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自学提纲
① 复习提纲
语文
一、基础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写法。
踱步ó 脑髓suǐ 讪shàn笑 伫立zhù 沮丧jǔ 默契qì 颦蹙pín cù
炽痛chì 妇孺rú 脚踝huái 华裔yì 污秽huì 重荷hè 羁绊jībàn
深邃suì 白皙xī 门槛kǎn 嗔视chēn 粲然càn 惬意qiè 叱咤chìzhà
呷嘴xiā 蠕动rú 晦暗huì 冗杂rǒng 戛然jiá 归省xǐng 悲怆chuàng
遒劲qiú 羸弱léi 凛冽lǐn 吞噬shì 步履lǚ 贮藏zhù 庇荫bìyìn
阴霾mái 相觑qù 狩猎shòu 眼瞅chǒu 亢奋kàng 鲁莽mǎng 剽悍piāohàn
2、注意变色字的写法。
疲惫 炯炯有神 姗姗来迟 沥尽心血 肆无忌惮 废寝忘食 锋芒毕露
辜负 海市蜃楼 郑重其事 不毛之地 聊以自慰 斩钉截铁 妇孺皆知
3、注意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错误。
⑴1947年,茅盾在新创办的《小说月刊》任编委,并在《文汇报》上发表长篇小说锻炼。
⑵“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⑶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⑷商店里卖的东西很多:文具、食品、五金……等,样样都有。
⑸“不能,”他十分坚决地说:“不能这样做!”
错误改正为:⑴《锻炼》 ⑵“一年之计在于春”, ⑶?? ⑷删去冒号或“等”字。⑸“ ,” ,“ !”
4、提示:
⑴注意修辞方法的使用,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⑵区别病句:缺少成分、语序不当、前后矛盾、搭配不当、词义的种属关系等。
⑶注意恰当的语言表述,符合语言环境、人物的身份。
二、文言文
(一)《狼》:节选自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第二则)。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清代小说家。“聊斋”是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狼》是一篇寓言故事,揭示了: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1、解释加点词语。
(1)屠大窘
(2)缀行甚远
(3)弛担持刀
(4)一狼洞其中
(5)屠自后断其股
(6)狼亦黠矣
⑺其一犬坐于前
⑻恐前后受其敌
⑼盖以诱敌
⑽止有剩骨
⑾一狼得骨止
⑿狼不敢前
⒀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⒁意暇甚
⑴困窘,处境危急。⑵紧跟 ⑶放下 ⑷打洞 ⑸大腿 ⑹狡猾 ⑺像狗一样
⑻攻击 ⑼敌方 ⑽通“只” ⑾停止 ⑿上前 ⒀企图 ⒁神情
2、“其”在古汉语中常做代词,本文指代的内容是根据每句话的意思所决定的。如:
A.两狼 B.麦场 C.柴堆 D.屠户 E.半身入垛的狼
指出下列各句中“其”指代什么。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两狼)
(2)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麦场)(麦场)
(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后狼)
(4)一狼洞其中,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柴堆)(屠户)
3、对下列一段话内容理解有误的是( )。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A.这段文字表现出屠户急中生智。
B.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狼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凶恶、狡猾。
C.这段文字使故事的情节发生了转化。
D.这段文字描写了屠户的心理和行动。( B )
4、翻译下列句子。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⑴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⑵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⑶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⑷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5、对最后一节大意判断正确的是( )。
A.狼是一种狡猾的动物,人们要时刻提防它们。
B.狼虽然很狡诈,但人类的勇敢智慧一定能战胜它。
C.狼很狡诈,给人类增加了许多笑料。
D.屠户不一会儿工夫就杀了两只狼,可见狼并不狡猾。( B )
6、本文的中心意思是( )。
A.说对于狼那样的坏人,可能做必要的让步,如果他们得寸进尺,贪得无厌,那就必须把它们消灭掉。
B.说明狼是一种贪得无厌,狡猾残忍的动物,我们必须坚决消灭它,否则它将危害人类。
C.说明对于狼那样拦路打劫的坏蛋,不能给他们财物,只能把他们消灭掉。
D.说明对于像狼那样的敌人,不应该有丝毫畏惧,而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而战胜他们。( D )
(二)《口技》节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体小说《虞初新志》。作者林嗣环,清代进士。课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课文以“善”字总领全文,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来突出口技艺人的技艺高超。
1、解释加点词语。
⑴会宾客大宴
⑵众宾团坐
⑶意少舒
⑷两股战战
⑸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⑹一抚尺而已
⑺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⑻不能名其一处也
⑼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⑽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⑾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⑴适逢,正赶上,恰好。 举行宴会 ⑵围成一团 ⑶稍微 ⑷腿 ⑸只 听见 ⑹罢了 ⑺稍微 渐渐 ⑻说出 ⑼腿 跑 ⑽在这时 ⑾喂奶 发出呜呜的声音
2、古汉语中,往往在数词的后面直接使用名词,而省略了量词。在下列括号中填入适当的量词。
①一( )桌 一( )椅 一( )扇 一( )抚尺而已
②俄而百千( )人大呼,百千( )儿哭,百千( )犬吠。
③虽人有百( )手,手有百( )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 )口,口有百( )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①张 只 把 块 ②个 个只 ③只根 张 条
3、默写课文第2、3、4节,尤其注意描写宾客反应的语句。
4、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既而儿醒,大啼 B.未几,夫鼾声起
C.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D.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C)
5、对下面一段话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A.这段文字写的是火起时的场景。
B.“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写出声音的多。
C.这段文字表现了口技者高超的技艺。
D.口技者为了模仿出这么多声音,使用了许多道具。(D)
(三)《山海经》,作者不详,共18篇。《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列御寇撰写。课文反映了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逐日:
⑵逐走:
⑶大泽:
⑷道渴而死:
⑸弃其杖:
⑹东游:
⑺问其故:
⑻去人近:
⑼一儿以日初出远:
⑽探汤:
⑾不能决:
⑿孰为汝:
⒀多知乎:
⒁见两小儿辩斗
⑴追赶 ⑵跑 ⑶湖 ⑷在半路上 ⑸遗弃 ⑹往东方 ⑺原因 ⑻距离 ⑼认为 ⑽热水 ⑾决断 ⑿谁 ⒀通“智” ⒁争论
2、默写《夸父逐日》全文。
3、翻译句子。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⑵及其日中如探汤。
⑶孰为汝多知乎?
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⑵到了正午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 ⑶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四)期中之前三篇文言复习
1、为下列句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A.言辞 B.推辞 C.告辞
②及鲁肃过寻阳( )
A.到 B.经过 C.拜访
③卿今当涂掌事( )
A.涂抹 B.通“途” C.图谋
①B ②A ③B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A.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C.余闻之也久
D.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A )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人,后人称他为临川先生。
B.仲永由神童变成平庸人,责任在于他父亲。
C.王安石和同时代的韩愈、苏轼均被列人唐宋八大家行列。
D.列宁评价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C )
4、关于《伤仲永》一文写作特色,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本文运用了寓理于事的创作方法。
B.本文语言精练。如在写别人对仲永的态度时仅用“异”“奇”这样的词就从正面点出了仲永的天资。
C.本文详略得当,详写的是仲永才华极盛时期的情形,略写的是仲永长大后的情形。
D.本文采用了对比的写法,即仲永幼年的神奇天资与成人之后的平庸形成对比。( B )
5、背熟《木兰诗》,填空:
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__。 雄兔脚扑朔,____________。
关山度若飞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 对镜帖花黄 雌兔眼迷离
三、现代文阅读
⑴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重点写什么?
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
⑵课文《社戏》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⑶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
其实那夜的戏,并不好看;那夜的豆,吃起来也平常。文末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⑷《安塞腰鼓》主要想要表达什么?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⑸课文的标题——“伟大的悲剧”是什么意思?
斯科特探险队员虽然都牺牲了,但他们为了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了事业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足以证明他们是全人类的英雄,同时永远给我们以精神上的鼓舞。所以称之为“伟大的悲剧”。
⑹一般人是给胜利者作传,为什么茨威格却充满激情地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
茨威格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想到的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他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给人们长久的思考。
⑺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⑻课文《荒岛余生》(节选自《鲁滨孙漂流记》)的末尾——希望世上的人都取得一个经验教训:在这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你能概括这段话蕴含的思想感情吗?
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地看到积极的因素,去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
⑼课文《珍珠鸟》中“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成了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闪耀着动人的思想光彩。不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思想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这是建立信赖关系的前提条件,而有了信赖就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
⑽联系《斑羚飞渡》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一段话有什么含义。
a.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
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的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b.它(镰刀头羊)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灿烂”不光是指那道彩虹,更是象征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
四、古诗词背诵(填空)
① 滁州西涧 韦应物(唐代)
独怜幽草涧边生,______________。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
②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唐代)
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
③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唐代)
苍苍竹林寺,______________。荷笠带斜阳,________________。
④ 约客 赵师秀(宋代)
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_______。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
⑤ 论诗 赵翼
_______________,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__。
①上有黄鹂深树鸣 野渡无人舟自横 ②岐王宅里寻常见 落花时节又逢君 ③杳杳钟声晚 青山独归远 ④青草池塘处处蛙 闲敲棋子落灯花 ⑤李杜诗篇万口传
各领风骚数百年
五、名著导读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是:《在人间》《我的大学》。
人物形象:
外祖父——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
阿廖沙——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鲁滨孙漂流记》简要内容: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孙,不甘于像父辈那样平庸地过一辈子,一心向往着充满冒险与挑战的海外生活,私自离家出海航行,去实现遨游世界的梦想,但每次都历尽艰险。有一次,风暴将船只打翻,鲁滨孙一个人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度过了28年孤独的时光。
鲁滨孙的性格: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面对人生困境,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
《昆虫记》:法布尔的《昆虫记》(又译《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文学经典,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法布尔的《昆虫记》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六、综合性学习要点
1、戏曲大舞台(课本第147——150页)
①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角色与行当、“虚拟”、艺术手段和技术方法)
②几个主要剧种:昆剧——中国戏曲之母、京剧——“东方歌剧”、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
③京剧的旦角流派:梅派(梅兰芳)、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云)④京剧脸谱的含义(略)
2、黄河,母亲河
课本第74——75页的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共5段——要背下来。
3、我也追“星”
对名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要盲目崇拜,也不要求全责备。
4、马的世界
复习有关马的俗话和成语,了解有关马的历史故事。
5、探险的意义:能更好地开发地球资源,为社会发展进步作贡献;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更能证明生命的价值。
数学
一:整式的运算
公式:
1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3整式的加减法,实质就是将整式中的同类项合并,如果有括号应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4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二:平行线与相交线
公式:
余角和补角定律:1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三:生活中的数据
1有效数字: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起第一个不是零的数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叫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2平行线像这样的,不会相交的两条直线,就是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简称平行线。4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
3统计图:1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纸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从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条形统计图分为: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前者只表示1个项目的数据,后者可以同时表示多个项目的数据。
2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以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增减变化。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够清楚的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折线统计图分单式或复式
3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
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通过扇形统计图可以很清楚的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单位1),用圆的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作用:能清楚地反映书各部分数同总数之间的关系.扇形面积与其对应的圆心角的关系是:扇形面积越大,圆心角的度数越大。扇形面积越小,圆心角的度数越小。扇形所对圆心角的度数与百分比的关系是:圆心角的度数=百分比*360度扇形统计图还可以画成圆柱形的。
四:三角形
三角形一公有三种,锐角三角形:并不是有一个锐角的三角形,而是三个角都为锐角,比如等边三角形也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90度的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任意一个三角形,最多有三个锐角;最多有一个钝角;最多有一个直角。
一个三角形有三条中线,并且都在三角形的内部,相交于一点。三角形的中线是一条线段。
参考资料:可以给五分吧
有字数限制另答
② 鲁迅的《社戏》 阅读感受 我只想知道怎么写,请各位大神帮我列一下提纲,列好的提纲我再加分
这是鲁迅曾走过的土地,是绍兴的土地,中国的土地。
———题记“这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私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听着车内的同学用自己所能体会到的感情念出这样的语句,望着窗外与上海截然不同的风光景色,似乎我的心也跟着沉静了。
当然,这次来到绍兴最主要的是参观鲁迅先生的故居,祖居以及他书中提到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据导游介绍,那里的建筑大多都是去年才重建起来的,当年的建筑有些已年久失修,有些也早已经被损坏了。
去过了先生儿时住过的房屋,待过的书塾,以及幼时的乐园,也浅略地了解了一些先生祖祖辈辈的事迹与他自己颠荡起伏的一生。接着最想去的地方,自然是鲁迅先生在《社戏》中写到的他祖母的家———安桥头。
早先已经学过了《社戏》,今天经同学这一读,便又勾起了我对安桥头以及平安村的一分向往与憧憬。
在这个“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淳朴小村中,如今是否依然住着如此热情好客的居民呢?
怀着期待的心情来到了这里。
远远地望见了安桥头,尽管它没有想象中那般宏伟壮观,但也还是喜欢上了它的安宁与平静,桥下有一两只停泊在岸边的乌蓬船,猜想着其中的一只会不会就是当年鲁迅先生与小伙伴一起去看社戏而乘坐的那一艘?船的两边有两支橹,还真是和小说中描写的一样呢!于是便又联想到了《社戏》中鲁迅先生的好友双喜和阿发,不知他们是否还活着呢?或者与先生一样也早已过去了……
坐在返回上海的车上,望着渐渐离我远去的绍兴,我,又沉静了。
曾经有一个伟大的人在这块土地上成长,这个人记录下了这里的点点滴滴,但他记录下的却又不仅仅只有这些。
然而这个名叫鲁迅的人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的文采,而在于他的文字作品中所包含的精神。
也许若干年之后,这里的风景会被我遗忘,小说中的情节会被我遗忘,但这种精神,我想我定会记住的!
③ 作文题目关于社戏的自己立题目
作文能力一般包括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两方面的能力。认识生活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而反映生活则需要准确的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1、课堂上进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学生表达能力的体现,首先表现在是否有敏捷的思维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是不能忽视的。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讲提纲,可让学生口述自己作文的提纲大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构思能力,而且可以了解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再如,可采用讲故事、谈感想等方法培养学生不仅言而“有物”,还要言而“有序”。否则七嘴八舌,前后无序,虽训练了说的能力,却不能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就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或辩论,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言之成理”、“出口成章”的本领。
2、采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书面写作能力。
写作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哪种方法,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它包括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因此,我们应首先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和记笔记的好习惯,这样有益于学生积累作文的素材,有效地解决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写真事、说实话的好文风,以及快速准确的文字表达能力。因此,它一向是中学语文教师作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
其次,可进行模仿性写作练习。因为我们的课文就是很好的范文,在学习了文章的写作技法、特点后,可以让学生模仿范文自行命题。如,学习了抒情散文《白杨礼赞》可让学生模仿其笔法,写一些抒情性文章《烛火赞》、《粉笔赞》、《雪》等等。如学习了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可以让学生模仿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介绍一下自己的小制作、小发明或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后,写成说明文。像这样类型的写作训练,既结合了教材、范文,又可跳出教材范文的框框,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对所学的文体能做到较好的掌握和训练。
再者,教师可收集一些材料、漫画、哲理故事等,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内容进行写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又能挖掘出学生的思想深度和认识程度,既培养了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又开发了他们的智力。
语言教学中能力的培养,重在写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对学生作文能力的考核,实际上是对其思想认识水平、知识水平、能力与智力的综合性考核,这种考核能在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出学生实际的语文水平。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④ 社戏的提纲怎么写呢
看社戏
戏前波折(开端)
夏夜行船(发展)
船头看戏(发展)
月夜归航(高潮、结局)
2)除了看社戏以外,文中还写了其他活动或事件吗?
明确:开头写了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捉虾等有趣的乡间生活。结尾写了六~公公送豆。请同学默读课文"船头看戏"的段落,思考在作者笔下,"我"所要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明确:不好看。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除了正面写出戏不好看外.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对孩子神态的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5.既然戏不好看,大家都一致赞成回去。请同学们齐读写"月夜归航"的段落,并思考课后练习二。
明确:月下归航写了小伙伴们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
6在写孩子们偷豆的时候,有一句人物语言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请同学们找
出来,并思考表现了何种性格特征。
明确:阿发,"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句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的性格特征。
3 挖掘人性的美。让学生认真研读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一个人,并阐述理由。在人性美的挖掘中,一定要结合语言的品析。
4 品味景物的美。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
动词妙用:“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的展示了几个少年架船的情状,熟练的技术 去看戏是的愉悦心情。
精妙的比喻:“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者孩子在浪花里窜,连夜鱼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者喝起彩来。”“回望戏台……满被红霞罩住了。”这些比喻,更流露了作者内心难以抑制的兴奋。
丰富的感觉:月夜行船一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视觉 听觉 嗅觉 感觉等侧面着笔,一片寻常的景物因为承载了作者无限美好的情思,变得让人陶醉,另人向往。
故乡美好的自然风光和热情 诚挚 的人们,共同构筑了一幅理想中的故乡的图景,让作者难以忘怀,因而借“社戏”这一载体予以倾诉。
四 整体感知,把握作者旨意
阅读全文,并整理所讨论的一些问题,探究作者的写作旨意。
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童年时代的故乡,那里有质朴醇厚的人们 优美的农村风光 无忧无虑的童年,作者以社戏为依托,表达的是对精神故乡的永久眷恋和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
自己浓缩吧!
⑤ 我要鲁迅的《社戏》提纲..拜托啦..不要太多
看社戏
戏前波折(开端)
夏夜行船(发展)
船头看戏(发展)
月夜归航(高潮、结局)
2)除了看社戏以外,文中还写了其他活动或事件吗?
明确:开头写了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捉虾等有趣的乡间生活。结尾写了六~公公送豆。请同学默读课文"船头看戏"的段落,思考在作者笔下,"我"所要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明确:不好看。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除了正面写出戏不好看外.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对孩子神态的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5.既然戏不好看,大家都一致赞成回去。请同学们齐读写"月夜归航"的段落,并思考课后练习二。
明确:月下归航写了小伙伴们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
6在写孩子们偷豆的时候,有一句人物语言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请同学们找
出来,并思考表现了何种性格特征。
明确:阿发,"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句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的性格特征。
3 挖掘人性的美。让学生认真研读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一个人,并阐述理由。在人性美的挖掘中,一定要结合语言的品析。
4 品味景物的美。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
动词妙用:“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的展示了几个少年架船的情状,熟练的技术 去看戏是的愉悦心情。
精妙的比喻:“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者孩子在浪花里窜,连夜鱼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者喝起彩来。”“回望戏台……满被红霞罩住了。”这些比喻,更流露了作者内心难以抑制的兴奋。
丰富的感觉:月夜行船一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视觉 听觉 嗅觉 感觉等侧面着笔,一片寻常的景物因为承载了作者无限美好的情思,变得让人陶醉,另人向往。
故乡美好的自然风光和热情 诚挚 的人们,共同构筑了一幅理想中的故乡的图景,让作者难以忘怀,因而借“社戏”这一载体予以倾诉。
四 整体感知,把握作者旨意
阅读全文,并整理所讨论的一些问题,探究作者的写作旨意。
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童年时代的故乡,那里有质朴醇厚的人们 优美的农村风光 无忧无虑的童年,作者以社戏为依托,表达的是对精神故乡的永久眷恋和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
⑥ 社戏的预习提纲!!!!!!!!!!!!!
文章释义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绍兴乱弹戏班所演的戏,大致可以分为庙会戏、节令戏、祠堂戏、喜庆戏、事务戏、平安大戏等等。
绍兴的大部分地区以庙会戏为主。庙会戏是指在各种神道如关帝、包公、龙王、火神、岳五猖、城隍、土地等等诞辰祭祀活动中演出的戏。祭祀神道的诞辰,是神庙所在地的农村的盛大庆典,通常举行迎神赛会,绵延数里乃至十数里,哄动村社。同时,农村的贸易集市活动,也在庙会期间举行,百货骈集,称为会市。演戏酬神,也是活动,也在庙会期间举行,百货骈集,称为会市。演戏酬神,也是祭祀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届时,村民们遍邀外地乡戚,备洒备饭,招待看戏。
其实,庙会戏的演出,也不仅在二月至五月,差不多是全年陆在绍兴城乡,这种庙会戏的演出十分频繁。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绍兴公报》社编印)中说:“越人好,多淫祀,自二月至五月,赛会无虚日,大率非鬼之祭,唯(马臻)太守功德在人,虽远益彰,歌舞其下,犹为近古。”其实,庙会戏的演出,也不仅在二月至五月,差不多是全年陆续不断,演出的目的是求福佑、保平安、祈丰收、逐瘟疫。
庙会戏是绍兴乱弹戏班所演社戏中的大宗,不胜编记。在绍兴城郊,有四月初六西郭门蒋家溇庙会戏是绍兴乱弹戏班所演社戏中的大宗,不胜编记。在绍兴城郊,有四月初六西郭门蒋家溇的“黄老相公会”,有七月十三昌安门外文应桥的“朱(买臣)太守会”,是规模最大、异常热闹的两次大庙会,都是数十副戏班沿河搭台演出,各地“成头”(接洽戏班演出业务者)也赶来观剧,以品评高下,定价定戏,联络戏班,洽谈业务。戏班的演出也特别地巴结,以求有好的名声,高的戏价,多多益善的演出机会庙会戏是绍兴乱弹戏班所演社戏中的大宗,不胜编记。在绍兴城郊,有四月初六西郭门蒋家溇的“黄老相公会”,有七月十三昌安门外文应桥的“朱(买臣)太守会”,是规模最大、异常热闹的两次大庙会,都是数十副戏班沿河搭台演出,各地“成头”(接洽戏班演出业务者)也赶来观剧,以品评高下,定价定戏,联络戏班,洽谈业务。戏班的演出也特别地巴结,以求有好的名声,高的戏价,多多益善的演出机会赶来观剧,以品评高下,定价定戏,联络戏班,洽谈业务。戏班的演出也特别地巴结,以求有好的名声,高的戏价,多多益善的演出机会。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民族文化伟大的奠基人,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100多篇.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
⑦ 2010级的中考复习各科提纲。
中考化学总复习
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
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4、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 + Cl -
HNO3==H+ + NO3-
H2SO4==2H+ + 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 + OH -
NaOH==Na+ + OH -
Ba(OH)2==Ba2+ + 2OH -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 + NO3-
Na2SO4==2Na+ + SO42-
BaCl2==Ba2+ + 2Cl -
25、酸性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6、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 .10H2O、CuSO4 . 5H2O)
27、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
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28、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基本知识、理论:
1、空气的成分:氮气占78%, 氧气占21%, 稀有气体占0.94%,
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与杂质占0.03%
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NO2 、CO、SO2、H2S、NO等物质
3、其它常见气体的化学式: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
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
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
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
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氢根)、
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
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
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
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课本P80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 -1,氟-1,溴为-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5、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 、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课本P73. 要记住这27种元素及符号和名称。
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⑧ 鲁迅《社戏》主要内容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小领袖一般,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他的亲切体贴。
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代表,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然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8)社戏自学提纲扩展阅读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作品写到在北京看戏的时候,说那是“倒数上去二十年中”的事。从作品发表时算起,倒数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如刚刚经过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8年的戊戌变法,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者正在“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加紧奴役和盘剥中国人民。
鲁迅于1902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留学于日本,1909年至1911年年底先后任教于杭州、绍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主义的清王朝,于1912年1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对此,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和支持,并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员,后随教育部迁北京。
此后接连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他说“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终于使他认识到,经过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现状“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没有什么改变。
十月革命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暴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于是用笔起来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向敌人接连投去匕首和机枪,表现了鲜明的革命者的立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表了小说《社戏》。
⑨ <<在烈日和暴雨下>>和<<社戏>>复习提纲
《在烈日和暴雨下》
一,辨音释义(除课文上已有的注释,下列词语供选用参考):
1.憋(biē)闷:由于心里有疑团不能解除或其它原因而感到不舒畅.文中指闷热给人带来窒息感.
2.吆(yāo)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文中指叫卖.
3.胆怯(qiè):胆小;畏缩.
4.拿起巴蕉扇扇扇:扇(shàn名词)扇扇(shānshān,动词,后字轻声)
5.储藏(chǔcáng):保藏;蕴藏.
6.惊惶失措(cuò):因害怕,慌张而失去主意.
二,读课文,思考:
1.编者为什么不把节选的这段文字用"在恶劣的天气里"做题目 (恶劣的天气特征不具体)
2."在烈日和暴雨下"这个介宾短语能否概括祥子这一天生活的天气情况 (文章共16个自然段.第1至6节明显的写祥子在烈日下的情况;第9至16节明显的写祥子在暴雨中的情况.第7,8节则反映的是天还很热,但开始有了凉风到风大起来暴雨即将到来时的过渡性天气.这个短语概括了祥子这一天生活的全部天气情况.)
3.这个题目从语法上看,是个介词("在")和它的宾语("烈日和暴雨下")构成的短语,如果补全了句子成分,下面还要怎样说 补全了之后看看,句子的主干成分是什么 句子表达的重点又在哪里 (结合解题,检查了解第三册学过的《句子的主干》中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据此了解编者用这样的短语做题目的用心)
三,揣摩语言:
1,按照"ABB"这种叠词方式将课文中这一类词找出来.
2,完成下列叠词作业:湿 ,暖 ,白 ,黑 ,香 ,臭 ,硬 ,软 ,活 ,死 .
3,思考:假如不用这种叠词方式,事物的情态能表现得这么真切吗
《在烈日和暴雨下》一,写烈日的"热",是从"太阳刚一出来"开始写到"午后一点的时候",按照"太阳刚出"→"太阳升起"→"太阳当顶"的线索行文;写暴雨又按照"暴雨的前兆"→"倾盆大雨"→"雨点渐小"的线索行文.都是以过程为线索.阅读时应理清文章的线索.
二,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之一是语言平实活泼,不饰华采.如"打盹","爽性",水往上漾","腻烦","攥","响晴"等.同学们要反复揣摩作者语言运用的妙处,可以通过换词练习揣度体会,知道好的语言运用并不全在华丽.
1.从《社戏》第10节中选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这些传神的行动描写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动词有:拔、点、磕、退、上、架。这段课文写少年朋友们高兴地开船出发时的动作。“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这些动词准确而形象地写出了少年们开船的动作,用意是表现出少年朋友们架船熟练、敏捷的技巧、聪明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的愉快心情。
2.夏夜行船,月夜归航在写景叙事上都很精彩。夏夜行船通过哪些所见所闻所感烘托了“我”的急迫心情?月夜归航中“我”的心情与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
月下归航写了众小伙伴们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
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
3.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
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
【参考答案】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4. 揣摩下列词语,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山为什么说“踊跃”?)
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这个词的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个词以新的含义。
③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④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
(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⑤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停了艇
子看着喝彩起来。(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什么?)
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航船行驶飞快的样子,而且富有童趣,符合儿童心理。(表现孩子们驾船技术高,而且富有童趣 写老渔父有侧面烘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