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素材 » 毛概的论文

毛概的论文

发布时间: 2021-03-20 16:17:59

❶ 一篇毛概论文

自己在网上去找下(哲学进展)这样的期刊论文去学习下这类的文章是怎么写的吧~

❷ 求一篇3000字毛概论文,

在十九世纪以前,中国并没有类似今天这样的“民族主义”的观念。古代中国人大都是秉持一种天圆地方、“中华”居中、四面皆是低等“夷人”的“天下”观念,主要以文化上的优劣差异、而非种族或生理差异来区别“华”、“夷”。
但到晚清时候,情况大变了:
首先,中国被迫向“西方”逐渐敞开门户,各种欧洲的器物、观念和人员迅速进入中国,大大改变了沿海地区和城镇居民的日常观感;到19世纪晚期,这个变化已经相当明显,尤其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比较年轻的文化人中间,一种新的“世界”观念――中国只是世界上许多“国”中的一个,与西欧诸国相比,至少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还居于劣势,差不多完全取代了上述那一种古老的“天下”观念。
其次,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95年的“甲午战争”,西方列强、特别是“维新”成功之后的日本对中国的不断侵犯,在社会上造成了一种中国即将被“瓜分”的严重的忧虑。这忧虑的一个直接的思想后果,就是文化人普遍从利益冲突的角度来理解“国”与“国”的关系。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拥有极大的社会影响、自称能以手中的一枝笔“转移”国人心理的梁启超,就这样解释“国家”的起源和基本作用:“国家者,对外之名词也。……人类自千万年以前,分孳各地,各自发达。自言语风俗,以至思想法制,形质异,精神异,而有不得不自国其国者焉。循物尽天择之公例,则人与人不能不冲突,国与国不能不冲突。国家之名,立之以应他群者也。故真爱国者,虽有外国之神圣大哲,而必不愿服从其于主权之下,宁使全国之人流血粉身靡有孓遗,而必不肯以丝毫之权力让于他人。”
其三,因为对颟顸守旧的清廷日渐失望,也因为有意借鉴西方“迅速富强”的政治经验,从1880年代开始,有意改革的文化人越来越自觉地宣扬“国家”概念,并由此推导出“国民”、“国族”等一系列派生概念。

❸ 谁知道关于毛概的论文啊2000字左右就可以

(三)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与毛泽东哲学思想具有双重渊源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点,又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同时,他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土壤里。前者体现同一哲学思想的继续,后者则说明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扬弃。辛亥革命前,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求真精神基本上是学习、运用,其实践中的求真精神当然不可能上升到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高度,但是随着中国革命不断地深入和发展,他开始涉猎中国的诸子百家。他饱读经史,深受熏陶,并在革命实践中加以批判、改造,剔出糟粕,吸收精华。因此,他能具有雄厚的思想基础,开创了我国哲学思想的新篇章,奏出美妙动听的实事求是歌曲。成为震撼中国和世界的著名哲学大师。 毛泽东哲学思想就是体现在他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扬弃基础上,然后加以筛选地吸收其精华,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求真精神,他更是心领神会,造诣颇高,达到了运用自如和更高层次的境界。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与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精神有着直接的思想渊源,这是无庸置疑的事实。固然,在马克思一生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实事求是的概念,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种科学态度也常见于马克思的一些理论著作中,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指出,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指出:《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显然,马克思关于实事求是的表述远不止这些,但从现有的资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发展每一重大的成就,都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实事求是精神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认为马克思没有一个地方以事实去迁就自己的理论,相反地他力图把自己的理论表现为事实的结果。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在与其他各种思想的撞击过程中,才逐渐显示出真理的火花,他深深地认识到固守传统的观点,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中国是没有前途的。因此,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务实精神,而且逐渐开始与我国的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掌握、运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有“的”放“矢”地把中西求真务实精神融为一体。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27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这不仅说明了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国化、民族化的特色,而且也说明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与毛泽东哲学思想具有双重渊源。 (四)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与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在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0年代,毛泽东在同党内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倾向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实事求是原则的雏形。 30年代,毛泽东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揭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祸害根源。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51页。)“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54~55页。)这是在党内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思想路线问题。后来,他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又先后发表了《实践论》、《矛盾论》等一系列光辉著作。其中深刻地批判了理论脱离实际的思想方法,指出了教条主义者是典型的代表,进而揭露了“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些错误思想。”(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134页。 )并指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处于矛盾之中,说明了矛盾的普遍性,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问题,则还有很多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并不清楚。他们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不懂得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后来他在撰写《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强调“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275 页。)这是毛泽东第一次使用实事求是的概念。他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划清了马列主义与教条主义的界线,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从而为实事求是原则及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40年代,尤其是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不仅旗帜鲜明地强调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而且还强调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把主观主义视为党内的思想大敌必须加以反对。他在撰写《〈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关于农村调查》、《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用》及《反对党八股》等整风文献中,对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进行了反复强调和深刻的系统的阐述。坚持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使实事求是原则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实事求是原则更加完备和系统化,并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50年代,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和毛泽东哲学思想同样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波浪式的发展过程。建国初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顺利地完成“一化三改造”后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毛泽东与党中央曾多次强调和阐述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对执政党的极端重要性,反复号召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继承和发扬实事求是的光荣传统,可以说《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他在这一时期的最杰出的经典著作。在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推动下,使实事求是原则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中蔚然成风,发扬光大,成为党的思想路线,指导我们的一切工作。实事求是原则的确立,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和发展。 然而从反右斗争到三年的自然灾害及以后的这一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和我们党的一些领导干部忽视了或没有进行认真的如实的调查研究工作,致使偏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因而对许多问题作了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使党在指导方针上产生了某些重大失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大搞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猖獗,使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才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使我国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日新月异,蒸蒸日上,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和实事求是原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 由此可见,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与毛泽东哲学思想具有双重的渊源和同步性的特征,都是毛泽东在认识和解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个根本问题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他在同党内主观主义作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蕴含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
记得采纳啊

❹ 毛概论文3000字

导规律的不同着眼,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应用,大胆创新。他的这一思想成为他确立灵活机动战略战术和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基础,创造性地确立了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是中国革命战争较长时期内的主要作战形式,提出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把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四)向外国学习方面
毛泽东首先充分肯定了向外国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我们应该向他们的长处学习。他又说:“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当然不要学。3”学习应与独创相结合,创新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五)在教育方面
毛泽东提出了要以学生是否有创新见解作为教育评价体系主要标准的重要命题。他还鼓励学生不要受考试分数的束缚,要大胆主动地学,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4。他的这些鼓励创新,有益创新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所开展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四,、结语
毛泽东的创新思想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归纳、整理、分析、研究和宣传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对提高我国人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推动我国正在开展的创新活动是有益的。
毛泽东作为创造新世界的一代伟人,为我们树立了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光辉榜样。他的有关创新的教导,将鼓舞和鞭策我们奋勇前进在创新的路上。可以肯定,随着我国创新活动建设的愈加深入地展开,人们将会愈加领略宣传和发扬毛泽东创新思想的深远意义。

❺ 2000字左右的毛概论文

其实自己抄书就可以了(不连贯不要紧,没有人会细细地看,但绝不会雷同),一般写手的水平都太高了,而且大部分给你的都是粘贴的,还容易雷同,这样的例子见得太多了!!

❻ 毛概论文

论个体素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摘要:通过论述传统文化思想和西方工业文明在现代民族素质形成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的影响,阐述了个体素质
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运用逻辑分析等方法,意在分析传统文化、西方工业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提出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立足于现有的民族素质基础及提高民族素质。

关键词:和谐社会;传统文化;个体素质

1 传统思想文化与个体素质
在传统社会长久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为现代
人的个体素质提供了不少思想给养。
儒家思想提倡对自身的修养。《论语》提出“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于人”,对自身修养
提出了要求:自己都厌恶的东西,怎么能给予别人
呢?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才有可能喜欢。如果说
这是对普通民众的素养提出要求的话,那么这些同
样可以适用于那些政府官员,如果他们能用自己的
感受和当事人进行换位思考,那么中国的贪污腐败
行为将会大大减少。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孟子》还
提出“吾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
同样是对个人修养方面提出的要求。当今社会也遍存在这种情愫,比如看到和自己父亲年纪相仿的
人就心生亲近,会和颜悦色,这也是传统社会传承给
当代的思想营养。传统思想还提出“大丈夫不事一
屋,何以事天下”的观念,现代社会大力提倡从小做
起,这个“小”不仅指小事,而且也可以进一步引申为
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让孩子培养良好的自身素
质。儒家思想关于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的言论和提
法,在整个传统社会中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成
为人们自觉行为的一部分,比如由三纲发展而来的
孝敬父母、公婆等;儒家“诲人不倦”的传统思想也为
现代人与人之间良性交往起到了润滑作用。
儒家思想提倡对家庭负责任的做法。传统思想
提倡长兄为父,其中应有两层含义:家中的长子应该
像父亲那样去爱护教导弟妹;第二,弟妹应象尊敬
亲那样去尊敬长兄。这种传统思想使家庭成员形成
了对家庭的责任感,历史上就有很多作为兄长教导
弟妹的情况,比如开启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的曾国藩,
就对自己的家庭充满了责任感,经常写信教导弟妹,
成为弟妹们的良师益友。《论语》所说“立爱自亲
始”,而正是这种爱和自己有血亲关系的亲人的思
想,才延伸出去爱旁人,换个角度说,连自己父亲姐
妹都不爱的人,怎么期望他爱旁人,爱事业呢?这也
正是儒家在《论语》中提倡为什么以“孝悌也者,其为
人之本”,在《礼记》中提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的
理由,进而《礼记》衍申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
子”,达到“泛爱众”。
儒家思想除了修身齐家之外,同时还积极提倡
入世,主张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
直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士子刻苦攻读致力仕
途,头发斑白之际仍有奔波于场屋之间的。他们毕
生追求入世,除了为了自己的衣食和家庭饱暖之外,
大概更多的是光宗耀祖,忠君效国。而我们当今社
会大力兴办教育,比如实行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等
措施都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当然“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从根
本的立意上还是提高了个体素质,进而提升了整个
民族的素质。而我们的老百姓也无论家境富裕与贫
寒都把供养孩子读书当成首选,当今的知识分子十
几年,甚至二三十年寒窗苦读,不能否认这与传统社
会千丝万缕的联系。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思想,于
国家社会处于动荡危机之际便突出显现出来。单明
清之际就两度涌现,明末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清朝的魏源、龚自珍等,他们针对社会现实,谋求解
决的办法,可谓披肝沥胆。现如今,我们关心社会现
实,关心政府施政,不能不说是现实社会对传统思想
的一种折射。
儒家思想在传统社会中占居统治地位,其很多
思想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们行为习惯
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的人,我们不可能
与历史完全割裂,或多或少我们身上都有历史遗留
下来的痕迹,正如前文中提到了一些优秀的传统文
化,但也有一些糟粕,在我们身上仍旧存在,比如夫
权思想、重男轻女,等等。这些是构成人们自身素质
的组成部分。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迫向世界打开,新
中国成立后,一度关闭了外交,改革开放,中国主动
向世界敞开国门,大量不同于农耕文明的工业文明
纷纷涌入中国。中国自洋务运动之后,国民更强烈
地感受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先进,同时,这种文明的
不良方面也相伴而来。中国传统思想是谈性色变
的,伴随着西方性解放思潮的涌入,中国有关性方的疾病上升,患艾滋病人员在中国越来越多。当然,
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人们对性看法的转变。随着中国
与世界的接轨,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受到极大的冲
击,人们开始谋求利润,“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
壤壤,皆为利往”[1]。人们不再以谈利为耻,因为个
人利益的获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国家财富的增
多。
正是这些传统思想和西方文明的影响,形成了
国民现有的素质文明,这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
想基础。
2 和谐社会的构建
和谐的对立面是冲突,所以当社会有了冲突之
后,必然追求和谐,而对和谐的追求应是人类追求的
终极目标。从古至今,东方、西方都在孜孜以求构建
和谐社会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传统中国志士仁人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行了不懈
追求。最早记载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社会生活的文
献是《诗经》。“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
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东土。乐土乐土,爱得我
所”,追求了一种没有剥削的和谐社会。春秋战国时
期是中国各种矛盾突出显现的时期,面对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大冲突,儒、墨、道等纷纷提出
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儒家思想从内修己到外施于
人的过程,从“内圣”到“外王”的过程阐述了自己对
和谐社会的追求。墨家提出“兼爱”、“尚贤”、“重
义”。道家追求老死不相往来自在的田园安居生活。
此后,几乎每个王朝都会针对社会出现的不和谐之
音,提出解决的办法,以期解决社会矛盾,比如王安
石针对社会之贫富不均,提出“均贫富”。许多思想
家也都曾抒发过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如嵇康、阮
籍、陶渊明……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诗并序》中描
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悠然自得的理
想社会。而这种理想社会就是他们所追求的和谐社
会。
传统社会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为我们在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平台,但古代
文人骚客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只是基于对社会现实的
不满而提出的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他们并没有
意识到什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真正内容,并且传统
中国的各代朝廷也没有规划中国各种矛盾的措施,
只是当问题出现,为了缓和解决矛盾,而采取了针对
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是针对整个社会提出踪
合的解决办法。所以,虽说古代也有对和谐社会的
追求,并为现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借鉴,但它
不同于现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活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在中国全面进入建
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吸收了古代建设和
谐社会的思想精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主动地
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民主法制,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也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在存在阶级压迫剥削
的旧制度下,这些设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2]。
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今的社会制度,构建和
谐社会的基本性因素都是一个个个体的人。方永刚
教授曾经这样解释“和谐”两个字,他说“和”字是“禾
苗”的“禾”,意味着粮食,“谐”字意味着“口”,是嘴
巴,意味着说话,总的来说,“和”就是物质财富,“谐”
是“言”与“皆”,就是大家都来发表意见,意味着政治
民主,意味着精神文明。这就是说,方教授把“和谐”
理解为物质的富裕和精神的充分自由。而物质和精
神的创造者和体现者都是个体的人,“民主法制,公
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主宰者也是由个体的人来体现的。这就
意味着个体素质决定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
设程度之高低。
3 个体素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巨大而系统的工
程中,起着基础性重要作用的是和谐社会的构造
者———人,这个人就是现存社会每个个体的人。这
些个体的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来分析,一是决策者,
二是广大其他的社会公民。
决策者这个实体的素质决定着中国构建和谐社
会发展的方向。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在整个社
会体系中,人为因素无处不在,政治、经济等各种关
系处理不当,就会给社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或给社
会发展埋下隐患,造成严重后果。比如计划经济时
代,偏离中共八大精神,过重过多的强调阶级斗争,
给中国留下惨痛的教训。改革开放,邓小平强调让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的人带动后富的人一
起奔小康。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开始更好地尊重
规律,但人为因素更不可忽略。政府构建和谐社会,
为了解决地区之间贫富过大的差异,在西南地区设
立重庆直辖市,东北营建了大连城市;减免学杂费;
进行医疗改革,努力加入国际社会等等,针对众多不
和谐的地方,统筹解决,全方位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距离和谐社会建成的路程还有很远,贫富
差距仍然很大,官僚腐败仍很严重……这些都需要
决策者多方借鉴,群策群力,持之以恒。
广大社会民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活中起着主力军的作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
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
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如方永刚教授所解释
的“和谐”的“谐”字,是大家都来发表意见,也就是说
大家都有说话的权力,有真正的言论自由,这样才可
以到达真正的民主;诚信友爱,也更需要我们广大的
民众来体现,前几年,我们曾对社会上是否缺少诚信
进行过讨论,如今,社会上仍旧需要诚信,政府政策
需要诚信,商场上需要诚信,与人交往需要诚信,等
等。诚信友爱的存在,确实能使我们的社会安定有
序。面对曾经的和仍旧存在的破坏性发展,政府提
出可持续发展,这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人要与自然和
谐。而这一切的和谐发展,都需要我们每一个参与
者的投入,需要我们每一个参与者提高个体素质。
一个拥有高素质民众的国家往往会是一个充满和谐
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思想文化上的争鸣。儒家思
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而时至今日早已寿终正
寝,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其在思想文化上推行专制
所导致的。儒家思想曾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里的一
支,经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后,体
现出了文化专制上的霸道,在整个传统社会里占居
了统治地位。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
不遗余力地对异己思想文化进行了打击,比如,李贽
提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对儒学形成冲击,他
《答耿中丞》说:“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得取给
于孔子而后是也,若必待取是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
孔子,终不得为人乎?”这是一种不同于自己的思想
文化,对此儒家思想不是躬身自省,力图改进,而是
对李贽其人其书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和毁坏。这种维
护封建正统思想的做法在清代《四库全书总目》之中
也有很强地暴露。儒家文化在社会上推行思想文化
的一元性,必然导致它从历史舞台的退出。现今,我
们构建和谐社会就要真正做到从思想文化上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允许各种声音的存在,尤其是能促进
社会生产力的先进之音的融入,才能促进社会的发
展,进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卷129)[M].北京:中
华书局,1959:3256.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和谐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06-27.

❼ 急求一篇毛概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我们党的历史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把一百多年来受尽外国侵略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场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一代领导集体艰辛探索奠定基础
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第二次结合。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指出现在中国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要求“进行第二次结合”,强调“在结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毛泽东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为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经验。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曾设想过,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可以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的办法。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机会实践他们的设想。列宁虽在1918年和1921年两次提出“赎买”的主张,但也因受到俄国资本家的抵制而失败。只有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的东方大国采取“赎买”办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成功。从历史上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曾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解放战争中政治上大部分中立,一部分有影响的人士表现进步,拥护新民主主义,故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集体参加了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其代表人物参加了新中国的政府机构。解放后,由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把一部分民族工商业者的市场和原材料、零配件来源切断,一部分资金冻结,促使他们对于人民政府和国营经济的依赖程度愈来愈深,愈来愈广。人民政府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私营企业可以通过接受加工、订货、代销等方式维持和发展生产,可以从企业盈余中领取四分之一作为股息。这种富有独创性的政策因对民族工商业者的生产和收入有利而为他们普遍接受。诚然,民族工商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曾同人民政府发生冲突,甚至发动猖狂进攻,但经过“三反”、“五反”运动,击退了这些人的进攻,使他们认识到抗拒改造没有出路。1953年6月,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中国农村掀起社会主义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这种改造,采取的是“赎买”的办法,即在一定时期内,国家按核定的私股股额付给私方相当高的“定息” (年息五厘),作为“赎买”的代价。1955年秋冬,在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发展的形势下,毛泽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向高潮———从个别公私合营进入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5%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基本上完成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这样,中国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以和平方式有秩序地实现了社会主义运动中先进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以“赎买” 方法解决资产阶级问题的伟大设想。由于发展迅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难免有些简单粗糙。但应该看到,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采用的“赎买”政策,确实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成功。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以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除此而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作用还有许多方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和《论十大关系》等著作,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毛泽东领导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主持制定的1954年《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纠正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贯彻执行总路线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制订出一整套具体路线和具体政策,包括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工业七十条》)、商业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商业四十条》)、教育工作条例草案(共三个,分别简称《高校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科学工作条例草案(简称《科研十四条》)、文艺工作条例草案(简称《文艺八条》)等,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各个领域,都有了比较符合中国实际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章程”;毛泽东开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为改革开放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在毛泽东领导下,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时,中国同11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恢复了在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席位,突破了中美之间长期对抗的局面,确立了中国在国际上政治大国的地位,为中国以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毛泽东同志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在中国实现、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作出了艰辛探索。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具体主张
毛泽东为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他作了不懈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试验。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作出了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从政治方面来看,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采取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的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从经济方面来看,具体表现在他对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他强调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经验,要从中国是个大农业国的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他创造性地提出“农、轻、重”的顺序,已为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没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这决不是不要外援,而是把基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上。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我国胜利地克服过许多困难,其中包括帝国主义封锁等造成的困境。
从文化方面来看,毛泽东主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广泛地吸收、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建立我{门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他提出的“双百”方针,被写入党的八大文件,正式成为我国发展科学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方针。他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争论,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学派,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但这不意味着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二、毛泽东为巩固社会主义提出的主要观点
在如何巩固社会主义问题上,毛泽东同样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
他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这一观点,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成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两类。他认为,一方面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但另一方面,敌我矛盾也还存在甚至还可能激化。所以他提出,既不要混淆两类不同矛盾,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但也不能放松警惕,以为已经没有敌我矛盾,可以高忱无忧了。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
毛泽东提出了要警惕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阴谋的观点,提出防止“和平演变”最重要的是党内,特别是党内的领导人、领导集团。与此相联系,他一贯十分重视反对党内腐败现象的产生,并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他始终警觉地注意维护我国的安全,顶住了来自国外的军事挑衅和种种压力。
毛泽东关于如何巩固社会主义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继承和发展了。他为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三、研究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意义
尽管毛泽东在探索中既有正确的方面也有错误的方面,但他在探索中留下的丰富的经验教训和思想财富,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贵的营养和借鉴。可以说,毛泽东的探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
在毛泽东领导下,我国开拓了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和发展与毛泽东的领导是分不开的。毛泽东的功绩是巨大的,他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新中国历史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于新中国后来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他的名字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相联,通过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肯定其居主要地位的有价值的方面,不仅仅是实事求是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我们今天研究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于理解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统一性、继承性、创新性,以及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与时俱进性;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实现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