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素材 » 以标准为话题的议论文

以标准为话题的议论文

发布时间: 2021-03-14 07:55:27

1. 请以“标准”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自己容貌不是国色天香,抱怨今天天气糟糕透了,抱怨自己总不能事事顺心……刚一听,还真认为上天对他太不公了,但仔细一想,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看问题呢?容貌天生你不能改变,但你为什么不想一想展现笑容,说不定会美丽一点;天气不能改变,但你能改变心情;你不能样样顺利,但可以事事尽心,你这样一想是不是心情好很多?

由此我想到了很多……

换个角度看问题
人生路上难免有许多的不尽如人意,但我们不要死钻牛角尖,换个角度看问题,说不定我们会有意料不到的收获。

闻名沪上的劳动模范徐虎,只是一名普通的水电工,换了别人在他这个岗位上,他或许会想:我再怎么说总有些才干,却叫我给别人修水管、修马桶,简直是埋没人才。为此而整天大呼没遇伯乐。而徐虎却从小事上做起——“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徐虎从这个角度上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所以他安心于做一名普通的水电工。这是他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收获。

或许你会说徐虎太安于平凡,现在的社会要的是高学历人才,人要向高处爬,但也请你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每个人都向上爬,那么这些老百姓“柴、米、油、盐”,社会小事谁去做呢?所以说你也别老给自己订什么高额标准,要求自己冲刺到第几,你只要想自己尽力也就行了;你呢也别总是想着去当高干、总裁、元帅……这些人固然是人类精英,拿破仑也曾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毕竟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元帅的。钱钟书先生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固然可惜,但你想钱老至少扬名中外学术界,这一点也可喜可贺。杨绛先生在《隐身衣》一文中说道:“假若是个萝卜,就要力求做一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白菜,就要做一棵瓷瓷实实的包心好白菜。”有很多人固然生活在平凡中,但在平凡中可以创造一个不平凡的自我,而不是暗自地埋怨。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生活就变得更加美丽。

换个角度看问题——我有人生。

2. 求一篇以标准为主题的高中议论文800字

我猜想,有人肯定会说,人生原本已经很累很枯燥乏味,再弄个原则给自己遵守,是不是有些教条?
每一个年龄段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关键词:20岁时激情飞扬,30岁时沉稳自然,40岁时大气从容,50岁时高瞻远瞩,60岁时豁达淡定,70岁时悠然自得。在人生每一个年龄段里,做着与年龄相称的事情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守自己的生活守则和人生信条。
都市生活,远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精彩,摩天高楼,香车宝马,美女靓男,职场精英,流光溢彩的街灯,五光十色的霓虹,香味袅袅的咖啡,此起彼伏的人流,构成了城市生活的表象,是机会与梦想并存的世界。只是这繁花似锦的背后,欲望涌动,纷争不休,尔虞我诈的欺骗,对权力的角逐,对金钱的膜拜,人际关系的复杂,人情冷暖的温凉,更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这中间,有成功者的喜悦,当然也有失败者的泪水。
繁华喧嚣的都市生活中,你有没有把握不住自己?你有没有迷失自己?你有没有随波逐流?你有没有自己的生活守则和做人的原则?
很多人可能会不屑一顾,你当我是小学生呢?天天背诵学生守则过日子?要生活守则干什么?我是成年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要想成功,就需要奋斗,而奋斗永无止境,一路勇往直前 ,才能无限度接近目标。想要幸福,就需要打拼,而打拼需要付出,汗水与泪水是幸福的前奏,鲜花与笑脸是幸福的后续。
淡出毛病的人,才想要什么生活守则吧?框住自己结果是,往左碰到了条条,往右碰到了框框,如此束手束脚,有条条框框的束缚,还能做成什么大事?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这样,没有远期的规划,没有近期的目标,更没有什么生活守则和做人原则,及时行乐,得过且过,人云亦云。
朋友甲,原本身材很苗条,因为无节制地暴饮暴食,因此长成了一个大胖子,然后在行动不便中再不停地节食做运动减肥,如此循环往复。朋友乙,因为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欲望,恨不能天下美色都为自己所有,见一个爱一个,最后后方起火,然后又不停地救火熄火,做着灭火工作。朋友丙,因为心中贪婪的火苗无节制地疯长,最终烧着了自己,把手伸得很长,是不是自己的东西都要捞上一把,盆也满了,钵也满了,最后却只能在铁窗里面怀想着自由的时光,所谓房有千间,其实夜宿不过八尺。
其实我们都知道,时光永远不可能倒流,与其自欺欺人地做着假设,还不如从一开始就按照自己的生活守则做人做事。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给自己制定的生活守则是:不说泄气话,不发牢骚,不找借口,早睡早起,每天跑10公里,每天坚持写10页,要像个傻瓜似的。

乍看起来,非常简单。不说泄气话:就是要不停地给自己鼓劲,一刻也不懈怠。不发牢骚:就是保持心态阳光,积极向上,给自己美好的心里暗示。不找借口:就是不管对与错,都要坦然面对,坦然接受。每天坚持跑10公里:人是自然的动物,有着自然的属性,在花草树木繁茂的路上奔跑,身体才能强健。每天坚持写10页:不停地磨炼自己,才能进步,灵感才不会枯竭。要像个傻瓜似的:不想不开心的事,不想烦恼的事,吃亏怎么知道就不是得便宜?只有这样,才会更加接近快乐。
逐条细看,仍然很简单,但是若要每天坚持,持之以恒,就不那么简单了。要克服人的天性中懒惰、散漫的因素和成分,要克服内因的生病、主观意愿等,也要克服外因的种种诱惑、环境因素等等。正因为不那么简单,在自己的人生守则里行事,才会保持方向性的正确。
生活原则,你有吗?

3. 以“标准”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要原创的)

原创到是可以 只不过你的分给的太少了 要是给几百分 我可以给你写一个 这是我的责任 初二刚开学,班上热热闹闹的,同学们都在参加竞选班长的活动。活泼开朗的我,初一时和男生相处不错,加上女生的鼎力相助,这样,有一定选民基础的我,顺理成章地当上了本班的一班之长。 为了突出自己与以往班长们的不同之处,我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来管理班级。经常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以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遇到难题时,我让他们分组讨论,再把讨论不出结果的难题汇集到老师那儿,让老师讲解,大扫除时,也一改往日那种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家一起上的做法,按每位同学的自身条件分组,有秩序地打扫教室;我还经常往返于同学和老师之间,把同学们对老师提出的种种建议反馈到老师那儿,做联结老师和同学的“纽带”…… 但是,我的这种做法似乎并没有博得班里一些同学的理解,不久,他们就说我爱管闲事,好出风头。我木然了,“这是我的责任呀!”虽然在同学们面前这么说,回去我还是将自己就检讨了一翻。 深刻的反省使我觉悟:我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了,"这是我的责任!"说这话时,也是认为班上的事就是我班长一人的责任,别的同学说的算什么!我终于明白了…… 此后,我给自己的工作日志上又补了一项:多听取同学们的意见。我经常没隔一段时间,就分发给同学们一份意见和调查表,调查同学们对我工作的一些建设和期望。班里常响起的“这是我的责任“这句话,也成了我上进的动力和提醒自己的警句。 现在,我看着自己为班级所做出的一切后获得成绩时,我知道,这是我和同学们一起努力的结果。再次面对同学们日渐多起来的赞扬时,我还是说:“这是我的责任。”

4. 以标准为题的议论文

尺度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拥有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失去。我们随时都在与他人交流,与社会沟通。无论对己、待人、处事,都应该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尺度。
把握尺度就是保持良好的节操和品质,发展良好的个性。自古以来,多少伟人、诗人、英雄人物,他们都保持着自己良好的节操和品质,发展着良好的个性。他们“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他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欣赏伟大诗人屈原,他是爱国忧民的榜样,在汨罗江头,他憔悴枯瘦,宁愿投身江河也不愿让世俗的淤泥玷污了自己的洁白、高尚的心灵。他慷慨陈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把握住了做人的尺度,他将对己的这一尺度流传至今。这样的尺度,我们难道不应该发扬和继承吗?
把握尺度就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伟大领袖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全面提出稳步前进、实事求是的思想。就其个人而言,在他经历过三次被贬后,他不放弃,仍然高举他的这一尺度,同工人们一起工作、吃饭,过着辛苦而充实的生活。他的行为始终不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这一尺度。也正是这一尺度为他以后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作了良好的铺垫。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该向伟人学习,确定好自己的尺度,并坚持不懈。
把握尺度就是适可而止,效益优先,更好更充分地发挥才能。为什么寒冬中的腊梅能将香味传送很远?因为它们懂得把握好“度”,它们在短暂的生命里奉献出了很多,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为什么海尔公司能打进外国市场而不断发展呢?因为他们始终以效益、质量为本,注意适度、适量而充分地利用资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目标,充分发挥。人生各异,尺度不一,我们应该分析自己,把握尺度,更加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生活中充满竞争,需要交流和沟通,把握人生,让自己随着时代进步,就更需要把握好你的尺度。
尺度是一个标准,你必须学会掌握好这个标准,懂得怎样做才能取得最佳业绩。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中同伟人交流,学习他们所持有的尺度,并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对己、对人和处事的尺度。

评论的尺度
在我的理解之中,评论其实并非是一件事,而是既相似又具有显然区别的两件事——相对于文学艺术,尤其如此。

评说之声,可仅就一位文学艺术家的单独的作品而发;而议论文,则就要在消化与一位文学艺术家的或一类文学艺术现象的诸多种文学艺术创作的资料之后,才可能有的放矢。

打一个有几分相似又不是特别恰当的比喻——评像是医学上的单项诊断;而论像是全身的体检报告。

比如,倘我们仅就张艺谋的《英雄》言其得失,那么我们只不过是在评《英雄》,或表述得更明确一些,评张艺谋执导的商业大片《英雄》;而倘若我们仅就《英雄》发现自诩为是“张艺谋论”的看法,那么,结果恐怕是事与愿违的。因为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既有《英雄》之前的《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等,又有《英雄》之后的《千里走单骑》等。

以上自然是文学艺术之评论的常识,本无须赘言的。我强调二者的区别,乃是为了引出下面的话题,即我的学生们经常对我提出的一个我和他们经常共同面临的问题——文学艺术的评论有标准吗?如果有,又是些怎样的标准?被谁确定为标准的?他们凭什么资格确定那样一些标准?我们为什么应该以那样一些标准作为我们对文学艺术进行评论的标准?如果不能回答以上问题,那么是否意味着所谓文学艺术的评论,其实并没有什么应该遵循的可称之为“正确”的标准?果真如此的话,评论之现象,岂不成了一件原本并没有什么标准,或曰原则,实际上只不过是每一个评论者自说自话的无意义之事了吗?是啊,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没有判断对错的尺度放在那儿,还评个什么劲儿论个什么劲儿呢?这样的话语,人还非说它干嘛呢?

我的第一个回答是:尺度确乎是有的。标准或曰原则也确乎是有的。只不过,评有评的尺度、标准、原则;论有论的尺度、标准、原则。而论是比评更复杂的事,因而也需对那尺度、标准和原则,心存较全面的而非特别主观的偏见。

我的第二个回答是:人们看待自然科学的理念是这样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知和掌握的。

我想,人们看待文学艺术,不,文学和艺术的理念,当然同样——世界不仅是物质的,而且也是文化的(包括文学和艺术);文学和艺术体现为人类最主要的文化现象,是不断进行自身之调衡、筛选及扬弃的;其内容和形式乃是不断丰富,不断创新的;文学和艺术古往今来的这一过程,也毕竟总是有些规律可循的;遵循那些规律,世人是可以发乎自觉的,表现能动性也梳理并提升各类文学和艺术的品质的;而评和论的作用,每充分贯穿于以上过程之中……

学生们要求说:老师哎,你的话说来说去还是太抽象,能不能谈得更具体一点儿呢?我思忖片刻,只得又打比方。

我说:亲爱的同学们,人来到世上,不管自己是否是一个与文学和艺术形成职业关系的人,他或她其实都与文学和艺术发生了一个与世人和两个口袋的关系。两个口袋不是指文学和艺术——而是指一个本已包罗万象,内容极为丰富又极为芜杂的口袋,人类文化的口袋和一个起初空空如也的,自己这一生不可或缺的,如影随形的自给自足的纯属个人的文化的口袋。这一个口袋对于大多数世人绝不会比钱包还重要。只不过像一个时尚方便的挎包。有最好,没有其实也无所谓的。但是对于一个与文学和艺术形成了热爱的进而形成了职业之关系的人,个人的文化之口袋的有或无,那一种重要性就意义极大,非同小可了。

这样的一个人,他往往是贪婪的。贪而不知餍足。一方面,他知道人类的文化的口袋里,对自己有益的好东西太多了。这使他不断地将手伸入进去往外抓取。对于他,那都是打上了前人印章的东西,抓取到了放入自己的文化口袋里,那也不能变成自己的。既然不能变成自己的,抓取对于他就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而要想变成自己的,那就要对自己抓取在手的进行一番辨识,看究竟值不值得放入自己的口袋。他或她依据什么得出值与不值的结论呢?第一,往往要依据前人的多种多样的看法,亦即前人的评和论。第二,要依据自己的比较能力。可以这么说,在比较文学和比较艺术的理论成为理论之前,一个与文学和艺术发生了亲密关系的人,大抵已相当本能地应用着比较之法了。比较文学和比较艺术的理论,只不过总结了那一种比较的本能经验,使本能之经验理论化了。第三,本人的文化成长背景也起着不容忽视的暗示作用。但我们后人实在是应该感激先人。没有先人们作为遗产留下了多种多样的评和论,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学和艺术的作品,那么我们将根本无从参考,也无从比较。

我们与文学和艺术发生了亲密关系的人,不仅仅是些只知一味从人类的文化口袋里贪婪地抓取了东西往自己的文化口袋里放的人。我们这种人的特征,或曰社会义务感,决定了我们还要使自己的文化口袋变成为文学和艺术的再生炉。也就是说,我们取之于哪一个口袋,我们就要还之于哪一个口袋。抓取了创作成果之营养的,要还之以创作的成果。抓取了评的或论的成果之营养的,要还之以同样的成果。谁不许我们还都不行。这是我们这类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方式。我们这类人的一切欣慰,全都体现在所还的质量方面。社会以质作为我们的第一考评标准,其次是量。而在我们这种人,大多数情况乃是——没有一定的量的实践,真是不太会自然而然提交的。一生一部书一幅画一次演出留芳千古的例子,并不是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普遍现象,而是个别的例子……

同学们:老师,你扯得太远了,请直接说出评的尺度和论的尺度!既然您刚才已经言之凿凿地说过有!

梁晓声:亲爱的同学们,耐心点儿,再耐心点。现在,让我告诉你们那尺度都是什么:

第一,和平主义。

第二,审美价值。

第三,爱的情怀。

第四,批判之精神,亦曰文化的道义担当之勇气。

第五,以虔诚之心确信,以上尺度是尺度,以上原则是原则;并以文学的和艺术的眼光,看以上诸条,是否在文学的和艺术的作品中,得到了文学性的和艺术性的或传统的或创新的或深刻的或激情饱满的发挥。总而言之,将要创作什么?为什么创作?怎样与创作结合起来进行评和论?

同学们:老师啊老师,您说的那算是些什么尺度啊!太老生常谈了!半点儿新观念也没有哇!听起来根本不像在谈文学和艺术,倒像是在进行道德的说教!

梁晓声:诸位,稍安勿躁。我只不过才说了我的话的一半。我希望你们日后在进行文学的文艺的评或论的时候,头脑里能首先想到两个主义,一个方法。它们都是你们常挂在嘴边上动辄夸夸其谈的,但是我认为你们中其实少有人真的懂得了那是两个什么样的主义,一个什么样的方法。

第一个主义叫做解构主义。这个主义说白了就是“拆散”一番的主义。也不是主张对一切都“拆散”了之,而是主张在“拆散”之后重新来发现价值。我们都知道的,世上有些事物,有些现象,初看起来,具有某种价值似的,一旦“拆散”,于是了无可求。证明看起来形成印象的那一种价值,原本就是一种虚炫的价值。而还有些事物或现象,是不怕“拆散”的,也是经得住“拆散”的。即使被“拆散”了,仍具有人难以轻弃的价值。比如一个崭新的芭比娃娃或一艘老式战舰。芭比娃娃是经不起一拆的。拆了就只不过一地纤维棉和一地布片。不是芭比娃娃没有它自己的价值,而是强调它的价值一定在它是一个芭比娃娃时才具有。但一艘战舰,即使被拆了,钢铁还有不可忽略的价值。以战舰对比芭比娃娃,太欠公平了。那么就说是一只老式的罗马表“解构”了,也许会发现小部件与小部件之间所镶的钻石。而芯内的钻石,只有在“解构”之后才会被人眼看到。一把从前的玻璃刀也是那样。刀头上的钻石的价值是不应被轻易否定的。故我希望你们明白——这世上确乎存在着连解构主义也对之肃然的事物或现象。凡是解构主义解构来解构去,甚或轻易根本不敢对之实行解构的特别稳定的价值,它若体现在文学或文艺之中了,评和论都要首先予以肯定。连这个态度都丧失了的评和论,就连客观公正也首先丧失了。所以我再说一遍,凡解构主义最终无法解构得了无可取代的价值取向,皆可作评和论的尺度。我刚才举到的只不过是我所重视的,自然非是全部。

第二个主义是存在主义。一谈到存在主义,有人就联想到了那样一句话——“凡存在的,即合理的。”在这一句话中,“合理”是什么意思呢?非是指合乎人性情理,也非是指伦理学方面的道理,而是指逻辑学上的因果之理。即其因在焉,其果必存。某些评或论,不究其因,只鞭其果,不是有思想有见识的评和论。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发表否定之声的时候,当先自问——那原因我看到了没有?倘看到了,又不敢说,那就干脆缄口,什么都别说了。当老师的人,每顾左右而言其他,圆滑也。圆滑非是评和论的学问或经验,是大忌也,莫学为好。存在主义是评论具有社会批判性的文学和文艺的不可或缺的一种尺度。现在我们该谈谈那一种方法了。非它,比较之法而已。所谓“比较文学”,即应用比较之法认识文学品质的一种方法。不比较,难鉴别。这是常识。老百姓买东西,还往往货比三家呢。

这一种方法,自评论之事产生,其实一贯为人用也。但那是一种本能性的方法之应用,并未被上升为理论。由经验而理论,只不过是上一个世纪才有的事。一切之人,面对文学或文艺,忽觉有话要说,头脑中那第一反应是什么反应呢?最初的资讯反应而已。民间夸邻家的女孩儿漂亮,怎么说?——呀,这丫头,俊得像……于是夸者联想到了嫦娥;而你们今天,会联想到某某明星、模特。一个人头脑里所储存的资讯越丰富,评起来论起来就越自信。而自信的评和论,与不自信的评和论的区别乃在于——前者之言举一反三,后者却每每只能一味地说:“我觉得……”因为除了自己的“觉得”,几乎再就说不出别的什么。所以同学们要多读,多看,使自己关于文学和文艺的资讯背景渐渐厚实起来,以备将来从事与评和论的能力有联系的职业……

最后我要说的是——或言我要作一番解释:我虽仅只大略地归纳了六条尺度,其实它们包含着互相贯通的内在结构。比如在我这儿,想象力的魅力,也是一种类。故《西游记》依我之眼来看,首先是美的文学。《白蛇传》更是古今中外极美之例也。而牺牲精神、正义行为,尤其是美的。故在我这儿,连《赵氏孤儿》都是美的。爱的情怀,当然也不仅仅指男女之爱。《汤姆叔叔的小屋》,大爱之作品也。《雷霆大兵》的主题是什么呢?可不可以说是枪林弹雨之中的人类爱的大情怀的诠释呢?而在批判之精神的感召下,近二百年来,古今中外曾产生了多少优秀的文学和文艺啊!

我的结束语是:将解构主义当成棍棒横扫一切的评和论的现象,是对解构主义不得要领的“二百五”的现象。以“存在的,即合理的”为盾牌,专门作某些显而易见的文化垃圾的卫士的人,犯的乃是理解力方面的低级错误。如果我们正确领会了以上两种主义,再加上善于运用比较之法,则定会在评和论这两件事中,提高自己,有益他人。归根结底,评和论的尺度即不但有,而且是需郑重对待的。

5. 以"标准"为话题写作文

在我们周围,“标准”无处不在,如国际食品安全质量体系标准、环境空气质量PM2.5浓度标准等。“标准”使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有了依据,也减少了许多争议。
然而,最近某市公布的“和谐家庭”评选标准却引发了市民的广泛争议。评选标准包含了“家庭主要成员要经常上网”、“家庭藏书量300册以上”、“经常有旅游、聚餐、购物等家庭活动等内容。
读了上述材料,你对“标准”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6. 以标准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我很少不丢东西,拿在手上的钥匙,挂在手指上的袋儿,呵呵,它们总是很不幸的被我遗忘在世

7. 以“标准”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作文

“标准”是人类自己制定的信条。只有按规办事,才能明理树信,“标准”才能称其为“标准”。
商鞅立木为信,包公刚正执法,解放军的“三在纪律,八项注意”……哪一个不是“坚明约束”而后大获成功的呢?哺育“标准”需要严守“标准”的大力支持!当北京与20XX年奥运会失之交臂时,我们失声痛哭。
然而,这使我们懂得了申办奥运的一个“游戏”标准,那就是“优胜劣汰,择优而任”。
从那时起,“优胜劣汰,择优而任”的标准更深地印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于是这“标准”便更加活力四射,生机勃勃。原来哺育“标准”需要我们为之付出如此多的泪水与汗水。“标准”是个顽皮的孩子,当他调皮时,就需要人们来“调教”。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不断进步,因而人类的思想也在发展。
当一些“标准”不适应时代的脚步时,人们就要适当地修改它,不能墨守成规,要勇于创新,使其为人类,为自然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中国入世,是我们几十年来追求的梦想。

8. 以 参照标准 为话题的800字作文

我厌倦了城市的喧哗烦躁,于是我决定回到那美丽清静的家乡,去聆听一下那优美的自然的歌声。

星期六,我背着自己心爱的小背包,独自一人来到了家乡。

走在田园小路,风“呼、呼”地吹过,吹在身上真的很凉爽,抬头望去,那一大片一大片的金黄的稻田在秋风吹来时也发出“沙、沙”的声音,这也许就是自然的歌声吧,当然其中也少不了农民伯伯收割时发出的“刷、刷"的声音,抬头望着蓝天,云在飘动,还飞过来几只快乐的小鸟,你看,他们不正在“吱吱喳喳”地唱着歌儿吗?看着这般景象,自己也禁不住唱起歌来,自己的歌声和自然的歌声混合在一起还真是很有趣的,这还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和伙伴们在草坪上唱歌的情景。

过了田园,就来到了家乡最干净的小溪,在这里,我们可以聆听流水叮咚,还有小溪流动时那“咝、咝”的歌声,在这里,我们全身都能放松下来,不过这种声音常常会被打破,因为还有鱼那“啪、啪”的声音,也少不了孩子们在这戏水时的欢快的歌声。

在我登上桥身时,突然乌云密布,刚刚天气还好好的,不一会儿就下起了雨,我赶紧跑到桥附近的屋檐下避,雨正“哗、哗”地下着,雨滴打在屋檐上“滴滴嗒嗒”的声音,真想不到在这里也能听到大自然的歌声,雨声.脚步声混在一起还另有一番情趣。

雨停下来后,一切都变得那么清鲜,深呼吸一下,清鲜极了,树在秋风下“沙、沙”的把一些水滴撒下来,这时的鸟儿变得欢快起来,农民伯 伯也更精神了,这大自然的歌声让人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

我登上家乡的山,在这里,决对不会缺乏鸟儿的歌声,我在这里游玩了一直到了黄昏,在这还能微微听到农家做饭那“叮叮当当”的声音。

黄昏时分到了,我也该回家了,我下了山,来到车站,乘上车后,还有那“嘟、嘟”的声音一直响着,有人可能会问我:这次回乡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会回答:家乡的风景很美,但家乡那大自然的歌声才是我最留恋的。

9. 以“标准”为话题的议论文

人生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怎样度过短暂的人生?给永恒的人生应留下些什么?这是每个人应该回答的课题。人生的道路固然有阳光,大道,花香,但也有险关,急流,冰霜。应该怎样走?我们的前辈和同辈人中,已有人做出了正确的答案。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到短暂而有风险的的生命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佛经中有个寓言,说有一条蛇,蛇头与蛇尾互争前后,计较勤惰。蛇头说:“我好辛苦哦!吃了东西,结果通通归你享受,走起路来,在前面拖着你,你这尾巴,真是太麻烦了!
”蛇尾道:“我最倒霉了,出门时,人家都看不到我,只看到你,没有我在后边死命地推着你走,你走得动吗?说到吃的,你专门享受美食,倒霉的是我,
脏的、臭的,全归我来处理!”

我们人的身体,不也一样吗?虽分五脏、六腑、
四肢、五官,每一个部分,都有它自己独立的功能存在,却皆属于同一个人,少掉一样,就不健康了。一个家庭之中,虽有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姊妹,个个不同,但是,所谓家庭,就是由于有了这些人集合在一起生活,是共同的一个组织体,所以称为家庭。现代的社会、国家,虽有各行各业、不同阶层、不同组织体系的团体,可是都是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同一个国度里,彼此无法分割。勿使城门失火,池鱼遭殃:必须唇齿相依,守望相助。

古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今天的我们应说:“人不为人,天诛地灭。”损人者必自损,害人者必自害。

因此,今天的我们,做任何事,首先要为全体的他人着想。所谓全体,在家里指整个家庭,在社会指整个社会,在国家指整个国家。全体受益的话,个人身居其中,必然受益。做生意时,必先考虑也让他人赚钱;交朋友时,先应想到我能对他有什么益处?如此,则保证你会被视为是一位活菩萨。

莎士比亚说:“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照亮全世界。”

北京市燕山燕化附中高一隗巍指导教师高怀立

文秘杂烩网
http://www.rrrwm.com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