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杂志 » 采访杜甫提纲

采访杜甫提纲

发布时间: 2021-03-08 07:58:14

① 作文:与杜甫的心灵交流600字,提纲

初冬,走过那一片枫叶林,满地黄叶堆积,盖满了土地,
我明白
这叫做落叶归根。此时,那一阵寒风袭来,
枝头那片泛黄的树叶脱离
了树枝,
在风中独自旋转,独自飘零,舞出它一世的凄美坠落在这片
深沉的土地上,
我想到了你,
杜甫,
想到你飘摇、
凄凉、
萧瑟的一生,
不禁又多了几分沉重。

我伫立在风中,闭上眼思绪带领我来到了你的茅草屋旁,此时,
你也倚着拐杖立于这寒风中,
许久。
风儿吹乱了你满头的银丝,
在风
中飞扬,时光终究将你抛下,
韶华飞逝,在你额头上,那深深的沟壑
之间装满了你的愁绪与无奈,
我多想帮你抚平那深深的印迹,
抚平你
内心剪不断,理还乱的愁,可是我不能,只能默默地倾听你凝眉远眺
的声声叹息。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乱世之中,
你是那样的出众,你才高八斗,志
趣高洁,理想崇高,那是许多人无法达到的高度,那一句“会当凌绝
顶,一览众山小”道出了你的远大抱负,博大胸襟,为后人所传诵、
敬仰,
昔日的凌云壮志如今想来是否内心还汹涌着,
可是无奈你生不
逢时,那个乱世注定是要与你的抱负背道而驰的,
壮志难酬,多少无
奈,多少凄怨,罢、罢、罢!

杜甫,
你从不会自怨自艾从未后悔过对吗?因为你一直有理想和
信念相伴,
它们给你带来了力量和温暖,
你屈身于这间破陋的茅草屋

里却心系天下,忧国忧民,那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
感动了无数后人,震撼了无数后人,这间茅草屋其实也熠熠
地发着光芒,
何来这般胸襟?因为你的心里装下了天下苍生。
这么多
年的风风雨雨,
你依旧坚持着自己,
依旧坚持自己高尚的节操,
这怎
能不叫我心生敬畏,
仰视你灵魂的高度,
即使自己已是穷困潦倒却从
未动摇自己的人生信条与原则,
从不屑于阿谀奉承那些达官贵人,

它们的高度爬上去,
你一生是那样的高洁,
你灵魂的高度几人能及?

你在风中摇了摇头,
拄着拐杖蹒跚地走进了茅草屋,
我凝望着你
的背影,
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而此时思绪又回到了满地落叶上,
我带
着被荡涤过的心继续漫步在这条小路上

② 杜甫作文提纲 题目:一轮明月勾起多少往事 写杜甫

一轮明月几多情

月亮的别称有很多。如叫玉魄、玉盘、玉兔、玉壶、冰轮、皓魄、蝉娟、桂魄、姮娥、蟾宫、金镜、丹桂、素娥等。我国古代诗歌有很多句子与月亮有关,月亮是我国古代诗人的钟情之物,也是泄愤之物。他们对月寄予了很多人生的理想、追求、忧思,甚至怨恨等等。月亮在诗人的笔下真是千姿百态。其中在借月怀思方面就有不少的佳作,例如杜甫的《月夜》就写得颇为动人。

思亲怀乡的表达方式方法有多种多样,如王昌龄的《闺怨》以“陌头杨柳色”引出少妇对夫婿的思念,而王维的《相思》以采撷相思子来表达对对方的思念,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则以听夜雨剪窗烛来表达夫妻的相思之情,杜甫在《月夜》里却以望月来表达思亲之深切,把这种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月夜》写于天宝十五年八月,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当时杜甫离家北上,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掳至长安。诗人身陷敌中,而妻子儿女却留鄜州。由于此情此景,所以很自然就会产生思念亲人的思绪。诗人仰头看到明月,于是就把无限的怀念之情,无边的愁苦之思涌出来,进而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诗中的情思由月引起,向月传相思,又向月寄托希望与亲人共明月,正所谓一开一合全都离不开月,但又句句都饱含着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本来是长安的月,可他不说自己如何看月,怎样思亲,忧愁的容貌怎么样,而是神骋千里,落笔写妻子独自在部州看月,“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设想,此时妻子正在月下怀想生死未卜的丈夫,不知他飘泊在何方……这曲笔真是一石二鸟,因为这样写,也包含了作者在长安独自看月以及所思,诗人以月为中介,把两地的相思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了。鄜州、长安虽然两地相隔,但月光是普照的,望月思人,自古就有,也是常情,所以这样写合情合理,而且比单方面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要深刻得多,增加了思的浓度。这种表达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茉英少一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再细细品味这两句诗,还有更深的含义,透过“今夜”“只独看”完全可以想象到诗人与妻子曾经有过一同观赏明月的美好时光,但现在呢?各自在异地看月,而且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思念对方,一种渴望“同看”的意念跃然而出。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也由看月而来,这实际上是进一步写愁思。这两句既写了诗人思亲的扩大,由妻而想及到小儿女,又暗示了思亲的更深内涵。从史料中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曾在长安居住达十年之久,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鄜州,寄居羌村。如要说那时望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感慨无限,不过,一家人仍可以互相照顾,可如今,天各一方,诗人由此而想到妻子自己独看柳州之月再忆长安,那恐怕不仅是辛酸,还会交织着忧虑与恐惧。从小儿女未解大人所忆之说,可以使人想象到世事的艰难复杂。而诗人自己呢?除了担心妻儿,还会不会勾起人生往事?诗人写这首诗时,已经44岁了,事业未成,人生已过半,前途茫茫。总之,忆长安之“忆”是难以一言而蔽之的。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是写月下之人怀思之久。诗人一家生逢安史之乱,又几经分离,正因为有这些坎坷的人生,所以才会有忆之深,思之切,在月下长久站立,以致云鬟湿,玉臂寒。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以月收篇,可仍然离不开思亲。妻子忆长安,担心丈夫,而自己想到妻子忧心忡忡,深夜未寐,都不免会伤心落泪。什么时候能够夫妻团聚,双双倚着薄帷,同看圆月,没有悲伤的眼泪?这是感伤和希望,也委婉地表达出想念迫切的感情。至此,诗人相思之苦,怀人之切尽顿于斯。

③ 采访杜甫应该问什么问题

采访杜甫应该问什么问题可以问他关于国家的看法,爱国方面的问题。

④ 如果我是记者去采访李白,应该怎样采访

李白只来是个有天才的诗人,你要源采访他什么?或是想知道什么?抱负?胸襟?李白搞政治,轻则社会混乱,人人自危。重则,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李白的见识只是个理想的童话,他认为自己有那个能力,“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连政治形势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况且他高傲的个性能做成官?得罪人太多,显然是不行的!社会积弊太多,以他浪漫主义风格,想一朝清?急则生变,不是他死,就是众多涉及既得利益的官员和大地主大商人的死亡。以李白的头脑,他能把其他人都投进牢狱?就算他想,皇帝恐怕也不会支持他的!我们不能凭个人的主观愿望来期望李白。李白做个天才诗人才是最好的。杜甫可以做国家支柱,但是还要许多辅助,看杜甫个性了,结交权贵。就像张居正,通过太监的帮助,当上内阁首辅,然后改革。权贵们能利用你,你也能利用他们。而要利用他们,首先得同流合污,取得信任。不过杜甫那么一个儒家传统继承者,“仁”似乎太浓了,也有点不适合政治。

⑤ 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提纲怎么写 急需!!谢谢!!

论杜甫诗风,可结合他的生活经历和生活境遇,分析其在特定时期的作品,如困居长安时内期、安史容之乱时期的作品,只有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诗歌作品,才能完整的了解其艺术思想、艺术风格。
我个人认为,应从年代入手,分为几个阶段来论。

⑥ 杜甫传主要提纲思想变化主要作品多谢

《杜甫传》摘自《新唐书》,详细介绍了诗圣杜甫的一生及成就。《新唐书》为北宋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是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⑦ 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提纲怎么写

论杜甫诗风,可结合他的生活经历和生活境遇,分析其在特定时期的作品,如困居长回安时期、安史之乱时答期的作品,只有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诗歌作品,才能完整的了解其艺术思想、艺术风格.
我个人认为,应从年代入手,分为几个阶段来论.

论文提纲怎么写李白.杜甫之比较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啊!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但自唐代以来,人们多喜将他们并论,更有学者对他们的进行比较,以致很多诗评家都卷入了对李杜孰优孰劣的争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虽然学界还存在着李杜优劣论,但人们更喜探讨李杜之间的交谊、李杜诗歌思想和艺术之异同。

一、李杜之交谊和相互影响

本世纪较早探讨李杜交谊的学者是闻一多。他在《杜甫》一文中用饱含感情的笔墨,描述了李杜二人的交往和友谊。如他在写到李杜第一次会面时说:"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四十年代,陈叔渠在《唐代两大诗人的风义感及其他》中也论及李杜之交谊。他认为,"杜甫对于李白,一片怜才之忱,在他的诗中,时时可见";"最奇怪的是,李白对于杜甫,却是很为冷淡","这可见老杜的怜才爱友,一热烈至诚,出于无情的了。"
五十年代,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较为细入地探讨了李杜之间的交谊。他认为,"李白是杜甫生平最倾心的诗人",而其因素又有政治和诗歌两方面。李白与杜甫相会游从的半年中,李白影响杜甫的成分要多一些。他们真无愧于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对于政治的警惕性, 对于现实的敏感,乃是时代真实的镜子。他们的默契也就是现实主义传统的发扬。从诗歌艺术上说,也是李白影响杜甫为多:"杜甫在遇见李白之前,现存约十首的诗中几乎都是五律,可见杜甫早期的作品原是以五律为主的。"而杜甫在遇见李白之后,受到李白七古的影响,后来又"从七古中获得全新的解放,因而又创造了他自己所独有的五古" 。
六十年代,人们对李杜交谊更为关注,出现了好几篇论述李杜之交谊的文章,如郭沫若的《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耿元瑞的《有关李杜交游的几个问题》等。郭文指出,"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像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
七十年代,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进一步阐述了他对李杜交往和友谊的看法。他说:"杜甫十分同情李白,毫无问题。"而"李白虽然年长十一岁,他对于杜甫也有同样深厚的感情。""前人爱以现存诗歌的数量来衡量李杜感情的厚薄,说杜厚于李,而李薄于杜。那真是皮相的见解。"对于相传李白所作的《戏赠杜甫》诗,作者认为,"既非嘲诮""戏赠",也不是后人伪作,"那诗亲切动人,正表明着李白对于杜甫的深厚的关心。"
八十年代以后,仍然有一些学者论及李杜之交往和友谊,如李宽的《杜甫与李白的友谊》、叶嘉莹的《谈李白、杜甫的友谊和天才的寂寞》、王辉斌的《李杜初识时地探索》等。叶嘉莹通过对杜甫《赠李白》一诗的解说,证明李杜相轻之说的决不可信,看出李杜二人于外表的相异之下所蕴含的一份生命与心灵上的相通。王辉斌文则对李杜天宝三载前后的行踪进行考察,认为他们初识的地点不在洛阳而在梁园。

二、对李杜优劣的再讨论

虽然本世纪大部分学者并不热衷于讨论李杜孰优孰劣的问题,但是在一定的时期仍有一些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持扬李抑杜或扬杜抑李的观点。
本世纪上半叶 这一时期,大多学者对历史上的李杜优劣论不以为然。如胡小石在《李杜诗之比较》中就没有对李杜强分高下,而是从李杜二人的创作实际出发对其诗歌艺术之异同一一比较。汪静之在《李杜研究》中也认为,历史上扬李抑杜或扬杜抑李者中能真了解李、杜者不多,"李杜二派的辩论,因为偏倚的嗜好而盲赞瞎谤,都没有说着最重要处"。所以作者从七个方面分析了李杜的相异之处。
而另外一些学者虽然没有明确地持李杜优劣论,但隐隐约约显露出一点抑李扬杜的调子。如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就说,"李白虽然\'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然而我们凡夫俗子钟不免自惭形秽,终觉他歌唱的不是我们的歌唱,他在云雾里嘲笑那瘦诗人杜甫,然而我们终觉得杜甫能了解我们,我们也能了解杜甫。杜甫是我们的诗人,而李白终于是\'天上谪仙人\'而已。"再如李广田在《杜甫的创作态度》中借用宋人罗大经的话表明了自己抑李扬杜的观点 ,还认为:"以诗之纯风格言,李或有胜杜处;以诗之思想内容言,杜实胜李百倍;因任何作品,都不能只凭其风格而伟大。何况所谓风格优越云云,实在也还是一般的偏见,因为归根结蒂,风格仍为思想所决定,一个人如果根本不能接受李白的思想,也就无从欣赏他的风格了。"当然,这种扬杜抑李论是有抗日战争这一特殊的背景的,同时也和论者所持的文学理论观念分不开。同样,傅庚生在《评李杜诗》中也从思想和情思的重要性方面肯定了杜甫,贬低了李白:"若藉着如此的一种客观标准去衡量李、杜二人的诗歌,我们会发现杜甫有八九分的光景了,李白要逊似二三分。"
本世纪下半叶 五六十年代,由于受新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学界在研究古典诗歌时,也就更多地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功用和诗歌作品的现实性或人民性。用这种观点来衡量李杜,就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扬杜抑李论了。然而,当时也有一些学者并未扬此抑彼,而是能够持平,见出李杜二人各自的成就。如苏仲翔的《李杜诗选》就各选李杜诗歌二百余首(共五百余首),合为一编,以见其诗歌实质、风格之异同。作者指出,李白和杜甫,是照耀着唐代乃至整个古典诗坛的两面万古常新的旗帜。他们二人的作品无疑"同样都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和人民性","李白和杜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来说,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的出版,又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文革时期自上而下的扬李抑杜的倾向。据王学泰《二十世纪文化变迁中的杜甫研究》介绍,解放后毛泽东不只一次地说过,他更爱读李白的诗,而且认为李白是千古诗人之冠;江青在审查影片《杜甫》是也曾强调说"主席更喜欢李白的诗",言外之意就是不能再赞扬其他诗人了,尤其是不能赞扬曾与李白并称的杜甫。所以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几乎处处"扬李抑杜",完全改变了他在六十年代初所持的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的看法。
八十年代以后,几乎没有人再在李杜比较时持扬此抑彼的观点了,人们大多对李杜诗歌创作之异同条分缕析。

三、李杜思想、诗歌艺术之比较

八十年代以前 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就有学者对李杜的思想和诗歌艺术进行了比较。如胡小石的《李杜诗之比较》就对李杜诗歌艺术和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比较。再如,汪静之在《李杜研究》中也就思想、性格、艺术、境遇、行为、嗜好、身体等方面对李杜进行了比较。
五十年代,苏仲翔在《李杜诗选·导言》中首先探讨了李杜思想方面的异同。他认为,在对于祖国的爱慕、对于人民的热爱、对于侵略战争的憎恨等三方面,李杜是共同的;至于二人不尽相同而且在诗中比较突出的,则为李多人民自豪感与反抗精神,杜富人道主义与悲天悯人之怀。接着从在诗歌史的地位上说,李杜"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李白是第一个吸取民族优良传统和外来形式,奄有陶谢庾鲍沈宋各家之长,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杜甫则是随着时代进展又把诗歌创作提到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因而赢得\'诗史\'、\'诗圣\'称号的集大成者。"
八十年代以后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对李杜各方面进行比较的成果就越来越多了。在这些成果中,首先值得一提的罗宗强的《李杜论略》。该书从政治思想、生活理想、文学思想、创作方法、艺术风格、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对李杜二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比较,而且精见迭出。
在罗宗强著作同时或之后,学界还出现了一些李杜比较的专题论文,如金启华的《李杜诗论的比较》、袁行霈的《论李杜诗歌的风格和意象》、裴斐的《唐代转折时期的李、杜及其诗歌》、萧瑞锋的《李杜异同论》、苏为群的《李杜山水诗的特色及其异同》、吴光兴的《李杜独尊与八世纪诗歌的价值重估》等。
其中金启华文认为李杜诗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主张吸收风雅骚赋,建安以前各家之作,取精用宏,成就他们的伟大;不同之点主要在于对声律的看法,分道扬镳,各行其是,成就他们各自不同的特色。袁行霈文认为,在建立自己独特的意象群方面,李白和杜甫都是能手。飘逸与沉郁这两种不同的风格,突出地表现在不同的意象群上。李白所创造的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还有奔腾咆哮的黄河、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泻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而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病桔等,"在这些被损害与被遗弃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现了多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思。"作者指出,李杜风格的不同还体现在意象的组合上。李白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疏朗,好象疏体的写意画,三两传神之笔可能胜过满纸的勾画;杜甫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紧密,往往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依据诗中,显得凝重、老成、深沉。李杜意象疏密的不同还表现在诗的章法上:李白的诗章法疏宕,跳跃性强,诗的节律也比较急迫,有一股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杜诗意象之间的脉络相当分明,章法十分严密,节律回旋舒缓,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渗透力。裴斐文则认为,李杜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其个性差异表现在各自选择的从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标准的正统派,立志作贤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与一般士子无异;李白则梦想当策士,献奇策立奇功,一举而致卿相。但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均以悲剧告终。吴光兴认为,李杜生前不受重视,李杜齐名当以其文集行世为限,约在八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或八十年代,"李杜独尊"的构想最初很可能出于"新古文派"。作者还认为,八、九世纪之交至北宋王安石之前,李杜被视为一种共同的审美理想――壮大奇丽;从王安石开始,李杜不同,李为豪放,杜为沉郁。

小结

总之,二十世纪的李白研究无论是生平、思想研究,还是艺术分析、作品整理,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当然在特定的时期内,李白研究也曾因受到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干扰而走过弯路。八十年代以后李白研究虽然突飞猛进,但是选题重复、徒有方法之新而无突破之实的现象日益严重。九十年代,真正有份量、有突破、令人为之一振的论著和论文更是越来越少。然而,由于有本世纪李白研究的所取得的成绩作基础,加上更为扎实的治学精神、更为先进的研究方法、更为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二十一世纪的李白研究必将会出现更为长足的进步。

⑨ 杜甫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的自学提纲怎么写

最近看了一篇人物传记,也是我看过的第一篇由现代人写的人物传记,是由冯至先生写的,名字是《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说的是诗圣杜甫。写的很长,这当然是人物传记的一个特点了。看过之后,对传记主人公杜甫也颇有一番感怀,所以就借品评冯至先生这篇传记的机会感觉一下诗圣杜甫。
冯至先生这篇传记分为三个部分:《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冯先生在文章中开文没有记叙杜甫的“轻松”少年,结尾也没有记叙杜甫的孤苦逝去。而是从杜甫走向“梦想”写到他走向“民间”,也就是记叙他三十五岁之后的人生。《新唐书 艺文志》中有一部分写到了杜甫,还是在他祖父杜审言后面谈到的杜甫。《新唐书》回避了朝政腐败的事情,只是说杜甫早年科举考试失败,一直都没有被任用,而没有实说他是被排挤的。那么根据一些其他古籍中的记载来看,杜甫在三十五岁之前,也就是他来到长安以前是很平常的一个人,在他刚刚弱冠的时候就出了家门到各地去云游,在三十三岁的时候认识了李白。李白对杜甫的影响十分巨大,是李白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感染了杜甫,进而使杜甫对长安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文人所特有的情怀。杜甫很想也如李白那样,入宫为官,这算入仕;又出外云游天涯,这算出仕。中国文人就是这样,既想念入朝辅弼天下,得到诸葛亮那样的“鞠躬尽瘁”,又想是庄子那样的逍遥自若。李白恰巧就表现出了这个样子来,然后就被杜甫所钦慕了。其实李白的人生并不是杜甫想象的那样,其实李白的人生状态也是他个人性格的体现,就是他想得开,或者是想不开了用酒来想得开。反正杜甫就被“害”上了长安,开始了心酸的人生旅途。
冯先生就说杜甫【无论是家庭的儒术传统或是个人的要求都促使他必须在政府里谋得一个工作的地位】,这自然是杜甫本人的有些迫不得已的入仕理由之一。恰恰他入仕的又不是时候,是【政治正显日趋腐化的征象】的时候。他自然没有他祖父杜审言那么幸运,浪荡的性情还会被提拔。可是那么多的好现象都给了杜甫特殊的动力,来闯荡已不一般的朝廷了。初到长安的杜甫很快便被泼了一身冷水,这是必然的结果,所以他也就把豪气收敛了一些。
等到他36岁的时候迎来了第一次机会,就是在747年唐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自然而然的就去参加了,结果没有录上,还是因为李林甫的缘故。冯先生认为这是一场欺骗性的考试,其实玄宗没有骗人,但是就杜甫本人来说确实是受骗了,而且打击也是比较大的。在他37岁的时候其实已经道白人生了,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他写道: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写得很清楚,很明了,道理似乎他也懂了。可是在40岁的时候他还是在延思匦里投入了《进三大赋表》,虽说得到了玄宗的赞赏,结果还是被好事者仍在了一边。三年后他又进赋,结果类同,冯先生就说他已经【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说的很狠。
不久,就是安史之乱,天下进入了动荡时期。杜甫也随着开始了流亡。此时杜甫的心中也添了许多的忧国忧民,但是也不免他个人的可怜。等到肃宗即位后,他觉得希望又来临了,注意,此时他心中的希望已经添加了新的成分,或者是这个成分过去就有,现在更多了,就是国泰民安的希望。我们读杜甫的时候会认为他的遭遇全是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人造成的,比如前面的欺骗性的考试、延思匦的事这些都是他们的问题嘛。“安史”之后,李、杨连带着玄宗都过去了。肃宗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新,这对杜甫来说更加的有意义。虽然杜甫和他的几个好朋友的都封了官,可是,不久就又开始动荡。最终,命运也把他推向了劳苦大众之间,同时成就了他的诗风和地位,就是在他47岁的时候。
冯先生说杜甫【不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官吏】,这话说的没错。经历了那么多,他不得不谨慎的做官,所以他也开始觉得自己所追求的这个时期是不是真的自在,是不是真的还是自己想要的。接着冯先生就说【担心他六七年来开辟的诗的国土会断送在左拾遗的职位上。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这话说的很值得回味,虽说杜甫此时有些不自在,有些怀疑,但是他仍旧留恋,他需要平安,他需要在平和中休息,好好的休息。即使是因此成就不了“诗圣”了,但那时身外物啊!个人来说怎么能为了入民间而幸而变故呢?当然冯先生和大家一样,是作为一个观众来希望杜甫的,希望他找到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假活在宫中。【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
房琯倒台后,杜甫就自然而然的来到了民间。这阶段也是杜甫人生中最”精彩“的时候,最”真实“的时候,我也不消如何的说。
在杜甫的人生中呢,我仅仅总结了两个矛盾,第一个矛盾是出仕与入仕的矛盾,在前面我也说过了,这是中国文人的一个共有的心理矛盾。第二个矛盾就是他忧国与忧民的矛盾,有人会说忧国和忧民怎么会有矛盾呢?在乱世(这里包括统一的王朝昏庸的中央),忧国和忧民就存在着矛盾,因为朝廷和人民的已经形成对立了,对不对。冯先生也说【杜甫看见人民受了这么多统治者给予他们的灾害,但因为胡人的势力又膨胀了,为国家着想,他都按照个别的情况来鼓励他们、安慰他们。】又矛盾的人过日子是很累的,何况他还有两个矛盾。纵观杜甫一生,或许他没有什么高明的治国方略,不会成为名相,没有民间生活和坎坷人生也不会在文学上大成功,所以说他不见得是一个成功的人。但他追求的,在后半生中也不是怎么样的成功,而是安定。那么后人呢看重的还是“诗圣”,而不是从他本身的角度去看。包括屈原在内,恐怕他们都不是想要成为什么“诗祖”、“诗圣”,是被形势、被生活逼成了“诗祖”、“诗圣”!
公元七百七十年,杜甫五十九岁了,一个人死在了舟中。和李白一样都死在了水上,不同的地方,也就是他们真正的不同之处了。

⑩ 我需要《我离杜甫很近》的作文题纲,500字,只要提纲就行,稍微详细一点,哪位大神帮帮忙

你就像是那冰冷的北极星,以你那孤独而深刻的情怀给了中国诗坛三千繁华一个梦,给了中国历史一个记号。

你注定是要孤独的。在那万方多难的时代,你注定要以你坚韧的灵魂,苦苦寻觅那与你同承一息的微小天地,一如北极星那延伸到缥缈星际的固执。你纵使无法改变
冰冷,但却毫不吝惜的向世人洒下温暖光明,就这样一路润及,救赎着万千悲苦却炽热的心灵,给我的心深深刻下两个字——真诚。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清两行文字,是你情真意切的呼唤。妻儿殷殷的守候,那是你悲惨境遇中唯一能聊以慰藉的梦境。“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
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颠沛流离中,面对儿女的期盼,你更是一心惭愧。你悲这世道的不公,你被自己的怀才不遇,你更悲的是不能给儿女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份
完整的父爱。作为一个父亲,你让我看到了真挚的你,一个温暖博爱的杜甫。

贞观的繁华已消然褪去,那赤裸的凋敝与凄惨怎能逃过那济世为怀的笔锋。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由那羌村行,我读出了你沧桑的悲愤,读出了你悲天悯人的无奈,我似是感到
你沉郁的血液,纵然在铮铮呐喊,却苦于人微言轻,力不从心而痛苦挣扎着,唯有寄托于诗,让后人来分担你的遗憾。更有那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让我们知道,你的孤独不在于自己,而是孤独天下有志之士,孤独那份与你相生的济世为怀,矢志不渝。在你那忠诚而深沉的文字中,
我只有默默钦叹,用我这微薄的文字来读你的冰山一角。

盛唐错过了你的年华,那国破家亡的时代自然是承载不了你才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你以决绝的悲愤携卷着国仇家恨,将苦难的笙歌奏响在破碎的山河大地,响彻你的执着,你的执着的爱国
之情,我原是不懂,只笑你固执,却不知那是你骨子里根深蒂固的羁绊,早将这情感深入血液,纵使这个国家抛弃了你,悲苦了你,你仍无悔地爱着他,那其实我这
狭促的眼光所能看到的,你的无私,热诚。

看你那裹满沧桑的宽厚布衣,看你那清清冷冷的身影,看你那沉郁顿挫诗篇,看你那真诚高尚的情操,杜甫,我只想对你说,你的时代留在我心中。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