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物杂志
❶ 旅游杂志哪些好看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偏人文旅游,内容不错,图片震撼;《中国国家地理》老牌杂志,偏地理知识旅游,有知识积累;《时尚旅游》封面有明星,自驾游栏目不错,其他内容越来越商业化。这些都有可读性,其他旅游类杂志已经太无法看了吧,越来越不好了,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了
古生物化石为我用的价值和特点
1、 巨大的经济价值
大家知道,《侏罗纪公园》以最现代的手法表现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而大发其财。无独有偶,中国科学院的著名刊物《化石》杂志2000年第一期载文说:“郝秀荣收集并被命名为‘娇小辽西鸟’的一块化石,作为标本通过中科院在国外展出时,曾有人想出资2亿美金收藏。”据中科院董枝明教授讲:国际上规定的东西不能研究,不能收购,如果一块鸟化石到国外能卖1万美金的话,经海关批准出去能卖5 万美金。这是保守的估计。1998年在《化石》杂志发表文章的一位记者估计,孔子鸟的身价涨到了“一只鸟一幢楼”的地步。还有另外的经济价值,2000年5 月末6月初参加世界第五届古鸟类大会的中外科学家到朝阳看地层,食宿费均自理,朝阳人收到了由古生物化石吸引来的第一笔大宗的外汇。有人提出了“化石经济”概念,认为化石已经走向市场,形势又是非走向市场不可。历史发展到今天,化石有了一种新作用,那就是把化石当作一种奇石来买卖,因此,化石经济时代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参见《化石》杂志2000年第2 期)目前,朝阳市从事化石产业的人数尚未统计,由化石而致富的人为数也不少(化石而发财的人不在此列)。只要走出去,既传播了文化,又赚回钞票,把生意做到国外去。”
2、 巨大的科学价值
古生物化石是鉴定和对比地层、了解地球历史的重要根据,是研究动物与人类起源、发展历史及其规律的珍贵材料,也是群众学习并认识自然和人类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实物资料。丰富多彩的化石证明了地球上千姿百态的一切生命,都不是什么神创造的,而是单细胞生命出现以后,经过长期的演化而形成的。不仅如此,它还能给我们展示一幅史前时期生物历史的画卷,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大自然美的享受。科学技术部徐冠华副部长说:辽西(朝阳)热河生物群既有地域优势,又有科技优势,是有所作为的领域。
3.稀缺的旅游资源
化石具有知识性、文化性、观赏性和趣味性,化石产地具有异地性,所以化石和化石产地都是旅游资源。化石和化石产地可以单独构成风景名胜区,也可以成为其它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中国旅游大全》和《中国名胜词典》列举了94处化石旅游名胜,有的是产地,有的是遗址,有的是博物馆, 有的是自然保护区,朝阳将是第95处。大多数人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奥秘的探索要求,化石名胜恰好能不同程度地满足这些愿望和要求,所以化石和化石产地对游人有吸引力。
4 、重要的外宣资源
提高朝阳在域外、境外的知名度,在朝阳可以打这样几种“牌”:朝阳市的企业及其产品,农业产品,人文地理,包括“三燕文化”、“红山文化”等,而当前比较理想而又投入较少的“牌”则是朝阳市的地质遗产——化石。
❸ 自然杂志 中国十大科学家
1、李四光(1889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世界著名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 1949年李四光被邀请任政协委员。12月和夫人秘密回国。先后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科联主席、政协副主席。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最大贡献是创立地质力学,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毛泽东、周恩来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在很短时间里,发现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滚滚石油冒了出来。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最有力的证明。
2、邓稼先(1924.6.25—1986.7.29)中国核武器研究奠基人。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 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0月到中国科学院。曾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3、钱学森 1911.12.11出生,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人,杭州,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中将军衔。 1935年作为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0年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美国海军高级将领金布尔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
4、钱三强(1913.10.16——1992.6.28)。1940年取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继续跟随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1946年与同一学科的才女何泽慧结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国科学院向钱三强颁发物理学奖。他与夫人何泽慧被誉为“原子世界的科学伴侣,中国的居里夫妇”。 1948年夏,回国。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投入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后,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任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
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5、周光召(1929.5----)中科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协主席,人大副委员长 他主要从事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论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并取得多面重要成果,在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战略核武器的研究设计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为中国物理学研究、国防科技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参加并领导了爆炸理论、内爆动力学、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机学和中子物理等领域与核武器有关的研究工作,取得多项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重要成果。在高能物理研究方面,他首先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对弱相互作用理论起了重大推进作用,对其后流代数和涉及π介子的理论发展有重要影响。他是首先提出利用丢失能量来寻找新共振粒子的学者之一。他首先建议利用原子核吸收探测弱相互作用中的致磁效应。在凝聚态物理研究方面,他在闭路格林函数、量子场论的整体拓扑性质等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是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辐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贡献。1996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观测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周光召星”。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6、钱伟长(1912.10.9-),中国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大学校长 1940年1月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跟随导师辛吉研究,用50天时间完成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内,并受到爱因斯坦的称赞,奠定了其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1942年获博士学位。 1942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与钱学森等一起,在冯·卡门教授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参加火箭和导弹实验,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 1946年5月,钱伟长以探亲为名只身返国,应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钱伟长的成名之作是薄板薄壳的统一内禀理论。在1941年钱伟长和他的导师辛格合作发表的弹性板壳内禀理论一文中,作者成功地用张量符号建立了薄板薄壳内力素张量所应满足的6个静力宏观平衡方程,并把微元体的平衡及变形协调方程写成适当的形式,避免了对板壳变形的先验假设。从这一精确理论出发,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做不同的近似处理,发展出系统的理论方法,成为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7、华罗庚(1910.11.12—1985.6.12)世界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被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盛赞为“人民科学家华罗庚”。
8、茅以升(1896.1.9---1989.11.12),中国桥梁学家、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现代桥梁之父 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次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卡内基·梅陇大学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 1933以茅以升为首的我国现代桥梁工程先驱在钱塘江上建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现代钢铁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在中国桥梁工程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参加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5任由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14个难题。茅以升成为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学的重要奠基人,为我国和世界桥梁建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此,茅以升一辈子爱桥、建桥,他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和新建的大桥一起留在祖国各地。
9、朱光亚(1924.12----)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院长;中国核科学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 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从事核物理实验研究工作,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春回国。曾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在原子弹研制的关键时刻,朱光亚出任4个技术委员会之一的中子点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起草的《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提出了将核爆炸试验分两步走,第一个装置先以地面塔爆方式,然后以空投航弹方式进行的方案,不但提前了我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能安排较多的测试项目,用来监视原子弹动作的正常与否,检验设计的正确性。这个大纲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究及试验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60年代中期,朱光亚就认识到将核试验转入地下,无论从减少放射性污染的角度,还是从更深入地研究核武器爆炸过程规律的角度,都是很有必要的。地下核试验可以贴近核装置进行精确的物理诊断,这对于研究核爆炸过程,用试验数据验证理论设计、校正数值模拟的方法和参数都是十分有利的。在他的大力支持下,1969年9月23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他还非常重视贯彻“一次试验,多方收效”的方针,主张在一次试验中尽可能多安排一些诊断项目,多解决几个科学技术问题。正是这些做法,使我国能依靠较少次核试验,取得更多的核爆过程的规律性认识,对加快核武器的发展步伐起了关键作用。 在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历史中,他始终处于高层科技决策的中心,为发展我国的核武器事业和国防科学技术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现在他还兼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0、袁隆平(1930.9.1-)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杂交水稻之父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2007年4月29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出席了有世界数百名顶级科学家参加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袁隆平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的惟一当选者。 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在新当选院士就职典礼上介绍袁隆平院士的当选理由时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表彰袁隆平在基层潜心研究,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从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已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