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答辩 » 科学革命的背景

科学革命的背景

发布时间: 2021-03-28 23:04:25

A. 近代科学诞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

15世纪中叶是欧洲历史上的重要转变时期。资产阶级革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提供了社会条件。于此同时,科学本身为争得自己的独立地位,摆脱宗教的桎梏,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实验科学的兴起,更使自然科学有了独立的实践基础。

2、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主要原因或政治前提在于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逐渐建立并日益加强;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产生并聚集了大量劳动力,同时也扩大了英国国内市场; 多年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为英国积累了原始资本,提供了广阔的原料地和海外市场。

3、科学的世纪

科学的世纪是指称近代科学全面繁荣的19世纪。19世纪科学发展的规模和成熟远远超过17世纪的科学革命,热力学、光学、电磁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人类学等学科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并大都进入到理论综合的新阶段。

(1)科学革命的背景扩展阅读

在自然科学为争取独立而同神学的斗争中, 有两个突出的事件: 一是哥白尼的 《天体运行论》 的发表, 二是血液循环理论的提出。

前者在对大宇宙———天体结构的解释上, 把天地翻转过来, 用太阳中心说推翻了被宗教奉为神明的托勒密地球中心说, 被称之为近代科学史上的第一次科学革命———天文学革命。

后者在对小宇宙———人体结构的解释上, 冲破了神学所说的人体内部不会有循环运动的信条, 使生理学、解剖学、医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这两个事件作为划时代的标志而载入史册。



B. 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科学革命诞生的背景。

肇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科学革命,是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为主要标志。这次革命初期主要在物理学领域发生,到20世纪中叶在各个领域得到迅速发展。其发生发展有着复杂的背景。(1) 19世纪6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大工业开始建立,自然科学在工业生产中有了广泛应用的必要和可能。电力技术的发展,明显地表现出技术对科学的依赖性、科学理论对技术的指导作用。经过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后,人类仍然面临着生产过程和工艺复杂,操作繁重,难以控制掌握,材料有限,动力和能源紧张,生产和经营中经验性的组织管理日益失灵等种种矛盾,迫切需要加以解决。(2) 科学在日益分化和深化的基础上,趋向综合化、理论化、系统化和技术化方面发展。(3)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各垄断集团之间、发达国家之间争夺地国内外市场加剧,科学技术成为竞争的最重要的商品。为了战胜对手,围绕尖端技术,展开了激烈角逐。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以图夺取优势;发展中国家为求独立和经济的发展,要求提出高科学技术,进行综合国力的较量。这些都是现代科学革命产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的广阔背景

C. 科学革命的概述

科学革命
scientific revolution
历史上彻底的科学革命都是以科学观的变革为先声和途径。当代世界科学革命已经逐步展开,中国现在迫切需要实现科学观的转变——即是以能够融汇东西方科学的革命性科学观替代狭隘的小科学观(指以西学为唯一科学范式的科学观),没有这种观念的转变为基础,中国不可能进入科学革命时代,只能再次成为西方科学革命的追随者和小学生。那样中国只能在追随西方完成科学革命后再进行科学观转变的补课,那样中国将再次丧失进入发达国家的历史机会。
科学观变革对于当代科学革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中国继续认同小科学观,那么只能走技术进步的发展道路,永远不可能成为世界科学革命的领跑者,但最终在科学革命之后仍然会追随科学革命成功者改变科学观;如果中国自己首先改变狭隘的小科学观为容纳东、西方科学的大科学观,则中国就可以率先发动并领跑世界科学革命,并促使其它国家以及世界尽快实现科学观的转变和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驱,推动着社会进步。科学革命可能涉及到整个科学知识体系,也可能涉及广泛的科学领域,或者只涉及到某一学科。当原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科学概念和理论体系在新的事实材料面前 ,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无法圆满地说明和解释新的事实的时候,预示着理论上的突破。这种理论的危机正是科学革命成熟的标志。
新的科学基本概念及理论体系的建立,并替代了原有的概念及理论体系,这是科学革命的内容。因此,科学革命是对科学体系的根本改造。新旧概念、理论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有时是新的概念和理论推翻和完全替代了原有的概念和理论;有时是新的概念和理论把原有的概念和理论包含在其中,作为一种特例,对原有的概念和理论的适用范围和界限加以严格限制和新的界定;也有时表现为新的概念和理论对原有的概念理论的重大修正、补充和发展。科学革命表明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质的飞跃。与新的科学理论的建立相伴随,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图景,即所谓自然观也会发生相应的重大变化。哲学是靠科学所提供的知识把握世界的,因此,每次重大的科学革命都导致自然观的变革。
大多数科学史家所指的科学革命大约于1543年开始,那一年尼古拉斯·哥白尼出版了著作《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安德烈·维赛留斯出版了《人体构造》(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与《生物进化论》等。尽管科学革命的具体时间仍有争议,比如有人认为科学史的萌芽开始于14世纪,也有人认为化学和生物学的革命开始于18、19世纪。公认的是在16至17世纪之间,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以及化学的思想都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中世纪的观点转变为现代科学的基础,不论是在各个独立的学科内,更是在对整个宇宙的认知中。

D. 近代科学革命产生的原因、标志和意义

一、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背景原因: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如观测技术)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2、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向现实世界,注重实践的时代精神,激励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

3、科学家们的个人天赋和不懈努力

(二)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与发展(重要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天文学――近代科学的诞生( 近代科学革命产生的标志)

近代科学革命产生的意义
①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科学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②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电气时代。③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说”,将“发展”和“变化”等观念引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促进了人类思想认识的飞跃。④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和质能关系公式,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是物理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质能转换原理成为研发原子能的理论基础。

E.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背景是什么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於19世纪中叶,它以电机的发明为起点,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不仅推动了生产技术由一般的机械化到电气化、自动化转变,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条件
第一次科技革命实现了工业生产的全面机械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但也有它难以克服的缺点,如产生和使用不方便、长距离输送困难等等。所以社会对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19世纪初电磁学领域的一系列发现,引发了新的科技革命。
发电机的发明
1819 年由丹麦科学家欧尔斯德(Hans Christian Oersted)在教室里偶然发现放在电线下之指南针不再指南,而与电线成垂直方向。经此之后,他便发现了电与磁之间的关系。次年法国人安培(Andre Marrie Ampere) 根据欧尔斯德之报告,对磁场与电流间之关系作一整理与研究,并提出认为两条电线平行置放时,电流流动之方向相同时会相排斥;而相反时会相吸。若将电线绕成线圈并行通电后,则如自然之磁石一样。现在,『安培』的名字已家喻户晓,成为电流强度单位之名称。
1830年英国有一位学者名叫法拉第(Michael Farady) ,发现当一块磁铁放入电线圈中时,会使电流流入线圈;拿出磁铁时,电流则反方向流动。为使所发生之电能连续流动,法拉第用一只十二英寸的铜盘装在架子上,盘中央安置一曲柄,以手摇曲柄转动铜盘,整个铜盘置于一马蹄型磁铁内。将电线一端接於铜盘轴上,另一端则以接触器接出。当铜盘转动时,电线会不断切割磁力线,并产生连续性电流。
麦克斯韦完成了电磁波理论,让人们认清了电磁波的本质
赫兹首次用试验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
电力应用中的重大发明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使电力的广泛应用由可能变为现实,而在电力的应用中又产生了一系列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发明。
电报
1838年摩斯(Samuel Morse)发明电报接收机,利用电流交替地通电和切断产生不同的信号,即点、划和空白,他以这三种不同讯号的组合造出表达26个字母和数位的电码,这就是以后全球通用的莫尔斯电码。
电话
1876年美国青年贝尔发明了靠簧片振动传声的第一具电话,他利用声音振动簧片,簧片附近的电磁铁随即把振动变成强弱变化的电流。电流经电线传到受话器,再利用电磁铁振动另一簧片,把电信号重新变成声音,从此人类的声音可藉由电线传到远方。
电灯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 1877 年开始对电产生之光进行研究,他发现电阻会发热,发热后会产生光,因而发明了电灯泡。
无线电通讯
1864年剑桥大学科学家马克士威结合了电和磁的知识,在理论上证明了无线电波的存在。1894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制作了第一架电波发射机。他的设计可以凌空发送一连串无线电波的信号。由于发送和接收设备之间不需用导线相连,这项技术就变成著名的无线电通讯。
矿石接收机
内燃机的发明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除了电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之外,另一项有代表性的技术成就是内燃机的发明。内燃机是燃料在汽缸内直接燃烧,由燃烧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或转子做功的动力机。广泛应用於卡车、拖拉机、公共汽车、船舶及机车,成为运输工具的主要动力机

F. 简述古代科学技术革命形成背景、特点及主要成就。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除了举世闻名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及火药的四大发明外,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建筑、医学、数学等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这些发明和成就对其后整个世界面貌的改变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文化开始落后于西方。
3、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A、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
(l)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古代科学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经验的终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而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法,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4)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B、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实用性;经验性;封闭性;片面性。

G. 20世纪初科学革命的产生背景,影响及意义。要全面点的。

你去找政治课本好啦。

H. 请分别说明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社会背景、革命标志、时期、内容以及含义。

  •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时间:18世纪60年代开始 2、条件 ①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②资本-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③劳动力-圈地运动;④技术-国外市场不断扩大;⑤市场-先后打败西、荷、法,国外市场不断扩大 3、主要成就 ①棉纺织: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1765年);克隆普顿-骡机(1779年);卡特莱特-水力织布机(1785年) ②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的) ③交通运输: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史蒂芬孙-蒸汽机车(1814年) 4、特点 ①首先发生在英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到机器生产机器,最终大机器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 ②开始于轻工业(棉纺织)部门,发明机器者大多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新机器的科技含量不高; ③英国一花独放,绝大多数发明都出自英国,英国成为世界发展的核心. 5、影响 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 ②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③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④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东方从属于西方 ⑤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70年代开始 2、条件 ①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②生产技术-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 ③资金-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 ④市场-德、意、日等国的统一开辟了国内市场;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3、主要成就 ①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 ②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③电讯事业的发展: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4、特点 ①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与技术结合. ②同时在几个国家发生,发展迅速; ③有许多国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④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能源工业等部门,有巨大的能力改造和武装各轻工业部门并使农业机械化,从而使发达国家首先实现了工业化. 5、影响 ①生产力迅猛发展; ②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帝国主义阶段; ③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 ④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

  •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 1、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 2、条件 ①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②先决条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③必要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④推动力-社会需要(二战中的军事需求、战后军备竞争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3、主要成就 以原子能(1945年美国-原子 弹爆炸、1954年苏联-第一座核电站建成)、航天技术(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电子计算机的应用(1946年美国-电子计算机诞生、1964年美国-集成电路计算机问世等)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1973年美国-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首创成功)等高新技术. 4、特点 ①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③科学技术各个领域间相互渗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 5、影响 ①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造成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发展迅速.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变了变革); ③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们日益重要.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棉纺织业、金属冶炼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出现了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棉纺织工业区与以伯明翰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工业布局的趋势是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轻工业发展迅速. 2、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了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工业,出现了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原苏联以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为中心的欧洲工业区.工业布局进一步趋向集中,重工业突飞猛进. 3、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了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信息产业等,出现了美国西南部的斯坦福工业区(硅谷)、日本九州岛(硅岛)、英国苏格兰电子工业基地、德国慕尼黑工业中心.工业布局总体趋势是分散,发达国家以分散为主,发展中国家以集中为主,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资料来自网络。

多一句嘴,作业自己做。

I. 西方科技革命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性 人的自然属性中包含有动物的攻击性,人的攻击性可以表现为野蛮的、暴力冲突的方式,如侵占、抢夺、杀戳以至军事冲突等形式;也可以表现为文明的、非暴力的方式,如游戏、娱乐、体育等形式。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由野蛮到文明的过程,也就是荀子所说的“化性起伪”。相应地,人类的攻击性也就越来越多地通过和平的游戏形式释放和体现出来,体育的重要性在社会中也就愈加凸显出来。就此而言,无论东方体育方化,还是西方体育文化,都是这样的,即讲技巧、讲规则、讲道德、求友谊、求和平、求快乐。但是因为环境、人种、传统等因素的不同,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形成了两种特色鲜明的体育文化。 第一,两种体育文化的背景差异。西方体育文化以整个西方文化为背景,中国体育文化以整个中国文化为背景。西方文化以古希腊文化为源头,经历文艺复兴、产业革命,逐步形成了以宗教为核心、以追求个人自由、崇尚个人奋斗为特色的海洋型文化;中国文化则是以个体农业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大陆型文化,不崇尚竞争与冒尖,缺少对自由与平等的尊重,人们追求的是安稳平静的田园生活。 第二,两种体育文化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不同。西方体育文化体现出的人文精神是“个人中心”、“崇尚竞争”。拿美国来讲,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简直成了美国体育精神乃至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美国体育文化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的,充分肯定运动员个人的顽强奋斗及其价值,崇拜力量、技巧、拼博、竞争;拿美国NBA两支劲旅而言,单从其名称--芝加哥“公牛”和休斯敦“火箭”上,我们不难体会出美国的体育精神。西方体育文化有别于中国体育文化的突出特征是,认为体育对个体的价值在于,在体育运动中强身,在体育竞技中争胜,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不断挑战与超越人体的既有生理限度,不断挑战和超越于其他竞技者之上,在竞争与挑战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奥运史专家约翰·拉卡斯(John A. Lucas)指出,“更快,更高,更强”,这句奥林匹格言“对于20世纪后斯的奥运参与者来说,意味着以死相赌,根本就不是体育。任何身体活动,包括体育,当它超越极限威胁生命时,就是对个人道德与人性的抛弃”。 中国体育文化体现出的人文精神是“天人合一”、“崇尚和谐”、“恪守中道”。中国传统体育的典型项目是太极拳、射箭、舞剑、棋类等,人们练习这些项目的目的就是健身、养生、益智。中国传统养生理论所遵从的最根本的法度就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认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自然界的运行、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活动必须要与自然变化的节律相适应,取法于自然,顺乎自然之道。中国传统养生理论所遵循的另一根本原则就是阴阳调和,要把握好“度”。人体要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就必须使人体内外、表里、上下各部分保持好一定的阴阳协调关系,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发生疾病。传统养生理论认识到身体运动对健身的意义,如《吕氏春秋·尽数篇》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行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但是,传统养生理论强调运动必须适量,不可过大或过小,过小了对身体器官起不到锻炼作用, 过大了不仅对身体无益,反而有害,即“过犹不及”。要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不仅运动要适量,还要做到饮食有节,营养平衡,起居有常等。 第三,与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文化精神相适应,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体育文化注重养生,通过体育活动达到身心的平和状态;西方体育文化强调竞技,在体育运动中不断实现身心的超越。中国传统体育重在健身、养生,是重在通过外在的形体锻炼而达到内在的精神修养,是内外俱练,形神兼顾,身心合一;西方体育重在竞技,在体育竞技比赛中取胜对手,获取桂冠,赢得荣誉。西方体育竞技项目主要以田径、体操为主,比赛表现出激烈的对抗性;中国传统体育以武术、棋类等健身活动为主,重“雅戏”而非“陈力之戏”,排斥激烈的对抗竞争,锻炼方法以模仿动物动作的功操为主。 中国体育文化缺乏竞技性,或说竞技性很弱,主要表现在竞技体育项目较少,没有全国性、综合性、长期存在并形成制度的体育比赛,有些本来竞技性较强的项目,后来也变成了非竞技性项目;几十种常见的项目中,相当一部分没有或少有竞技性,主要是锻炼养生,或表演给人看的,如全部的养生体育、田猎、武舞、剑舞、秋千、风筝、全部的武术武艺、踢毽子等。射箭、骑马、跑跳、游泳、划船等竞技性项目很少比赛,主要是自我练习。汉武帝、隋炀帝时曾有过两度全国性的角抵大会演,并进行评比,但这些比赛缺乏具体严格的规则,存在时间不长,规模水平远不能与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相比。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就实行“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以稳定其统治。这一国策在体育上的结果就是,军事性体育项目、竞技对抗性体育项目衰退,娱乐性的体育项目盛行。北宋王朝正是在倡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文人皇帝宋徽宗那里覆亡的。《三朝北盟汇编》中说,偏安杭州的“南朝人只会文章,不会武艺”,这句金人对南宋的评价正是长期重文轻武的结局。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汇合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摆脱民族性、地区性而走向世界性、全球性的过程,资本主义建立以来的历史就是全球化的历史,全球化进程中自然也包含了文化的全球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呈现出世界性的色彩,以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形式,融入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因此,中西方体育文化汇合具有必然性。 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尽管有如此大的差异,但是并非格格不入。我们在看到二者存在较大差异的同时,也要看到二者的相通之处。第一,西方体育文化在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动下呈现出世界性和开放性,中国体育文化是中华各民族、中国各文化区域的体育文化汇合与交融的结果,尽管会表现出一定的排他性,但从本质上讲也是开放的,中国体育文化必然会同西方体育文化相结合,从西方体育文化中吸取营养。我们可以接纳西方的篮球、乒乓球,西方人同样可以练习我们的太极拳术。第二,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史,中国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自强观念,迫使中国体育文化去接纳西方体育文化,实现两种体育文化的结合,通过强身健体达到强盛民族的目的,以摘除“东亚病夫”的耻辱称号。第三,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同样是优秀的,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之分,中国体育文化之所以呈现出某种弱势,原因并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在于近代中国国运的衰败。我们相信,日益强大的中国一定会以其独特的体育文化对世界体育文化产生积极深刻的影响。第四,从根本上讲,两种体育文化都是“以人为本”的,都是为了强健人的身体,提升人的精神,追求人们之间的友谊与人世的和平。在此基础上,两种体育文化自然可以求同存异,扬长避短,在交流与融合中共同发展。

满意请采纳

J. 20世纪初科学革命的产生背景,影响及意义。

背景:1、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2世界各国的科学探索使得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