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
1. 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
没有科学,教育不能成其真,没有艺术,教育不能成其美。有科学,才有教育的神圣和庄严,是艺术,才有教育的灵动和活泼。抛弃功利目的,年轻教育者首先要钻研教育科学,努力求真,达于娴熟,然后才能变化无端,臻于艺术之巅。但这并不意味着求真之时不能求美,求美之时无须再求真,实际上,真和美都是无止境的。年轻人的灵机一动,也许更能体现教育艺术的创新之美。 教育艺术要富有激情的活动,别让教室的四壁把儿童与斑斓绚丽的世界隔开。我们应当经常关心,别让儿童的思想从入学伊始就塞进教学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别让教室的四壁把他与斑斓绚丽的世界隔开,因为大千世界的奥秘是思想和创造力取之不竭的源泉。 青少年课堂的激情活动,感情的积极流露,可以形成一定的观点和信念,也逐渐变成激励他们心灵达到从事道德高尚活动的积极力量。所以应引导孩子们进行积极活动。实践告诉我们,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所选择的方法应能引导他们进行积极活动,能在他们面前展现出战胜困难的吸引人的前景,能唤起他们的自豪感和自尊心。活动本身还应包括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可能性,但应适合学生的年龄。重要的是,从孩子们受教育的第一天起,就要用克服困难的社会意义和智力创造来吸引他们。要使艺术珍品成为少年们的精神需求,艺术对于塑造少年时期的人具有特殊的意义。我认为,要使艺术珍品成为少年们的精神需求,使他们努力用最感到幸福、最生气勃勃的心灵劳动――接触美的东西――来充实自己的空余时间。这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腻的教育任务。活动使少年的禀赋得以展现和发展。独特个性和饱满的精神生活及幸福的个人才能、意向与天才,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被揭示出来并得到发展。正确地组织少年时期的教育,意味着努力使每个儿童恰恰是在同他的禀赋最相适应的活动中把自己展现出来。 教育是艺术,不外乎说,教育给人以美的愉悦,给人一种心灵契阔的神灵之会,真正达到这种境界,恐怕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艺术作品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这种教育力量表现在审美观、道德观和政治思想都艺术地融为一体。一个班主任,无论他教的是什么学科,都应当善于通过论述文艺作品的机智的、有趣的谈话,用艺术作品中反映的当代青年的理想来吸引自己的学生。 教师应引导孩子们进行积极活动,实践告诉我们,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所选择的方法应能引导他们进行积极活动,能在他们面前展现出战胜困难的吸引人的前景,能唤起他们的自豪感和自尊心。活动本身还应包括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可能性,但应适合学生的年龄。重要的是,从孩子们受教育的第一天起,就要用克服困难的社会意义和智力创造来吸引他们。活动使少年的禀赋得以展现和发展。如何才能使少年对积极活动的自然追求服从于道德的发展?这种积极活动应当包含什么?那些决定以后(青年和成年时期)人的独特个性和决定人的饱满的精神生活及幸福的个人才能、意向与天才,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被揭示出来并得到发展。正确地组织少年时期的教育,意味着努力使每个儿童恰恰是在同他的禀赋最相适应的活动中把自己展现出来。 要力求使每个少年都有自己钟情的工作,我们力求使每个少年都有自己喜爱的、感兴趣的和使他们激动的工作;要他们把在这项工作中产生的感情转到学习中去,转到自己在集体中的道德态度上去。 要教孩子敢于去做聪慧的冒险,如果我的每个学生在童年时期不敢爬上树顶,不敢游泳过河,不敢深更半夜到森林中去找回需要的一根木棒或者在行军时某位同学丢了的指南针,不敢从屋顶上把过早爬出鸟窝的并卡在瓦缝中的雏鸟捉回来,不敢在暴风雪中护送很小的、无自卫能力的孩子回家,那我就把这种教育说成是温室里的培育。只有学生敢于去做那些事,才能教育出英勇果敢的学生。在那些勇敢行为中永远会有冒险,但是,没有聪慧的父亲般的冒险,谈及教育一般是不可能的。 教师要十分谨慎地掌握对良好行为的表扬,对良好行为的表扬,教师必须十分谨慎。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在学生那里形成这样的看法:完成本当完成的一般良好的、正确的行为,是为了得到表扬。孩子们把自己的良好行为不应视作特别了不起的行为。“矬子里拔将军”式地去表扬某些学生或某些集体,是万万使不得的。向学生提出一条禁律的同时要提出十条鼓励。 一个人能理解“应当”、“不许”和“可以”这些道德准则的含义并能身体力行,这就说明他有了高度的道德修养。要使自己的学生提高到道德发展的这个高度,教师就应当懂得和实施教育上一条简单而明智的真理,这就是:你向自己的学生提出一条禁律,就应当同时提出十条鼓励――鼓励他们从事积极的活动。不要因为一个学生做了点好事就备受感动 我们成年人应当懂得,当儿童和少年对自己所为的意义还不甚了解,可又期望着迈出善心的每一步都能得到表扬的时候,他反而可能成长为一个斤斤计较和爱戴高帽子的伪君子。所以,不要因为一个学生为他人做了点好事就备受感动。对一个正在成长着的人说来,为他人做好事的最高奖赏应当是良心的召唤,是内心里的欢悦和满足。 教师要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能实事求是,做到分析中肯,判断恰当,结论合理,对学生要求适当,说话有份量,使学生口服心服。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能估计情势,考虑学生年龄、经验、认识水平、以及学生性格、脾气等,并选择恰如其分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实践证明:对学生过分赞扬,会使他们骄傲自满;过度的批评,会使他们自卑失望;过分爱抚,会消磨他们的意志;过分严厉,会养成他们性格上的盲从或固执;过分迁就,会形成他们的松懈和放任;过分苛求,会因吹毛求疵而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过高要求,会使他们望而生畏;过低要求,会使他们失去教育意义……。因此,善于掌握教育分寸,是教育机智的一种重要标志。 总之,教师具有教育机智,掌握教育的艺术,是发挥其教育教学才能的最基本的途径。一个优秀的教师是教育的艺术家,他的成就,主要不是来自天赋,而是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勤奋磨炼的结果。 5、教学的科学性 教学的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的真理性和教学方法的正确性,它与教学的思想性是相互统一、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6、教学的艺术性 教学的艺术性一般是指教学手段的艺术性,即借助某些艺术的手法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调动他们的想象能力,在他们的头脑中造成鲜明的形象,从而使他们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发挥创造性 事实上,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要看从哪个角度来看教学这个系统,来看教学这个系统之中的各要素,不能一概而论。教学的科学性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回答对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关于教学中的‘真’的方面;而教学艺术在教学中要回答怎样教,如何学,属于关于教学中的‘美’的方面。教学的科学性反映着教学中的普遍的、必然的共性,而教学艺术则是具体的和明显因人而异的个性;教学艺术可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教学的科学性却不能用风格来标称。诚如朱德全教授所说的那样,各要素之间结构合理,组成一个良好系统,教师们不断地从这系统的角度和高度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定会有利于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事半功倍地提高效益,在教学相长中师生双方都可获得精神满足和艺术享受。 另外,教学的双边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人,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教师的教学也决不是千篇一律地遵循着什么既定的规则,他们都有各自的个性,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在教学中也不可能以既定的方法行动,教学方法、技能是无法,至少是很难传递和复制的,而情感、兴趣、需要、价值等因素或过程,也完全是在科学把握之外的,这样就导致了教学的复杂性。从具体的教师行为看起来,经过科学总结的教学技能确实并不总有效,而且某一教师的有效技能难以用现有的科学方法明确说明,即使说明了也不大可能完全转化为另一教师的有效工具。但不管怎样,可供分享的有效教学技能毕竟越来越多,而且这些可供分享的教学技能也在总体水平上提高了教学质量。有没有意识到教学的一些特殊性质,或者说,现有的科学成果有没有完美地解决问题是一回事,而要不要科学的基础则是另一回事。“科学也好,艺术也好,都反映同一个现实世界,而所使用的手段却各不相同。科学用概念、规律和理论反映现实,而艺术则用形象反映现实。这两种反映手段能够互相补充,互相丰富,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这儿也可见,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我们所要做的是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变和充实其内涵,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不同的对象,来完善其规律。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抬头看天,天还很高,低头看路,路还很长,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坚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讲究教育的艺术性,不断地前行,不断地前行,才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才能完成好这项系统工程。 可见,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相辅相承的,一个为教学铺好了路,另一个则为教学增添了无上光辉,他们构成了一个良好的系统。 另外,我们也知道,教学是丰富的,它的丰富性不仅表现在它是一门科学,更表现在它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它要求教育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育教学规律;而作为一门艺术,它要求教育者要以人为本,善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索兴趣,帮助学生通过学校生活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精神世界。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2008-01-15 06:44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一直众说纷纭,有的人说教学是科学,因为它要发现规律并遵循规律,实现最好的教的效果;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因为要有艺术的美感,教学要变成易于人们接受的形式,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有人说,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还有人说,教学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 最初把教学说成科学或艺术是西方人的创意,从此,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遂成为一个让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当极端的争论势均力敌时,中庸之道显示了强大的威力,有人寻找到折中的道路,策略地认为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但我认为,这样的认识并没有任何意义。 把教学是科学或是艺术,转化为教学要讲科学,讲艺术,或许更为恰当。既然有了关于教学的科学,我们的教学就不能仅凭本能,经验以及有限的常识,而应该遵循一些规律,如知识的组织规律,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等等规律;既然教学不是刻板的循规蹈矩,更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像比利时罗汶大学的雕塑所表达的意思一样是一种知识的灌输,那么一切的机制和灵性可以尽情地在教学中展演。人在愉快的氛围中享受知识大餐,享受学习的愉悦感。 教学要讲科学,教师就要学科学,教师要学的科学是教育的科学。教育的科学基于人的心理和社会的规则,为教师提出行动的原则或建议。这些建议,必然是善意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建议通常是理性的,它连接着教师的经验,又超越了教师的经验,是引领教师提升的精神性的箴言。教育的理性是指向未来的智慧之光,不是束缚教师的法规和教条。教育的智慧之光在与激励教师的精思和激情,照耀着教师从教学的奴隶成为教学的主人。当教师成为主人,教学的法则就成为他们的手中的鞭,成为他们驾驭教学的有力工具。这样,教师才有条件在教学中讲艺术。 执教学之法为鞭,然后讲艺术,讲艺术就成为教序的最高境界。教学的艺术不是教学技巧的组合,教学的技巧只是教师走向艺术境界的阶梯。弄巧者易拙。只有基于科学和技艺的教学艺术境界才能感染人,感动人,穿透人。 教学虽然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但教学需要科学,也需要艺术。教学需要科学为自己服务,教学需要艺术作为自己的理想。教学有了科学的基础,就会逐渐成为专业化的劳动;教学有了艺术作理想,就会具有一种诗意的浪漫。科学求真,艺术求美,教育求善。求美因真而神圣,因美而灵异;教学会因科学而坚实和规范,会因艺术灵动并浪漫。规范和浪漫,坚实和灵动,可以说是教学永恒的原则。作为教师,要本着讲科学,讲艺术的态度对待教学。这样,教学之业顺矣。 然而,现实让我产生一种感觉,中国目前大多数教学既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平,也不能谓之为艺术的行为,或许,这是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的差距。但,这种差距不能不被努力填平。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孙志胜 教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艺术?这是一个事关教育根本目标和任务的大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的科学与艺术之争 就世界范围而言,从古代到欧洲的文艺复兴,在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内,教学基本上被看作一种艺术。到17世纪,这种观念和认识,因其影响之大之广之深从而达到顶峰,标志这一顶峰的代表性人物和理论成果,是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和他的《大教学论》。他对教学本质的阐释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此后几百年,这种观念发生了变化,代之以教学是一门科学的理论观点。并且,心理研究的深入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开展,为教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这样,教学的科学理论框架和体系逐渐成熟并建立起来,教学作为科学的观念逐渐为人接受,并越来越受到重视。相比之下,教学作为艺术的研究被冲击,被冷落。 到19世纪中叶,情况又出现了反复。正当教学的科学化研究大张旗鼓、大有进展、大有成就之时,德国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这位被认为是继夸美纽斯之后西方最伟大的教学论专家,又重新举起教学艺术的旗帜,再一次阐述了关于教学的艺术性本质的深刻见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他在其代表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曾这样论述教学的本质,强调并坚持教学是艺术而不是科学的观点,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教学的本质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的论争。 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现代教育学派代表、近代教育思想家杜威,对教育本质的阐释是“教育即生活”,但同时他还指出:“教学艺术,一大部分在于使新问题的困难程度,大到足以激发思想,小到加上新奇因素自然带来的疑难,足以使学生得到启发性的立足点,从此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教育教学艺术是“一切人类艺术中最困难和最重要的一种艺术”。显然,他继承、发展了第斯多惠的理论。到了20世纪中叶,美国另一位教学研究专家海特的《教学艺术》专论于1951年问世,标志着教学艺术成为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引起教学研究领域中众多研究人员的重视和关注,从此,教学艺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海特更加明确地回答,教学主要是人与人(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互相交流和影响,而这种交流和影响,更多地依赖于情感、兴趣、需要和价值等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完全在科学把握之外的,如果只是运用科学来把握,就会使它们受到抑制而不能自由地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这是当时美国科学热、实验热背景下发出的另外一种声音,因为其特立独行,因而也就格外引人注意、发人深思,于是吸引了许多教学研究的人员转而探讨教学的艺术性问题。 教学既是艺术又是科学 然而,在国内,关于教学的本质是艺术还是科学的问题,始终没有出现过讨论和争辩。一直以来,教学是一门科学,似乎是不言而喻、无可争议的定论;而教学的艺术性特质,只是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教学改革,对国外的有关研究成果才开始有了介绍、宣传和评述,并有部分学者、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一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在教育领域,专门研究人员,还有我们的广大教师,对教学的艺术性研究不足、关注不够、认识不到位,倒是一些科学家,却深深感到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并由此反思我们的教育,对我们教育教学中科学与艺术、文和理相隔的状况以及艺术教育的缺位,表示了深深的不满和忧虑。 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几乎每年两次回国,参加“科学与艺术”讨论会。他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它们的关系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又是和情感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成果吗?它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李政道先生的科学与艺术不可分之论,启发我们去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思考对教学的本质认识。如果,只是单方面地强调教学是科学或艺术,都是片面的、绝对的、不完全的。教学,其所传、所授、所解,是各种学科的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与提炼,要求准确无误、严谨细致,从这个角度讲,它是科学。同时,它的传授和解疑之术之方,要有情感和美感,要有感染力,要求生动形象、灵活而富有变化,从这个角度讲,它又是艺术。 教学之美与教师之美 我们尊崇那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果优秀的名师。而这些名师,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他们各自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这种风格和特色的形成,要求教学要有情感的投入,并以此感染、调动、激发学生的情绪,使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心灵的接触和融通中完成教学任务。它要求教学要有形象性,要求教师在讲台上要有演员意识,它要求教学具有审美价值和意义,教师形象要美,授课语言要美,书写文字要美,教态要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设计要美。教师的机智灵活、幽默风趣、人格境界,也都是一种美,能对学生产生特别的魅力。所以说,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就是一种教学艺术,而且是一种成熟的、富有创造性的艺术。 同时,这种教学风格和特色,又是一种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是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它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因此,它又是一种教学科学研究,是一门学问。 作为教学艺术,风格和特色本身是综合性的,对它的研究,也同样是综合性的。毫无疑问,教学风格和特色,首先需要深入细致研究本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并做到精熟通透、融合贯通,这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综合性的把握。同时,还需要博闻广识,了解和熟悉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比如,心理学的、语言学的、美学的,等等。在一个宽厚而扎实的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教学才会厚积薄发,得心应手,收放自如。这样,教学风格和特色才有知识之源、科学之壤,才会使教学艺术之花开得更加鲜艳,更有魅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学院经济管理系)
2. 为什么说教育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朋友:这个问题是个不错的问题,很值得去研究!教育学传统意义上讲更注重的是“科学”二字,也就是学问,理论上的知识;而并没有去精心关注是否学生们都能很好的掌握这种“科学”!也就是强调更应该去重视关注的其实应该是:学生们是否真正的掌握了相关的技能,也就是能否用这些科学去解决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这就是艺术(也就是是否能把学生们引导到掌握相关技能上来)。因此得出如上答案,教育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3.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谈谈你的看法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教学,无论教什么学科首先是教,它是工作,是科学性的工作;但教的方法是有艺术性的,又是集多种艺术于一身的,如: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管理学、哲学、演讲学等等。
教学,这项科学性的工作,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艺术的再创作。
所以说:教学,是科学艺术。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
4. 你认为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 是教育学的作业不知道怎么回答!请懂教育学的高手帮帮忙
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其所传、所授、所解,是各种学科的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与提炼,要求准确无误、严谨细致,从这个角度讲,它是科学。同时,它的传授和解疑之术之方,要有情感和美感,要有感染力,要求生动形象、灵活而富有变化,从这个角度讲,它又是艺术。
5.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教育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人们说,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我更觉得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虽然也有规律,教育活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但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一个特征是多样性、差异性|个性化
6. 求问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
教育即是科学,也是艺术。
教育也要讲究科学和艺术。
7. 教学是一门艺术还是科学
可能还是属于科学,不过是科学中的艺术。因为数学如艺术一般,只有思想,没有实验。主要是平面几何实在是太美了!!!
8. 教学是一门艺术还是科学
教育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人们说,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我更觉得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虽然也有规律,教育活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但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一个特征是多样性、差异性|个性化,对不同人的教育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因而教育有法,没有定法,需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教育更像艺术,艺术也有法则,但不拘泥于法则,更多的是创造……看了“名师成长诡计访谈录”,更坚定我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的信念。林良富老师是一位智慧型的教师,既能宏观把握又能脚踏实地,处处显示出他的教育智慧;刘永宽老师潇洒大气,在不懈的追求中推陈出新;俞正强老师在平淡中显心智,在朴实中表现美;金莹老师喜欢琢磨,把每一堂课都上得完美;邱向理老师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总能捕捉到教育的细节,关注学生。他们中,有的老师以严肃认真见长,有的老师以诙谐生动见趣,有的老师以细腻关爱感人,个个老师的风格都不一样,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不是艺术是什么?教育是艺术,有无尽的创造力在吸引着教师。我们每一个人只要走进艺术的殿堂,总会被一件件艺术品所吸引,被他们的艺术创造所震撼。学校就是艺术殿堂,儿童就是一件件艺术品,他们吸引着我们去创造。 周玉仁(著名小学数学教育专家):他们并不特殊,很普通,很平凡。他们大多是农家子弟,有的从小立志当教师,而更多人“从教”之理乃是——无奈选择、机缘巧合、子顶父职。但是一踏进校门,他们就被这些天真无瑕的孩子们所吸引,爱上了这个事业,一干就是几十年,而且乐此不疲。对课改,他们首先是认真学习,接着是积极实验,但不跟风,保持了这个年龄段和层次的人应有的理性态度。他们知道,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学生的教学才能是要通过多少个40分钟一点一滴地培养出来的,自己必须上好每一节课。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课堂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即使是同一位教师教同一个教学内容,前后的教学设计与构想也往往不同。他们在不断地否定自己,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完善自己。他们的课堂教学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实(扎实)、活(灵活)、新(新颖)、厚(厚重)。更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情境怎么设计,学习方式怎样改变,在40分钟里都紧紧地突出教学的本质东西,把数学的“根”留住。以平常心对待课改,按教育规律办事,课堂教学讲求实效,这就是数学名师的素养。他们的课,有的是朴素平实,平实中见功底,大气潇洒,大气中透灵气,真是留有尾声听余音,使人回味无穷;有的是清晰而细腻,流畅而完美,恰似师生合奏的乐章;有的是简洁严谨,丝丝入扣,含而不露,引而不发,达到与学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之效;有的时而奇峰突起,引人入胜,时而妙趣横生,扣人心弦,颇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之势……他们的教学风格各异,却都能把数学课上实、上活,教得轻松,学得愉快,使听课的同行感到是一种美的享受。
9. 求问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
事实上,这一问题涉及到教育界由来已久的争论: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如果是艺术,就要天赋、灵感、直觉和创造性,这些都是不可言传的;如果是科学,就得掌握某些知识和技能,这些都只能通过学习而获得。人们能从某些教师的经验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并反过来把它应用于课堂。如果?quot;教育是科学"这一观点推向极端,教师充其量不过是为每种课堂情景选用了正确的公式而已。
一些教育家采取了非此及彼的极端立场,认为教学要么完全是艺术,要么只能是科学。教学艺术论者坚信,好教师是天生的而不是造成的,他们认为行为的基础是直觉。教学科学论者认为,有效教学的基础是教学科学,教师能从教学科学中学到有效的教学行为。当然,大多数人一致认为教学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有人曾把教学比作看病,说他们既有科学的一面、又有艺术的一面。说是艺术,是因为他们天赋、需要创造性的反复实践;说是科学,是因为他们都包含一套技术程序,都能系统的加以描述和研究,都能传授和改进。一个优秀的教师正如一个优秀的大夫,能把创造性和灵感建立在基础的专业知识上。时至今日,这一比拟仍不过时,现代医学科学虽然说建立在科学理论的研究之上,当一个医生治疗一个病人时,还需要应用判断、直觉和创造性来解决许多医学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必然的正确答案。当然,医生也决不能置生物化学原理而不顾。同理,在教学中,教师不知道教育家已经发现的学习和教学规律,就像医生不知道生物化学原理一样,他们所做出的决定都将不可避免的失败。
今天,有关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已发生了新的转变。人们越来越关心:教师是应当掌握许多教学技能、还是能面对变化莫测的科学环境进行不断的思索和创造。大多数人一致认为教师应当同时具备技能和反思能力。他们必须能够运用己有的策略,并能发明新的策略。他们必须掌握一些管理班级的常规方法,当然能在情景发生变化时打破常规。一个教师如果不具有计划、讲演、指导、组织管理和编写试题等方面的技能,他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但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也要懂得,教学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宜。新的问题会不断产生,当旧的答案行不通时,就要寻找其他方法,甚至一些业已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面对新学生、新情景和新材料时,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动。如果一个教师只学习科学和技能,他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艺术的、自我教育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教育家。因此,很显然,教师必须既能运用技能,又能在不同环境下进行思考。
诚然,某些教师是有些天赋,但对于一个新教师而言,学习一些主要的教学技能对提高教学效果还是有必要的、而且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