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概论论文3000字
『壹』 中医药保健论文
学生视力的中医药保健浅析
学生视力低下是儿童青少年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严重影响了其健康成长。目前认为[1]影响视力低下的主
要因素有环境、遗传、生长发育和营养、疾病、心理等方面,
而防治则应从改善学习环境、培养正确的用眼卫生习惯,
眼保健、减轻眼负荷、定期检查视力、合理营养、健康教育,
药物治疗、物理疗法、配镜等方面着手。但实际上,长期实
践证明,中医药对学生视力的保健同样具有确切而明显的
效果,这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现将之浅析于下。
中医认识
中医学认为眼睛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
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精之窠为
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
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
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从这篇经文
不难看出,眼睛的组成是五脏六腑的精气所化生,又
靠五脏六腑之精气上行灌输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疏泄功能正常则人体气血正
常流通,目才能得到血液的濡养,目得血能视。《灵
枢·脉度篇》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
矣。”肝经的经脉连于目系,肝肾同源,肝开窍于目,肾
司其明,子肝母肾,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以补肾即补
肝,肝血不足,必补肾精,精血充旺,则精彩光明,脾
胃互为表里,同居中焦属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
化之源,主消化水谷,输布精液,营养周身。若脾胃虚
弱,中气不足,目必不明。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犹如
百川汇入大海之势,经气充沛而功效卓著;脾胃健,阳
气旺,则诸目病失;肺主宗气、司呼吸,宗气不足或气陷
会使目昏暗无华;心主神明,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
主神明的功能主要从眼上得到反映,视觉清晰,精气
充沛则有神,视物不清或错乱则为无神。
可见,中医学认为视力主要与肝、脾、胃、肾有着密
切的关系。若感外邪,七情失和,饮食不节,起居无常,
则可致脏腑内虚,经络精气不能上荣,或阳气不足,被
阴气所侵,而致视力低下。所以寻根求源,调理脏腑之
经气,平衡体内之阴阳,这种详查病变的因、证、情、机
及施治的灵活性中可见医学认识是相当细致和全面的。
中医药保健
1·避感外邪,调和七情
因为学习任务重,故很多学生平时感觉较为辛苦,
体质可能较为虚弱,容易招致外邪侵袭。故顺应四时,
适其寒温,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使正气存内是避感外
邪的关键措施。七情过激,木郁化火,心火亢盛等可致
脏腑功能失调,视力下降则可由此而生。故勿喜怒忧思
过度,悲哀太甚,而应保持七情和畅,乐观开朗,助人为
乐,这样可使百脉通调,脏腑安和,目疾无可产生。
对于儿童青少年学生,我们尤其应该注意营造一个
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
避免外界环境对其的不良刺激。并积极治疗其已有的躯
体疾患,防止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另外,还应从个体
的气质、性别、年龄、文化思想修养等方面着手,通过提高
自我心理调摄能力而提高其对情志致病的耐受性,降低
敏感性和易发生性,以达到“志意和”,减少目疾。
著名眼科专家张望之[2]认为眼病多因郁邪而发,因
此在治疗眼疾时主张以开郁为先,通滞为要。由此可
见,他同样主张避感外邪、调和七情以用于防病治病,促
进康复。
2·起居有常,修身养性
起居有常是指平日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
早起,每日保持充足睡眠时间,劳逸结合,脑体结合。
起居有常可摄天地之清阳,适四时之寒暑,正气内存,虚
邪贼风无隙可乘,目无疾生。劳、逸包括形体和精神两
方面,调节劳逸要求达到积精、养气、全神。人若能起居
有常,合理作息,能使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还能提高
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以避免目疾发生。具体来
说,平时学习时应注意勿久视勤书,不要在光线太暗或
强光下读书、写字,并加强体育锻炼,增加同学朋友间
的交往,多做一些有益身心的户外活动等等。
学生的修身养性应与其性格、年龄、体质、性别、周
围环境等相协调一致。由于生机蓬勃、奋发向上的生理
特性,故宜多鼓励其在各种文娱活动中获得快乐,这样
可以通过音乐、歌咏、舞蹈、戏剧影视、琴棋书画等来调
整情绪、改善行为、开发智力、培养创造力,对保护好良
好的视力不无裨益。
值得指出的是,中医认为“五音通五脏”,其中“角”
声入肝,而肝开窍于目,故常听“角”声于视力有益。
“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能疏利肝木,使气机通畅,
『贰』 关于中医药现代研究的论文
近几十年,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有较大的进展,在用传统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的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西医学的研究手段,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探索,在一定范围内揭示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并为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但是,由于中医学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由于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的某些缺陷,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在许多方面都不尽人意,甚至陷入某些误区,因此必须认真考虑和探讨。
习惯上把中医理论的研究分为两种形式,即文献型的传统研究和借助现代科学理论的现代研究。文献型研究往往是继承性研究,而现代研究被认为是对中医学的发展研究。这种划分是对中医理论研究的误解,客观上阻碍了中医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不应该把是否借助现代科学作为区分继承和发展研究的标准,关键在是否有利于中医学或整个医学的发展,是否能够为人类提供新知识。
当前,有些研究如果不能科学的评价其结论就会阻碍中医学的发展。假如在解剖学找不到经络的实体,就认为人体的经络现象不存在,势必动摇对中医学理论和概念的信念,影响中医学的发展。很多临床医生不从中医角度思考组方,而只考虑中药的药理,就是受这种研究思路影响的结果。究竟采用怎样的研究思路,才能真正有利于中医学的发展?
中医理论产生在古代,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别,古代科技手段的限制,中医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体系。表现在理论概念的模糊不清,理论之间缺少严密的逻辑关系和某些理论的明显的主观倾向,造成中医理论研究,不论传统研究还是现代研究很难通过理论或实践来否定某些理论。
中医学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中医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如气一元论思想、阴阳学说等,使得中医先辈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和总结时,注意的焦点多在人体的整体联系和人体的某些整体规律上。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医学对人体的某些整体规律或人体的某些深层规律有比西医更深的认识,这恰好是西医学的研究最易忽略的。因此,中医理论的现代研究,必须立足于这个基本出发点。要在全面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透过中医理论本身的表达,寻求中医理论中蕴藏的对人体深层规律或整体规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某些新的理论和假说,推论某些结论,预测某些事实,从而推动中医学乃至整个医学科学的发展。
中医基本理论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从《内经》的构成看,涉及到医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物候学、食物学、农学、哲学、逻辑学、史学、社会学、伦理学、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此后又有两千多年的发展,是长远的研究对象,有取之不尽的研究课题。但也必须看到,在这些理论中有些古人对长期临床实践的忠实记载或是对人体某些实际信息和现象的客观描述,并结合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加以理论阐释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或多种联系。尽管在其理论表达上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以临床医疗实践实际现象观察为基础的真实记录以及所反映出来的规律都是实实在在的,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的,这正是中医理论科学价值所在。因此,进行中医理论现代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很可能有某些新的发现,或揭示出西医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尚未认识到的人体生命规律。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依赖思辩所得的结果和臆说是大量存在的。如用五行学说、五运六气学说进行的机械甚至僵化的演绎推理,用人体构造牵强附会的类比自然界构成的“天人相应”等,都是以主观臆测的联系代替实际存在的联系。事实上,中医理论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且随着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知识和经验的逐步积累而不断更新,不断淘汰。
中医和西医是从不同的角度把握人体的,中医强调整体性,从宏观上动态上并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认知生命;西医强调个体分析,从微观上形态上,并通过还原分析的方法认知生命。对疾病的认识上,中医认为肌体局部失调与全身机能失调并重,主要诊断依据是临床表现出的症状和体征,特别强调局部与全身状态的综合判断;西医重视局部器官的病变,主要诊断依据是理化指标与局部器官的症状和体征,并特别强调局部器官病变的多层次检查分析。
因此,在中医理论现代化的今天,中医基础理论急需解决的问题不是用西医学的理论验证中医理论,也不是追随西医的发展亦步亦趋,更不是以西医理论代替中医理论,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引进现代多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手段。进一步完善中医自身的理论,创立新观点,提出新学说,以便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的治疗效果。只有这样中医学才能在整个医学科学、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然中医理论乃至整个中医学将会面临主体性危机。
『叁』 急求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心得体会论文,2000字的,谢谢啊
如果你以济世救人的目的来学习中医,那么你最好学习针灸方向,要学: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中医内科、经络学、俞(shu)穴学、刺法灸法学、选学时间针法学。这样你就入门了,要想进一步就要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神经定位诊断、神经病学。再进一步:中医四大经典。
或者告诉你一条捷径,去找一位名医,真诚的拜师,每天跟着他,把他的一点一滴都记录下来,保你2年自己可以解决常见问题。
『肆』 求中医学方面的论文一篇。3000字以上
1 诊疗模式和主体诊疗模式
所谓诊疗模式,是对一种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中主导思想的高度概括,是用精炼的语言对该医学临床思路的扼要表述,并能反映出其学术特色。自古以来,关于中医学的诊疗模式存在多种说法,如治病求本、辨病治疗、辨证论治、察质论治及对症治疗等。在诸诊疗模式中,最重要最常用,且在很大程度上能主导或涵括其它诊疗模式者,称为主体诊疗模式。
诊疗模式不同于医学模式,后者是指一种医学认识和处理疾病的基本观点或出发点,比较抽象和理性,如“生物 . 心理 . 社会”,被认为是现代医学模式,而前者则是对一种医学的诊疗规律和临床思路的集中表述,比较具体和实际,如前述的“辨病治疗”之类。
1.2 审机定治是《内经》的主体诊疗模式
《内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诊疗模式当然也不例外。在《内经》中论述过的众多诊疗原则中,最强调者莫过于“治病必求于本”(《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这里,“治”兼诊断和治疗二义,“本”指疾病的本质、根源,此处具体指阴阳失调的病机。而《素问 . 至真要大论》在论及诊治有假象的病例时指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告诫不要被疾病的假象所迷惑,应首先识别其真正的病因病机,然后针对病机而治。该篇还以“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为例,说明若只看到疾病表面的热、寒现象,抓不住其阴虚、阳虚的内在本质,必然误治。正是基于审察病机便是 “求”病之“本”这一认识,该篇才反复强调“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对此,元代名医朱震亨曾断言:“考之《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本草》曰‘欲疗病者,先察病机’,此审病机之意也。”“此求其病机之说,与夫求其本,其理一也。”〔1〕对于中医学来说,病机就是对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而“审察病机”,则是透过疾病的现象——症状、体征等,去探求疾病的本质——病机。可见,《内经》治病求本的诊疗思想可用“审机定治”一词简明地表述之。
由《内经》奠基的中医临床工作可分为五个环节或步骤,即四诊、辨证、识机、立法和处方。在中医的诊断过程中,四诊是为辨证收集必要的临床信息(即以症状、体征为主的证候),辨证则是运用中医理论对证候进行思维加工,最后识别病机及病名。而在中医的诊断结论中,病机为主体,病名是次要的。因为确立治疗法则的主要依据是病机而不是病名,因而识机便成了辨证的目的和归宿。《内经》虽无“辨证”一词,但审察病机(审机)以辨析证候为基本手段, “审机”实已概括了辨证和识机的内涵。中医临证时确定治疗法则的要素虽多,但首要的、根本的依据却是从诊断中获得的病机结论,而处方只不过是落实治则的具体方法和措施。由此观之,中医的诊断主要是对病机的求本诊断,中医的治疗首先是针对病机的求本治疗。而“审机定治”一词则切中肯綮地勾画出了中医学基本诊疗规律和临床思路要领。为此,明代大医张介宾极力推崇《内经》所述的“病机十九条”:“此正先圣心传,精妙所在,最为吃紧纲领……夫病机为入门之道,为跬步之法。”〔2〕《灵枢 . 本神》强调:“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所谓审“病形”、知“虚实”,就是辨证识机,简称“审机”;“谨而调之”,是谓针对五脏的虚实病机,分别采取相应的补泻调治法则。这是《内经》重视并阐述“审机定治”诊疗模式的一个例证。
《内经》也论及其它诊疗模式。例如,《灵枢 . 痈疽》用“菱翘饮”治疗“败疵”,属一病一方,乃“辨病治疗”之例;而《灵枢 . 根结》所谓“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剽悍滑疾也,”则是“察质(体质类型)论治”之例。然而,这两种诊疗模式在《内经》中仅处于次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于“审机定治”。可以断言, 把 “审机定治” 看成是《内经》倡导的主体诊疗模式是毋庸置疑的。
2 “审机定治”对中医学的深远影响
2.1 建立了中医学诊治疾病的主导思想
由于《内经》提出并倡导的治病 求本——“审机定治”诊疗模式,概括了中医临床思路的要领,揭示了中医学的基本诊疗规律,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两千年来已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成为中医诊治疾病的指导思想和首要原则,即中医学的主体诊疗模式。试举数例为证。东汉医圣张机在《伤寒杂病论 . 自序》中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这里“见病知源”就是辨证识机之意。《伤寒论》126 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前四句属辨证,“有血(瘀血)”为识机,“下之”谓立法,“抵当丸”是处方。全条证、机、法、方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审机定治的经旨。唐代大医孙思邈指出:“夫欲理病,先察其病源,候其病机。”〔3〕 强调察候病机是医者临证治病的首务。金代名医刘完素亦说:“故察病机之要理,施品味之性用,然后明病之本焉。故治病不求其本,无以去深藏之大患。”〔4〕突出了审机和施治之间的因果联系。明代宿医周子干认为:“见病医病,医家大忌,……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5〕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求其证之所以然”,即审机的极端重要性。当代已故名医岳美中也指出:“见症状要进一步追求疾病的本质,不可仅仅停留在寒热虚实的表面上,……务期细密,才能丝丝入扣,恰合病机。”〔6〕要求医生审察病机必须细致、准确,使之同实际病情完全一致,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2.2 奠定了中医学的主要学术特点和优势
人们谈论得很多的中医学特点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然而这正是由审机定治的诊疗原则所决定的。因为同病之所以异治,是因其病机不同,异病之所以同治,是因其病机相同。整体失衡的疾病观和整体调节的治疗观是中医学的另一特点和优势。所谓“整体失衡”,是说人之患病,乃一定病因作用下人体内部及体内外的平衡协调状态遭到破坏,即整体失衡或曰“阴阳失调”的结果。具体可表现为寒热盛衰、邪正虚实、气血津液失常等多种类型,而这些都属于病机的范畴。因此,弄清某一患者现阶段整体失衡的具体内容,就是识别其当前的病机。所谓“整体调节”,就是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机结论,施以或补或泻,或温或清,或固或通等适宜的治疗法则及相应方药,使患者机体达到新的整体平衡协调,从而恢复健康。可见,中医学整体观念在临床上的落实,亦依赖于审机定治这一诊疗模式的贯彻。
人、病兼治而以治人为本是中医学的又一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中医不仅辨病治病(包括中医和西医的病种、病名),更要知人治人。每种疾病虽有自己特定的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及诊疗规律,然而医生临床上面对的并非抽象或概念的疾病,而是某一患病的个人。每个患者都是具有精、气、神而能自主活动的生物体,因而病人远比疾病复杂而多变。所以治人重于、难于治病。《素问 . 疏五过论》之“从容人事,以明经道”和《灵枢 . 师传》的“便病人”就寓此意。“治人”的重点又在调神。如《素问 . 汤液醪醴论》告诫:“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由于病人精、气、神的状态及变化均可集中反映在经诊断得出的病机结论中,审机定治实为人、病兼治的重要途径和良好形式。其二,治人为本的核心是“因人制宜”的治则,它要求治疗时应充分考虑到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类型、职业、爱好、饮食及生活习惯等对病情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程度不等地蕴涵其病机结论之中。例如,幼儿易虚易实,老人气血虚弱滞涩,妇女有余于血而不足于气,体质类型不同者对病邪的易感性和对病性的趋同性亦不同等,这些病理因素全都以一定的形式参与了病机的形成。可以断言,审机定治是构建中医学治人为本特色思想必不可少的基石。
2.3 为中医学理论的规范化创造了条件
鉴于中医学的流传和教育长期沿袭私相授受的方式,中医理论中不少术语、概念的解释和使用存在着混乱和分歧,这对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及走向世界极为不利。而审机定治的诊疗模式可为澄清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作出贡献。例如,中医常用的“证”或“证候”,即《内经》所说的“病形”、“病状”,皆指疾病的现象,乃中医诊断的凭证。而治病求本的“本”——病机,才是疾病的本质。因此,有些教科书把“证”释为综合病邪、病性、病位等要素的“病理概括”,实即与病机概念等同,这显然混淆了疾病的现象和本质,是不可取的。又如,所谓“辨证论(施)治” 被视为中医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而风行一时,然而如前所述,在中医临床过程中,辨证是为识机服务的,病机才是中医诊断的主体和中医治疗的首要依据。而“辨证论治”一词中缺乏关键词“病机”,则诊断既落不到实处,治疗又失去了依据,中医学的基本规律和临床思路便表达不出来。因此,它的文字构成同它所欲表达的内容差距较大,而“审机定治”却能胜任这一任务。
2.4 为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提示了方向
中医学的历史和现状业已证明,审机定治作为中医学的主体诊疗模式,是推动中医学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强大动力,病机学已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当之无愧的核心。〔7〕目前,中医学正处于现代化及国际化的“前夜”,其发展的突破口便成为中医学界与中西医结合学界关注的焦点。中医学术发展史表明,历代名医成就的取得,各种学术流派的形成,无不来自新的病机观点的创立或原有病机观点的深化。考察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的现状就会看到,病机研究进展缓慢和病机理论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上述诸领域迅速发展的“瓶颈”。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医学的有识之士大多认为,中医学的现代研究应从“证”的实质着手,而这里所谓的“证”是指由某一病机引起并以其命名的证型(证候类型)。如“脾虚证”就是由“脾虚”病机引起的证型,换言之,食少、纳呆、腹胀、泄泻、身倦乏力等一组证候仅是“脾虚证(型)”的外在表现,而“脾虚”这一病机才是其内在实质。因此,从证的实质着手意味着重点研究各种病机的形成、变化机制及其物质基础等。总之,抓住病机研究这个突破口,就能带动整个中医药事业全面、深入的发展。
『伍』 中医药的特点价值与发展前景 论文
中医中草药材是我国古代时候,就有了这些中草药材书籍,中医利用这些中草药材,为我们人类身体上病情做出了很多贡献。延续几千年历史朝代,一直到民国期间有于内乱日寇侵入我国领土,我国大部分中医世家受到迫害。这才把西医引进中国,就成了我国主要治疗病情的先进者,代替我国几千年中医历史。到现在这些西医西药,还是不能把我们人美身体上病情彻底根治好。我虽然没进过医学院学校,在我刻苦努力自学研究本草纲目以来,我觉得还是这几千年中医中草药材有发展前途。比较起来它作用比西医西药效果好的多,而且发展历史也比西医早有几千年历史。这就是我的有关中医论文看法和观点。
『陆』 急求!!!大学选修课 中医药养生论文 要求:论文内容与中医药有关,2500字以上!
写个论文才10分?矮油现在知识真不值钱.
『柒』 中医药概论
先下的是有效成分煎出困难的或是需要长时间煎煮去除毒性的药
后下的一般是有效成分有挥发性,煎煮时间长会挥发掉,大黄后下是因为煎煮时间越短泻下作用越强。
『捌』 中医关于感冒的论文三千字左右
据你的描述,建议口服抗病毒药物和感冒冲剂试试.有炎症还是应该加上抗生素。建议去医院做一下痰培养和血常规检查,合理使用敏感抗生素 口服药物不见效的,建议输液治疗为好。在当地医生指导下使用。有痰的加上鲜竹沥口服试试,发烧时用退热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