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素材 » 有关孝道的论文

有关孝道的论文

发布时间: 2021-03-11 09:08:32

1. 求关于孝顺的论文 2000字

我国有一句千古名言,“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为什么要把孝列为所有的善行之首呢?这里其实有很深的道理,《孝经》里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为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为之悖礼”,这里就提到如果一个人连自己亲生的父母,给自己恩情最大的人都不敬不爱的人,他是不会去敬爱别人的,他在社会上所说的尽职尽忠也是假的,说爱国也是假的。人的孝心一打开之后,他所有的德行都出来了,如果他念念想着,不能让父母丢脸,他那种自我观照、警醒的能力就上升了。当他懂得孝顺自己的父母,他也会懂得尊敬别人的父母乃至所有的人。因此,孝是人立身于社会的品德基础呀。
现在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对名利和享受的追求越来越高,而家庭内的矛盾日益严重,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儿媳与公婆的关系是越来越紧张,报纸新闻媒体随处可见打骂父母,甚至杀父母的都有很多,中国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也越来越混乱,这个问题的根缘就是中国传承的孝道已经被人们所忽视了,不懂得要孝敬父母或怎样去孝敬。
孝敬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之始也”,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他们费尽千辛万苦把我们养大,我们怎么能忍心伤害自己呢,这是大不孝呀。《弟子规》上有一句话“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可见我们如果不爱惜自己,不懂得长养自己的德行,父母会感到悲伤和羞愧。
我们孝敬父母,不能只是形式上的孝敬,有许多人认为给他们物质上的需求就行了,这其实是很微小的一点,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是无条件,他们的爱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因此不能只养父母的身,还要养父母的心、志、慧。就是时时关注到父母的心情;立身行道,让父母有好的名声 ;养父母的智慧。 子女是一家的天贵星,以孝为根。为人子女,年幼时,很难在生计上帮助父母,最重要的是少让父母担忧。不让父母担忧,是最大报恩。长至成年,要尽心尽力孝父母之身、之心、之志。作为子女,应以尽孝为己任。能承祖业,弘扬家风,立志超过前辈。
给老人物质上的满足,那是一种义务,还不算孝。“孝”是完善自己的本份,给父母放心,不给父母添麻烦,不看父母的过,才是真正的孝。“顺”,即接受父母的言教,让父母安乐,放心。即使父母明显是错的,也不当面顶撞。父母有过,不但不埋怨父母,还把父母该做的事情也完善起来,这叫做为父母补漏。
父母有过,子女能为他们补漏,才真正是一家的天贵星。若一味顺从,难免陷亲于不义,也不算真孝。
我们的生命降临在这一家,等于是和这一家的生命有缘。好是你命中的福报,坏也是自己的缘份。有痛苦有烦恼,是这一家在成就你,磨练你,成全你了自己的果报。同样要感恩、报恩。
不管父母慈不慈,但问自己孝不孝。想尽孝,要从性、心、身三界入手。性不化不能孝性,心不诚不能孝心,身不修不能孝身。想要真尽孝,必须清三界。
孝身要在父母衣食住行上留心,养父母之身。孝心要处处顺父母的心,父母所爱何物,我必爱之;所近何事,我当奉行之;所亲何人,我当敬之。孝性务要使老人天性和乐,面无愁容,不使老人动性,含饴弄孙,以乐天年。
孝分有理孝、事孝、心孝:理孝,就是要尊重理解老人;事孝,就是尽己所能为父母提供物质方面的需要;心孝是原谅父母的过,是大孝。
给父母吃穿是孝身;让父母顺心是孝心;心存父母的志,使父母安心、快乐,不令父母操心,这是孝性。子女不孝,就不会有福报。埋怨家里穷,就会穷上加穷。子女孝顺,父母自然就长寿;父母长寿子女不孝顺,那就给父母一生带来很大的烦恼,这样的子女成了败家星了。老人在世能令其安心、快乐,为尽孝;老人临终能令其安详含笑而去,算是尽孝尽到头了。

2. 求一篇关于孝的议论文,要自己写的

论孝道
孝不可弛于家。
——题记
子曰:“孝,德之本业,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正如孔子所言,我们应修孝之道也,扬孝之意也。
古人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周公的所作所为,正如其言。据说周公助武王伐商灭纣时,惊动天帝,周公恐其行干扰了天帝,于是,在郊野祭祀天帝,同时他将祖宗上辈一同祭祀,还将父亲灵位和天帝放在一起,天帝被其孝道所感动,暗中相助周公,使伐纣大业早日成功,从此,许多国家代代效仿,圣贤明君之德,又有哪一种比孝道之举更为重要的呢?
晋朝王祥幼时丧母,继母不慈,常常虐待王祥.一日,其父外游,其母疾病突来,欲吃鲤鱼,那时正是腊月,河面冰封,上哪找鲤鱼去,可是为了满足继母的要求,王祥决定去河边看看,结果不遂人愿,王祥毅然脱掉衣服,卧于河上,忍受刺骨的冰冷,终于以体温融化了河冰,两条鲤鱼跃出河面,王祥捉回奉于继母,继母问道此寒冬季节,鱼从何来?得知鱼乃王祥卧冰而来,深感欣慰,此后,继母变的疼爱王祥了,多么感人啊!
晋朝还有一位有名的孝子——吴猛。他家境贫寒,只有一间可以勉强遮风挡雨的茅屋,一到夏天,家中热的令人夜不能眠,再加上蚊子的叮咬,更是难以入睡。看到父母白天辛苦地干活,晚上又不能好好地睡觉,吴猛想了一个好办法,每天晚上,他都拿扇子为父母驱蚊,然后脱光了衣服,坐在父母床头,过了一会儿,蚊子便都来叮咬他了,父母才得以好好的睡上一觉。一天夜里,父亲起床上厕所,发现吴猛坐在床头,身上又没穿衣服,感到很疑惑,当他看到吴猛身上的一个个又红又肿的包,算是明白了,他感到十分心疼。这件事很快传到了当地太守的耳中,他送了一顶蚊帐给吴猛,从此,吴猛一家再也不必担心蚊子的威胁了,这是用吴猛的孝心换来的。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望我世人,五者具兼,以感母情,以报父恩!
我曾经看过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主要讲:有一个很老的老人,他眼花耳聋,膝盖不停地哆嗦着,他儿子和儿媳妇把他赶下饭桌,让他用木板吃饭,老人的孙子看见了,也想用木板给他父母做碗,让父母老了以后用。父母知道后,明白自己错了,把老人接上了饭桌和他们一起吃饭。第二个故事讲:一个男人很讨厌他的父亲,让他的父亲带着一条毛毯出去“闯闯”。这时他不会说话的儿子居然说:“父亲,你不必给爷爷一条毛毯,给他半条就行了。剩下的半条请你好好收藏起来,等我长大后可以把它给你们,让你们到外面闯闯”。孩子的父母认识到错误,赶紧留住了老父亲。
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父母是孩子的模范,所以父母在做各种事情时都请考虑一下:“我这么做会不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例外还可看出,父母是必须受到尊重的。
我在《今日说法》的电视节目中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人把他80岁的老父亲赶进了一个小木房,不给吃,不给喝,老人全靠邻居的帮助才得以生存。我看了以后很生气,长辈们都应该被尊重,何况是自己的父母呢?现在为了维护老人的合法权利,已经有许多相关的法律出台了,不过,我相信,老人更希望看到的是自然流露出的真情,而不是被法律所迫的的亲情。
在这里,我向那些不关心老人的人呼吁:“关爱你的父母吧,他们为你付出太多太多!

3. 哪里有3000字左右关于孝道的论文

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孝在人类的宗教里有一定的阐述和标榜,虽然形式不同,但含义是一致的。孝道也非那国那族所独有。孝道也应该是人类晚辈的责任和义务。传统中国文化(儒家思想)可称为孝文化,它是使中华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印度文明、两河流城文明等区别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传统孝道伦理,从周公到孔子、曾子、孟子,经过了初生,成熟和完善阶段。从秦汉后二千多年里,史学家、文学家、诗人等先哲圣贤,那一位不赘述这个孝字。正如晚清曾国蕃所说:“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虽然这是见仁见智的说法、但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说孝是儒家文化之基石,无可非议。本文就孝文化的历史演化作一些探讨。
一、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
传统孝观念,最初孝观念。最初含义是指什么?考古发现“孝”字最初见于殷卜辞。商代金文中有一例用于人名,在博物馆的青铜器上刻着“孝”的象形图形,古文字学家释为“孝”的篆体。因人老了,弯腰弓背、手柱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上老下子作服待壮。《尔雅.释训》的“孝”解释是“善事父母”。《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即是奉养父母。根据原典“孝”的这种伦理含义,形于初周,成于春秋、战国中的儒家所倡导。《尚书、尧典》:“克谐以孝”;《左传》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经》曰“孝文不匮,永锡尔类”;《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渭能养”;《论语、里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大学》,“孝者,所以事君也”。《孟子、万章》;“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孝经》:“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新书、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等等这些典籍对孝道阐述是各异。中华民族讲孝道已几千年了,无论那位文人、圣贤从各个角度解释,当然有见仁见智的说法,从古到今,千言万语、殊途同归,所表达的一个意思:幼尊长。从家庭的孝,是指赡养父母,衣、食、住、行、思想上照顾老人,尽人子之责。家庭外,家庭宗亲长辈、外戚长者、还指社会上所有长辈。所以孝的内容不仅仅是家庭生活,实现长辈的愿望;力求上进、实现人生价值、最终报效民放族和国家。孝道是民族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几千年沿袭的做人准则,也是中华文化的本源之一
二、孝形成于周代
孝何时产生?最初表现是什么近年来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
笔者认为,上古先民们的生活,宗教信仰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信仰习俗包括祖先敬奉、礼仪、祸福观等。在宗法社会里,祖辈有特殊的社会地位,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十分重视血统的传延与继承,把祖先作为宗族或家族血缘的象征,因而将祖先奉为神明在殷周时代中国就形成了祖先崇拜的传统,祖宗神被抬到了仅次于上帝神,社稷神的地位,年复一年地受到后代的祭奠。伴随着宗法制度的传延,尊祖敬老、孝亲传统在儒学体系中表现为" 尊尊"的思想。《礼记、大传》,"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
笔者还认为,孔子对孝道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孔子创建儒家学说分为三个重要阶段。第一,他十有五志于学,到三十而立,把当时鲁国的"六艺"学精通。第二,而立之年开始受徒至晚年,出仕鲁国有关要职,并取得可喜的政绩,周游列过推行为政以德。第三,晚年著书立说,整理"六经”。在春秋战乱并吞、臣弑君、子弑父、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把挽救天下为已任.当时神鬼宗教占据了人们的思想,上至君王将相处理国家大事,下至黎民百姓解决日常琐事,都援于鬼神.在孔子推行仁学思想同时,看到了孝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孝是仁爱的基础,他在鬼神宗教问题上,鲁迅先生有过一段议述:"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活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在那时代的社会、政治没有一点科学能说明鬼神有或无.《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对于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把事人重要过事鬼.《论语》:“子曰:未能事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在《论语》里多次谈孝道问题.《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论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等等。把父母之疾病、意愿、奉养高于一切。然后把在家庭的孝推及社会,从而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理想社会。 孔子以前无私人著作,根据先秦典籍,孔子晚年整的六经,后有《孝经》、《论语》、《墨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老子》等典籍,这些文献所阐述的孝例、孝规大都是对孝的理论推演和猜测。三皇五帝是中国历史上的神话传说时代。这是众所周知的,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周公、他老人家也是对上古理想社会和文明道德的一种推崇、赞杨和标榜。故后来儒家文献无孝不成章。

4. 有关“孝道”的文章

在我国文化宝库中,有无数关于孝道的文章,尤以齐鲁文化最多。在浩如烟海的齐鲁文化经典及相关典籍里,关于“孝”的论述俯拾皆是。《孝经》中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论语》中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孟子》中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大学》中有:“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诗经》中有:“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礼记》中有:“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慈。”“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睦于父母之堂,可谓孝矣。”“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劝报亲恩篇》中有:“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为人须当孝父母,孝顺父母如敬天。”“人生五伦孝当先,自古孝为百行原。世上惟有孝字大,孝顺父母为一端。”“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弟子规》中有:“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首孝悌,次谨信。” 《增广贤文》中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家语·弟子行》中有:“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

5. 论孝道(议论文)

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孝在人类的宗教里有一定的阐述和标榜,虽然形式不同,但含义是一致的。孝道也非那国那族所独有。孝道也应该是人类晚辈的责任和义务。传统中国文化(儒家思想)可称为孝文化,它是使中华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印度文明、两河流城文明等区别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传统孝道伦理,从周公到孔子、曾子、孟子,经过了初生,成熟和完善阶段。从秦汉后二千多年里,史学家、文学家、诗人等先哲圣贤,那一位不赘述这个孝字。正如晚清曾国蕃所说:“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虽然这是见仁见智的说法、但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说孝是儒家文化之基石,无可非议。本文就孝文化的历史演化作一些探讨。
一、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
传统孝观念,最初孝观念。最初含义是指什么?考古发现“孝”字最初见于殷卜辞。商代金文中有一例用于人名,在博物馆的青铜器上刻着“孝”的象形图形,古文字学家释为“孝”的篆体。因人老了,弯腰弓背、手柱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上老下子作服待壮。《尔雅、释训》的“孝”解释是“善事父母”。《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即是奉养父母。根据原典“孝”的这种伦理含义,形于初周,成于春秋、战国中的儒家所倡导。《尚书、尧典》:“克谐以孝”;《左传》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经》曰“孝文不匮,永锡尔类”;《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渭能养”;《论语、里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大学》,“孝者,所以事君也”。《孟子、万章》;“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孝经》:“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新书、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等等这些典籍对孝道阐述是各异。中华民族讲孝道已几千年了,无论那位文人、圣贤从各个角度解释,当然有见仁见智的说法,从古到今,千言万语、殊途同归,所表达的一个意思:幼尊长。从家庭的孝,是指赡养父母,衣、食、住、行、思想上照顾老人,尽人子之责。家庭外,家庭宗亲长辈、外戚长者、还指社会上所有长辈。所以孝的内容不仅仅是家庭生活,实现长辈的愿望;力求上进、实现人生价值、最终报效民放族和国家。孝道是民族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几千年沿袭的做人准则,也是中华文化的本源之一
二、孝形成于周代
孝何时产生?最初表现是什么?近年来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
笔者认为,上古先民们的生活,宗教信仰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信仰习俗包括祖先敬奉、礼仪、祸福观等。在宗法社会里,祖辈有特殊的社会地位,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十分重视血统的传延与继承,把祖先作为宗族或家族血缘的象征,因而将祖先奉为神明。在殷周时代中国就形成了祖先崇拜的传统,祖宗神被抬到了仅次于上帝神,社稷神的地位,年复一年地受到后代的祭奠。伴随着宗法制度的传延,尊祖敬老、孝亲传统在儒学体系中表现为" 尊尊"的思想。《礼记、大传》,"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
笔者还认为,孔子对孝道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孔子创建儒家学说分为三个重要阶段。第一,他十有五志于学,到三十而立,把当时鲁国的"六艺"学精通。第二,而立之年开始受徒至晚年,出仕鲁国有关要职,并取得可喜的政绩,周游列过推行为政以德。第三,晚年著书立说,整理"六经”。在春秋战乱并吞、臣弑君、子弑父、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把挽救天下为已任.当时神鬼宗教占据了人们的思想,上至君王将相处理国家大事,下至黎民百姓解决日常琐事,都援于鬼神.在孔子推行仁学思想同时,看到了孝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孝是仁爱的基础,他在鬼神宗教问题上,鲁迅先生有过一段议述:"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活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在那时代的社会、政治没有一点科学能说明鬼神有或无.《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对于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把事人重要过事鬼.《论语》:“子曰:未能事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在《论语》里多次谈孝道问题.《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论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等等。把父母之疾病、意愿、奉养高于一切。然后把在家庭的孝推及社会,从而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理想社会。 孔子以前无私人著作,根据先秦典籍,孔子晚年整的六经,后有《孝经》、《论语》、《墨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老子》等典籍,这些文献所阐述的孝例、孝规大都是对孝的理论推演和猜测。三皇五帝是中国历史上的神话传说时代。这是众所周知的,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周公、他老人家也是对上古理想社会和文明道德的一种推崇、赞杨和标榜。故后来儒家文献无孝不成章。事实上,根据笔者对先秦典籍的考证和何平在其《“孝”道的起源与“孝”行的最早提出》,孔子在《礼记、表记》里提出了事人事鬼神的观点: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远之,近而忠焉。先绿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乔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敝”.孔子对夏、商、周初的礼,鬼、神的考论,即夏人虽敬奉鬼神,却不把作为正教内容,殷人推重尊崇鬼神而轻视礼教。周人推崇礼法,广恩施惠,敬事鬼神。可见夏殷人的考慈伦理朦胧淡薄,其祭祀是为了祸除崇,而周人重礼法和孝慈教化,《周礼、地官司徒》:“一日慈幼,二日孝行,以亲父母,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日不孝之形......”。《诗、周颂、阅小子》;于乎皇孝,永世克孝,即生儿育女,继承祖业。《诗、周颂、载见》:“率见昭孝、以孝以享”;祭祀祖先,《国语》祭公征丈戎“日祭、月祀、时享、发贡”,周人以对孝慈有了教化和对祖先的追孝.提出了孝道的内函和孝行赞扬,总之周人孝初是从祭祀祖先宗教情怀中发展而来的,所以孝观念形成于周初,春秋,成熟于战国
三、诸子论孝
从春秋未年至战国百家争鸣,诸子之学林立,各种伦理思想至沓来,对于“孝”的陈述、标榜各园自论。成为显学的孔子(儒家)学说,以仁为核心,而孝是仁之本。孔子经常和弟子论孝,视孝高于一切,家庭的孝悌成了每个人必备的最基本德行。《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为政》,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父母老了自然就带来生活的不便和疾病,即是要外出也不要长时间在外面,心中要时时记挂住父母在家中的生活,应该常回家看看。《论语、为政》,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把孝悌影响国君后,国君对国民就象家庭的孝子一样,那未国家就会和睦富强。《论语、为政》: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强调对父母的生前恭敬奉养,死后按照礼节来埋葬和祭祀。《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对于听从父母的话就是孝的问题上,在《孝经>谏争章第二十,曾子问,“敢问,子从父之命,可谓孝乎”?子曰:“参,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不要盲目听从、不要愚孝,把对父母精神上、思想上的孝高于食粮的奉养。以上等都是孔子的超时空孝道教化精神。
《墨子》早年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创墨学。墨子倡导“兼相爱”把天下之乱之根源归于兄弟不和调,父子不慈孝、君臣不惠忠,强调“父子相爱则慈孝”。墨子也是把父慈子孝当治天下太平之根本。他还提出了“爱人若爱其身”,爱别人,也是爱自己;孝敬别人父母,也等于孝敬自己的父母。这种爱无差等的观念,是超出了儒家爱人思想,是爱的双向互补。在熙熙攘壤攘、利来名往的社会,墨子以慈孝为基础的圣王之道,是大利天下黎民百姓的。
孟子战国人,受业于子思、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学说思想,整体的道德以仁义为重,提出了民重君轻的仁政思想,在仁义的前提孝敬父母。《孟子》一书和《论语》、《中庸》、《大学》并称“四书”。其在孝方面有诸多论述。《孟子、万章》:“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事亲尊亲成了人的最高道德表现;还提出了孝亲后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泛爱众观念。《孟子、离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把无后视为最大的不孝。这个观点,在当时的祭祀追孝和延读;加上当时的战乱人少原因,是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孟子把上古之“五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改为“五伦”。在社会中孟子认为最重要的又是父子君臣关系,他提出:“未有仁则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最终把仁义和孝于亲、忠于君结合起来,促使天下仁仁、亲亲。孟子还把上古之尽孝作为楷模。《孟子、告子》:“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将孝悌作为伦理道德之基石,主张君王和圣贤都要尽孝,做天下人之表率,最终和孔子的孝悌合一。
荀子,战国后期人。孔子死后儒分八派,孟子发展孔子学说,荀子予以总结,并融合法家思想,形成了荀子学说,儒八派之一。荀子在孝道问题上吸收了孔子的孝道观,结合自己独特的观点,虽然在神权、君权、父权的社会里,臣服从君王命令,子服从父命令。荀子却认为,孝子应该慎重思考后,对错分清楚后才服从,这才是孝道,也上乘了《孝经、争章二十》:“敢问,子从父之命,可谓孝乎”?子曰“参,是何言与!是何言与!....”。《荀子、子道》说:“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哀: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荀子提出的“三不从”从家庭上讲,盲从造致错上加错。强调孝子在听从时要深思熟虑,以维护家庭利益为出发点。
《孝经》从内容上看,是孔子和曾子师生二人的对话,曾子问,孔子解答,最后曾子整理而形成的。孔子弟子中曾子以孝著称,而且在孝道理论方面无论是从广度深度两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国古代以宗法家族制为核心的社会,“孝”是发展家族力量的主要精神和思想,是维系宗法血缘关系的纽带,是个人培养仁爱之心、礼义之心、报恩意识、责任意识、忠君意识的基础。《孝经》提出了“孝治天下”伦理宗旨。认为“孝”乃天经地义,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阐发了孝与人本身、孝与家庭、孝与政治、孝与社会的关系。认为“夫孝,始于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对天子.诸候.卿大夫.士.庶人的行孝事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由“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到“非法不言。非道不行”;由“在上不娇.满而不溢”,到:“以孝事君,以敬事长”:。由“爱敬尽于事亲”,到“德孝加于百姓”;由“孝”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而天下平。在春秋战国时代,对于孝道思想,《孝经》是孝的完善和大成。反映的是孔子再传以后的儒家思想。
四、封建社会孝文化综合论
封建忠孝一体
汉代是以“孝治天下”著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孝的朝代,作为一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孝”对于汉代社会影响很大。汉人认为,能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汉初不仅没孝悌力田科,这是孝道的政治化开始。统治者从儒家思想受到启发,把家庭孝悌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自汉惠帝以下的汉朝皇帝都以“孝”为溢,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孝昭等。《汉书、霍先传》记汉人之言曰:“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常有天下”这代表汉人的普通看法。儒家的《孝经》一书在汉代受到了特别的器重,人们不仅把它看成是“三才之经纬,五行纲纪”:而且认为是儒家“六艺总会”。后汉时更使天下诵《孝经》,社会上出现了不少以诵习《孝经》而成为孝子和以《孝经》进行教化。汉代《孝经》地位上升,孝的观念如此的兴盛,以及统治阶级以“孝治天下”指导思想形成,封建“忠孝一体”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逐渐产生的。
五、封建社会的道、佛孝道观
自汉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了封建正统二千余年,孝也成了中国传统的伦理概念,成了子女辈对父母辈以上的供养、敬、顺从和爱护行为准则。儒家的观念对于中国来说,早已不再仅仅是一种学说,而是渗透到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的血液了,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又有力地影响制约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
先秦的道教始祖老子主张返朴归真,他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老子、第十八章》,从老子超越世俗的思想可看出,仁义、孝慈都是虚伪和束缚自然人性的东西,可见当时道家仍然不重视孝道的。自东汉后,道家思想出现了本土儒家伦理趋同。《太平经》提出了“大慈孝顺”,“孝悌始学化善”。葛洪《抱朴子、对俗》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道教理伦家葛洪强调修道诚仙离不开孝。唐以后道教《文昌孝经》是专门劝孝的经典,把孝导向一切人际关系与道德生活。在养与敬、事生与事死等方面也继承了儒家思想。
佛教自汉传入中国,最初教义冲击着封建传统人伦。释氏以出家削发、无君无父观念。自魏晋后,佛教不断中土化,佛教《弘明集》、《灵峰宗论》、《镡津文集》等佛教文献认为,孝并非又是事亲,立身修性,出家超度是高层次的孝;作道场为亡灵超度,为众生祈祷吉祥是最大的孝;对佛祖诚心,尊敬命傅也是孝:身在寺庙、心系父母,时刻为父母求福也是孝等等。“儒以孝为百行之本,佛以孝为至道之宗”。《灵峰宗论》,佛教始终强调和儒家道德的一致性。

6. 有关“孝敬父母”的议论文(600字)急用~~~

道不远人:不能不孝敬父母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我们的生命、思想;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一切都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所以,我们不能不孝敬父母。

从古至今,流传着很多崇尚孝顺的人和事。他们有的是平民,有的是皇帝,但他们孝顺双亲的事迹,都成为千古美谈!薄太后的儿子汉文帝刘恒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身为帝王的汉文帝,其实完全没必要事事亲力亲为,只要一声令下,什么都可以做好。可是,他做了。至少他没有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帝王如此,平民百姓又何尝不是呢?王祥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但他从不抱怨,总是恭顺对待。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直到冰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这份孝心足以感动每个人。

刘恒和王祥不管身份是否卑微,地位是否显赫,但是,他们都做到了孝敬父母,刘恒虽然身为皇帝,但他侍奉母亲的举动让我们深受感动,而王祥可以视自己的养母为亲生母亲对待,以德报怨,更是让人感动,他们孝顺父母的一言一行,难道我们不应以他们为荣吗?

孝顺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古亦有之,今也不少。

潘长江的父亲在晚年常常叹息错过了演戏的黄金时代,为了让父亲的晚年生活过得充实,潘长江决定帮父亲实现多年的银屏之梦。2002年,潘长江的父亲出演电影《今年夏天我们在一起》。为了支持父亲,潘长江加盟此片助阵。潘长江为了圆父亲的银屏之梦,让父亲出演了电影,使得父亲如愿以偿,他用感恩的心让父母在晚年得以快乐,他用拳拳孝心圆了父亲的一生之梦,他更用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播了孝道,他让我们明白了孝的意义。

只有仅仅10岁的刘梦怡出生在一个下岗工人之家,哥哥从小患有脑瘫,家庭生活也非常困难。从两岁起,刘梦怡就成了妈妈照顾哥哥的小帮手,学会了给哥哥倒便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哥哥无论是喝水、吃饭,还是看电视都用手势告诉刘梦怡。为了让哥哥有钱看病,她还努力拍戏赚钱,参与了十余部电影电视剧的拍摄。

平常一句问候,一个爱的眼神,一句感激的话语,都能让父母高兴很久。当父母的生日到来时,即使说一句生日快乐,父母的心里都会很高兴的,当父母生病了,如果拿一点药,父母也会觉得开心,当父母忙了一天,回到家时,如果为父母倒杯水,父母都会觉得再累也愿意,当父母伤心的时候,一句短短的安慰,对于父母来说也是一种幸福,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孝顺父母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总会与他人相识,产生亲情、友情、恋情,其中浓的化不开,砸碎骨头连着筋的唯有父母亲情。所以,不管贫穷也好,富贵也罢,孝顺父母是我们做儿女应尽的责任。

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我们这辈子都无法偿还的,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父母就开始为了我们而奔波忙碌,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他们宁可自己苦,也不肯让我们受苦,他们对我的爱,是无尽的,伟大的,他们是我们生命的创造者,是他们让我们可以享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是他们让我们过的如此快乐,难道,我们不应该报答他们吗?

7. 关于孝文化的文章

古往今来,我国代代都有新的人才出现。这些人才无非就是有良好的品格、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这些优点都可以称之为“美德”。
我国传统美德已传承了近五千年之久。距现在十分遥远的古代就有“忠”“孝”“仁”
“义”“信”等传统美德。“忠”指对国家忠心;“孝”指对父母长辈的孝心;“仁”指对任何人或事情存仁慈之心;“信”指对朋友的信任与做生意的诚信。
其中“孝”数小黄香的故事较为有名。话说在古时候有一个名叫黄香的小女孩,她十分孝顺。夏天天气热,她便拿扇子把席子扇凉了等她父亲来睡;冬天天气冷,她便躲在父亲的棉被窝里,为父亲把席子弄暖。这充分体现了她真挚的孝心。
这只是我国传统美德中的一个小故事。
孝,这种情感是无法用多么精美的文字来褒奖的。它就是那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我把孝视做儿女们对父母亲的爱所做出的回报行动。它可以是两代人之间没有隔膜,能心心相印。我认为儿女们对父母的孝心是父母对儿女的关爱的回报。如:常替父母亲做些家务、帮他们捶捶背、送他们一些小礼物・・・・・・让他们知道我们长大了、懂事了。让他们明白自己所付出的那份爱已有回报了。毕竟我们从小到大所做的每一件事父母都没少操心过。成绩好时,父母便会提醒我别太骄傲;成绩坏时,父母就会鼓励我们别气馁。这一切难道不表示我们付出的孝心亦是有价值的吗?
人们啊!为什么不用孝心去装饰生活呢?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一个画面:一位老农与她的老伴生下了一个小孩,并千辛万苦地把这个小孩抚养成人。给他吃好的,穿好的。直到这个孩子出社会工作。但是“好景不长”。这个人在工作途中迷上了赌博,接着便沉迷在当中。抚养他的父母不断的责骂,劝诫他不要再沉迷下去了。他却大声说:“老家伙,现在我松手,以前输的钱要向谁要。况且这些钱是我自己赚的,你凭什么干涉我?”老人家生气地说:“就凭我是你老爸,凭我把你生出来。”・・・・・・
看到这里我便不想看下去了。我想这种不孝的人应受尽世人们的唾弃、鄙视。老人家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为的就是想要他好好做人,等自己年老体衰后有所依靠。不料,他却误入歧途,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我想这对于老人家来说应该是个无比沉重的打击吧――多年来的心血付之东流。叫老人家情何以堪啊!
唉,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让我们细细品味“孝”的真谛吧!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