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论文
❶ 浅谈中医整体观与大学生活,论文1000字以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社哲学思想和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同源异构及普遍联系思维方法的具体表达,要求人们在观察、分析、认识和处理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时,必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人体是若干脏腑、形体、官窍组成的,而各个脏腑、形体和官窍各有不同的结构和机能,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肢解的、彼此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因此,各个脏腑形体官窍,实际上是人体整体结构的一部分;保个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实际上是整体机能的一部分。
(1)生理上的整体性: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现;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现。
五腑一体现: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构成。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在结构上彼此衔接、沟通。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又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作用,构成一个在结构上完整统一的整体。每个生理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结构的完整为机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维持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精微物质。精、气、血、津液分布、贮藏、代谢或运行于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中,支撑了它们各自的机能,并使它们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从而维持了五个生理系统之间的协调有序。同时,脏腑的机能活动又促进和维持了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贮藏和代谢,从而充实了形体,支持了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这种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机能相统一的观点,称为“五脏一体现”。
根据五脏一体现,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一方面要靠各脏腑正常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依靠脏腑间,即五个生理系统间的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协调平衡。
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各有不同的机能,但都在心的主持下,协调一致,共同完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因此,人体又是一个以心为主导,各脏腑密切协作的有机整体。
心因其藏神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神能驭气,气有推动和调控脏腑机能的作用,故心神能够控制和调节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机能。诸如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以行血,肝气疏泄以调畅气机、舒畅情志,肺气宣降以行呼吸和水液,脾气运化水谷和统摄血液,肾气主生殖、司水液代谢和纳气等,都有赖于心神的统一主导。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人体的生命活动正常与否,除心为主导外,还取决于五脏之间是否协调。在完成整体机能方面,五脏之间是密切配合,协调统一的。如血液的循行,虽由心所主,还需要肺、肝、脾等脏的协助。心脏的搏动推动血液运行全身;肺主气而辅助心运血;肝主疏泄而促进血液于脉中。此四脏紧密配合,才能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五脏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是维持人体复杂机能的保证。
由于人体外在的形体官窍,分别归属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系统,而这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又存在着协调统一的关系,因而这些外在形体官窍的机能,不仅与其内在相应的脏腑密切相关,而且与其他脏腑也有联系。如筋的作用是联缀关节而主司运动,主要依赖于肝血的滋养,故称肝主筋。但筋的机能还依靠全身气血津液的濡养。因某种原因致使气血津液耗伤过多,也往往出现筋脉拘挛、抽搐等现变。这说明筋不但与肝有关,而且与心、脾等脏也有密切的关系。又如目是主司视觉的,而目之所以能视万物,主要依靠肝血的濡养。肝血亏虚而不能养目时,就会出现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现象。但《灵枢·大惑论》又有“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之论。故目之视觉功能,不但于肝血盈亏有关,而且与其他脏腑的精气是否充足亦有关。由此可见,人体外在的形体官窍与内在脏腑密切联系,它们的机能实际上是整体机能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充分体现了人体内外的整体统一性。
形神一体现:形体与精神生命的两大要素,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形体,是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它们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络通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贮藏、运行、输布、代谢,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的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
形神一体现即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在活的机体上,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的。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而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着主宰作用。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证。
精是构成人之形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化气生神的物质基础,而精藏于脏腑之中而不妄泄,又受神和气的控制和调节。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气也是化生神的基本物质,气充则神旺,而气的运行,又赖神的控制和调节,即所谓“神能驭气”。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为基础,气为动力,神为主宰,构成“形与神俱”的有机整体。
由于精与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体又是以五脏为中心构成的有机整体,因而精神活动与五脏精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学认为,精神活动由五脏精气产生,由五脏共同主持,但总由心来统领。五脏精气充盛,机能协调,则精神充沛,思维快捷,反应灵敏,言语流利,情志活动处于正常范围,既无亢奋,也无抑郁。若五脏精气不充,机能失调,则会出现精神方面的异常变化。另一方面,精神活动的异常也可影响五脏的机能,突然强列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能力,常易影响五脏气机,引起五脏精气的相应病变。
(2)病理上的整体性: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发生病变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又不能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的影响。
人体是一个内外紧密联系的整体,因而内脏有病,可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旬”(《孟子·告子下》)。在分析形体官窍疾病的病理机制时,应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辨证关系。一般地说,局部病变大都是整体生理机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如目的病变,既可能是肝血、肝气的生理功能失调的反是非曲直,也可能是五脏精气的功能失常的表现。因而对目病之病理机制,不能单从目之局部去分析,而应从五脏的整体联系去认识。
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既然是协调统一、密切配合的,在病理上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的。如肝气的疏泄功能失常时,不仅肝腑本身出现病变,而且常影响到脾气的运化功能而出现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腹痛腹泻等症,也可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而见喘咳,还可影响心神而见烦躁不安或抑郁不乐,影响心血的运行而见胸部疼痛。因此,五脏之中,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在分析某一脏病的病机时,既要考虑到本脏病变对他脏的影响,也要注意到他脏病变对本脏的影响。
由于人体又是形神统一的整体,因而形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形体的病变,包括精、气、血、津液的病变,可引起神的失常,而精神活动的失常,也是损伤形体而出现精、气、血、津液的病变。
(3)诊治上的整体性: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辨证统一的,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在生理与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而在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如《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告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验舌诊病是一种由外察内的诊病方法。由于舌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六腑相通,因而内在脏腑的机能状态可反映于舌。验舌不但可知脏腑精气的虚实,而且还可推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和逆顺转归。面部色泽是内在脏腑精气的外荣,故诊察面部色泽可知脏腑精气的盛衰以及病邪之所在。验舌与面部色诊都是中医学整体诊病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学也强调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节,使之恢复常态。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以及“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都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确立的治疗原则。
局部病变常是整体病理变化在局部的反映,故治疗应从整体出发,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如对口舌生疮的治疗,由于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口舌生疮多由心与小肠火盛所致,故可用清心火的方法治疗。处方遣药时,酌加利水之品,以让火热随小便而出。心火与小肠火得泻,口舌生疮自愈。再如久泻不愈,若属肾阳虚衰,其病虽发于下,但可以艾灸巅顶之百会穴以调之,督脉阳气得温,肾阳得充,泄泻自愈,即所谓“下病上取”;眩晕欲仆,若为水不涵木,其病虽发于上,但可以针灸足心之涌泉穴以调之,肾水得充,涵养肝阳,眩晕自减,即所谓“上病下取”/
人体是形神统一的整体,形病可引起神病,神病亦可致形病,故中医学强调形神共养以养生防病,形神共调以康复治疗疾病。在养生方面,既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并加强身体锻炼以养其形,使形健而神旺,又要“恬淡虚无”,怡畅情志以养神,使神清而形健。在康复治疗疾病时,若因躯体病变引致精神病变时,当以治疗躯体疾病(治形)为先;若为精神的伤害引致躯体疾病,则当先调理精神的失调(治神)。但由于“神乃形之主”,躯体疾病多伴有程度不同的精神损害,而这些精神损害又常阻碍躯体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故重视调理精神在整个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强调首先“治神”。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温度、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最佳环境。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人类是宇宙万物之一,与天地万物有着共同的生成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道”、“太极”或“气”产生的。以“气”作为宇宙万物初始本原则的思想,艰险是“气一元论”。气分阴阳,以成天地。天地阴阳二气交感,万物化生。如《周易·系辞上》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的生命过程,必然受到大自然的规定和影响,而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如寒暑的更替、地域的差异也必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故《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也”。
(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自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古人以“天地”名之。天地阴阳二气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故人体的生理活动必受天地之气的影响而有相应的变化。
气候是由自然界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阶段性天气征象。一年间气候变化的规律一般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自然界的生物在这种规律性气候变化影响下,出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而人体生理也随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同样,气血的运行,在不同季节气候的影响下也有相应的适应性改变。人体的脉象可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相应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规律性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春日,如鱼之游在坡;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蜇虫将去;冬日在骨,蜇虫周密。”明·李时珍《涉湖脉学》也指出了四时脉象的规律性变化:“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谓之平脉。”表明人体的生理机能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自有相应的适应性调节。另外,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还受风雨晦明的影响。据《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言,天温日明,阳盛阴衰,人体阳气也随之充盛,故气血无凝滞而易运行;天寒日阴,阴盛阳衰,人体阳气亦弱,故气血凝涩而难行。
不仅备战季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活动有影响,一日之内的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这种人体阳气白天趋于体表,夜间潜于内里的运动趋向,反映了人体昼夜阴阳二气的盛衰变化而出现的适应性调节。
地域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要素之一,主要指地势的高低、地域性气候、水土、物产及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地域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序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脏腑机能,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稀疏;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长期居住某地的人,一旦迁居异地,常感到不适应,或生皮疹,或生腹泻,习惯上称为“水土不服”。这是由于地域环境的变化,机体暂时不能适应之故。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也就逐渐适应了。这说明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确有一定影响,而人体的脏腑也具有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逐渐深入,人类自身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美化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气候变化过于剧烈或急躁,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的适应、调节、抗邪等能力与自然界邪气的致病能力两个方面。若人体正气充沛,适应、调节及抗病能力强,能抵御邪气的侵袭,一般不会发病;若气候特别恶劣,而人体正气相对不足,抵御病邪的能力相对减退,病邪就会乘虚侵入而致病。
在四时气候的异常变化中,每一季度都有其不同特点。因此,除一般性疾病外,常可发生一些季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或某些慢性病恢复期中,也往往由于气候剧就或季节交替而使病情加重、恶化或旧病复作。如关节疼痛的症证,常在寒冷或阴雨天气时加重。也有一些疾病,由于症状加重而能预感到天气即将发生变化或季节要交替等情况,如《素问·风论》指出头风病“先风一日则病甚”。
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影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中午之前,人身阳气随自然界阳气的渐生而渐旺,故病较轻;午后至夜晚,人身阳气又随自然界阳气的渐退而渐衰,故病较重。
地域环境的不同,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与地域环境的差异密切相关。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东方傍海而居之人易得痈疡,南方阳热潮湿之地易生挛痹。地域环境不同,人们易得的疾病也不一样。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瘿候》指出瘿病的发生与“饮沙水”有关,已认识到此病与地域水质的密切关系。
(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时刻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因而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重视外在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在养生防病顺应自然规律,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气候变化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心理和病理变化,故在养生防病中,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法于四时”、“四时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统一,使精神内守,形体强壮。在气候变化剧烈或急骤时,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防止病邪侵犯人体而发病。在治疗疾病时,要做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充分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并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即所谓“因时制宜”。因时制宜的用药原则一般是春夏慎用温热,秋冬慎用寒凉。但对“能夏不能冬”的阳虚阴盛者,夏不避温热,对“能冬不能夏”的阴虚阳亢者,冬不避寒凉。夏用温热之药培其阳,则冬不发病;冬用凉润之品养其阴,则夏日病减。遵四时之变而预培人体之阴阳,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此即所谓“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另外,根据人体气血随自然界阴阳二气的盛衰而有相应的变化,并应时有规律地循行于经脉之中的推理,古人创立了“子午流注针法”,按日按时取穴针灸,可更有效地调理气血、协调阴阳以防治疾病。
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还受地域影响,故在养生防病中,要选择适宜的地理环境,充分利用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并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以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我国的地理特点,是西北地势高而东南地势低,西北偏于寒凉干燥而东南偏于温热湿润。由于地有高下之异,气有温凉之别,故治疗时应因地制宜,西北少用寒凉之药而东南慎用辛热之品。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生命活动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与社会环境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
人不单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社会中的一员,具备社会属性。人体的生命活动,不仅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制约。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必然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着人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而人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交流中,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平衡、协调,此即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不同,造就了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这是因为社会的变迁,会给人们的生活条件、生产方式、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带来相应的变化,从而影响人的身心机能的改变。一般说来,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力的社会支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精神振奋,勇于进取,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不利的社会环境,可使人精神压抑,或紧张、恐惧,从而影响身心机能,危害身心健康。金元时期的李杲曾指出处于战乱时期的人民,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向者壬辰改元,京师戒严,迨三月下旬,受敌者凡半月。解围之后,都人之有不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不绝”《内外伤辨惑论·论阴证阳证》。
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对人的身心机能有重要影响。政治经济地位过高,易使人骄傲、霸道、目空一切,如《灵枢·师传》指出养尊处优的“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纵欲,轻人”。政治经济地位低下,容易使人产生自卑心理和颓丧情绪,从而影响人体脏腑的机能和气血的流通。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又可影响个体体质的形成。如明·李中梓指出:“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者膏梁自奉,贫贱者藜藿苟充;富贵者典房广厦,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力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膏梁自奉者脏腑恒娇,藜藿苟充者脏腑坚固;典房广厦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难干”(《医宗必读·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因此,由于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政治经济地位不同,因而在身心机能和体质特点上有一定差异。
(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常有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也随之而变。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对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损害人的身心健康。《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并解释说:“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 为挛。”这说明社会地位及经济状况的剧烈变化,常可导致人的精神活动的不稳定,从而影响人体脏腑精气的机能而致某些身心疾病的发生。不利的社会环境,如家庭纠纷、邻里不和、亲人亡故、同事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紧张等,可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不仅易引发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发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肿瘤的病情加重或恶化,甚至死亡。故《素问·玉机真藏论》说:“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3)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主要通过影响人体的精神活动而对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产生影响,因而预防和治疗疾病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因素对人体身心机能的影响,尽量避免不利的社会因素对人的精神刺激,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获得有力的社会支持,并通过精神调摄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维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并促进疾病向好的方面转化。
综上所述,中医学不仅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它以人为中心,以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为背景,用同源性和联系性思维对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医学问题作了广泛的讨论,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精神与形体以及形体内部的整体性联系,认为人体自身的结构与机能的统一、“形与神俱”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是其健康的保证,而这种人体自身的稳态及其与自然、社会环境协调的被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发生。因此,中医学在讨论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医学问题时,不仅着眼于人体自身,而且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各种影响。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求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素问·著至教论》),既要顺应自然法则,因时因地制宜,又要注意调整病人因社会因素导致的精神情志和生理功能的异常,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若以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相比较,可见中医学早就从宏观上勾画出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全部构架,并且给这一现代模式增添了新的内容——天人一体现。
❷ “静者心多妙, 飘然思不群”的意思
内心能够平静的人内心中大多有很棒的想法(思路),他们的思维飘忽不定和常人不一样。
这首诗是唐玄宗时杜甫居长安时所作。天宝三载,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相遇,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之后他们一起到宋州,在单父以北的汶水上,和诗人高适相逢。
后来又一起到大梁城。分手后李白赶往江东,杜甫奔赴长安。到达长安后,杜甫写了好几首怀念李白的诗,这首便是其中之一。
静者心多妙出自:杜甫《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静者心多妙,先生艺绝伦。(内心能够平静的人内心中大多有很棒的想法,张先生你的才艺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
(2)李中梓论文扩展阅读:
作品原文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白话译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❸ 人如何长生不老
德格雷的第一个“贡献”就引起了基因学界的轰动。1997年,他发表了一篇论文,对线粒体(细胞内部的“动力工厂”,给细胞的提供能量,维持各项活动)的老化过程提出了新解释。德格雷的工作得到了一致认可,生物学家承认,他的确找到了一个新发现。
提问者:
s123321w
-
试用期
一级
最佳答案
这是可能的。人体的衰老主要是由细胞再生能力的逐步减弱或逐步失去功能。
而造成衰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由基。在周衰老的斗争中,植物已经找到了对付自由基的有效方法,而动物还不能。因此植物的寿命很长,但终于有一天也会死亡。
还有一种观点:人的运动要是能达到光速,就能长生不老了...在10年后,100年后,或许一亿年后,人类的思维和运动就能达到光速,然后人类将会长生不老.
前部分说的基本上是对的,但不能说是“长生不老”,而只能说如果达到光速,时间就停止了。这是由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的,可以信赖。
但是后部分却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在10年后,100年后,或许一亿年后,人类的思维和运动就能达到光速,然后人类将会长生不老.”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之所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不是因为“一亿年”的时间太短,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研究完成,或者要更长时间人类自身的进化才能达到这一水平,而是说,不论多长的时间,这一愿望都不能实现。
首先,什么叫做“思维达到光速”?这是不可理解的。即便“思维达到光速”可以理解,并且能够实现,思维的运动也不是一种物质的运动。非物质的运动如何能替代物质的运动让物质的人长生不老呢?
其次,物质的人的运动也不可能达到光速。因为根据相对论原理计算,当物质的运动达到光速以后,其质量就会增加到无穷大。不要说当人的身体质量达到无穷大的时候,人是否能承受得了,人是否还能称之为人,就是装载人运动的那个飞行器又凭什么能够承载无穷大的负荷?又凭什么推动一个无穷大的质量的物体运动?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①人的运动不可能达到光速;②“人的运动要是能达到光速”,那个时候的人不是“长生不老”而是早已死去。
俗话说:人到七十古来稀。但你希望再活一百年吗?一些未来学家预测,随着科学的进步,终有一天这美梦会成真。而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人类存在生理极限,所谓长生不老纯粹是幻想。
❹ 古代养生术的种类有多少种
岐黄探索长寿之理 岐黄论谈人生发育 岐黄评说养生“四种人” 彭祖论摄生养神 姜子牙垂钓养生 春秋战国 管子论节食止怒 医缓论行恶损寿 医和“六淫”致病论 公孙侨论近婚不殖 晏子论破迷信保性命 老子论遵循自然法规修身养性 老子论“玉泉”驻颜 孑L子论以德助寿 孙子养生处实论 程子华以智养生 墨子“五行”养生论 孟子论养“浩然之气” 庄子论养生须少私寡欲 列子论心理诊治 屈原论端操持正 苟子论“以公义胜私欲”,勤劳健身 扁鹊论有疾早医 韩非啬神养生论 吕不韦论损寿“三患” 汉晋三国 仓公答文帝论养生 枚乘《七发》养生论 刘安养生之训 司马迁忍辱养生 扬雄养生大论 桓谭论形神持养 王充论养气健身 潜夫论治病犹治国 荀悦“秉性中和”养生论 张仲景论官吏养生 郭玉养治论 应劭论惊恐自伤 曹操论养怡之道 诸葛亮论以静养性 华佗阴阳养生论 董奉倡导植树卫生 阮籍论祛焦养生 嵇康养生服食之道 向秀养生适中论 葛洪论丹药养生 陶渊明田园养生 褚澄论除疾康生 陶弘景论养生方、契、要 萧衍为帝养生四法 颜之推养生家训 隋唐五代 孔志约修本草拯生灵 孙思邈论“性自为善” 孙思邈论养老之要 孙思邈《卫生歌》 司马承桢“五解”养生术 王冰注《内经》,倡奉生 杜甫论怡心养生 陆羽著《茶经》,益养生 白居易乐天养生 白居易讥讽求仙 刘禹锡论生由养致 柳宗元教诲庶民养生 吕洞宾论人身“三宝” 钟离八段锦引导法 钟离五脏真气说 马自然德善养生说 陈抟论睡功 孟昶论赏对联益年寿 两宋金元 欧阳修论“五友”养生 邵雍论睡眠养生 王安石“清心治本”养病论 沈括论治病“五难” 王令论用医之道 钱乙实言笃行救苍生 苏轼论养生“三戒” 苏辙论茯苓养生 王怀隐论枸杞延龄 蒲虔贯论养生药枕 温革养生语花 陈直论病前自防 陈直录养老奉亲歌 陈自明论妇人养生 陈自明论胎儿养教 刘完素论修真之要 洪迈论日灸健身 陆游养生座右铭 陆游“四爱”养生说 范成大割愁养生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春)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夏)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秋)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冬) 张从正祛邪养生论 李东垣论养生真趣 文天祥图志养生 曾世荣正心修身论 朱丹溪养老论 李鹏飞男女房事论 王圭论泰定养生 明代清朝 宋濂论积劳成疾,精护祛病 刘基论养生安邦 贝琼论心明眼亮寿延长 方孝孺论损生来自昧治身 方孝孺论养身治疾之道 朱权论耄老调养 沈仕论“七情”致病 万全论弃疑养生 万全谈婴儿养护 万全养生“四要” 李时珍集药学大成,开生民寿域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李时珍论饮酒利弊 杨继洲针灸卫生论 李贽论读书怡性养神 龚廷贤论医家病家之要 沈之问忘我攻恶疾 王肯堂辞官习医济世 徐春甫论庸医害生 李梃正宗养生论 陈实功论医家修德养生 吴有性杂气伤生论 张景岳论养形 喻昌调和营卫说 李中梓记述黑发良药“何首乌” 冷谦论修龄要旨 蒲松龄论除妖护生 玄烨倡导国民健身 程国彭论知医保身 叶天士论颐养功 叶天士抗老秘诀 曹雪芹论放风筝健身心 郑板桥论仁慈养生 徐大椿论人参药用 乾隆皇帝养生诀 袁枚论文人养生 沈金鳌尊生论 赵学敏论草医济世 吴鞠通论爱民慎医 陆以活论医家周察救生 王清任绘脏腑救黎民 陆懋修论安逸生疾 曹慈山论粥食养生 高桐轩论老人“十乐”上古西周 岐黄探索长寿之理 岐黄论谈人生发育 岐黄评说养生“四种人” 彭祖论摄生养神 姜子牙垂钓养生 春秋战国 管子论节食止怒 医缓论行恶损寿 医和“六淫”致病论 公孙侨论近婚不殖 晏子论破迷信保性命 老子论遵循自然法规修身养性 老子论“玉泉”驻颜 孑L子论以德助寿 孙子养生处实论 程子华以智养生 墨子“五行”养生论 孟子论养“浩然之气” 庄子论养生须少私寡欲 列子论心理诊治 屈原论端操持正 苟子论“以公义胜私欲”,勤劳健身 扁鹊论有疾早医 韩非啬神养生论 吕不韦论损寿“三患” 汉晋三国 仓公答文帝论养生 枚乘《七发》养生论 刘安养生之训 司马迁忍辱养生 扬雄养生大论 桓谭论形神持养 王充论养气健身 潜夫论治病犹治国 荀悦“秉性中和”养生论 张仲景论官吏养生 郭玉养治论 应劭论惊恐自伤 曹操论养怡之道 诸葛亮论以静养性 华佗阴阳养生论 董奉倡导植树卫生 阮籍论祛焦养生 嵇康养生服食之道 向秀养生适中论 葛洪论丹药养生 陶渊明田园养生 褚澄论除疾康生 陶弘景论养生方、契、要 萧衍为帝养生四法 颜之推养生家训 隋唐五代 孔志约修本草拯生灵 孙思邈论“性自为善” 孙思邈论养老之要 孙思邈《卫生歌》 司马承桢“五解”养生术 王冰注《内经》,倡奉生 杜甫论怡心养生 陆羽著《茶经》,益养生 白居易乐天养生 白居易讥讽求仙 刘禹锡论生由养致 柳宗元教诲庶民养生 吕洞宾论人身“三宝” 钟离八段锦引导法 钟离五脏真气说 马自然德善养生说 陈抟论睡功 孟昶论赏对联益年寿 两宋金元 欧阳修论“五友”养生 邵雍论睡眠养生 王安石“清心治本”养病论 沈括论治病“五难” 王令论用医之道 钱乙实言笃行救苍生 苏轼论养生“三戒” 苏辙论茯苓养生 王怀隐论枸杞延龄 蒲虔贯论养生药枕 温革养生语花 陈直论病前自防 陈直录养老奉亲歌 陈自明论妇人养生 陈自明论胎儿养教 刘完素论修真之要 洪迈论日灸健身 陆游养生座右铭 陆游“四爱”养生说 范成大割愁养生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春)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夏)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秋)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冬) 张从正祛邪养生论 李东垣论养生真趣 文天祥图志养生 曾世荣正心修身论 朱丹溪养老论 李鹏飞男女房事论 王圭论泰定养生 明代清朝 宋濂论积劳成疾,精护祛病 刘基论养生安邦 贝琼论心明眼亮寿延长 方孝孺论损生来自昧治身 方孝孺论养身治疾之道 朱权论耄老调养 沈仕论“七情”致病 万全论弃疑养生 万全谈婴儿养护 万全养生“四要” 李时珍集药学大成,开生民寿域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李时珍论饮酒利弊 杨继洲针灸卫生论 李贽论读书怡性养神 龚廷贤论医家病家之要 沈之问忘我攻恶疾 王肯堂辞官习医济世 徐春甫论庸医害生 李梃正宗养生论 陈实功论医家修德养生 吴有性杂气伤生论 张景岳论养形 喻昌调和营卫说 李中梓记述黑发良药“何首乌” 冷谦论修龄要旨 蒲松龄论除妖护生 玄烨倡导国民健身 程国彭论知医保身 叶天士论颐养功 叶天士抗老秘诀 曹雪芹论放风筝健身心 郑板桥论仁慈养生 徐大椿论人参药用 乾隆皇帝养生诀 袁枚论文人养生 沈金鳌尊生论 赵学敏论草医济世 吴鞠通论爱民慎医 陆以活论医家周察救生 王清任绘脏腑救黎民 陆懋修论安逸生疾 曹慈山论粥食养生 高桐轩论老人“十乐”
❺ 彭祖养生术对60岁后喝酒有何影响
岐黄探索长寿之理 岐黄论谈人生发育 岐黄评说养生“四种人” 彭祖论摄生养神 姜子牙垂钓养生 春秋战国 管子论节食止怒 医缓论行恶损寿 医和“六淫”致病论 公孙侨论近婚不殖 晏子论破迷信保性命 老子论遵循自然法规修身养性 老子论“玉泉”驻颜 孑l子论以德助寿 孙子养生处实论 程子华以智养生 墨子“五行”养生论 孟子论养“浩然之气” 庄子论养生须少私寡欲 列子论心理诊治 屈原论端操持正 苟子论“以公义胜私欲”,勤劳健身 扁鹊论有疾早医 韩非啬神养生论 吕不韦论损寿“三患” 汉晋三国 仓公答文帝论养生 枚乘《七发》养生论 刘安养生之训 司马迁忍辱养生 扬雄养生大论 桓谭论形神持养 王充论养气健身 潜夫论治病犹治国 荀悦“秉性中和”养生论 张仲景论官吏养生 郭玉养治论 应劭论惊恐自伤 曹操论养怡之道 诸葛亮论以静养性 华佗阴阳养生论 董奉倡导植树卫生 阮籍论祛焦养生 嵇康养生服食之道 向秀养生适中论 葛洪论丹药养生 陶渊明田园养生 褚澄论除疾康生 陶弘景论养生方、契、要 萧衍为帝养生四法 颜之推养生家训 隋唐五代 孔志约修本草拯生灵 孙思邈论“性自为善” 孙思邈论养老之要 孙思邈《卫生歌》 司马承桢“五解”养生术 王冰注《内经》,倡奉生 杜甫论怡心养生 陆羽著《茶经》,益养生 白居易乐天养生 白居易讥讽求仙 刘禹锡论生由养致 柳宗元教诲庶民养生 吕洞宾论人身“三宝” 钟离八段锦引导法 钟离五脏真气说 马自然德善养生说 陈抟论睡功 孟昶论赏对联益年寿 两宋金元 欧阳修论“五友”养生 邵雍论睡眠养生 王安石“清心治本”养病论 沈括论治病“五难” 王令论用医之道 钱乙实言笃行救苍生 苏轼论养生“三戒” 苏辙论茯苓养生 王怀隐论枸杞延龄 蒲虔贯论养生药枕 温革养生语花 陈直论病前自防 陈直录养老奉亲歌 陈自明论妇人养生 陈自明论胎儿养教 刘完素论修真之要 洪迈论日灸健身 陆游养生座右铭 陆游“四爱”养生说 范成大割愁养生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春)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夏)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秋)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冬) 张从正祛邪养生论 李东垣论养生真趣 文天祥图志养生 曾世荣正心修身论 朱丹溪养老论 李鹏飞男女房事论 王圭论泰定养生 明代清朝 宋濂论积劳成疾,精护祛病 刘基论养生安邦 贝琼论心明眼亮寿延长 方孝孺论损生来自昧治身 方孝孺论养身治疾之道 朱权论耄老调养 沈仕论“七情”致病 万全论弃疑养生 万全谈婴儿养护 万全养生“四要” 李时珍集药学大成,开生民寿域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李时珍论饮酒利弊 杨继洲针灸卫生论 李贽论读书怡性养神 龚廷贤论医家病家之要 沈之问忘我攻恶疾 王肯堂辞官习医济世 徐春甫论庸医害生 李梃正宗养生论 陈实功论医家修德养生 吴有性杂气伤生论 张景岳论养形 喻昌调和营卫说 李中梓记述黑发良药“何首乌” 冷谦论修龄要旨 蒲松龄论除妖护生 玄烨倡导国民健身 程国彭论知医保身 叶天士论颐养功 叶天士抗老秘诀 曹雪芹论放风筝健身心 郑板桥论仁慈养生 徐大椿论人参药用 乾隆皇帝养生诀 袁枚论文人养生 沈金鳌尊生论 赵学敏论草医济世 吴鞠通论爱民慎医 陆以活论医家周察救生 王清任绘脏腑救黎民 陆懋修论安逸生疾 曹慈山论粥食养生 高桐轩论老人“十乐”上古西周 岐黄探索长寿之理 岐黄论谈人生发育 岐黄评说养生“四种人” 彭祖论摄生养神 姜子牙垂钓养生 春秋战国 管子论节食止怒 医缓论行恶损寿 医和“六淫”致病论 公孙侨论近婚不殖 晏子论破迷信保性命 老子论遵循自然法规修身养性 老子论“玉泉”驻颜 孑l子论以德助寿 孙子养生处实论 程子华以智养生 墨子“五行”养生论 孟子论养“浩然之气” 庄子论养生须少私寡欲 列子论心理诊治 屈原论端操持正 苟子论“以公义胜私欲”,勤劳健身 扁鹊论有疾早医 韩非啬神养生论 吕不韦论损寿“三患” 汉晋三国 仓公答文帝论养生 枚乘《七发》养生论 刘安养生之训 司马迁忍辱养生 扬雄养生大论 桓谭论形神持养 王充论养气健身 潜夫论治病犹治国 荀悦“秉性中和”养生论 张仲景论官吏养生 郭玉养治论 应劭论惊恐自伤 曹操论养怡之道 诸葛亮论以静养性 华佗阴阳养生论 董奉倡导植树卫生 阮籍论祛焦养生 嵇康养生服食之道 向秀养生适中论 葛洪论丹药养生 陶渊明田园养生 褚澄论除疾康生 陶弘景论养生方、契、要 萧衍为帝养生四法 颜之推养生家训 隋唐五代 孔志约修本草拯生灵 孙思邈论“性自为善” 孙思邈论养老之要 孙思邈《卫生歌》 司马承桢“五解”养生术 王冰注《内经》,倡奉生 杜甫论怡心养生 陆羽著《茶经》,益养生 白居易乐天养生 白居易讥讽求仙 刘禹锡论生由养致 柳宗元教诲庶民养生 吕洞宾论人身“三宝” 钟离八段锦引导法 钟离五脏真气说 马自然德善养生说 陈抟论睡功 孟昶论赏对联益年寿 两宋金元 欧阳修论“五友”养生 邵雍论睡眠养生 王安石“清心治本”养病论 沈括论治病“五难” 王令论用医之道 钱乙实言笃行救苍生 苏轼论养生“三戒” 苏辙论茯苓养生 王怀隐论枸杞延龄 蒲虔贯论养生药枕 温革养生语花 陈直论病前自防 陈直录养老奉亲歌 陈自明论妇人养生 陈自明论胎儿养教 刘完素论修真之要 洪迈论日灸健身 陆游养生座右铭 陆游“四爱”养生说 范成大割愁养生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春)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夏)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秋)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冬) 张从正祛邪养生论 李东垣论养生真趣 文天祥图志养生 曾世荣正心修身论 朱丹溪养老论 李鹏飞男女房事论 王圭论泰定养生 明代清朝 宋濂论积劳成疾,精护祛病 刘基论养生安邦 贝琼论心明眼亮寿延长 方孝孺论损生来自昧治身 方孝孺论养身治疾之道 朱权论耄老调养 沈仕论“七情”致病 万全论弃疑养生 万全谈婴儿养护 万全养生“四要” 李时珍集药学大成,开生民寿域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李时珍论饮酒利弊 杨继洲针灸卫生论 李贽论读书怡性养神 龚廷贤论医家病家之要 沈之问忘我攻恶疾 王肯堂辞官习医济世 徐春甫论庸医害生 李梃正宗养生论 陈实功论医家修德养生 吴有性杂气伤生论 张景岳论养形 喻昌调和营卫说 李中梓记述黑发良药“何首乌” 冷谦论修龄要旨 蒲松龄论除妖护生 玄烨倡导国民健身 程国彭论知医保身 叶天士论颐养功 叶天士抗老秘诀 曹雪芹论放风筝健身心 郑板桥论仁慈养生 徐大椿论人参药用 乾隆皇帝养生诀 袁枚论文人养生 沈金鳌尊生论 赵学敏论草医济世 吴鞠通论爱民慎医 陆以活论医家周察救生 王清任绘脏腑救黎民 陆懋修论安逸生疾 曹慈山论粥食养生 高桐轩论老人“十乐”
❻ 有哪些动物吃杜仲树(叶,花,果之类的都行,只要是杜仲树的东西)
杜仲 Duzhong
〔出处〕《神农本草经》。
【类 别】树皮类。
【异名】思仙(《本经》),木绵、思仲(《别录》),檰(《本草图经》),石思仙(《本草衍义补遗》),丝连皮、丝楝树皮(《中药志》),扯丝皮(《湖南药物志》),丝棉皮(苏医《中草药手册》),玉丝皮,扯丝片。
【来源】本品为杜仲科植物杜仲 Eucommia ulmoides Oliv. 的树皮。
【植物形态】
落叶乔木,高达20米。小枝光滑,黄褐色或较淡,具片状髓。皮、枝及叶均含胶质。单叶互生;椭圆形或卵形,长7~15厘米,宽3.5~6.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广楔形,边缘有锯齿,幼叶上面疏被柔毛,下面毛较密,老叶上面光滑,下面叶脉处疏被毛;叶柄长1~2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与叶同时开放,或先叶开放,生于一年生枝基部苞片的腋内,有花柄;无花被;雄花有雄蕊6~10枚;雌花有一裸露而延长的子房,子房1室,顶端有2叉状花柱。翅果卵状长椭圆形而扁,先端下凹,内有种子1粒。花期4~5月。果期9月。
生于山地林中或栽培。分布长江中游及南部各省,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均有栽培。
【生长习性】:喜阳光充足、温和湿润气候,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丘陵、平原均可种植,也可利用零星土地或四旁栽培。
本植物的嫩叶(檰芽)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为了保护资源,一般采用局部剥皮法。在清明至夏至间,选取生长15~20年以上的植株,按药材规格大小,剥下树皮,刨去粗皮,晒干。置通风干燥处。
【药材】干燥树皮,为平坦的板片状或卷片状,大小厚薄不一,一般厚约3~10毫米,长约40~100厘米。外表面灰棕色,粗糙,有不规则纵裂槽纹及斜方形横裂皮孔,有时可见淡灰色地衣斑。但商品多已削去部分糙皮,故外表面淡棕色,较平滑。内表面光滑,暗紫色。质脆易折断,断面有银白色丝状物相连,细密,略有伸缩性。气微,味稍苦,嚼之有胶状残余物。以皮厚而大,糙皮刮净,外面黄棕色,内面黑褐色而光,折断时白丝多者为佳。皮薄、断面丝少或皮厚带粗皮者质次。
主产于四川、安徽、陕西、湖北、河南、贵州、云南。此外,江西、甘肃、湖南、广西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树皮含杜仲胶6~10%,根皮约含10~12%,树叶含杜仲胶2%~4%。此外,还含糖甙0.142毫克%、生物碱0.066毫克%、果胶6.5毫克%、脂肪2.9毫克%、树脂1.76毫克%、有机酸0.25毫克%、酮糖(水解前2.15毫克%、水解后3.5毫克%)、维生素C20.7毫克%、另外。含有维生素E,维生素B及β-胡萝卜素等,还含有很多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醛糖、绿原酸。
种子所含脂肪油的脂肪酸组成为亚麻酸67.38%、亚油酸9.97%、油酸15.81%、硬脂酸2.15%.棕榈酸4.68%。果实含胶量可达27%,易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
【药理作用】①降压作用 如杜仲降压片
树皮的提取物及煎剂对动物有持久的降压作用。用其浸膏5毫升(生药1~2克)给麻醉犬静脉注射后产生显着的降压作用,可持续2~3小时,呈"快速耐受"现象。在3只肾型高血压狗,每天以煎剂5~8克/公斤灌胃,共4周,收缩压降低最多时只有8~22毫米汞柱(4~10%),因此疗效不够满意。杜仲的炮制与剂型对降压作用有一定影响,煎剂作用强于酊剂,炒杜仲的降压作用较生杜仲为大。杜仲对猫有降压作用,但持续较短,"快速耐受"现象不显著。对胆甾醇动脉硬化家兔之降压作用较对正常家兔更为显著,但亦能产生"快速耐受"。至于降压原理,因尚未确定有效成分,故属于初步性质,已证明急性降压与迷走神经无大关系,亦不受阿托品之影响。对离体兔心,杜仲小量时先兴奋,后略呈抑制;也有报告其对心脏的抑制作用与其pH有关(pH在4~5之间),经调整后,对大鼠与家兔离体心脏皆呈兴奋作用。杜仲对正常兔耳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但同样浓度却使实验性胆甾醇动脉硬化兔耳血管呈收缩作用,对正常家兔的冠状血管与肾血管在低浓度时多呈扩张作用,高浓度时则相反,对动脉硬化家兔的冠状血管在低浓度时亦呈收缩作用。因其降压与心及血管的直接关系不大,故推论其为中枢性者。
②利尿作用
杜仲的各种制剂对麻醉犬均有利尿作用,且无"快速耐受"现象。对正常大鼠、小鼠亦有利尿作用。杜仲中含钾0.4%,故推论利尿可能与钾有关。
③其他作用
临床使用杜仲浸剂,能使高血压患者血压有所降低,并改善头晕、失眠等症状,大剂量(20~25克/公斤/日)杜仲煎剂给狗灌胃,能使其安静、贪睡,不易接受外界刺激。大剂量对小鼠亦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杜仲对大鼠和兔的离体子宫,均能抑制脑垂体后叶所引起的兴奋作用,而使子宫松弛,但对猫的离体子宫反呈兴奋作用。曾有人报告杜仲煎剂在试管中对结核杆菌有某些抑制作用。其醇浸剂似能减少大鼠肠道中胆甾醇的吸收。
【炮制】杜仲:除去粗皮,洗净,润透,切成方块或丝条,晒干。盐杜仲:先用食盐加适量开水溶化,取杜仲块或丝条,使与盐水充分拌透吸收,然后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有焦斑为度,取出晾干。(每杜仲100斤,用食盐3斤)杜仲经炒制后,则杜仲胶被破坏,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杜仲,先须削去粗皮。用酥、蜜炙之。凡修事一斤,酥二两,蜜三两,二味相和令一处用。"
②《本草述钩元》:"杜仲,用酒炒断丝。"
【性味】甘微辛,温。
①《本经》:"味辛,平。"
②《别录》:"甘,温,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
【归经】入肝、肾经。
①王好古:"肝经气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肾经。"
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
【功用主治】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沥,阴下湿痒,胎漏欲堕,胎动不安,高血压。
①《本经》:"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
②《别录》:"主脚中酸痛,不欲践地。"
③《药性论》:"治肾冷臀腰痛,腰病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治肾劳,腰脊挛。入药炙用。"
⑤王好古:"润肝燥,补肝经风虚。"
⑥《本草正》:"止小水梦遗,暖子宫,安胎气。"
⑦《玉楸药解》:"益肝肾,养筋骨,去关节湿淫。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挛。"
⑧《本草再新》:"充筋力,强阳道。"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入丸、散。
【宜忌】阴虚火旺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蛇皮、元参。"
②《本草经疏》:"肾虚火炽者不宜用。即用当与黄柏、知母同入。"
③《得配本草》:"内热。精血燥二者禁用。"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
2.《名医别录》:主脚中酸痛,不欲践地。
3.《药性论》:主肾冷JI腰痛,腰病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
4.《日华子本草》:治肾劳,腰脊挛。入药炙用。
5.王好古:润肝燥,补肝经风虚。
6.《本草正》:止小水梦遗,暖子宫,安胎气。
7.《玉楸药解》:益肝肾,养筋骨,去关节湿淫,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挛。
8.《本草再新》:充筋力,强阳道。
9.《本草纲目》:杜仲,古方只知滋肾,惟王好古言是肝经气分药,润肝燥,补肝虚,发昔人所未发也。盖肝主筋,肾主骨,肾充则骨强,肝充则筋健,屈伸利用,皆属于筋。杜仲色紫而润,味甘微辛,其气温平,甘温能补,微辛能润,故能入肝而补肾,子能令母实也。按庞元英《谈薮》:一少年得脚软病,且疼甚,医作脚气治不效。路钤孙琳诊之,用杜仲一味,寸断片折,每以一两,用半酒半水一大盏煎服,三日能行,又三日痊愈。琳曰,此乃肾虚,非脚气也,杜仲能治腰膝痛,以酒行之,则为效容易矣。
10.李中梓:杜仲,虽温而不助火。
11.《本草经疏》:杜仲,按《本经》所主腰脊痛,益精气,坚筋骨,脚中酸痛,不欲践地者,盖腰为肾之府,经曰,动摇不能,肾将惫矣。又肾藏精而主骨,肝藏血而主筋,二经虚,则腰脊痛而精气乏,筋骨软而脚不能践地也。《五脏苦欲补泻》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杜仲辛甘具足,正能解肝肾之所苦,而补其不足者也。强志者,肾藏志,益肾故也。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者,祛肾家之湿热也。益肾补肝,则精血自足,其主补中者,肝肾在下,脏中之阴也,阴足则中亦补矣。
12.《本草汇言》:方氏《直指》云:凡下焦之虚,非杜仲不补;下焦之湿,非杜仲不利;足胫之酸,非杜仲不去;腰膝之疼,非杜仲不除。然色紫而燥,质绵而韧,气温而补,补肝益肾,诚为要剂。如肝肾阳虚而有风湿病者,以盐酒浸炙,为效甚捷;如肝肾阴虚,而无风湿病,乃因精乏髓枯,血燥液干而成痿痹,成伛偻,以致俯仰屈伸不用者,又忌用之。
13.《药品化义》:杜仲,沉下入肾,盖肾欲坚,以苦坚之,用此坚肾气,强壮筋骨,主治腰脊酸疼,脚膝行痛,阴下湿痒,小便余沥。东垣云功效如神应,良不爽也。牛膝主下部分,杜仲主下部气分,相须而用。
14.《本草求真》:杜仲,入肝而补肾,子能令母实也,且性辛温,能除阴痒,去囊湿,痿痹瘫软必需,脚气疼痛必用,胎滑梦遗切要。若使遗精有痛,用此益见精脱不已,以其气味辛温,能助肝肾旺气也。胎因气虚而血不固,用此益见血脱不止,以其气不上升,反引下降也。功与牛膝、地黄、续断相佐而成,但杜仲性补肝肾,直达下部筋骨气血,不似牛膝达下,走于经络血分之中,熟地滋补肝肾,竟入筋骨精髓之内,续断调补筋骨,在于曲节气血之间为异耳。独怪今世安胎,不审气有虚实,辄以杜仲、牛膝、续断等药,引血下行。在肾经虚寒者,固可用此温补以固胎元。若气陷不升,血随气脱而胎不固者,用此则气益陷不升,其血必致愈脱不已。
【选方】①治腰痛:杜仲一斤,五味子半升。二物切,分十四剂,每夜取一剂,以水一升,浸至五更,煎三分减一,滤取汁,以羊肾三、四枚,切下之,再煮三、五沸,如作羹法,空服顿服。用盐、醋和之亦得。(《箧中方》)
②治腰痛:川木香一钱,八角茴香三钱,杜仲(炒去丝)三钱。水一钟,酒半钟,煎服,渣再煎。(《活人心统》思仙散)
③治卒腰痛不可忍:杜仲二两(去粗皮,炙微黄,锉),丹参二两,芎藭一两半,桂心一两,细辛三分。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次入酒二分,更煎三、两沸,每于食前温服。(《圣惠方》杜仲散)
④治中风筋脉挛急,腰膝无力:杜仲(去粗皮,炙,锉)一两半,芎藭一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上三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二盏,入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如人行五里再服,汗出慎外风。(《圣济总录》杜仲饮)
⑤治小便余沥,阴下湿痒:川杜仲四两,小茴香二两(俱盐、酒浸炒),车前子一两五钱,山茱萸肉三两(俱炒)。共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早服五钱,白汤下。(《本草汇言》)
⑥治妇人胞胎不安:杜仲不计多少,去粗皮细锉,瓦上焙干,捣罗为末,煮枣肉糊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嚼烂,糯米汤下。(《圣济总录》杜仲丸)
⑦治频惯堕胎或三、四月即堕者:于两月前,以杜仲八两(糯米煎汤,浸透,炒去丝),续断二两(酒浸,焙干;为末),以山药五,六两为末,作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简便单方》)
⑧治高血压:一杜仲、夏枯草各五钱,红牛膝三钱,水芹菜三两,鱼鳅串一两。煨水服,一日三次。(《贵州草药》)二杜仲、黄芩、夏枯草各五钱。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高血压病
以10%杜仲酊每次30滴,日服3次。共治119例,经1~23个月的观察,疗效满意者51例(42.8%),平均治疗9.1个月;稍进步者15例(12.6%);无效者53例(44.6%)。未发现不良反应。另有以5%杜仲酊每次5毫升,日服3次,治疗124例,对早期高血压病的疗效较好,在治疗1个半月内有4例血压降至正常;对重症高血压则不能遏制其发展。有人认为杜仲对自觉症状的改善较其它药物显著。曾用杜仲、利血平、利血平合并肼苯哒嗪三组进行疗效对照,结果降压效果以杜仲最差,有效率为50%,其它两组分别为90%、95%;但自觉症状的减轻则以杜仲为最佳,占82.5%,其它两组分别为65.1%:61.3%。实验观察证明,炒杜仲的降压作用比生杜仲的降压作用大,醇浸液比水煎液的降压作用小。
②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
用杜仲1.5两,猪脚1只;加水适量,文火熬4小时,取药汁每日2次分服;次日将药渣另加猪脚1只再行煎服,隔日1剂,共服10剂。治疗1例病史二年的患儿,用过中、西医及新医疗法均无效,经用上方,同时进行肌肉按摩及功能训练,1周后,肌力开始有进步,可独立行走30米;2周后能独立行走200米,步态较稳,肌力显著进步;第3周已能独立行走600米,步态稳健有力。
据日本大学药学系高桥周七教授的最新研究表明,杜仲可以提高机体胶原蛋白的新陈代谢,小鼠试验结果显示,服用杜仲粉的小鼠胶血清内原蛋白含量增加1.6倍,作为胶原蛋白指标之一的羟基脯氨酸也多出1.3倍。因此杜仲具有减肥和美容的作用。
[编辑本段]安徽省油画学会副主席
安徽合肥人,1956年10月18日生,先后毕业于安徽艺术学校美术科,安徽教育学院艺术系。阜阳师范学院油画系。修业于中国美院油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油画学会副主席、安徽省美协理事,油画艺委会副主任、省文联《清明》杂志社编审。
参展和获奖作品简介
1986年10月 《足月与摇篮》中国首届水彩水粉画展 (北京 中国美术馆)入选展览精选作品集
1989年3月 《未开的日头》中国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铜牌奖,安徽省美展一等奖。同年11月赴法国巴黎参加中国当代油画展(巴黎)发表于《美术》和获奖作品集 (北京 中国美术馆)
1989年3月 《青枣》中国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安徽省美展二等奖。入编第七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集 (深圳)
1989年5月 《好日头》首届中国水彩画大展佳作奖 (杭州)
1990年1月 《远声悠悠》中国首届油画大赛鼓励奖 (杭州)
1990年1月 《速写》安徽新闻美术评比一等奖 (合肥)
1990年9月 《晴雨》第二届中国水彩画大展 (杭州)
1990年11月 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1991年2月 《永恒的回忆》建党70周年浙江省美展优秀奖 (此时在中国美院油画系插班进修)
1991年8月 《似水流年》海峡两岸现代水墨画大展 (台北)
1992年5月 《春江水暖》第四届中国水彩画大展 (杭州)
1993年6月 《门铃的故事》博雅全国油画精品大赛优秀奖 (深圳)杜仲代表作品
1993年6月 《火热》博雅全国油画精品大赛优秀奖 (深圳)
深圳博雅文化艺术公司收藏
1994年10月 《凝泞洋》中国第二届油画展 (北京 中国美术馆)入编第二届油画展大型精装画册
1994年9月 获安徽省首届徐悲鸿教育基金会美术最高奖二等奖
1994年5月 在“香港十三艺廊”举办杜仲油画展,展出作品38件,出版画册《杜仲作品选》香港大公报、晨报、文汇报坐大篇幅报道
1994年9月 《月影婆娑》建国45周年安徽省美展
1995年5月 《无声的停泊》第一届中国油画风景展 (北京 中国美术馆)
1995年9月 《理性之间》《门铃的故事》等五件油画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届新人新作展 (合肥)
1997年10月 《经幡与猎猎》 安徽油画作品展铜奖 (合肥)
1998年10月 《黑云彩百云彩》 安徽省青年美展佳作奖 (合肥)
1999年1月 《圣洁与风情》 文化部中国第八届“群星奖”政府大奖铜牌入选第八届“群星奖” 大型精装画册 (中国美术馆)
1999年5月 龙人画廊 安徽省油画四人展(上海)
1998年10月 《圣灵的光》中国当代青年书画展银牌奖 (北京 中国美术馆)
1999年5月 《中国名家书画展》(香港)
1999年9月 《高原小镇》《八月集市》 安徽省中青年美术家双年展 (合肥)
1999年10月 《盘羊与月亮》建国50周年安徽省美展 三等奖(合肥)
2000年6月 《多彩的天空》芜湖长江大桥博物馆收藏
2001年7月 《圣地与激情》建党80周年安徽省美展二等奖 (合肥)
2001年9月 《风吹唢呐声》中国油画大展 (杭州)
2001年《线的交响》“香港十三艺廊”第二回杜仲油画展,展出作品45件,出版画册《杜仲油画艺术》 香港媒体追踪报告,展览期间接受南非国家电视台采访
2002年5月 《羌寨风情》纪念《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北京)
2003年3月 《贫瘠与欢乐》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安徽作品选拔展优秀奖(合肥)
2003年 《云高黄土坡》第三届中国油画展 (北京 中国美术馆)
入编油画展画册
2003年 《黑云彩 白云彩》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北京 中国美术馆)
2004年 10月 《哈达如风》建国55周年安徽省美展三等奖 (合肥)
2004年 3月 《情满幸福路》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纪念奖 入编画展精美画册并被收藏 (北京 劳动人民文化宫)
2005年 8月 《松花江。 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书画展银牌奖 (北京 中国军事博物馆)
2005年7月至10月 巴黎国际艺术城访问学者
2005年9月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杜仲油画展 (巴黎)
2005年9月 《凝泞洋》 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中国青年艺术家精品展)(北京中华世纪坛)
出版《杜仲作品选》1994年,画册《杜仲油画艺术》2001年画册
2006年9月《春雨》“2006安徽油画艺术展学术一等奖”(合肥)
2006年10月《山村音符》“远大杯”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提名资格展(北京中华世纪坛)
2007年9月《流动的云》“第二届风景•风情全国油画展”优秀奖(上海)
2007年11月《余辉》第八届全国水彩、粉画展(大连)
2008年3月《树旁小桥》中国油画写生汇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博爱无崖》1998年传记文学(与人合作)团结出版社22万字
美术作品发表:《美术》《中国油画》、《美术报》、《文汇抱》、《香港大公报》、《江苏画刊》、《清明》《安徽文学》、新安晚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二十余篇论文及报告文学发表于美术报、清明、江淮文史、安徽日报、新安晚报、江淮晨报等,60余幅美术作品为欧美及东南亚人士,美术馆收藏。设计的 《清明》杂志封面及版式和《清明》文字一起获得第二届(2004年)、第三届(2005年)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国家期刊奖,受到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的奖励。
它是中药,可用水泡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