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素材 » 拍摄论文

拍摄论文

发布时间: 2021-03-29 15:55:44

『壹』 摄影论文怎么写呢

楼猪 摩卡培训那里有很多这样的论文 你去学习把

『贰』 摄影原理论文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像娱乐场所、商业广告、艺术创作等。摄影虽然是一门艺术,必然和艺术有相同的特带特点,除此它还有实用价值的一方面。比如像一些商业广告或用来绘画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有相当高的拍摄技巧。因此,我们对摄影的要求也是非常高,怎样拍一张好的照片尤其重要。首先我们必须对我们使用的相机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就是我们如何去拍好一张照片。
在摄影过程中,光圈和快门作为参数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光圈的大小是相机镜头中控制光线的参数,说的直白一些光圈的大小将决定光线穿过镜头的强弱。因此,大家可以很容易想象到光圈越大透过镜头摄影到感光器上的光线越强,反之则越弱。他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到照片的拍摄质量,比如在快门相同的条件下,光圈越大则相片越亮,但如果光圈过大的话则会出现曝光过度的情况。除此,快门的速度也是拍摄照片时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参数。
当我们对光圈和快门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那么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如何协调它们的关系来更好的达到照片最佳的的曝光效果呢?第一个要保证的因素是快门,比如1/125秒的快门速度便可以抓拍到行人的动作而不会使人物变虚。在确定了快门速度后,再根据当前的光线和想要达到的景深效果选择光圈的大小。事实上,通过不同快门和光圈的组合其所达到的曝光量是相同的,知识它们所适合的拍摄环境及拍摄的效果不同而已。在充足的阳光下使用1/125秒快门和f11的光圈其获得曝光量与快门和光圈分别为1/250秒、f8是相同的。说到光的问题不仅仅是光圈和快门调好就行,我们还要考虑到外界光线的问题。从美学观点来说,摄影是一种造型艺术、形象艺术,若从感光胶片所记录下的影调、色调构成的画面来说摄影是一中光的艺术。所有在我们视觉范围的东西都是由于光的存在而给人视觉美感的①。因此在摄影过程中,我们对光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光源种类分两种,一种是自然光,指室外的光,二是人造光指人工光源。自然光在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环境中的照射不但有着光线的强弱之别,而且色彩的变化也有所不同。地理位置越高光线也就越强,这时我们应该采用光圈较小来拍摄,越低光线越弱我们就选用较大的光圈。像一天中光线的强弱也是不同的,一般上午光线要比傍晚的光线强,那么我们自己要根据自己想要的效果来选择时间和调节光圈的大小。
在上一段中,我们提到了景深的概念。在拍摄中合理利用景深的效果可以为我们拍摄照片起到不可轻视的作用,因为它可以加以突出你所要拍摄的对象。景深是指在一次镜头聚焦调节中所造成影像最近部分和最远部分之间的距离,而这部分画面应该具有可以接受的清晰细节。在实际操作中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光圈越大,后面看到的东西也就越模糊,光圈越小,后面看到的东西越清晰。这就出现两种不同的效果,一是前景清晰后景模糊,另一种是前景后景都清晰每种效果都有其各自的用途,这就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因为在不同的用途方面有不同的效果。
摄影中另一个主要的要求就是构图。构图包括不同的景别、拍摄的角度、背景的选择、对比关系等方面,首先是景别包括近景、中景、远景和特写等。从每个细节上以形象艺术体现在照片的画面上,让人看起来既可以从各个角度不同侧面来了解到主题内容,而且又显得十分活泼与生动,给人以美的艺术欣赏和享受。
远景。主要表现所要拍摄主题内容所需的广阔空间。全景画面的构图主要表达人、物体、景物的全貌景像。中景是不需要把被摄物体、景物、人的全貌拍摄下来,而且能够表现你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的局部,也就是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拍摄②。
近景。照片在拍摄的距离上比中景更接近景物。用变焦距镜头或长焦距镜头把景物接得更近一些,将人物或被摄景物特征表达出来。
特写。它与近景构图不同的是画面上几乎被人物面部表情或被摄物体的局部的特征所充满。这也是摄影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它不仅能够更好的表现人物的特征而且还可以用来画画等实用价值的体现。
构图中的拍摄角度也是尤为重要的。你想要表达什么效果就要求有不同的构图,比如你想表现被摄体的全貌,一般采用从正面方向进行拍摄,如果你想表现被摄体的形象,则多是采用从侧面方向进行拍摄,而要想得到正面与侧面有一定的象征具有一定的动感,那么选用从斜侧面方向进行拍摄都可以达到理想的构图。必要条件下还可以仰拍、俯拍等各种需要的方法。像你想表达被摄景物的高大,那就要仰拍,要拍远景和全景时通常是站在较高的地方拍即俯拍,拍特写或近景一般采用平视角度拍摄。总之,不管采用什么角度来拍目的是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就好。
另外,构图的背景要求也是摄影要求的一部分。因为一张好的照片要有主体和陪衬,背景可以说是衬托主体的一部分,它不但可以突出主体而且会给画面造成透视的空间感,使构图技巧更加巧妙。因此在拍摄过程中,

『叁』 求一个拍摄实践的论文

谈商业摄影课的拍摄实践

商业摄影课的实践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把静物台上各类物品按对光的作用分为反光体、透光体、吸光体三类施教。在实践教学中结合所讲授的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注意激发学生对所拍内容的兴趣,就会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
——题记

商业摄影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目的和任务不仅仅是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和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商业摄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拍摄过程做全面了解,并按市场化要求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商业摄影实战能力的专门人才。笔者作为摄影课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是讲授同一门课程,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是有差别的。优秀教师之所以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良好的科研基础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了课堂教学艺术,并能结合所讲授的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本文仅从静物台上三类物品拍摄的教学实践谈些体会。

一、反光体“首饰”的拍摄

反光类物品的拍摄,是静物拍摄中较难掌握的实践内容之一。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被教育者通过每一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教师传授的新知识。自然,实践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激发学生对所拍内容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开始。如果一堂课的开始就索然无味,势必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反之,一开始就能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整个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实践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就有了基本保证。为此,在课堂的开始,笔者往往习惯于设疑,“当你面对静物台上的反光类被摄体时,首先应该明白反光物体的表面像镜子一样会把周围的物体都映照进去,拍摄用的相机和拍摄的人也都会在画面里,这样拍摄时就有一定的难度,你准备怎样避免?如何处理取景框中构成画面的不同因素等等”,课堂开始就把矛盾摆在学生面前,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探求反应,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会集中起来,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接着指导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块粗糙纹理的石头放到静物台上,把项链和戒指按事先设计好的构图形式摆放在石头上,形成细腻光滑和粗糙的纹理对比,更能显示首饰的华贵。让渐变背景离静物台稍远,以便更容易取得虚化的背景,将静物四周用描图纸稍加包围,灯光从不会出现影像的部位照射进去,利用漫射光和聚光使物品既有整体质感又有亮面光感,这样静物显得很美。并要求学生在拍摄时要有意识地控制景深,形成主体实、陪体虚,前景实、背景虚的画面效果,产生一种含蓄和令人回味的意境。我们怎样才能得到虚实相衬的画面效果呢?如果用小型相机拍摄,尽量用大光圈、长镜头,靠近被摄体很近拍摄,若把三者结合一并应用,则效果更佳。如果用大型专业相机,用反沙姆定律进行必要的移轴调整就能实现。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镜头离戒指、项链很近拍摄,如果直接按照测光结果进行曝光拍摄,就会造成曝光严重不足,因此必须根据近距离拍摄时的曝光补偿计算应补偿的曝光量。应补偿的曝光量等于实际对焦清晰后的相机镜头到胶片的距离除以所使用的镜头焦距。在摄影构图上要注意,兼顾一下整个画面结构使之成为对角线式的构图,还可以看成是黄金分割式的构图形式,因为项链和戒指分别放在横边和立边的黄金分割的交叉点上,也可以认为是九宫格构图,项链和戒指处在两度空间平面内的四个最佳点上的其中的两个点上,高低错落,远近得当。就构图本身来说,没有“正确”与“不正确”之分,而在于对画面中的点、线、面安排的是否合理,凡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构图规律安排画面结构,就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画面造型效果。经过如此拍摄和分析讲解,既有问题和解答,又有道理和根据,几经辗转,层层深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使同学们很快理解并掌握了摄影的画面构图和黄金分割等摄影造型法则及其他艺术表现手法。

二、透光体《水晶苹果》的拍摄

透光体《水晶苹果》比起反光类物体的拍摄,要容易一些,需要提醒同学的是:透光类物体既有反光特性,也有透光特性,要采用生动的照明方式。《水晶苹果》这幅作品是把玻璃材质的工艺品苹果放在亮桌上来拍摄的。全透明的商品如玻璃器皿,半透明商品如酒类是商品摄影大显身手的资源,一般利用穿透光照明,利用光线穿过透明体时因厚度不同而产生的光亮差别而呈现出不同光感。因透光体具有反光特性,所以一般不能用直接光照明,而用间接光照明。这幅作品的桌面是由半透明的玻璃制成,光从桌面下发出均匀的漫射光,既能把周围照亮,又能照透上面的玻璃制品,使静物产生一种玲珑剔透、扑朔迷离的效果。苹果把上用一个点光源照明形成高光点,用深色的背景衬托苹果的轮廓。

三、吸光体《巢》的拍摄

拍摄吸光类物品时,布光的随意性较大,单灯、组合灯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即使是吸光体其表面也有毛面和光面之分,一般都用柔化光去拍摄,这样可以取得物品表面肌理的真切表现。柔化光的取得,可以用反光板或反光伞,还可以用描图纸取得,然后再用聚光打出适当的光斑。这样使鸡蛋的形、色、质都能得到很好的表现,在摄影构图上,使之成为对角线式的构图并用长镜头近距离拍摄,模拟了黄昏巢穴中的温馨,使画面活泼。画面中只有两个视觉元素组成简单的光影结构,鸡蛋和草丝的无序缠绕、和谐地组合在一起,这幅作品的闪光点在于运用了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暗示生命的孕育、生活的温馨。生活是永恒的拍摄主题,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点……
大家知道,“艺无定法”,在信息时代,拍摄视点的多元化繁荣了摄影艺术的百花园,平凡的生活与各种拍摄手法的交叉,使我们的拍摄题材永不重复而又各具魅力。

『肆』 实时拍摄论文具体怎么写

实时拍摄论文如果写作要求不高有个简单方法是: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希望帮到你.

『伍』 求一篇关于摄影技术的论文

一、摄影文学是当代现实生活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
当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摄影文学因为社会的需要和人们的审美需要,迅猛发展起来。这有力地证明了摄影文学是当代现实生活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可以看出摄影文学是当代现实生活迫切需要的艺术形式。
1.旅游胜地的自然风光需要文化积淀,摄影文学可以促进这一进程的迅速完成。
我国不少风景名胜如果缺少文化积淀,那么,其魅力就会大打折扣。人类的遗产包括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有的地方是二者皆具,像泰山、武夷山、九寨沟等,既是自然遗产,也是文化遗产。缺乏任何一个方面,她们的魅力都会大大减弱。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因为二者如果在诗中实现真正的有机统一,那么诗的价值会成正比地随它的材料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景美和情美的有机融合要比单纯的景美或情美富有感染力。这是一种“复杂的美”,而“难美”和艺术上的“伟大”看起来是等同的。摄影文学无疑是可以增加自然景观的文化含量的。2002年11月8日,《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推出了张家界风光专版《江山如此多娇》。可以说,在1980年以前,张家界无与论比的自然景观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在著名画家吴冠中向世人揭开张家界神秘的面纱以后,随着人们的开发,张家界的容姿日益妖娆。而摄影文学将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张家界自然景观的文化积淀。也就是说,张家界在人们的审美观照中愈益摇曳多姿。她再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风光,也有迷人的人文风光。
2.没有实感的想象容易缥缈、空洞。
莫·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指出:“艺术作品首先作为某种物质结构——声音、体积、颜色斑点、词汇、动作的组合,也就是说,作为具有空间特征、或者时间特征、或者空间一时间特征的对象被创作出来,存在并出现在知觉面前。正因为如此,这种作品与人们承认它具有什么尺度的艺术价值、怎样解释它的内容这一点无关,甚至与根本是否知觉它、或者它埋藏在地下、储存在博物馆和图书馆里这一点无关。当然,不能把艺术作品归结为这种物质结构,但是,没有它、离开它、独立于它、不依赖于它,艺术作品就不会存在;艺术作品作为精神形成物蕴涵在这种结构中,处在这种结构中,不脱离于它,只有通过它才被感知。因此,艺术作品的物质结构方面是它的本体论状态,是它的现实存在的主要基础和条件,同时是它的直接的感性可感的面貌。”(见该书第278-9页)桑塔耶纳在《美感》中也说:“虽然一件衣服、一座大厦或一首诗的感性材料所提供的美多么次要,但是这种感性材料之存在是不可缺少的。”“假如雅典娜的神殿巴特农不是大理石筑成,王冠不是黄金制造,星星没有火光,它们将是平淡无力的东西。在这里,物质美对于感官有更大的吸引力,它刺激我们同时它的形式也是崇高的,它提高而且加强了我们的感情。如果我们的知觉要达到强烈锐敏的最高度,我们就需要这种刺激。举凡不是处处皆美的东西,绝不能销魂夺目。”(见该书第52页)莫·卡冈认为词汇是一种物质结构,但词汇的韵律和我们需要从文学作品所描写的自然美中感受的实感是两回事。为了追求这种实感,近几年来,不少文学经典图书配上了插图。鲍风在2002年10月30日的《长江日报》上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扫描。他指出,今年2月,北岳文艺出版社出了两本书,即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和《边城》。这两本书的出版,可以称为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特征的“图文并茂”的书真正出现的标志。这两本书的封面上均注有“插图本”三字,书有沈从文的生活照片和他描写的地区的风光绘画。在《边城》中,书中还有一幅幅饱含湘西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的摄影作品,摄影作品和小说情节发展互相映照,使“图”和“文”均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本书中,“图”不再成为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共同完成着一种“文化旨向”的传播。在《湘行散记》中,不仅有黄永玉画的湘西风情水墨画,也有沈从文自己为自己的文章所画的插图。当时沈从文因母病还乡,每天写信向张兆和报告沿途见闻,并在信后附上插图,这些插图和信的内容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在插图本《边城》中,黄永玉用画,卓雅用摄影作品,“图说”小说内容,单纯地看一幅幅插图,可以感受到小说本身的那股浓得化不开的“氛围”。插图本《边城》和《湘行散记》图片虽是黑白的,但在书中构图不一,同样给人以丰富多彩的感觉。这种插图的确有助于人们身临其境。否则,文学描绘如何入神如画,也难以达到这种奇妙的效果。这种对实感的追求是当代社会人们追求全面发展的必然产物。可以说,摄影文学应运而生,比这更充分地开发了人们的全部潜能。
3.有些摄影艺术作品没有文学描绘,很难展开它的丰富历史内容。
有些摄影艺术作品只有插上了文学想象的翅膀,才能振翅高飞。黑格尔说:“同一句格言,从完全正确地理解了它的年轻人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在阅历极深的成年人心中所具有的那种含义和广度,后者能够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全部力量。”又说:“老人讲的那些宗教信条,小孩也能说,可是对于老人来说,这些宗教信条包含着他的全部生活的意义。小孩也懂得宗教内容,可是对小孩来说,这种宗教内容的意义只是这样的东西,即全部生活和整个世界都还在它之外。”有些摄影艺术作品本来具有丰富的历史内容,但一般的人很难感受出来,而文学就可以对摄影艺术作品所具有的丰富历史内容进行去蔽和展示。例如,2002年4月19日,《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发表了李希凡的一幅摄于1954年12月25日的照片,题为《在毛主席身边》。如果没有李希凡的回忆散文,那么人们是很难从这幅照片中捕捉更多的历史内容的。但是,这幅照片的确蕴含了很多很多难以忘怀的历史内容。当然,李希凡所配的散文绝不仅仅是这幅照片的解说、补充,而是相得益彰。因为李希凡在散文中表达了这幅照片所没有蕴含的东西。可以说,照片是过去的,散文是现在的。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经历了多少人事苍桑,毛主席还活着,还活在人们的心中。这就是这篇摄影散文告诉我们的。摄影文学的内在构成成分的相互激活,不但展示了更为丰富的内容,而且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
二、摄影文学是人类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摄影文学作为一门新兴艺术,具有什么基本特征呢?对这个问题,我国不少学人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先后提出了“审美复合论”、“审美错位论”、“内爆论”、“螺旋结构论”和“互文论”等。这些对摄影文学的界定都丰富了人们对摄影文学的认识。
起初,我们认识摄影文学是文学、摄影、编导、表演、美术等众多艺术的审美复合。“摄影文学不仅使摄影艺术突破了传统的纪实性,并冲出了时间空间的局限,使摄影艺术插上了理想的双翼,翱翔于艺术的太空,而且又把文学的艺术语言变成直观形象,把文学相象的描写变成可视的画面,使它既有美的视觉形象,又有精辟的语言艺术”。马龙潜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审美复合论”。他说:“成东方先生所讲的‘审美复合’,是一个深刻的理论范畴。在这里,既讲了摄影文学所内含的各种美学、艺术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也讲了摄影文学与其它各种艺术门类、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又讲了摄影文学与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关系,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审美关系复合论。在‘审美复合论’的整体结构中,其基础的层面是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层面。”“在‘审美复合论’的审美主客体关系层面上,与美的复合结构相对应的是一个多种审美类型和审美心理形式相融合的审美意识复合结构,这是对摄影文学审美认识与审美价值相统一的本质特性的具体规定。这个结构包括自然美的审美、科学美的审美和自然美与科学美复合的文学艺术的审美。”其实,摄影文学有较复杂的一面,也有较简单的一面。刘纲纪认为摄影文学“还可更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一个大学生、出租车司机、清洁工一天的生活,北京某个胡同的面貌,重要的文物古迹,科技的发明创新、时装表演,国家重大项目(如三峡工程)的建设,重大的政治外交活动,各地的自然风景、生态保护,老百姓在公园的锻炼健身、文化娱乐活动,各个社区的风光、建设,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大的企业、商场、饭店的景观,格调健康、向上的各界演艺明星的生活,均可拍摄。我以为‘摄影文学’的‘文学’不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纯文学’,可以和新闻报导、报告文学结合起来,尽可能贴近社会各界群众的日常生活。”他提出:“摄影与诗、散文的结合较易,困难的是如何以摄影表现小说的内容,找到这种表现特有的形式、规律,以区别于连环画,小说的插图,这问题我一直没想明白。”(见2002年5月10日《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对这个问题,人们作出了不同的探讨。有的倾向摄影艺术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结合,直接到现实生活中创作摄影小说,有的倾向摄影文学是文学、摄影、编导、表演、美术等众多艺术的审美复合,这较适于改编小说名著。这都是可以探索和尝试的。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审美复合论”的确揭示了摄影文学的复杂的一面。但有些摄影诗,摄影散文的内在构成是非常单纯和简单的,这就不能用“审美复合论”去把握。
王一川希望通过阐明摄影文学的摄影艺术和文学相互结合的缘由揭示摄影文学的特征。他分析了摄影文学的各种构成成分,认为:“摄影艺术和文学各有其得失。摄影艺术长于提供逼真而直接的视觉性,但在深入思维领域时却是间接的;而文学善于造成具体而生动的思维性,却在还原视觉效果上失于间接性。把两者孤立看,各自缺失是明显的:摄影艺术无法如文学那样提供具体而生动的思维性,而文学难以像摄影艺术那般呈现逼真而直接的视觉性。但是,如果把这两门各有得失的艺术相互‘匹配’走来,却可以获得相互开启和相互补足效果;摄影艺术的视觉性与文学的思维性相互开启即互启,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新优势;同时,前者恰好补足文学的视觉间接性,后者又补足摄影艺术的思维间接性,从而达到互补。而正是这种相互匹配产生的互启和互补效果,为摄影艺术与文学综合成为摄影文学,提供了必要而充足的缘由。于是我们就有了摄影文学这门新兴边缘艺术。它由照片和文学两部分相互匹配而成为一个整体。匹配,不是完全同一或完美融合,而是各自独立前提下的携手合作;也不是随意拼贴、凑合,而是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达成互启互补的效果,由于产生这种互启和互补效果,摄影文学显示出新奇而强劲的表现力。”的确,这两种艺术各有优势各有局限,但这并不必然导致结合。同时,这种结合既可能增值,1+1>2,也可能相互损害,1+1<2。
孙绍振在进一步地解剖了摄影文学的内在构成成分及其关系时提出了“审美错位论”。他说:“对于摄影文学的艺术价值,其摄影的质量自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其文字的质量却是更为关键的。它的首要条件就是摆脱被动,不能局限于对画面的说明;然而又不能完全脱离画面,这应该与画面保持一种错位,文字与画面应该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而不是被动依附的关系。这样才能构成一种情绪的张力场。当然,不能是抒情,直接抒情会导致滥情,它只能是一种叙述,但又是一种想象的索引。在叙事与情感的提示之间,在画面与文字之间保持一种错位性张力是摄影文学的生命之所在。”摄影文学的内在构成成分的关系不一定都是错位的。有时,它们可能是相互规定,相互阐发。这种关系很可能是互为比兴的。
阎国忠认为:“摄影文学不同于过去的带插画的章回小说,带文学说明的连环画、卡通画,不同于传统的中国题诗画,这个不同就在于它是由摄影与文学结合构成的一个整体,而在这个整体中,摄影与文学又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发现、相互阐释、相互擢升的对话性关系。摄影文学中的摄影与文学在创作过程中,总是一先一后,一个是直接面对生活或自然,一个则是面对已经完成的艺术品,这就是说,一个从生活或自然中去发现,并把它艺术地再现出来,一个从已有的发现中去再发现,从而把欣赏者的目光引导到某一个特定的视角上。当然,创作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很可能还要反馈回来,前一作品由后一作品的启发而又有新的发现,于是不得不作进一步的修改。”他提出了“螺旋结构论”。“摄影文学作为艺术整体不是平面结构,而是像遗传基因一样的螺旋结构。它们不仅在互相发现和互相阐释,而且在互相攀援和擢升。摄影中包含的诗意启迪着文字,文学中蕴孕的画面照示着摄影,当在摄影文学中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它们都因这种碰撞而净化了、升华了。它们既是自己,又不再是自己。”阎国忠认为摄影文学是一种螺旋结构很有道理,但他认为摄影文学中的摄影和文学在创作过程中总是一先一后不完全符合事实。摄影文学成为人人都可以创作的艺术形式,就因为它能够即兴创作。这种即兴创作不存在一先一后的情况。
从上可以看出,人们对摄影文学的探讨虽不完善,但不同程度地揭示了摄影文学的一些本质特征,我们要在推动摄影文学的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取舍和综合。
钱钟书在《七缀集》中指出:“叶燮论诗文选本,曾慨叹说:‘名为“文选”,实则人选。’(《己畦集》卷三《选家说》)一般‘名为’文艺评论史也,‘实则’是《历代文艺界名人发言纪要》,人物个个有名气,言论常常无实质。倒是诗、词、随笔里,小说、戏曲里,乃至谣谚和训诂里,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说出了精辟的见解,益人神智;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也许有人说,这些鸡零狗碎的东西不成气候,值不得搜采和表彰,充其量是孤立的、自发的偶见,够不上系统的、自觉的理论。不过,正因为零星琐屑的东西易被忽视和遗忘,就愈需要收拾和爱惜;自发的孤单见解是自觉的周密理论的根苗。再说,我们孜孜阅读的诗话、文论之类,未必都说得上有什么理论系统。更不妨回顾一下思想史罢。许多严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学系统经不起时间的推排销蚀,在整体上都垮塌了,但是它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还为后世所采取而未失去时效。好比庞大的建筑物已遭破坏,住不得人、也唬不得人了,而构成它的一些木石砖瓦仍不失为可资利用的好材料。往往整个理论系统剩下来的有价值东西只是一些片段思想。脱离了系统而遗留的片段思想和萌发而未构成系统的片断思想,两者同样是零碎的。眼里只有长篇大论,瞧不起片言只语,甚至陶醉于数量,重视废话一吨,轻视微言一克,那是浅薄庸俗的看法——假使不是懒惰粗浮的借口。”狄德罗在《关于戏剧演员的诡论》中提出: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惟妙惟肖地体现所扮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不“动于中”,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于外”;譬如逼真表演剧中人的狂怒时,演员自己绝不认真冒火发疯。其实在十八世纪欧洲,这并非狄德罗一家之言,而且堂·吉诃德老早一语道破:“喜剧里最聪明的角色是傻呼呼的小丑,因为扮演傻角的决不是个傻子”。正如扮演狂怒的角色的决不是暴怒发狂的人。中国古代民间的大众智慧也觉察那个道理,简括为七字谚语:“先学无情后学戏”。钱钟书说:“狄德罗的理论使我们回过头来,对这句中国老话刮目相看,认识到它的深厚的义蕴;同时,这句中国老话也仿佛在十万八千里外给狄德罗以声援,我们因而认识到他那理论不是一个洋人的偏见和诡辩。这种回过头来另眼相看,正是黑格尔一再讲的认识过程的重要转折点:对习惯事物增进了理解,由‘识’转而为‘知’,从旧相识进而成真相知。我敢说,作为理论上的发现,那句俗话并不下于狄德罗的文章。”(见该书第33-5页)这就告诉我们,引进西方的各种先进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和认识客观世界,而不是管中窥豹,以一斑代替全豹。这是我们在探讨摄影文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其实,摄影文学的出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莫·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世界界限的扩大和缩小的规律。他指出:“人类艺术发展的这些整合力以三种形式表现出来,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艺术结合的三种不同方法可以称为聚集法、格局配合法和有机构成法。”(见该书第246页)聚集法就是不同艺术作品在某一段空间或时间中的机械联结,因此,所形成的聚集物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同其它部分有着纯外在的联系,同时完全保存着自己的艺术独立性。例如,通常音乐会节目单上各种不同艺术的结合就是这样,这里一个节目跟在另一个节目的后面,另一个节目演完就演它,它以一种“三一律”同所有其它节目相联系,——地点的统一(音乐会的舞台),时间的统一(这场演出进行的时间),而代替情节统一的是统一的报幕员……另一个例证是各种各样的建筑物和雕刻纪念碑的聚集物。这里楼房和纪念碑相邻而立纯属偶然,人们对它们的知觉是独立地和相互隔绝地进行的,它们不能形成统一和完整的艺术格局。而当这样的格局被创造出来时,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所具有的已经不是绝对的,而只是相对的独立性:我们当然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说甚至是应该)逐个仔细观察普希金剧院的建筑和小广场上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纪念碑,最后还有俄罗斯大街的背景,甚至连同它的每一个断面,但是这个复杂的格局的任何一个成分都要求我们将其置于同其它成分和整体的关系中,因为没有这个相互关系、节律的重复和明显的对峙的体系,它便不会把它的审美意义充分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样,作为艺术整体而设计的音乐会的演出中,每一个节目都以发展的情节的逻辑同其它节目相联结,而且这样一来就被导演一总导演引入同前后节目的相互中介的体系中,成为某种“舞台格局”,其组成部分的独立性又已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是格局配合法。艺术整体化的第三个方法是有机构成法,它表现在两种或几种艺术的互相融合产生性质上独特的和完整的新艺术结构,它的组成部分在其中融合得只有通过科学分析才能在空虚结构统一体中把它们区分开来。艺术创作基本形式的联系的这种方法为诸如大合唱曲所固有,在这种大合唱曲中诗文和旋律结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艺术统一体,或者为沙尔特尔斯基大教堂、西斯廷教堂、罗斯特拉圆柱类型的建筑一雕塑建筑物所固有,这里的艺术“组成部分”也同样牢不可分。离开建筑,著名的帕提侬神庙檐壁的结构简直不可理解,因为可以用内接的嵌入的山墙尖三角面的形式对它作出解释。
不同艺术联系的第三种类型是有机构成,它有别于前两种类型,产生于特殊的原因,获得了特别重要的形态学意义,因为在这条道路上正在形成在质的方面独特的新艺术结构——艺术的新样式和新品种。摄影文学就是摄影艺术和文学艺术的有机构成。这种综合的条件首先是文字,然后是印刷术的发明;由于有了文字和印刷术,人们有可能把活的语言变为固定的空间的语言,换言之,有可能把口头语言变为书面语言,并以此为文本与徒刑和装饰的结合创造了条件。如果说在书籍艺术中造型和实用艺术是文学的庇护下进行综合的话,那么在漫画、讽刺画和宣传画中情况则相反;诗文与造型和实用艺术的结合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造型和实用艺术。而摄影文学中的文学不是摄影的注脚,摄影不是文学的图解,是二者的有机融合,它们构成一个既丰富又充满生命的审美意境。
同时,摄影文学也是现代科技产物。莫·卡冈指出:“二十世纪产生了现代技术开辟的空间和时间的艺术联结的极为丰富的可能性,——我们只要提及电影和电视就足以说明问题;在新的技术基础上人们正在探寻着声音结构和非再现的颜色结构和立体一选型结构相结合的前所未有的方法(色彩音乐,动力学艺术)。”(见《艺术形态学》第252页)虽然摄影文学和中国古代题诗画有区别,但不能把摄影对现实的反映同绘画一书画刻印艺术对现实的再现绝对对立起来;这里的差别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可以说,没有现代科技照相术的出现,就没有摄影文学。因此,摄影文学既是人类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科技的产物。
然而,莫·卡冈说:“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只有在一个条件下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全从属于后者。”(同上)这个规律就不完全适合摄影文学。摄影文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更复杂,既有前者从属于后者的情况,如有些摄影报告文学、摄影小说,又有后者从属于前者的情况,如有些摄影诗等。
三、人人成为创造艺术的主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当分工一出现之后,每个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恩格斯这个理想不是反对分工本身,而是反对强迫分工。他们指出:“只要人们还处在自发地形成的社会中,也就是说,只要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发的,那末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7-8页)
可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才能的这种发展,虽然在开始时要靠牺牲多数的个人,甚至靠牺牲整个阶段,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同每个人的发展相一致;因此,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只有以牺牲个人的历史过程为代价。”(转引自《回到中国悲剧》第93页)正如莫·卡冈指出,古代艺术混合性的解体保证了艺术创作不同方法的独立存在,同时具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审美后果。具有积极的后果是因为,这里同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所有其它领域中一样,劳动分工是互相隔绝的并成为狭窄专业化的活动形式进步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条件。但同时为获得任何成果都必须付出昂贵的代价,从古代混合的线团中抽出一些单根线来的历史过程也具有明显的消极后果。巨大的成就会变成同样严重的损失,即混合创作所具有的艺术反映生活的多面性和圆满程度的丧失:须知,艺术掌握世界的不同方法的结合能够使描述的内容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光辉的照射,能够摹拟主、客体联系的各个方面,创造多维的“大容量”的形象,而不是单方面的、似乎只在一个语言、音乐或舞蹈等平面上展开的形象。
在历史上,艺术创造往往成为极少数人垄断的领域。当然,在艺术这种发展过程中,基层民众也进行了艺术创造,只是这种艺术创造还处在自发阶段,没有上升到自觉阶段。这是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
瓦·本杰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指出:“机械复制在世界上开天辟地第一次把艺术作品从它对仪式的寄生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了。”“复制技术把被复制的对象从传统下解脱出来,它制造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用众多的摹本代替了独一无二的存在。”(见《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第243-7页)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成为人人都可以欣赏的对象,再不是极少数人垄断的对象。人人成为欣赏艺术的主人。摄影文学的出现,标志着人人都可以成为创造艺术的主人。当前,民谣和民歌的广泛流行,虽然形式相当粗糙,甚至有的有些粗鄙,但是因为有些民谣和民歌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一些真实的东西,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人们的某些思想感情,至少减缓和减轻了人们的某些压力和郁闷。所以这种粗糙的艺术形式成为了当今大众狂欢的形式。随着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照相机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将会主动地创作摄影文学,摄影文学将成为人们喜爱的创作形式。只是有的保存下来,发表出来,成为共享的对象。有的仅仅以个人独享的形式出现。
其实,不同的人对人生、对家庭、对历史、对社会都有比较独特的感悟,只不过这些感悟比较零散而已。这些感悟以摄影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就相当完整了,就构成了一部艺术作品。可以说,单独的摄影难以表现富有韵味的内容,单独的思想感情的感悟也难以构成完整的文学作品,只有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艺术作品。例如,2002年3月29日,《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发表的金开诚的《西湖漫步》。“万众寻春挤满山,游人佳景两难堪。西湖最好无名处,风自清新月自闲。”金开诚在《西湖漫步》中无一处写“我”,但无一处不是写“我”。可以说,这个“西湖”既是风景名胜西湖,也是文化名人金开诚。这首《西湖漫步》的诗和金开诚这个文化名人结合起来,产生了远远超出诗本身的丰富意蕴,具有味外之旨。这种艺术形式的创作相当灵活、自由。它的出现标志着人人将成为艺术创造的主人。
参考资料:http://hi..com/liubin12345678/blog/item/1aba504a18aa302209f7efcc.html

『陆』 想写一篇与摄影相关的论文,求指导

亚当斯《月升》或者亚当斯其他的作品。

亚当斯分区曝光法对摄影回技术是有很大影响答的。

亚当斯的作品背后的故事比较好挖掘,而且他在摄影上的成功有很多方面的影响可以挖掘,比如感情,良好的商业化运作等。


《饥饿的苏丹》话题太沉重了,并且对于”拍摄“还是”救助“是个争议。不太建议你去讨论。它很多时候代表了摄影人的噩梦!


个人建议:主题不要过多,过多可能论述就会肤浅。最好就拿一幅,深入的论述,角度可以多些。一个成功的摄影人,才会有一幅成功的作品,所以影响他能拍出这样的作品因素会很多,比如家庭,爱情,友谊,科技,历史环境等等。

『柒』 如果要写一篇摄影方面的论文,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切入点

论文就是要一个论来点,这自个点要是选好了再根据你的具体研究找出更完美的论据,那就行了。(当然上面的是废话),但是带着主题内容去构思,这是摄影艺术和其它艺术同样需要依循的创作规律,构思的任务,就是把立意所设定的主题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形象上来。
下面就说一下学院派的论文,一定要新颖,要让人看了眼前一亮。不管你是景物摄影,人像摄影,新闻摄影,纪事摄影,广告摄影。你肯定不会全带入你的文章之中,所以就看你多年对以上哪个最有想法,最有理解,最有研究的一个类别去讲述你的理解,想法和创新。体现出“小题材,大想法”。
比如我是拍摄人像的,要是我写,就切入以下几点,第一,出色的用光,第二,完美的构图。第三,漂亮的神态。一副人像作品这三点把握住了绝对是好作品。但是要是我是上学的时候交写论文一定不这样写,因为,这个只要是拍摄人像的或者拍摄过的都知道。那我怎么写,切入三者之一,我在那个上面自己的见解独特我就写那个。
你现在就看着写吧,以上拙见只是建议本人没有误导之意,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见谅,也可以加我QQ共同探讨。452670603

『捌』 关于摄影专业的毕业论文

一点摄影心得分享:
摄影之所以被称为一门艺术,就是因为它需要的是一颗平静的心,任何浮躁与虚荣都是要不得的。

我相信,虽然进入了数码时代,但摄影的基础知识还是需要掌握的。我看来,既然接触摄影,要学会看懂五本书。

第一本要认真看的书,当然是产品说明书!在摄影论坛里,如果有人问产品说明书上本来很醒目的答案,是会遭到痛殴的。你只有在充分了解产品和基本操作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发挥系统的优点。也只有这样,相机才能真正成为你的工具。

第二本要看的书,是《纽摄》。是的,很多人说,纽摄老了,没错,纽摄是老了,老了就抽抽了,抽抽得只剩下精华了。人们对照片有不同的追求,咱们不说,追求亮丽明快,或许纽摄不适合,但我看来,它仍然是摄影圣经。开篇三个要求,主题、主体、简洁,自始至终都是我们评判片子的依据。看明白了纽摄,相机就会成为你的左右手。你会开始为光影而喜悦,为色彩而快乐。

第三本要看的书,就是感情。太浮躁的人是用不好相机的,因为他看见的只有服装和表情,他拍到的是漂亮或者丑陋,而不是喜欢或者厌恶;拍到的是笑容或者眼泪,而不是快乐或者悲伤。那样拍的片子,我们叫快门机器。单纯拍片子不是摄影,更不是艺术,摄影是藏在片子后面的感情!很遗憾,大部分人都还在看这本书,我也是。但是知道了方向,我想我们会突破的。等到突破了这一步,相机就能成为你的感情,你能很容易在打开一张片子的时候,迅速回到当时的现场,伴随一杯茶,半包烟,和一个宁静的下午。

第四本要看的书,是人生。太年轻的人也是无法理解摄影的真谛的。没错,现在市场上的相机种类繁多,也不乏索一类的时尚机型,但是,如果把摄影定位成那种时尚,那就错到家了。摄影不是时尚,在这两个字后面蕴含着前辈们多少年的积累和精华,从取景框看出去,转动对焦环,在景物开始清晰的同时,你能隐约看见大师的身影飘然而过,翩若惊鸿,矫若游龙。镜头表达的,是你眼中的世界,是你对人生的理解。摄影大师们,在拍风光的时候,他会充满了敬畏;在拍花鸟的时候,他洋溢着喜悦,在拍人文的时候,他骨子里刻着悲悯。镜头便是人生,你的片子便是你对大千世界的理解,走到这一步,镜头就是你的伴侣,你已经感觉不出它的存在,但它确实开始融进了你的生命。

第五本要看的书,便是你自己的心。世间万事万物,其实都是你内心的投影,心无挂碍了,从此得了解脱,自在啊!那时,你不再以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为意,繁华起伏,俱是浮光掠影,一头一机,从此笑傲江湖。信手拈来皆文章,摘叶飞花可伤人.。

『玖』 需要一篇2000字的摄影摄像论文 因为是选修不重要 直接给一篇可以复制的 不要网址

摄影摄像结业论文
标签: 摄影 学期 平常心态 论文
从对摄影摄像知识的不熟悉到爱上了摄像活动,这是我经过摄影摄像课后最大的体会。我喜欢拍摄,之前用傻瓜相机,那时由于胶卷比较贵,所以只能拍很有限的一些照片。在上课期间,我有幸借到了一部数码相机,这次大大的满足了我对摄像的渴望。
因为喜好,我之前就已经学习过摄影,所以我非常了解自己的摄像水平,还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本学期的广告学辅修课恰好开设了这门课,所以在学习期间,我一方面认真听课,汲取老师传授的知识,另一方面,我在图书馆借阅了相关的摄像书籍,然后又通过实践操作不断巩固理论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摄像水平。
摄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问学问。摄影与其它的众多门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同文学、历史、地理、建筑、音乐等。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能单纯的只从摄影上入手,还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培养一种多生活深层次的洞查能力和对周边事物的理解能力。并且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在众多生活的兴趣中寻找对摄影创作独特视角。生活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客观存在,生活中的人,尤其是一个摄影的人,就更应该时时处处做一个生活有心人,积累生活,突破生活。
摄影应该多交流,忌闭门造车。一个人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思维都是相当有限的,有作品,有拍摄主题,有想法,最好能拿出来和大家讨论下或者参加比赛。交流的目的在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种交流不仅在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其它的像在网络上,在各种摄影展中,在于摄影大师的论著中。
俗话说:人活一世,平常心是最宝贵的。那么作为摄影人也是一样的。保持平常心态,戒浮戒躁。不要看到别人拍了一组什么样的题材或风格独特的照片,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创作能力问题,甚至极度模仿、成名心迫切、浮躁不安,我认为这是大不必要的,作为摄影人最好在长期的日积月累中形成一种自己的观念和风格,忌讳千篇一律,艺术中没有超越,只有区别,成功者都是在千差万别中显露自己!
很感谢老师能够安排我们进行了两节实践操作课,使得我们能够根据理论结合实际,在一定程度上亲自体会到了摄影的趣味,在此同时,通过作品的反馈作用,我们进一步地提高了摄影的技术与更好地巩固了摄像的操作要领。在此过程中,手握着沉甸甸的照相机,对准了每一个耐人寻味的镜头,“咔嚓”一下,留下了永恒的瞬间。还能欣赏到其他同学精彩的作品,又开阔了视野,真是一举数得的好事!!
在这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非常感谢余武老师,余武老师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和他交流没有来自老师的那种严厉,有的只是一份畅快。余老师的言传加身教真正体现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他教给了我们注重生活细节的那份细心,从事教育工作的那种一丝不苟,对待他人的那种热忱以及在生活中找寻快乐的方法。
一学期很快就结束了,从这门课程学到的东西,我将会用一生去回味。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