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论文
❶ 小学三年级课堂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点是什么
你好!! 所谓读写结合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 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同一系统中的二个子系统。新课标下的读写结合,注重读写结合点的契合,注重科学的训练,注重学习主体对文本的感悟,从阅读中学习语言,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把阅读感受和体验转化为语言文字。如果把读写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并循序进行整合训练,以教材作为中介,抓住读与写的结合点,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实现读写迁移,科学地安排读写训练,便能更好地调节课堂结构,突出“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明确读写结合的基本原则。 所谓“读写结合原则”就是要在“读”中求“学”,在“学”中求“写”,初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首先把握住朗读环节,在朗读中对学生进行思想、知识、技巧、方法的教育,达到读书育人之目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吸收语言,借鉴写作技巧。(二)找准读写的结合点,科学训练。 所谓读写结合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初三语文教学要紧扣课文,把读写结合的基础知识落实课文。根据训练内容,一般应抓好五个结合点: 1.读课文,理解文中关键字词——作文中的遣词造句练习。 具体做法为:摘抄积累运用。教师应当提倡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或作业时做摘抄,或者从教师的角度给学生指出一些比较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要求学生背诵,并且有意识地设计写作情景让学生在作文中进行运用。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堪称文质兼美,精彩词语比比皆是,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绝好范本。如何充分利用文本丰富学生的词语仓库,帮助学生掌握积累词语的方法呢?做法是一“读”、二“画”、三“想”、四“写”。读书想要读懂、读透,具体地说是边读、边画、边想、边写。“画”就是教给学生给好词佳句做记号的方法,好的词语用固定的记号做以标注。“想”,就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养成勤思考的习惯。难以理解的词语要想办法弄明白。“写”就是教会学生在文章的空白处随手写同类词、写近反义词,写类似的重叠词或者在作业中抄写。经过一“读”、二“画、”三“想”、四“写”,学生在学习词语过程中读有目的,学有重点,并自觉养成独立、自主思考词义、把握课文重点词汇的习惯。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读时随手在字里行间写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进而带着感受再次朗读课文,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会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以便在文章中合理借鉴运用,让他们在“读”中求“学”,在“学”中求“写”。 2.读课文,分析重点句式——作文中的句式练习或仿写练习。 具体做法为:小练笔。小练笔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有时间、有需要就可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星星变奏曲》中的“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时,便可指导学生进行句式仿写训练,达到理解诗歌感情的教学目标,以读导写,以写促读;如教学《故乡》中“雪地捕鸟”的片段,读《我的叔叔于勒》中“吃牡蛎”的情节,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分析其细节描写的好处,总结出它的具体做法,并可创设 “时髦小姐嗑瓜子”、“姐姐买花边与商人的讨价还价”、“鱼鹰捕鱼”、“猫捉老鼠”等情景让学生练笔,体会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以读促写。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养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小练笔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因文而异,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是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3.读课文,理清结构、概括段意——作文中谋篇布局训练。 具体做法是:罗列提纲。议论文教学是初三阶段的重要环节,也是学写议论文的重要步骤,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读书来罗列提纲的环节便显得尤为重要。议论文的提纲编写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提出问题;第二,分析问题;第三,解决问题。但要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教师还应当在“读”字上下功夫。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要使学生明确:作者提出的是什么问题或观点?怎样去证明问题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用了哪些论据?这些论证方法和论据有什么特点?逐一让学生明白写作议论文的要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在课后练习中适当的提出一些热门话题或现象让学生自拟详细的提纲,为作文作铺张。如《敬业与乐业》,这篇课文的结构非常的完整、清晰,在朗读训练中指导学生罗列提纲的同时,教师便可出示“高分低能”、“开卷有益”、“如何对待网络”等热门话题或典型现象,让学生完成其拟写提纲训练,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实现读写迁移。 4.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作文中的选材练习。 具体做法是:归纳主要内容。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训练最基本的要求。不少同学对此往往不是抓不住重点,就是重点不突出。所谓阅读,重点在读,只要读时多下功夫,读后又能认真思考,定能在阅读训练过程中发现其中的奥妙。在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时,我们不妨用抓体裁、.抓题目、抓重点段、抓中心句来进行实践。如读《故乡》、《范进中举》,读后要知体裁是小说,那么小说的三要素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呢?文章的重点段落在哪里?这样表现人物的变化有什么作用呢?作者的感情基调怎样?这就需要读后思考,并最终明确归纳出主要内容。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只是把此当作理解课文的一个必要环节,还应该积极的去探讨这一环节的真正作用,那就是作文中的选材练习。作文是一种运用书面语言写文章的练习,离开了语言材料,表情达意、宣事明理就成了空话,也就没有了作文的存在。语言材料只有日积月累,不断地去用笔记、用心记并经常反复地运用方才凑效。归纳主要内容的教学环节实际就是收集作文素材,以便在适当之处得以运用,我想“闰土”、“杨二嫂”、“范进”的变化也不失为议论文中的论据材料。在此,教师也可创设情景让学生完成一些选材练习题,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文章可用哪些材料?以达到读写结合,实现有效性的写作迁移。 5.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作文中多种手法表现内容的练习。 具体做法是:总结写作特色。阅读是写作之本,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教材中的课文是经过时间考验,被许多人公认的优秀作品,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语言的运用,写作技巧的娴熟,都是值得学生学习与模仿的。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课文的分析和讲解从而忽略了归纳写作特色这一环节。在小说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当从表达方式、人物描写的方式、语言的特点、写作方式、情节的安排、环境的铺设等方面去探讨课文,去总结作者的写作技巧。如读《心声》,在朗读之前,我们便可让学生明确朗读任务:这篇文章体现了哪些好的写作方法?然后归结:作者兼用记叙、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运用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方式刻画人物的性格从而来表现人物的形象,进而在此基础上创设写作情景“塑造一个记忆深刻的人物”进行课堂小练笔,鼓励学生尝试新题材、新手法、新构思去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把阅读感受和体验转化为语言文字。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务必做到精讲多练,认真处理好读和写的切合点,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科学训练,这才能相得益彰,统筹兼顾。 希望能够帮助你!!!
❷ 读写结合的方法
形式一:
读完文章后,请你谈谈感悟和联想(以议论为主的小作文)
这样的训练我们在每节语文课上都要进行,读完一篇文章要先了解内容,文章写了什么,作者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领会了中心才会找准感点,写作不偏。 具体的指导方法是
1先确定文体,这是一个小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论证。
2读懂文章,抓住中心,确立感点。
仔细阅读文章,领会文章主旨,或是思乡、是奉献、是坚持、是爱国、是环保、是团结等等,然后确立和文章中心相统一的感点,感点只要一个,切不可模棱两可、含混不清,这便是小作文的论点。
3联想充分,论据具体,语言严密。
感悟和联想的写作有两部分,联想的内容是主体,是作文的“猪肚”一定要丰满,古今中外的名人和自己,甚至动植物就是联想的范畴,一般以三个为宜,最好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证这个你确立的感点。将他们以相似的结构写出来,排比句式就形成了,语言还有力度,内容又充实,真乃一举两得。
4论证做结,结构严谨,深化中心。
将三个论据与论点做个巧妙的联结,既深化了中心论点又给小作文做结,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至此感悟和联想的小作文就完成了,这就是语文教学上常用的“引、议、联、结”的具体实践。
两篇小作文中,第二个要好于第一个,是因为它的联想的角度更广些,尤其是“失去美丽双眸的屋中娇”更具有现实意义,可见小作者思想的深刻和深深的思索。
形式二:
绘景色(以描写为主的小作文)
1请你描写一种曾经震撼你心灵的植物
先审题明确文体,确定表达方式是描写+议论,既要细致的描绘这个植物的样子和能震撼你心灵的细节也要有它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小作文的中心,在结尾要画龙点睛。
2你游览过祖国大好河山吗?请选出一处加以描写歌颂,也可以写自己家乡的某景观。
此类小作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就是描写,但不是随意描绘,要在描写中突出中心,是浪漫之都,还是江南古韵,是雄壮激昂,还是柔美清秀。为防止中心不突出,可以在文首、文末点明,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形式三:
写故事或经历。(以记叙为主的小作文)
1续写、扩写。
续写,指从原文出发,遵循着原文的思路,对于原文作延伸。扩写,是对原文内容加以扩展补充,使之充实具体。就如同一个人增肥一样,身体骨架没变,扩充的只是脂肪而已。无论是续写还是扩写都不是随意发挥,尤其要注意情节发展合乎逻辑,人物性格前后统一等。
2你是否也遇到过文中发生的事件,写写你自己的经历。
这类小作文好写些,关键在审题,只要不跑题,把自己的经历叙述清楚都可以得个满意的分数。但单有记叙是不行的,语言力求生动些是要有描写的。
以上只是一些方法,老师都会讲授。方法掌握了,但还是写不出好的小作文怎么办?最后我再谈谈如何让语言“靓丽”起来
(1)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让思想成熟,语言丰富。
(2)美文积累背诵,词汇量是要在不断积累中才可以增加的,古人读书即为背书,久而久之就写出了一手好文章。积累尽量系统,是描绘景色的,是哲理议论的,还是细节描绘的,自己要达到心中有数,归类再背诵效果会更好。
(3)背古典诗词和名句,在古典文化中感悟体会文字的魅力。
(4)勤写作,常常练笔、修改,行文自然会越来越流畅。
❸ 如何实现读写结合教学内容生活化、模式多元化思考
重教轻写”或“读写脱节”一直来是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现象,而实践证明“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读写结合”应是一种基于阅读教学并在对教材文本的解读过程中,结合单一文本或单元整体中存在的典型的“模仿点”(可以说写作的每一个训练点都能在阅读文本中找到范例),找准契机,或渗透或专题式地进行的针对性写作训练与指导。笔者现斗胆就此问题谈谈自身在实践中的点滴体会,论述如下: 一、科学认识“读写结合”的写作指导教学活动的特点毋庸置疑,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有着“藕断丝连”的天然的互补性关系。基于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的写作指导,除了要充分发挥这一特点外,实践中还要特别关注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读写结合”的整合性。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虽分属于两个范畴。但两者又都是为着同一的目标的,即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将两者的教学目标统一起来,作为一个互补性的整体来看待。这个整合的根据:一是学生写作的实际,二是单元作文训练的目标。将单元写作目标分解,课课训练,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等到写单元目标规定的大作文时,已是水到渠成了。这也是符合作文训练的逻辑性的。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教材及教学思路,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整合起来,以期收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改变阅读教学中重内容分析的陋习,把内容分析和写作特色赏析结合起来,增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指导教学的自觉性。这一整合性的特点和要求,对于文言文教学尤为重要。因为,如果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只是停留在“字词疏通”和“内容分析”的层面,学生就很难真正地感受这些“文言经典”的魅力!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岳阳楼记》,它产生于封建时代,却丝毫没有因历史的变迁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它如一棵千年古槐,经岁月的沧桑,愈显其旺盛的生命力。究其原因,除了作者范仲淹心中于八百里洞庭激荡出来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之外,还应在于文章的“深广的意境,精妙的构思”和“严密的结构,灵活的手法”等“写作特色”。正是做到了“情美、理美、形美”三个层次皆具,它才成为既有思想内容,又有艺术高度的经典美文。《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应是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官”和“怎样作文”的统一。由此观之,阅读教学只有做到类似这样的“内容分析”和“写作特色赏析”的“整合”,才能真正让学生感悟到教材名篇的“经典魅力”。而这样的名篇在教材中俯拾皆是,如《岳阳楼记》所在的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四篇文言文(另:《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就是最好的证明。对于这四篇美文,若语文教师不能从“读写结合”的行动策略上,在教学中对这四篇文章进行深入挖掘的话,那么,势必造成学生不能真正感悟四篇“经典”的“记”的“多元化”魅力,更糟糕的是将严重地背离了教材编订者之所以将这四篇文章整合到这一单元的编写意图(即游记类文言的读写指导)。因此,只有将这一“意图”作为主要写作指导目标和四篇美文的赏读目标整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实该单元的教学目标。(二)“读写结合”的序列性。所谓序列性,笔者以为就是按照写作知识或技能的深浅难易程度排项分级列序,由此从浅到深、从易到难地指导或接受训练。读写结合,要有利于学生建构有序的写作知识、技法体系。要在整体作文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有选择地挖掘出教材中的写作教学内容,并整合成一个有序的、循序渐进的作文教学序列。这种序列性,一方面,体现在对“写什么”这一问题上对初中三年的整体作文教学内容的序列化安排。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怎么写”这一问题上对初中三年的整体作文教学内容的序列化安排。为此,教师可以按照“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样的主题定序列。事实上,从初一到初三的由记叙文到说明文,再到议论文的由浅入深的整体写作训练安排,本身就体现了序列性的特点和要求。如初一年级重点进行“写人”的作文教学,为此,我们可制定这样一个训练序列:通过一件事来写人(抓住人物的特点--直接表现人--间接表现人--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写出自己的情感--写出人物的品质)——用多件事表现人。而初二的作文训练,在“写什么”问题上,可以由写“人、事”拓展到写“景、物”。在“文体上”,则可以由写一般的记叙文,拓展到写一般的说明文。初三的作文训练除了继续巩固记叙文等文体外,有必要进行简单议论文的写作训练,多做一些深度训练。比如写作内容可从关注“小我”,拓展到关注“生活”。而对散文的训练,针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精美散文篇目的情况,笔者认为要在初中三年中,利用随笔写作的形式进行常态化的散文训练(抓住特点来描写--描写中景情结合--描写的顺序--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散文中的联想和想象--散文的构思--散文的立意)。当然,这种序列性的要求,更应常态化地体现在同一单元或同册教材的读写结合的写作指导活动中。总之,在实际的读写结合的教学中,序列设计要分散难点,减少重复,训练要涵盖语言训练、思维训练、技能训练、文体训练,注意前后衔接,形成系统。在训练步骤上,应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级上升形成一定梯度。即文体训练“由易到难”,写法训练“从简到繁”,内容广度“从局部到整体”,内容深度“从浅显到深奥”,形式广度“从单一到综合”,形式深度“从简单到复杂”。二、灵活运用“读写结合”实践中的操作模式(一)教材的阅读教学环节中“相机渗透”模式1.在教学环节中采取“问一问”。如“有什么值得写作借鉴的?”、“本文的标题有什么深意吗?”等。如笔者在《亲爱的爸爸妈妈》(八年级上)的教学的结束环节,我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怎么来的?”学生纷纷回答说:是从文章的最后的“心愿”中提炼出来的。通过师生的简单讨论,学生就深刻明白了这一“题目”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表达了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呼声:永远不要战争了。文章用孩子这一稚嫩的的呼唤声——“亲爱的爸爸妈妈”作为课文标题,使得上述的主题更显得深刻、凝重。在这里,教师只是通过简单的“问一问”,带动了学生的“议一议”,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了文章标题的如何提炼和做到深刻性的。俗话说,“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版语文教材中含有好题目的文章俯拾皆是,比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鲁迅的《阿长于》、朱自清的《背影》、李森祥的《台阶》、杨绛的《老王》和余秋雨的《信客》),毋庸多说,这些都是好题目,而且这些题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线索型标题并且都能高度概括文章的主旨。当然,在阅读教学环节中,类似的“问一问”应该是随文而定,渗透其中,随处可见的。除了可以问一问“标题”外,还可以问一问“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如“布局谋篇”方面,以八年级语文上册为例:《亲爱的爸爸妈妈》的“引文--小标题”、《阿长与》的“先抑--后仰”和《背影》的“开篇设疑,点出背影--回忆往事,追述背影--别后思念,难忘背影”(即“开篇--中间--结尾”),乃至文言文《观潮》的“首句总领点题--正面描绘叙写--侧面叙写烘托”的布局谋篇等,都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在师生赏读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问一问”进行对文章写作特色的总结。实事证明,类似这样的在阅读教学环节中相机渗透进行的“问一问”(写作特色)是非常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和认识的,尤其能加深学生对阅读教材的“经典”的“钟爱”,使其爱上阅读。由此,“读”就促进了“写”,而“写”也提升了“读”。2.在教学环节中采取“点一点”。有些文章,由于难度较大或是学生初次接触,学生很难或不能总结和发现文本背后的写作特色,此时就需要由教师将教材中潜在的或隐藏着的写作特色点在教学中向学生“点化”出来,从而提升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认识。如,《旅鼠之谜》(八下)一文,笔者在与学生梳理完旅鼠的三大谜(繁殖之谜、自杀之谜、投海之谜)之后,就在教学的小结环节对本文写作特色作了简单的“点一点”(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旅鼠之谜》这样的说明的好处:寓知识于叙事之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又如,《喂——出来》(八下)一文,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科幻小说,教学中笔者顺势作了这样的“点一点”处理:⑴科幻小说的三要素:科学(警示)、幻想(翅膀)、小说(外衣);⑵小说基本情节(情节链):发现一个洞深不可测——人们用来倾倒垃圾——最后垃圾飞回来了。再如,《藤野先生》(八下)一文,通过师生的“常规性”的阅读教学,学生往往会认为这只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的记人文章而已,抒发的也只是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浓浓深情(学生对选自《朝花夕拾》的鲁迅作品往往有“思维定势”)。但我们都知道,对于这篇文章若仅仅只是这样的理解是非常不够的,也是肤浅的。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在学生基本上能从文中感受到“我”对“先生”的无比怀念、感激和敬佩之情的同时,就顺势抛出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仅仅只是抒发作者对老师一片深情吗?)通过充分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才真正明白了:《藤野先生》一文并不只是为记藤野先生而记藤野先生的,它主要记鲁迅先生的日本留学生活,以及这些年对此的所思所想,目的在于清理自己,藤野先生是作为深刻影响了鲁迅选择的人而被载入文章的。因此,《藤野先生》首先是回忆录,而不是一般的纪念性文章。通过这样的深入分析理解,老师的“点一点”(《藤野先生》的双线结构:明线(主)是“我”与先生的交往及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暗线(副)是“我”的思想感情变化及其爱国思想)就水到渠成了。3.在教学环节中采取“练一练”。主要是结合句、段、篇的“模仿点”进行相应的练笔。比如,《敬畏自然》(八年级下)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议论性散文。文中有很多“模仿点”,如“每一段都有中心句”、对称性句子多等。所以笔者在教学环节中先后让学生进行了改写第八段(去掉问号,改成肯定句)和仿写“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的“练一练”写作训练活动。又如,笔者在教学孙犁的《芦花荡》一文中,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了小说那诗化的语言(如“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的魅力之后,让学生结合生活进行类似的“诗化语言”的模仿训练。有学生就写出了“天上星星稀疏,我脚步匆匆,老街依旧灯光暗淡,但路的尽头一盏灯光格外明亮……”(写的是晚自习后回家的心情)、“特殊的日子,清爽的晨风,我踏入那熟悉而陌生的校园,心中感慨万分。”(写的是开学初第一天的心情)等这些很具有生活化的“诗化”的语言。之后,笔者再用《天净沙·秋思》让学生进行诵读,感受诗化语言的味道,并借机概括出“诗化语言”(简言之,具有诗的韵味、诗的意趣、诗的风格的语言叫诗化语言)的一般性特点:⑴语言形象、生动、含蓄、凝练;⑵以描述代替一般的叙述,形象饱满,感情丰富;⑶句式灵活,整散结合。再如,笔者在教学完《陋室铭》后,让学生根据铭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偶句用韵”的文体特点进行仿写。首先,笔者通过课件呈现了我在博客中创作的《教室铭》(堂不在高,有童则名。室不在宽,有梦则灵。斯是教室,惟吾德馨。晨曦沁堂明,晚霞映室新。谈笑有自律,往来皆诚信。可以音体美,读诗经。无散漫之乱神,无违纪之烦心。陈中读书院,二(3/4)求学庭。师者云:何梦不成?),一下调动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有学生就写出了“房不在大,有光则明。人不在多,知学就行。斯是教室,学子品清。聚精会神在,应考便得心。同窗皆好友,往来为知音。可以共玩乐,把心倾。杜外界之诱引,绝游戏之花心。匡衡苦凿壁,车胤奋囊萤。吾辈云:何苦之有?”这样不错的仿写文。当然,这样的“练一练”,还可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写作契机,有效地指导学生及时进行写作片段训练(如读后感等)。如笔者在教学《背影》一文时,发现学生已经被父亲这份沉甸甸的爱而感动,于是适时地安排了一个“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你的父母说些什么?”的“真情告白”的写作训练,有学生就写出了“妈妈,现在我明白了,你平日里对我的点点滴滴的爱,哪怕是您的唠唠叨叨,现在对于我来说都是那么的弥足珍贵啊!妈妈,我爱你!请原谅我当初的疏忽和莽撞……”这样感人的心语。(二)单元整组阅读教学后的“专题指导”模式单元整组教学,就像是一部恢弘的交响乐,导语部分就相当于序曲,一篇篇课文就是疏密得当的乐章,而回顾与感悟就是乐曲主题的升华。就“读写结合”而言,单元导语就如“读写指针”,篇篇课文就如“读写实例”,而伴随阅读教学中的“相机渗透”则是写作“十八般武艺”的“小练兵”,最后结合单元“综合性学习或写作”的要求而开展的单元整组阅读教学后的“专题指导”,可以说是读写结合的“大练兵”。具体如下:(1)单元教学后的“主题写作”训练与指导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几篇课文,就很具有特点,如下表:课题题材主旨(人生感悟)写法走一步,再走一步事如何应对人生困难以事寓理蝉物生命不论短长要活好托物言志贝壳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紫藤萝瀑布景生命长河无止境人生应奋发借景抒情从表中,我们可以归结出:这几篇文章都是属于感悟类的文章。所谓“感悟”,就是对事物有所感触而领悟到的某种道理、某种哲理、某种诗化了的思想(如本单元中的《在山的那边》就是一首哲理诗)。引申到作文训练中,学生作文中的感悟,就是通过对人、事、景、物及生活现象的抒写来表现或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领悟,而这样的因“感悟”而成的文章,就称为感悟类作文。感悟类作文因其文章有思想、有深度,往往表现出动人心弦的作用,也往往能在考场中博得阅卷老师的亲睐,而且感悟类的作文在中考中有越来越被重视的倾向。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这类作文的写作能力,笔者在教学完本单元后,就让学生进行了感悟类作文的训练(作文题:《真没想到》,要求:或选一人,或选一事,或选一景,或选一物,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在“写作知识课”中,我为学生介绍了“感悟类文章的特点:或叙说一个事件,或讲述一个故事,或叙写一种现象,或转述一个传说,或描绘一种景物,或吟咏一类物品,然后,亮出一个精美的闪光的道理!”;在“作前指导课”中,我对学生进行了构思指导(构思提示: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都要升华出一点什么,以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感悟。表达感悟的那一句话力求精炼,有那么一点哲理、有那么一点诗意、有那么一点理性……);在“作文讲评课”和“作文升格课”中,我结合学生的习作,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对部分学生的“习作”进行了师生互动式的“升格”指导;最后在“作文总结课”(即“写作理念课”)中,我对学生进行了此类作文的理念指导:要想写好感悟类作文,就要多积累生活,多观察现象,多积累富有哲理的语言。归结起来,这种模式遵循的是一个基于体验的操作过程,即“课文引路——技法提炼——佳作赏读——习作讲评——病文升格——真题演练”。(2)单元教学后的“写作特色”梳理与总结“专题指导”模式,并不只是采取“主题写作”的方式进行,也可采用梳理与总结单元教材写作特色的方式进行。如,在教学完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喂——出来》这五篇课文后,笔者就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对这五篇课文的“写作特色”进行了如下的梳理总结:《敬畏自然》通篇议论,但是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对比鲜明,让人不得不承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须对自然秉持敬畏之心。《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通过史料、调研和考察,将罗布泊今昔呈现在人们面前,使我们也感染了作者的沉痛心情,想和作者一起大声疾呼,唤醒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旅鼠之谜》在记叙和对话中讲述旅鼠之谜,卒章显志,警示人类,用自然生动的方式介绍科学知识,让人容易接受。《大雁归来》是一篇科学小品,也简直是一篇爱鸟的抒情诗,文中处处以拟人的手法对大雁进行“抒写”,使得本篇说明达到了形象性、知识性和抒情性的完美结合。《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借助“想象”的翅膀,披上“小说”的外衣,传达“科学”的警示,故事生动有趣,情节跌宕起伏,使人不知不觉受到了教育。这样的写作特色的梳理总结,最大的好处是能让学生对“说明文”的写作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使得学生心中明白:把一个对象说得准确、清楚乃至生动,是可以有很多种方式选择的。总之,基于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的写作指导是实现作文教学“有效”乃至“高效”的重要方法之一。若能将这一方法在初中三年的阅读教学中持之以恒地扎实推进,那么,笔者坚信语文教学的这艘航船因此能更好地承载起它应有的使命破浪远航。
❹ 如何阅读《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这本书
1.“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实验(1951年—1962年) 这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1951年秋到1958年春),试验课题是“生动讲读,有机结合,教书育人”。教学主要把语文课和班活动结合起来,作文教学结合指导学生写生活的事。(2)第二阶段(从1960年到1963年),进行“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试验。丁老师写《坚持文道统一,培养读写能力》、《浅谈咬文嚼字教学》、《怎样指导课外阅读》等教学论文。
2.“以记叙文为主,读写结合,培养读写能力”的实验(1963年秋至今)
这个时期分为五个阶段:(1)初试阶段:(从1963年秋至1968年),丁老师在这阶段总结了6条经验:第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第二,从篇着眼,从句入手;第三,打好基础,从“有法”到“无法”;第四,从仿到作,从放到收;第五,从述到作,从说到写;第六,因材施教,典型引路。
(2)再试阶段(从1974年至1981年秋),丁老师提出“读书、观察、作文三结合”和“以记叙文为主,坚持读写结合,培养自学能力”的实验课题,在教法上,每教学一段、一篇或一组课文,就引导学生调查访问,实地观察,撰写赞扬好人好事的宣传稿。这次试验把着力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写训练上,做到有的、有序、有点和有法,使学生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在作文教学上, 丁老师提出“寻美作文,练文炼人”的主张。
(3)验证阶段(从1981年秋至1983年春)。提出“以记叙文为主,坚持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写、自改的能力”的实验课题。在三、四、五年级各一个教学班进行验证。验证结果,除达到前两个阶段的综合要求外,学生喜读爱写蔚然成风,平均每学期每个学生作文50多篇,程度较好的写了近百篇,个别尖子学生写了200多篇。
(4)深究阶段(从1983年秋至1986年秋)。1983年丁老师在总结记叙文“三十法”的基础上,提出“读写结合五步训练”的实验设计。这个阶段,教改试验进一步发展。丁老师进一步总结了教改试验的八条基本经验:(1)面向全体,偏爱差生;(2)寻美作文,练文炼人;(3)读写对应,有机结合;(4)杂中求精,打好基础;(5)乱中求序,分步训练;(6)华中求实,突出重点;(7)死中求活,交给规律;(8)劳中求逸,减轻负担。主要著述有《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5)物化阶段(从1986年至现在)。为了巩固和发展教改试验的成果,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丁老师 从1986年1月着手主编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验教材,经过20个月的艰苦努力,到1988年10月止,已完成《五年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验教材》全套10册。
心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丁有宽老师的不懈追求、研究、探索下,形成了新的小学语文语文教学体系。这是我们青年教师应该学习的精神,我们应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不松懈、不怠慢,把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双基”落到实处,练在需要处。坚持从“循法”到“无法”,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读写能力。
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议论文
近来,读了一篇文章,上面有诸城市实验中学开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采风活动的报道,心里感慨颇多。“读万卷书”容易,“行万里路”难,我想,这恐怕不单是我一个人的体会。物质社会,我们不用担心没有书看,只要你愿意看,随时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书看。而对一般人来说,“行万里路”就有点难了,尤其对于广大中学生朋友来说,不要说走出国门,就是走出家门、校门恐怕都不容易。以前,每年到了春天,一些学校的教师还能组织学生春游,或出去参观,而现在如果再有人组织学生春游,或者出去参观,人们非说他神经不正常。可怜的学生就只有呆在学校死读书的份儿,哪里还有走出校门的自由。当然,我并不提倡学生离家出走,而教育工作者创造条件,有组织、有准备地让学生走出校门,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而且可以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杜甫的名言,纵观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很多是沿着这条路走过来的。我国西汉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写好《史记》,他到过东海之滨,探过大禹的洞穴,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终于写成了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史书。李白一生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所以才写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著名诗句。如果他没有亲眼见过黄河,他又怎会写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杜甫本身就是这句名言的忠实实践者。他20岁以前北游齐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引起了多少人对“五岳独尊”的向往。他身历战乱之苦,才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叹,才有了《三吏》、《三别》这些流传千古的优秀诗篇。王维不亲历大漠,又怎会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一生几次出游,才写出了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地理学著作《徐霞客游记》,他的游记中关于蝴蝶会的记载,他不亲眼目睹,不记下来,我们又怎会知道天下有这一奇观。近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为了拯救苦难的祖国,不惜远涉重洋,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梅园新村留下了他的足迹,万隆会议似乎还回荡着他铿锵的声音,他为中国革命走过的道路,又何止万里!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说过:“旅行就是生活。”1831年,安徒生开始了他第一次国外漫游。他携着一把雨伞、一根手杖和简单的行囊访问了欧洲的所有国家,先后完成了《阿马格岛漫游记》《幻想》《旅行剪影》等作品。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我想,“行万里路”于我们的意义,已不言而喻。
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这也是新大纲对学生的要求。现代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更要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古人也告诉我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那种亲历现场的情感体验,是任何书本知识都不能替代的。
李庆平校长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单单是读写结合,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行”中受到教育,学会思考,关注社会和人生。现在学生缺的,正是这种课外之“课”。
❻ 谈谈议论文写作与阅读教学怎样有效结合
学生进入中学后对事物认识已有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在说理论辨上有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而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是学生理性思辨能力训练和提升的有效方法,教学中把议论文阅读和写作实践有机结合,是提升学生认识生活、思考体验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分析思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及培养语文素养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议论文这一块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从以下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
一、阅读是前提。
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我以课本为纲,加强课内阅读训练。阅读是写作的前提,结合文本上的范文,在阅读方法上,我先让学生明白议论文体阅读方法的基本思路:(1)掌握论点:读写简单的议论文,要明确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要知道论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2)明确论据:针对议论文,会找出支撑论点的依据,并对其进行分析,明确论据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析论证:针对论点和论据,梳理论证的过程,论证就是说理的过程,即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布局谋篇。理清分析问题的过程,明确不同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课内,通过对议论文知识点的学习和梳理,让学生把握好学习议论文的基本方法,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知识点不断深化、理解。同时,针对文体特点,有意识地加强学生课阅读训练,一方面,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积累、反思。
二、积累是方法。
明确学习的基本思路,学生在自主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会自然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学生能对身边不同的事件、材料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分析;能针对议论文学习的要点有方法地辨别,判断,如论点在文中怎么提出,目的是什么?论证的过程如何做到严密?论据如何为证明论点服务?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积累的过程,也是把握阅读技巧的过程。学生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不断积累阅读的经验,一方面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而这些材料会成为学生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让积累成为习惯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三、倾吐是途径。
在不断地阅读积累中,学生对人、事、物的认识会不断提高,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自已的观点和看法加以记录和阐释。文无定法,文有章法,结合课内对议论文学习方法的理解,学生在写作中,更应注意把阅读的过程还原到写作中去,一方面,做到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等阅读方法在写作过程中的体现,另一方面,把长期学习积累的结果内化为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对于你阐述的论题,表现的观点,能有目的,条理清晰地说明论证。写作的过程就是倾吐自己想法和思想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写作中,认识才会更为深刻,思考表现能力会更为独特,说理论辨才会更为精妙。
当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能很好做到阅读、积累、反思、写作,学习的过程就会沿着一条良性发展轨道前进,议论文阅读和写作也不会再是学生头痛的问题。老师要设法给学生一种方法,让他们走进阅读和思考的世界,休验学习的快乐,在不断地阅读中把握技巧,在扎实地积累中认识生活,感悟提升。写作的过程是阅读能力内化的过程,是学生语文能力最直接的体现。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写作是阅读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写作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