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传的素材
1. 写李白的他传
李白 (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李白亦自诩)。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身长七尺有余(约1.83米),汉族,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一说生于四川江油青莲乡),4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这种说法以郭沫若为代表)。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弃文从武,专心研究剑术,相信是不会亚于裴旻的。与李商隐、李贺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李白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这与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侠士思想有关),《野史》上有若干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隋朝末年,因避乱(一说被流放)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集诗人、神仙家、驴友、纵横家为一身的伟大天才。
民间流传,高力士曾为他脱靴,杨贵妃曾为他磨墨。
【史书传记】
《新唐书·卷202·李白传》
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
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脩,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着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白传》
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傍若无人。
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为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有文集二十卷,行于时。
《唐才子传·李白》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
[兴圣皇帝]
兴圣皇帝是十六国时西凉武昭王李暠。李暠是汉代前将李广的第16代世孙,又是唐朝李世民的世祖,唐王朝在修撰史书时,追谥他为“兴圣皇帝”。
2. 拜托推荐几本适合做高中语文作文素材的名人自传或他传!蟹蟹啦!
《美学散步》《美的历程》两本是我高中的时候老师推荐的,素材广泛而且是从美学角度写的,就看你看不看得下去了。
如果是人物题材的话建议找一两个自己喜欢的不冷不热的知名人物(李白杜甫那样的就算了)然后围绕这一两个人物找资料积累素材建立"数据库",比如可以买一本古代作家的作品集,正规一点的出版社会在开头写好多序言之类的,那个会比较客观全面。名人自传他传……觉得不是特别靠谱。
书目推荐的话(仅代表个人喜好)
《苏东坡传》 《Facebook效应》 《名人传》 《自由在高处》
还有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感兴趣可以挑起中喜欢的人物看一下,顺便了解一下历史文化背景什么的,古代有名的比较有名的不那么有名的差不多都可以找到吧。可以直接手抄或者打印收集一些资料。
以上,个人经验,希望有用
3. 谁能提供一些人物传记的素材
直接帮你找一篇成品 呵呵
8月18日中午不到11点,鸟巢里已经是座无隙地,因为11:30分,这里将举行100米的决赛,人们都期待着“亚洲飞人”刘翔能再一次将喜悦传给每个黄种人,为中国队再添辉煌。我和家人也坐在了电视机前,拭目以待,我相信,此刻,每一个家庭都和我家是一样的
他能再创辉煌的,我甚至想到了他身披红旗,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向大家挥手致意的场面了。突然我发现刘翔在热身时用衣服蒙面,怎么回事?妹妹一把抓住了我的手,手心里全是汗,她太紧张了,我安慰她说:“傻妹妹,刘翔是亚洲第一飞人,没事的!”我还发现一旁的爸爸额头上也渗出了豆大的汗滴,不热啊,有空调呢,他们这是怎么了?其实我还不是一样。
终于,发令枪响了,全场响起了“刘翔加油”的声音,啊!刚跨出两个栏的刘翔居然慢慢往回走了,他在干什么?当他把“2”撕下时,妹妹把我的手抓得钻心疼,要在以前,我早就怪叫了,可这次,我似乎没了感觉,此时场上传来了声声叹息,许多人都是泪流满面的……
刘翔退出了比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一时间众说纷纭,大部分国人虽然很惋惜,但还是能体谅他这一举动的。可是,竟然还有人说他是怕输,脚痛不过是借口之类的话,不管说这话的人是出于何种用意?但他们会遭千夫所指,换一种说法,如果刘翔咬牙坚持到终点,没有取得好成绩,说那种话的人能放过他吗?
其实,不光是刘翔,哪个运动员上场参赛身上没带伤?为了祖国的荣誉,他们平时摸爬滚打,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经历了多少伤痛?在金牌的背后有多少催人泪下的故事,你又怎么会知道?难道一定要得到金牌的才是英雄吗?像刘翔这样能带伤上阵本身就了不起了,不是疼痛难忍他会退出吗?人们啊,请多一份宽容,不要动不动就指责我们的运动员。运动员是人而不是神,他们也有痛觉,他们也有会发挥失常的时候,为什么要用超越常人的目光去看待他们?“已欲不施,勿施于人!”让我们用平常心去看待每一场比赛,无论成败,能上阵的都是英雄。
刘翔,在我们的眼里,你依然是好样的!你永远是我心目中的真英雄!
4. 人物传记推荐(写作素材)
http://www.tianyabook.com/renwu.htm 相当来好的自【人物传记】的网站!
http://www.lsqn.cn/Index.html
5. 水浒传的素材是什么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
《水浒传》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6. 以传递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传递是一种责任
是谁让九州动容?李密在《陈情表》里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读这些肺腑之语,总是感由心生。无论是董永卖身葬父,还是黄香扇枕温衾,无不闪烁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芒。孝,这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我们有责任把它传递下去,天下孝悌,匹夫有责。站在21世纪的我们,每个人是否都做到了呢?记得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讲的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细节。故事内容是,晚上妈妈给儿子洗完脚以后,又给婆婆洗脚,孩子看到妈妈的举动后立即也给妈妈端来一盆洗脚水。孝要勇于承担,因为这是一种责任, 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田世国,用身体传递着爱心,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到了慰藉。2006年,林秀贞,一个普通农民,一名共产党员。 30年来义务赡养了6位与自己及家庭成员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在精神和物质生活等各方面对6位老人付出了儿女般的照料和孝道。“孝”是一个“老”跟一个“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一个孝,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密不可分,所以“孝”需要传递,一代又一代,这是责任。
7. 有关传递的素材和名言
1.选择作者如同选择朋友。 -W.狄龙
2.任何时间皆可读书,不需桌椅器具,不需约定时间地点。 -J.艾肯
3.先读最好的书,否则你根本没有机会去读了。 -H.D梭罗
4.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 -B.富兰克林
5.书虫将自己裹在言辞之网中,只能看见别人思想反应出来的事物的朦胧影象。 -W.哈兹里特
6.有些人为思想而读书-罕见;有些人为写作而读书-常见;有些人为搜集谈资而读书,这些人占读书人的大多数。 -C.C.科尔顿
8. 名人传记素材表
哥尔多尼 名言
没有离开过故乡的人充满了偏见。
绝不离开自己祖国的人充满了偏见。
脸红使人魅力倍增,但毕竟还是有点难堪 。
世界是本精美的书,但对这读不懂它的人来说,却丝毫没有用处 。
9. 以传递为素材的100字,3篇
代通信
【概述】
在远古时候,我国使用击鼓传递信息,最早当在原始社会末期.
到西周时候,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邮驿通信逐渐完备起来.
三国时期,曹魏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树是制定《邮驿令》.
隋唐邮传事业发达的标志之一是驿的数量的增多.
我国元朝时期,邮驿又有了很大发展.
清代 邮驿制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邮”和“驿”的合并.
清朝中叶以后,随着近代邮政的建立,古老的邮驿制度就逐渐被淘汰了.
10. 历史人物传记素材
唐太宗李世民: 生平: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小故事:鹞死怀中: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评价:《旧唐书》评价: 史臣曰: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 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贞观政要》集论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说:“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这里所说,太宗在正心修身,齐家明伦方面,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与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争。 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重刊《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采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