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方面的课题
Ⅰ 有关高中生德育的论文题目有哪些
高中生德育的论文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或开发都是有学科基础或技术基础的。综述部分主要阐述选题在相应学科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可以帮你写个提纲或者开题要吗?
Ⅱ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成果形式有哪几种怎样提炼成果德育课题(少先队中队建设)方面的课题有什么新要求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成果形式有哪几种?怎样提炼成果?德育课题(少先队中队建设)方面的课题有什么新要求,谁知道请帮我回答。
Ⅲ 中学新德育实践与研究的子课题有哪些
实践 (哲学名词) 编辑
实践有着诸多的含义,经典的观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包含客观对于主观的必然及主观对于客观的必然。
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司法、社会治安、社会管理、社会交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活动。
Ⅳ 如何以“微课题”提升初中德育实效性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德育实效性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是德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它涉及学校教育方方面面,也涉及学校德育工作以外的许多相关因素。目前,国内外对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尚未有现成的、系统的成果。国内现在正掀起研究德育实效性的热潮,但仍没有形成研究体系和操作性强、推广性大的工作机制。可以说,德育实效性的研究正方兴未艾。教育部曾多次下发文件强调学校要加强德育的有效性。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曼、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孙云晓、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冯恩洪等人都对德育的有效性问题进行过研究。
然而在德育实效性的研究之路上呈现出一派“教科研”场面繁荣却效果甚微,研究教育却远离课堂和教育实效的悖论现象。概因这些“书斋式”、“注解式”的理论宏观研究曲高和寡,难以熨帖教育教学的现状与本质,难以将教学与科研合而为一。现实敦促我们转换研究视角,去追求一种侧重于应用研究、实践研究和微观层次的小型研究。于是,源于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智慧,促进专业发展,享受研究过程与成长喜悦,引领教师发掘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微型课题”在教育领域应运而生,并呈星火燎原之势,为一线教师所亲睐。
本课题基于“微课题”这样的背景同时也是利用这么一种形式对这些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智慧经验加以总结推广,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路线图研究德育现状、定位德育目标、探讨德育问题、商榷德育策略、拓展德育途径、细化德育内容、优化德育模式,以提高我校的德育实效性,促进德育人员素养的提升。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及与之联系、区别
(一)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1.关于“微课题”的现状
“微课题”是教师为解决一个具体的、较为微小的现实问题而建构和确立的研究课题。它不强调研究的学术性、规范性,较为自由,是一种平民化或草根化的研究样式。微型课题研究以“小切口、短周期、重过程、有实效” 基本特征,以“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为基本理念。南通市微型课题的组织管理者,教科所所长冯卫东给微型课题下了一个大致的界定,较为通俗:“微型课题”是教师为解决一个具体的、较为微观的现实问题而建构和确立的小课题。他还曾用这样的话说出了他对微型课题进行描述:微型课题的表现形态是微型的、自由的、亲民的、可为的。它不大,不会让有教师无处下手的感觉;它不需要严格的、统一的程式,可以有很强的个人和个性化色彩,几乎不存在“会”与“不会”、“能”与“不能”的界限或区分;它不同于经院式研究会,没有贵族之气,完全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人都可以去做,最终有没有成果,关键是“你做了没有”……如皋市教科室副主任袁玥、常州市同济中学贾秋萍、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江宁分校督学罗刚淮都对“微课题”做了界定和论述,陈唐明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17期中写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性学习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亦成为学校探寻素质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浙江省大溪二小王朝森校长提出了“微课题促薄弱学校教师科研微成长”的教师专业微成长发展策略。
“微课题”这种研学形式已经得到了很多专家和老师的肯定,它的草根性、平民性、实践性、务实性、可操作性也越来越多的被广大一线老师所接受,正逐渐的成为教科研机构和学校培养、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
2.“微课题”和德育实效性研究的关系
虽然“微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能对提高学校教师教育教学修养、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但笔者于2013年2月23日在《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完全版)上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匹配为精确,检索时间为1999年-2013年,检索主题为“微课题 德育实效性”、 “微课题 德育”、 “微课题和德育”等,检索结果均为0篇。这说明基于“微课题”背景下的德育实效性研究或德育“微课题”化的研究还没有卓有成效或者说比较明显的成果性研究还比较少。网络搜索关键词“微课题德育实效性”找不到相关条目,搜索“微课题 德育”发现华东师大第四附中徐晓霞老师2012年6月主持开展了名为《学校微型德育课程内容与方法创新的研究》的县区级课题研究,目前正在研究中。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2012年底围绕“让德育走向专业化发展”的主题开展了德育微课题展示活动。诸如此类关于德育“微课题”研究的条目也仅有数十条左右,而且大多是规划类或研究中,其他多是学科类“微课题”研究方面的信息。
3. 关于德育实效性的国内研究现状
德育实效性是指在学校实施德育,以达到的实际效果。德育实效性的实现就是利用学生接纳程度与德育目标是否一致的评价方法,实施重实效、分层次、多样化的教育行为和活动,以达到使德育目标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成份,引起量变到质变,产生言行一致表现的效果。笔者就目前德育实效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如火如荼,但却有众说纷纭: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马安山镇中心小学赵金方老师在《把小事做精致,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一文,指出:从微观而言,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是育人小事的缀连,为了实现抓实德育这个大目标,我们绝不要轻易放过每件小事,而是把握每件小事,把小事做精致;甘肃白银平山区第一小学武国森老师在《创新德育模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一文中阐述了“四化”提高德育实效性的观点和做法,即:德育管理网络化、德育工作制度化、德育内容体系化、德育科研规范化;潍坊工程职业学院高波老师在《转变德育模式,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一文中指出,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的转变,由单向式德育向双向互动式德育的转变。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实验小学的谢丽成老师、福建南安市洪新中学徐建强老师、河北涉县第二中学张小静老师等都撰文对此做了论述。
4.关于德育实效性的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要远远超过我们,他们通过研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德育理论。
英国是一个倡导"绅士风度"的国家,但是纵观英国的教育,却很难找出专门的德育课程,他们德育实施的主渠道是各科教学:英国的教育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公民素养教育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同时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贯穿教育性原则,即把道德教育、公民素质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种教学之中。美国的德育主要是把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最高经典进行传播和灌输,同时宣扬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而新加坡政府则开设了“生活教育课”,提出道德教育要“三兼顾、五强调”,即个人、社会、国家兼顾;法育与人情味兼施;理想与现实兼行;强调国情,强调国家利益,强调新加坡特色,强调内容形式应符合时代要求,强调寓教育于故事之中。德国的中小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的献身精神”。 1996年7月16日,日本第一十五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公布第一次咨询报告《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中说: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孩子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作出判断和行动,有较好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并且能够自律,善于和他人协调,善于为他人着想,感情丰富和充满人性。同时,健康身体也是不可缺少的。韩国“建立尊重学习者不同个性,最大限度提高人的道德性、社会性、审美观和创造性的教育体制。使所有学习者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与日本、德国十分相似。
结合国内外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在两个方面还需要加强,一是一些学校对德育实效性的认识不够,工作被动,流于形式,搞消防式的德育,结果是工作没少做,效果却很差;二是更多的学校只注意从实践上考虑德育的实效性,从不研究规律性的东西,忽视从机制上和理论上对德育实效性的研究探讨,使德育的有效性要求不能成为教育者的自觉行动,也无法使之成为长效机制。使德育的有效性不能长久的保持,在对德育实效性问题的研究上,大多数研究者还停留在对实际问题研究的层面上,而能够从大的德育观、从德育的各个影响因素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有价值研究的文献目前还比较少见。通过 “微课题”框架结构群体性德育研究就更少了。
(二)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是教育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学校德育面临的重大的难点问题。为了更有效地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必要对德育实效性的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等两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以指导德育的实践。而近些年,德育实效性提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各有偏重,“微课题”视角下的德育实效性的研究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通过“微课题”群的组建、实施与管理转变教师教育观念、调整教师教育心态、提高教师德育能力、增强教师德育魅力。
开展德育实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径,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微课题”研究这一抓手,找到提高初中德育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微课题”框架结构群体性德育研究从理论上弄清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阐述学校、家庭、社会如何相互配合已取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讨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科任教师之间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摸索学校有效开展德育的最佳方法。在实践上,一是通过研究探索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的互相促进的学生德育工作网络机制,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合力,防止5+2=0现象的发生,建立起第一道防线。二是探索建立学校内部有效的德育网络机制,学校的各部门之间,班主任与各科教师之间要共同承担起育人的责任,要形成有机整体,协同作战,共同开展德育工作,建立起第二道防线。三是通过“微课题”框架结构群体性德育研究探索提高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提升学校管理者与班主任的理论层面,使班主任德育管理系统化,实效化。
总之,通过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到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这就是本研究的根本意义所在。
Ⅳ 中学德育课题有哪些
1、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
2、学生管理如何体现针对性和有效性
3、学生自主管理的重要性
4、德育教回活动应提倡生活化答
5、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6、关爱留守儿童 体现以生为本
7、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让每一个学生都走向成功
8、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意识
Ⅵ 德育课题
班主任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