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素材 » 祭祀论文

祭祀论文

发布时间: 2021-03-30 00:18:58

㈠ 祭祀李白的文章。

白居易《李白墓》: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㈡ 怎样写祭祀文章

祭祀不需要写文章,祭祀就是祭祀,一种礼仪的行为,你的问题就象军人敬礼时怎样写敬礼文章一样滑稽!

㈢ 中国古代传统祭祀活动是否提倡 论文1500字的求原创

祭祀是指祭神、祭祖,根据宗教或者社会习俗的要求进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系列行动或仪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的法则详细记载于儒教圣经《周礼》、《礼记》中,并有《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经书进行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是祭祖日。祭祖也是汉人宣告自己为炎黄子孙最直接的方式。

㈣ 论文祭祀文化应该写哪些内容

祭祀者的业绩、地位和你们对他的崇敬。

㈤ 关于过年节日祭祀论文的文献

同学,这份设计我给你

㈥ 求祭祀文章一篇

一,祭先生文
一般由主持人代读:
<这篇祭文系编者为其好友所作>
数年交往情谊深,惊闻噩耗泪满襟.
天寒地冻神志凝,赤心一片祭忠魂.
逝者乘风驾鹤去,幸存苟安道古今.
灵堂肃穆音容在,泪糊双眼读祭文.
下面宣读<<祭先生文>>,孝男孝女下跪!!
< >先生于< >年农历< >月初< >.初患脑血栓后转肺心病,因心脏衰竭,医治无效,于是年农历< >月< >日< >时整于世长辞,享年< >岁.
若冰是先生取的笔名.这笔名,寓意深刻,意念久远.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纯洁无瑕,碧透如玉.冰,傲霜斗雪,宁折不弯,无媚无俗,正气凛然.先生取名冰,以冰撰文,见诸报端.这表明,先生敢于面对人间沧桑,识破世态炎凉,人间冷暖.玉壶之中,蕴冰心一片.
先生是一位教书匠,真可谓匠心独具,明眸慧眼.从教39年,培养的学生争艳,桃李满园.可以说,桃李不言,下自成溪,你的弟子有口皆碑,誉意久远.
先生写一手好字,那字迹苍劲有力,出手不凡.记得那一年,先生把郑板桥的一句名言,狼毫粗犷,一笔狂草,挂在堂屋东山.客人进屋,仰视条幅,浮想联篇."难得糊涂",糊涂难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这人生哲理,您体会得淋漓尽致,更是兴趣盎然.
先生琴棋书画,志趣广泛,兰排乒,也很健玩.您常说:"琴韵书声,画起云烟德艺双馨,刀笔永健,赏心悦目,快乐无限."您还说:"地球是圆的,球场是玩的,输赢是暂时的,友谊是永远的."正是由于您的熏陶,您教出的学生,都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不少的弟子,现已成为栋梁骨干.先生爱喝酒,爱抽烟,爱猜枚,爱划拳.还好当酒司令,又好把酒场串.后来,我们体会到,这不是毛病,这是优点.这是因为,酒场短暂,情意无限.乐在其中,珍惜时间,相聚一时,友谊永远.正是先生交往广泛,每次谈及先生,大家肃然起敬,褒奖不断.
先生办事热情,有求必应,从不推脱委婉.为他人办事一件又一件.可办自己的事,都是既简单,又肤浅.我们还知道先生几次去北京,都是为了别人奔波颠连,助人成名,为他人做嫁衣衫.可自己的事,常常被搁一边.先生常说:"别人托咱办事是信任咱,应尽心尽力,不厌其烦."先生这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说是伟大,但又很平凡,说是侠肝义胆,但又赤诚相见.这人格,这情操,怎不让人歌颂,褒奖,怀念?
先生一生养育了三个儿子,俱已成家立业.先生投入真情无比,倾注的爱心无限.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还收养了一个女儿,视养女如亲生一般.先生深明大义,支持女儿和亲人相见,让养女骨肉团圆.现在儿女们都很争气,各自都找到了人生的坐标点.小日子红红火火,小康之家,幸福美满.人说道,世间只有骨肉的情谊最重,以我看,这养育之恩,重于泰山.
先生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恩恩怨怨."文革"中,因家庭出身受过冲击,挨过批判.可您从容面对,处之泰然.此间,您还教育子女,努力学习,不受干扰,别受牵连.多点理解,少点埋怨.堂堂正正,摒弃一切私心杂念,一定要扬起生活的风帆.
先生心底无私,大度翩翩.您常说:"对已要严,对人要宽,以和为贵,能忍自安;少讲享受,多做贡献,刻苦勤奋,勇挑重担;尽心尽力,克勤克俭,公正廉洁,一尘不染;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保持晚节,防微杜渐......"先生的哲理犹如刀凿笔刻,隽永突显.先生啊,您匆匆离去,未给儿女留下更多家产,但您留下这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鼓舞我们上进的力量源泉!
光阴荏苒,先生退休转眼十又三年.按理应该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教了一辈子的书,本应清闲清闲.儿女绕膝,老妇相伴,四世同堂,热闹非凡.闲暇无事,游游转转,当个八贤<闲>王,岂不赛过神仙?您的儿女们,挤点空闲,找点时间,带上孩子,常回家看看.不料五年前,先生患上脑血栓,经过精心治疗,病体略有好转.只是腿脚有此不便.入冬添了肺心病,心脏病,心脏衰竭,功能衰减,住进了医院.先生病魔缠身,风烛残年,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我们深知,儿女孝敬,搬来氧气罐,吊上棉风帘,买来好药品,燃起积火炭.儿女们轮流值班,守候在床前.儿女们舍得用药,舍得花钱.可先生还是决别了亲人,仙逝归天,离开人寰.这真是:
高山流水水潺潺,知音品琴琴断弦.
长江焉有回头浪,儿女梦中盼团圆.
先生啊!您匆匆离去,走得安然,在您病重之时,您的知已好友,分别和您见了面,最后一次聆听您的箴言.您的亲戚,也陆续赶来探望.您的未竟事业儿女们尽力去办.您的晚辈们,正披麻带孝,昏迷苫席,长跪在灵前.您的儿女们向您郑重承诺,您撇下的老娘亲,儿女们一定要精心伺候,事事遂老人心愿.让她老人家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倒松.大家决心,要向世人交出一份和睦,和谐,温存,孝顺的答卷!
先生仙逝,令人叹息扼腕.
呜呼,哀哉!孝男孝女请起.

㈦ 论文 日本祭祀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从时间上来说,可以写不同时期相似的祭祀的对比,祭祀的变迁;从具体来说,可以写比如说同是秋天的祭祀,不同地区有什么区别和相似的地方;从国度来说,可以写某个中国和日本共有的祭祀,在两个国度有什么区别和相似,在历史的变化中祭祀本身有什么变迁。

㈧ 殡葬祭祀方面的论文

壹、绪论
殡葬礼仪是每个人一生中必会经历多次的重大仪式,然而民间殡葬仪式经常随地区人民不同信仰之习俗而相当混乱,各种宗教也因信仰差异而制定出不同的殡葬仪式,加上历代因循繁复的各种礼仪,使社会大众极度缺乏殡葬知识(包括死亡观念),造成家属无一定规距可依,丧葬过程大都被殡葬业者所掌控,加上长期以来政府对国内殡葬业者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殡葬业者素质不一,产生丧家与业者间不少纠纷问题。
台湾省教育厅於八十七学年度在小学课程中推出「生命教育」;南华大学也设立生死学研究所,规划有殡葬管理教学内容,更举办多次殡葬管理研习班;中山大学、辅仁大学、台北护理学院等不少大学的通识课程也列入生死学或生命教育课程;凡此种种均显示出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及生死学,已被台湾教育界及社会大众所重视。可见人们已从经济需求及物质生活之提高,渐次了解到死亡相关问题,因此殡葬礼仪之精神性、社会性与宗教性探索,对每个人的生命观之提升有重大的意义。
美国大学已有殡葬教育,他们在基督教信仰下,发展出一套极为隆重简单且兼顾尊重生命之殡葬仪式。据内政部统计国内殡葬业市场一年达八百多亿(从死亡到安葬过程,含葬仪、墓地、灵骨塔、法会、饮食业等等),如此庞大市场竟然毫无管理办法,任令殡葬相关业者随兴或视丧家贫富状况而处理,而在中南部有时会有五子哭墓、电子花车等相当突兀的场面在殡葬场合中出现,实有改革的必要。(注一)
一般人总认为要改革殡葬礼仪应该极为困难,除了民间习俗所囿的不少观念外,老一辈人士也有其根深蒂固想法(虽然不一定正确),因此一般人认为无法立即改革。然而我们详细研究东西方死亡文化观念的差异,不同宗教的丧礼处理方式,不同民族的丧葬形式差异,以及三千年来历代的殡葬仪式变迁,就可以体会出殡葬的厚薄处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各朝皇帝之喜好与是否长治久安而经常在改变。
近年台北市政府用心推动殡葬改革,(注二)在所属殡葬管理处获推荐核发ISO-9002证书之后,推动殡葬改革的脚步愈加快速,并且在八十九年十月卅一日又推出试办「示范礼堂」的措施,以「美化治丧环境、提倡简葬、减少民众治丧花费、彻底改革殡葬文化」为号召,令人耳目一新。另外深圳龙岗镇推行殡葬改革,成效辉煌,可见殡葬礼仪改革并非困难重重,也非一定要依民间习俗办理不可变更,完全视中央主管机关是否有殡葬改革之决心,以及各县市政府能否贯彻而已。
本论文认为要改革殡葬仪式并不困难,但必须长期从教育及宣导上著手、从根本做起,光是简化殡葬仪式是不够的,应该包括:深入灌输「厚养薄葬」的伦理、具体落实「捐赠遗体」的行为、积极推行「爱心追思」的仪式、尽速提倡「树葬海葬」的礼仪等,方能成功推行殡葬改革。

贰、丧葬礼仪的社会与文化意义
丧葬礼仪是中华文化中的人生四大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之一,也是古今中外各民族都相当重视的礼仪。中国的丧葬礼仪自周代以来历代均有改革而且繁简仪式也有所不同,但是长久以来中原均以汉族为代表,其基本观念也始终未曾动摇,台湾殡葬习俗也延续了汉民族文化,内容极为丰富与多样,而且也极为复杂与多元,并且夹杂著各种价值系统的世俗化与变革化,很难厘清其真正的文化本质。(注三)
由《白虎通义.崩薨》:「丧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不直言死,称丧者何?为孝子之心不忍言也。」可知,「丧」字原是亡而不见,后被转义代替「死」字,指孝子不忍心道出自己父母已死了,改用丧字。而丧礼是指人们在丧事活动中所遵守的定型的行为规范。狭义上,仅指丧事操办中的行为及语言规范,即人们所指的殡葬礼仪。广义上,则还包括葬式、谧法、陵墓、庙、碑铭、祭祀、神道摆设、陪葬物等规定。(注四)
若深入探究殡丧礼仪的设计,可以看出完全是生者所单方面制定的社会礼仪与行为规范,一切是生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以及期望的方式来设计的。大陆学者王夫之研究殡葬文化,认为丧礼的原始心理根据是「灵魂不死」,或说「死者仍然活著」,并由此对死者所产生的既「怕」又「爱」的双重感情。
这一种复杂的双重感情源於先民们对死亡的认识和对尸体的体验:亲人去世了,面对著由於病痛和死亡的折磨而面容多少有些变形的冷冰冰的尸体,不由得人们心里不产生恐惧。倘若死者生前曾为某人冒犯过,那个人将会更害怕。但这毕竟又是自己的亲人,音容笑貌犹在,他们曾有大恩於自己,或他们的骤然去世将给自己带来不幸,如此等等。人们热爱、留恋他们,不希望他们真正的死去。
但不管如何,死者是不会再活过来,人们得将死者的灵魂打发到「另一个世界」去,并尽力使他们在那里能过上一种优裕的生活,以此抒发自己内心的各种感情,同时给自己的尘世生活带来好处,这就是丧礼的真正目的。
台湾社会的丧葬仪式同时也充满著浓厚的鬼灵崇拜与祖先崇拜的信仰融合,(注五)此二种崇拜都是相当古老的信仰文化,有其自成的一套完备系统,逐渐形成一种仪式操作,表达了人类对宇宙、社会与自身的全面看法。(注六)
同时也由於对死者鬼魂的恐惧,生者便设置了许多仪式,诸如以酒肉祭奠、家属哭丧、明器陪葬等等,以这些形式来此讨好死者,修好和死者的关系,或求得死者的谅解,或报恩於死者。这一切都是认为死者尚活在阴间,或称为黄泉、幽都,幽冥世界,是人死后归宿的地方(注七)。即便是一些声称不信鬼神的现代人,他们的潜意识中也仍旧存在著「死者有灵」的观念,而且也深深地沉淀於每个人的下意识认识结构之中。而活著的人同时也将自己永生的渴求同样地施於死者,至少从情感上不希望死者永远地死去,这是人们愿意相信「死者有灵」观念的心理基础。
给死者「送行」是殡葬过程中重要的通过仪式。无论是古代的招魂装殓、超度亡灵,或现代的追悼会,似乎都在表明生者们的一个认同:死者的生命通过这些仪式便已安然地从生过渡到死,完成了一个最关键性的人生阶段,同时也向社会宣告此人已死!此些种种显示著生者的自我暗示心理极强,大家都认定通过这些礼仪活动,死者的灵魂就可以顺利地达到彼岸。否则,它们可能还在我们的周围游荡,变成为所谓孤魂野鬼,会对生者不利。这就是「引鬼归阴」的宗教心理。
生者为避免被牵连到阴间去,便产生了许多丧礼禁忌,诸如出殡时要打碎一个碗、送葬回家时不能回头、遗像要反向捧著走等等。其文化意义在於防止死者无休止地纠缠生者,妨碍生者的幸福生活。
另一种是「祭祖安位」的宗教心理,亦即将死者转换成祖先,安奉於神主牌位,以便定期祭祀祖先,表达追思之情,也期待祖先的庇佑。祖先的神主牌是鬼灵的另一个归宿之处,(注八)这种仪式将丧礼引伸到祭礼,维持生者与死者的交际网络。
进入文明社会后,丧礼被作为特殊社会活动的意义就愈来愈明显。比如,生者利用丧礼替自己争面子、争社会地位,甚至有人利用丧礼广发讣文以便广收奠仪;统治者利用它来别亲疏、显贵贱、表彰功德等。这些做法都是文明时代才有的产物,它们离丧礼产生的原始出发意义已经很远了。
殡葬过程固定的程式化行为规范,其意义在於协调人们的丧事活动,使此类活动有规可依,达到有序性和一体化。由於如此,人们在情感、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行为等方面就能达成同一,并且可以互相交换。主观上,丧礼帮助人们维持心理平衡并进行社会教化,客观上可以产生文化认同的作用,因此可以从丧礼中窥见该民族的总文化背景。进而,通过丧礼,我们还可以认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不同意义。(注九)

参、中国古代丧礼的基本特徵
由於人类的共同性,各民族在丧礼上有许多相通之处。但由於中国古代独特的大农业地理条件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等条件,因而中国传统的丧礼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周礼‧春宫‧大宗伯》曰:「以丧礼哀死亡。」三礼之书中相当篇幅是讨论儒家丧礼的,如《仪礼》中的「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等篇就是专讲丧礼;此外,《周礼》、《礼记》中也有若干记载。丧礼构成周礼的重要内容,周礼是用来治理国家的,因而,丧礼也具有社会治理的功能。
儒家继承和发扬了周文化,又自成一个系统,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传统的丧礼中浸透了儒家精神,儒家精神构成了二千多年中国传统丧礼的基调;同时,又深受宗法制度、祖先偶像崇拜以及大农业社会、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丧礼的总原则即:「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并由此产生了中国古代丧礼的一些基本特徵,即「重孝道、明宗法、显等级、隆丧厚葬」。此外,道家和佛教思想也对中国传统的丧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注十)

一、 重孝道
指将丧礼作为推进孝道的一个重要环节。「孝,礼之始也。」(《左传‧文公三年》)上至天子,下至庶民,莫不如此。汉朝宣称「以孝治天下」,皇帝庙号均冠以「孝」字,诸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庶民在先人的牌位或墓碑上亦冠以「某孝子(女)」、「某孝孙(孙女)」等;官员丧父母,须辞官回家服丧三年,曰「守制」等等。这一切源於儒家理论。儒家第一经典《论语》中多处论述了「孝」对於修养人格、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者,德之本欤」。这一整套思想被历代国家所继承,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功利主义的「孝道资葬文化」。倡导孝道,以孝道敦厚人心,强化代际联系,进而促进社会治理,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丧礼文化的核心。

二、 明宗法
即使人明白自己所属的宗法关系,以及个人在其中的权利和义务。中国古代的丧葬活动基本上是在宗族范围内进行的,丧礼的规定也因人们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而各有不同。比如,同家族中有人去世,同家族、姻亲若知道而又不去悼丧,会被认为是极大的无礼,要受到族内的指责,丧家一般会因此与之绝交。而周代丧礼中的「五服」以及居丧时间的长短,也是根据亲疏关系的远近制定的。这一切都是在「明宗法」。这样,人们既是在显示(或提醒)他们之间的血缘亲疏关系,同时也是在促进宗族内部的团结(所谓收族)。这一关系模式推及师生、朋友、同僚、上下级等等方面,被赋予越来越多的社会内容。如孔子死,弟子服丧三年,执父子礼。

三、 显等级
即显示死者的社会等级。所谓「生享富贵,死极哀荣」,这是中国人传统的也是最高的生死追求;同时也在显示死者的家族亲属的社会等级。丧礼中的等级,政治上的,如什麼地位者死后用什麼称呼(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用什麼礼仪出殡,墓制等规定;精神上的,如国家向有优良德行或特殊贡献者赐以諡号,以此表彰死者并激励生者,比如北宋范仲淹死后諡曰「文正」,故后世称「范文正公」。现在则有「伟大的」或某「家」之类,这是现代的諡号。再有坟墓埋葬制度上的,如坟高、墓区的大小等。总而言之,中国死亡文化中的等级制度,全面地体现於关於死亡称谓等观念形态,丧事、祭祀等操作形态和墓葬等实物形态之中。
生者为死者追求更高的等级,夹杂著不同的感情:有时是生者觉得死者生前有巨大的贡献,不给以更高的等级对待便对不住死者(「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有时则是在给自己挣社会地位,因为这样能给生者带来相当的好处。
由於丧事是综合显示生者社会地位的一种方式(一个机会),而中国社会的环境又允许、放任这类消费,因而,历代都有隆丧厚葬之习俗,久之遂演成传统。或者说,中国社会只要有几十年的太平,就有可能走向隆丧厚葬。
如前述,隆丧厚葬与儒家有关系,但不能归结为儒家。绝不能简单地认为,要提倡简丧薄葬就必须反对儒家学说。儒家「重生」,重生则重教化;「送死」也是为了重生,因而对丧礼历来极为重视,丧礼繁多,为同时代世界各国所不及。但它和隆丧厚葬没有必然联系。中国古代的丧礼是包含著最复杂的社会含义并最具条理化的一整套系统规则,现存最早的见於西周三礼,后世各朝虽各有损益,民间亦有变通,但基本精神未曾改变。相反,佛、道、基督教等轻视人生,鄙视肉体,故丧礼多从简。

肆、东西方死亡文化认知的差异
殡葬礼仪有其深远的社会与文化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它做不同文化层面的探讨,以明了其是否有不可变更的权威性,笔者在<死亡的艺术----谈殡葬礼仪的古今变迁>一文中即曾比对研究过,已明白提出东西方种族对死亡文化认知有极大的差异,因此产生截然不同的丧葬仪式,因此可知殡葬礼仪并非不可更改。(注十一)

一、我国的一元论对西方的二元论:
「祖先崇拜」是中华文化里极重要的心理因素,也由此产生与慎终追远有关的种种传统习俗。加上国人的灵魂观念非常浓厚,一般人对灵魂怀抱既敬重又害怕的双生心理,然而比较之下却更看重现实存在的躯体,因此不仅死者在丧礼之后仍然被视为本家族的一员,死者的牌位与坟墓也被认为是死者存在的延伸象徵,因此祭祖仪式尤其神圣,受到百倍的尊敬和保护,此种祖先崇拜导致国人的殡葬礼仪走向「隆丧厚葬」,此种「死后犹生」的一元论眼光就是传统国人看待死者及丧事的基本态度。
西方是以二元论的观点看待死亡,他们重视灵魂而轻视躯体的存在,认为躯体只不过是灵魂的寄居场所而已,死亡就是灵魂的解脱与升华,灵魂可以脱离躯体单独存在,殡葬只不过是在安置死者的灵魂,所以丧仪中著重肃穆庄严,因此产生「简丧薄葬」的西方习俗。

二、我国的宗族制对西方的教会制:
国人一向有重血缘、重家族、重孝道的宗法制社会原则,当然此种观念也会融入死亡文化之中。婴儿降临与长者去世这两件事,都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大事也是本家族的大事。所以孝道原则不仅是生者的原则,也构成丧礼活动的原则,自古认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所以殡葬礼仪是以家族为基本单位办理的,是作为团聚家族与亲朋好友的一次社会活动。
西方教会势力强大,其社会作用相当於中国的宗法组织。在基督教文化中,人的生和死是个人和上帝之间的事,死亡是灵魂摆脱了躯体而蒙主宠召,人一经死亡就似乎与自己的亲朋断绝关系,因为躯体已经腐朽,灵魂则到一个美好的地方去了。因为基督教强调要以一个纯洁的灵魂去见上帝,因而基督徒临终前通常要在牧师帮助下进行忏悔,最后一次体认上帝的仁慈,并消除对死亡的恐惧。这一行为也就是精神上的临终关怀的作用。

三、国人重外在形式对西方人重内涵:
国人在丧葬仪式上相当重视外在形式,要讲排场、爱热闹、爱面子、好攀比,参加者愈多生者脸上就愈光彩。而且坟墓要讲风水、要巍峨,墓室要坚固,古代还讲究陪葬物要丰厚(乃至有人殉,此到明朝中期英宗时才废止)。因此严格的讲,自古中国人办丧事是给活著的人看的,台湾习俗因循中国习俗,也因此著重形式主义,也可以说是人情主义。
西方人一向有「简丧薄葬」的传统,他们是在认真的为死者办丧事,是在为死者的灵魂送行,不需顾虑生者的排场。因此在西方人的殡葬仪式上,就显得比较冷静庄严,大家能以追思死者生前的成就为主轴来看待丧礼,著重活人与死人之间的关怀,因此是内涵主义为重。

四、中华的儒道对西方的基督宗教:
中国传统的死亡文化是由儒家内圣外王、礼治社会的文化传统所主导,这也是儒家仁学孝道文化的另一种具体形态,常被作为塑造儒家的理想人格,从而推进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儒家遵循周礼制定相当繁复的仪式,后又因道家的兴盛,又制定出另一套殡葬仪轧,儒道仪式相混又渗杂不同地区的民间信仰,成为目前多样的仪式。
而西方基督教的死亡文化是基督教灵魂学说的一部分,意在培养人们对上帝的宗教感情,纯洁其道德情操,坚定基督教的轻尘世的生存观。现代西方的死亡文化又受到十五世纪以来的人道主义、个人本位主义的人文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影响,所以现代殡仪服务、临终关怀、自然死(不该称为「安乐死」)等都是要让垂死者死得更安详,更少恐惧和痛苦,这才是「尊严死」的境界。

五、东方风水观对西方环境观
中国自古重视相地术,到了东汉开始重视丧葬与风水的关系。我国民间殡葬风水习俗极多,不同风水派别也有不同的看法,莫衷一是,一般人当然也都无法明了,只有在遇到办理丧事时请教风水师,依风水师所言进行。因此坟地的选择也必需依赖风水师的安排,生者才会安心,以致造成山坡地乱葬,或者坟墓就在大马路旁,或者坟墓就在村落之中,严重破坏居家及山坡环境。
西方的墓园规划就相当注重与环境配合,通常西方墓园也是花园,草木扶疏,丝毫没有给人阴森的感觉。而且他们的坟墓通常不会隆起於地面而是与地面齐平,上平铺墓碑,顶多一个十字架竖在地上。整个墓园给人安宁、乾净、空气清新与环境融合的感觉。
由以上五种东西方死亡文化的差异可以看出,殡葬仪式并非有一定原则,西方人可以用庄严肃穆的方式进行,我们为何一定要吹吹打打热闹非凡才行?难道不能用一片真心来尊重死者、体谅生者?就死亡文化观点言,我国的殡葬礼仪是急待改革不可。
换另一个角度而言,死亡也是人一生心性的最好检视,我们怎样生活便怎样死亡,善恶之业如影随形,我们的起心动念,身语意业,在八识中了了分明,如何尊严死亡才是大家应该追求的。(注十二)

伍、历代厚丧薄葬礼仪的变迁
殷商时代重鬼神,肆行「隆丧厚葬」并大量使用人殉、人牲和车马陪葬,系出於崇尚鬼神的世界观,他们对鬼神的信仰已达到了非常狂热的程度。
周朝开始以「礼」规范殡葬制度,然而荒年时无法执行厚礼,便减省改良称为「杀礼」。「礼」是规范生者的行为,鬼神观念在国家政治中已退居次要地位,所以不再提倡厚葬,《周礼‧大司徒》中有十二项荒年之政,其中第八项是「杀哀」,就是简化丧礼的仪节。
春秋以后,周王室衰落,各诸侯国自行称王,诸侯王都按照自己的喜好大搞隆丧厚葬,大出风头,老百姓也倾家荡产办丧葬。《墨子‧节葬篇》与《吕氏春秋‧节葬篇》都反映了当时隆丧厚葬的无序状况。墨子及墨家学派都反对隆丧厚葬,并提出了有关葬埋的具体设想。庄子也反对当时的厚丧隆葬的习俗。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交战频繁,可是当时的隆丧厚葬似乎并未稍减,「陵墓」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开始大修陵墓,将隆丧厚葬推向登峰造极的地步。
西汉文帝推行「简丧薄葬」,汉武帝时已建国70余年,承文景之治休养生息的政策,天下大富,於是宗室有士公卿大夫以下,争相奢侈。以至汉武帝后期又开始流行隆丧厚葬。东汉光武帝吸取西汉帝陵被盗掘的教训,一生都在提倡丧葬简约。然而到了朝代中期,民生富裕,又兴起隆丧厚葬的风气。
东汉时有进步观念的思想家王充撰《论衡》,内谈薄葬、四讳、讥日、谴时、卜筮等文,详细叙述当时葬礼的忌讳,他也反对厚葬。然而东汉时代开始流行风水术,将丧礼结合风水,更加失去原始丧礼的纯朴意义。当时不少雅士并不信风水之说,王充也是大力抨击风水的学者,他自己认为《论衡》书中所讲的是「葬礼」而非风水术,他也对天人感应、神秘现象、符籙、卜筮、祭祀、鬼神等大为批判。(注十三)
魏晋南北朝三国时期由於名士们的厌世观加上数百年的动乱,对隆丧厚葬自然不会有兴趣,帝王及贵戚也都崇尚简约的殡葬仪式。
唐以后宋、明、清各朝代制礼最为严密,国家开始直接干预殡葬。《大唐开元礼》是中国古代礼制的集大成,不仅规定了各级官员的行为准则,而且全面地干预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殡葬礼仪。从此以后,殡葬礼仪便趋向制式化,各级官员必须严格地遵照国家规定的制度,按死者生前的官职,或死者子孙的官职办殡葬,违者必究。「儒家精神」和「制式化」是唐以后殡葬的基本特徵,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朝中后期,韩愈打著复兴儒家传统公开反佛,此后,佛教愈益受到中国士人阶层的抵制而逐渐失势。北宋初年,宋太祖诏令「禁丧葬之家不得用道、释威仪及装束异色人物前引」,这是国家公开禁止道教和佛教参与丧事。当时官员都能守简丧薄葬的规定,但地方上的隆丧厚葬已相当严重了。
明洪武曾下诏:「古之丧礼,以哀戚为本,治丧之具,称家有无。近代以来,富者奢僭犯分,力不足者称贷财物,夸耀殡送;及有惑於风水,停柩经年,不行安葬。宜令中书省臣集议定制,颁行遵守,违者论罪。」(注十四)可见当时加上风水观念的厚葬仪式相当泛滥。
清代大体继承了明代的这些规定,不过民间的风水说以及隆丧厚葬也相当严重,妨碍正常的社会生活,不到50年间,政府曾连下两诏出面予以纠正。《红楼梦》中贾府秦可卿的丧事就是清代隆丧的例子。(注十五)

陆、不同宗教的殡葬仪式差异

一、天主教
依中华民国殡葬教育协会理事温芳生长老提供的资料显示,天主教称每年十一月为炼灵月,提醒世人不要忘记故去的人,在世之人也要炼净纯洁的灵魂,在教堂或公墓进行亡者的追思弥撒,对不认识或认识的人、无人祭祀的亡者,都乞求天主怜爱广被恩泽,天主教虽然没有「普渡」这个的名词,但意义与佛教、民间道教的普渡是一样的。
佛教的普渡观念源於对长辈的孝道,天主教的普渡观念则源於天主的博爱,并兼具中国慎终追远的含意以及教化醒世的深意。天主教的生死观,是把生与死看待为一种喜悦,认为人生一辈子完成了使命,死亡后才是真正永生生命的开始。天主教相信人死后会接受上帝的审判,有人上天堂,有人下地狱,此种炼狱的观念,是让愿意悔过而自认为不配升上天堂的亡者,炼净灵魂纯洁的地方。
唱圣歌、献祭、领圣体、洒圣水,邀请与会者与故去的人悔改,这就是天主教式的普渡,即「亡者追思弥撒」。天主教的礼仪以弥撒为中心,即按规定的仪式依据<新约福音书>中所载基督的命令和行动,象徵性地重演基督在十字架受死,而以己身为祭品献给天主。因而在天主教看来,弥撒礼仪含有「献祭」与「牺牲」的意义。
按照规定程序,弥撒基本上、分为预祭、正祭和末祭三个阶段,其中正祭是弥撒祭礼的主要部分。在正祭时,首先由主礼者取出无酵面饼和葡萄酒,并在酒肉滴上几滴水,象徵耶稣在十字架上被刺穿胸膛而流出的血水;随即念「序文经」,至「圣、圣、圣」一句时,由辅祭者打铃,提醒教徒已弥撒的核心阶段,在准备迎接即将降临祭抬的耶稣。这时主礼者代表耶稣,拿起面饼,口诵:「这是我的体」,在举起酒杯,口诵:「这杯里是我的血。」接著,主礼者念「天主经」并先吃面饼和饮葡萄酒,然后为自愿领「圣体」而跪到祭抬前面的教徒办「圣体圣事」。天主教徒相信,经祝圣的酒和饼,其形与质均以神秘地变化为基督的血和肉。
流传於中国天主教的弥撒,虽然一直保持著传统拉丁礼仪,但也发展出本国特有的文化,即为已故父母和其他亡灵举行的弥撒较多,这种弥撒在本国北方称为「大黑弥撒」,在南方称为「追思弥撒」。教徒认为通过这种仪式可以使亡故父母的灵魂早日升天。这种观念与本国佛教、道教中,追见亡灵的仪式特别发达有关。(注十六)

二、基督教
基督教信仰比东方宗教信仰不忌讳死亡,因为他们相信凡事都有上帝美好的旨意安排,也确信他们日后可以和亲人在上帝的处所相见,且永远同在。因此基督徒家庭的殡葬礼仪不同於一般民俗家庭的大伤脑筋,由於每一位基督徒大都有固定的教会聚会,而且每间教会都有牧师或专职的长老、弟兄可以协助,他们在会友蒙主恩召后都会帮忙安排后续事宜,并协助家属处理,基督徒在亲友弥留期或过世时都会先告知教会里的牧师,因此基督徒亲人的安息就比非基督徒的过世,带给家庭的负担相对的少了许多。(注十七)
依中华民国殡葬教育学会理事基督教温芳生长老提供的资料显示,基督徒安息后,不用有引魂的仪式,因为他们相信基督徒死后灵魂回归到他本来住的地方「天家」,所以家里不用设置灵堂,如有设置则纯为让亲友有个追思的地方而已。一般来说,除特殊情况外,基督徒安息后都会先将遗体移至殡仪馆安置好,家属再与牧师及礼仪公司三方面来商讨治丧期间及整个安息礼拜的方式与过程。
基督教殡葬礼仪的入殓、告别(安息)礼拜整个过程约需一小时三十分钟左右,牧师通常会与家属商量整个礼拜过程进行的方式。
告别(安息)礼拜内容有敬拜、感恩、追思、安慰、布道等项。在安排日期方面,十至十四天左右以内为最佳,通常在安息后七天左右举行家庭追思礼拜,不需要择日,只选择大家比较方便来参加的日子即可,因为基督徒相信每天都是上帝所赐的好日子。在礼堂布置与用品方面,以实际需要、实用为原则,节省不铺张,不用祭品,不排罐头山,不挂挽联,以素雅白色花材为主。周年追思礼拜,则用教会式或家庭式,内容包括追思、安慰、赞美主。
墓园方面,多数都安葬於纯基督徒墓园,每年省墓方便,而且因信仰相同,也就不需要看风水选方位、不上香、不烧纸钱、免祭品,全部都以鲜花来追思,整个仪式比较整洁、美观、庄严。
若采土葬,则仪式分为:入殓、告别(安息)礼拜、安葬三阶段。告别(安息)礼拜可以在丧宅办理或移教会办理均可。若是逝於医院,则在太平间入殓,再移教堂告别(安息)礼拜、安葬。
火葬则多一道「火化」过程,仪式分为:入殓、告别(安息)礼拜、火化、安葬四阶段。也可以先火化再到教会告别(安息)礼拜。

未完待续

㈨ 从《生民》看祭祀文化论文

你应该是顺职10届的新生吧?

㈩ 关于祭祀的文章

谓“祭祀”只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宿愿罢了,只算是过过形式,不必太较真,可是祖辈就不这么认为了,他们相信鬼神之说,信奉佛教,早已到了痴迷的地步。
礼拜天,不知是何缘由,便被老人们拉去大庙祭祀拜佛了。现如今是科技时代,信宗教的,早已寥寥无几。也就是少数人罢了。寺庙坐落于河边,由于常年没有人打扫,早已变得破烂不堪,满地的蜡油、烟灰,早已经被深深的嵌在了石板之中,只是在门、柜子上都涂鸦上了一些神像,还有一些用蜡做的像,一身正气,威风凛凛,显得十分气派。
我不愿在这儿待太久,在拜佛时,也仅仅只是模仿前面的和尚,随便鞠鞠躬罢了。过了几分钟,我显得有些不耐烦了,不停的用脚去踢一些石子,也无暇去拜佛了,一心在研究那些神像。由于大多数人都在专心致志的拜着,我也不好意思走来走去。只是实在是太无聊了,老人不停地在念叨着什么。乱七八糟的,十分嘈杂,我身边的人拉着我也要跪下来念,我皱着眉头,十分不情愿地跪了下来,而念经,我也只是像一个调皮的顽童般在捣乱,根本不知道在念叨着什么,总体来说,更像一个婴儿在不停的哭闹。终于休息了,我扯了扯我的奶奶,询问她什么时候才可以走,她似乎生气了,对我说:“这么急干嘛!”我看着奶奶那一副凶样,也不敢再问了。
又开始了,这次显得隆重一些,每个人发了一支香,低下头,像是在默哀。有了香,我变像一个嗜酒如命的人找到了合胃口的酒,不停地玩弄着。一会儿把香不停地抖动着;一会儿将掉下来的香灰踩了又踩;一会儿又把香给折断。玩了一会儿,我腻了。便吵着闹着说要上厕所,奶奶默许了,我便匆忙地逃走了。就这样来来去去了几回,她便禁止我去了,说是什么佛门重地,不许无理取闹。我赌气不理他,可却不想我真的要上厕所了,可是无论我,再怎么对奶奶说,她也像座雕塑似的不理我,我无计可施,总不能就地解决吧。我等不及了,随手扔掉香,头也不会的逃掉了……
这祭祀令我记忆犹新,想要生活幸福美满,靠的是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去膜拜所谓的神仙。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