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答辩 » 龙骨的科学

龙骨的科学

发布时间: 2021-03-29 23:56:35

1. 什么是龙骨恐龙骨

来源] 本品为古代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骼化石或象类门齿的化石。前者习称“龙骨”,后者习称“五花龙骨”。

[药材性状] 龙骨:呈骨骼状或已破碎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白色,灰白色或浅棕色,多较光滑,有的具纵纹裂隙或棕色条纹和斑点。质硬、不易破碎、断面不平坦,色白或色黄,有的中空,摸之细腻如粉质,在关节处有多数蜂窝状小孔。吸湿性强,舐之粘舌。无臭、无味。
五花龙骨: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偶可见圆柱状或破开的圆柱状,长短不一,直径6~25cm。全体呈淡灰白色或淡黄棕色,夹有红、白、黄、蓝、棕、黑或深浅粗细不同的纹理。表面光滑,略有光泽,有的有小裂隙。质硬,较酥脆,易片状剥落,吸湿性强,舐之粘舌。无臭、无味

2. 恐龙的“龙骨”与化石是怎样的

恐龙既然是一类绝灭了的爬行动物,也就是说它在世界上的一切活动,都已成了历史的陈迹,故我们只能通过它们遗留在地层里的化石和印痕来了解它们。那么,人们会问题:什么是化石?简单地说,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埋在地下,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变成了和石头一样的东西,我们把它称为化石。化石在被人们发掘出来以后,经过研究和复原,能够说明古代生物生存时的形态和生活习性,进而解释地质现象。

人们又会进一步问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在通常情况下,变成化石的大多数是生物遗体的硬体部分,硬体部分变成化石要经过石化作用。许多人觉得很奇怪,怎么动物的骨头会变成了石头呢?这个道理说起来也很简单,现在我们先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咸鸡蛋是人人熟悉的食品。新鲜的鸡蛋是不咸的,可是把鸡蛋浸在盐水里,腌上几个星期后,鸡蛋就会变咸了。为什么呢?因为盐水中含有盐分子,盐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而进入鸡蛋内,因此鲜鸡蛋就逐渐变成了咸鸡蛋。盐分子进入鸡蛋的多少与温度、压力、盐水的浓度有关。假如一个蛋在盐水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把它腌上千百年之久,这个蛋还仍然会是一个咸鸡蛋吗?不会,这时候它实际上已经变成与化石相似的东西,也可以把它叫做“化石蛋”了。尽管它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可是里面的物质却不相同了,原来的蛋白、蛋黄已被无机的盐类所代替和充填,蛋壳里也充满了无机盐类。恐龙化石的形成与上述腌咸鸡蛋的方式相似。假如在7000多万年以前,一条恐龙的遗体偶然地被埋在地下,没有被打破,也没有遭到细菌的作用而分解。地下含有丰富的地下水,水中含有较多的无机盐类,这些无机盐类就是我们用壶烧水时在壶底沉淀下来的水碱(它们多是碳酸钙),这些无机盐分子逐渐代替和置换了有机质,经过漫长的岁月,这条恐龙就变成了化石。这个作用我们称为石化作用。实际上石化作用是在一系列化学和物理的作用下完成的,因此是一个复杂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于岩石性质不同,地下水所含的矿物质也不一样。前面谈到的可以叫作钙化,一般的骨骼和贝壳等形成的化石都是经过钙化的。但有些化石是由硅质充填的,叫作硅化(过去叫作矽化),如许多本化石就是经过硅化的。由铁质沉淀充填的叫作铁化,不少海生的介壳类化石就是经过铁化而成的。在澳大利亚有一种宝石叫蛋白石,常常是由海生动物骨骼经硅化而成。

除了生物的遗体能变成化石以外,生物的遗迹也可以形成化石。蠕虫在泥沙中爬行,一边掘土前进,一边吃土壤中可以吃的营养,如果条件适合,这种蠕虫活动的痕迹也可以形成化石,这就是遗迹化石。遗迹化石中最使人感兴趣而且在科学上意义较大的是脚印化石,特别是恐龙的脚印化石。

生物活着时要进行分泌、排泄、生殖等活动,这些物质经过石化后变成的化石就叫作遗物化石。卵生动物的蛋也会保存成遗物化石,如恐龙蛋化石和粪化石。化石是生物繁衍盛衰的直接证据,好像生物进化历史上的文字档案。古生物学者就是研读化石文字档案的人。

有神论者们坚信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它们彼此之间没有亲缘关系。他们甚至提出,化石是上帝创造万物时留下的铸模,即所谓“遗弃物”。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由于科学不发达和统治者故意把传说中的“龙”神秘化,所以很久以来人们对化石和“龙骨”的解释似是而非,并把它们蒙上一层唯心主义的色彩。《太平寰宇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玄武山一名三隅山,在玄武县东二里,其山六屈三起,出龙骨。传云:龙升其山,值天门闭,龙升不达,遂死于地,后没入地中,民掘其骨入药用。这段话中有关“龙骨”成因的解释是,龙要升天,正好天门关闭,于是摔死在地上,骨头埋入地下,民众挖它的骨头作药用。它把“龙骨”和化石说成是龙死后的骨头变成的,这显然是错误的。我国的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在山西保德、府谷,宁夏同心一带曾经进行过大量的调查采集工作,获得不少有价值的“龙骨”,经过研究,这些被当做中药用的“龙骨”,并不是什么“龙”的骨头,也不是恐龙或其他古代爬行动物的化石,而是距今6000万年至10000年以前的犀牛、马类、鹿类、牛类、象类等哺乳动物的骨骼。中药中的“龙齿”,也是这些动物的牙齿化石,它们都是经过石化作用而变成化石的,含有微量元素和钙,具有药效而被中医采用。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它们将被新的药品代替,而“龙骨”则成为人们了解自然,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史的有价值的科学材料。

3. 关于营口龙骨事件,有谁知道科学家对此的DNA测试结果如何

70年前,营口辽河北岸苇塘中发现一巨型动物骸骨,因其头上长角,“龙”降营口之说成了轰动东北的话题。遗憾的是,这具骸骨并没有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关于它的下落也众说纷纭。

今年6月16日,一位名叫孙正仁的81岁高龄老人,将5块“龙骨”献给了营口市史志办公室。这一举动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首次报道题目《“龙骨”碎片现身营口》

晨报营口讯(记者 杨立科)由营口老者捐献的所谓“龙骨”是一万多年的的野马化石。

10月30日,营口市史志办公室在一书城,召开了“营口‘龙’之谜”读者见面会,公布了“龙骨”之谜的最后结果。

然而对于“营口降龙”一说,还有谜团待解。

捐献的“龙骨”是野马化石

9月6日,营口市史志办公室主任周丛一、副主任王帛和韩晓东,带着当年《盛京时报》发表的“龙骨”照片和孙正仁老人捐献的“龙骨”前往大连水产学院。学院办公室张元庆为他们请来了两位专家,但两位专家考虑到营口“龙”为大型水族动物,因此建议他们到大连自然博物馆请专家进行鉴定,并为他们联系到了该博物馆的刘馆长。

大连自然博物馆的刘金远、赵永波两位专家对“龙骨”进行了肉眼和显微镜下鉴定,他们基本取得了一致意见,认为营口孙正仁捐献的“龙骨”为距今一万多年前的野马化石,而与《盛京时报》发表的“龙骨”并非一体。要对“龙骨”进行准确年代鉴定需要到北京用碳14(C14)进行同位素鉴定。

照片“龙骨”有两种可能

鉴定中,两位专家对《盛京时报》上的“龙骨”照片究竟为何物,却产生了意见分歧。

刘金远高级工程师认为,虽然照片不是特别清晰,但根据形状看有可能是恐龙;而赵永波副研究员认为,有可能是当年一条搁浅的须鲸;最后,大连自然博物馆的专家对《盛京时报》上的“龙骨”为何物,没有作出肯定的答案。

在大连自然博物馆的标本室内,营口市史志办公室主任周丛一和副主任韩晓东分别拍摄了一组各种恐龙和各种类别鲸的标本照片。

回到营口后,营口市“龙”之谜课题研究小组将各种标本照片与营口“龙骨”照片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和比较,认为是须鲸的可能性大一些。因为1934年夏天,连续下雨40多天,水位上涨,须鲸从辽河入海口进入辽河,雨后搁浅在芦苇荡中。同时成年须鲸的长度一般在一二十米之间,而营口“龙”的长度是11米左右,这是第一个相似的地方。同时须鲸的胸鳍腐烂后暴露出来的刺状骨头像爪子。须鲸的下额腐烂露出来后,非常像两个弯弯的“角”,营口“龙”是被人为“安装”上去的。

但在读者见面会上,有人提出,如果是须鲸的话,为什么会有鳞片呢?须鲸属于哺乳动物,是没有鳞片的。

在营口市史志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调查过程中,营口惟一健在的目击者———当年只有9岁的肖素琴(女)称,没有注意“龙”是否长角,但可能有鳞、有爪。同时,据了解,当年有人刚发现“龙”时,鳞片堆在其附近,共有两筐之多。

面对诸多疑问,营口市“龙”之谜课题研究小组作出了另外一种推断———营口“龙骨”照片上的生物有可能是一种还未被人类认知的动物。

“龙”骸骨去向的三个传说

到目前,当年《盛京时报》上刊登的“龙”骸骨仍无据可查。

营口市80岁的老者杨义顺说,关于“龙骨”的下落,有3种流传版本:

一是传说由于当时营口处在“日伪”当局的统治下,而日本人又非常重视对生物的研究,因此当时传说日本人将“龙骨”运到了“伪满洲国”的新京(今长春),而后运到日本。

第二种传说是“龙骨”标本由位于营口市通惠门街的师范南校作为动物标本后,转到营口水产高级中学做标本,后来水产高级中学迁移到大连,“龙骨”也随学校迁往大连。

第三种传说是“龙骨”被营口市某中药商买去做了药材。

但这3个“龙踪”说法都只是传说而已,是否真的存在“龙”?70年前,在辽河北岸搁浅而死亡的动物是否是“龙”,如今它又在哪里?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营口“龙骨”原是野马化石

4. 恐龙的“龙骨”与化石是怎么形成的

恐龙既然是一类绝灭了的爬行动物,也就是说它在世界上的一切活动,都已成了历史的陈迹,故我们只能通过它们遗留在地层里的化石和印痕来了解它们。那么,人们会问:什么是化石?简单地说,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埋在地下,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变成了和石头一样的东西,我们把它称为化石。化石在被人们发掘出来以后,经过研究和复原,能够说明古代生物生存时的形态和生活习性,进而解释地质现象。

人们又会进一步问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在通常情况下,变成化石的大多数是生物遗体的硬体部分,硬体部分变成化石要经过石化作用。许多人觉得很奇怪,怎么动物的骨头会变成了石头呢?这个道理说起来也很简单,现在我们先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咸鸡蛋是人人熟悉的食品。新鲜的鸡蛋是不咸的,可是把鸡蛋浸在盐水里,腌上几个星期后,鸡蛋就会变咸了。为什么呢?因为盐水中含有盐分子,盐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而进入鸡蛋内,因此鲜鸡蛋就逐渐变成了咸鸡蛋。盐分子进入鸡蛋的多少与温度、压力、盐水的浓度有关。假如一个蛋在盐水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把它腌上千百年之久,这个蛋还仍然会是一个咸鸡蛋吗?不会,这时候它实际上已经变成与化石相似的东西,也可以把它叫做“化石蛋”了。尽管它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可是里面的物质却不相同了,原来的蛋白、蛋黄已被无机的盐类所代替和充填,蛋壳里也充满了无机盐类。恐龙化石的形成与上述腌咸鸡蛋的方式相似。假如在7000多万年以前,一条恐龙的遗体偶然地被埋在地下,没有被打破,也没有遭到细菌的作用而分解。地下含有丰富的地下水,水中含有较多的无机盐类,这些无机盐类就是我们用壶烧水时在壶底沉淀下来的水碱(它们多是碳酸钙),这些无机盐分子逐渐代替和置换了有机质,经过漫长的岁月,这条恐龙就变成了化石。这个作用我们称为石化作用。实际上石化作用是在一系列化学和物理的作用下完成的,因此是一个复杂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于岩石性质不同,地下水所含的矿物质也不一样。前面谈到的可以叫作钙化,一般的骨骼和贝壳等形成的化石都是经过钙化的。但有些化石是由硅质充填的,叫作硅化(过去叫作矽化),如许多本化石就是经过硅化的。由铁质沉淀充填的叫作铁化,不少海生的介壳类化石就是经过铁化而成的。在澳大利亚有一种宝石叫蛋白石,常常是由海生动物骨骼经硅化而成。

除了生物的遗体能变成化石以外,生物的遗迹也可以形成化石。蠕虫在泥沙中爬行,一边掘土前进,一边吃土壤中可以吃的营养,如果条件适合,这种蠕虫活动的痕迹也可以形成化石,这就是遗迹化石。遗迹化石中最使人感兴趣而且在科学上意义较大的是脚印化石,特别是恐龙的脚印化石。

生物活着时要进行分泌、排泄、生殖等活动,这些物质经过石化后变成的化石就叫作遗物化石。卵生动物的蛋也会保存成遗物化石,如恐龙蛋化石和粪化石。化石是生物繁衍盛衰的直接证据,好像生物进化历史上的文字档案。古生物学者就是研读化石文字档案的人。

有神论者们坚信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它们彼此之间没有亲缘关系。他们甚至提出,化石是上帝创造万物时留下的铸模,即所谓“遗弃物”。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由于科学不发达和统治者故意把传说中的“龙”神秘化,所以很久以来人们对化石和“龙骨”的解释似是而非,并把它们蒙上一层唯心主义的色彩。《太平寰宇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玄武山一名三隅山,在玄武县东二里,其山六屈三起,出龙骨。传云:龙升其山,值天门闭,龙升不达,遂死于地,后没入地中,民掘其骨入药用。这段话中有关“龙骨”成因的解释是,龙要升天,正好天门关闭,于是摔死在地上,骨头埋入地下,民众挖它的骨头作药用。它把“龙骨”和化石说成是龙死后的骨头变成的,这显然是错误的。我国的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在山西保德、府谷,宁夏同心一带曾经进行过大量的调查采集工作,获得不少有价值的“龙骨”,经过研究,这些被当做中药用的“龙骨”,并不是什么“龙”的骨头,也不是恐龙或其他古代爬行动物的化石,而是距今6000万年至10000年以前的犀牛、马类、鹿类、牛类、象类等哺乳动物的骨骼。中药中的“龙齿”,也是这些动物的牙齿化石,它们都是经过石化作用而变成化石的,含有微量元素和钙,具有药效而被中医采用。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它们将被新的药品代替,而“龙骨”则成为人们了解自然,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史的有价值的科学材料。在我国云南发现的恐龙化石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盛产恐龙化石的“超级大国”之一,恐龙化石埋藏丰富,而且分布极广。

我国云南禄丰就是其中一个化石丰产地区。

1940年,大名鼎鼎的云南禄丰龙被我国著名的地质古生物学家杨仲健教授研究了出来。

其中,许氏禄丰龙是云南禄丰的一种恐龙。它全长约6米,站起来有2米高,脖子很长,差不多是背长的80%。但不是很好用,活动起来有些不灵活。头是三角形,也不算很大。牙齿瘦小扁平,像树叶,上面有锯齿,是用来吃植物的。它用四条腿走路,走起来很快,如果发现了想袭击它的肉食恐龙,能飞快地逃走。它的前肢短小,后肢粗壮,前肢只有后肢的三分之一长。它的尾巴非常粗大,可能起平衡和支撑作用,有时还用来当作武器。

芦沟龙是云南禄丰龙群中的一种肉食性恐龙。它的大小和一只鸵鸟差不多,站起来有1.5米高。它有一个小而尖的头骨,头的两侧长着一对大又尖的眼睛,眼眶较高,视力不错。芦沟龙生活在丛林中,细长、灵活的脖子,头抬起来就能发现捕食的目标。它的嘴巴尖尖的,嘴里长有小锥子一样的牙齿,易于撕咬猎物。它的前肢短小,像人的手一样,可以非常灵活地捕捉动物;后肢是用来直立行走的。

金山龙是云南禄丰龙群中的原蜥蜴类恐龙。金山龙体形巨大骨骼重而粗壮,头骨不是很大,头长差不多有38厘米。这种恐龙牙齿数目较多,所有的牙齿加起来有20多枚。金山龙生活在三叠纪晚期,它是一种草食恐龙。

云南禄丰一带的恐龙很多很多,当时,它们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由于自然条件发生了变化,它们便慢慢地消失了,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遗迹。这些遗迹就是今天见到的它们的化石。

5. 轻钢龙骨有 天地龙骨,穿心龙骨,还有什么,工人好像说是 通心龙骨,都啥意思啊

起骨架隔墙作用。主要有天地龙骨、竖向龙骨、穿心龙骨这三大件轻钢龙骨,是做隔墙时候起支架用的,外封石膏板。

1、轻钢龙骨,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轻钢龙骨广泛用于宾馆、候机楼、车运站、 车站、游乐场、商场、工厂、办公楼、旧建筑改造、室内装修设置、顶棚等场所。

轻钢(烤漆)龙骨吊顶具有重量轻、强度高、适应防水、防震、防尘、隔音、吸音、恒温等功效,同时还具有工期短、施工简便等优点。

2、天地龙骨是指龙骨的用处,在隔墙内部与屋顶连接处和与地面连接处铺设的龙骨,当中会有竖向龙骨做支撑,还有穿心龙骨从竖向龙骨中间穿插进去,起到加固作用。

(5)龙骨的科学扩展阅读:

轻钢龙骨质量好坏决定性因素:

1、质量上乘的优质钢带;

2、轻钢龙骨成型设备;

3、轻钢龙骨钢带的厚度偏差大小;

4、轻钢龙骨双面镀锌量;

5、外观质量;

6、龙骨厂家的精细管理。

外观质量轻钢龙骨外形要平整,棱角清晰,切口不允许有影响使用的毛刺和变形。镀锌层不许有起皮、起瘤、脱落等缺陷。外观质量检查时,应在距产品0.5m处光照明亮的条件下,进行目测检查。轻钢龙骨表面应镀锌防锈,其双面镀锌量:优等品不小于120g/m*m。

6. 老人直言见过,还拿出五块“龙骨”,揭开龙的存在,龙真是传说吗

龙是中华民族精神图腾,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物,在5000多年的历史当中,我们都自称龙的传人,不过龙的形象比起“中华民族”要早得多,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就出现了“C”形的玉龙。

有些古历史学家,认为人和龙是并存的,在先秦之前,就有女娲和伏羲是人首蛇身,在西方文明当中,半人半兽的例子也非常多,不如大胆的猜想一下,12生肖为什么偏偏没有龙,或许古人真的见过龙。

举报/反馈

7. 营口龙骨事件,有谁知道科学家对此的DNA测试结果如何

专家初步鉴定营口“龙骨”为第4纪“野马化石”

曾连续以《营口八旬翁捐出五块“龙骨”》、《当年我和“龙骨”合过影》、《七十年前“盛京时报”载文称此“龙”有“爪”》为题报道过营口的“龙骨”之谜,最近中央电视台10套的《走进科学》栏目也对此事产生兴趣,来到营口将此事拍摄成纪录片。这块“龙骨”是否货真价实?营口市史志办已于9月9日去大连博物馆进行鉴定,专家的初步鉴定结果认为孙正仁老人所献“龙骨”为第四纪的“野马”化石,并不是《盛京时报》所载之“龙骨”。

又一79岁老人称见过“活龙”

9月8日,营口市史志办又接到一个电话:79岁老人肖素芹曾见过《盛京时报》所载的“龙”。于是史志办跟该老人取得联系。据老人介绍,当年她9岁,爸爸是给地主赶马车的,当时很多人都说在田庄台上游发现一条“活龙”,于是她和爸爸马上赶到那里。由于她个子小,她爸爸就把她放在马背上,扶着她看。老人说,她所看见的“龙”方头方脑,眼睛很大,还一眨一眨的,而身体为灰白色,弯曲着蜷伏在地上,尾巴卷起来,腹部处有两个爪子伸着,而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感觉这条“龙”有气无力,再加上眼睛有些发红,很多人都说是天气太热的缘故,于是在这条“龙”的上面搭了个棚子为它“避暑”,还有人抬水往它身上浇,让它得以“解暑”。后来,下了很长时间的大雨,这条“龙”就不见了。

漫画家李滨声的“龙缘”

营口市史志办同志通过电话联系了国内著名漫画家李滨声。因为李滨声曾在1987年10月28日的《营口日报》上发表了《我在营口见过“龙”》的文章,并配上了凭记忆画下的“龙”展的漫画。据李滨声介绍,在1934年放暑假时,他来到了营口,当时营口连续多日阴雨,辽河水暴涨。有一天,营口河北有人报告说,在芦苇塘中发现一已经腐烂的大型水族动物尸骸,当时人们都认为它是“龙”。“因为它长得和传说中的龙很相像,体长有三丈多,骨头三面有骨和刺。”李滨声说,“特别令人不可理解的是,它的头上还长有两只带杈的角,非常像画上的龙的犄角。”当时当局请来了很多渔民对该水族动物进行辨认,竟然没有一人能够识得。后来营口水产渔业局把这个巨型水族动物尸骸运到了营口西海关附近的一块空地上进行展览。当年他和他的妹妹(采访时他妹妹也在旁边)都有幸亲眼见到了“龙”骨展。据说,当时到营口观“龙”的人特别多,而且外地到营口的火车票价还向上做了浮动。当时他的舅舅和表姐特地从沈阳带着老式玻璃板相机来到营口,并拍下了“龙”骨的照片。他舅舅洗出后还送给他一张。解放后,他的家人时常谈起在营口当年参观“龙”展的情景,他还拿出“龙”骨照片与大家一起欣赏。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他的“龙”骨照片没能保存下来。

8. 营口龙骨事件,有谁知道科学家对此的DNA测试结果如何

70年前,营口辽河北岸苇塘中发现一巨型动物骸骨,因其头上长角,“龙”降营口之说成了轰动东北的话题。遗憾的是,这具骸骨并没有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关于它的下落也众说纷纭。

今年6月16日,一位名叫孙正仁的81岁高龄老人,将5块“龙骨”献给了营口市史志办公室。这一举动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首次报道题目《“龙骨”碎片现身营口》

晨报营口讯(记者 杨立科)由营口老者捐献的所谓“龙骨”是一万多年的的野马化石。

10月30日,营口市史志办公室在一书城,召开了“营口‘龙’之谜”读者见面会,公布了“龙骨”之谜的最后结果。

然而对于“营口降龙”一说,还有谜团待解。

捐献的“龙骨”是野马化石

9月6日,营口市史志办公室主任周丛一、副主任王帛和韩晓东,带着当年《盛京时报》发表的“龙骨”照片和孙正仁老人捐献的“龙骨”前往大连水产学院。学院办公室张元庆为他们请来了两位专家,但两位专家考虑到营口“龙”为大型水族动物,因此建议他们到大连自然博物馆请专家进行鉴定,并为他们联系到了该博物馆的刘馆长。

大连自然博物馆的刘金远、赵永波两位专家对“龙骨”进行了肉眼和显微镜下鉴定,他们基本取得了一致意见,认为营口孙正仁捐献的“龙骨”为距今一万多年前的野马化石,而与《盛京时报》发表的“龙骨”并非一体。要对“龙骨”进行准确年代鉴定需要到北京用碳14(C14)进行同位素鉴定。

照片“龙骨”有两种可能

鉴定中,两位专家对《盛京时报》上的“龙骨”照片究竟为何物,却产生了意见分歧。

刘金远高级工程师认为,虽然照片不是特别清晰,但根据形状看有可能是恐龙;而赵永波副研究员认为,有可能是当年一条搁浅的须鲸;最后,大连自然博物馆的专家对《盛京时报》上的“龙骨”为何物,没有作出肯定的答案。

在大连自然博物馆的标本室内,营口市史志办公室主任周丛一和副主任韩晓东分别拍摄了一组各种恐龙和各种类别鲸的标本照片。

回到营口后,营口市“龙”之谜课题研究小组将各种标本照片与营口“龙骨”照片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和比较,认为是须鲸的可能性大一些。因为1934年夏天,连续下雨40多天,水位上涨,须鲸从辽河入海口进入辽河,雨后搁浅在芦苇荡中。同时成年须鲸的长度一般在一二十米之间,而营口“龙”的长度是11米左右,这是第一个相似的地方。同时须鲸的胸鳍腐烂后暴露出来的刺状骨头像爪子。须鲸的下额腐烂露出来后,非常像两个弯弯的“角”,营口“龙”是被人为“安装”上去的。

但在读者见面会上,有人提出,如果是须鲸的话,为什么会有鳞片呢?须鲸属于哺乳动物,是没有鳞片的。

在营口市史志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调查过程中,营口惟一健在的目击者———当年只有9岁的肖素琴(女)称,没有注意“龙”是否长角,但可能有鳞、有爪。同时,据了解,当年有人刚发现“龙”时,鳞片堆在其附近,共有两筐之多。

面对诸多疑问,营口市“龙”之谜课题研究小组作出了另外一种推断———营口“龙骨”照片上的生物有可能是一种还未被人类认知的动物。

“龙”骸骨去向的三个传说

到目前,当年《盛京时报》上刊登的“龙”骸骨仍无据可查。

营口市80岁的老者杨义顺说,关于“龙骨”的下落,有3种流传版本:

一是传说由于当时营口处在“日伪”当局的统治下,而日本人又非常重视对生物的研究,因此当时传说日本人将“龙骨”运到了“伪满洲国”的新京(今长春),而后运到日本。

第二种传说是“龙骨”标本由位于营口市通惠门街的师范南校作为动物标本后,转到营口水产高级中学做标本,后来水产高级中学迁移到大连,“龙骨”也随学校迁往大连。

第三种传说是“龙骨”被营口市某中药商买去做了药材。

但这3个“龙踪”说法都只是传说而已,是否真的存在“龙”?70年前,在辽河北岸搁浅而死亡的动物是否是“龙”,如今它又在哪里?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中央电视台曾经全程报道

9. 龙骨的现代龙骨图片

1934年的营川坠龙事件里的龙骨:1934年8月8日,营口发现了一具与传说中的龙极相似的尸体,并且此前有附近居民见过、接触过其活体。当时的伪营口第六警察署将其骨运至西海关码头附近空地陈列数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当时《盛京时报》还派人采访,称之为“龙”、“天降龙”、“营川坠龙、“巨龙”等,同时还配以照片,图文并茂,轰动一时。《营口市志》第一卷中记述:“(1934年)8月8日午后,辽河北岸东小街一农民在附近苇塘发现一巨型动物白骨,长约10米,头部左右各有一角,长约1米余,脊骨共29节”。中央电视台10频道《走进科学》栏目于2004年12月3日播出了纪录片“破解七十年谜团”,及2008年5月14日cctv10台《探索发现》栏目播放了专题片《龙影遗骨》,说《盛京时报》的介绍是脊骨28节(比较,须鲸的脊骨为57节)。节目介绍,孙正仁老人把自己保存了整整六十三年的五块“龙”骨捐献给了市史志办公室,后专家通过显微镜鉴定它们与野马的牙齿骨在纹理上相似,而年代则显示为一万多年前的化石,很奇怪。
脊骨28节、骨质纹理类似野马牙齿骨、骨龄有化石感,是它几个特点。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