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草纹素材
㈠ 唐代丝织品的图案纹样主要以哪些为装饰题材
唐代丝织品的图案纹样丰富多彩,风格独特?其中以花鸟禽兽纹为主要的装饰题材,鸟兽成双,左右对称,鸟语花香,花团锦簇,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天气息?
在花卉植物类图案中,多纹有盛开的牡丹花?折枝花?宝相花?散点花和卷草纹,形象处理饱满生动?
如吐鲁番出土的花鸟纹锦,以盛开的牡丹花为中心,周围有展翅飞翔的蜂蝶和练鹊,有迎花飞舞的鹦鹉,有宁静的山岳和飘飞的祥云,疏密有致,花鸟争春?锦边配上蓝地花卉两条连续的装饰带,色彩华丽,制作精美,代表了唐锦的工艺水平和装饰特点?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天蓝地牡丹锦》,主体纹样是一个正面形的8瓣牡丹花,周围用8朵侧面的牡丹花围绕而成?外面一层又装饰了一圈较大的牡丹花,花之间安排小折枝花,构成了极其富丽饱满的大团花图案?
这件作品,在鲜艳夺目的天蓝地色上,花卉用深绿?浅绿?红?粉紫?浅黄等颜色来交错使用,用退晕手法来处理,使作品色彩华丽,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生机盎然?
另一件茶色地《牡丹花对羊绸》,主题纹样是迎着朝霞怒放的牡丹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露水珠晶莹闪光?美丽活泼的蝴蝶围绕着牡丹翩翩起舞,两只左右对称的小羊回首互望,一幅恬静优美的画面,表现了春天鸟语花香?粉蝶飞舞的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正是盛唐以来工艺装饰的特点?
此外,《瑞鹿牡丹团花绸》也是优秀作品,都和当时花鸟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联珠团窠纹也是唐锦图案的一类?唐代这类图案的发现较为普遍,成为唐锦的典型纹样?以一圈联珠组成团窠,中间安排鸟兽和花卉图案?图案内容有盘龙?凤凰?麒麟?狮子?天马?仙鹤?莲花?忍冬和宝相花等?纹样规整?连续?对称,以四方连续的组织向四面延续?4个团窠纹之间的空隙,装饰忍冬纹?
据说联珠纹来源于古代波斯,但从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纹样,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铜镜背面的边饰纹样及西晋的青瓷纹样和隋代的织锦的联珠纹上,均可见到它的形象?说明这种纹样不仅是吸收了外来艺术形式而且继承了民族传统,兼收并蓄,别具风采?
唐代联珠团窠纹织锦遗物,在吐鲁番?甘肃省境内都有大量出土?代表作品有《联珠对鸭纹锦》?《联珠对天马骑士纹锦》?《联珠鹿纹锦》?《联珠猪头纹锦》?《联珠戴胜鸾纹锦》等,尤其以鹿纹锦和猪头?对鸭纹锦,纹样别致,生动有趣?联珠团窠纹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装饰形式?
此外,唐锦纹样还有几何纹,其中有万字?小散点花等?唐锦纹样形象华美?活泼,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代丝织品的图案纹样
㈡ 卷草纹的简介
卷草纹scroll design
汉代图案中已有卷草纹。南北朝时期,卷草纹大量运用于碑刻边饰,风格简练朴实,节奏感强,在波状组织中以单片花叶、双片花叶或三片花叶对称排列在主干两侧,形成连续流畅的带状花纹。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画中多绘有卷草纹,其素材多取忍冬。唐代卷草纹广泛流行,多取牡丹的枝叶,采用曲卷多变的线条,花朵繁复华丽,层次丰富;叶片曲卷,富有弹性;叶脉旋转翻滚,富有动感。总体结构舒展而流畅,饱满而华丽,生机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艺美术富丽华美的风格,并成为后世卷草纹的范模(见图[唐代壁画中的唐草纹图案])。唐代以后,唐草纹传承不断,素材除忍冬、牡丹以外,又有石榴、荷花、菊花、兰花等。明代中期重视以荷花为主体的唐草纹,后由荷花图案演变为串枝花图案,并广泛运用在织锦上。明清两代的唐草纹风格趋向繁缛、纤弱,失去了唐代的生气,但仍然是重要的传统图案。现在,唐草纹多见于建筑装饰及染织、家具、陶瓷等装饰。
瓷器的一种辅助纹样。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连续的草叶纹样装饰带,故名。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宋元明清许多瓷窑产品上广泛采用。
㈢ 隋唐织锦纹样繁多,卷草纹又叫
隋唐织锦纹样繁多,卷草纹又叫唐草纹。
中国传统图案之一。多取忍冬、荷花、兰花、牡丹等花草,经处理后作“S”形波状曲线排列,构成二方连续图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圆润,通称卷草纹。因盛行于唐代故名唐草纹。
汉代图案中已有卷草纹。南北朝时期,卷草纹大量运用于碑刻边饰,风格简练朴实,节奏感强,在波状组织中以单片花叶、双片花叶或三片花叶对称排列在主干两侧,形成连续流畅的带状花纹。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画中多绘有卷草纹,其素材多取忍冬。唐代卷草纹广泛流行,多取牡丹的枝叶,采用曲卷多变的线条,花朵繁复华丽,层次丰富;叶片曲卷,富有弹性;叶脉旋转翻滚,富有动感。总体结构舒展而流畅,饱满而华丽,生机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艺美术富丽华美的风格,并成为后世卷草纹的范模(见图[唐代壁画中的唐草纹图案])。唐代以后,唐草纹传承不断,素材除忍冬、牡丹以外,又有石榴、荷花、菊花、兰花等。明代中期重视以荷花为主体的唐草纹,后由荷花图案演变为串枝花图案,并广泛运用在织锦上。明清两代的唐草纹风格趋向繁缛、纤弱,失去了唐代的生气,但仍然是重要的传统图案。现在,唐草纹多见于建筑装饰及染织、家具、陶瓷等装饰。瓷器的一种辅助纹样。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连续的草叶纹样装饰带,故名。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宋元明清许多瓷窑产品上广泛采用。
㈣ 求卷草纹在唐代服饰中以那种工艺形式表现!如刺绣工艺,丝织工艺,染印绘工艺等。最好有具体的文献资料
汉代图案中已有卷草纹。南北朝时期,卷草纹大量运用于碑刻边饰,风格简练朴实,节奏感强,在波状组织中以单片花叶、双片花叶或三片花叶对称排列在主干两侧,形成连续流畅的带状花纹。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画中多绘有卷草纹,其素材多取忍冬。唐代卷草纹广泛流行,多取牡丹的枝叶,采用曲卷多变的线条,花朵繁复华丽,层次丰富;叶片曲卷,富有弹性;叶脉旋转翻滚,富有动感。总体结构舒展而流畅,饱满而华丽,生机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艺美术富丽华美的风格,并成为后世卷草纹的范模(见图[唐代壁画中的唐草纹图案])。唐代以后,唐草纹传承不断,素材除忍冬、牡丹以外,又有石榴、荷花、菊花、兰花等。明代中期重视以荷花为主体的唐草纹,后由荷花图案演变为串枝花图案,并广泛运用在织锦上。明清两代的唐草纹风格趋向繁缛、纤弱,失去了唐代的生气,但仍然是重要的传统图案。现在,唐草纹多见于建筑装饰及染织、家具、陶瓷等装饰。瓷器的一种辅助纹样。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连续的草叶纹样装饰带,故名。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宋元明清许多瓷窑产品上广泛采用。编辑本段从忍冬到卷草纹忍冬纹的来历在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装饰中可以看到大量植物花卉主题的装饰。其中有一种呈翻卷状侧面三叶样式的纹样运用最多,主要以波状结构的连续形式出现,习惯上我们将这种植物图案称为“忍冬纹”。忍冬纹是随着佛教艺术在我国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外来样式,在南北朝的佛教装饰中使用广泛并影响到当时的世俗装饰,盛极一时。如果对这种纹样的形成、发展和传播做一番考察的话,将给予我们今天的设计创造以很大启迪。首先,把作为纹样的“忍冬”与现实中的忍冬草做一个对照: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忍冬纹”这一名称最初源自日本,传入中国后一直沿用,但是它与中国植物——忍冬草的形状很难找到相对应的特征。关于忍冬,早在《本草纲目》、《政和证类》、《农政全书》以及《救荒本草》中已有记载,它是一种藤生对节出叶的药草。《辞源》上说:“忍冬:药草名。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三四月开花,气甚芬芳。初开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变黄,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又名金银花。”然而,金银花无论是花朵还是叶瓣都与这种忍冬纹的造型有很大出入。因此,这种装饰是否与中国古代现实意义上的忍冬草同出一物就很难说了,看来这种命名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实际上,作为装饰的纹样,并非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更多的装饰样式是经过设计者主观处理后的理想化了的造型。而忍冬纹最初是作为印度佛教装饰中的一种样式传入中国的,在中国的流行也主要与佛教装饰相关联。那么,它在佛教教义中是否有特殊的意义呢?从文献中看,并没有发现有关忍冬草的记载,就连佛学的辞典中也找不到关于忍冬的内容。可见,这一主题主要是作为一种优美的装饰而在佛教宣传中广泛使用的,很难在佛教教义中找出使用这种纹饰的缘起,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更深的寓意可言了。因此,将佛教装饰中的忍冬纹与中国忍冬草“凌冬不凋”的品性相比附是缺乏根据的。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这种装饰样式的形成与传播来证明它并非中国意义上的金银花。当我们对忍冬纹装饰的源流进行考察时会发现,印度佛教装饰中所使用的这种主题是由希腊传入的。古希腊的建筑和陶器等装饰中就已出现了这种忍冬纹样式,它往往与掌状叶纹组合使用。我们知道,希腊的莲花纹和掌状叶纹是在东方样式时期受到埃及等东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的装饰样式;而埃及的掌状叶纹实质是由正面的圆形莲花纹演化而来,可以说古埃及的莲花纹是后世许多植物类纹样的鼻祖。美国学者古德伊尔在《莲花纹样的语法》中认为,用莲花象征太阳的方法是从埃及传到其它东方文明国家的,这些国家因此也采用了莲花图案,最后,这种图案传到了古希腊。掌状式的棕榈叶形式也是莲花纹的一种变化形式,在古埃及已被普遍使用,然而由掌状叶演化出“忍冬纹”形式,却的确是古希腊人的创造。说忍冬纹是由掌状叶纹演化而来,主要是根据形式发展的逻辑进行推理而得出的结论。因为当掌状叶的一半被饰于涡卷纹的夹角处(古埃及就已有之),并将其形象走势与涡卷的弧形相适应的话,就会出现所谓的“忍冬纹”,也正是因为它具有与波形弧线相适应的特点,才使得这种样式被古希腊乃至欧洲整个中世纪广泛地使用。它之所以受到西方人的钟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具有合乎形式美的曲线和富有节奏感的排列。因此这种纹样成为西方古典传统中的主要样式之一而盛行于欧洲,它与莨苕叶饰、掌状叶饰一起贯穿于整个中世纪的装饰艺术之中。忍冬纹的东传是在希腊化时期的后期至罗马帝国时期,伴随着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恒河和印度河流域,对印度早期的佛教装饰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印度的佛教艺术“一开始便具有了希腊艺术的因素”(范梦《东方美术史》),我们在犍陀罗艺术中所看到的那些带有明显希腊风格的佛教雕像与装饰便是证明。忍冬纹也随之成为印度佛教装饰中的一种常用形式,最后,又随同佛教传入中国。卷草纹的演变然而,忍冬纹装饰在中国仅仅流行于大量吸收外来样式的南北朝时期,至唐代就逐渐演化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卷草纹样,原来的忍冬纹形式已较少使用。宋元之后,忍冬纹已基本消失,只是偶尔见到。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其物化形态的造型艺术乃至佛教教义本身都经历着一场中国化的改造。从造型艺术的角度看,只有找到最普及、最适合于中国人审美观念的外在形式,才能获得普遍的认同和接受。从佛像的塑造到壁画的绘制,无不表现出以中华文化为标准所做的改造,这种改造实际上从佛教传入之始就成为中国人关注的焦点。南北朝时期的佛像造型中所表现出来的“秀骨清相”、“刻削为容仪”以及“清羸示病之容”不正是当时中国美术的整体风貌吗?印度佛教艺术中的接吻、扭腰、胸部突出等特征都没有被中国佛教艺术所采用,就连忍冬纹这样纯粹的装饰纹样也必须经过一番改造之后才能与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相适应。那么,由忍冬纹发展演化而来的卷草纹,其中蕴含着中国人怎样的审美意向呢?自春秋战国至秦汉,中国的装饰艺术走向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那种富于流动感的、虚实相生、婉转自如的云气装饰中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精神。对这种曲线盘旋的抒情性和回转流动的韵律感的把握如同中国文学中的“比”、“兴”、“赋”一样更加贴近性情的抒发和意象性趣味的追求;而作为植物题材的忍冬纹的传入恰恰为这种游无定所的云气找到了形象的依附,两者合璧而构成闻名于世的“唐草”样式。这样一来,既符合以植物花草来粉饰宗教的要求,又合乎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审美习惯,可谓是中国装饰艺术史上一次了不起的创造。值得一提的是,由忍冬纹发展而来的卷草纹,虽说是云气形式的具体化表现,但这种卷草纹并不是以自然中的某一种植物为具体对象的。它如同中国人创造的龙凤形象一样,是集多种花草植物特征于一身,经夸张变形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意象性装饰样式。“它以那旋绕盘曲的似是而非的花枝叶蔓,得祥云之神气,取佛物之情态,成了中国佛教装饰中最普遍而又最有特色的纹样。”(陈绶祥《遮蔽的文明》)中国的卷草纹与西方的植物纹明显地表现出两种全然不同的审美情趣。从古希腊的莲花纹、掌状叶纹、忍冬纹和莨苕叶纹到古罗马和中世纪的各种变化形式,大都以一种井然有序的等距排列的形式出现,构成一种和谐的合乎数字比例关系的美,一般比较重视被表现对象的实指性内容;而中国的卷草纹则表现出流动的、无法以规律化数字进行计算的非实指性的意象性特征。对忍冬纹所进行的中国化改造正是这种审美趣味的体现。综上所述,忍冬纹的产生、传播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特别是在传入中国之后,由引进到改造,进而被消融在中华文化的整体之中。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和吸收性——开放性显示了宽广的胸怀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吸收性体现了健康的机体和发展的潜力。其他,你到网络文库去找,都有的,本来说发文件给你,结果不知道怎么回事,不能发!!
㈤ CAD用YQMKPAT制作的不规则(卷草纹)填充图案,为什么和原图不同
填充图案的定义数据只支持直线和点两种,所以只能用直线来模拟圆弧;
填充图案是有误差的;如果比例选的不合适是会有明显的接不上的情况。
㈥ 卷草纹在唐代是用什么名称来称呼的
卷草纹
——原来多称为“缠草纹”,传入日韩后,才被叫做“卷草纹”或“唐草纹”
中国传统图案之一。多取忍冬、荷花、兰花、牡丹等花草,经处理后作“S”形波状曲线排列,构成二方连续图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圆润,通称卷草纹。因盛行于唐代故名唐草纹。
汉代图案中已有卷草纹。南北朝时期,卷草纹大量运用于碑刻边饰,风格简练朴实,节奏感强,在波状组织中以单片花叶、双片花叶或三片花叶对称排列在主干两侧,形成连续流畅的带状花纹。
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画中多绘有卷草纹,其素材多取忍冬。唐代卷草纹广泛流行,多取牡丹的枝叶,采用曲卷多变的线条,花朵繁复华丽,层次丰富;叶片曲卷,富有弹性;叶脉旋转翻滚,富有动感。总体结构舒展而流畅,饱满而华丽,生机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艺美术富丽华美的风格,并成为后世卷草纹的范模。唐代以后,唐草纹传承不断,素材除忍冬、牡丹以外,又有石榴、荷花、菊花、兰花等。明代中期重视以荷花为主体的唐草纹,后由荷花图案演变为串枝花图案,并广泛运用在织锦上。明清两代的唐草纹风格趋向繁缛、纤弱,失去了唐代的生气,但仍然是重要的传统图案。
其艺术源头是泛希腊化时的忍冬纹与印度莲纹的混合
㈦ 如何区别忍冬纹、卷草纹、缠枝纹
忍冬纹
一种瓷器装饰纹样,以忍冬植物为主题。忍冬亦称金银花、二花,为多年生常绿灌木,枝叶缠绕,忍历严寒而不凋萎,因而得名。因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以后又广泛用于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品的装饰上
陶瓷装饰中的忍冬纹通常是一种以三个叶瓣和一个叶瓣互生于波曲状茎蔓两侧的图案。忍冬纹的出现与佛教的传入有关,始见于魏晋浙江一带的青瓷上,盛行于南北朝时期。常与莲瓣纹相配用作主题纹饰。主要表现手法是刻划。
典型器物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南朝青釉刻花忍冬纹单柄,表现风格比较写实。隋代瓷器虽继续采用忍冬纹,但写实性已经减弱,图形和线条较注重概括和单纯。唐代以后,忍冬纹渐被缠枝卷蔓的卷枝纹替代,而忍冬纹的基本形态则被卷叶纹所吸纳和传承。
from:忍冬纹-神州博古网
http://www.chinabogu.com/Wenshi/Wenshi_list.asp?id=79
···········
卷草纹
又称“卷枝纹”、“卷叶纹”,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由忍冬纹发展而来,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连续的草叶纹样装饰带。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构图机理似缠枝纹,以植物枝茎作连续波卷状变形,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二方连续展开,形成波卷缠绵的基本样式,再以切圆线为基干变化出有规则的草叶或茎蔓,形成枝蔓缠卷的装饰花纹带。
卷枝纹与缠枝纹最大的不同在于仅出现枝茎或草蔓,不出现花卉或花果。缠枝纹写实性仍较强,而卷枝纹则更具抽象性。卷草纹与卷叶纹也有细微差异。卷草纹只见茎蔓,不见叶形。卷叶纹则叶形明显,极类忍冬纹。卷枝纹源于忍冬纹,但较之更规范也更细致,通常只作为辅助纹饰。唐五代越窑瓷器上常见此纹,宋代吉州窑、耀州窑、磁州窑、扒村窑等广泛采用,自元以后盛行于景德镇。表现技法有刻划、彩绘等。
from: 卷草纹-神州博古网
http://www.chinabogu.com/Wenshi/Wenshi_list.asp?id=80
············2
缠枝纹
一种传统的瓷器装饰纹样,明代或称为“转枝”,因其图案花枝缠转不断而得名,明清时期尤以盛行。
构图机理是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展开,形成波卷缠绵的基本样式,再在切圆空间中或波线上缀以花卉,并点以叶子,便形成枝茎缠绕、花繁叶茂的缠枝花卉或缠枝花果纹。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缠枝石榴、缠枝灵芝、缠枝宝相花均属此类。其中以二方连续形式的缠枝纹尤为常见,其构图循环往复,变化多端且婉转流畅,节奏明快。
缠枝纹表现手法有刻划、模印、彩绘等。兴起于宋代,以元、明、清三代尤为盛行,多作主题装饰,也有作辅助纹饰运用者。其中宋耀州窑青瓷的刻划缠枝纹尤显画意生动,手法娴熟。明、清两代还流行一种串枝纹,花枝在缠绕之中呈穿插状态,形态颇似缠枝纹。
from: 缠枝纹-神州博古网
http://www.chinabogu.com/Wenshi/Wenshi_list.asp?id=77
具体的图看看网页里的几张,多看看也许就明白了
ps:话说某晶已经好久没回答问题了,一看见这华丽丽的纹饰又摸进来了…………orz ……我果然是视觉协会的…………一看见漂漂的东东就走不动步…………好想抱回家………… TAT
㈧ 求藏族风格 纹样 图案
有一定数量的纪念品商店,最受欢迎的是绘画、古董、工艺品、地毯、羊绒、传统蒙古衣物、皮革制品、壁挂、 明信片、鼻烟壶和木雕。爱冒险的旅客也许希望出去"大扎哈", 哪是一个巨型跳蚤市场,几乎任何想买的东西都可能被买到,但哪里总是非常拥挤,也是游客经常被扒手袭击的地方。 蒙古艺术品 雕刻艺术 蒙古族雕刻艺术历史悠久。包括石雕、木调、骨雕等。石雕多见于城市建筑物上,如明代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的五塔寺上;马头琴及蒙古象棋之棋子是木雕艺术品。作品生动、质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织绣工艺 包括绣花、贴花等几中,多用在服饰和生活用品的装潢上。如衣领、袖边、靴帽、毡袜、枕顶、荷包、门帘、鞍垫等,均可见刺绣的花卉、盘肠图案。工艺精湛,色泽艳丽。 蒙古包铺毡 毛绣工艺品。蒙古包内铺垫物。在羊毛毡上用本色羊毛线绣上花纹,纹样用云 朵纹、卷草纹、回纹等。一般中心为圆形适合纹样,四 角配角花,周围饰数条边缘纹样。色彩素净,纹样有立体感。多为女子精心设计和刺绣。 蒙古毡毯 织毯工艺品。早在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前,蒙古族擀毡制毯工艺就有很大发展, 清代已达到一定水平。毛毡装饰手法有两种:一是毛毡擀成后,刺绣各种纹样,做暗纹装饰;二是擀毡前,用毛色的对比夹擀出纹样。装饰、色彩都有明显的民族特 色。今藏故宫博物院的清康熙年间黄地五绳捧寿栽绒毯、黄地狮子滚球栽绒毯是当时制毯工艺的代表制品。 金银器 金属工艺品。工艺、题材大体与藏族金银器相仿。流行于华北、东北蒙古族牧区。历 史悠久。主要器具有包银镶嵌木碗、银壶、包银镶嵌木盅 及包银腰刀等。花纹繁密,多呈凸凹形压花纹。北京 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年间蒙古族錾花银匣、垒银丝包镶 木箱、金银包镶刀筷堪称精品,其中錾花银匣正面錾满 佛像及卷草纹,尤为精致。 铜器 金属工艺品。有铜火锅、铜壶、鞍花、马镫、铜铃、奶桶及铜饰件等。由民间艺人板打、錾刻制成。其中凤嘴龙把铜壶用卷草纹、莲花瓣纹与几何纹装饰。蒙医用钢勺錾刻有花鸟、盘肠、卷草等繁密纹饰。篆刻艺术有力而多变,刀法娴熟。其中铜奶茶壶最为流行。用紫铜或黄铜制作。有圆形、椭圆形、扁圆形等类。壶盖、壶嘴上用金、银或合金焊上雕制有花纹图案的装饰,兼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 蒙古刀 蒙古族农牧民特需用品。一般长约20—30厘米。制作工艺精湛,历史悠久,刀刃锋利,刀 柄刀鞘上镶有银质、铜质或铝质图案,有的还配备一双象牙或檀木筷子,十分精致美观。在牧区,牧民随身携带,多用于宰羊、割皮、吃“手把肉”等。也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颇受各族人民喜爱。 马鞍 马鞍对蒙古族来说不仅是骑马的必备之物,而且是骑手和马的重要装饰物,已形成独特的装饰艺术。马鞍的制作和装饰有久远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很多有关蒙古族的史书中都有记载。马鞍的前后鞍鞒都有各种装饰,或绘图案,或镶嵌贝雕、骨雕,还有软垫、鞍鞒、鞍韂、鞍花等处均饰以边缘纹样或角隅纹样。鞍花多用银或铜制作,软垫鞍韂多用刺绣。 图案艺术 木器彩画 蒙古族装饰彩绘艺术。随着蒙古草原藏传佛教的盛行,藏传佛教建筑彩画广泛应用于蒙古 族木器装饰,形成较有特色的民族木器装饰形式。一般用于蒙古包门、箱、柜、桌面及蒙古包内支柱。纹样多以盘肠、八结、D字纹为骨架。在骨架纹样上缠绕变化 繁密的云卷纹、卷草纹等,间绘藏传佛教装饰艺术中常见的龙凤、法螺、佛手、宝莲等。色彩多用对比色,对同 比色之间又多用多层次的退晕方法,使画面显得层次繁多而又谐调,色彩富丽。有的蒙古包支柱从柱础到天顶, 通体彩绘描金,十分精美。 蒙古纹样 蒙古族图案艺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为自然纹样,其中花草纹有丹、梅、杏花、牡丹、海棠、芍药等,动物纹有蝴蝶、蝙蝠、鹿、马、羊、牛、骆驼、狮子、老虎、大象等,另有山、水、火、云之类。二为吉祥纹样,如福、禄、寿、喜、盘肠、八结、方胜、龙、凤、法螺、佛手、宝莲、宝相花等。其中不少纹样同其他民族,特别是同汉族和藏族纹样关系密切,但在运用纹样时却显蒙古族特色。蒙古族喜欢组合运用纹样,如盘肠纹延伸再加卷草的云头纹,缠绕不断,变化丰富多采。技法多以几何形卷草纹为主,利用曲直线的变化,表现不同的感情,将直曲矛盾的不同形式相结合,达到和谐统一。 蒙古文书法 蒙古文书法是蒙古族书法艺术。蒙古文有近千年历史,历代蒙古族书法艺术家颇多。书法有楷、
㈨ 唐朝有哪些纹路
第一,唐代的女性服饰图案,打破了以前单一的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比较求真务实,在真实的生
活和大自然中找寻创作的灵感,对真实的花、鸟、鱼、虫进行写生变化,然而人们并没有对传统的龙、
风图案产生排斥心理,这应该主要是受到皇权神授思想的影响。
第二,唐代的女性服饰图案的设计表现出丰满、自由、硕壮的独特艺术风格。它的每一个花瓣、每
一 片叶子都是饱满而肥美的,从中让人们感受了到大唐的繁荣与昌盛。而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艳丽饱
满、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的形象资料。
第三,唐代的女性服饰图案纹样造型丰腆、主纹突出,常用对称构图,色彩鲜丽明快。
到唐代中晚期,服饰图案则更为精巧细腻,美观精致。花鸟服饰图案、缘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等
等,装饰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的是花团锦簇,争奇斗艳。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
风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
二、唐代女性服饰图案的类型
唐代的服饰图案在中国图案发展上,经历并完成了纹样图案由以动物图案为主向以花鸟图案为主的
转变。唐代女子服饰中的图案类型丰富、题材广泛、纹样多变,概括起来,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宝相花图案
唐代的宝相花图案可谓是唐代服饰纹样中最为经典、最具代表性的了。宝相花图案中的“宝相”二字
是指“佛相”的意思,又名“宝仙花”等,是古代一种非常吉祥的纹样,被认为是富贵吉祥的象征。宝相花纹
的纹样主要以盛开的花朵、花瓣片、含苞欲放的花、花的蓓蕾以及叶子等为素材,有的以写意的形式出
现,有的以写实的形式出现,大都按照放射对称的规律将其重新组合后而形成装饰纹样。
因唐代盛行牡丹花,因此宝相花图案的纹样多以牡丹花为主,并结合莲花和大丽花组成花卉图案,
2。卷草纹图案
唐代的服饰图案纹样中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卷草纹,人们将卷草纹也称之为“唐草”,它是在忍
冬草图案纹样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是唐代服饰图案与装饰纹样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卷草纹与宝相
花纹图案一样,也是多以牡丹花和莲花为主,再点缀一些石榴、葡萄、仙女和鸟兽等,饱满华美,动感强烈
3。团花纹图案
团花纹图案是一种外形为圆形,或适合为圆形的纹样。这种纹样的结构为平排连续的圆形组成骨架,
花纹呈旋转样式或四周放射状,图案的圆形周边用联珠作装饰,圆中心用鸟或兽纹作装饰,圆形外的空
间用向四周放射的宝相纹作装饰,如图2所示。这种团花纹图案其形饱满匀称,内容丰富多彩,空间层
次合理,装饰性极强。
团花纹图案的纹样形式并不是我国的传统纹样,它是在波斯萨珊王朝(公元226年至640年)图案纹样
的影响之下,发展演变过来的。这种纹样也可能是当时唐代出口贸易比较畅销的图案 它在北朝至唐代
中期比较盛行,宋代以后这种带有异域风情的纹样便慢慢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4.缠枝图案
缠枝图案是唐代盛行的一种女性服饰图案,也称穿枝花。其结构以波状线为基础,与花、草、枝、
叶等结合,组合成富丽缠绵的装饰纹样。从图案的形式上看,缠枝图案是一类非常唯美,充满女性柔美
曲线的纹样,但是也有一些缠枝图案的外形是相对硬朗的。缠枝图案以其柔美而缠绵的造型流行蔓延至
宋、明、清时期,甚至对现代服饰图案的设计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5.吉祥图案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吉祥图案,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吉祥图案多姿多彩、寓意丰富,它
包含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在唐代,人们认为的吉祥图案是牡丹、龙凤、寿字、松鹤等,因为它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如牡丹
象征 “大富大贵”,龙风象征“富贵”、“吉祥”、“幸福”;寿字、松鹤象征“延年益寿”、“多福多寿”等。再比
如龙风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戏牡丹等图案,无不揭示了当时人们追求 吉祥、平安、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散点式小簇花、小朵花图案
唐代的女性服饰图案在唐代初期时多为几何图案,如龟甲、双距、方棋、双胜、盘绦、如意等不同
形式,到盛唐时,发展为较为活泼的小簇花和小朵散花搭配的花形图案,即取花与叶子的自然形状做成
对称形的小簇花,并将其作散点排列。这种图案纹样,虽然不像宝相花图案那样丰满大气,但也飘逸、
鲜艳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