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论文
㈠ 莫高窟与云冈石窟的异同论文
给我邮箱地址吧
㈡ 佛教文化论文
一个从外面传进来的佛教,何以在中国立足,生根,以至发展壮大,为人民接受。这其中,不乏许许多多的僧人的努力。但是,中国的历代帝王在里面同样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明帝—佛教的第一次走进统治阶级。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已经很难考订。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国原居我国甘肃的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到了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记录,而此时的佛教只是在少数人中流传,未必为上层官府和史官之流所注意。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与佛教有关的帝王是汉明帝。史籍记载,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公元67年他们同了两位印度的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就是现存的《四十二章经》,是《阿含经》的节要译本。同时在首都建造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就是今天还存在的白马寺。从此,佛教始为上层官府和史馆之流所注意!
文成帝—佛教成了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到了南北朝时期,拓跋氏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的一支-拓跋氏,公元1世纪末逐渐控制了黄河流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北魏王朝。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把首都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境内)迁到了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大约在道武帝建国的时候,鲜卑族的拓跋氏就开始接受佛教思想了。迁都平城以后,在这个新国都里,佛教寺院也相继建立起来了。在北魏时期,由于法果等佛教首脑人物的倡导,北魏初期的佛教界首先解决了拜佛与忠君的关系问题(按照佛教的正统观点,出家人是不应当礼敬君王,不需要孝养父母的,这两点总是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背离,因而长期以来为人们争论不休)。为了更好得维护封建统治,为了更进一点地体现礼佛就是忠君的思想,就连寺院里佛像的形体和相貌,也开始仿照皇帝来塑造了。公元452年,文成帝曾经下令雕造了一尊石佛像,完全是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来制作的。文成帝还根据北魏新的佛教领袖著名禅僧昙曜的建议,修建了中国三大石窟之一-云冈石窟。在其中的四所大窟内选择三世佛作为主要题材,是因为佛教界流传着一种“胡本无佛”的言论,这对于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北魏政权来讲是很不利的。假如人们真的相信了佛教和这些游牧民族没有什么缘分,而只是汉族地区流行的信仰的话,那么对于维护他们的忠君礼佛思想,特别是获取汉人民心,将是十分不利的。可见到了这个时候,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开始把佛教改造成更加利于自己统治的工具了!
唐太宗/武则天—瑜伽学派传译和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到了唐朝,唐代的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统治,开始尊道教而弃其他教派,但是唐太宗支持唐玄奘远行印度取金,使得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更进了一步,虽然当时由于统治阶级表面上是道教的,但是在现实中并没有因为尊道教而排挤佛教,唐太宗是一位开明的君主,他支持玄奘远行西天取金,使得瑜伽学派第一次被传译到了中国,使唐朝当时拥有了更多的佛教金文,为后来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武则天时期,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自立为王。武则天开始大肆兴起佛教,广建寺庙,对道教开始慢慢地排挤,武则天尊佛教当然不排除为了自己的江山(因为唐朝是尊道教的),但更多的应该是因为她自己的喜好。在当时,由于广修寺庙,以至于劳命伤财,但对佛教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因为在唐朝(周)统治的几百年里,只有武则天把佛教作为“国教”
梁武帝—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阶段。史载梁武帝是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的以为皇帝,对佛教,道教,儒教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尤其是对佛教。他在比较了这三教的特点后,认为佛教对自己的封建统治最为有利,固而开始尊佛教而排挤其他教派。在他的一生中,大量修建寺庙,大量兴佛事,简直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在宫里都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当然,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向他人显示自己是真的信奉佛教,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去信佛教从而更有利于他的统治,他用从老百姓身上收刮的血汗大肆兴起佛教,从而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虽然他本人并非一个真正的佛教信徒。据史记载,有人因为犯法而须杀头,他表现出悲伤的表情,以示他是一个心向佛之人,可是事实上,他并非一个真正的向佛之人,只是为了籍此得到所谓的公德和统治的长久,然而否刺的是,最后他的皇位被别人抢夺,自己在逃亡中因饥寒交迫而客他地。尽管如此,他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在某中程度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也在此时。
周世宗—佛教的发展开始缓慢甚至停止不前。到了五代时期,北方兵革时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国家对佛教执行严格的限制政策;南方则各国相安,社会比较安定,帝王都热心护教,因此两方的佛教,一则勉强维持,一则续有发展,其情况各不相同。北方从后梁到后汉,度僧一向禁止私度,如后梁龙德元年即再申明令,愿出家者须入京师比试经业。到了后周世宗显德二年便毅然对佛教予以沙汰。凡未经国家颁给寺额的寺院,基本上一律废除,仅在原无敕额寺院的地方许留一、二所。又禁止私度,出家必须通过严格的读经试验。这对佛教本身来说,澄清了一切紊乱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整顿,并不算是很坏的事,其性质也和前代各次的破佛措施不同,只是北方佛教原来仅获维持的,经此波折就更见衰落了。虽然在南方佛教有缓慢发展,但是从此以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已告一段落。
五代以后,佛教虽然在普通百姓心中的地位已经非常稳固了,但是从此以后,统治阶级对佛教的发展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热衷了,佛教的发展趋于平稳,佛教的文化已经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完)
贾丸逋洹蕙鸥苗礼苞渚钏琏尥链阆恪琦霆蓓亿昀
㈢ 与龙门石窟有关的论文
龙门石窟 简介
2000年11月洛阳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 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而力士像就更动人了,只见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壮。
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积土时,在极南洞附近发现的,是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
龙门石窟中另一个著名洞窟是宾阳洞。这个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祥,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洞中原有两幅大型浮雕《皇帝礼佛图》、《太后礼佛图》,画面上分别以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为中心,前簇后拥,组成礼佛行列,构图精美,雕刻细致,艺术价值很高,是一幅反映当时帝王生活的图画。可惜被美国人勾结中国奸商盗运到美国,现分别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和纽约市艺术博物馆。而洞口唐宰相书法家褚遂良书碑铭,很值得一览。
万佛洞在宾阳洞南边,洞中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计有1500多尊。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后壁刻有莲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人,个个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十分传神。
古阳洞也很出名。这里有丰富造像题记,为人称道的龙门十二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清代学者康有为盛赞这里的书法之美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
还有一个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现,这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
龙门石窟不仅仅是佛像雕刻技艺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题记也不乏艺术精品。龙门石窟造像题记遍布许许多多的洞窟,约有3600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国内外学术界、书法界有很广泛的影响。龙门二十品,十九品集中于古阳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龙洞崖壁的慈香窟里。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一年。洞内小佛龛琳琅满目,雕刻精巧。
龙门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
㈣ 求一篇小论文,《顺着中国古代雕塑发展的脉路对比中国两个历史时期的雕塑艺术》1500字,采纳的给100分~
1
中国无雕塑?
——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初探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古代雕塑并不像书法绘画等中国传统艺术一样为人所重视。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之前,甚至有很多国外学者认为中国无雕塑。而事实上,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虽然不像其它艺术门类那样发达,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不过这些特点也恰恰造成了中国雕塑不被理解的尴尬局面。
现将这些特点从七个方面归纳如下:
一、 中国古代雕塑有很强的实用性,缺少纯粹为艺术的雕塑
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崇拜运动和征战,他们为运动员和英雄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这些塑像以其超强的写实性见长,其比例线条以及各种细微之处都与真实人体严丝合缝,惟妙惟肖。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的艺术倾向于工艺美术,通常用于礼器和祭器,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 ,一类为建筑装饰的雕刻。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艺术与宗教造像上。冥器是随葬用品,比如人殉的取代物俑,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此外,还有供信徒膜拜而用的宗教造像。以佛像为例,由于其实用性,佛像的塑造有很多特殊的要求,如佛像头部太大,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等,很容易被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甚而因为这样的原因而不承认为真正的雕塑艺术。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而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通常以绘画来纪念人物或事件而极少使用雕塑, 例如历代帝王相和各种名臣奇将的肖像。 而纯粹的纪念性雕塑却很少见,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等少数例子。
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
2
中国自有中国的特殊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中国的实用性雕塑同样应该被承认、认识、理解和欣赏。
二、中国古代雕塑有显著的装饰性
来源于工艺美术决定了中国古代雕塑的这一特点。人物、动物、冥器艺术、宗教造像和建筑装饰雕刻等等,都普遍反映着传统的装饰趣味。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感觉,但又包含一种和蔼与亲切。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比如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
三、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
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在雕塑上加彩,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 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作为国家的统治者,他们的艺术观念影响了雕塑,使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 其绘画性表现为注意轮廓与身体衣纹的线条,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不同。后者更有立体感,更加接近真实。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塑像和麦积山石窟佛像都有此特点。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象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做雕刻。由此可见其绘画性。
四、中国古代雕塑有着和中国画相似的写意性
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而中国雕塑,就如与其同宗同源的中国绘画一样,有着很强的写意性。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 同时,这也与中国古代雕塑明显的装饰风格有关。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发育出中国雕塑与绘画的共同品格——写意。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不象西洋画那样精确地写生刻画对象,而是主要依据观察体验
3
所得印象再加上想象,和客观对象保有相当距离,讲求“神韵”而不求形似。因此,若按西洋画的解剖、比例、透视和色彩等等准确度很高的科学化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便会觉得一无是处。中国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国画观念是一致的,而且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在以前的西方学者眼中,这样“写意”的雕塑作品当然不入流,甚至不被称之为“雕塑”。只有理解中国艺术自成体系、自有追求,才能懂得、喜欢和品味中国画合中国雕塑的美感。秦始皇陵兵马俑出现以后,“中国无雕塑”的说法不攻自破了,因为秦始皇陵兵马俑显然表现出高于中国历史上其他时代雕塑的写实性,比例轮廓都更加写实。
然而,秦始皇陵兵马俑也只是个例,并不能改变中国古代雕塑显著的写意性特征。 并且,同样的,中国雕塑的写意性特征亦应获得承认与欣赏,而不应是其进入世界雕塑艺术领域的阻碍。
五、中国古代雕塑十分注重头部的刻画
由于写意性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特征,而头部显然是体现“神韵”的重中之重,中国古代雕塑自然非常注重对头部的刻画。中国古人认为“头者精明之主也”。 这种重视贯穿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间雕塑和农民画中,头部仍是艺术家首要表现的部分。头部以外的人体部分,便被看作是从属的,较为次要的。这样,在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中,头大身小逐渐变成一种习惯造型。而优秀的作品总是能将欣赏者的目光吸引到作品的头部。在头部以外,又用充满韵律的身体衣纹线条来发挥美感。大足石刻、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第都有大量明显头大身小的佛像,但是其头大身小的比例却不会影响它们的美感。当然,对于佛教造像来说,头大身小有另一个重要原因:这些佛像都比较高大,人们在礼佛的时候也都是仰视的姿态,按照正常比例的话,佛头必定会非常的小,这就不利于人们虔诚祈祷,也被认为是对佛像的不敬。
六、 中国古代雕塑体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如佛教造像。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等风格,比如很多装饰性或实用性的动物雕塑。 中国画和雕塑有意返璞归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这些追求是难于站在西方艺术角度来理解的,所以习惯了欣赏写实性雕塑的人,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总
4
会有一定程度的障碍。
七、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大量属于佛教造像
佛教在两汉之际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魏晋而兴起,隋唐而繁荣,期间修建了大量的石窟寺庙,塑造了大量的佛像。佛教美术有其特殊的经规仪轨,形成自己的特点。佛教产生于古印度。 中国艺术家在学习摹仿古印度佛教造像的过程中,逐步将它们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产地的样式,又更多地体现出中国特色。上文提到的佛像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特征就出自经规仪轨。佛像有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形象上的神化特征,两耳垂肩、手长过膝而外,又如螺发绀青相、顶上肉髻相 、眉间的毫相等等,在雕塑时都必须严格符合要求。佛和菩萨的肢体动作,比如“手印”,也都各有含义,必须符合相应条件下的要求。
上述各种特点,表明中国的雕塑在中国的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独居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风格。中国雕塑不应该因为它的不同于西方雕塑的特点而不被承认。只要有其独特之处,一种艺术就有它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和价值。
【部分资料来源】:
中国网络网——中国古代雕塑 网络
《中国古代雕塑百图》(王子云 人民美术出版社)
㈤ 改革开放30年山西大同变化的论文
改革开放年,共和国经历着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转型,作为共和国战略布局上的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大同市经历着一个从不愿意转型、排斥转型到被迫转型、主动转型的痛苦过程。 开放之初的10年,大同主体社会结构系统沐浴在计划经济的辉煌之光里。地方煤矿“有水快流”;共和国的巨子——大同矿务局因煤炭产量能够突破3000万吨,欢腾不已。煤炭产量占据重要位置,转型提不到认识上。但当市场的浪花在沿海扬起之际,一些行业自然会受到冲击。这10年当中,大同的餐饮业如旭日东升,走在了全省甚至在全国也是前列。紧随其后的商业系统同样在市场化的路上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中间10年,面对的是煤价从一点点放开到1994年全部放开的一个不适应的过程,面对的是煤炭市场疲软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的冲击。而大同市在1993年进行的雁同合并使得发展思路转到了“城乡对接”——“城市带动农村”之路上。经济结构中,煤炭仍占据着80%以上的份额。国有企业支撑着大同市的经济。但煤炭市场的下滑,使得大同市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市委适时提出了“第二次创业”的构想,以带动全市人民重新打造新的支撑产业。1997年,党的十五大指出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同市的干部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大同市委、市政府决定:“着力开发非煤产业,全面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从煤到非煤,政府着力帮扶非煤企业做大做强,冶金、建材、化工、轻工、医药等行业均在政府的扶持之列。 后10年,大同经济转型速度加快。各届市委、市政府不断以“重振大同雄风”“奋力赶超,重振雄风”等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目标。煤炭的洗选业、深加工以及煤的转化,煤电一体化等得到大发展,医药产业突出发展,机械加工业日趋做大做强。从优秀旅游城市的挂牌到云冈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再到连续八届的云冈·恒山旅游节,广大干部群众从排斥转型到被动转型再到主动转型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在2006年9月召开的市党代会上,他们首次把“资源型城市转型”这一需要加快推进的经济命题作为大会主题。今年市委全会提出“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思路,从“黑色”到“绿色”,因为自觉转型带来理性的觉醒。今年一场以挖掘大同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文化价值为重拳的“城建之风”把大同人的观念带入了一个新的境地。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会长安大钧说:“城建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成绩令人兴奋,但有形的背后还有无形的变化:那就是许多大同人文化意识的觉醒,这是最为可贵的。从“论煤”到“论文化”,这是大同人最大的转型启动“功能键”了!(高剑艾) 煤都转型绿色崛起 医药:半壁江山 回忆改革开放初期,曾担任过大同利群制药厂厂长助理的许力说:“那时大同就有名扬全国的药厂,像利群、星火、一药、二药,各家也都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当时有‘南有白云,北有利群’称颂”。 1995年,国家颁布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对药品生产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国企改革不断深入,政策的逐步完善,也为大同医药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机遇,发展、壮大、创新,一轮接一轮的不断升级,实现了大同医药业的腾飞。2006年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44%。2007年医药工业总产值19.4亿元,利税达2亿元。 大同开发区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童进璧介绍说,建区16年,制药业一直是园区的“闪光点”,制药工业已成为大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占据全省的 “半壁江山”。今年上半年,大同开发区医药工业园区医药工业产值已实现15.83亿元,有1510个品种。目前,已有1家企业经省级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家正在申报,威奇达药业的“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大宗发酵产品的先进发酵工艺技术”被科学技术部认定为“十一五”863重点项目之一。园区内的医药企业已实现由线性发展向环性发展的产业变迁。杨晓明 美食:香飘云城 大同的餐饮业,自改革开放至今,经历了历史性,跨越式的巨变。 大同市餐饮业协会秘书长柴渝雨说:“上世纪70年代末,大同市的餐饮业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的运作模式,30多家国营饭店一统天下;80年代后期,餐饮市场开始向民营企业开放,大型民营饭店开始崛起,先后有红旗、永和、昆仑等饭店;90年代以后,餐饮业出现向经营规模、服务理念等方面迅猛拓展竞争。饭店、酒店风起云涌。截至目前,全市饭店有2000多家,其中,大中型的有100多家,一次性接纳千人就餐的就达30多家。云冈国际酒店副总经理李政说,现在大众消费已成为餐饮消费的主流。婚宴、生日宴、圆锁宴、节假日、休闲消费,已成为餐饮市场中的新亮点;今年预定明年的年餐已不再是新闻。据统计,2008年1至9月全市餐饮业月均零售额已达到23126.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88%。张雁林 旅游:大变迁 “30年来,大同不断改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强化旅游行业监管,促进全市旅游业走上了一条持续健康的又好又快发展之路。今天,大同旅游业正在走上城乡旅游良性互动、区域特色旅游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旅游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并举的旅游产业发展新路子。”谈及旅游发展,大同市副市长冀明德兴致勃勃。 大同旅游业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以开发国际旅游为先导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1977-1986年的10年间,接待海外游客近10万人次。1986年,成立大同市旅游局,旅游业逐渐由单纯外事接待型向经济产业型转变。进入90年代,旅游业已成为大同市第三产业的带头行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2000年,开始举办第一届中国大同云冈旅游节。2001年,大同市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云冈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云冈石窟和恒山风景区相继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7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933.38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63.3亿元人民币,大同市旅游局局长张佃生说:“目前,大同市初步形成要素市场基本配套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李化民 贾天瑞) 煤炭:大变革 知道大同的人往往都是从了解大同的煤炭开始的。无论是煤炭储量、产量、运量均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故享有 “煤都”之称。但“刨下坑,挖出煤,卖来钱”的初浅印象始终停留在不少不了解大同人的概念中。而当2008北京奥运圣火在大同传递时,现代化的矿井和新时代煤矿工人的风貌,却给了世人一个全新的认识。“转型发展,绿色崛起”,围绕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科学发展,三十年改革开放,大同煤演义的前世今生,已让世人叹为观止。 王兴德,三十年前的一位普通下井工人,他说:“当时的煤矿都是国有煤矿,计划经济下,煤炭统分统配,工人计分计时,煤矿工人打眼放炮,收入低、风险大,下煤窑是件没人愿意干的营生,工人多数是我这样的农民出生。如今,当煤矿工人,大学生还要考试,全部机械化作业,一个矿一年的产量是过去十个矿十年的产量。”谈及变化,老人感慨万千。 塔山煤矿是近几年大同市新建起的现代化煤矿之一。说是煤矿,其实配套的有坑口电厂,洗煤厂,发运站,建材厂等,整个一个循环经济园区模式。矿上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该矿的年生产能力是1500万吨,但一线的生产人员全部加起来不到700人,由于现代化程度高,人们可以开着汽车直接到达井底工作面。而且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煤浆、矸石、灰渣全部被有效利用,光煤炭以外的附加值就可创造利润数千万元。煤矸石除大部分用于发电外,一些品质好的被做成了工艺品,远销国内外,市场十分看好。废弃的采煤巷道和采煤抽出来的废水同样是宝。晋华宫矿开发出的 “井下探迷游”及煤矿废水改建的十里河风景区与云冈石窟交相呼应,取得了很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以煤为媒,做强煤炭产业链,以煤不唯煤,做大相关产业链”,大同市引进开工的上亿元项目,近三年来就有20多个,特别是一大批电力、机械、煤化工项目的投产达效,煤炭的三十年蜕变迎来的是一次次漂亮转身,焕发出的是不竭青春活力!
㈥ 写关于佛教的论文,该怎么下手
从佛教的历史,人物,教派开始些。密宗的 西藏生死经, 等,显宗可以看看,了凡四训,可以看看六祖慧能的著作, 网上很多的,你慢慢看
㈦ 跪求一片论文,题目是:山西的旅游景点介绍与推广。。。。
山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物遗存最多的省份之一。据统计,山西现有辽、金代以前的木构建筑占到全国同类建筑的72.6%,有分布于全省各地的文物古迹35001)余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9处,两千年以上的历史都城118处。近年来,山西省在盘活这些宝贵的资源,变资源为旅游产品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和影响力。但同时也日益凸显出旅游景观与文化脱节、景观文化建设远远滞后于景观设施建设的问题,重景观轻文化、有景观缺文化、好景观差文化的现象较为普遍,即使一些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观,也还处在靠有形资源作为卖点的初级阶段,远远没有形成自身的文化品牌。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是关系山西历史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相关内容作一探讨。
一、加强景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是提升山西省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众所周知,当前旅游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旅游业的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竞争阶段:
第一阶段是项目竞争。改革开放,百业振兴。作为对传统中国人十分陌生的旅游产业也顺势而生。在这个阶段中,谁能够率先开辟出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谁就能够吸引游客的眼球。因此,这一阶段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字:“你无我有”。只要哪个地方能拿得出像样的旅游项目,它就有竞争力。
第二阶段是广告竞争。人们开始认识到旅游是一个有利可图的新兴产业,于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自然或人文资源的地方纷纷将资源开发为旅游景观,没有资源的地方也想方设法开辟人造景观作为旅游之用。在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后,每个地方都有了初具规模的旅游项目。为了争夺客源,各地不惜工本造势宣传,旅游市场的竞争发展为广告竞争。这一阶段的特点也可以概括为四个字:“你有我响”。大家都有几个拿得出手的旅游产品,但是哪家的广告刺激,宣传到位,它就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第三阶段是文化竞争。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参与旅游而且见多识广的游客愈来愈多。以往单凭广告宣传的做法已经不足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旅游市场的竞争又上升到一个新阶段即文化竞争。这一阶段的特点同样可以概括为四个字:“你响我特”。景观的独特文化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成为决定一个地方旅游产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为在景观硬件条件基本定型的情况下,谁能够在弹性空间较大的景观文化建设方面出奇创新,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制高点,把握主动权。
(二)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是防止山西旅游景观趋同化的迫切需要。
旅游景观的生命力在于个性化。没有个性特征或失去个性特征的景观将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然而就山西情况看,一些旅游景观正自觉不自觉地走人趋同化甚至雷同化的误区。以民宅大院为例,仅晋中地区就有已经开放或正在开发的大院十余处。几座先行一步的大院,从宣传推介、布局陈设到经营运作几乎都一模一样,甚至每个大院都有一句共同的解说词:“皇城看故宫,民宅看x家。”这种趋同思维不仅未能扩大景观的知名度,反而让游客生出许多疑问。笔者就不止一次被外地朋友问到,你们山西这么多大院,各家都有哪些主要特色?事实上每座大院都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倘若能把这些特质提炼并展示出来,将形成丰富多彩、优势互补的大院文化。目前这种只重相互模仿,不重突出特色的做法,只能使旅游景观的生路越走越窄。
打造个性化旅游景观的关键不在硬要素而在软要素。所谓硬要素,就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景观物质要件,这方面只要有实力就可以多投入多产出,你有我有全都有。所谓软要素,就是附着在景观之外,渗透于景观之中的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概言之就是景观文化。景观的硬件容易被“克隆”,但好的景观文化却是不可复制的。
经验证明,景观之间的本质区别在文化而不在硬构件。尤其是处在同一区域同一类型的旅游景观,很难单纯依靠外部形态给人以永久印象。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既是旅游市场多样化的客观需要,也是景观群体走出趋同误区的根本出路。旅游景观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营造景观文化上下工夫。
(三)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是保存和延续历史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
2004年10月,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平遥古城墙突然发生大面积倒塌事故,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并由此引发对历史遗产生存状态和经营方式的反思争鸣。从景观文化角度讲,平遥古城墙的遭遇至少带给我们如下两点启示:一是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当我们将其变现为文化资本时,一定要格守适可而止的原则。如果过度开发,甚至将历史遗留当做“摇钱树”,将会过早地失去我们对子孙后代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宝贵场所。二是历史遗产也是有生命的客观存在,需要给以人性化的尊重和保护。否则,再有生命力的景观也会在滚滚红尘中毁灭或夭折。因此,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本质上是营造有利于景观的生存发展环境,是保持和延续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举措,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景观文化的基本内涵
文化是一个没有统一界定的概念,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数百种之多。但就其本质而言,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是人把人性加于自然之上,从而使自然人性化的结果。
所谓景观文化,是指人们在与景观长期互动的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与该景观相适应的精神观念,并把这种观念具体地体现在景观建设、维护和适度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一个具体的旅游景观中,景观文化大致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景观的历史渊源。任何人文景观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时代的文化符号。一处景观常常记录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象征和代表着一种意义和价值。景观因为附着的历史人文价值而有意义,而富有生机和活力,失去历史人文价值的景观将变得毫无存在的必要。景观的历史人文价值是发展变化的,景观文化的内涵首先在于发现、保存和丰富这种意义和价值。
(二)景观的代表符号。景观是某种意义和理念的载体,这种理念和意义是通过一系列外在符号表现出来的。这里所说的符号是一个广义概念,具体说就是景观的物质存在,如景观的楼台庭院、楹联铭赋、字画碑刻乃至布局陈设等等,都可看作是一个个具体符号,正是这些符号构成了景观的固态文化内涵。
(三)景观的独特仪式和活动。作为旅游景观,仅有固态文化符号是远远不够的。现代游客希望在特定景观看到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独特仪式和活动。比如,在晋城皇城相府举行的皇帝人城仪式,在平遥古县衙演义的县官断案场景,还有一些旅游景观开发的民俗表演项目,都是为游客所喜闻乐见的景观活态文化内容。
(四)景观团队的人文素养和行为规范。旅游景观是由具体的人群经营管理的,景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通过景观团队的经营理念和精神风貌来体现的。俗话说,“看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人们对一个景观的认识同样如此,不仅要看该景观向社会怎样宣传、怎样承诺,更重要的是看经营景观的团队怎样去做。这就需要景观全体员工在为游客服务中体现出一定的素养和文化内涵,让社会公众从中感受到该景观的优秀文化。
三、景观文化的一般要素
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景观文化的一般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有形环境。有形环境是构成景观文化的基础因素。如果没有看得见摸得到的景观实体为依托,景观文化就无从谈起。景观的有形环境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内部环境。主要是景观的建筑、文物、设施等。二是外部环境,主要是景区的外部氛围。以山西情况看,眼下绝大多数旅游景观的内部环境是说得过去的,问题是外部环境不尽人意。比如在有的景区,游客一下车就遭到各种促销者的围追堵截、死缠硬磨,使景观形象在游客心目中大打折扣。
(二)符号系统。西方学者怀特指出:“‘符号’可以定义为使用者赋予意义或价值的事物。”因此,符号的应用便是文化的产生和存在。“全部文化(文明)依赖于符号。正是由于符号能力的产生和运用才使得文化得以产生和存在;正是由于符号的使用才使文化有可能永存不朽。没有符号,就没有文化。”按照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把景观文化归结为由一系列符号组成的系统。具体讲又分为两个子要素:一是固定符号,即游客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和分享其价值或意义的物化标识。二是流动符号,如景观纪念品、名信片、地图册等可供游客携带的文化标识。坦率讲,山西目前还远没有形成拥有完整符号系统的旅游景观,符号要素是每一处景观都需要认真补课的项目。
(三)阅听文本。作为景观文化的要素内容,阅听文本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视觉文本,二是听觉文本,三是网络文本。视觉文本包括向公众开放的景点和实物,引导游客进行游览和欣赏的方式,以及组织游客参与的各种仪式和活动。听觉文本包括解说词、现场答疑、背景声乐等。网络文本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将景观信息数字化、动态化。好的阅听文本,能够反映景观全貌,帮助公众识读理解景观文化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带给游客以全方位美的享受和记忆。山西绝大多数旅游景观,目前还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阅听文本,尚处在建筑加导游的初级阅听层面,无法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阅听需求,这也是我们急需弥补和完善的。
(四)导游团队。“旅游旅游全靠导游。”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导游在景观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事实上,导游是景观的灵魂,有什么样的导游就会把什么样的景观文化带给公众。前不久,笔者去拥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桂冠的五夷山参观考察,景区的九曲溪竹排导游给大家留下了难忘印象。在近两个小时的水上游览过程中,导游逢景必讲,每问必答,而且将每处景点的意义和价值与当今社会生活相联系,妙趣横生,回味无穷。据了解,五夷山风景区为了将竹排游这一黄金项目做大做强,专门举办旅游专业班,从毕业生中挑选年轻力壮而又善于表达的男女青年担任排工兼导游,通过他们的沿途解说扩大景区的知名度。“五夷奇秀甲东南”固然是大自然的造化,但也是与景区有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分不开的。事实说明,导游团队是景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五)人文关怀。旅游景观是特殊的人文活动场所,人文关怀在景观文化建设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旅游景观的人文关怀具体说就是八个字:安全、便利、诚信、兼顾。所谓安全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强化游客的安全意识,同时做好公共危机的处置预案。所谓便利就是要在景观游戏规则和服务设施上,最大限度地方便游客。所谓诚信就是要千方百计兑现承诺,尽最大努力满足游客方方面面的正当需求。所谓兼顾就是对待贵宾和群众、团体和散客要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
四、加强景观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认识景观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基本内涵,目的是要解决如何加强旅游景观文化建设的问题。就山西而言,当前主要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树立景观文化意识。旅游产业也是文化生产力,这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目前,许多地方尝到了发展旅游经济的甜头,舍得在旅游景观建设上花工夫、下本钱,但还没有对旅游景观文化建设问题引起应有重视。殊不知,旅游产品经济价值的主要部分不在于物质性价值,而在于文化审美价值。不重视景观文化的开发利用,就不能产生持久的旅游资本,在这方面山西一些地方是有深刻教训的。如果真正重视旅游经济,就必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景观文化意识,在具体工作中要像重视景观建设那样重视景观文化建设,做到景观建设与文化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第二,开展景观文化研究。景观文化建设涉及多个学科内容,需要一定的学术理论依据和支撑。目前,山西从事旅游景区规划、开发的单位很多,但还没有专门从事景观文化研究的机构。有关部门应将旅游景观文化项目列人课题规划,整合力量,搭建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研究。可以考虑先从全省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观进行深人细致的调查,从个案人手,诊断景观文化缺陷,丰富景观文化内涵,进而提升整个旅游景观的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
第三,制定景观文化政策。景观文化建设离不开政策引导。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全省旅游景观文化发展纲要,统一景观文化建设的规范要求,制定相应的考评指标体系和奖罚措施。通过总结经验,选树样板,营造景观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用优秀景观文化全面塑造山西旅游景观的崭新形象。
总之,加强旅游景观文化建设是一篇事关山西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大文章,也是文化强省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山西在利用独特的历史资源优势打造文化强省战略和文化产业方面做的有声有色、可圈可点,加强旅游景观文化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笔者就此问题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和更为深人的讨论。
5A级景区: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明的艺术宝库。因石窟建在武周山麓,而其最高处名云冈,故取名为云冈石窟。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5万1千余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武周山南崖,东西伸展一公里,云冈石窟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这里石佛聚会,石人、石马、石刻,浮雕群集,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雕群之一。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53年(北魏兴安二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大部分完成于公元495年,历时40余年,加上其余小窟,先后近50年时间。参加开凿人数,多达四万余人,连当时的狮子国(斯里兰卡)的佛教徒,也参与了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创作。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地区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县、定襄县,周五百余里。中心地区台怀镇,距五台县城90公里,忻州市160公里,山西省会太原市240公里。
4A级景区
乔家大院地处美丽而富饶的山西晋中盆地,位于祁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乔家堡村,距省会太原50公里,与祁县著名的中华周易宫、延寿寺、九沟风景区、渠家大院、明清街巷、长裕川等景点形成一日游格局。
晋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武王次子、晋国开国侯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黄河壶口瀑布 位于吉县城西45公里、距临汾市165公里处的晋陕峡谷黄河河床中,为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因其气势雄浑而享誉中外。此地两岸夹山,河底石岩上冲刷成一巨沟,宽达30米,深约50米,滚滚黄水奔流至此,倒悬倾注,若奔马直入河沟,波浪翻滚,惊涛怒吼,震声数里可闻。其形如巨壶沸腾,故名。黄河浪涛激起一团团雾烟云随着水雾的升高,烟云由黄变灰、由灰变蓝,景色奇丽,有“水底生烟”之说。壶口瀑布不仅有“水底冒烟”,“彩桥通天”奇景,更有“旱地行船”之说。上游船只到此,必须离水登陆,经人抬或车运绕过壶口(即所谓“旱地行船”)方可入水续航,千百年来,概莫能变。
普救寺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永济县境内的峨眉塬头。南向紧邻古蒲州城址,东连西厢村。寺址高耸,松柏满垣,西临黄河湾,水势汹涌澎湃;东近中条山,犹如屏障峙立,视线广阔而开朗。塬头之下一条宽阔的坡底长街,是当年通向长安的古驿道。这里是我国历史名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是中国清朝康熙大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光禄大夫陈廷敬的故居,位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枕山临水、城墙雄伟、雉堞林立,房屋则朴实典雅、错落有致,是一座别具特色的城堡式建筑群。
灵石王家大院旅游景区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 12 公里处的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 35 公里、介休绵山 4 公里、十八罗汉头像海外回归故里资寿寺 2 公里,是山西省近年来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为优势,推出的一条精品旅游线路。同蒲铁路、 108 国道纵贯县境,新开通的大运高速公路灵石出口距王家大院 2 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介休市绵山风景名胜区 绵山,又称介山,在介休城东南20公里处,属太岳山脉,居介休、灵石、沁源三县交界处,绵延50余公里,海拔2O72米。绵山山势陡峭,多悬崖绝壁,苍松翠柏,自然景色非常优美,是省级风景名胜区。
浑源恒山旅游区 恒山别名常山,位于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距大同市62公里。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扬名国内外。
平遥双林寺彩塑艺术馆 平遥双林寺彩塑艺术馆是一家佛教艺术馆。位于山西省平遥县西南桥头村北侧双林寺。双林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在此建立彩塑艺术馆。
解州关帝庙旅游区 解州古称解梁,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位于运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镇,镇西有全国现存最大的关帝庙,俗称解州关帝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遥县衙博物馆 位于平遥古城西南部,面南背北,占地约两万六千平方米。县衙分左中右三路,中轴线上从南向北依次为衙门、仪门、牌坊、大堂、宅门、二堂、内宅等,并向外一直延伸到南横街上。现在县衙的大堂等建筑正在复修中,我们所能看到的仅为二堂、内宅及二堂右侧的耳房等,这些院落仍基本保存了明清衙门的特征,气势庄严。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 洪洞县城北面贾村西侧,明时有广济寺,寺的左旁有一株汉代种植的大槐树,枝繁叶茂,树身数围高大数丈,荫遮数亩苍劲挺拔。大运路纵衷穿其东,交通十分方便。明朝政府屡迁山西之民于外地,而迁民追多的洪洞与附近地区的移民就在这里集中出走。被迁的移民起程时恋恋不舍,频频回首,古大槐树便成了当时移民门离别时记忆最深的标志。时至今日,在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依然广泛流传着两句民谚:“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汉代古槐,早已不存在了,第二代古槐也干枯了,第三代古槐正在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如同当年的汉代古槐一样挺拔。为了纪念古槐,1911年在汉代古槐处建立了一座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别有风格的碑亭。
中国票号博物馆 中国第一家票号 ——日升昌,座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整座旧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从清道光初年成立票号到歇业,历经一百多年,曾经“执中国金融之牛耳”,分号遍布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业务远至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而著名,被余秋雨先生誉为中国大地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余秋雨《抱愧山西》)就是这样一座小小院落,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
芮城县永乐宫旅游区 山西芮城的永乐宫是一座道教宫观,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宫址原在芮城西向20公里的永乐镇上,这里据(道藏)中有关典籍和宫内碑文记载,是道教“八仙” 之一吕洞宾的诞生地。吕氏死后,乡人将他的故居改为“吕公祠”。金末,吕洞宾的故事越传越远,奉祀的人逐渐增多,祠堂便扩充成道观,后在蒙古太宗三年(1231)被火烧毁。现在的永乐宫是元代修成的。当时全真教领袖邱处机很受朝廷宠信,这一教派又奉吕洞宾为祖师,于是皇帝下令把观升级为宫。并派河东南北两路道教提点潘德冲主持营建此宫,用十五年时间,于中统三年(1262)完成主体建筑,到至正十八年(1358)才完成壁画,施工期前后110多年,几乎与元朝共始终。明清虽小有修葺,但基本上保存了元代的原貌。解放后,因永乐宫旧址在三门峡水利工程淹没区内,于是从1959年开始,化了七年功夫,将全部建筑和壁画迁到新址复原保存。
平遥文庙学宫博物馆 平遥文庙乃中国六最。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庙;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建筑群;中国最大的孔子及儒学先贤塑像群;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中国科举史展;中国惟一的专业性摄影博物馆。
㈧ 中国石窟的起源
中国石窟的起源于印度的石窟寺。
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内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容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
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龙门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后加麦积山石窟称四大石窟,而龙门石窟数量之多不仅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8)云冈石窟论文扩展阅读:
石窟艺术与佛教是十分密切的。石窟艺术是为当时信佛的人们服务的。因信仰佛教的各阶级、各阶层人物不同,他们所属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样,因而在造像与壁画的题材上,也要根据自己那一宗派的经典造像。所以石窟艺术的发展,因时间、地点的不同,发展情况也不一样。
如新疆石窟,除唐代或以后汉人所开的窟画出一些大乘经变以外,其余早期开凿的各窟,全看不到反映大乘经中的故事造像。
这些石窟群中,遗存到今天的雕像,主要是释迦和菩萨等单独的形象,其次则多是佛本生、佛本行(即如何苦行、忍辱、寻求解脱)等故事画像。
㈨ 我爱我的祖国论文
我爱我的祖国。我的祖国,是我生下来睡的摇篮;是我第一天上学去走过的石子路;是我在少年宫乘过的旋转上升的火箭;是营火晚会熊熊燃烧的篝火……
我爱我的祖国。我的祖国,是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是海南岛的菠萝,胶东的苹果;是关中平川雪白雪白的棉花;是长江两岸金黄金黄的稻谷;是青藏高原胖墩墩的牦牛和棉羊;是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笔直笔直的云杉和红松;是集市上一堆一堆竹笋,一篮一篮的鸡蛋;是百货公司里一个个大眼睛的布娃娃,一件件花蝴蝶般的连衣裙……
我爱我的祖国。我的祖国,是东海渔船的点点白帆,是西山晚霞中的片片红叶;是龙井兰花般浓郁的绿茶;是景德镇蛋壳般透明的瓷器;是黄河的浪涛汹涌,长城的巨龙奔腾;是云冈石窟庄严,敦煌壁画的绚丽……
我爱我的祖国。我的祖国,是屈原的诗歌,鲁迅的文章;是张衡的候风地动仪,陈景润的数学皇冠的明珠;是女排姑娘赢得世界冠军的金牌,登山队员插上珠穆朗玛峰的五星红旗……
我爱我的祖国。我的祖国,是边防哨所战士枪口的准星;是港口领航员帽沿上的国徽;是国徽上天安门晴湛湛的蓝天,蓝天下的鸽哨,鸽子回翔的华表和堆满鲜花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我爱我的祖国。我的祖国,是描绘现代化蓝图的纸,是指引前进方向的罗盘,是传播文明的活字印刷;是庆祝节日用火药制成的噼噼啪啪的鞭炮,和向夜空喷洒的五彩缤纷的礼花……
我爱我的祖国。我的祖国,是我的爷爷播种庄稼、栽培果树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是我爸爸装卸集装箱、吊放水泥预制板的一百多米高的起重机;是邻家叔叔、婶婶修建一幢一幢单元住房天天升高的脚手架……
我爱我的祖国。我的祖国,是用儿歌催我熟睡的奶奶;是用乳汁喂我长大的妈妈;是教我认读拼音字母、学会+-×÷的老师;是替我戴上红领巾听我回答“时刻准备着”的辅导员……
我的祖国就是这……一切。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又古老又年轻的……祖国。我的祖国正在走向振兴,走向富庶。为了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安康;为了祖国的繁荣,人民的幸福,为了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的明天、后天和未来……
祖国啊祖国,请告诉我吩咐我,命令我——一个少先队员我应该做些什么来光大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