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杂志 » 写景杂志

写景杂志

发布时间: 2021-03-18 00:29:50

Ⅰ 写景的作文投给哪个杂志

从前,有一个骆驼队在炎气熏人的沙漠中踌躇前进。酷暑和干燥的天气使得旅行者疲乏不堪,皮袋中的水已经喝完了,嘴唇干得发裂,这时他们多么想能喝到一口清凉的水啊!突然,在遥远的前方沙漠间,出现了一个湖,湖的两岸高耸着宫殿和寺院,给他们带来了莫大的希望和清凉的预感。于是快速朝前奔去。走过一个沙丘又一个沙丘,但湖泊、宫殿和寺院仍在遥远的地方,忽暗忽亮,忽隐忽现。过了一会儿,突然湖水、宫殿、寺院全部消失得无影无踪了。1957年7月,我国勘探队在戈壁滩上也看到了这种奇迹。在平静无风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处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楼台、城廓、树木等幻景,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海市蜃楼。我国山东蓬莱海面上常出现这种幻景。在我国古代传说中,认为蜃乃蛟龙之属,能吐气而成楼台城廓,又说海市是海上神仙的住所,它位在“虚无飘渺间”,因而得此名。宋朝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这样写道:“登州海中时有云气,为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睹。”为了说明这种现象,假如有条件,我们不妨先做一个“海市蜃楼”的实验:在一间不通风的屋里,把一块长1.5米,宽20厘米的平滑铁片,横放在几根用铁管(或用木棍代替)做成的小柱子上,在薄铁片上撒播薄薄一层沙,做成沙漠型的表面。用深色的纸剪成树和骆驼,贴在一块毛玻璃上(乳白色玻璃)上,把玻璃板放在铁片的一端,和铁片垂直,使树和骆驼露在沙层上面。在玻璃板后下方,用一只手电筒向上照射,在铁片的另一端看去,好象树木和骆驼后面衬托着明亮天空一样。然后,用小的煤球炉三只,放在铁片下面来加热(或用一只长型的炭盆,有条件时用长型的电炉加热最为理想)。加热时,要注意铁片各处加热要均匀,特别是靠近毛玻璃一端三分之二的地方。这样,当加热一定时间以后,用手靠近沙面,感到很热时,开始沿薄铁片往毛玻璃方向观察。你就能发现沙面下方出现树木和骆驼的倒影,好象树木和骆驼旁边有湖水时所形成的倒影一样。这种现象就是“海市蜃楼”。

Ⅱ 有没有专门写景的杂志,求名字。

写景的杂志没听过,不过有旅游方面的书,是介绍景的。另外,还有一些地理杂志,专门发一些美景照片。

Ⅲ 写景散文 急!!

凤凰城忆
烟雨朦朦,远山隐隐,流岚渺渺,映在一江春水里,缀上两岸错落有致的吊脚楼,点点桃红,盈盈柳绿,坐在小船上,就如在一卷画中流淌,石畔,有裹着青头巾的阿婆在捣衣裳,一声一声槌捣在童年的清晨,曼妙的韵律是记忆里女性勤劳与温柔的注释。竹筏上,有着甜甜梨窝的苗族阿雅在放声歌唱,自然、清新,伴着啾啾鸟鸣,潺潺流水,幽幽水草,绕过青山流云,依着沱江春水悠然远去,消匿在吊脚楼檐角深处…… 几星细雨,数朵伞花,深深的青石巷里,是不是 也会走出一位紫丁香一样的姑娘?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她是不是也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她是不是也会投出梦一般的目 光 哦,这儿不是江南,不是戴先生的雨巷,这儿是沈先生的故里,这儿有的,是背着背篓,身段苗条的苗家姑娘,深色绣花对襟长褂,盈盈柳腰间系着绣花围裙,宽宽的裤角下隐 隐露出白皙的脚踝,石板路上,桥畔,河边,柳下,亭中,有她们扬起明净的脸,挂着纯朴而善意的笑,她们和小翠一样有着宝石般的黑色眼珠,她们能歌善舞,静若处子,动若狡兔,伴着她们身体的韵律,精致的银色头饰和脖子上的银链就叮咛作响,细碎的碰撞声像蝴蝶的翅膀吻过花的脸庞,给你一种轻柔的触动。 沱江两岸,几支木桩支起一座高高的楼阁,深褐色的外衣边角爬满了油油的青苔,在波光滟潋中见证岁月的痕迹。在这湘西古镇,梦里水乡,雕花窗户边,是否,有那样的女子,眉如黛,眸如烟,以雨为针,以柳为线,绵绵密密绣着那不老的相思?青葱细指在光滑的绸缎上纤巧的穿梭,一个针脚便是一缕幽怀,绣到眼泪的尽头,张开一嘴细细的白牙,偏着头,轻轻一咬,断了,这绵绵的相思。是否,有那样的男子,剑眉星目,清淡如竹,握一支醮着月光的笔,把水眼山眉描出清雅的韵致,把迢迢青山,隐隐绿水,绵绵相思化作无数清词丽句?那是一双修长的手,温柔地帮镜中的女子描着弯弯的柳眉,画着秋水般的眼睛,抹上鲜艳的唇彩,涂上淡淡的胭脂,给湖水般纯净的蓝色衣裙系上精致的蝴蝶结,而后,握她的青葱细指,微笑地、深情地望着她,看她的娴静,她的沧桑,阅的温柔,她的疼痛,懂她的快乐,她的忧伤,万般怜惜化作唇边一缕轻轻的叹息。那是一双神奇的手,万语千言在笔间流转,他将此情此景此人此物幻化成不朽的色彩和文字,他使一座城,在她走过的岁月里,有了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情节,而他手中的她,浅浅的回眸一笑,是如此的百媚千娇。 如梭的游人,不断亮起的闪光灯,似乎打不破凤凰的恬静。时间依着沱江水缓缓流过,滤下的便是深深的平和安宁。在这古老的长城上行走,也在凤凰的历史中行走,战争、叛乱,悠悠历史,茫茫苍生,世事沉浮,沧桑百年。泛黄的岁月,似水流年,烟雨旧事,几许幽怀,几多轻愁,几番离恨,伴着桃花流水,辗转零落。城楼的角落,阿婆手里拿着一串串花环,绿色的草,黄色的花,编得小巧精致,戴在头上,仿佛又成了那位天真的小姑娘,赤脚走在田梗上,高卷着裤管,顶着荷叶,衔着青草,嗅着稻香,看流岚暮霭,烦恼着何时才会长大?无忧的童年,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女,而今识得愁滋味的女子,前尘旧事,曾经以为的念念不忘终究还是被遗忘了

Ⅳ 《散文》杂志好还是《美文》杂志好

《散文》这样的书在如今市面上已经很少了,一点商业味道都没有。《散文》更回接近人的内心深处吧,不浮躁答。《美文》相比就比较小儿科了,但初中生看大概还是可以的吧,从浅到深吧。不过《创新作文》是可以很快提高作文水平的。
《散文》是我国第一家专发散文作品的纯文学刊物,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创办。
《美文》创刊时为散文月刊,2001年发展为半月刊。下半月刊是“少年散文”,发表中学生散文作品。《美文》有17篇作品收入国家全日制中学语文课本和读本。其中有15篇为中学生作者。

Ⅳ 大家推荐一本作文杂志给我…谢谢

读者,看天下,
诗经,易经 高中能把这两本看完你写作文就NB了

Ⅵ 有什么杂志好看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Ⅶ 有一本杂志里有一篇叫《梅花鹿先生》

本文选自1926年6月10日《莽原》第一卷11期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编入《朝花夕拾》,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鲁迅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
《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中.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1)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3)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4)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5)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6)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7)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8)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9)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吧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德语,再见的意思),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0)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11)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12)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13)“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14)“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15)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16)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17)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
18)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19)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20)“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21)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22)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九月十八日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一课所注为1926年9月18日)
正音正字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葚(shèn) 轻捷(jié)
油蛉(línɡ) 斑蝥(máo) 缠络(chán) 攒(cuán)
珊瑚(shān hú) 豁(huō) 敛(liǎn) 脑髓(suǐ)
陌生(mò) 觅食(mì) 竹筛(shāi) 秕谷(bǐ)
人迹罕至(hǎn) 书塾(shú) 蝉蜕(tuì) 渊博(yuān)
人声鼎沸(dǐnɡ) 宿儒(rú) 盔甲(kuī) 倜傥(tì tǎnɡ)
窦(dòu) 倘(tǎng)若 拥(yōng) 儒(rú) 柚(yòu)
长妈妈(cháng) 叵(pǒ) 拗(ǎo)厥(jué)
多音字:拗 攒 宿 折 系 长
Ade 是德语再见的意思,拼音可念做(a dèi)或(啊 德)或(啊 day)
(词语解释)
【确凿】 确实. 【轻捷】轻快.
【攒】凑在一块儿.
【敛】收拢.
【鉴赏】鉴别、欣赏.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方正】正派.
【同窗】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
【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
【倜傥】洒脱;不拘束.
【敬】对尊长或宾客严肃有礼貌.
【缠络】 缠绕在一起.
【觅食】寻找食物.觅,寻找.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宿,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儒,指读书人.
【鼎沸】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菜畦】菜地.畦,园地里划分的小区.
【长吟】长声鸣叫.动词,偏正合成词,在课文原句中作谓语.同义词:长啸.
【云霄】极高的天空;天际.霄,云.
【倘若】连词,表示假设,基本上同“如果”,用于书面.
【后窍】肛门.
【拥肿】也写作“臃肿”,过度肥胖,转动不灵.课文中形容何首乌的块根肥大粗壮.
【纳凉】乘凉.纳,享受.
【机关】计谋;心机.这里是秘密的意思.
【道】说.
[油蛉]直翅类昆虫,俗名金钟儿,形似西瓜子,黑色,昼夜都鸣.
{言}这里是“字”的意思.
[编辑本段]内容讲解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做出了批判.
二、文章思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标题是“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来记叙的,由此把握全文的结构就较为容易了.作者先写百草园:“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额“三味书屋”.时间顺序与空间的变换顺序是一致的.在两部分内容之间,作者安排了一个过渡段,即第九自然段.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8)记叙了百草园的生活;过渡段(9)从百草园变成了三味书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10~结尾)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思路非常清晰.在记叙百草园的有趣生活过程中,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这段插叙的作用在于映衬百草园具有神话般的色彩.
三、写作特点
1.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2.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如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4.课文描写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实具体,放得开,收得拢.
5.第2自然段顺序鲜明,视觉==>听觉==>味觉
动物到植物,顺序清晰
四、第二自然段写景的脉络
本文第二自然段写景相当精彩.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词语,引出13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蜈蚣、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已趣味无穷,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感情色彩.写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低到高,后一个写动物由高到低.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则由动物写到植物.
五、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
第二自然段除了脉络清晰的特点,作者还抓住景物特点,对百草园作了细致的描写.这段文字着重描绘了百草园在春夏季节的景色,写得精彩生动而富有情趣.在抓景物特点时,作者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使百草园的景物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春末的菜花,盛夏的鸣蝉,秋天的蟋蟀,加上捕鸟的冬季——这一切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丰富而美丽的四季风采.作者写景用词准确,语言生动形象.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石井栏的“光滑”,黄蜂因为肥胖而“伏”在菜花上,叫天子因为轻捷而能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些描写体现了鲁迅先生用词的准确、生动;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这样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同时让我们听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由衷的喜爱之情.
了解写景的这些方法,不仅对于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很大帮,而且对于阅读写景的文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都有好处.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石井栏的“光滑”,黄蜂的“肥胖”……等诸多景物的特征.要做到这点,必须做到用眼看,细细观察;用心想,慢慢揣摩.还要注意写景的顺序.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采用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写景顺序,这样,就能把百草园给人的总的印象交代得清清楚楚.再其次,还要注意作者如何做到了多角度地观察.例如:从听觉角度写“油蛉在这里低唱”,而从视觉角度写“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等景物.这些描写从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把百草园在一个儿童眼里的感受写得有声有色,加之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见动,静动交错变化运用,叫人读来有滋有味,整个画面才能给人生机勃勃、如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写景离不开抒情的支撑,在对百草园的描绘中,作者正是将自己童年时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融进对景物的描绘中,让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渡
本文第9段为全文的过渡段,从内容到结构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既照应课文前半部分“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又为下文将去三味书屋提前作了交代.本段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自己对百草园的热爱和恋恋不舍之情.至于因为何故而不能常去百草园玩乐,文章并没有明确直接的交代,只是用了“不知道”、“也许”表示自己的推测.这些词语不仅真实得反映了当时的心理,还对百草园的生活巧妙地进行了补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离开百草园时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当然,百草园毕竟曾经给自己带来无限乐趣,所以,在去三味书屋之前,还不忘用两个“Ade”以表示与给自己带来无穷乐趣的小动物告别,这也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恋恋不舍之情.
七、品味描写捕鸟的一段文字
作者在描写冬天的百草园的乐趣时,有一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这段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词准确精练,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雪地捕鸟的整个过程,读来让人如临其境.其中一连串的动词“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九个动词用得十分准确.在组织学生欣赏这段文字的时候,可先让学生进行圈点批注,钩出这九个动词来,然后试着让学生作动作揣摩这个过程.课堂上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动笔进行仿写.如让学生用一连串不少于5个的动词描写一个游戏或者一个连续的动作,在同学间展开交流,议议谁仿写的最好.这样,读写有机地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欣赏优美文字的时候,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一定要学习抓关键词句.应当注意不要把关键语句误解为华丽的语句,只是相对于其他词语来说,它在描写景物、刻划动作、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点明中心等方面有着更为深刻准确的表达作用.以“雪后捕鸟”这段为例,那些表示捕鸟动作的九个动词就成为描绘捕鸟过程的关键词.正是这些词语的运用,准确、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捕鸟的整个过程.不仅仅是针对捕鸟这段进行分析,读任何文章,理解关键语句,都绝不能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妄加理解,而是必须结合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揣摩,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者所赋予这些词语的特殊含义.
八、如何理解三味书屋的生活
长期以来,人们在分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主流的看法是认为二者形成了对比的关系.认为百草园的清新、亮丽、神奇与三味书屋的昏暗、枯燥、森严、无味之间形成了对比关系,前后分别包含了作者强烈的褒贬之情.
除此“对比说”之外,还有两种认识:
一种意见认为,前后是和谐统一的.贯穿全文的,是中年的鲁迅先生对儿时快乐生活的甜美回忆,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即便是三味书屋的生活,对于同年的鲁迅而言也同样是新鲜而充满快乐的.
第三种意见认为.前后是衬托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的生活,从而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损害和束缚.
上述三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比较而言,这里所述的第二种看法更接近鲁迅先生创作本文时的心理背景,更能为读者所接受.实际上,我们从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中,也不难发现自立行间洋溢着快乐的情趣.从“黑油的竹门”、大匾等陈设,从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仪式,从同窗趁先生读书入神时,溜到三味书屋后的小花园“折腊梅”“寻蝉蜕”到人声鼎沸的课堂,自得其乐的老先生,颇有些成绩的绣像,飞速进步的“对课”,处处洋溢着一种成年人回顾往事的乐趣,时时流露出新奇天真和快乐的情趣.
九、如何评价文中的私塾先生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的问题是怎么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是脸上还带着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如何评价这位先生呢?
私塾是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但不用,描写出了先生严格而不厉害的形象,表现先生对他的学生管理中的开明思想,在鲁迅眼里,先生实际上是可亲、可敬的.当然,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私塾教育管理方法的落后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段的学生能够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教师要抓住“准确”、“迅速”、“适应”三个基本要求来训练学生默读.默读后,应当让学生先理清各段的主要内容,再把临近的、意思相关的段归并成部分,归纳各部分的大意,然后再把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出来,总结文章的中心意思.
十、默读指导教学建议
从“三味书屋”的学习中,同学们应当通过鲁迅先生对私塾先生或直接的评价(“方正、质朴、博学”),或言行的描述,准确把握作者对其先生的态度.至于这部分的一些生僻难解的词语,则不必深究.
十一、第二自然段教学建议
对百草园部分的学习,第二部分是重点.作者用五彩的画笔描绘自然美景、园中乐趣,我们也须细细揣摩其中深意.同时,从鲁迅先生的笔下,我们也可以掌握一些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诸如写景首先要观察,观察则要调动起人的各种感官因素,从而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还要讲究顺序,使文章层次清晰.写景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更广阔的天空,使优美的景致中融入更浓厚的感情.
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对这一段落中的好词好句做圈点批注,或者自由发言,举例说明自己对词句意境的揣摩与理解.教师可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一边写,一边帮助学生理清这段的脉络.最后让学生按照黑板上的关键词复述,直至熟读成诵.(书后没有要求背诵这一段,但是对有能力的学生,背诵这样的段落的要求是合理的)
提倡动笔进行仿写练习.模仿“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进行景物描写的练习,并在学生中进行交流,将仿写优秀的段落抄在卡片上,办成语文墙报进行展览……总之,让学生多读多写,学习优美的语言,围绕课堂阅读展开的活动要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基本出发点.
[编辑本段]段落大意

Ⅷ 各种报纸杂志的稿费

网上很多不靠谱的,你去天使领域的浮云殿版块,首页上就有分类,你选择“报版刊”就会看到很权多报纸的约稿,稿费都在标题上,至于要看约稿内容,就要注册,这个比较麻烦……但至少这些报刊都是几个写报纸,做记者的写手转来的,相对比较靠谱。还有很多杂志,比如中学生杂志也收各种随笔作文的。浮云都有各种约稿和写手上稿投稿的反馈。
投稿杂志不可以一稿多投,报纸不是同区域的话,是可以的。投稿前麻烦多看看置顶的扫盲课,要注意的东西太多了,不然第一次出手就可能被编辑嫌弃,石沉大海,丧失以后的合作机会哦。

Ⅸ 求写景或者哲理散文,要有作者、出处,最好是杂志上的。

逆行的钟作者: 陈谌
1.
他喜欢傍晚时分在墓地旁散步,独自等待太阳从西边缓缓升起。
墓地是个神奇而神圣的地方,人们在这里复生,在这里开启自己痛苦的生命历程,并开始自己返璞归真与遗忘的旅程。每天都会复生者的亲人身着黑衣来到这里,围成一圈站在墓穴旁将眼泪收回自己的眼眶,等待掘墓人将坟墓刨开。这是一个虔诚而悲伤的仪式,随着棺木缓缓升起,掘墓人重新将墓穴填平,用凿子凿去墓碑上的复生日期,而不久后这里的一切都将被撤去,覆上绿油油的草坪,再也没有什么能证明这里曾经有人沉睡了无数个世纪。
复生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件不同的体验,有的人会被送到家中,在床上平静地醒来,回归自己的暮年时光,有的人则要被送回医院,全身插满管子等待心跳与呼吸的复苏,重新承受疾病或是重伤的痛苦,还有的人则要被丢入河中,七零八落地扔到马路上,让逆流的河水或是倒行的车辆修复他们腐败残损的躯体,然后重获他们年轻鲜活的生命。但无论复生的过程多么复杂繁琐,一切都将殊途同归:每个人注定要回归妈妈的子宫里,退化成受精卵,最后变得从没有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
这是一个没有逻辑的世界,事情总是先有了结果,再回溯到一个个原因。随着地上的烟灰的缓缓升起,缭绕的烟雾聚集在他的指尖不断地增长着香烟的长度,最后他掏出打火机将火星打灭,把完好的香烟插回了烟盒里,一包烟终于算是恢复完毕了,一会儿在来这里的路上,就可以拿它去便利店换一些零钱。他之所以做这些事情其实和他自己的想法并无关联,事实上当他坐在墓地旁的长凳上时,脑海里的这些念头无时无刻不在一点点的蒸发,这个世界一切事物的运行法则只依照“历史”与“记忆”来进行,没有人会怀疑,也没有人能打破,他当然也并不例外。
他是一个记忆力不错的人,因此他能够预知绝大部分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比如自己将在26岁离婚,23岁离开工作,22岁回到大学进行高等遗忘课程,19岁初恋,18岁回到中学,再在12岁回到小学遗忘初级知识。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记忆力越好和越聪明的人所要付出的代价是越大的,因为他们从复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在脑海里保存着海量的智慧与记忆,由于每个人在回归子宫的时候都是必须要将这些东西全部遗忘的,因此他们要经历得更多,也要遗忘与承受得更多。
脚边的叶子随风飘起回到了树上,鸟儿们收集着自己的粪便,将小浆果接在了枝桠上,秋天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世间凋零的万物都在缓慢地复苏着,然而这些脆弱而美好的事物,随着春天的到来,很快也都将变得从来都没有存在过了。

2.
他是一家报社的编辑,他和同事们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消除所有关于明天的预言。
报社每天上午都会将报纸从城市的各个角落回收,统一将他们销毁。报纸上记录着一种叫做“新闻”的东西,包含着所有第二天将要发生的重要事件,虽然无一例外的是,这些事件的逻辑和真实的必将是前后颠倒的。在机器的轰鸣声里,一份份报纸重新变成了一张张白纸,而他则将仅存的预言残稿变得无序而粗糙,交给记者,记者们再依照上面的信息前往即将事发的地点,用笔或电脑清除事件所有的文字记录。
于是第二天,所有事情都无一例外地倒着重演了,然后瞬间从人们的记忆里消失,变得从来都没有发生过。这就是属于这个世界的景象,人们为了遗忘而忙碌,为了让一切回归无序与混沌而付出,高楼被工人拆掉,砖瓦在工厂变成泥土,钢筋变成矿石,埋回原本属于他们的地方;生活用品被人们从垃圾堆里捡回,放在家中等待变得崭新了之后,再卖到商店里,最后回到工厂被拆解,回归自然成为树木,山川,河流的一部分。所有人都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扮演着微不足道的角色,他们并没有意识,只是照着自己的记忆去做,然后忘记自己做了什么。
在这个世界上,金钱是一个匪夷所思的存在。一个人一生将要拥有的财富,从他复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决定了,富裕的人注定将要穷尽一生的努力来挥霍他的财富,毕竟在他回到子宫的那一刻,所有属于他的金钱都是要散尽的,否则他得让自己的父母来替他继续负担起这项任务。工作是人们消耗金钱的最主要方式,越是勤奋与有能力的人,他挥霍金钱的效率也越高,当然不排除有幸运儿通过彩票在一夜之间就把自己所有的金钱给挥霍一空。
然而作为一个并不那么幸运的人,身为一个小编辑的他注定是辛苦的,他一天天地重复做着同样的事情,仅仅是为了消耗掉他因为得到一套房子所每个月积攒在他户头的那些钱。日子就这样不温不火地过着,他的工作开始从熟练变得生疏,人从稳重变得毛糙,头发也渐渐浓密了起来,当他从自己的房子里搬出来的时候,最后一笔钱打到了他的卡里,等到这些钱都被花光了之后,他就可以不再工作,回到学校,开始自己遗忘的课程了。
这大概就是青春的气息吧,一无所有,却也再无所失,毕竟这是他人生的暮年,漫长的自我救赎之旅后,或许纯真才是对于一个人最好的归宿。

3.
这天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醒来。
凌晨三点,他的心里一阵揪紧,这一年来这种痛苦的感觉在一点点地加深,终于在这一天达到了顶点,这个时刻终究还是会到来的,这将是最后的了结,也将是一场漫长遗忘的开始。
“究竟什么是爱呢?”,虽然现在的他已经完全不记得自己19岁之后的事情,但他身体里那些潜藏的记忆与青春的悸动已开始重回他的身体。他渐渐觉得不安,变得敏感与矛盾,越来越焦虑而疑惑,随着这一天的日益临近。
他的脑海里渐渐浮现出了她的身影,一个曾经被永远遗忘了的姑娘。他从床上坐了起来,将一个手机号添加到手机里,摁下了挂断键,和她说了第一句话。这是一段伤感的对话,哭声断断续续地从听筒的对面传来,当哭声停止的时候,他摁下拨通键,一切又回归了平静。
是的,他们在一起了,这是他的初恋,却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恋情。他们湿漉漉地在雨里见了第一面,雨水从他们身上和地上升到了灰暗的天空里,面无表情的他显得很平静,尽管他本应像见到一个久违重逢的老朋友,然而此刻的他却像准备离开一个行色匆匆的陌生人。他们拥抱亲吻,在雨里将眼泪收回自己的眼眶,终于天晴了,他们身上的水已然不见了,他们拉起手,倒着走回了街巷,走回了属于他们的过去。
他们变得相爱,变得彼此信任,变得默契而心照不宣。然而残酷的时间随着逆行的钟渐渐吞噬着他们的美好回忆,他们每共同做一件事情,就会共同遗忘一件事情,感情也会随之减温。于是他们渐渐开始有隔阂,变得陌生而拘束,不过他们之间也回归了几分激情与新鲜感,言谈间多了几分羞涩和矜持,这些都是足以令人脸红心跳的瞬间,他们虽然不再亲密,却开始像朋友一样相敬如宾,他们忘却了所有彼此的缺点与不快,尽管每一天的对方都会显得更为陌生而神秘,但这种青涩的感觉却无端让自己的心跳一天天地在加速。
终于有一天,他们坐在一起,共同喝了最后一杯咖啡,将对方的电话从自己的手机里永远地消去,然后开心地交谈,彼此寒暄。当他起身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远远望着她时,脑海里仅剩下对于她的好感与好奇心在燃烧蒸腾。
最后,他起身倒着走出了咖啡店,而那个姑娘,从来都没有在他的回忆里存在过。

4.
课堂上,物理老师在讲关于宇宙坍塌的知识,而心不在焉的他,却拿着笔在做着自己的事情。随着笔尖在纸上簌簌地摩擦着,一行行的文字在一点一点地消失,当把最后一张白纸放回抽屉时,他用笔抵着下巴默默望着窗外,心想也许自己应该为时间写一个故事,然而这个念头很快就随着答滴答滴的时间灰飞烟灭了。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