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杂志
① 关于高尔基的:《童年》
高尔基(1868.3.28―1936.6.18)英文Gorky·Maksim,全名高尔基·马克西姆,原名阿列克赛·马克高尔基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也叫斯克列夫茨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列宁说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
他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1892年,以马克西姆・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高尔基早期作品中,最有名的浪漫主义短篇《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描写流浪汉生活的代表作《切尔卡什》,都是在1895年发表的。1899年,高尔基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 1901年,高尔基因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而被捕。著名散文诗《海燕之歌》就是他参加这次示威游行后写的,他以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同年,他写了第一个剧本《小市民》,其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革命无产者(革命工人尼尔)的形象。1902年,写了剧本《在底层》,它是作者20年观察流浪汉生活的总结,是高尔基戏剧的代表作。在1905年革命形势高涨的岁月里,高尔基作为战士参加了革命运动,他的住宅成为1905年莫斯科武装起义的据点之一。
苏联作家伊・卡尔纳乌霍娃曾写了一篇关于高尔基的文章,名为《意外》,讲了作家与高尔基碰面了,但却未认出。(在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六课会学)
1、早期生活与创作
高尔基4岁丧父,和母亲一起被接到外祖母家,母亲是一个五大三粗的女人,外祖母对高尔基很好。外祖父做小本生意,生意不好,脾气暴躁,曾经打断过一根擀面杖。他11岁起独立谋生,当过学徒、搬运工和面包师。1884年流落到喀山,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次漫游俄国各地,广泛了解民情;其间因参加秘密革命组织于1889年被捕,获释后行动仍受宪警监视 。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不久开始在地方报刊当编辑、记者。1898年出版两卷集《随笔和短篇小说 》,从此蜚声俄国和欧洲文坛。他只上过2年学 ,完全靠自学成才。
早期创作多为短篇体裁。其中,《马卡尔·楚德拉》和《少女与死神》、《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等作品以黑暗与光明的强烈对比,歌颂向往光明及为人民大众的利益献身的 英雄人物,具有 鲜明的浪漫 主义特色。《 切尔卡什》、《柯诺瓦洛夫》和《因为烦闷无聊》等小说,则着力真实具体描写下层人们的苦难生活,表现他们对现实的愤怒情绪,艺术上属 于现实主义 。收入两卷 集的短篇 小说《读者》和评论文章《保尔·魏尔兰和颓废派》等,还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就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和鲜明的反颓废派艺术立场。
在19世纪和 20 世纪之交完成的《 福玛·高尔杰耶夫 》和《三人》两部中篇小说,通过较广阔的现实画面,着重揭示青年主人公人生探索的主题。
从1900年起,高尔基参加并主持知识出版社的工作,通过出版《知识》丛刊团结了当时俄国大批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作家。1901年他在圣彼得堡写传单揭露沙皇政府镇压示威学生的暴行,号召推翻专制制度,同年发表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充满革命激情,被认为是“革命的宣言书”;这一年他还受革命政党的委托建立秘密印刷所,为此第二次被捕、遭流放。
20世纪初高尔基接连写了几部剧本,其中的《小市民》揭露了资产阶级保守派与自由主义者的矛盾,塑造了活生生的工人形象;《底层》深刻批判对幸福的消极等待思想,剧中的一个人物 宣布:“人这个字 听起来 多么自豪”《避暑客》、《太阳的孩子》和《野蛮人》三剧则及时揭示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分化,鞭笞抛弃革命理想的人。1905年革命爆发初期,他曾以目击者的身份写了讨伐沙皇政府枪杀请愿群众的传单,号召人民奋起斗争,同时积极参加社会民主工党的《新生活报》和《战斗报》的出版,多方努力为起义者筹划经费和武器。这期间他还发表大量政论,其中《谈谈小市民习气》一文深刻分析小市民习气的社会根源、心理特征及其对革命事业的危害。
《海燕之歌》
《母亲》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马卡尔·楚德拉》
《伊泽吉尔老太婆子》
《圣诞节的故事》
《加那瓦洛夫》
《在草原上》
《奥尔洛夫夫妇》
《沧落的人们》
《春天的旋律》
《戈尔特瓦的集市》
《一本令人不安的书》
《阿尔达莫洛夫家事》
《克里姆·沙姆金的一生》
《小市民》
《鹰之歌》
2、中期生活与创作
1906年初,高尔基秘密离开俄罗斯到美国,在那里宣传革命,为党募集经费。同年在美国写成剧本《敌人》和长篇小说《母亲》。前者通过一个工厂的工人群众同工厂主面对面的激烈冲突,成功地表现了工人阶级不怕牺牲的团结战斗精神;后者取材于1902年索尔莫沃工人五一游行事件,突出塑造了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巴维尔及其在现实的教育下由逆来顺受转变为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母亲尼洛夫娜的形象。两部作品都渗透着对历史进步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在现实的革命发展中表现现实的创作原则,是公认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在美国期间,作家还写了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政论《我的访问记》和特写《在美国》。
革命暂告失败后,高尔基于1906年秋从美国到意大利 ,定居卡普里岛。这段时间里他几乎只为俄罗斯革命工作。他和列宁一起成立了一个培养革命家和宣传员的学校,接见了许多特地来拜访他的人。他收到许多来自俄罗斯各地的信,在这些信中许多人将他们的希望和忧愁讲给他听,他也回复了许多信。
在这段时间里他和列宁发生了第一次冲突。对高尔基来说宗教是非常重要的。列宁将此看做是“偏离了马克思主义”。这次冲突的直接原因是高尔基的一篇小文《忏悔》,在这篇文章中他试图将基督教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1913年这个冲突再次爆发。
1913年就罗曼诺夫王朝掌权300周年的特赦给予高尔基重返俄罗斯的机会。
高尔基对1917年的十月革命的悲观看法是他与列宁发生第二次大冲突的原因。高尔基从原则上同意社会革命,但他认为俄罗斯民族还不成熟,大众还需要形成必要的知觉才能从他们的不幸中起义。后来他说他当时“害怕无产阶级专政会瓦解我们所拥有的唯一的革命力量:布尔什维克的、获得政治培养的工人。这个瓦解会长时间地破坏社会革命本身……”。
1921年夏天,因病复发出国就医 ,直到 1928 年基本上住在意大利索伦托。他一边治病休养,一边通过书信和会见来访者尽力抵制拉普等一些团体的极“左”和宗派主义错误,为培养青年作者及团结不同风格的作家做了大量工作。他还努力创作,发表回忆录《列夫·托尔斯泰》和特写《列宁》,完成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描写了作家从生活底层走向革命道路,劳动者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历程。1924~192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在从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改革到十月革命的广阔历史背景上描写一个家庭三代人的变迁,从心理和道德角度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必然衰落。
革命后高尔基立刻组织了一系列协会来防止他所担心的科学和文化的没落。“提高学者生活水平委员会”的目的是保护特别受到饥饿、寒冷和政治无常威胁的知识分子而成立的。他组织了一份报纸来反对列宁的《真理报》和反对“私刑”和“权力的毒药”。1918年这份杂志被禁止。高尔基与列宁之间的分歧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列宁劝告高尔基到外国疗养院去治疗他的肺结核。
从1921年到1924年他在柏林渡过。他不信任列宁的继承人,因此在列宁死后也没有回到俄国。他打算重返意大利,意大利的法西斯政府在经过一段犹豫后同意他去索伦托。他在那里一直待到1927年,在那里他写了《回忆列宁》,在这部文章中他将列宁称为他最爱戴的人。此外他还在写两部他的长篇小说。
1927年10月22日苏联科学院决定就高尔基开始写作35周年授予他无产阶级作家的称号。当他此后不久回到苏联后他受到了许多荣誉:他被授予列宁勋章,成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员。苏联全国庆祝他的60岁生日,许多单位以他命名。他的诞生地被改名为高尔基市。
许多他的适合于社会主义现实派的作品被宣扬,其它作品却默而不言。尤其是《母亲》(这是高尔基唯一一部主人公是一个无产阶级工人的作品)成为苏联文学的榜范。
在高尔基最后的这段时间里他称他过去对革命的悲观主义是错误的,他成为斯大林的模范作家。他周游苏联,对最近几年来取得的进步表示吃惊,这些进步的阴暗面他似乎没有注意到。大多数时间里他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洋房中并被受到克格勃间谍的时时刻刻的监视。他依然试图对大众进行启蒙教育和提拔年轻的作家。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被巧妙地谋杀在医院里,并安排给高尔基治疗的3名医生背上黑锅做了替罪羊。
高尔基的作品从20世纪初开始陆续被介绍到中国。他的许多小说、剧本和论著都不仅有了中译本,而且还被编选成单卷、多卷的《高尔基文集》出版。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观点,对中国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编辑本段]高尔基的名言
不要慨叹生活的痛苦!……慨叹是弱者……
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学习——永远不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松而舒适的诗。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生活的情况越艰难,我越感到自己更坚强,甚而也更聪明。
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样。
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
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而发展起来的。简直可以说,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的热爱而已。
天才出于勤奋。
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我们只能说还有尚未被认识的东西。
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是学习一辈子。
当大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又给了他一根拐杖,这就是理想。——高尔基
[事业·理想|理想]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发展得越快。——高尔基
[事业·理想|目标,追求]
让整个一生都在追求中度过,那在这一生中必定会有许许多多顶顶美好的时刻。——高尔基
[事业·理想|目标,追求]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能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高尔基
[事业·理想|目标,追求]
人的灵魂表现在他的事业,人是要死的,谁也活不了几百岁,但是他的事业会永垂不朽。——高尔基
[事业·理想|事业]
② 1852年托尔斯泰把《童年》寄给了《现代人》杂志得到了哪些反馈
1852年7月3日,托尔斯泰把《童年》寄给了《现代人》杂志。署名是他的名字和父称的缩写:列·尼。他在给杂志主编涅克拉索夫的信里说:“我怀着焦急的心情等着您的评判,这一评判也许将鼓励我继续做我心爱的工作,也许将使我把已经写好的东西付之一炬。”
同年8月29日,托尔斯泰收到了涅克拉索夫的回信。回信通知他《童年》已被采用,并说:“我不知道续篇的情况,所以不敢武断,但我觉得作者是有才气的……请将续篇寄来。您的小说和才气都使我颇感兴趣。”
③ 1852年《现代人》杂志中,《童年》的作者是谁
作者是 托尔斯泰
④ 高尔基《童年》
http://www.dglib.cn/libonline/tn/
⑤ 有哪些少儿杂志比较好
《儿童文学》 《中国少年儿童》、小学生杂志、小读者、智慧少年,这些杂志可以说是最好的少儿杂志了。还有少儿书画,也称得上是比较好的一份少儿书画杂志。
⑥ 童年的报刊作文450
童年的报刊
童年是快乐的,在上了小学之后我认识了字,之后我接触的第一本报刊就是《青年文摘》,这才让我第一次认识到除了玩之外的快乐。
此后,朝阳升起时少了嬉闹声,纸张翻动的声音透露出宁静的氛围,童年,不只是一味地疯玩,还需要沉淀自己。《青年文摘》帮助我收住了心。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不过年幼的我较贪玩,在此之前,语文课于我是乏味的,就算坐在前排,手里也是小动作不断。课堂上,我像公园中的鸽子一般,我的思想在外面翱翔,眼中寻找着下一个玩伴,手中的笔帽像鸟在飞的时候上的大号,不知道谁会中招。眼神锁定笔帽,“吧嗒”,打着老师了。第一次被当众骂的感觉很糟,事后同学说我的表情就像要哭出来似得,我想:我只是在很尴尬地笑啊。不过当时那么多双眼睛盯着我,紧张之余又掺杂着害怕,然后尴尬像包饺子一样把它们包在里面,心情非常复杂,我没哭出来就算不错的了,表情什么的没控制住就算了。从那以后,我明白,学习和玩是两件事,他们不能混为一谈,我表示以后再也不敢把它们搞混了。至此,我那填充着零食的脑中不知从哪冒出一个想法: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而吾尚年幼,黄金屋倒不如换成玩具屋,妙哉。
于是乎我用仅有的一点小聪明学会在上课开小差不被语文老师发现,过着像特工一样的学习生活,我乐此不疲的玩着,这也成了我对学习唯一感兴趣的地方。
虽然我不喜欢看课本,但是喜欢看漫画,还常常让父母帮我买。放学后我第一件做的事就是看漫画。
不过有天,当我回到家,客厅桌上摆的不是父母买的漫画,而是一本杂志,“青年文摘”四个字占据上方。当我翻开它,发现不仅文字妙趣横生,其中的插画也是别具一格。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在我意犹未尽地把杂志合拢的时候,一抬头,只见父母望着我,脸上的表情是一副欣慰中带些狡诈的笑容。那次,是年幼的我第一次了解到文字的魅力。至此之后,漫画书尘封,取而代之的便是一本本的《青年文摘》。时而久之,我从《青年文摘》了解时事,知晓历史,它就像我的良师益友,并让我深深地沉迷其中,我被风格迥异的文章吸引,为才华横溢的文章折服。有时玩乐会让我感到空虚,我明白只有精神上的补给才能让我充实。
俗话说近朱者赤,我终于也对语文重拾兴趣,我发现,认真体会文章的内容也是有趣的。
不知又过了几个春秋,从小学换到了中学,我对《青年文摘》的热爱之情依旧不减,《青年文摘》伴我度过童年,不管何时,只要身边有一本《青年文摘》,心就会沉淀下来,像小时候一样安静地阅读。
我很庆幸小时候父母给我买了《青年文摘》,也感谢《青年文摘》给我带来的美好,这就是我的报刊,我的童年。
⑦ 谁知道《童年》这篇文章知道请粘贴下来
童 年
[美]马克·吐温
1849年我14岁的时候,我们家还在密西西比河畔的汉尼堡,住在我父亲五年前刚盖的木房子里。家里有几个人住新屋,剩下的还住后面连着的老房子。
那年秋天,我姐姐主办了一次晚会,邀请村里所有到结婚年龄的男女青年参加。我还太小,不够参加这种社交活动的年龄。再说我也过于腼腆,跟年轻姑娘们合不到一块。总之,他们没有邀请我——至少没让我整个晚上都参加。我得以进场的全部时间只有十分钟,在一出小神话剧里扮演一只熊。演出时我得穿上一件熊皮似的毛茸茸的棕色紧身衣服。大约十点钟时,有人叫我回自己的屋去穿上那件熊皮衣服。我走了几步,忽然灵机一动,决定先练习一番。可是那个房间太小了。我穿过大街,来到拐角上一栋很大的空房子里。可我根本没想到有十来个年轻人也正去那里换装,准备演戏呢。
我和小伙伴桑迪一起在二楼选了一间大而空旷的屋子。我们一边说话一边走了进去,这就使几个穿了一半衣服的姑娘有机会藏到一架屏风后面。她们的长裙服和其他东西都挂在门背后的钩子上,可我没看见。
屋里摆着一架旧屏风,上面有好些窟窿。我压根儿就不知道屏风后还有女孩子,所以对那些窟窿也没在意。我要是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怎么也不会在窗外射入的一片冷酷的月光里脱衣解带的,简直羞死人了! 当时我一点儿都没想到这些,坦然地脱了个一丝不挂,然后就开始练习。我野心勃勃地想来个一鸣惊人,成为扮演熊的专家,那样他们就会常常邀请我演出了。于是我就带着为了立身扬名而忘我工作的那种热情投入了练习。我在两间屋子里满地乱爬,桑迪喝彩叫好;接着又直立行走,嘴里发出我认为像熊的咆哮声;我又是倒立、又是左蹦右跳,总而言之,凡是熊能做的动作我全表演了一遍,熊做不了的动作我也发明了不少,还有一些动作是稍有点自尊心的熊都不屑一做的。当然,我丝毫没有想到在我丢人现眼的时候除了桑迪还有别人在场。最后,我来了个倒立,就那样停在空中稍事休息。
突然,屏风后面爆发出一阵女孩子的格格大笑。我的劲一下子全泄了,身子一软,摔了下来,撞倒了屏风,把那些年轻姑娘给压在了下面。她们吓得尖声大叫。我抓起衣服就跑,桑迪跟在后面。眨眼工夫我已经穿上了衣服,从后门溜之大吉。我让桑迪保证不吐一个字,然后一道找了个地方,一直躲到晚会开完。
屋里沉寂下来,静悄悄的,大家都入睡了。这时我才敢回家,垂头丧气,对自己丢人的罪过有一种辛酸凄楚的感觉。回到屋里,看见枕头上别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道:“你演熊可能演不好,但你演光屁股可真是精彩至极——哎哟,别提有多精彩啦!”
⑧ 想知道一种八九十年代的童话杂志的名字叫什么
会不会是郑渊洁的童话大王,那个年代的人大人不喜欢看这个,小孩也就是现在的我们早已忘记什么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