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素材 » 张恨水素材

张恨水素材

发布时间: 2021-03-29 22:55:41

1. 关于语文素材

追求爱情: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又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历史渊源】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

目前有关梁祝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

(1)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2)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的马坡村,有一立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墓碑,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发掘出来。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3)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5)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两个传说分别在两地找到了考古证据。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10)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不同的版本】

虽然“梁祝”传说人们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儿,全国究竟有多少种“梁祝”版本。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大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

(1)鄞州版本:金代县令与明朝侠女结“阴亲”

在浙江宁波,相传梁山伯是金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官,由于得罪权贵,被人残害致死,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则是明代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为了纪念他们,当地将两人合葬,算结了阴婚。鄞州现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里流传着一句老话,“若要夫妇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

(2)上虞版本:祝家村是祝英台故乡

传说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就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据载,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500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历史。

(3) 杭州版本:梁祝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

越剧《梁祝》中,有一段“草桥结拜”唱词,说的是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读书途中相遇,互认知己,便在“草桥”结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东城望江门旁的草桥亭。而相传梁祝同窗共读之地,则是西湖上的万松书院,故而,百姓又将此地称为梁祝书院。它的前身为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为万松书院,崇祯年间书院被毁。清康熙后,改辟为敷文书院。

(4)宜兴版本:化蝶传说根深蒂固

宜兴最早记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权寺记》,始记于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称祝英台旧宅在宜兴善权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读书,后又到齐鲁、东吴等地游学访友,逐渐产生感情。梁祝传说在宜兴均有记载,“化蝶”情节亦在宜兴形成,为国内学术界认可。宜兴现有“祝家庄”、“梁家庄”等地名、遗址,还有观音堂、荷花池、双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遗址。宜兴俗定农历三月廿八为“观蝶节”,用“梁山伯”“祝英台”为蝴蝶命名。

(5) 济宁版本:士大夫们为梁祝修合葬墓

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其父祝员外因没有儿子,十分苦恼。祝英台是为解父忧才女扮男装求学。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伤而死。士大夫们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对梁氏矢一而终感动,为二人修合葬墓。现曲阜孔庙还保有“梁祝读书处”,在峄山上还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遗址。

(6)汝南版本:梁祝同窗共读却未合葬

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儿身。梁山伯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经过梁山伯坟时,提出下轿拜祭,趁人不备撞死在柳树前。梁祝墓分开而建,各有坟头。现汝南有梁祝读书的“台子寺”,也叫“红罗山”,传说这里曾有“红罗书院”。红罗山上传说中梁祝担水的井还在,井旁还有一块碑,上写“梁祝井”。

【情撼域外】

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2007年由日本侨报社出版发行,原作者为中国著名女作家赵清阁,译者为日本梁祝文化研究所所长渡边明次。
被已故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梁祝故事,多少年来其感人的情节在中国广为传颂,在日本却鲜为人知。2002年退休以后自费前往北京外国语大学留学的渡边明次,在语文教材里知道了梁祝,对其产生了极大兴趣。他利用留学中国的4年时间,寻访梁祝故事遗存地,进行调查研究。在中国导师指导下,完成了中文论文《梁祝故事真实性初探》。其后,渡边成立日本梁祝文化研究所,决定出版3部有关梁祝的书。他翻译了赵清阁的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把它作为“梁祝三部曲”的第二部。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周静书特为该书撰写序言,高度评价渡边明次是全面寻访梁祝文化遗存地的日本第一人,也是国外研究梁祝文化的第一人。

2. 张恨水的《金粉世家》最后的结局求大神帮助

1、小说结局
小说结局是金燕西和邱惜珍结婚,成了电影演员,把他和清秋的故事拍了出来,清秋带着孩子看他的电影,看到一半便伤感的离去。
2、原著简介
《金粉世家》是张恨水早期新闻生涯积累的生活素材的一次喷发,以一个豪门弃妇为贯穿线索,描写平民女子冷清秋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国务总理金铨的小儿子金燕西从恋爱、结婚到婚变、出走的悲剧过程。2003年被拍成40集电视连续剧,由陈坤、董洁、舒耀宣、刘亦菲等主演。同名电影还有1961年一部由李晨风导演的相关作品。
3、作者简介
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名,取南唐李煜词《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张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更以作品多产出名,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三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

3. 《金粉世家》的作者是谁

张恨水,原名心远,笔名恨水,取自南唐李煜的《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

4. 张恨水怎么死的

张恨水晚年得病,于1967年在北京逝世。

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心远,安徽潜山人。恨水是笔名,取自南唐李煜词《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

张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在20世纪的汉语文学史、白话文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作家。

他的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更以作品多产出名。

他在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近两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四部长篇小说为代表作。有一妻两妾。

(4)张恨水素材扩展阅读:

自1914年开始使用“恨水”这一笔名,其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

1918年,张恨水任芜湖《皖江日报》编辑,开始写作生涯。191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南国相思谱》,这个时期他的作品以描写痴爱缠绵为内容,消遣意味浓重,均可列入鸳鸯蝴蝶派小说中。同年张恨水赴北平,先后任北平《益世报》助理编辑、天津《益世报》驻京记者。

1924年4月,任友人成舍我创办的《世界晚报》新闻编辑,后又主编该报副刊《夜光》。此时,开始在《夜光》上连载第一部有影响的长篇小说《春明外史》,这部长达九十万言的作品在此后的五十七个月里,风靡北方城市,使张恨水一举成名。

小说对当时官场和社会的奇闻怪事,进行揭露、嘲讽和谴责,通过恋爱悲剧反映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作者自称“用做《红楼梦》的办法,来做《儒林外史》”,小说它将言情内容与传奇成分读为一体,在传统章回体式中融入西洋小说技法,吸引了各个层次的广大读者。

1925年2月,张恨水任成舍我创办的《世界日报》副刊《明珠》编辑。先后在该报上发表多篇中、短篇小说。

1927年2月,张恨水开始在《明珠》上连载了他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金粉世家》全书一百万字,揭露当时上层社会和官场贪婪、伪善、腐败的生活。

1927年10月,张恨水任《世界日报》总编辑。年底离职,先后在沈阳《新民晚报》,北京《益世报》、《新晨报》、《世界晚报》上,发表很多中、长篇小说。

1929年,他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啼笑因缘》,全书约25万字,含有了言情、谴责、及武侠成分,这部长篇,1930年在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上连载后,成了家传户诵的读物。

在发表的当时就因各大电影公司争先要将之拍摄为电影而几成新闻,由它改编成的话剧和曲艺也不在少数,而因《啼笑因缘》而作的续书之多更是民国小说中之最。

与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一起被称作礼拜六派的“四大说部”。

1931年,张恨水以稿费收入创办北华美术专科学校,自任校长,兼国文教员。著名画家齐白石、徐悲鸿、李苦禅曾任该校教员。

是年,日军入侵,东三省沦陷。为表示内心激愤,他把在《新闻报》上连载的长篇小说《太平花》增加了抗战内容。这是他第一部鼓动抗战的作品。

此后,发表了《热血之花》、《东北四连长》、《潜山血》、《前线的安徽 安徽的前线》、《冲锋》、《游击队》等一系列抗战作品。在1932年还出版鼓动抗战的短篇小说集《弯弓集》。他写的抗战作品,有很多是潜山家乡人提供的素材,可歌可泣,亲切动人。

1934年,张恨水由北平出发,游历西北。他在西安先后会见了邵力子、杨虎城。这一行间他目睹陕甘人非人类的艰苦生活,而盘踞在西北的军阀横征暴敛,抓丁拉夫,更弄得民不聊生。

他大受震动,曾写道:“在西北之行之后,我不讳言我的思想变了,文学也自然变了。”他以西北人民生活为素材创作了《燕归来》、《小西天》两部长篇小说。

1935年,张恨水应约去上海主办《立报》副刊《花果山》,举家迁至上海。次年往南京,与张友鸾创办《南京人报》,编辑副刊《南华经》。1937年11月,他因病到芜湖住院治疗。

抗战爆发后,他将很大精力放在写作抗战小说中,其中最受后人重视的是长篇小说《八十一梦》和《魍魉世界》(原名《牛马走》)。

1938年初,张恨水离开潜山到汉口。当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在汉口成立,他被选为理事。接着,又去陪都重庆,加入《新民报》工作,任主笔、总社协理、重庆版经理,自编重庆版文艺副刊《最后关头》。

1939年12月,张恨水开始在重庆《新民报》连载寓言式长篇小说《八十一梦》。这部作品触犯了当时社会上的权势人物,使张恨水受到特务的严密监视,只写了十几个梦便被迫停笔。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向一千多人颁发了抗战胜利勋章,张恨水也在其例。1945年底,张恨水离开重庆,辗转回到北平。北平《新民报》创刊,张恨水任经理兼副刊《北海》主编。

从1946年到1947年,张恨水创作了《巴山夜雨》、《纸醉金迷》、《五子登科》等多部中、长篇小说。1948年秋,张恨水因故辞去《新民报》的所有职务,结束了40年的新闻生涯。

1949年1月31日,中国共产党占领北平,张恨水在《新民报》上发表了《写作生涯回忆》。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选举产生全国文联。张恨水被邀请,但是因为高血压病突发导致半身不遂,而未能参加。

1954年,张恨水健康状况开始好转,便辞去文化部顾问职务,又专事写作。1955年夏天,张恨水只身南游,经合肥抵安庆,回到阔别十年的故土。家乡面貌的变化,使他激动不已,回到北京后,写了中篇游记《南游杂志》,发表于香港《大公报》。

1956年春末夏初,全国文联组织一批作家艺术家到西北参观旅行,张恨水应邀参加。回到北京后,写作游记《西北行》,刊于上海《新闻日报》。

1967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七)早晨,张恨水正准备下床时突然仰身倒下,因为脑溢血发作在北京去世,享年72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张恨水

5. 张恨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谁写的最好

张恨水结合当时社会背景!~社会风气和时代潮流~~反应现实故事!!
琼瑶就是脑残编剧!~~跟人家不是一个档次的!

6. 写作风格都有哪些

1、有浪漫主义(雨果 李白)

2…有豪放型(杜甫 王朔)

3、有后现代风格(韩回寒的某些答作品)

4、有纪实风格有意识流派(就是作品注重思想性,已内心独白、心里分析等手法表现)

5、有青春文学、网络文学(属于娱乐文学)

6、有言情风格(虽然是写感情的,但是不像青春文学那么浅显)

7、有批判风格(王朔,韩寒的一部分作品,鲁迅的大部分作品)

8、纯文学风格(诗歌、散文、散文诗和一部分文学未到浓厚的小说)

(6)张恨水素材扩展阅读:

写作风格的主要涵义:

1、首先,指作家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体现于其整体创作中的独特的艺术个性;

2、其次,指创作上某一特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群体特征。如时代风格、民族风格、流派风格等;

3、再次,由于风格是从作品的因素与形式的统一中体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因此,一些艺术形式方面的因素,如体裁、语言以及艺术方法、艺术技巧等对风格的形成也会产生重要作用,从而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文体风格等。

7. 上台演讲憨豆先生给我们的启示作为作文素材

前几天忙中偷闲,将《憨豆先生》全集完整的看了一遍,经典总是经典,没什么幽默感的我竟也一次一次被逗得捧腹大笑,但是这次却有了点很不一样的感受。憨豆先生是个智力有些缺陷的人,总是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着实傻得可笑。的确,作为一个成功的喜剧形象,憨豆先生太可笑了,但是在这“可笑”的背后,却又不免同情起这个可怜的人来了
憨豆先生的众多可笑行为都表明,他是一个十足的小市侩,有时甚至有点可恨,但是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更愿意相信他是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而对于心理上有不足的人,我更多的寄寓自己的同情,我不认为心理问题是某个人的错,而更多的应由社会来负责,这大概跟自己的经历有关吧。
在憨豆先生的几部电影和十几部短剧中,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憨豆先生的孤独身影,唯一和他做伴的是一只小熊,而他却将这只不会动的小熊看成自己的亲人,跟它说话,哄它睡觉,喂它吃饭,因为这是他唯一的伙伴。憨豆先生没有任何朋友,在欢乐的圣诞节,每个人都能收到朋友的贺卡和祝福,而他只能给自己送贺卡,并为此感到异常快乐,看到这里我不觉得有什么可笑,只是觉得很心酸。有一个场景,他护送一幅油画到美国,住在一个美国家里,他给这个家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在他的努力下,这个濒临分裂的家庭又重新和睦起来,这时憨豆先生出了感到欣慰之外,心里又有多少的羡慕和失落、落寞?他难道不希望有个家吗,只是因为他在某些方面有些不足,他就没有资格有一个温馨的家吗?没有父母,没有妻儿,连个朋友都没有,谁能承受得了这样的孤独?陪伴他的只是一只玩具小熊,我想这应该是人活着的最低要求了吧,这是一种可悲的自我安慰,而这正是我觉得憨豆先生可怜并深深同情他的原因。
这个成功的喜剧人物,有时却不免让人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我想着刚好能证明一个大多人都会赞同的观点,那就是:悲剧与戏剧从来都是相伴相生的,世界上没有单纯的悲剧和喜剧,而从来都是悲喜剧。张恨水等大家将人生看成一个十足的悲剧,着从很大程度上应该跟他们的自己的悲观有关,他们的观点也是绝对不可取的。
从美学角度研究戏剧与悲剧的美学家和学者很多,这里只是想谈一点自己极为浅显的的看法。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一切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世间美好的东西,概括起来不外乎真、善、美三者罢了。悲剧中这些人们认为美好的东西受到了破坏,或者可以说一种固有的体制、结构被破坏了,而任何的破坏中必然会包含着重建,原有的结构被打破,必然会出现一种新的结构来取代它,从历史上来看,这似乎是必然的,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总是向前的,所以这种悲剧就是通向更美好的一个过程,从这一点来讲,悲剧就不可能完全是悲剧,其中必然包含中我们认为可喜的东西,或者可以说我们从悲剧中看到了希望。
而喜剧中又如何包含着悲剧的成分呢?从某种程度上讲,人们总喜欢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诸如憨豆先生,由此构成了人们所谓“喜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那少数人的痛苦来说,这是一个十足的悲剧,只不过这悲剧是属于少数人的,并没有影响戏剧的大氛围,所以才能称其为喜剧。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们的情绪在经历一个高峰期之后,又必然会慢慢低落,降到正常的水平,在这个情绪慢慢低落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某种程度的沮丧,这种沮丧如果用“喜”与“悲”来划分,毫无疑问是属于后一个的范畴,从这两个角度来讲,喜剧不可能完全是喜剧。
所以对于喜剧与悲剧,绝对不能太过绝对地去划分它们,悲喜剧这个词的是人类的伟大创造之一,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它们,往往别是一般滋味。

*********************************************************************

很高兴为您解答,祝你学习进步!

【网络知道教育6】团队为您答题。有不明白的可以追问!

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右边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