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赏析论文
Ⅰ 求2000字交响乐赏析的论文
1、这种赏析指的是纯粹的欣赏还是带曲式分析的那种?
2、又不知道你要的是哪部作品的。
3、建议还是你自己写一篇吧,老柴的《1812序曲》你可以听听,那里面你会听出东西的。
Ⅱ 跪求一篇对西方交响乐的赏析的论文!!!
交响音乐中的人文思想
首先对标题中的两个名词作一下解释。这篇小文中使用的“人问思想”的含义即: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兴起的,以古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为起源的人文思想,也称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人文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宣扬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博爱、法治、天赋人权等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专制的锐利武器。本文中主要就是对一些典型的包含少数思想的音乐作品作一些分析和小结,借以阐释交响音乐中的人文思想。所以,对标题中的另一个名词,“交响音乐”的具体含义在本文中即是指所举的几个典型例子,由于笔者能力的局限性,对交响音乐中的人文思想作整体的、大规模的阐释只能略略带过,而是试图从典型、熟悉的作品中得到一般性的规律。
一、人文思想对交响音乐的影响
西方音乐的发展史也是重要音乐家个人发展的历史。这不像在中国,许多流传甚广的音乐作品都是民间智慧,即使有名的音乐家,作品也不丰富。所以,先从“西方音乐之父”巴赫说起。虽然巴赫手重没有直接诞生交响乐,但他的十二平均律及《平均律钢琴曲集》是整个西方音乐,包括交响音乐,的基础。在巴赫生活的年代,文艺复兴的运动已席卷欧洲,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其中科学的实验方法和理性的思维深深地影响了巴赫。巴赫古钢琴进行实验,按照十二平均律调音,使之可以自由转调。《平均律钢琴曲集》的音乐结构很严密,表现出巴赫音乐思维的逻辑性,这与他崇尚理性主义的思想基础是分不开的。在人文思想发展的初期,西方音乐就开始与之交汇在一起了。
当发展到贝多芬的时代时,他从“莫扎特的手中继承海顿”,交响音乐这种形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贝多芬所处的时代距文艺复兴时期已过了几百年,但这一运动注重人性发展的根本思想却在他的精神世界中扎了根。18世纪末,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吹响了向封建统治进军的总号角,人问主义思想演化成了“自由、平等、博爱”,而这种思想发展的脉络,则始终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贝多芬在写《第三(英雄)交响曲》这部作品时,从一些法国朋友的口中得知了许多大革命的详细情况及当时所进行的社会、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变革措施,此时,贝多芬的心中已有了一个偶像,那就是带领军队向封建王朝进攻且战功赫赫的拿破仑,交响曲写好后,贝多芬得知了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愤怒之下,他撕毁了题献给拿破仑的封面。另一部贝多芬的作品《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集中反映了英雄主义精神和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思想。创作《d小调第九交响曲》时,正值法国大革命失败,革命的成果被带资产阶级窃夺的时期,但贝多芬没有丧失信心,再一次以英雄性的斗争主题宣扬和展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理想和人文主义精神。在人文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它逐渐成为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也发展成如“自由”、“民主”、“平等”等具体的思想,人文思想的这些发展也深刻地影响了交响音乐,交响音乐几乎同时地,也蕴涵和表现了这些思想。
到了20世纪、21世纪,人文思想呈多元化,天家了许多新锐的思想,此时交响音乐也深受其影响,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并且更加标新立异。
二、交响音乐是人文思想发展的印记
如前面所论述的,在交响音乐的与人文思想的发展中,二者一定程度上契合在一起,人文思想深深影响了交响音乐的创作与表现;而与此同时,交响音乐中也有人文思想发展的烙印。这种印记有代表前进的,如上述贝多芬的几部作品,也有反映人文思想发展中的黑暗时期的。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第五交响曲》以剑拔弩张的旋律、繁衍多变的节奏、辉煌的音响效果奠定了作曲家的风格,不仅为肖斯塔科维奇赢来了广泛的好评,获得了官方的承认,还正式确立了作曲家本人在前苏联音乐界的地位。但细心聆听,我们还能感觉到,那种痛苦的悲剧性气愤,第四乐章的“苍白”,是“最假的”,喜悦是故意“制造出来的”。正如作曲家自己所说的:“那里面的欢欣是被逼出来的,是在威胁下制造出来的。那就好像有人用棍子打着你说:‘你的职责是欣喜,你的职责是欣喜。’于是你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一边向前走,一边喃喃自语:‘我们的职责是欣喜,我们的职责是欣喜。’”这部作品里面作者的真实意图被表面的欢欣所掩盖,可以多重地去理解作品,成为那个特定时代人文思想的印记。
前苏联的那个时代,很类似于我们国家的“文化大革命”,以人为本的思想被残酷地压抑。而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则是那个时代人文思想生动、深刻的印记,成为一个时代思想的标本。
文章写到这里,写了那么多西方交响音乐和他们的人文思想,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音乐和它的思想。中国的音乐是缺少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的,这在古代
近现代都与中国的体制有关,这个体制本身并不自由、并不平等,于是那些人文思想也难以从音乐中体现出来。其次,在中国的音乐哲学中,古代音乐一直都不是一种“独立的美”,没有主客分离而是天人合一,这样的音乐哲学缺乏思考,难以发展人文思想。然而《粱祝》是一个例外,展现民族风格的同时,更是饱含着反抗压迫、追寻美和自由的人文思想。作为一名普通的音乐爱好者,真心希望能有更多这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蕴涵人文思想也充实人文思想。
Ⅲ 交响音乐赏析 论文
http://www..com/s?wd=%BD%BB%CF%EC%D2%F4%C0%D6%D0%C0%C9%CD%C2%DB%CE%C4&lm=0&si=&rn=10&ie=gb2312&ct=0&cl=3&f=1&rsp=4
Ⅳ 大学选修课交响乐赏析论文
交响乐赏析论文....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音乐的人,我很难想象生活中没有各式各样的音乐那将是什么样子。
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去姐姐家,在那里我可以一边听姐姐弹琴一边晒着太阳,很享受、很惬意的感觉。如果说姐姐是我的音乐启蒙,那么我哥哥则让我知道了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性格。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听摇滚乐,我当时最喜欢的是美国的“GUNS N’ ROSES”,因为作为一支摇滚乐队他们在背景音乐的处理上大胆地使用了管铉乐和女声和声,也许他们这种风格是受Elton John的影响,但正是风格使他们成了上世纪90年代初全世界最有影响力且最具气质的摇滚乐队,其代表作“November Rain”更是成为了摇滚界里程碑式的作品。上了中学后我开始接触更多种类的音乐,从各种类型的metal到new age这样的纯音乐,听得越多就越能感觉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其间我也听过一些交响作品,不过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当时并不能理解那些音乐。为什么同一部交响作品内有些段落如此的激昂,有些却是如此的悲怆,尽管交响乐气势磅礴,表现力是其它音乐很难比拟的,但当时的我很不喜欢被音乐控制心情的感觉,所以之后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再听交响乐。
直到上了大学,一支叫Dream Theater的乐队将我沉寂了的音乐细胞再度唤醒。他们的编曲经常给我一种错觉,他们好像就是演奏前卫音乐的插电的交响乐团。更难以想象的是如此厚重有内涵、极具表现力以及充满复杂变化的音乐竟然只是由4个人演奏的,可见他们的演奏技巧是什么样的水平。在他们的音乐中我仿佛看到了我之前听过的一些交响乐的影子,那就是变化。我那时才渐渐理解了交响乐里渗透着的作曲者的感情和想法,了解了为什么在他们的作品中会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都是因为他们的音乐充满了情感。
与此同时,我接触到的另一支乐队激发了我对古典音乐的兴趣,那就是来自歌剧之国意大利的Rhapsody (狂想曲)乐队。他们结合数位作曲家如巴赫、帕基尼尼、维瓦尔蒂等的作曲风格,整支管铉乐队配以现代金属乐的表现技巧和充满浪漫幻想的歌词内容,演绎出一种介于古典音乐、巴洛克音乐以及金属乐之间的全新音乐。由于在作曲方面的高超技巧以及在配乐方面对管铉乐队的合理使用,他们的作品气势恢宏,旋律优美,极具英雄和神话色彩,被人们称为史诗般的交响金属。是这支乐队使我喜欢上了古钢琴优美的声音;是他们使我想进一步了解古典音乐,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偶像:巴赫、贝多芬、李斯特等这些我原本熟悉但不是很了解的音乐大师。
之后,一位非常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借给我几张卡拉张、哈农库特以及富特文格勒指挥的贝多芬作品。听了一段时间发现贝多芬的音乐要比我之前听过的任何一位音乐家的作品都要自由、都更加的不受约束,不过我的那个朋友说贝多芬的作品是很难演奏的,不是技法上面的困难,而是情感上的,就好像一千个人的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也都有属于自己的贝多芬,每个指挥家指挥出的贝多芬作品都不尽相同。
我个人比较喜欢D大调第二交响曲,原因是朋友的一再推荐,说这是一部非常冷门的曲子。 这部作品中似乎隐藏着一丝忏悔的呢喃。个人感觉富特文格勒好象并不是很在意这首曲子,他没有象指挥贝多芬的其他交响乐作品那样把自己对作品的解读溶入到音乐之中去。后来听朋友说,富特文格勒认为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里最不成功的一部。而对我来说,这部作品恰恰能够凸现出贝多芬音乐的本质。第二交响曲才是这九部作品中情绪波动最为剧烈的一部。 在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里,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就是在比小调强得多的大调旋律的循环重复中,音乐的主题出现了。灿烂的阳光更能反衬出痛苦的折磨,仿佛欢乐正在逐渐被颓丧淹没。在最后两个乐章里,贝多芬彻底驱散了压在我们头顶上的阴霾。第二交响曲中的情感彻彻底底地走向了两个极端,贝多芬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把这些情感鞣杂在一起。最后音乐在乐观主义情绪中结束了,但你根本无法理解贝多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音乐中的欢乐来得实在是太突然了。
有时候,从我朋友的言语中我可以感觉到,对于像我朋友这样的音乐发烧友来说,贝多芬就是一座象征着人性中博爱精神的丰碑,任何演奏不出这一点的指挥家都是让人感到失望的。但对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我能从音乐中察觉到的就是贝多芬的音乐在蕴藏着巨大冲击力的同时还包涵着情感的突然爆发。他的音乐时刻都有可能从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这种跳跃给我带来如此的跌宕起伏,但这种跳跃却又让我感到如此的恰如其分。他的音乐里既有狂暴也有温情,既有止水般的沉静也有难以抑制的激情,正是那一浪高过一浪的决不妥协的情感冲击赢得了我对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无限敬意。
Ⅳ 急求关于上交响乐赏析选修课心得体会的论文
交响乐的一点心得...
建筑是凝固的因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旋律是一切音乐的灵魂。欣赏一部交响乐作品,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其主题,即主旋律,主旋律就如同一部电影里主人公,抓不住主旋律就谈不上欣赏。
音节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切,因此,欣赏音乐首先要学会欣赏生活。交响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通过音速 音高 音色这三大要素来表现作曲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因此,欣赏交响乐要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才能将抽象的音乐具体为现实生活,才能领悟作品的真谛。
歌舞剧也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将抽象的音乐按照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具化为舞蹈,歌剧等艺术行式,有助于初学者对音乐的感悟,因此,歌舞剧对音乐普及起了很大作用。
音乐是纯洁、高尚的,需要全心聆听、感受,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不会像球迷那样用狂热和躁动来诠释自己的喜怒哀乐。对我来说,音乐永远是生命中最美、最真的享受。
音乐是人类灵魂的艺术表现,从古典音乐中寻找精神寄托,比如肖邦的《G小调第一号叙事曲》或是西贝柳斯的交响诗《芬兰颂》。交响乐气势磅礴的意境,作曲家宽广博大的胸怀,会让我感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灵魂洗礼。
音乐是天使飞翔时扇动的清风,可以穿越种族、国界、宗教和时空的壁垒,进入每个人的心灵;它是造物主赐给人类的甘泉,从人的心上汨汨地流过,带走污垢和尘埃。音乐又是神奇的,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意想不到的地方,挽救你、感动你。
Ⅵ 交响乐欣赏 论文
乐曲的创作背景与一八六六年爆发的普奥战争有关。这一年的七月三日,在萨多瓦战役中奥地利一败涂地,甚至兵临首都维也纳城下。在普鲁士的压迫下,沉闷的气氛笼罩全城,为了扭转维也纳市民低沉的情绪,在一八六六年前担任过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的约翰·冯·赫贝克委托约翰·施特劳斯写一首声乐曲,但约翰·施特劳斯当时对于声乐创作,尤其对于写合唱感到信心不足,因此先写好的是没有歌词的音乐,然后才由词作者填上歌词来加以完成。最早的歌词作者是约瑟夫·魏尔,现在的歌词,是由另一位诗人弗朗茨·冯·格尔纳特重新创作的。委托约翰·施特劳斯写曲子的音乐家赫贝克,就是于一八六五年五月一日发现舒柏特《未完成交响曲》总谱的人。当时赫贝克担任宫廷乐长和音乐学院的教授,在约翰·施特劳斯尚未完成这首圆舞曲时,他已离开了维也纳男声合唱团。些曲初演时反应一般,但是到了同一年七月三十日在巴黎的万国博览会的会场上,由作曲家自己指挥演出时,《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受到热烈欢迎,从此不胫而走,一直为各国人民的生活锦上添花。在维也纳,它甚至被称赞为奥地利“非正式的第二国歌”,成为奥地利人民的骄傲。
序奏。弦乐震音好象多瑙河的水波,在闪烁荡漾。雾气消散的河面上,辉映出朝阳的绚丽光斑。圆号象一道霞光穿透冬雾,呼唤着春天。晨曦中,深睡在多瑙河畔的维也纳开始苏醒。很快,呼唤音调响彻整个管弦乐队;在晨光照耀下,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扬起欢乐的波涛。
第一首圆舞曲犹如春之神 张开了幻想的翅膀,在蓝色的多瑙河上空翩翩而至。美妙的旋律,就象娓娓动听的语调,把合唱曲中的优美词句,轻轻地送到人们耳畔:"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蜜蜂嗡嗡叫,风儿吹动树梢……"
第二首圆舞曲高昂开阔。轻盈的曲调象春姑娘在高高的阿尔卑斯山上向多瑙河招手。旋律中歌词 中对春天热情赞颂之情:"啊,美妙!双唇象玫瑰,向我们微笑。美丽的春天女郎,披上彩色外套,真漂亮,真美妙!"当人们唱起那句"露水是她的眼泪"时,旋律轻缓飘下,变得沉郁动人
第三首圆舞曲富于奥地利乡村舞曲特点。人们在轻灵的节奏中,看到多瑙河畔农村姑娘和小伙子的欢乐欢舞。曲调中起伏的音型,犹如他们飘飞的衣饰;节奏中强劲的重音,象是他们轻轻点蹋的舞点。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舞曲,刻画出多瑙河边美丽醉人的春意;而生活在这条蓝色河畔的人民,正是美好的春天的人?
第四首圆舞曲流畅的旋律在奥地利疆土上勾画出弯弯曲曲的蓝色航道。在这有生命的线条中,流淌着奥地利人民的沸腾的热血。这段急切奔放的舞曲,向人们讲述了英雄民族在多瑙河边繁衍生息的古老历史。我们从那粗犷的音响中看到,峭壁上的古城在历史的烟尘中一个个地诞生,放射出令人肃然起敬的光华。
第五首圆舞曲是第一首圆舞曲的扩充与发展。虽然在音调上它们相去殊远,但在气质上却同是一曲欢呼春到多瑙河的热情赞歌。一个短小的引子之后,管弦乐队轻轻地奏出婉转多姿的音调,在渐次的暗涨的力度中,高声呼唤出:"春天来了,多么美好"!
《 蓝色的多瑙河》的尾声,结构庞大,音响丰富,几乎包容了乐曲中的所有的圆舞曲的主题。但是,在演奏的次序,主题的选择以及使用的乐器上,仍有多彩的变化。尾声中现了第三、第四和第一首圆舞曲,然后,响起序奏中多瑙河水波荡漾的美妙回声。在清澄的色彩中,长笛颤动跳跃的鸟语,让人们沉浸到田园诗境之中。忽然,一阵急风骤般的音流汹涌而至。全曲在火热的狂欢高潮中结束。这段尾声,显示出施特劳斯的高超的管弦乐写作技巧。当作品受到冷遇时,作曲家自信地说,他不对这首作品抑有奢望,但尾声还是成功的。
五,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写于民族危亡时刻的《蓝色的多瑙河》,充满爱国之情,浸透着奥地利人民对祖国河山的敬仰之情。每当远离家国的维也纳人听到这支撼动心灵的旋律时,总禁不住热泪盈眶。正如有位名叫汉斯立克的音乐评论家说的那样:"不管奥地利人相逢在世界什么地方,这首歌,就是他们的无形身份证。”人们还称他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写了四百多首圆舞曲、一百多首波尔卡及其它舞曲,此外还创作了十六部轻歌剧。约翰·施特劳斯享有“圆舞曲之王”的美名。
多瑙河是流经中欧的一条主要河流。这条河流对作曲家来讲,如同母亲一样的亲切、熟悉。约翰·施特劳斯不知多少次泛舟多瑙河上,漫步在她的两岸。那湛蓝的河水,如画的风光,村民朴实的舞蹈,美丽动人的传说,使作曲家感到犹如投身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之中,经常留连忘返,不愿离去。他更喜欢阅读诗人们赞美多瑙河的诗篇。所以,当赫尔柏克一提出要他创作一首以多瑙河为主题的圆舞曲时,一幅幅多瑙河秀丽景色的生动画面和柏希的诗句“在那多瑙河边,在那多瑙河边 …… ”立即浮现在作曲家的脑海里。约翰·施特劳斯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友人格涅尔听。这位诗人也有同感,他很快写下一首歌颂多瑙河的诗歌。当约翰·施特劳斯拿到《美丽的蓝色多瑙河》诗篇时,乐思如同奔腾的河水,激荡在他的心头。关于约翰·施特劳斯是怎样创作《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的,是人们感兴趣的事情,于是传说纷纭。
有人讲:那天,他忘了带谱纸,于是在自己的衬衫袖子上匆匆记下了这些乐思。这天夜里,他没有回家去,直到清晨,他才回到家里脱掉衬衫入睡。他的夫人杰蒂·德雷弗丝是一位歌唱家。她发现丈夫衬衣袖上的乐谱,知道这是他的什么新作,就没有动它。可是,当她有事出门归来时,发现这件写有乐谱的衬衣被仆人当作脏衣服拿去洗了。她不由得一惊,急忙跑出去找。幸好洗衣妇刚刚将衣服丢进洗衣盆里。杰蒂从水中将衬衣捞出。还好,乐谱墨迹还未泡掉。所以,今天,人们能听到这支动人的圆舞曲,真应该感谢杰蒂救谱之功。当然,传说并不一定和事实完全相符,但它说明人们对这支曲子的热爱和想追根求源的迫切心情。
《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它不仅经常出现在音乐会上,而且在演出规模止也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
1872年,约翰·施特劳斯应邀到美国波士顿主持《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在世界和平大会上演出。参加这次演出的合唱人数竟多达两万人,伴奏乐器多达一千零八十七件。约翰·施特劳斯担任合唱总指挥,下设一百多名助理指挥。这样大型的演出怎么开始呢?有人想出一个好办法:用炮声作为开始信号。这次演出场面壮观、气势磅礴,受到听众热烈欢迎。演出结束后,大批观众拥向后台,希望见到这位著名作曲家,并纷纷要求签名留念。这时,连作曲家掉下的一根头发,也成为珍贵的纪念品了。
《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也是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们在音乐会上最爱演唱的曲目之一。她们除了演唱原曲之外,中间加上了许多花腔,比起合唱和管弦乐曲来,它另有感人之处。
Ⅶ 谁能提供一篇交响乐论文2000到3000字的……如果难找,告诉我在哪里有我去下载也可以!谢谢了!!!
交响乐赏析论文....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音乐的人,我很难想象生活中没有各式各样的音乐那将是什么样子。
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去姐姐家,在那里我可以一边听姐姐弹琴一边晒着太阳,很享受、很惬意的感觉。如果说姐姐是我的音乐启蒙,那么我哥哥则让我知道了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性格。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听摇滚乐,我当时最喜欢的是美国的“GUNS N’ ROSES”,因为作为一支摇滚乐队他们在背景音乐的处理上大胆地使用了管铉乐和女声和声,也许他们这种风格是受Elton John的影响,但正是风格使他们成了上世纪90年代初全世界最有影响力且最具气质的摇滚乐队,其代表作“November Rain”更是成为了摇滚界里程碑式的作品。上了中学后我开始接触更多种类的音乐,从各种类型的metal到new age这样的纯音乐,听得越多就越能感觉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其间我也听过一些交响作品,不过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当时并不能理解那些音乐。为什么同一部交响作品内有些段落如此的激昂,有些却是如此的悲怆,尽管交响乐气势磅礴,表现力是其它音乐很难比拟的,但当时的我很不喜欢被音乐控制心情的感觉,所以之后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再听交响乐。
直到上了大学,一支叫Dream Theater的乐队将我沉寂了的音乐细胞再度唤醒。他们的编曲经常给我一种错觉,他们好像就是演奏前卫音乐的插电的交响乐团。更难以想象的是如此厚重有内涵、极具表现力以及充满复杂变化的音乐竟然只是由4个人演奏的,可见他们的演奏技巧是什么样的水平。在他们的音乐中我仿佛看到了我之前听过的一些交响乐的影子,那就是变化。我那时才渐渐理解了交响乐里渗透着的作曲者的感情和想法,了解了为什么在他们的作品中会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都是因为他们的音乐充满了情感。
与此同时,我接触到的另一支乐队激发了我对古典音乐的兴趣,那就是来自歌剧之国意大利的Rhapsody (狂想曲)乐队。他们结合数位作曲家如巴赫、帕基尼尼、维瓦尔蒂等的作曲风格,整支管铉乐队配以现代金属乐的表现技巧和充满浪漫幻想的歌词内容,演绎出一种介于古典音乐、巴洛克音乐以及金属乐之间的全新音乐。由于在作曲方面的高超技巧以及在配乐方面对管铉乐队的合理使用,他们的作品气势恢宏,旋律优美,极具英雄和神话色彩,被人们称为史诗般的交响金属。是这支乐队使我喜欢上了古钢琴优美的声音;是他们使我想进一步了解古典音乐,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偶像:巴赫、贝多芬、李斯特等这些我原本熟悉但不是很了解的音乐大师。
之后,一位非常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借给我几张卡拉张、哈农库特以及富特文格勒指挥的贝多芬作品。听了一段时间发现贝多芬的音乐要比我之前听过的任何一位音乐家的作品都要自由、都更加的不受约束,不过我的那个朋友说贝多芬的作品是很难演奏的,不是技法上面的困难,而是情感上的,就好像一千个人的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也都有属于自己的贝多芬,每个指挥家指挥出的贝多芬作品都不尽相同。
我个人比较喜欢D大调第二交响曲,原因是朋友的一再推荐,说这是一部非常冷门的曲子。 这部作品中似乎隐藏着一丝忏悔的呢喃。个人感觉富特文格勒好象并不是很在意这首曲子,他没有象指挥贝多芬的其他交响乐作品那样把自己对作品的解读溶入到音乐之中去。后来听朋友说,富特文格勒认为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里最不成功的一部。而对我来说,这部作品恰恰能够凸现出贝多芬音乐的本质。第二交响曲才是这九部作品中情绪波动最为剧烈的一部。 在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里,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就是在比小调强得多的大调旋律的循环重复中,音乐的主题出现了。灿烂的阳光更能反衬出痛苦的折磨,仿佛欢乐正在逐渐被颓丧淹没。在最后两个乐章里,贝多芬彻底驱散了压在我们头顶上的阴霾。第二交响曲中的情感彻彻底底地走向了两个极端,贝多芬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把这些情感鞣杂在一起。最后音乐在乐观主义情绪中结束了,但你根本无法理解贝多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音乐中的欢乐来得实在是太突然了。
有时候,从我朋友的言语中我可以感觉到,对于像我朋友这样的音乐发烧友来说,贝多芬就是一座象征着人性中博爱精神的丰碑,任何演奏不出这一点的指挥家都是让人感到失望的。但对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我能从音乐中察觉到的就是贝多芬的音乐在蕴藏着巨大冲击力的同时还包涵着情感的突然爆发。他的音乐时刻都有可能从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这种跳跃给我带来如此的跌宕起伏,但这种跳跃却又让我感到如此的恰如其分。他的音乐里既有狂暴也有温情,既有止水般的沉静也有难以抑制的激情,正是那一浪高过一浪的决不妥协的情感冲击赢得了我对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无限敬意。
Ⅷ 求一篇3000字的 关于交响乐大师作品鉴赏论文 要快 19号之前要
嗯嗯 怎么样啊??e小调第五交响曲是俄国代表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1840-1893)留下来的六首交响曲中的一首,它之后就是广为人知的第六交响曲《悲怆》。这首曲子于1888年在彼得堡初演。作曲家独有的忧郁和甜美的曲风交错穿插,使得整部交响曲内容丰富多彩,第二乐章里圆号独奏部分充满了温暖的憧憬,这段旋律很出名。而作者自身对于宏大的“命运主题”的呼喊则在序曲部分以单簧管演绎出来,在之后也不断回旋体现。 〖赏析〗: 第一乐章(下载) 行板,转朝气蓬勃的快板 奏鸣曲形式。行板,e小调,4/4拍子的序奏开头,单簧管呈现凝重,阴沉的旋律即为本交响曲的中心旋律,它在四个乐章中都会露面。一般都这一中心旋律视为“命运”,但它只是微弱,暗淡地暗示着某种不可预期的凶兆。进入主部以后,转成生气蓬勃的快板,富有节奏的旋律,据说是取材自波兰的民谣 第二乐章(下载) 略带有自由感的如歌行板,D小调 12/8拍子 三段体。乐章的主旋律甜美而兼有肃穆,伤感,充满期盼与憧憬。双簧管演奏的副旋律中注入了温柔而具有抚慰力量的女性光辉。 第三乐章(下载) 中庸的快板 A大调 3/4拍子,三段体。摒弃了传统的谐谑而使用圆舞曲乃是柴可夫斯基的新尝试,以艳丽的旋律为中心的梦幻式圆舞曲,给听众 一种飘渺的感觉 第四乐章(下载) 终曲,庄严的行板转活泼的快板,回旋奏鸣曲形式。序奏为E大调,4/4拍子,实际是全曲“中心旋律”的大调形式,开始是弦乐合奏,接着在弦乐器以三连音装饰下,管乐合奏庄严地呈现。此乐章庄严,雄壮,仿佛在高唱“战胜悲哀”的凯歌一般,又以人类的力量最终战胜了命运而告终。 列宁格勒爱乐交响乐团(前苏联) 这是俄国历史上最悠久、实力最强的管弦乐团。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圣彼得堡宫廷乐团,但是他们举行公开演出却是从本世纪才开始的。1917年,在俄国著名指挥家库塞维斯基担任指挥时,曾以“国立爱乐乐团”之名开始活动。1938年,前苏联著名指挥家穆拉文斯基就任该团的音乐监督,此后的40多年,该团声誉渐高,成为"穆氏的亲兵"而进入黄金时代。 列宁格勒爱乐交响乐团的演奏风格充满激情、富有力度感,充分反映出彼得堡这个古老城市的文化特性,在合奏上显示了俄国式洗练的特色。该团最擅长演奏本民族音乐家如柴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人的作品,其解释令人信服而表现生动。该团还特意配置了两套水平同样高超的人马,当乐团旅行演出时,必有一套人马留守在"大本营"中。
〖闲话〗: [还债]柴科夫斯基e小调第五交响乐-- 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 前面说的很详细,不多废话了!呵呵!戈版传上来了。别老追着我。 这个与戈版的不是同一个录音,以前没认真听,没留意到。原来戈版的是单声道的。 哈哈!同样是伟大的作品,同样是伟大的指挥,同样是优秀的乐团,演绎哪个更优秀我没对比过。起码录音就把戈版的打败,哈哈,爽! 不好意思,暂时没图,流放回来后发现音响又坏,电脑又有毛病。连照相机也不知道LP大人仍哪里了。大家莫怪! [ Last edited by 戈壁落日 on 2005-9-1 at 2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