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茶杂志
㈠ 推荐一种杂志,内容最好有关对联,诗词,说文解字,谐趣,说史,杂谈等
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为唐代陆羽的《茶经》。陆羽,名疾,认真总、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 自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叶专著陆续问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事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明代钱椿年撰、顾元庆校《茶谱 》、张源的《茶录》,清代刘源长《茶史》等。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不但对经济起了很好的作用,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颗明珠。 茶文化的出现,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茶与文化关系至深,涉及面很广,内容也很丰富。这里既有精神文明的体现,又有意识形态的延伸。无疑,它有益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 1、茶书 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 2、茶刊 茶刊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成册的连续性茶叶专业出版物。据不完全统计,经整顿后的我国茶叶期刊共有22种,其数量之多是其他产茶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3、茶与婚礼 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婚礼中应用、吸收茶叶或茶叶文化作为礼仪的一部分。其实,茶叶文化的浸渗或吸收到婚礼之中,是与我国饮茶的约定成俗和以茶待客的礼仪相联系的。因为,婚礼不仅仅是向社会公布或要求社会承认婚姻关系的一种形式,实际也是通过宴庆,为新郎、新娘举行认亲拜友的一次“招待会”。所以,结婚喜庆的一天,一般也是缔姻两家至亲好友大聚会之日,客至献茶,这样,婚礼也就自然而然地和茶叶结下不解之缘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茶与婚礼的联系,最早可上溯到我国开始盛行饮茶的时代。但是,这里要说的还不是缔婚过程中以茶待客,而是婚礼中直接用茶为仪的各种礼俗。 4、茶与祭祀 茶作为祭品始于何时,我们的先人似未作过专门研究。一般都认为茶叶的利用,是由药用到饮用,由饮用再派生出一系列的茶叶文化现象的。这也即是说,只有在茶叶成为日常生活用品之后,才慢慢被用诸或吸收到我国礼制包括丧礼之中。我国随葬用的明器,《释名》称“送死之器”,主要是一些“助生送死,追思终副”的物品。至于祭礼,如东汉阮珞七在哀诗中所吟:“嘉肴设不御,旨酒盈觞杯”,都是死者生前享用和最喜欢吃的那些东西。在上引诗句中,可以约略看出,我国大致在东汉时,至少这时的北方,还没有用茶来作祭礼。 5、茶与佛教 佛教是公元前6~5世纪由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的王子释迦牟尼创立的。最初从西域传入我国。但佛教在我国的正式流传,还是东汉初年的事情。至魏晋特别是南北朝这一时期才有了较大发展。不过,佛教特别是寺院经济有突出发展,还是在隋唐尤其是盛唐时期。 6、茶与诗词 我国既是“茶的祖国”,又是“诗的国家”,因此,茶很早就渗透进诗词之中,从最早出现的茶诗(如左思《娇女诗》到现在,历时一千七百年,为数众多的诗人、文学家已创作了不少的优美茶叶诗词。 7、茶歌茶舞 茶歌、茶舞,和茶与诗词的情况一样,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叶文化现象。它们的出现,不只是在我国歌、舞发展的较迟阶段上,也是我国茶叶生产和饮用形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经常内容以后才见的事情。从现存的茶史资料来说,茶叶成为歌咏的内容,最早见于西晋的孙楚《出歌》,其称“姜桂茶舛出巴蜀”,这里所说的“茶舛”,就都是指茶。在我国古时,如《尔雅》所说:“声比于琴瑟日歌”;《韩诗章句》称:“有章曲日歌”,认为诗词只要配以章曲,声之如琴瑟,则其诗也亦歌了。宋时由茶叶诗词而传为茶歌的这种情况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采茶歌》的序文中称:“先朝漕司封修睦,自号退士,曾作《御苑采茶歌》十首,传在人口。蕃谨抚故事,亦赋十首献漕使。”这里所谓“传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间。 8、茶与戏曲 我国是茶叶文化的肇创国,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独立的剧种——“采茶戏”的国家。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
㈡ 周晓光的主要著述
1.《新安理学》(独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2.《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独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
3.《中国十大商帮》(合著),黄山书社1993年版
4.《徽商研究》(合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中国理学大辞典》(合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安徽网络全书》(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徽商与经营文化》(第一作者),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
8.《中国文化史》(合著),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当代社会科学大词典》(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安徽文化史》(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中国历史大事典》(合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中国文化史纲》(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以德治国——历代先贤启示录》(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合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5.《中国传统文化史概论》(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历史教学论》(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 《寄园寄所寄》校注(第一作者),黄山书社2008年版
18.《论明代崇祯年间的宦官》,《学术月刊》1992年第1期
19. 《多铎简论》,《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第3期
20.《宋元明清时期的新安理学》,《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4期
21. 《论明季黔案》,《学术界》1993年第3期
22. 《从控制论看明代的通货膨胀》,《社会科学家》1986年第1期
23. 《论新安理学向皖派经学的转变》,《安徽师大学报》1988年第4期
24. 《明初“工部造钞屡不就”考》,《安徽金融研究》1989年第2期
25. 《南宋新安理学略论》,《徽州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26. 《宋元之交与元代的新安理学》,《徽州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27. 《论多尔衮—多铎联盟与顺治初年的政局》,《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3期28. 《论元末明初新安理学家朱升与郑玉》,《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2期
29. 《论程大昌的理学思想》,《安徽师大学报》1994年第3期
30. 《玩世自放的才子祝允明》,《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1期
31. 《19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国社会的战乱与徽州商帮的衰落》,《货殖》(中国商业史学会主办)第2辑(1996年)
32. 《新安理学源流考》,《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夏之卷
33. 《道光中叶以后上海在徽茶贸易中的地位》,《历史档案》1997年1期
34. 《唐寅与“己末科场案”》,《江南晚报》1997年11月5日
35. 《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与徽州茶商的衰落》,《江海学刊》1998年6期
36. 《论新安理学家赵汸的春秋学说》,《安徽师大学报》1998年4期
37. 《新安理学向皖派经学的转变》,《学术百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
38. 《郑玉调和朱陆》,《学术百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
39. 《论新安理学家赵汸》,《孔子研究》2000年第2期
40. 《徽商建筑文化的特色》,《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2期
41. 《清代徽商与茶叶贸易》,《安徽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
42. 《论新安理学家赵汸的春秋学说》,《’98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43. 《徽州盐商个案研究:二房赀产清簿剖析》,《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1期
44. 《新安理学与徽州宗族社会》,《安徽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
45. 《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安徽师大学报》2001年第4期
46.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读本.中国古代文化简史》,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47. 《国内徽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景》,《黄山高专学报》2002年第2期
48. 《明代中后期心学在徽州的传播和影响》,《安徽史学》2003年5期
49. 《张海鹏与安徽地方文化史研究》,《安徽师大学报》2003年第5期
50. 《明人程敏政<道一编>评议》,《古籍研究》2003年第4期
51. 《略论明清徽商的经营理念》,《孔孟月刊》(台)42卷5期
52. 《南宋徽州人文环境的变迁与新安理学的形成》,《江淮论坛》2003年第5期
53. 《近十年大陆明史研究述评》,《中国史学》(日本)第13辑(2003年)
54. 《近十年明史研究述评》,《明史研究》2003年8辑(2003年)
55. 《试论新安理学长盛之因》,《孔孟月刊》(台)42卷11期
56. 《试论朱熹在徽州的理学教育活动及其影响》,《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2004年第3期
57.《徽州学术文化理念的历史变迁》,《安徽师大学报》2005年第3期
58.《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刍议》,《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59.《评<徽州文书>的整理与出版》,《史学》2006年第5期
60.《徽州传统学术文化的传播及其特点》,《安徽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
61.《晚清在华传教士与英汉科技词典编撰》(第二作者),《辞书研究》2007年第4期
62.《<道一编>序》,《道一编闲辟录》,安徽人民出版社3007年7月版
63.《试论徽州学术文化区形成的地理基础》,《历史地理》2007年辑,上海人民出版社
64.《试论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区的区域表征》,《区域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65.《从<坤舆万国全图>看利玛窦西学传播中的文化适应策略》(第二作者),《安徽师大学报》2007年第6期
66.《徽文化与民族素质提高》,《徽文化新论》,黄山书社2007年10月版
67.《明代归有光<三吴水利录>述评》,《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1期
68.《选择、顺应、翻译——从语言顺应论角度看利玛窦西学译著的选材和翻译策略》(第二作者),《中国翻译》2008年第2期
㈢ 《茶经》一书背后世祈为茶神,你知道是谁写的吗
茶 叶类著作中以陆羽 的《茶经》 为最早。陆羽(733——804)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竟陵子”。原本为弃儿,后为僧人收养,因不堪师傅虐待,离开了寺院,并一度曾为伶工,后隐居。上元初(760)又至苕溪(今浙江湖州)隐居。在湖州的顾渚山,陆羽与皎然、朱放等人论茶。顾诸山在浙江湖州,是个著名的产茶区。据《郡斋读书志·杂家类》载,陆羽还著有《顾渚山记》2卷,当年陆氏与皎然、朱放等论茶,以顾渚为第一。陆羽和皎然都是当时的茶叶名家,分别著有《茶经》和《茶诀》。后来陆龟蒙 在此开设茶园,深受前辈的影响,他写过《茶书》一篇,是继《茶经》、《茶诀》之后又一本茶叶专著。可惜《茶诀》和《茶书》均已失传。唯有陆羽的《茶经》3卷传世。
《茶 经》 分三卷十门,即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其中“一之源”记茶的生产和特性;“二之具”记采茶所用的器物;“三之造”记茶叶的加工,这两节的中心是叙述饼茶的制法,即用甑蒸茶叶,用杵臼捣茶,放入铁模中,拍以为饼,用锥刀开孔,用竹贯茶放入焙炉中焙之,最后剖竹或纫榖树皮串茶,每串有一定的重量,名之曰穿。“四之器”记茶叶加工时所用的器物;“五之煮”记述茶叶的饮用方法,把茶饼以缓火炙过,用木质药研碾为粉末,用罗筛为茶末,煮时用鍑沸汤,一沸之时调以盐少许,二沸之时一边搅动一边放入茶末。饮茶之时,因为茶色以淡黄为贵,所以要酌入越州出产的青瓷茶具中,乘热啜饮浮其上的精英部分。“六之饮”,介绍了饮茶方法,列举了觕(粗)茶、散茶(煎茶)、末茶(粉茶)、饼茶(砖茶)。“七之事”中掇拾古书中有关茶的文字,叙述了茶的历史。这部分所占的篇幅较长。“八之出”,叙述茶的产地,并按上、次、下三个等级评价各地茶叶的优劣。“九之略”,讲述野外茶叶加工的有关事宜。“十之图”,即将上述九个方面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置诸座隅,以备便览,实际内容还是九个方面。全书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种茶经验和自己 的体会,包括茶的起源,种类,特性,制法,烹煎,茶具,水的品第,饮茶风俗,名茶产地以及有关茶叶的典故和药用价值等,是世界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
《茶 经》 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茶事活动的历史,从而说明我国是世界上茶树的原产地。《茶经·一之源》记载:“茶者,南方 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这是对茶树的原产大树种的描述,比英国人1823年在印度发现的原产大树种要早一千多年。《茶经》还从植物学和古农学的角度,记录了茶树的植物形态、命名 、生态环境、种植方法,以及自古以来种茶的加工制作和饮方法等,表明我国是茶叶的故乡。二,《茶经》对饮茶功的探讨,为茶叶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基础.书中把饮茶的作用概括为几个可以理解和验效的方面,即饮茶有解热渴,驱凝闷,缓脑疼,明眼目,息烦劳,舒关节,荡昏寐等功效,同时《茶经》中还具体提出,饮茶能“醒酒”,“令人不眠”,长期饮茶能“有力悦志”,“增益思考”,“轻身换骨”(减肥);茶叶还被列入医药处方,主治“瘘疮”,“小儿惊厥”等症。三,《茶经》总结,推广了迄唐代中期我国先进的造茶工艺.把造茶法归结为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并提出了制茶质量的鉴别方法“别”。使得造茶有个完整的概念和统一的规范,便于推广。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在《茶经·二之具》和《茶经·三之造》中。四,《茶经》记载了一整套茶的煮饮法。总结出了被后人概括称为的“煎茶法”的煮饮法,正如唐代皮日休在“茶经序”中所言:“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沦蔬而啜者无异也。”陆羽 的煎茶法是饮茶史上的一次飞跃,这种茶法至今仍然保留在闽越一带的功夫茶和日本的茶道之中。
《茶 经》 的问世对于茶业和茶学的发展起到奠础的作用。唐代皮日休评价陆羽 和《茶经》的功绩时说:“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季疵始为《经》三卷,由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其为利也,于人岂小哉!”[1]自陆羽著《茶经》以后,“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2]因此,《茶经》的问世还促进了中国与周边民族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交往。
《茶 经》 流传极广,版本很多。除收入《百川学海》、《说郛》、《文房奇书》、《山居杂志》、《百名家书》、《格致丛书》、《唐宋丛书》、《小史集雅》、《学津讨源》、《湖北先正遗书》、《唐人说荟》、《茶书全集》等丛书以外,还有大量的单行本行世,包括几种明刻本、清刻本和民国刻本,以及日本刻本。日本天野元之助在《中国古农书考》一书中对《茶经》在日本的流传情况有较为详细的叙述,据他估计,《茶经》的刊本大约可以数上三十种[3]。还被译成外文,收录进英国人威·乌克斯所著的《茶叶全书》(AllAboutTea)中。
《茶 经》 之后,各种与茶有关的著相继出现,据《宋史·艺文志》的记载,陆羽 在《茶经》三卷之外,又有《茶记》一卷、温庭筠《采茶录》一卷,不知作者的《茶苑杂录》一卷,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一卷,毛文锡《茶谱》一卷,蔡襄《茶录》一卷、沈立《茶法易览》十卷,吕惠卿《建安茶用记》二卷,章炳文《壑源茶录》一卷,宋子安《东溪试茶录》 一卷,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一卷等12种。不见于“艺文志”的还有陶榖的《茗录》一卷,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 ;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一卷。周绛的《补茶经》一卷;刘异的《北苑拾遗》一卷;王端礼的《茶谱》;蔡宗颜的《茶山节对》一卷,又《茶谱遗事》一卷;曾伉的《北苑总录》十二卷;还有佚名的《北苑煎茶法》一卷;佚名的《茶法总例》一卷;佚名的《茶杂文》一卷;佚名的《茶苑杂录》一卷等。
在众多茶 叶类著作中,又以建安茶的著作最多。建安今属福建,北苑是建安属下的一个茶叶产地,其所产之茶,又名“建茶”。宋代福建是全国主要的茶叶生地之一,在宋代出现的各种茶录、茶经中,以记建茶者为最多,第一本就是丁谓的《北苑茶录》。丁谓在写作《北苑茶录》(又名《建安茶录》)时仍然采用了绘图的形式,所以有人称丁谓的著作为“茶图”。
紧接着蔡襄又撰《茶 录》二卷,蔡襄认为陆羽 的《茶经》 ,不载闽茶;丁谓的“茶图”虽载闽产,但仅仅是论采造,而不及烹试,于是作者便在皇佑中撰写了《茶录》二卷,并于治平元年(1064)自书刻石。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论茶”中说:“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又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并认为“茶味主于甘滑”。自唐至宋,饮茶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前者为煮茶,后者为泡茶,从而使茶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宋代罗大经撰《鹤林玉露》中对此有如下的叙述:“《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然后世沦茶,鲜以鼎鍑,用瓶煮水,难以候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之说。又陆氏之法,以末就茶鍑,故以第二沸为合量而下末。若以今汤就茶瓯沦之,当用背二涉三之际为合量”[4]《茶录》下篇“论茶器”中的“汤瓶”相当于陆羽说的“鍑”。在“汤瓶”取代“鍑”的同时,制造汤瓶使用的金属也趋于贵重。对此,《茶录》中也有论述。
不过蔡襄的《茶 录》也有不完备的地方,于是宋子安又作有《东溪试茶录》 一卷。东溪,是建安的地名,书中对它的地理情况做了详细叙述。宋子安作此书,目的是补丁谓“茶图”和蔡襄《茶录》之遗。书分八目,其基本观点是品茶要辨所产之地,有的产地相距很近,而好坏差别很大。因此书中对于诸焙道里远近,言之最详。在“茶名”条中提到,“柑叶茶树高丈余,细叶茶树高者五六尺,丛茶丛生,高不数尺”。从这些记载中可以推想到当时摘叶茶树的大小。
《东溪试茶 录》之后,讲建茶的又有黄儒的《品茶要录》二卷。黄儒是建安人。这本书专门论述建茶的采制和加工,不过这本书与别人的著作有个很大的区别,它不是专讲有关建茶的好话,而是针对建茶在加工和制售过程中所出现的假冒伪劣现象进行暴光,以表建茶之真。全文约1300字。分为:一采造过时;二白合盗叶;三入杂;四蒸不熟;五过热;六焦釜;七压叶;八渍膏;九伤焙;十辨壑源沙溪。
黄儒之后,接着熊蕃又撰有《宣和北苑贡茶 录》一卷。北苑位于建安东部的凤凰山麓,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3)之初,在这里制造砖茶。到了宣和年间(1119-1125),北苑以盛产贡茶闻名。撰者熊蕃(建阳人)亲自观察了产茶的情况,并作了记录。全文约一千七、八百字,旧注约一千字。所论皆建安焙造贡茶的法式,包括建安茶的沿革、贡茶的变迁、茶芽的等级,还列举了贡茶四十余种的名称及其制造年份。书中附有三十八个图,是熊蕃之子熊克所补,把贡茶的形态和尺寸一一图示,以“写其形制”。书出版于淳熙九年。
赵汝砺又作《北苑别录》一卷。赵汝砺是熊蕃的门生,他在担任福建路转运使主管帐司之时,有感于《贡茶录》一书中有不完备的地方,撰著此书,全书约二千八百字,旧注约七百字。补“别录”所遗。熊氏书中辑入贡品,此书均有著录。其内容详于采茶、制茶的方法。在“采茶”条中写道:“采茶之法……每日常以五更挝鼓,集群夫于凤凰山(山有打鼓亭),监采官人给一牌入山,至辰刻则复鸣锣以聚之”。在“拣茶”条中写道:“小芽者其小如鹰爪”,“中芽古谓之一枪二旗是也”,“紫芽,叶之紫者也”“白合乃小芽有两叶抱而生者是也”,“乌蒂,茶之蒂头是也”,又说:“凡茶以水芽为上,小芽次之,中芽又次之,紫芽、白合、乌蒂皆在所不取”。又在“榨茶”条中说:把蒸好的茶叶做原料的“茶黄”再三淋洗,放在榨机中使它出膏。
㈣ 为什么说茶文化起源于中国
起源中国。目前,许多有关茶文化的概念存在一些分歧,模糊甚至混乱的现象,如到底什么是茶文化问题,什么是茶道问题,什么是茶艺问题,茶道和茶艺的关系问题,都存在误区,没有统一的认识,需要加以探讨,以求得共识。
在讨论茶文化问题之前,必须先弄清什么是文化。
按文化学的定义,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
因此,茶文化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王玲教授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是主张狭义说的,她强调指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长、培植、制作、化学成份、药学原理、卫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现象,这是自然科学家的工作。也不是简单地把茶叶学加上茶叶考古和茶的发展史。我们的任务,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按照文化学的研究,文化可分为技术和价值两个体系。技术体系是指人类加工自然造成的技术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观的东西;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这两个体系经由语言和社会结构组成统一体,也就是广义的文化。因而,文化的价值体系狭义文化。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㈤ 茶道是中国的还是日本的
中国开始的
㈥ 想知道林徽因所有的小说作品
诗集
《那一晚》、《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个夏夜》、《别丢掉》、《雨后天》。 《笑》、《深夜里听到乐声》、《情愿》《莲灯》、《秋天,这秋天》。 《忆》。 年关》、《你是人间四月天,《吊玮德》,灵感》、《城楼上,《静院》、《风筝》、《记忆》、《无题》、”题剔空菩提叶》 、
《黄昏过泰山》、《昼梦》、《八月的忧愁》、《冥思》、《空想外四章:你来了、"九一八"闲走、藤花前、旅途中》、《过杨柳》、静坐,《红叶里的信念》、《十月独行》、《时间》、《古城春景》,《前后》、《去春》;《昆明即景:一、茶铺,二、小楼》。 《除夕看花》。《一天》。 十一月的小村》、《忧郁》、《哭三弟恒》。《对残枝》、《对北门街园子》。 给秋天》、《人生》、《展缓》、《病中杂诗·小诗(一)、小诗(二)、写给我的大姊、恶劣的心绪》。 《我们的雄鸡》。《空虚的薄暮》、《昆明即景》、《年青的歌》、《病中杂诗首》、《哭三弟恒》。
散文
《悼志摩》。 窗子以外》,蛛丝和梅花》、《究竟怎么一回事》。 《一片阳光》。 《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
小说及短篇小说
《窘》。 《九十九度中》。 《模影零篇:三、文珍》。
有关建筑
中国营造学社出版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林徽因为该书写了绪论》。
为叶公超主编的《学文》月刊一卷二期设计了富有建筑美的封面。 林徽因与梁思成合著《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一文。 与梁思成等编印《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 林徽因、梁思成翻译了《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并由上海龙门书局印行,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借鉴。应《新观察》杂志之约,撰写了《中山堂》、《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雍和宫》、《故宫》等一组介绍我国古建筑的文章。 当选为建筑学会理事;并任《建筑学报》编委。《平郊建筑杂录》。
话剧
《梅真同他们》;
㈦ 阜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颍上县作家协会理事谢和是谁
谢和,男,安徽阜阳人。1991年3月出生,现为北京某高校大学生。性格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爱好看书、写作、音乐、摄影、旅游。曾用笔名:康桥、季雨。06年开始发表作品。擅长文化散文随笔,也钟情于诗词曲赋。现为安徽省阜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颍上县作家协会理事。发表文学作品已近百余篇(首),散见于《青年文学》、《中国校园文学》、《诗选刊》、《诗歌月刊》、《阜阳日报》、《齐鲁诗刊》、《大别山诗刊》、《徽风》、《颍上文艺》及一些民间刊物。作品入选《80后诗典》、《中国诗歌年代大展》等书并获得多种国家、省、市级奖项,曾与人合著诗集《而已集》。
附:
谢和列传——《阜阳文坛十年作家系列》
谢公和者,江淮颍水人也,笔名康桥、季雨。身高八尺,骨骼清奇。世人见之皆叹曰:“江淮俊才,风度翩翩。”年尚垂髫,已有建树,习诗文,弄笔墨,通音律。昔日名士,徐公,乃谢公之恩师,见其人,谈数日,异其诗文,讶然叹曰:“此子虽诗文欠老练,却有大家之风范也。”
谢公故里,傍颍淮,依京九。春秋建胡子国,故有胡城之称;秦朝置汝阴县,缘在汝水之滨。襟带长淮,控扼陈蔡;东连三吴,南引汝荆;东南枢辖,淮海内屏。齐鲁汴洛之道,梁宋吴楚之冲。人烟辐辏兮,中原望郡;河渠交错兮,黄淮名城。水者,城之魂也;淮者,水之佳也;人者,世之幸也。颍淮之滨,才郎辈出。厚道古朴兮,深邃旷达;龙渊齿剑兮,钟萃不凡。古有蔡齐兴学于颍郡,卢瀚授业齐鲁地,刘体仁读经史一览成诵,今有吕霞光画名震惊美术界,戴厚英《人啊人》一举成名,青年俊才谢和名响阜阳城。噫吁唏,文献之邦,由来久矣!
既弱冠,谢公携文稿、凭资历而入县作家协会,未几,声名鹊起,名动江淮。虽迫高考,却懈学而从文。左右皆笑,以为妄言,谢公太息曰:“嗟乎,竖子不足谋耳!”尝独处一室,习作诗文,不闻窗外。适全国中学生征文大赛之机,略显身手,喜获佳绩,获高中组二等奖;得一师赞,乃一鼓作气,次年,获全国征文比赛“光明杯”一等奖。且与众友,建文学社,出报纸,名躁校园,声远周边。文朋诗友,渐增,如溪入江海,土积百塔。其诗其文,亦频频见报。首发《徽风》、《颍上文艺》,渐录于《大别山诗刊》、《阜阳日报》、《诗选刊》、《诗歌月刊》、《青年文学》、《中国校园文学》,作品曾入选《80后诗典》、《中国诗歌年代大展》等书,曾与人合著诗集《而已集》。总其近年之作,发表文学作品已近百余篇(首)。
凭历练,借佳绩,经推荐,历考核,三月之久,遂入市作家协会。现供职于,市作家协会,县作家协会理事,棱角诗社创始人之一,《诗年华》刊物编委,各大网站签约写手等。常与座谈会,研讨会,新书发布会,亦独家开博。其势如汹汹之江水,欲发难收,敢于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或赞曰:“文之间,名起青年者,古有子安,今有康桥。
谢公尝慨叹:“蒙上级之谬爱,赖同僚之弼佐,罄毕身之余贾,凝万念于一纸,期年劬劳,幸不辱命。幸甚,幸甚!”
今谢公学于高校,日益见长。文化散文随笔,游于笔尖;诗词曲赋音律,娴熟于心。而谢公不愿游走于高校文学之地,说其乃是小辈玩耍之地耳,遂涉及甚浅,此概不论述。而其心系校外,大放异彩。常受邀,为人写评作序,才子宾客,神教四海。近日受邀,参加全国90后小作家齐聚北京创作研讨会。(简述之:腾讯读书频道、网易读书频道、搜狐读书频道、《新京报》、《北京晚报》、《北京晚报》、《出版商务周报》、《山西青年报》、《渤海早报》等数十家媒体以新闻稿的方式进行报道。)适此盛会,乃与众文友想见耳。宾朋满座,见陈思楷,会苏笑嫣,谈李军洋,侃陈胜、老祥,因友众多,不便一一列举。(注:以上数人曾在湖南电视台《8090》等栏目做过节目)
颍淮儿女,德馨于腹。大盈兮若冲,大直兮若屈。谢公亦如此,常曰:“毕生之力,潜修德育,笔辍不耕,虽上追九天,下穷九泉,终当觅而御之,方无恨矣!”
太和赋
文/谢和
激荡江淮,潮落潮起,平原之地,长拥坚毅之民;极目中原,云卷云舒,江淮海处,自有巍峨之城。古城太和,汝阴瑰宝①。北接文化古城亳州,南依江淮粮仓阜阳,东临皖北门户涡阳,西接剪纸之乡界首。齐鲁汴洛之道,梁宋吴楚之冲。人烟辐辏兮,中原望县;河渠交错兮,江淮名城。
太和之厚,厚之于史。太和古为豫州之域。春秋为鹿上,战国为新郪,秦朝属陈郡。汉置细阳,隶属汝南;三国称宋县,隶属谯郡。晋废细阳,改属汝阴。隋改陈留,为颍阳县。唐废颍阳,并入汝阴。宋置万寿,属颍州。宣和元年,更名泰和。大德八年,复置县,改“泰”“太”。自此经年,人兴气旺,名虽更而位益重,经数朝而久不衰。名胜古迹,遍布境内,倪邱孤堆,故城遗址,文庙建筑群,记载文明,悠久古老②。
太和之美,美在八景。昔日太和八景,尽收今日城中。举目远眺,平原秋野,菊花盛开,万木萧疏,是谓万寿登高;雨霁天晴,烟云笼罩,塔影缥缈,姿态万千,称之双塔晴烟。携经而读,荷锄而耕,河水迂回,佳木葱翠,谓之锄经映月;二水交汇,河水横溢,素湍绿流,澄波荡漾,冠以茨河秋泛③;翠柳吐丝,倒影水中,绿荫含烟,清幽异常,名曰沙堤柳荫;春夏之交,麦浪盈盈,因风起伏,势若浪波,话曰镜湖麦浪。当暑盛开,夏荷送香,清香远播,名扬八方,叹曰莲浦风香。水涌龙现,松柏森列,冬雪凝附,望如玉树,赞曰龙泉玉树。江淮大地,和煦春风。坐听鸟鸣,走观八景。迎朝阳而晨练,送晚霞而长啸。玉宇琼楼,天上人间。
太和之胜,胜诸人文。人文丰蕴,才俊云集,群贤咸至。大盈兮若冲,大直兮若屈。其地多君子,忠义当其首。郭宪执刀砍缰拦光武,冒死谏言;范滂登车揽辔,立澄清天下之志;张酺与君同忧,成东汉三朝重臣;东汉清沼使范滂,声播海内,名列八荒。广缙总督两湖两广,名成封疆大吏④。钟灵毓秀,历史名城,文人骚客,焉能不兴会于此?于是,吐凤才人,骖鸾妙士,趿履沓来,络绎接踵。妙手丹青白鹤,画作频频见报;师出名门苏磊,冠称“当代书画百强”;妙笔生花王铁汉,书画堪称一绝⑤。纵古观今,群星璀璨,名留青史,俊郎贤才之胜,不由兴叹!
今日太和,和谐康乐。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风淳朴。凯歌高奏,月异日新。“太和四宝”,远销海外;“三乡”美誉,震响寰宇⑥。太和小吃,味道独特;镜湖秘酿、太和殿,美酒琼浆。噫吁嘻太和,踏新世纪之风,扶摇而起;奏划时代新曲,云天震响。今为昨继,明为今承,愿我太和,锦上添光。
事而越千秋,顾当代而瞩未来。上承先贤之厚德,遥领神韵;下开新锐之风骚,续写华章。余一介书生,难承其命,探综索纬,难尽笔墨;锦绣多娇,不胜罄述。文之无华,其行也短。姑且以汗濡毫,铭之俗韵。前朝曲终,往事千年。白驹过隙,沧海桑田。闲赋太和,冷暖同天?
㈧ 《茶经》是谁写的
陆羽
参见周杰伦《爷爷泡的茶》
㈨ 茶的散文
朋友,好久不见,今天是否有空,陪我去喝杯茶,做一会儿闲人,去喝一杯“散文茶”,为我、为你、为健康!
曾几何时,我们变得异常忙碌起来,“忙”字“累”字成了高频词,喝茶于我变成了“奢侈”,变得功利起来,即使去杭州出差,也会忍心与“龙井”擦肩而过,归根结底是因为忙。
因为忙,舍不得“浪费”时间,于是决定把喝茶闲聊、天南地北的时间统统给省了,总以为这样就可以用这段时间来做很多事,可是几个月下来,我发现自己的内心变得烦躁和焦虑,从未有过的郁闷无处排解,做事效率没见提高,可口腔溃疡却接踵而至。还时时会不由自主地唱起“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我开始怀念那杯久违了的“散文茶”。
不记得哪位茶友说过,喝茶就像文人写文章,也是有体裁之分的。我觉得小说太冗长,我等喝不起;戏曲太吵,不适合在茶室;杂文太杂,有点乱,有时还太激烈;我钟爱散文的飘逸脱俗,抒情文采,她可长可短,有感而发。忙累之余,与一、二知己小聚一处,论茶味、谈世情、聊古今,酣畅淋漓的沟通,就像经历一次心理治疗,让人变得轻松、剔透起来。
浅啜慢饮中,可以探探“茶”字的长寿秘诀。茶字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部“木”可分解为“八十”。“廿”加“八”再加“八十”等于一百零八岁。于是自己也仿佛从茶味中咂出健康“茶寿”的韵味来。
“龙井”、“碧螺春”历来都是绿茶中的极品,气质典雅,高贵大方,而又深藏不露。捧一撮投入杯中,开水一冲,雀舌般的芽叶徐徐舒展,茶香四溢,汤色明亮。绿茶的风采与风韵一览无余地展现在眼前,品一口香茗,于是人也显得宁静祥和、高贵脱俗起来。
春天来了,泡一壶花茶。“茉莉花茶”、“玳玳花茶”、“珠兰花茶”、“玫瑰花茶”都很不错。花茶是绿茶和红茶的混合体,平平淡淡,简简单单,却将所有的芬芳无私地沁入你的心脾。细细啜饮,自己也不知不觉中变得平易与亲和起来。
“喝茶之意不在茶”,我钟爱这余味深长的散文茶,是因为她能怡情悦性,消烦去躁,使我身心舒展;她能清心醒脑,其乐融融,使我振奋精神。谁都明白:有了健康,才能赢得将来、拥有明天!别犹豫了,一起去喝杯散文茶吧!
㈩ 喜欢茶,想学茶,买了很多茶相关的书,这样学习可以吗求高人指点
茶道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道的历史
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茶道来源于他邦。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茶道各家说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确提出 “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介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朝鲜茶道
清、敬、和、乐 朝鲜与中国土相连,自古关系密切,中国儒家的礼制思想对朝鲜影响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鲜茶礼之中,形成“中正”精神。创建“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禅师张意恂(公元1786-1866年),他在《东茶颂》里提倡 “中正”的茶礼精神,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过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也就是劝要有自知之明,不可过度虚荣,知识浅薄却到处炫耀自己,什么也没有却假装拥有很多。人的性情暴躁或偏激也不合中正精神。所以中正精神应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中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从而使消极的生活方式变成积极的生活方式,使悲观的生活态度变成乐观的生活态度。这种人才能称得上是茶人,中正精神也应成为人效中的生活准则(尹炳相:《韩国的茶文化与新价值观的创造》,载于《农业考古》 1997年2期)。后来韩国的茶礼归结为“清、敬、和、乐”或“和、敬、俭、真”四个字,也折射了朝鲜民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由此亦可见,朝鲜的茶礼精神就是茶道精神。
中国茶道
廉、美、和、敬和韩国的茶礼一样,中国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面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只是到了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兴起,许多人觉得应该对中国的茶道精神加以总结,归纳出几条便于茶人们记忆、操作的“茶德”。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杂志上发表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具体内容为:
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
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
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
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大约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在1990年6期《中国茶叶》杂志上发表的《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一文中,则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
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造成和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脑,思路敏捷。”
敬——“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为尊重之意,祝寿贺喜,以精美的包装茶作礼品,是现代生活的高尚表现。”
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1982年,首都春节团拜会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显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强调廉政建设,提倡廉洁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发扬。‘清’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饮茶保健是有科学根据的,已故的朱德委员长曾有诗云:‘庐山云雾茶,示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体会之深,令人敬佩。”
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朋友,亲人见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团体商谈,协商议事,在融洽的气氛中,往往更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使交流交往活动更有成效。由此可见,茶在联谊中的桥梁组带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两位专家还认为:中国的茶,“能用来养性、联谊、示礼、传情、育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茶的、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于中华民族的平凡实在、和诚相处、重情好客、勤俭育德、尊老脘二甲苯的民族精神。所以,继承与发扬茶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茶德,对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在此之前,台湾的范增平先生于1985年提出中国“茶艺的根本精神,乃在于和、俭、静、洁。”(《台湾茶文化论》43页“探求茶艺的根本精神”,台湾碧山出版公司出版。)范先生的茶艺根本精神,就是茶道的精神,也就是上述的茶德。虽未加以详细解释,但其含义仍不难理解,与前述几位专家的意见相去不远。
更早一点,在1982年,台湾的国学大量林荆南教授将茶道 精神概括为“美、健、性、伦”四字,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称之为“茶道四义”。其具体解释如下:
美——“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事由人为,治茶事,必先洁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诚,才能建茶功立茶德。洁身的要求及于衣履,正心的要求见诸仪容气度。所谓物,是茶之所属,诸如品茶的环境,的器具,都必须美观,而且要调和。从洁身、正心,至于环境、器具,务必须知品茗有层次,从层次而见其升华,否则茶功败矣,遑信茶德。”
健——“‘健康’一项,是治茶的大本。茶叶必精选,劣茶不宜用,变质不可饮;不洁的水不可用,水温要讲究,冲和注均须把握时间。治茶当事人,本身必健康,轻如风邪感冒,亦不可泡茶待客,权宜之法,只好由第三者代劳。茶为健康饮料,其有益于人身健康是毫无疑问的。推广饮茶,应该从家庭式开始,拜茶之赐,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一国健康,见到全体人类健康;茶,就有‘修、齐、治、平’的同等奥义。”
性——“‘养性’是茶的妙用,人之性与茶之性相近,却因为人类受生活环境所污染,于是性天积垢与日俱加,而失去其本善;好在茶树生于灵山,得雨露日月光华的灌养,清和之气代代相传,誉为尘外仙芽;所以茶人必须顺茶性,从清趣中培养灵尖,涤除积垢,还其本来性善,发挥茶功,葆命延所,持之有恒,可以参悟禅理,得天地清和之气为已用,释氏所称彼岸,可求于明窗净几之一壶中。”
伦——“‘明伦’是儒家至宝,系中国五千年文化于不坠。茶之功用,是敦睦耸关系的津梁:古有贡茶以事君,君有赐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汤以事父母;夫唱妇随,时为伉俪饮;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来,以茶联欢。今举茶为饮,合乎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友信、朋谊、君敬、臣忠),则茶有全天下义的功用,不是任何事物可以替代的。”(蔡荣章《现代茶艺》200页,台湾中视文化公司,1989年7版)
此外,台湾的周渝先生近年来也提出“正、静、清、圆”四字作为中国茶道精神的代表。(周渝:《从自然到个人主体与文化再生的探寻》,《农业考古》1999年2期)
以上各家对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茶德)的归纳,虽然不尽相同,但其主要精神还是接近的,特别是清、静、和、美等是符合中国茶道的精神和茶艺的特点,和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据陈香白教授研究,他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和”的内涵非常丰富,作为中国文化意识集中体现的“和”,主要包括着: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静、和俭、和美、和爱、和气、中和、和谐、宽和、和顺、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调和、顺利)、和光(才华内蕴、不露锋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乐(和睦安乐、协和乐音)、和缓、和谨、和煦、和霁、和售(公开买卖)、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为和)、和戎(古代谓汉族与少数民族结盟友好)、交和(两军相对)、和胜(病愈)、和成(饮食适中)等意义。“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俭’、‘美’、 ‘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请相信: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陈香白:《中国茶文化》43页,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香港的叶惠民先生也同意此说,认为“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质,也就是茶道的核心(《茶艺报》19页,香港茶艺中心1993年出版)。
茶艺与茶道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艺与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个人认为:在中国,不存在茶道,在中国,只存在"茶文化"!理由如下:
1、在中国,“道”是一种很严肃的东西,而不是这些生活的枝叶。反观日本,它从中国拿过去的一些皮毛就堂而皇之地称之为“道”!中日茶文化的根源都在中国,而其发展之路却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这其中是有其必然因素的。
中国茶文化的主体是人,茶是作为人的客体而存在的,茶是为人而存在的。中国茶文化被称为美的哲学。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1.中国茶文化美学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宗师是大哲学家。
2.其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
3.中国茶文化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释,道,儒三教的哲学理论,并得益于大批思想家哲学家的推动。
4.中国茶文化美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从小茶壶中探求宇宙玄机,从淡淡茶汤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国茶文化美学从哲学的高度,广泛深刻的影响着茶人,特别是从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总之,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美学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着中国茶文化这朵奇葩。在中国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反观日本茶道,强调的是以下三个观点:。
(一)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上最重要的理念。一提这四个字,人们马上就会和茶道联系起来。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元” 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泊出生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诸形式。
(二)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中 “一期”指“一期一命”“一生”“一辈子”的意思。一期一会是说一生只见一次,再不会有第二次的相会,这是日本茶人们在举行茶事时所应抱的心态。这种观点来自佛教的无常观。佛教的无常观督促茶人们尊重一分一秒,认真对待一时一事。当举行茶事时,要抱有“一生一世只一次”的信念。时至今日,日本茶人仍忠实地遵守着一期一会的信念,十分珍惜每一次茶事,从每一次紧张的茶事中获得生命的充实感。
(三)独坐观念
“独坐观念”一语也出自井伊直弼的《茶汤一会集》。“独坐”指客人走后,独自坐在茶室里,“观念”是“熟思”、“静思”的意思。面对茶釜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日不会重演。茶人的心里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涌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作“主体的无”。
由此可见,在日本茶道中,刻意地淡化了人的存在,而一味地强求对茶的突出。这正是两国茶文化上最大的差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国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差别。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 结论: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发展的特点是在广度上,以求博大,所谓之:茶文化,并与儒家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讲,把中国茶文化从儒家思想体系中剥离出来研究是不现实的,也正是这一点,因为中国文人的洒脱不羁,中国茶文化,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同时,又由于在中国文化中, “道”是一种非常神圣、非常严肃的事情。所以中国对于茶,只是笼统的称之为“茶文化”或“茶艺”,而不敢奢谈“茶道”。
反观日本,从一开始,茶的传播就是自上而下的,上层社会将茶上升为一中莫名其妙的宗教,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某种需求,将茶套入一个神圣的光环中,务精务细,不能不说拘泥于表象而沦落为形式了。在茶道中,人已经沦为茶的奴仆,似乎是有本末倒置的嫌疑。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表象上看,自近代以来,中国的茶文化趋向于没落,反而不及日本这家后来者了;但从深层次上看来,这是由两国的民族心态和文化底蕴所决定的:在中国,茶只是一门艺术,是从属于人的一种文化现象;而日本,则是神圣、严肃的大“道”。
参考资料: http://ke..com/view/39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