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论文
❶ 要写论文 想写关于老舍作品的 有什么好写的题目
在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展示厅的志愿者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的第一份大型志愿者工作。以前,学校的,科技馆的,小型志愿者工作也参加过,不过比起这次来,少了一份责任感吧。
都说志愿者的工作很累,但累的程度还是超过了我的预想的。特别是在这里,除了长时间保持端正姿势站立,还要不停的动脑。需要牢记的不仅仅是长达半个多小时的讲解词,还有与之相对应的一系列的要求,站姿,手势,对于观众提问的正确反映,需要逐一击破,滴水不漏。
或许说乐趣也是从这样艰难的开端中慢慢产生的吧。第一天下来有些气馁的心情在后几天中就迅速的好转起来,开始乐在其中,享受这样一个过程了。一来,同龄人慢慢相识起来,自然有了很多共同的话题。二来,自己开始对于整个展示厅也熟悉起来,偶尔为散客的讲解,获得他们的反馈的时候,也是很有成就感的。因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是日语,所以也被要求能够准备一些世博会相关的日语讲解。在培训的最后两天中,遇到了好几个日本来的旅游团,在这个过程中,也替日本游客做了一些解答的工作。在做志愿者工作的同时,也练习了一下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克服一开始的羞怯心情,也是相当有收获的。
通过自己的努力,算是顺利的通过了第五天的考核。说实话,当范老师让我去拿镭射灯和麦克风的时候,我是松了一口气的。因为毕竟对着老师和资深的志愿者做解说远比对着参观者来的紧张。但是,不同的是,对着观众,你需要更大的一份责任心,需要思考的也更多,不仅要传达知识,更要思考如何才能让观众有兴趣的听下去,尽可能多的记住。
通过考核后的下午,算是正式上岗了。果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对于观众表情的回应,对于事先没有准备的疑问,等等状况还是需要我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慢慢去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解决方式的。
5天下来,或许真的有些累,居然有些感冒了,不过我真的一点都不后悔。加入展示厅这个大家庭,让我收获了一群朋友,收获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收获了一份生活的充实感。开学以后,或许只能在周末的时候才能够做志愿者的工作,不过我保证,我一定会在这仅有的时间里面,尽量做到最好。
也希望展示厅志愿者的队伍越来越大,能有更多的人来走进Expo!
❷ 关于老舍的论文1500
1、论文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专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属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❸ 老舍的论文
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找的一个提纲,你看看行不行,如果不行请给出更具体的要求,我会一直帮你找到你满意为止
老舍小说与儒家文化——从老舍的文化认同层面进行考察
概述:长期以来,老舍一直以批判者的姿态出现在研究者的笔下,多是强调其如何有力地批判旧世界、批判传统文化。然而,老舍从来就不否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这种“优秀因子”是贯穿其小说的一条重要脉络,从《老张的哲学》到《正红旗下》从未间断过。在老舍看来,传统文化有必须批判的一面,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特别是当他走出国门,站在中西文化的制高点上进行比较之后,变得也就更为清楚。事实上,大凡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统,总会渗透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沉积在集体无意识之中,世世代代地延绵下去。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就是如此深深地影响着包括老舍在内的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成为中华文化血脉的一部分。老舍小说所蕴含并认同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人格、儒化的侠义精神、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和传统色彩浓郁的女性观,就是老舍对儒家文化的肯定和发扬。 老舍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是其研究之所以历久不衰的根由所在。而其中老舍的儒家文化观念,更是极为丰富的。一方面,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因子,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哺育了中华文明,包括老舍在内的历代文人志士无不以自己的行为方式传承着它;另一方面,就作为个体的老舍而言,他又是在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中,形成自己的文化眼光的。基于当前老舍研究中,从文化认同层面考察老舍小说与儒家文化关系的整体性研究成果还非常少,而已有的成果又往往显得零散和空泛,不但很难从中看到当时复杂的历史场景对老舍的影响,而且有的问题也没有深入展开甚至没有提及,因之,选择本课题也就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甚至对于新文化建设也不无启示意义。
第一章儒家文化在老舍文本中的若干体现
1.忧患意识。
在老舍那富于幽默的文字背后,流泻出的是悠悠不尽的忧国忧民的情思。老舍亲眼目睹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族的危难、市民的愚顽、人生的不幸,心中充满了忧患,在他20年代的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日》、《二马》,30年代的《月牙儿》、《骆驼祥子》以及40年代的《四世同堂》等小说中,饱含着他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道路的探索,贯穿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2.自强不息的人格。
从《月牙儿》中的“我”到《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作者是用自己笔尖上滴出的血与泪为人们讲述着旧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苦命运,以及他们那不屈于命运摆弄的坚强人格。老舍在祥子前期不断遭受打击后的灵魂搏斗,以及“我”(《月牙儿》)不屈于命运摆弄,努力抗争的描述中,寄寓着对儒家自强不息人格的肯定。
3.儒化的侠义精神。
儒侠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它体现在部分士人的人格结构与精神品性上,也表现为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一种互补。老舍并不是一位武侠小说作家,但他却能从精英立场出发汲取侠文化的精神资源并融入艺术表达之中,游走于雅俗之间,创造了不少相应的人物,体现了强烈的文化理想和执着的精神诉求。
4.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老舍的生死观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传统气节是支配其一生的精神支柱。“诗言志”,老舍在不少作品中都曾触及过死亡这一命题,或明或暗地贯穿着老舍对死亡的理解,即高度认同儒家文化所提倡的“杀身成仁”、“士可杀不可辱”的人生气节。这一观念在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身上鲜明地体现了出来。
5.传统色彩浓郁的女性观。
老舍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之同时代作家,他给予传统女性以更多的肯定。老舍在其所创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中,尽情地赞美贤妻良母式的传统女子、唾弃强横刻薄的家庭悍妇,讽刺一心追赶时髦的所谓摩登女性,在很大程度上彰显出其传统的女性观念。
第二章老舍与儒家文化的渊源
1.地域文化情怀。
老舍是生于北平,长于北平的底层旗人。北平是块令他魂牵梦绕的故土,在感情上难以割舍,在意识深处难以消解。而北平市民社会的日常生活,又与儒家文化水乳交融,成为老舍接受儒文化的沃土。
2.儒家理想人格的体现。
由于出身、经历使然,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相比,老舍对儒家文化有更多的认同和肯定,而较少情绪上的某些偏激和理智上的过分否定。尽管他痛切地揭露了儒文化身上的疮疤,但也真诚地肯定了其中若干精华,并转化成了自己文化人格的血肉。正由于此,老舍接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精华并融汇于自我人格的构建就显得十分自然了。
3.中西文化对照下的选择。
老舍是切身经历中西文化冲突的作家,在中西文化对比的基础上,他自觉地以一种介于现代和传统,既有批判,又融合着文化认同的温和主义的关照视角,展开了他对儒家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的探求。
❹ 老舍短篇小说论文
《母鸡》,《草原》,《猫》
❺ 老舍断魂枪赏析论文2000
老舍的《断魂枪》发表于一九三五年,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且不说它短短的篇幅中情节展开的起伏跌宕引人人胜,也不谈它人物塑造的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光是小说蕴涵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就非常耐人寻味。
谈到小说蕴涵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有人引用作者的话说:“‘一个文化的生存,必赖它有自我批判,时时矫正自己,充实自己,以老牌号自夸自傲,固执地拒绝更进一步,是自取灭亡……由于个人的自私保守,祖国有多少宝贵的遗产都被埋葬掉了。’老舍痛感这种‘把生命闹着玩’的国民劣根性已经构成了我们民族潜在的危机的基因,故而借沙子龙断魂枪的泯灭,发出呼啸,以期唤醒那些仍倘佯在‘东方的大梦’中的国民的灵魂。”此种看法虽有作者的话作注脚,但笔者仍然不能赞同。依据这种思路,有人认为沙子龙纯粹是个负面人物形象,说他“在时代的狂涛巨浪面前驻足不前,抱残守缺,自甘沦落……(这种性格心态)像一贴精神的腐蚀剂,使沙子龙昔日的智慧机敏,蜕换为愚钝麻木,江湖上的豪侠义气演化为狭隘自私,传世的绝技,无端地变成了时代的殉葬品”(冉忆桥)。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极不公允的。但这种看法又是极其流行的。
自前苏联模式的文学理论传人当代中国以来,完全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历程的角度分析评价文学、文学中的人物与事件,已成定式;并美其名曰:历史唯物主义。其实,不管从一九三五年老舍写《断魂枪》时的初衷,还是从这篇小说客观蕴涵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来看,都远不同于鲁迅与他的《阿Q正传》。而分析文学,也并不是惟有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这一个角度可行。笔者打算从人文精神这一角度切人作品的分析。
同样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从社会物质功利角度看,国术不如洋枪;从人文精神角度看,洋枪远不如国术;从科技含量角度看,国术不如洋枪;从文化含量角度看,洋枪远不如国术。中国武术是几千年东方传统文化精神结出的硕果。国术不仅有外在的功夫,更有内在的精神境界。
国术到底有什么内在的精神境界呢?借助两联古诗,或许可以让我们揣摸到国术的内在精神境界。
“万一砉然禅关破,美人如五剑如虹!”(龚自珍)
这一联诗本是描述参禅悟道的境界,说是参禅者一旦彻悟真谛,便觉石破天惊,但见美人如玉,雪刃如虹。这是一种参禅悟道的境界,也可说是一种中国武术的境界。因为中国的各种道术是相通的。古人云,诗道如禅道。其实剑道亦如禅道,达到出神人化之妙境时,其内在精神一般无二,其外在性相亦极为相似。
此诗以美人喻禅,以剑道喻禅。所谓“美人如玉”,意指其润若凝脂,柔若无骨,圆融熟化,了无隔碍;虽然柔润之极,却又至坚至刚。喻示禅理真谛,无所不包,无柔无刚,无坚无润,一切的一切,尽在其中。所谓“剑如虹”,意指其锋刃雪亮如幻彩之光,剑气逼人如贯天之虹,异彩纷呈,变幻莫测。貌若虚幻之光,实则锋利之极;看似浮光掠影,实则剑锋无所不在,杀人无痕。喻示禅理真谛,看似虚幻无物,实则真实无比,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仔细体味之,与其说是在谈禅道,不如说是在谈剑道,在谈国术的内在精神境界:至坚至刚,却以至柔至润之性相出之;至真至实,却以至虚至幻之性相显之。
“两头俱截断,一剑倚天寒!”(明极禅师)
此联本是禅僧偈子,可以说是以禅喻剑,亦可以说是以剑喻禅。禅道剑道本来无别。
所谓“两头俱截断”,意谓断绝世俗分别智,将成败得失生死荣辱一概置之度外;由此便回归了物我两忘浑然归一的原初本真状态,这也就是“一剑倚天寒”的境界,也就是人与天同运,与道合一的彻悟真谛的境界。
这是禅道的境界,也是剑道的境界。剑道达至化境,剑客必然将成败得失生死荣辱一并超越,由此物我两忘,人与剑与天浑然合一:剑气化为净天之光,人体化为混元之气,顺天而动,与道同运,剑光冥明,与天俱寒!漫天寒光,似虚还实,无处不是刀光剑影;变幻莫测,似幻还真,寒光闪处物无一存。静而圣,无物能伤其皮毛;动而王,攻敌而无往不胜。
《断魂枪》中似没有细写什么国术的精神境界,但却写了三个人——王三胜、孙老者和沙子龙——不同的武术表现。其实这也就是绝不相同的三种武术境界。
❻ 老舍与青岛 引言 结篇论文
老舍与青岛
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
一些作品如《四世同堂》、《茶馆》
等,成为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
1951年他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革’中受迫害而辞世。
20年代老舍便以《赵子曰》、
《老张的哲学》等长篇小说而传名
。1934年初秋,老舍由济南到青岛,
应聘于国立山东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从内陆“火炉”来到“北国的一个
绿洲”,长年生长在北京的老舍自
己的选择十分满意。
在学校,老舍为学生们开设了
《文学概论》、《小说作法》、《欧洲文艺思潮》、《外国文学史》等课程。
到山东大学时,老舍35岁,是著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小坡的生日》、《二马》、《牛天赐传》等多部有影响的长篇小说的艺作家。进入高等教育领域,老舍同样身手不凡,他的《文学概论》独具风格,是较有影响的文艺理论专著。他的《小说作法》,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朴实生动,令学生受益匪浅。出色的作家同样是优秀的学者,老舍展现了颇为不凡的双重身份。
老舍平易近人,诲人不倦,又是一名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他讲课认真,表达风趣,有一套有成效受欢迎的教学方法。如他上写作课,总是非常认真地批改作业,从结构、段落,到标点符号,一一加以审阅,予以眉批。他总要找几篇好文章,在同学间传阅讨论。老舍热情支持文学青年在校内创办《刁斗》,作为学习创作的园地。更可贵的是,他为刊物撰写了《我的创作经验》等文章,他还帮助做一些具体的修改稿件方面的指导工作。
大学是学术中心,是思想中心。老舍在山东大学作过多次学术讲演,从《中风民族的力量》到《诗与散文》到《文艺中的典型人物》,向广大师生宣传民族精神和文学知识。
对青岛,老舍表现了深厚的感情。他写了《青岛与山大》,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充满爱国思想情感。他编了《樱海集》、《蛤藻集》两本小说集,流露了对青岛的眷恋之情,他参与创办《避暑录话》,记录了青岛生活。
1936年夏,老舍辞职离山大,成为专业作家,在青岛写作了其代表作《骆驼祥子》等。1937年“七·七”事变后,老舍离青岛至济南,就职齐鲁大学,后离山东,投身抗日爱国运动。
老舍在青岛的社会活动
(1) 相聚在海滨 (2) 老舍与聊城熏鸡 (3) 老舍与《避暑录话》
相聚在海滨
青岛是避暑圣地。一九三四年前后,每到夏季,国内不少作家、学者在青岛山东大学相聚。洪深、闻一多、王统照、臧克家、吴伯箫、赵少侯、孟超、赵太侔、丁山、游国恩、杨金甫、王亚平、肖涤非等,或长期在山大任职,或短期到山大勾留,彼此之间,都有过密切的交往。老舍同这些朋友,学问上互相切磋,生活上甘苦与共,结下深厚的友谊。
一九三五年夏,借避暑的机缘,老舍向洪深、臧克家、王亚平等提议办一个短期文艺刊物,得到同意,又约请十二位作家担任撰稿人,这样,七月十四日青岛《民报》印出了刊物的第一期,是为《避暑录话》。(注:见王亚平:《老舍与〈避暑录话〉》(老舍故事之一),《青海湖》1981年第4期。)
《避暑录话》撰稿人为:王余杞、王统照、王亚平、老舍、杜宇、李同愈、吴伯箫、孟超、洪深、赵少侯、臧克家、刘西蒙。“他们这十二个文人,作风不同,情调不同,见解不同,立场不同;其说话的方式,更是不同。”“他们在一点上是相同的;他们都是爱好文艺的人;他们都能看清,文艺是和政治,法律,宗教等,同样是人类自己创造了以增进人类幸福的工具。他们不能‘自甘菲薄’;他们要和政治家的发施威权一样,发施所谓文艺者的威权。”“此外,他们还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同人们相约,在一九三五年的夏天,在避暑圣地的青岛,说话必须保持着‘避暑’的态度。”(注:洪深:《避暑录话·发刊词》,1935年7月14日青岛《民报》。)这是洪深在《避暑录话》创刊号上《发刊词》中说的话。这段话委婉含蓄地讲明了这个短期刊物的宗旨。
老舍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小说《丁》,散文《西红柿》、《再谈西红柿》、《避暑》、《檀香扇》、《立秋后》、《等暑》、《完了》,还有《诗三律》。他的这些诗文,同他的其他诗文一样,语言诙谐,风格幽默。《再谈西红柿》就近取譬,从青岛“到处看见西红柿”说到青岛“洋派的中国人也甚多”,再说到“吃洋臭豆腐而鄙视‘山东瓜子’与大蒜的人,大概也会不在少数”。字里行间讽刺了一些人的“奴化”心理,文字从容、俏皮,内容却是严肃的。《檀香扇》也写得好。这个作品从另一个侧面接触到“国民性”问题。“谈到民族老不老的问题,自然也不便刨根问底,最好先点头咂嘴,横打鼻梁:‘我们老得多;你们是孙子!’于是,即使祖父被孙子给揍了,到底是孙子年幼无知;爽性来个宽宏大量,连忤逆也不去告。这叫作‘劲儿’。明白这个劲儿,莫谈国事乃更见通达。”作家并未止于对落后“国民性”的讽刺,而是笔锋又一转,把矛头指向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强敌面前的阿Q相,在戏谑的文字后面可以感觉到作者的忧愤。其他几篇散文,因为要切中“避暑”这个总题目,内容显得浮泛些。即使如此,因为每篇散文都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所以仍有一种特别的亲切味道。《避暑》一篇就透露着作者在迎来送往一片忙乱生活中的某种苦涩之情。
《避暑录话》每周一期,开初在《民报》刊出,后来供不应求,遂增印八百份道林纸的单页,折叠成八小页的小刊物,送书店代售,销路颇好。刊物出到第十期,特约撰稿人陆续离开了青岛。他们的“避暑原是带手儿的事”,“在青岛都有事作”,暑天一过,“克家早早的就回到乡间,亚平是到各处游览山水,少侯上了北平,伯箫赶回济南……”(注:老舍:《完了》,《避暑录话》第10期。)时令已近深秋,“广东月饼和青岛避暑似乎打不到一块”,刊物于是终刊于第十期。老舍的《完了》就算是《终刊的话》,登在第十期的显著位置上。
老舍很喜欢这个刊物,也很留恋这一年暑假朋友相聚在海滨的生活,他写有《诗三律》抒发了对远去的朋友的纪念。
老舍在青岛的社会活动(续)
(1) 相聚在海滨 (2) 老舍与聊城熏鸡 (3) 老舍与《避暑录话》
老舍与聊城熏鸡
1935年的一天,老舍先生在青岛与肖涤非教授下馆子小酌。肖教授带去一只聊城熏鸡,当下酒菜。老舍品尝后,称赞道:“别有风味,生平未曾尝过。”当得知这种聊城特产尚未命名时,老舍便说:“这鸡的皮色黑里泛紫,还有点铁骨铮铮的样子,不是挺象戏里那个铁面无私的黑包吗?干脆,就叫“铁公鸡”。此事传开后,聊城的熏鸡也就这样得了个“铁公鸡”的名儿。抗战期间,这种熏鸡基本失传,解放后才逐步得到恢复,而今人们可以品尝到香而不腻、别有风味的铁公鸡了。
老舍与《避暑录话》
如果有人专门研究中国现代报纸的文艺副刊,他一定不会放过老舍曾经参与创办和编辑的《避暑录话》。1935年暑天来临之时,12位作家、学者相聚避暑胜地青岛,然而谁也不想在这“文化荒岛”上当“专为避暑而来的”“真正闲者”,便相约即刻开辟个说话场所。于是,依托《青岛民报》而实则独立编排、装订、发售的文艺副刊《避暑录话》便应运而生了。这12位文化人是老舍、王余杞、王统照、王亚平、杜宇、李同愈、吴伯箫、孟超、洪深、赵少侯、臧克家、刘西蒙。从7月14日创刊号面世、到9月15日终刊,历时两月,每周一期,零售大洋3分,共出10期,便寿终正寝了。这是一份随暑热而生闻秋风而逝的很特殊的文艺副刊,一份典型的同仁出版物。它充满文化人特有的灵感质素,却没有半点书卷气,处处显示着这群文化人“诗心苦、文骨遒”的高贵品格。办刊者宣称,他们共同的追求是把文艺看做同法律、政治、宗教等一样“增进人类幸福的工具”。
作为《避暑录话》主力的老舍当时正任教于山东大学中文系,一家居住青岛。各地文友聚青,他当然要尽地主之谊。除了生活上招待文友外,他最尽心的是办《避暑录话》了。10期刊物中9期都刊有他的文稿,先后共有11篇,包括散文小品7篇,旧体诗3首,短篇小说1篇。在这些文章中,老舍常常借题发挥,指斥时弊。比如在散文《西红柿》、《再谈西红柿》中,借西红柿在中国的传播,提醒国人要警惕资本主义的“文化侵略哟”,对那些“吃洋臭豆腐而鄙视‘山东瓜子’与大蒜的人”则予以尖锐讽刺。在小说《丁》中,老舍集中表达了他对中国社会一天天“洋化”的担心。他一面直击洋人、富人、贵妇人,一面表达了对地狱中的穷人、营养不良学生的同情。这篇小说又是老舍较早尝试运用意识流手法的典型代表。短文《暑避》与《等暑》旨意也隐含了作者对人世间贫富不均的愤懑:“有钱的能征服自然,没钱的蛤蟆垫桌腿而已。”而《檀香山》一文则从另一面鞭挞了不信科学不接受新事物的“国粹”主义及落后国民性。刊登于终刊号上的《诗三律》则是老舍真情和友情的坦诚流露。他在诗前小引中写道:“今夏居青岛,得会友论文,乐胜海浴。秋来,送别诸贤,怅然者久之!”美好相聚,“携手踏沙”,倏尔过去,怎不令一向重情的东道主伤怀?“故人南北东西去,独领江山一片哀!从此桃源萦客梦,共维桑海赏天才?”好在来日方长,寄希望于明年吧:“莫把卖文钱浪掷,青州瓜熟待君来!”只是历史难再重复,待1936年暑热来临时,老舍自然还款待一些到青的文友,但无心再去办刊,而且辞掉山大教职,一心扑在《骆驼祥子》的写作上了,此是后话。
❼ 毕业论文写的老舍,求前言
范文和资料俺都有。。 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