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提纲
Ⅰ 六十一难 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
意思是看一眼就复知道你有什么病制的,就跟神仙一样,很厉害;听你声音就知道你有什么病的,就跟圣人一样,也跟厉害;需要问,才能把病问出了的,就说明这医生很有工夫;需要切脉把病瞧出来的,说这医生也是很巧妙的。
出自——战国时期扁鹊《难经》第六十一难。
原文: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是观察病人的发育情况、面色、舌苔、表情等;闻是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口臭、体臭等气味;问是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切是用手诊脉或按腹部有没有痞块。叫做四诊。
(1)舌诊提纲扩展阅读:
简单来说,望诊包括一般望诊和舌诊两部分内容,一般望诊又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态望五官等,舌诊包括望舌质望舌苔。望诊首先是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如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称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轻浅的表现。
如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称为无神,表示病情较重。通过望神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和预後,做一个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Ⅱ 有人可以解释 “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络脉系于舌旁,肝脉循阴器络于舌本,肾之津液出于舌端“ 吗
舌为心窍,
<<灵枢脉度》亦云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能知五味矣。
《灵枢。经脉》内说 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容,散舌下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世医得效方。舌之病能》说 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络脉系于舌旁,肝脉循阴器,络于舌本,肾之津液出于舌端,分布五脏,心实主之。 又《灵枢。经筋》曰 足太阳之筋, 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 手少阳之筋, 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人体内在脏腑皆通过经脉直接或间接与舌相连,脏腑精气上荣于舌,而脏腑病变亦反映于舌.
杨云峰在《临证验舌法》 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根系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 此即中医望舌以诊全身脏腑病变的原理之所在。故此《望舌遵经。望舌诊法提纲》指出 心者生之本,形之君,至虚至灵,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其窍开于舌,其经通于舌,舌者心之外候,是以望舌可测其脏腑经络、寒热虚实也
这两句话是有不完全相符的地方,不要呆板去理解。
Ⅲ 中医和西医的差别,在线等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医学常识的通俗简单介绍) 西医的理论基础是西医人体解剖学说的”八大系统”.八大系统包括: 1.运动系统:主要介绍骨学,有骨的形态(分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骨的构造(骨主要由骨质,骨髓和骨膜构成),全身骨有206块,分颅骨23块(包括脑颅骨8块,面颅骨15块),躯干骨51块(包括椎骨总26块,分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1块,尾椎1块.胸骨1块.肋骨共12对肋骨和肋软骨构成,),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还有6块听骨.)骨的连接(包括七个主要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运动方式,易损情况).骨胳肌的构造和形态,功能作用. 2.消化系统: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胰,胃腺肠腺. 3.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主支气管和肺. 4.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其基本功能是排出机体中的代谢产物,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由循环系统运到肾,在肾内形成尿,经输尿管运到膀胱暂时储存,最后经尿道排出体外. 5.生殖系统,包括男性生殖器和女性生殖器.男性生殖器分睾丸,附睾,输精管,***管,前列腺,精囊腺,阴囊和阴茎.女性生殖器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和女阴. 6.循环系统,是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可分为心血管系和淋巴系两个部分.心血管系由心脏,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其中循环流动着血液.淋巴系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散在的淋巴组织组成,在淋巴系的管道内流动着的液体是淋巴.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循环系担负着重要的生理功能.消化管吸收的营养物质,肺吸入的氧气,通过循环系输送到全身各器官,各组织各细胞,同时将各器官各组织各细胞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分别运送到肺,肾或皮肤等腰三角形各器官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人体新新陈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理论与中医基础理论是相同的)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借循环送到相应的器官而调节其生理功能.此外,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还能产生淋巴细胞,过滤淋巴并参与机体免疫反应.附:胸腺,它是淋巴组织器官,但兼有内分泌功能,胸腺主要分泌胸腺素,参与细胞免疫功能. 7.内分泌系统,有内分泌器官如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内分泌细胞团如胰岛,睾丸内的间质细胞,卵巢内的卵巢细胞和黄体细胞.内分泌器官分泌的物质为"激素",激素直接通过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运到全身组织,器官,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等. 8.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在人体各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它既能协调人体各系统的活动,维持内部环境的恒定,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又能通过各种感受器接受外界刺激,并作出反应,使人体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它包括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 西医的诊断手段有医生的”问”加各种化验和机器检查辅助,以找出病因.它的优势是可以把身体各部位的各种病态或损坏情况再现出来,一目了然,这是很先进的.当然医生的经验和技术也是很重要的,否则光凭图象资料这种诊断误差也是很大的.因为机器设备的优劣和操纵者对图象资料的处理也是很关健的. 西医的治病原则明显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非常有针对性。不过有一点容易让人接受的是,并且强于中医的是,对于器质性病变的组织和器官进行手术.把它们部分或全部切除或进行更换.效果明显和痊愈时间也短. 西药因是单纯地治疗。所以西药的基础可以概括为"三素一液",就是抗生素,维生素,激素,和输液(吊5%生理盐水打点滴或5%生理盐水加5%或10%葡萄糖),西药准确的说,其名称应该说是“化学药”,它的副作用是有目共睹,西药对肝肾的损害是不可逆转、不可预防的.药品中所说的负作用是不是中毒?负作用的累积是不是会使人丧失生命?学生物,学化学的人应该清楚的。从这里也可以断定,西药绝对没有调理补益身体健康的功能。 西药还有一个优势是使用方便,病人到医务室打针,拿药吃,过程简单.病人没有什么要自己去做的事情.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包括: 1."藏象学说",是人体互为表里的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三焦、膀胱、胆、小肠)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在五脏中,在中医里“肾”的功能作用与西医中的“肾”的作用是相差很大的,可以说有天壤之别。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肾”, 不是我们口中常说即西医说的“肾”,它所具有的功能非常多.基本上和西医所说的八大系统都有一些联系. 中医所说的“肾”是中医理论中所说的五脏之一的“肾”,它管的身体机能可就多了,1、“肾”促进生殖繁衍;2、“肾”促进生长发育;3、“肾”参与血液生成;4、“肾”抵御外邪侵袭;5、“肾”主水液,是负责调节人休水液代谢平衡的中心环节;6、“肾主纳气”还有调节呼吸作用;7、“肾主骨”还管着骨和髓;8、“肾其华在发”还管着头发呢;9、“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还管着耳朵和大小便哟。所以说中医的补肾其实就在于在滋补人的生命的根本. 2."阴阳五行" 中医中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是由“阴阳”所组成,在介绍人体的病理变化时说,“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最终会导致阴阳两虚” 中医学认为"阴胜则(得)阳病,阳胜则(得)阴病,阳(病)胜则(表现)热,阴胜则(表现)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治病时采取的是:寒(病)则热(药)治,热(病)则寒(药)治 。中医的治疗调理是为了达到“阴平阳秘”理想境界,即阴气平顺阳气因守,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其相对平衡,平衡就是健康。 五行是说金水木火土各代表肺,肾,肝,心,脾,中的一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肺生肾、肺为肾之母,肾为肺之子,肾生肝、肾为肝之母;肝生心、肝为心之母;心生脾、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母强子强,母弱子弱,母病及子,子病犯母使母也弱;病理进行如,子脏如先出现病态,病邪从子脏传入母脏,然后再出现母脏的病态;具体实例,如心火亢盛而到肝炎炽盛。母脏子脏之间可相互辅助或相互损害,还有它们之间如何相生、相畏、相克、反克及保持平衡等.这是一个玄奥神秘的理论。但用得正确,有时按照这规律去治病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 3、"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医“气”这个概念在西医是没有的。气即“真气”,它充养 全身,是人生命的基础。 4."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特有的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从西医的人体解剖上则不能体现出来,于是就有人攻击说这是伪科学)前些年北京已有教授用现代科技物理学证明了经络的存在和可信性也得到了世界医学界的认可.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还是没有人能说清楚西医中的“血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与中医的《经络系统》有什么关联”,谁也说不清,而经络在人体解剖中确实看不见它的物质存在,这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神秘所在。虽然有些学生物的人想来解释或攻击中医的理论,但他们同样没有令人可信服的理由和理论基础以及相应的实践操作,有的只是推论,只是文人之间的攻击文字,而不是详尽的学术讨论和理解。这更说明传统文化的魅力啊。 5.除此还有"病因学说""病机学说". 有一个问题真是非夷所思.在两千多年以前,没有解剖作为基础,硬是把人体的结构进行了划分和总结,还创造了以这个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一套用药原则.虽然在现在看来,有一些说法要进行一些修改,但它的绝大部分还是得到实践的检验结果的证实和支持.这才是泱泱大国传统文化的灿烂光辉.我们今人为什么不发精力去完善,使之更加完美? 传统中医诊断(在现阶段表现得比较简单)讲究望、闻、问、切,来诊断各类疾病.望人的神气,望人皮肤颜色和光泽,望形体的强弱和外形变化,望姿态,望头面部,望舌.闻是闻声,了解呼吸,语言,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声音高低,强弱,清浊等.问.所有的医生都会问患者来看病的原因.最后是切,切是切脉,这是一个最有技巧的技术活.名医可从人的脉搏情况就知道患者有什么问题,需要怎么调理治疗.现在的中医学院已没有好的教师来教学生学切脉了,有的只是照本宣科,非常的遗憾,这个传统文化的精华可能就要失传了. 中医的治病原则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组织,器官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并且通过精,气,神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通俗的说,人体是一部非常精密的机器,而这部机器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全自动化的,缺一不能算是完美,损一则会引起连锁反应,直至全面崩溃不可收拾.这与西医的头痛治头、脚痛治脚有着天壤之别哟。 中医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所在.从疾病的表面现象----症状,分析出它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所产生的"证候","证候"反映了疾病的病理变化的本质.中医治病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区别.相同的证,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用基本不同的治法,也有说"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这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说白话,就是说,在开处方时,相同的病可用不同的药、不同的方法来治疗,不同的病可用相同的药或相同的方法来治疗。中医看病的”证”,这一点对于普通老百姓也真是不好理解,因为它不如听得多的”某某病”来得顺耳. 中医用的药是叫中药(包括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中药饮片是做汤药用的),可是有几千年历史了,这些中药都是一代一代人的经验的结晶和积累.这是宝贵的财富.更主要的是,中药饮片,中药汤药基本上是没有副作用的.可以长期放心和服用.当然中草药中也有一些是有毒或有小毒的,它们配在处方药中也是有毒的,这些有毒的中草药在各类中医药书中都已经明确标明了和有服用警示的,如果明知有毒一意孤行硬要去尝试,这就是个人负责的范畴了。(顺便告诉人们一点小秘密,江湖郎中和乡下的土医生最喜欢用毒药,他们卖的中药可就有毒了.例如,止痛外用药喜欢用草乌川乌,内服药喜欢用制草乌,天仙籽,天仙藤,三钱三,元胡,因为这些药止痛的效果显著,但副作用也是很大的。他们的做法有点象某些西药,只顾有效而不管其它,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象氯霉素,它的抗炎抗菌作用是最强的,但它的负作用也是最大的,它很可能破坏人体的造血功能,相对它的抗炎抗菌作用怎么评价?孰是孰非呢???) 所以说中药的优势是西药不能比的,特别是中药补益药这一块,我们要抓住这个优势,抓住机遇把这块市场做大做强. 有趣的是当西医治不好的疑难杂症,病人就会自动转向进行中医药治疗.这一点在农村尤其突出.有许多的病例就是在西医药无效的情说下用中医药治疗好了. 我们也从众多的实例中知道,对于肾结石用西医的碎石机进行治疗产生了很多很多的极其严重的后遗症,有些过了一段时间后,连续几年都要到医院去做消除碎石后遗症手术的手术.其痛苦和经济上的损失真是有苦说不出啊. "中医理论讲究的就是人体内各个器官的协调平衡,强调整体,在调理平衡中去除病因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一味中药又不单纯是对一种病症有效而是可以对多种症状一起治疗,而一个多味药的复方处方,其功效就更好了。所以我要说中医理论对于人的养生,维护人的健康是最科学最先进的最有效的.中药是我国人民养生护生,保持身体健康状况的首选。
Ⅳ 舌为心之外候是什么意思
舌为心窍,亦称心开窍于舌,是指舌的变化与心的功能关系密切,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及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窍“穴也,空也”(《说文》),即孔窍、苗窍。五脏主五官,是指五脏的功能活动与人体的感觉有关。人体面部五官七窍,其中目、鼻、耳、口皆为孔窍,为人体的感觉器官,分别为肝、肺、肾、脾所主,而与人体视觉、嗅觉、听觉、味觉有关。舌为口腔中的主要器官,是有许多横纹肌组成的一个肌性器官。其虽非孔窍而中医学亦称之为心之窍,其理有四:其一,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互联系,《灵枢。经脉》说“手少阴之别……,循经入心中,系舌本”。其二,心主血脉,而舌体血管丰富,外无表皮覆盖,故舌色较面部更能灵敏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其三,舌粘膜上分布有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在乳头之间有许多“味蕾”,因而舌具有感受味觉功能。心主血脉,心之气血通过经脉上荣于舌,使之发挥鉴别五味作用。因此,舌虽非孔窍,因其与感觉有关,故与其他四窍归四脏一样,将舌归为心之官窍。如《千金要方》曰:“舌者心之官,故心气通于舌。”《灵枢。脉度》亦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能知五味矣。”其四,舌与言语、声音有关,如《灵枢。忧恚无言》说:“舌者,音声之机也。”舌体运动及语言表达功能依赖心神以统领,而语言功能则能反映心主神志功能正常与否。
综上所述,舌与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心的主血、藏神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柔软,运动灵活,语言流利,味觉正常。在病理上,若心有病变,亦可从舌反映出来。如心阳不足,可见舌质淡白胖嫩;心阴亏虚,则舌质红绛瘦小;心血不足,则舌白薄瘦;心火上炎,则舌红生疮,或见木舌、重舌;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心主神志功能失常,可见舌卷、舌强、语蹇,或失语等症,如《灵枢。五阅五使》说:“舌者,心之官也。……心病者,舌卷短。”明代章潢在《图书编》中说:“舌为心之苗,心气通则舌知五味;心病则舌焦卷而短,不知五味矣。”由于心与舌之间在生理上病理密切相关,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主脉……,在窍为舌。”杨云峰在《临证验舌法》中说:“舌者,心之苗也。”
应当指出,舌除与心关系密切外,其与脾、肾、肝等脏亦有联系。如《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世医得效方。舌之病能》说:“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络脉系于舌旁,肝脉循阴器,络于舌本,肾之津液出于舌端,分布五脏,心实主之。”又《灵枢。经筋》曰:“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可见,人体内在脏腑皆通过经脉直接或间接与舌相连,脏腑精气上荣于舌,而脏腑病变亦反映于舌。故此望舌不仅可以察知心脏气血的盛衰,而且可推知其他脏腑的病变。正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所说:“舌为心之苗,而居口中,脏腑之气,发现于口者,多着于舌,故察舌可以诊知脏腑诸病。”杨云峰在《临证验舌法》亦云:“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根系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此即中医望舌以诊全身脏腑病变的原理之所在。故此《望舌遵经。望舌诊法提纲》指出:“心者生之本,形之君,至虚至灵,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其窍开于舌,其经通于舌,舌者心之外候,是以望舌可测其脏腑经络、寒热虚实也。”
Ⅳ 请教关于舌苔的问题
正常的苔象是薄白的,舌色微红润.
简单的说,黄苔为火.白苔为寒,腻苔为湿.苔干为燥.无苔为少胃气.
证治准绳·察舌》:凡舌上胎白而滑者,表有寒也,又曰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也。胎黄而燥渴者,热盛也。胎黑而燥渴者,热盛而亢极也。若不燥渴,舌上黑胎而滑者,为寒为阴也。舌卷而焦,黑而燥者,阳毒热极也。舌青而胎滑者,阴毒冷极也。凡舌肿胀,舌上燥裂,舌生芒刺,皆热甚也。
《望诊遵经·望舌诊法提纲》:舌常有胎也,无苔者虚也。胎垢薄者,形气不足;胎垢厚者,病气有余。白胎者病在表;黄胎者病在里;灰黑胎者,病在少阴。胎色由白而黄,由黄而黑者,病日进;胎色由黑而黄,由黄而白者,病日退。
《形色外诊简摩·苔质辨证法》:苔之有根者,其薄苔必均匀铺开,紧贴舌面之上;其厚苔必四周有薄苔辅之,亦紧贴舌上,似从舌里生出,方为有根。若厚苔一片,四周洁净如截,颇似别以一物涂在舌上,不是舌上所自生者,是无根也。此必久病,先有胃气而生苔,继乃胃气告匮,不能接生新苔,而旧苔仅浮于舌面,不能与舌中之气相通,即胃肾之气不能上朝以通于舌也。
《察舌辨症新法》:苔之真退、真化,与驳去、骤退,有大分别。真退必由化而退,何谓退?因苔由厚而渐薄,由板而生孔,由密而渐疏,由有而渐无,由舌根外达至舌尖,由尖而渐变疏薄,由退而复生新苔,此皆凶兆。若骤然退去,不复生新苔,或如驳去,斑斑驳驳,存留如豆腐屑铺舌上,东一点,西一点,散离而不连续,皆逆象也。皆因误用攻伐消导之剂,或误表之故,胃气胃汁,俱被伤残,故有此候。
《通俗伤寒论》:凡舌苔糙者多秽浊,粘者多痰涎,固已。惟厚腻与厚腐,尤宜明辨。厚腻者多食积,亦有湿滞。……若厚腐虽多由胃液腐败,然有脓腐霉腐之别:如舌上生脓腐苔,白带淡红,粘厚如疮中之脓,凡内痈最多此证。肺痈、肠痈多白腐苔;胃痈多黄腐苔;肝痈、腰痈多紫黑腐苔;下疳结毒仍多白腐苔。若霉腐苔,满舌生白衣如霉苔,或生糜点如饭子样,……多见于湿温、温毒、伏暑、赤痢、梅毒、疳积等证。
Ⅵ “望而知之谓之神”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通过察望病人的表现就能知道病情病因,(这样的人)可以称作神仙了版。
出自《六十一难》权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这是中医看病的四种形式之一,望闻问切,光观望(指气色)就能得知患者症结所在。
具体来讲中医四法分别是指通过观一个人的气色就知道其症结所在的大夫称之为神;
通过听患者的呼吸、气味就知道其症结所在的大夫称之为圣;
通过对患者进行症问询而知其症结所在的大夫称之为工;
通过把脉才知患者症结所在的大夫只能称之为巧匠了。
(6)舌诊提纲扩展阅读
望诊包括一般望诊和舌诊两部分内容,一般望诊又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态望五官等,舌诊包括望舌质望舌苔。望诊首先是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如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称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轻浅的表现。
如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称为无神,表示病情较重。通过望神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和预後,做一个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Ⅶ 你好,我们学临床医学的,请问中医特长师考些什么内容
国家规定的中医学相关专业(中专、大专、本科)可以直接凭学历考取医师资格证书外,非中医学专业的人员只能走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一年后再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
考核内容
1、第一站中医基本操作
中医四诊操作
中医舌象识别
四诊操作
针灸推拿操作;常见急症针灸技术操作
中医独特诊疗技术操作
2.中医临床答辩
中医,中药,方剂基本知识以及中医独特诊疗技术和临床应用水平
1、考核的方法分为实际操作和答辩两种方式
实际操作:使用器具在模型人上操作
(1)操作内容有:针灸刺法、灸法,经络点穴,拔罐技术,攻女咅质、舌苔或咅形识别。
(2) 点穴要求掌握''大纲”内的54个穴位为重点。
(3)舌诊要求考生随机抽取舌象图片题卡一份,采用中医术语对舌质、舌苔或舌形进行临床诊断的阐述。
例:舌红苔黄,主热证。
2、答辩
答辩内容根据“大纲”要求涵盖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以及临床各科疾病的诊疗知识。
(1)中基
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理论以及治则治法原理。
举例:
五行制化的含义及规律?
何谓攻补兼施?
如何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其常用治法有哪些?
什么是正治?
肺气宣发与肺气肃降的生理作用有何不同?
(2)中诊
包括望、闻、问、切、按五诊,以及八纲、病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运用。
举例
什么是神?
咳后有鸡鸣样回声见于什么病?咳声如犬吠见于什么病?
常色的概念是什么?表现特点是什么?
结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什么是同病异治?
(3)中药
包括常用中药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基本知识。
举例
请例举2味善解药、食中毒的中药名。古人常用何药治疗梅毒?
请判断天花粉和蒲黄均以花粉入药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寒凉药与温热药分别有什么作用?
僵蚕、白附子、川茸各宜治疗何种病证的头痛?
归经的含义是什么?对临床用药有何指导意义?
(4)方剂
包括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组方原则、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请简述“臣药”的含义?
简述乌梅丸、大承气汤、四逆汤、四逆散
各治何种类型之厥证?
试述健脾丸的功用、主治和辨证要点?
银翘散和桑菊饮的组成有什么异同?
试述半夏白术天麻汤的药物组成。
(5)临床各科疾病的诊疗知识
包括“大纲”内要求的32种各科常见疾病的诊疗知识。
2、对指导老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掌握水平及应用能力
答题要点:
(1) 简述指导老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
(2) 临床中如何应用指导老师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
3、常见急症针灸技术操作
考核内容包括“大纲”内要求的对晕厥、虚脱、抽搐、痛经、内脏绞痛、牙痛、高热等急症的针灸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