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主题
1. 德育主题教育课和德育主题主题班会一样吗
讲述式的主题班会又被称为主题教育课,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主题班会的新课型,是班主任要根据工作布置和班级情况由班主任主持、主讲、主导的专题教育活动。
主题教育课选题广泛,像学习、理想、纪律、诚信、禁毒、环保、安全、劳动、感恩、青春期恋爱、网瘾等班主任工作涉及的众多话题,皆可入题。
主题教育课形式多样,虽以班主任主讲为主,但辅以师生对话、小组讨论、观看视频、情境(情景)思辨、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班主任可以像学科老师那样精心备课,精心实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主题教育课有助于学生提高认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强综合素质。
2. 小学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指哪些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德方面的总的要求.
在这里德育目标分类,是依据我们对思想品德结构的理解而划分为三个方面:①思想、政治、道德准则或规范方面的目标;②思想品德心理发展的目标;③思想品德能力方面的发展目标.
德育实施的序列应与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序列相结合,循序渐进,因此在思想政治道德准则的教育目标的排列上按照道德——思想——政治的顺序.
道德品质、思想品质、政治品质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尤其是思想品质应包括政治思想内容,思想品质和政治品质很难严格区分,故在目标的表述上将二者结合起来.
(一)思想品德规范方面的目标
1.道德规范方面的目标
关心学习.懂得学习的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既是自己的义务又是自己的权利;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
关心他人,尊重、爱护、帮助他人.
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具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树立劳动观念,积极参加劳动,有良好的劳动习惯,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
遵守公民道德,懂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礼节.
确立关心环境的意识,保护环境.
2.思想规范、政治规范方面的目标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
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拥护、热爱中国共产党.
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形势,具有与祖国休戚与共的感情,有振兴中华、建设家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把个人前途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
具有现代意识,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率,优质服务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并能进一步树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公平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改革开放意识.
有基本的民主意识与法制观念,知法,守法.
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有独立思考、实事求是、
勇于创新的精神.
能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象.
(二)思想品德心理的发展目标
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诸方面心理素质得到和谐发展.
具有义务感、责任感、诚实、正直、关心别人、珍惜友谊、守信、自尊、自主性、积极进取、勇敢、乐观、毅力、自制力、好学、勤奋、刻苦、认真、爱惜时间、喜欢思考等良好心理品质.
(三)思想品德能力发展目标
1.思想品德认识能力
具有以道德思维为主,包括对人们之间道德关系、思想关系、政治关系,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的能力.也就是具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的道德评价能力,对社会思潮的分析、评价能力,对社会信息的辨析筛选能力,对社会政治的定向能力,对行为后果的预测能力等.
2.情感能力
具有对客观道德情境的情感体验能力,包括直觉情感体验能力(即直接感知一定道德情境的情感体验能力)、想象的情感体验能力(即对想象某种道德形象的体验能力)、理性的情感体验能力(即对一定道德观念、道德概念、道德理论的体验能力).
具有共感能力,即从他人的观念感知某种现象或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
有体验自己情感需要的能力,调节、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
3.品德践行能力
具有把思想品德的知、情转化为行的能力.能对客观社会生活情境作理智的分析,有把一定的道德观念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的热情和意志,能将一般的道德规范、思想规范、政治规范化为具体的行动指令.
具有道德选择能力,包括对不同道德体系、思想体系的价值选择,对同一道德体系、思想体系中不同规范的选择.
具有实际执行某种道德规范的能力,抵制不良诱因.
调节、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3. 德育的主题是什么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思想的演变 德育是随著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历代的统治阶级为培养忠于自己的人才﹐都十分重视德育。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中﹐德育居於首要的地位。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教是居首位的。据《周礼
4. 德育活动有哪些主题
学雷锋天天记日记扶老太太过马路
5. 如何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
一、主题德育的理论依据
1、科学人道主义理论
科学人道主义理论起源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是指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把促进人的发展和完善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21世纪,人本主义教育将呈现与科学主义相融合的趋势,出现“科学人道主义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对此概念作了精辟的解释:所谓“科学人道主义”,“它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作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科学人道主义理论强调以科学主义为基础(即以科学与技术的训练为基础),以人道主义为价值取向(即教育要人文化、人道化),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2、“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超越,既保留了传统教育的那些反映规律的共同特征,又有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即科学性(根据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办事)、民主性(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营造出的一种活泼生动、和谐的教育氛围)、活动性(以活动为中介,通过活动不断地将人类现实据为己有,不断地将已有的心理品质表现出来)、开放性(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社会,并且在学校内部树立开放的观念)。
3、教育系统论
教育系统论把教育视为一个系统,采用系统分析方法,从系统观点出发,坚持在整体与部分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等关系中考察研究系统,以求得问题的最优化处理。根据教育系统论原理,依据德性生成规律、德育规律,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德育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德育和外部的联系,科学系统地整体设计德育环境、条件和机制,以寻求德育最优化的模式。
4、心理学需要理论
心理学家已经初步探明,人类行为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类动力的源泉。需要具有三个共同的特征:一是对象性,需要总是指向一定对象的,这种特定对象或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因此,也只有某种对象才能使其获得满足。二是动力性,需要是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一旦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发现了新的环境,机体就可能产生缺乏感,这种缺乏感就会调动集体的力量去努力达到新的平衡,因而产生动力;这种缺乏感越大,动力越强。三是社会性,人类满足需要的范围要比动物大得多,特别是那些高层次的需要,如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等,人类的需要是通过社会劳动并以文明的方式获得,同时也要受理性和意志的调节和控制。所以,要了解学生行为的动力必须从需要入手;要学生能够自主育德也就必须根据学生需要进行设计。
5、新课程改革理论
我国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了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主张,指出德育要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德育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的生活。《若干意见》也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之一。200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强调了德育的实践环节,对小学、初中生、高中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天数做了明确规定。2001年5月团中央提出少先队工作要加强“体验教育”。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了知行统一的原则,明确指出“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学遵守道德规范。” 这些都说明,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体验,自主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开展活动,进行品德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6、活动理论
社会环境并不是直接的而是必须通过人的活动为中介起作用,人通过与物打交道,由此具体的认识和改造世界,通过参与一切的群体组成一定的人际关系系统,从而进行社会生活活动。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
二、主题德育的实践依据
1、树立理念,与时俱进
学校出台《教育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及《教师工资实施办法》后,广大教职工的热情十分高涨,并且近年来,我校一直秉承“让校园充满爱”的办学理念,学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坚持开展“三成”教育,教学上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分层教学,德育上积极探索主题德育,努力把教学管理、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构筑能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新平台,开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2、领导重视,德育为先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提出提升教育质量的口号,以教育质量提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围绕教育质量的提升,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每个月都有德育主题观摩课的活动,形成了系列活动,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3、凸显特色,以点代面
我校作为德育特色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一是开办了体艺特长班,二是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三是各类文体活动:科技文化艺术节、校园十大歌手赛、书法摄影绘画展等,营造健康向上、生机勃勃的学生成长氛围。
4、周密安排,组织有序
德育处加大管理与考核力度,对班主任实施主题德育的活动制定计划,周密安排,召开德育论坛对主题德育活动进行交流、研讨,使我校的主题德育活动朝着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三成”教育及其内涵
“三成”教育即“养成、成长、成功”教育。德育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梯的运动过程,对于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思想道德层次、不同的时域,理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在南平八中德育工作实践中,学校根据生源状况,把德育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向高级,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发展整体。
高一年段以“养成教育”为主题。“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社会公德以及良好的品质和风范。我校以“诚信、协作、励志、创新”为校训,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为重点,注重基础文明与道德素质的“养成”教育,学校制定的《南平八中学生守则》是规范学生一切行为的准则,南平八中政治教研组编写的《南平八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读本》是每个学生必备的读物。在养成教育工作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每个学生要有自我教育的强烈愿望;二是要学会分析自己的方法;三是要制定与执行个人的训练计划;四是在班集体中要形成正确、健康的舆论氛围。通过以上措施,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通过他律内化成自律,促使学生主动采取实际行动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时刻能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
6. 德育主题班会的主题内容有哪些
在众多过程中,班会,主题班会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的本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主题班会是一项重要的集体活动,是班主任通过班集体教育影响学生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高度热情和智慧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由于主题班会是在一个比较集中的时间,集中的环境下进行的教育,它强化教育渗透,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主题鲜明,针对性强
主题班会是经过充分准备,围绕一个明确的目的召开的班会。这从鲜明的主题的名称就可以看出。例:“祖国,我的母亲”
“老师——我爱您”
“诚信在我心中”等,一看主题班会的名称,就能受到教育感染作用。班主任是主题班会的组织者,是导演,起着主导作用。在确定班会内容及主题时要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思想学习,精心设计,精心准备。本学期开始我根据上级的要求,结合社会、学校出现的一些现象,召开了“诚信在我心中”的主题班会。并要求学生在周记中说说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有过哪些不诚信的事。主题班会后,有的同学向我讲了“悄悄话”,倾吐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诚信行为。这个主题班会,深受广大同学的欢迎。
二、高素质,知识性强
主题班会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又是主题班会的主体,一个好的主题班会要看是否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是否都参与了活动。主题班会从准备到召开的整个过程,学生都在不断的学习,有的还是书本上、课堂里得不到的知识。例:我们召开的“锦绣中华漫游记”,每个同学接受了“专访”任务,大家可高兴了。到处找资料,找图片,请教父母,写各地“风土人情”,写“民俗民风”简介等。这个主题班会后,不少同学反映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大开了眼界,感悟了情操。
三、知行结合,实践性强
德育过程特点之一,就是认识与实践。知和行的统一,重在实践,重在行为,这也是德育目的性的要求。对于初中学生不要多讲道理,应以具体的事例、典型形象去启迪、影响他们。对其行为要严格要求反复强化。直观形象的主题班会能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例:我班自编自演的心理剧《走出心灵的亚马逊》、一班的《考试》等等,都鲜活的再现了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同学们通过观看,可对照他人修正自己的言行,使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使知和行达到了统一。
四、形式多样,情趣性强
主题班会的形式很多,不拘一格。报告会,讨论会,走出去,请进来等。主题班会根据寓教于乐的特点,让学生们在唱、说、跳、讲、玩中受到教育,心灵受到启迪。如“教师节”举行的主题班会,不仅使在场的老师充满了自豪、激动,而且一股强大的暖流把师生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像这样的主题班会将会永远留在学生心中。
“主题班会是德育的聚光灯”。近年来,我校以主题班会为突破口,完成了德育目标任务,落实了德育内容。主题班会充分发挥了他的德育功能及效应。在以学习能力培养为主要施教目标的今天
,开发学生的智力是基础,而智力开发的原动力则是“兴趣”。德育就是通过培养学生兴趣,从而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