚东、顾长卫、贾樟柯等有望加盟。
北方周末:毒书的时代
“80后”著名作家郭敖的文字很“毒”。2003年曾发生过一个女孩子因为读他的文章入迷而跳楼自杀的事件。郭敖的文字比较颓废黑暗,让人看不到阳光,所以“毒”从此来。
随着新书《混世》热销,北京某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出50万天价跟郭敖买断剧本改编版权,将《混世》计划作为1200万投资的中小型影视制作,拍摄成42集情景喜剧。郭敖的文字风格极具幽默色彩,辗转跌宕的故事情节,非常适合拍摄成情景喜剧,制片方表示考虑由他本人对剧本进行改编和导演。
制片方表示已经联系过《武林外传》剧组参演的演员经纪人,姚晨会出演《混世》中唯一的喜剧女性,继续发挥泼辣和蛮横的喜剧形象,而《疯狂的石头》中典型地痞喜剧天才黄渤,以及为观众所熟悉的“道哥”刘桦等熟悉面孔也会与大家见面。
《混世》的书商江南向记者表示确有此事,但该剧仍处于策划阶段,在剧本的改编上动了不少心思,在看书和影视的同时,读者和观众应该有不少意外的收获和发现。无论在演员阵容上,还是拍摄制作上,效果应该不逊于一般国产的情景喜剧,值得大家的期待。
作家、编剧、音乐人。“最具国际化潜质”的“80后”电影、音乐、写作多栖跨界才子,入选World Executive网站2006年青春作家十强,2007年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为“2007中国百位时尚人物”,2008年以百万身价名列少年富豪排行榜……10月20日,郭敖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80后”为何爱好写作?
北方周末报:从《西毒欧阳锋》、《那一年,我们18岁》到《混世》,你的书深受大家的喜欢,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近况。
郭敖:平时听听音乐,打打乒乓球,《混世》在9月1号上市,因为忙着拍摄《半面妆》,加上自己第一次做独立导演,很多事情都是由自己来操作,比较忙,一直也没有机会做宣传,用空余时间写下本新书《双橙纪》。
北方周末报:2008年,你入选成为《企业家天地》杂志“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中国成长力量,30名少年富豪排行榜,并以百万身价排名第20位,对于物质和写作,你是怎么看“80后”作家的?
郭敖:对于金钱和物质,我是没有什么概念的,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就已经足够了,写作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让我学会了安静,不太容易为什么事情而感觉到兴奋,更不会为了什么事情而感觉到沮丧。“80后”是一群成长型的青年团体,一些人爱好写作,和上一代人相比,我们这代人常常陷入无爱的恐慌中和自我的封闭之中,其实我们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总觉得爱不够多,更多的时候文字对于“80后”的青年作者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北方周末报:韩寒曾经说,文字是自卑的人寻找自信的途径。是不是“80后”的青年不满足当前所得到的关注和爱,所以许多青年人走上了以文字来获得安慰或者说在文字中寻找自己的爱和所希望得到的关注?
郭敖:写字的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自卑的,也不是每一个作家在生活中都是失败者,追究到文字的本源,它是一种记录和倾诉。每个人都在写,并且每个人都会写,只是每个人对这种诉说的方式看法有所不同而已。文字里的爱或多或少和现实是有联系的,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现实生活中的返照。
摆脱江郎才尽的“怪圈”
北方周末报:韩寒和郭敬明以及蒋峰等一些“80后”作家的出位,让21世纪的青年人看到了曙光。许多以前没有想过从事写作的青少年纷纷开始策划自己的文学梦,你认为这种少年作家热会对以后的文学带来什么? 郭敖:坦白地说,有这个问题。我刚开始写作时特别有激情,后来不断出书,过了3~5年的样子,突然感觉到激情用完了,自己生活在不同的城市里,不同的环境和阅历还没及时补给,人其实是空的。这是一个作者创作潜力和思维高度的问题。
北方周末报:很多少年作家在两三年后走上了江郎才尽的老路,面对生活经历少,你是怎么来补充自己的?
郭敖:无聊的时候听音乐,一个人坐在公车上,从城市的这一边到达另一边,也许那边并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也走过了很多陌生的城市,始终感觉到物质给我所带来的冲击,在安静的时候会升华到另外一种精神的支柱。写《西毒欧阳锋》的时候我还小,那时候还在读高中,从《西》到《双橙纪》让我学会了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每一个人,一次在签售会上,一个朋友蹲在人群的角落里喊我,说你蹲下来以这个角度来观察所有的人。你会发现很多东西。
北方周末报:对于常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来说,观察和思考是必备的品质。许多青年人以搞怪的写作方式来弥补自己在生活阅历上的不足,你认为这样的方式是否可取?是否最终会使自己走上绝境,从而断送自己的才华?
郭敖:搞怪的方法有很多种,这个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褒义的,创作自己喜欢的东西,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付出了努力,就一定会有成果,其实不必拿另类文学和传统文学来对比的,它之所以是青春文学,说明它还处于一个成长的阶段,会慢慢的完善和成熟。我个人觉得不存在断送才华一说。对于有些人的才华而言,也因为搞怪而存在。
没有经典的年代
北方周末报:许多人说,21世纪的文学创作是“80后”的天下,面对媒体和书商的炒作,许多老一辈作家对此嗤之以鼻,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你觉得在老中青之间,存在怎么样的差异?这种差异仅仅趋限于生活阅历上的吗?
郭敖:“80后”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改革开放以来,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一些好的坏的东西一股脑地拥进国内,早就注定“80后”比较叛逆的一代出现,我小时候特别地羡慕“70后”,他们拿捏的一种度特别的好,含苞欲放的那种。而“80后”有些事情在外人看来行为是很过火的,很不符合实际的,其实“80后”的人比“70后”,“60后”都要实际,虽然丰衣足食,但处于这个社会的尴尬的地位,更多的压力都变成了无形的。这个要看以后继续的发展,“80后”缺少的也许正是生活的阅历,不过以后在生活上的阅历要比60、70年代的人更为精彩。“80后”比他们多出了一份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想象力和时间。
北方周末报:历史原因,80年代所产生的作品注定不能像60、70年代的作品那样具有历史感和沉重感。你认为未来图书市场是否还是以快餐文化为主?
郭敖:在这个物质的社会里,人们缺少的是一种信仰,畅销小说会在当今,并且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占主流地位,人们需要它来解除生活的枯燥,工作的压力。畅销小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过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是经典,一些可以给人精神信仰的经典作品。
北方周末报:你认为经典在哪里?你看重哪些“80后”的青年作家?思考经典是否是关注现实的国家发展的作品?
郭敖:经典是要经过时间的洗涤才能被认可,并且真正流传下去的才是经典。青年作家都还处于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之中。经典不一定是关注现实和国家发展的作品,但是经典一般都印有时代的烙印。经典在过去,经典在未来。
⑦ 认识戊戟先生的都进
戊戟
戊戟武侠作品:《武林传奇》、《江湖传奇》、《神州传奇》、《奇侠传奇》、《黑鹰传奇》、《黑豹传奇》、《隐侠传奇》、《神女传奇》、《杜鹃传奇》、《刀客传奇》、《岭南一剑》
戊戟生平简介:
从武侠迷到武侠小说家
熟读戊戟小说的人都知道,出自他笔下的一些主要人物诸如小蛟儿、公孙不灭、聂十八、娉娉和婷婷等都年轻聪慧,机灵敏捷,身手不凡,也许人们不会想到,戊戟先生今年已至古稀高龄了。不过看上去仍精神矍铄,很有神采。他待人谦和平易,十分亲切。坐下来聊天,他思维清晰,反应很快,令人暗暗称奇。
戊老祖籍江西吉安,幼年迁居广西柳州。祖父给他取的名字叫刘祖汉,后来他投笔从戎参加革命时改名为王影。戊戟是他开始写武侠小说时才取的一个笔名。他的人生经历其实也颇富有传奇色彩。他出身于商贾之家,却并没有秉承父辈那种经商的天分,自小偏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并且特别钟爱《七侠五义》、《施公案》、《彭公案》之类的行侠仗义惩恶扬善的小说,往往读得荡气回肠热血沸腾。那时他心中有个愿望,有朝一日也要一柄青锋一匹瘦驹一袭长袍行走江湖。后来他果真偷偷离家出走,凭藉年轻人一腔热血冲动跑到一江之隔的广东参加了粤中纵队,成为一名游击队员。那年他20岁。
在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了大半年,全国解放了。戊老先后在粤赣等地的文化部门工作。不料在反胡风集团时,他莫名其妙被当成“胡风分子”被揪了出来。1959年,他一不留神又被列为“特嫌分子”而被内控使用。“文革”开始,因他一直在文化单位任职,所以毫无疑问被视为“臭老九”而打入另册,经常要接受造反派们对他的“教育”和“改造”。其间几多风雨,几多坎坷,真是一言难尽!
文革结束,倒转的乾坤扭正过来。戊老这才感到可以透一口气了。然揽镜自顾,华发早生,几十年抛掷的光阴再也拾捡不回了,激愤之情难以言表。此时他被擢升为佛山文艺创作研究室副主任,同时出任《佛山文艺》副掌门。
可是当时摆在他眼皮底下的窘况是,作为地市级的文艺期刊《佛山文艺》发行上不去,读者不爱看,摊派到基层文化部门的杂志被人们一捆一捆拎回去做了枕头。怎么办?
这时候,以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港台武侠小说家的作品在大陆抢滩登陆,《射雕英雄传》、《七剑下天山》等风靡一时,读者争相购买,一睹为快。戊老以一个编辑家敏锐的触角感觉到这是一个市场。当时有这样一种说法,文化市场一定要自己占领,你不占领就会被资产阶级占领。出于一种责任感,戊老开始试着去写第一部武侠小说《神州传奇》,一边写一边在杂志连载。不料还未连载完毕,竟在文艺圈子内激起轩然大波。有人公开指责这部作品是“歪门邪道”、“不正统”、“品味低”的东西,“离晒大谱”(太离谱了)。不少同事私下劝他注意把握分寸,别去冒风险,小心吃亏。与此反应截然不同的是,许许多多读者对这部小说持肯定的态度,并盛赞写得好,“弘扬了中华民族路见不平出手相助的传统美德,给人一种积极的不畏邪恶的向上的勇气。”当时任广东省文化厅厅长的唐瑜同志以及佛山市文化局局长谢金雄同志看过连载后,也对他的创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他继续写下去。
读者的支持与领导的鼓励使戊老心里有了底,他坚信自己走的路子是对的。文艺作品就是要绝大多数群众看的,只要群众喜欢就说明是成功的。很快,他又投入到第二部小说《江湖传奇》的创作中去,没想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并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武侠小说家。
期刊界出现“戊戟现象”
从1983年至今,戊老埋头致力于武侠小说创作,以一种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求索精神,先后创作完成了《武林传奇》、《江湖传奇》、《神州传奇》、《奇侠传奇》、《青凤传奇》、《黑鹰传奇》、《黑豹传奇》、《隐侠传奇》、《神女传奇》、《杜鹃传奇》和《刀客传奇》等长篇传奇小说共计十一部,另外还有一部《岭南一剑》中篇传奇故事。这些作品的问世不仅赢得了广大读者对他由衷的崇敬与喜爱,也奠定了他在我国武侠小说界的地位。
随着戊老的知名度愈来愈高,拥有的读者群人数愈来愈多,不少报刊杂志把提高发行量扩大影响面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说来也真奇怪,论哪家报刊登载了戊老的武侠小说,发行数量都会节节攀升,占领不少市场份额。这一现象曾一度被期刊界称为“戊戟现象”。
江门市一家文艺刊物在连载戊老的作品之前,仅印8000份,还有积存现象,干脆改为内部摊派发行。自推出了戊老的《江湖传奇》后,销量一下跃升了10倍,喜煞了该刊的老总。广州市一家群众文化性质的杂志以前的发行量仅1万份,因为印数不大,当时在一个机关小印刷厂印刷。自登载了戊老的《奇侠传奇》后,印数提高到十几万份,只好拿到外面规模较大的印刷厂去印。
戊老的第一部小说连载完毕准备结集出版时,当时不少人担心,这部小说已经在杂志上面连载过了,出书还会有人买吗?出版代理商也忧心忡忡害怕赔钱。等书印出来的时候,戊老专门跑到印刷厂去观察效果,结果发现厂门外排了一条长龙,很多经营书店的个体老板等候批发。印刷厂一位老工人告诉他,出现这么火爆的情况他仅见过两次,一次是印贾平凹的《废都》,一次就是这回了。结果首印的3万册被抢购一空,代理商不但没赔钱,还赚了钱买了房子装了空调。
不少报刊编辑部的老总正是看中了戊老作品中所蕴藏的巨大市场潜力,所以才纷纷登门求稿的。有一段时间,他不得不同时为三家月刊一家周报供稿,四部长篇武侠连载同时要“按揭”出笼,月产量接近10万字。尽管这样,还是难以应付更多的登门约稿者。无奈之下,戊老只好以“年事已高力不从心”为由婉拒了。的确,他当时已是60多岁的老人了,每天早上8:00起床开始动笔,中午休息1个半小时又要继续写作。深夜一点半后上床休息,大脑又在酝酿第二天的故事情节。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量对于一个花甲老人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负累。若没有一种热爱和奉献精神,是很难做到这点的。
一次,广西一家杂志主编打来电话,请戊戟无论如何给他们一部长篇。戊老自然不敢答应。那位主编十分奇怪地问:“你不是有个写作班子吗?鼓捣一部长篇还难吗?”令戊老哭笑不得。戊老哪来的“写作班子”?他写作甚至连电脑也没用上,至今都是一笔一画在稿纸上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爬。写到不满意的地方,还要撕掉重新再来。可以问心无愧地说,他的每一部作品都称得上是心血之作。他曾经对家人说过,愈是读者爱着我的作品,就愈是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去写,尽可能把最精美的东西奉献给他们。
鉴于戊老在武侠小说创作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广东省文联于1993年向他颁发了“广东省通俗文学奖”荣誉证书。据悉,荣膺此项殊荣的戊老是第一人。顺德市一位农民企业家因为喜爱读戊老的作品,联合了一家文化单位为他颁奖。农民奖作家在文艺界还是破天荒的事情,当时各大传媒均对此事作了报道,在文坛一时传为佳话。
封笔之作《刀客传奇》
在戊老的武侠世界中,邪恶与正义相逐,奸佞与忠善相争。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奇诡多变的人物个性以及险恶异常的江湖环境使人如身临其境,读后有一种酣畅淋漓十分尽兴的感觉。他的小说没有多渲染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没有陷入江湖帮派之间相互仇杀的小圈子里,他的小说中始终张扬着一股正气,一种使命,这股正气和这种使命往往与民族大义与家国忧患紧紧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一腔热血,铮铮铁骨,凛凛正气,铸就了他的作品与众不同的魅力。
在谈及读者为什么热衷于去读武侠小说时,戊老颇有感慨地对记者说:“任何一个时代和社会,都有自身的不足或局限。人们总有一些想说不能说的话,想做又不能做的事,所以人们就希望能够有一个‘超人’出来,替他们说话做事,伸张正义。而武侠小说正迎合和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态,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紧接着,戊老话锋一转:“一部好的武侠小说,绝不仅仅写一些打打杀杀的故事,它要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要激起人们心中对正义的追求,对尊严的向往,对民族气节的捍卫。可惜眼下这类作品太少了,包括港台的一些武侠作品的格调品味都不太高,老是把人物定位在‘小我’上面,从而失去了很多有益的东西……”
现在,戊老已推掉其它刊物的稿约任务,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刀客传奇》的创作中去。毕竟年事已高,写完这部长篇,便打算金盆洗手,“退出江湖”颐养天年了。
顺便提一句,戊老并不是武林高手,也没有什么“武林秘笈”之类的东西。不过,他是一位通晓中国历史的作家,曾在国内一所名牌大学面壁修行了4年。想拜师学武艺的朋友可能觉得失望喽。
以下为关于戊戟的评论文章:
《记岭南武侠大腕——戊戟》 文 / 华发生
戊戟,这个名字你听过没有?
在九十年代的广东地区,戊戟和金庸是几乎可以划等号的。甚至号称“大陆的金庸”。戊戟的武侠小说影响之巨大已经成了一个传奇。戊戟的武侠小说发迹之地在《佛山文艺》,一部将近百万字《武林传奇》在《佛山文艺》刊登以来,如平地一声雷,使该杂志销量飙升,《佛山文艺》也因此声明鹊起,成为全国首家文学期刊。
紧接着,这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一气呵成地写到今天,作品有《江湖传奇》、《神州传奇》、《黑鹰传奇》、《奇侠传奇》、《隐侠传奇》、《黑豹传奇》、《青凤传奇》、《神女传奇》、《岭南一剑》以及现在连载的据说是封笔之作《刀客传奇》共11部。作品从数量上看不算多,可字数已近一千五百万。除了《岭南一剑》是部只有三十万的长篇外,其它各部都上六部头到十部头一两百万字的大作。这个数字,金庸从而立之年开始花了十五年,戊戟却在花甲之年开始大概十年左右。看到那一套《戊戟作品集》的时候,你不禁对这位大器晚成的岭南武侠大腕的创作力叹为观止。
戊戟的成功带动了广东一代的文艺期刊的超高速发展。在那个时候,无论哪家报刊登载了戊老的武侠小说,发行数量都会节节攀升,占领不少市场份额。这一现象曾一度被期刊界称为“戊戟现象”。《江门文艺》在连载戊老的作品之前,仅印8000份,还有积存现象,干脆改为内部摊派发行。自推出了戊老的《江湖传奇》后,销量一下跃升了10倍。现在还不止20倍。《珠江》本为广州市一家群众文化性质杂志,以前的发行量仅1万份。因为印数不大,当时在一个机关小印刷厂印刷。自登载了戊老的《奇侠传奇》后,印数提高到十几万份,只好拿到外面规模较大的印刷厂去印。(这些数据不太准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可能少了,不会多了。)
其后,戊戟的小说出单行本,销量也是惊人。光一本《武林传奇》就出了几十万册,其余的作品也是节节攀升,戊戟武侠风靡整个广东地区,影响巨大。连那本写得实在很水的《岭南一剑》首版也是五万册,之后不停再版。戊戟小说明明屈指可数,可盗版商也不能放过这棵摇钱树,于是许多莫名其妙的《xx传奇》、《xx传奇》等冠上戊戟的名字也卖到满地摊都是。那时戊戟小说接近于神,凡是沾上戊戟的光都会成功。甚至连当时的“讲故佬”(电台说书人)郑达因为讲《武林传奇》也一炮而红,成为广东最受欢迎的“讲故佬”之一,甚至后来还到了电视台发展。其作品也一再被“讲故佬”在电台传播,那时电台最受欢迎的小说是《射雕英雄传》,而《武林传奇》(播的时候改名《武林双杰》)的收听率可以与之抗衡。还有某一本杂志几年后将他的《武林传奇》改成连环画连载,依然很受欢迎。戊戟后来也成立了一家“戊戟文化传播公司”(名字大概是这样),专门传销自己的作品,并与香港某杂志某君合作写小说,进军香港去了。古来文人注定是穷困潦倒的,像戊戟一支妙笔致富的确实是异数。
除去今古梁三大师之外(当时内地温黄尚未红火),戊戟缔造了另一个武侠神话。可现在回头看来,戊戟的小说并不能用一流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他的作品没有全部看过,不过一直觉得没有什么大的突破,很多时候墨守成规。
首先,书名呆板。从《武林传奇》开始,然后有《江湖传奇》、《神州传奇》、《黑鹰传奇》、《奇侠传奇》……,每一部书都是xx+传奇这个模式,而且xx两字通常含混晦涩,像武林、江湖这样的字眼外延深广,从字面上看根本不知书的内容是什么,难免有愚弄读者之嫌。武林和江湖的定义本就没什么区别,即使把《武林传奇》和《江湖传奇》两书名字调换,竟然也是可以的。后面的《奇侠传奇》、《黑鹰传奇》等多少透露了一点内容,可依然显得晦涩。大概是像江湖那么磅礴的字眼毕竟不多,基本用完了吧。其实,书名怎么改,作者有充分的自由,不过若总是一成不变,看着让人心烦,至少看完这本也大概了解那一本了。一部好书,书名有概括内容、点睛之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往往是书名,像《鹿鼎记》、《云海玉弓缘》、《剑·花·烟雨·江南》、《寻秦记》无不个性鲜明。与之相比,这些xx传奇无疑相形见拙。
其次,历史背景呆板。从第一部《武林传奇》开始,是以明朝中叶为背景开始,以后每一部都是它的续集,主角慕容子宁的后人层出不穷,分别担当各书的主人公。《神州传奇》的慕容小燕是《武林传奇》白燕燕的孙女,《黑鹰传奇》的痴儿又是慕容家的后代。《隐侠传奇》的公孙不灭的是《江湖传奇》公孙家的后代,而公孙家与慕容家又是紧密联系着。后来另辟出来的《黑豹传奇》中的聂十八与谁也没有关系,可是走着走着,也成了大牌,续集就跟着他来。然而,戊戟的书不是以历史为主题,对于明朝的历史事件是从来不提的,背景不过是蜻蜓点水而已,主要都是江湖故事。官方代表是东厂、西厂、锦衣卫,他们的目的都是挑起江湖仇杀,消灭江湖人士。明朝的历史也不过两百多年,按照“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来推算的话,戊戟笔下的侠士该延续了好几百年,明朝却一直没有垮台,甚至连衰败的迹象也没有出现,怎么也说不过去。
再次,武功问题。戊戟对于武功是走半虚半实的路子,有时会进行单调地一招一招地比划,到高潮时则是古龙的法子,众人什么也看不见,然后胜负就分了出来。在《武林传奇》开始,西门子创立一套西门剑法,然后传给小魔女白燕燕,这套剑法打遍江湖,堪称第一。然后在续集里面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以后所有武功也动摇不了其权威的地位。而事实上,戊戟对于西门剑法的解释说是西门子在庐山观光,感于庐山“幽、雄、奇、绝、险”的特点而创出这套包罗万象的剑法来,对于剑理不曾有过阐述,始终没有表达出它究竟有何与众不同或者为什么厉害。金庸的降龙十八掌大派用场的也只有《射雕》、《天龙》而已,在《神雕》、《倚天》便不是重点,黯然销魂掌、乾坤大挪移等也陆续登场。戊戟的武功竟然有打遍千秋万代的可能!当然,戊戟也有成功的,个人认为“分花拂柳掌”,一套不在于伤人,而在于消耗敌人体力,令人知难而退的慈悲掌法;“迎风柳步”,敌人掌风刀风一到,身体便如柳枝一样轻飘飘躲开,有自己的理念是成功的。至于后来的“百变千幻身法”“天亟掌”等等,就显得比较苍白。戊戟的武功有时也有取巧的地方,如《武林传奇》的董子宁无意学会九阳神功,练最后一重的时候,跌入敌人陷阱中的犀牛皮袋中,真气源源外泻,最后鼓破皮袋,龙虎汇聚,打通任督二脉,学已大成,这像不像张无忌在说不得布袋中的情景?《隐侠传奇》中津津乐道的“错武门”,戊戟一再大行其道,什么错掌、错刀、错剑等等,却总让我想起陈家洛那套还打不过张召重的“百花错拳”。
最后,人物和题材问题。戊戟的人物刻画实在有点单调,男主角通常都是老老实实、大智若愚,整天被女主角欺负,女主角就是机智聪明、带点辣椒气味。《武林》的董子宁之与小魔女,《江湖》的小蛟儿与甘凤凤,《神州》的墨明智与慕容小燕,《黑鹰》的慕容痴儿与莫纹,几乎让我怀疑是郭靖与黄蓉的翻版。而其反派人物多是来自朝廷,走神秘路线。故事内容方面、题材方面则更显得呆板。重复,很少突破。来来去去都是江湖与朝廷之间的仇杀纷争,以男女少年主人公爱情穿插牵引其中。当初《武林传奇》一出,很是大气,给人很大惊喜,谁知此后的作品好像中了魔咒,怎么也跳不出这种模式!
戊戟成功的原因也很多的,戊戟是90年代在大陆缺乏原创武侠的情况下称雄的。那时大陆写武侠的人毕竟不多,金庸全集是94年才正式进入大陆的,那时候读者对武侠处于狂热之中。戊戟本人是《佛山文艺》的副主编,杂志充分把握住那群到广东的打工大军。戊戟的小说通常是宣扬一种正义,打击欺压良善的恶霸,对于那些长期在打工中碰壁的人们可以得到一丝心灵上的慰藉。而他所连载的几家杂志也是以打工者为主要对象。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戊戟这广东一带红红火火,而在全国却似乎默默无名。
总的看来,戊戟的创作是比较呆板的。这样形容有点残酷,恐怕真正做到不断创新、不断变化的作家也没几个。个人认为可能是他写得太多了,全盛时期同时为四家杂志报纸写,时间仓促,只能沿袭已有的套路,自己把自己固死了。梁羽生对于自己也曾发过这样的感慨,不是没有道理的。同时,戊戟是六十岁开始写武侠,个人认为基本上是过了最富激情的创作时段了。
但是,戊戟对于武侠是功不可没的。虽然不能排除其写作的商业运作,其作品还是保持一贯的水准,这也不是任何人可以做到的。求变创新,成功则已,不成功则是泡沫。戊戟的成功也带动了武侠创作的发展,广东一带出现了许多销量不错的地级市杂志,如《佛山文艺》、《江门文艺》、《珠江文艺》、《潭江文艺》、《西江文艺》等等都长期连载武侠,这一切都是戊戟开的风气。而当初戊戟武侠最活跃的《佛山文艺》和《江门文艺》,前者成了“全国最畅销的半月刊文艺”,后者也称是“最畅销的半月刊打工文艺”。尽管戊戟在广东大红大紫,书卖到大街小巷,却不知道是否运作方面的原因,没能趁机发展向全国,殊为可惜。在武侠沉寂的今天,戊戟还在《佛山文艺》写《刀客传奇》,捍卫武侠仅有的几片天空,也算可贵。
写到这里该画句号了,回头一看,发觉自己批评的居多。人总是挑剔的,戊戟的成就和他的名气是不成比例的,上网搜索也没找到多少关于他的评述。笔者本着介绍和评述武侠阵地的这么一位前辈的心,态度是认真的。和那位冲着金庸唁唁狂吠的那位先生是不一样的,毕竟我那时的确是用心读过戊戟的书。
几年没有看戊戟的书了,写这篇东东的时候全凭回忆,难免会有错漏。不是人物传记,人物传记不是几千字可以写完的。写完这些,算是对自己那段曾经狂热过的日子的一个纪念吧。
戊戟,本名王影,76岁,佛山市文化局文艺创作室离休干部,著名武侠小说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戊戟”的笔名创作武侠小说,共创作《武林传奇》、《江湖传奇》、《神州传奇》、《奇侠传奇》等武侠小说共1千多万字。是佛山市作家中的一位奇人。
我是在朋友的引领下去拜访戊戟老人的,不知是朋友的口误还是我的耳误,我一直以为戊老今年67岁,所以当房门轻启,老人精神矍铄地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并没感到有什么特别。
戊老领我进了他的书房。不大的书房里,左右两边都是书柜,里面满满的几乎全是武侠小说,有梁羽生、金庸、古龙的,也有老人自己在各个时期创作出版的,还有一些武侠刊物的收藏本。坐下来聊天时,老人告诉我他今年76岁了,我这才诧异于面前这位老人的爽健、从容、思维清晰,尤其令人称奇的是,这位数十年埋头创作,笔耕不辍,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竟然还是满头黑发,没有一根白头发。
戊老是广西柳州人,虽然出身商贾之家,却从小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尤其对《七侠五义》、《施公案》、《彭公案》之类武侠小说情有独钟,百读不厌,常常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像书中主人公那样驭风纵马行走江湖,行侠仗义、惩恶扬善。抗日战争时期,他亲眼目睹了日寇铁蹄踏遍广西,柳州伦陷,百姓流离失所,面对国恨家仇,满腔热血早已在他年轻的心中沸腾。20岁那年,他终于离家出走,跑到广东参加了粤中纵队,成了一名游击战士,驰骋于枪林弹雨的战场……
戊老的武侠小说创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大量流入大陆,广大读者争先抢读,这令他十分感慨:原来武侠小说有这么多人喜爱,要是这块园地大陆作家不去占领,就会被港台作家占去了,于是萌发了写通俗武侠小说的念头。
1985年,戊戟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武林传奇》在《佛山文艺》连载,收到了始料不及的效果,而戊戟的武侠小说创作也从此一发不可收,即使是离休后的十多年里也从未停下过手中的笔。最忙的时候他得同时创作4部武侠小说,为4家报刊供稿,日产量近10万字。
上世纪八十年代,戊戟便专门从事武侠小说的创作,当第一部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武林传奇》在佛山文艺上连载和出书后,都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1989年离休后,戊戟仍笔耕不辍、先后连载、出版了《武林》、《江湖》、《神州》、《奇侠》、《黑鹰》、《黑豹》、《隐侠》、《神女》、《杜鹃》、《刀客》及《青凤传奇》等十一部长篇武侠小说,字数有一千一百多万字,其中有八部在台湾出版,《青凤传奇》在香港的《武侠世界》杂志上连载。直到2006年初,完成《刀客传奇》后,便正式封笔。
⑧ 有机化学常见杂志有哪些
美国化学会志、无机化学(美国)、有机化学(美国)、分析化学(美国)、物理化学(美国)、道尔顿(英国的无机化学)、法拉弟(英国的物理化学)等等。国内的有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学报、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化学通报等。
⑨ 一起来看流星雨那个慕容云海叫什么名字啊
楚雨荨
姓名:郑爽楚雨荨(郑爽 饰)
生日:1991.4.21
民族:汉
籍贯:辽宁沈阳
星座:狮子座
血型:A型
身高(m):1.69
体重(kg):42
文化程度:大学本科(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07表本)
个人爱好:舞蹈,跑步 瑜伽、烹饪美食、DIY小饰品
特长:表演、舞蹈、钢琴
职业:学生 艺人、演员
最喜欢的电视剧:《深情密码》
最喜欢的艺人:张柏芝
最喜欢的城市:台北
最喜欢的车:宝马
最喜欢的动物:小狗
最喜欢的颜色:白色,粉色 蓝色
最难忘的经历:考沈阳音乐学院 流星雨第一场戏
相关经历:
·1997年 曾入选沈阳市电影小明星
·2005年 在沈阳市舞蹈比赛中获金奖
·北京电影学院首届表演学院小品大奖赛
·参与作品《我与江姐》饰演“小爽”,并获最佳指导奖
·第二学年度学期片段汇报,参与作品《家》饰演“瑞珉”
·2007年 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
·2008年参与湖南卫视“杉菜一号”选拔赛
·2009年参与湖南卫视与天娱传媒联合打造的内地《一起来看流星雨》饰演女一号“楚雨荨 ”
·2009年签约天娱传媒与俞灏明代言清华同方电脑
慕容云海
姓名:张翰
慕容云海(张翰 饰)原名:张汉
生日:1984年10月6日
身高:183CM
体重:66KG
血型:A型
星座:天秤座
籍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最喜欢的国家: 加拿大
最讨厌的事情:被人欺骗
最喜欢的事情:健身、骑马、游泳、台球、驾车、唱K、跳舞
最喜爱的演员: 孝恩·康纳利 艾尔·帕西诺
学历:中央戏剧学院2003级表演系本科班
个人作品
广告: 斯巴鲁汽车、上好佳、 康龙运动鞋 等
话剧:
《家》饰演:三少爷
《伊凡诺夫》饰演:里沃夫
现代形体戏剧《蛛网》赴韩国演出
电影:
《成长的痕迹》饰:李云峰 导演:叶青
《精舞门》 饰:MC哈哈 导演:傅华阳
《Turbulent Times》反一号 导演:陈思雨
电视剧:
《仰角》饰:童自学
《大风歌》饰:张释之
《一起来看流星雨》饰:“慕容云海”
MV:
胡灵《不爱拉倒》
徐立《金木水火土》
端木磊
姓名:俞灏明
端木磊(俞灏明 饰)英文名:Ham
昵称:国民弟弟、明王子、DD
出生地:广州
语言:普通话、英语、粤语
生日:1987年11月14 日
生肖:兔
星座:天蝎座
民族:汉族
血型:O 型
身高:180 cm
体重:63kg
身份:学生
就读院校: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特长:乐器、表演、唱歌、运动
家庭成员:父母、外公、外婆
爱好:听歌、唱歌、运动、shopping、表演
对自己的评价:能歌善舞的人
座右铭:天道酬勤
最欣赏自己的地方:有爱心、心地善良、有责任感
Fans昵称:芋头、芋亲
个人喜爱
电影:《角斗士》
书籍:小说、科普书、音乐杂志、潮流杂志
音乐:R&B、Rap、Rock、Pop song、古典、Jazz、Hip-Hop
歌手:陈奕迅、王力宏、陶喆、欧美歌手等
演员:周润发、木村拓哉、深田恭子
运动:羽毛球
颜色:黑、白、紫
希望到的地方:音乐高深的境界
最难忘的事:参加快乐男声拿到第一条通关红领巾
最难忘的人:我的音乐老师 —— 他让我找到音乐的感觉
最想感谢的人:父母 —— 他们教导我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脚踏实地的往前走
最大的梦想:做一名成功的音乐人 —— 我爱音乐
签约情况
经纪公司:天娱传媒
唱片公司:Doremi Media Co.,Ltd(韩国)
个人作品
音乐作品:
《爱是一个人的事》《如果,可以爱你》《陷入爱里面》《心中的英雄》《幸福捕手》
《Touch My Heart》《一个人的浪漫》《让我为你唱首歌》《星空物语》《爱的华尔兹》
电影:
《乐火男孩》,饰男主角钟子杰
电视剧:
《丑女无敌》客串演出,饰张永康
《一起来看流星雨》,演“端木磊”
主持:
湖南卫视《天天向上》
写真:
《我是大明星》《俞灏明韩国全记录》
广告:
微软“知人· 有信MSN”(情场篇)、李宁运动服饰(平面广告)、代言奇瑞QQ汽车、代言清华同方电脑
曾获奖项与荣誉:
◆2007年12月21日:2007年度“摩登上海口碑大赏”获“摩登时尚年度人物”
◆2008年03月11日:2007年度“9+2音乐先锋榜颁奖典礼”获“内地先锋新人奖”、“2007年度内地十大先锋金曲奖—《如果,可以爱你》”、“网上最具人气先锋金曲奖—《如果,可以爱你》”三项大奖
◆2008年04月12日:2007年度“Music Radio 中国TOP排行榜颁奖典礼”获“内地最佳潜力新人奖”、“内地年度金曲奖—《如果,可以爱你》”两项大奖
◆2008年05月25日:第五届“劲歌王全球华人乐坛年度总选颁奖典礼”获“内地最有前途男新人”
◆2008年06月13日:湖南卫视和香港TVB合办明星舞蹈比赛“舞动奇迹”第二季总冠军—俞灏明&王君馨
◆2008年07月30日:2008年度香港“新城国语力颁奖礼”获“新城国语新势力歌手”
◆2008年10月29日:第八届“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获“广东地区杰出歌手奖”
◆2008年12月20日:2008年度“音乐先锋榜颁奖典礼”获“2008年度内地十大先锋金曲奖—《陷入爱里面》”、“网上最具人气先锋金曲奖—《陷入爱里面》”、“网上最具人气先锋男歌手”、“最受欢迎先锋男歌手五强”、“最佳创作歌曲金曲金奖—《陷入爱里面》”五项大奖
◆2009年01月04日:2008年度“雪碧中国原创音乐流行榜颁奖典礼”获“内地新人奖”
◆2009年03月18日:《新周刊》2008电视榜“最佳娱乐秀主持人—《天天向上》主持人群”(俞灏明为主持人之一)
上官瑞谦
姓名:朱梓骁
上官瑞谦(朱梓骁 饰)职业:演员
生日:1986年8月13日
星座:狮子座
身高:183cm
体重:69kg
血型:A型
籍贯:南昌
位置:中国北京 ( 从小在沈阳长大 )
个性:开朗
特长:主持,表演
收藏:鞋子 帽子
爱好:音乐,电影,读书
最喜欢的饮料:橙汁
最喜欢的食物:喜欢吃辣的 不爱吃甜的
最满意自己的地方:满意自己的性格
最喜欢的女生类型:长头发 、爱穿裙子的
最重视的:一个人诚实善良真诚与否
最喜欢的动物:狗,貂
最喜欢的颜色: 深蓝色 棕色 灰色
最喜欢的电影类型: 文艺片
最喜欢的刊物: 时尚杂志
最喜欢的演员:陈道明 Jude law
最喜欢的数字:13
最大的愿望:在演艺道路上坚持做自己
座右铭:即使全世界的人不相信我,我依然相信我自己
性格:骄傲,但平易近人,追求完美的生活品质,坚持自我,睿智而不锐利
自我评价:对自己工作的事情非常积极,甚至有时候是工作狂。热爱演艺事业,有信心走好自己选择的路。面对挑战时会勇往直前,从不言放弃
个人作品
电视剧《一起来看流星雨》饰演:上官瑞谦
叶烁
中文名:魏晨
叶朔(魏晨 饰)英文名:Vision
小名:晨晨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86年 2月22日 (农历:1986年正月十四)
视力:隐形眼镜
星座:双鱼座
生肖:虎
昵称:小乖、小老虎、小骗骗、香草冰淇凌,龙王,魏花苗,魏百丽,魏向南,魏导 ,魏叶烁,浪浪, 魏半仙
高中:兰炼一中高三(6)班
祖籍:中国湖南省涟源市
籍贯:中国甘肃省兰州市
民族:汉族
国籍:中国
身高:183cm
体重:70kg
学历:四川音乐学院川音通俗音乐学院流行歌舞系
特长:声乐
乐器:钢琴、葫芦丝、吉他
家庭成员:父亲、母亲 、奶奶
嗜好:音乐、电影
个性: 偏文静 内向 低调
职业:演员、歌手
特质: 阳光帅气 文静内敛可爱迷人
对自己的评价:认真细心
粉丝名称:乐橙(谐音 love chen;也希望大家都可以快乐;大家是因为音乐结缘的
座右铭:用努力证明自己
最欣赏自己的地方:性格
代表颜色:橙色
个人喜爱:
食物:海鲜、梅菜扣肉、兰州拉面
电影:《TITANIC》
书籍:《水浒传》
音乐:R&B、Hip-Hop
歌手:陶喆 、周杰伦
男演员:陈道明、刘德华
女演员:徐帆
颜色:黑、白 、橙(因为有特殊的意义)
希望到的地方(Places Like To Visit):马尔代夫
最难忘的事(Unforgettable Events):考大学
个人作品:
电影:《十七》饰演天翊
《乐火男孩》饰演欧小浪
电视剧:《一起来看流星雨》饰演叶烁
话剧:《奋斗》饰向南
单曲:《少年游》《半夏》《加油 !你有ME》(VSalan阿兰)《有你的幸福》(VS于莎莎)《疯人愿》《分身情人》(电视剧《一起来看流星雨》插曲)《让我为你唱首歌》(H4,电视剧《一起来看流星雨》主题曲)《星空物语》(H4,电视剧《一起来看流星雨》片头曲) 《雨痕》(电视剧《一起来看流星雨》插曲 魏晨自创)
首张EP《乐天派》:《一个人睡》《乐天派》《小小快乐》《boys》(VS何洁)
个人首本写真集:《LOMO森林》(另出版《LOMO森林》精装版)
广告代言:“生活秀”服装、“万泰盛 陆地”服饰、“优友”情侣服饰
曾获奖项:
·2005年获百事星工场最IN风格歌手奖(四川成都)
·2006年CCTV青年歌手大赛(组合形式参赛) 河南省二等奖/全国团体决赛优秀奖
·2006年上海亚洲音乐节亚洲新人歌手大赛中国大陆赛区金奖/亚洲赛区优秀新人奖
·2007年快乐男声季军
·2007年东南劲爆劲爆票选人气王
·2007年湖南卫视《名声大震》第二季与璐丹搭档获得亚军
·2008年1月“雪碧榜”新人奖
·2008年12月“蒙牛酸酸乳音乐盛典”年度最佳全能新人
慕容云朵
姓名:肖涵
慕容云朵(肖涵 饰)出生地:中国,湖南
身高: 1.68m
体重: 47kg
学历: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03级
语言: 中文 英文口语
特长: 舞蹈、唱歌、钢琴
主要作品
电影:2007年《迷乐上海》女一号 Jenny
电视剧:
《上书房》 饰演 莲 儿
《聂耳》 主演 婉 红
《步步惊魂》 主演 原冰冰
《大案组》 饰演 汪 艳
《倾城之恋》 饰演 偌 依
《地下地上》 饰演 李乐梅
《鸳 鸯 河》 饰演 高小霞
《锣鼓巷》 主演 吴姻霞
《一起来看流星雨》 饰演 慕容云朵
于馨
姓 名:彭杨
生 日:1987年11月14日
于馨(彭杨 饰)籍 贯:四川成都
身 高:170cm
体 重:50kg
学 历:本科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学 位:学士
特 长:表演 舞蹈(专业6年)唱歌 钢琴
职 业:演员 主持 歌手
个人经历
1998年9月-2004年7月 四川省舞蹈学校舞蹈表演专业学生
2005年9月-2009年7月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学生
2002年7月 荣获四川省青少年艺术大赛舞蹈比赛“优秀表演奖”
2003年8月 荣获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优秀表演奖”、群舞《岁月如歌》金奖
2004年8月 荣获中国国际广告模特大赛四川赛区总决赛“十佳广告之星”
2005年9月 以专业名次音乐剧表演本科第3名、导表本科第4名考取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2006年5月 荣获中央戏剧学院学生戏剧小品大赛“优秀戏剧小品奖”及“个人最佳表演奖”
2007年7月 赴罗马尼亚参加第十届国际戏剧工作室演出埃斯库罗斯的《奠酒人》、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2007年10月 赴韩国参加“第三届大学生音乐剧节”演出音乐剧《伪君子》
2008年3月 在中央电视台“3.15晚会”主演小品《惊梦》
2008年5月 赴罗马尼亚参加“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克鲁日国际大学生戏剧节”、“布加勒斯特国立戏剧电影大学戏剧工作室”演出
2008年12月 演出中央戏剧学院与美国百老汇合作的音乐剧《名扬四海》
2009年2月 湖南卫视偶像剧《一起来看流星雨》(原名:流星雨) 台湾导演:柯翰辰 宋洋
2009年6月 电视剧《人生》 央视导演:杨阳 饰演:黄亚萍(女一)
戏剧影视作品:
《日出》 饰演 翠喜 陈白露
《雷雨》 饰演 繁漪
《伪君子》 饰演 欧米尔
《荒原与人》 饰演 细草 四川女人
《家》 饰演 钱梅芬
《名扬四海》 饰演 艾丽丝 贝尔
《一起来看流星雨》 饰演 于馨
《人生》 央视导演:杨阳 饰演:黄亚萍(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