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科学的资料
㈠ 收集关于科学的资料。
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香港创业学院院长张世平:即分类的“知识”、“学问”]。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science的本来含义是系统知识,我想也许这样,科学在十九世纪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了,它已分得非常细了,即分成许多许多专业,而这些专业知识又不象其它知识那样是互不联系的。除了专业概念外,基础概念是一致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样的,“科”的意思是分类或层次条理的意思,所以我自认为science 对应“科学”还是比较合适的。 中国古代的关于科学的起源,比如各类经典的经书都是关于科学规律的探索的信息记录!古代的祖冲之的数学圆周率、张衡的地动仪、汉朝的指南车和指南针等,黄帝内经就是典型的医学大成!是中国上古社会的科学巨著!但是就科学这个字眼来说,也许还是舶来品! 中国的成语“名不见经传”,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说所有的经和传等都是关于中国古代人类社会的科学探索纪录!自司马迁开始,根据历史经传编著史记,记录了汉朝以前的所有的可识别的文字信息历史纪录!这些都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巨著! 通俗地说,科学是一种态度、观点、方法!同时,科学的东西本身具有悖论!也就是说,不同的专业学科的东西很容易被混淆和认为是矛盾的!其实,它反映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不同的多个复杂方面! 只要是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同志都十分清楚,开始的概念的建立和假说以及假定非常艰难!所以,对于科学本身的原始概念来说,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位顶尖的科学家来说,都是很困难的!所以,给出科学的基本定义需要胆量!需要胆识!还需要深深关注人类命运的高度境界! “知识体系”是人们对科学的最初认识。作为一种非常实用的知识,最重要的就是有很高的条理性和结构。这一点,任何一本经典著作都多少具有这种特色,古代最著名的要数《几何原本》了。中国的古典著作中最有条理的,也许是我不学无术,自认为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橘中秘》(一本棋书)。不过科学这种知识体系已不象某些知识体系那样规模那么小,讨论范围那么窄了,而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其野心甚至企图包罗万象无所不及。这么大的体系仍要保持很强的条理和结构,这就显得与众不同了。但知识体系并不只有科学一种,所以必需明确科学是怎样的知识体系。定义中前面部分给出了限定,跳过一段再讨论。 很早有人就认识到了科学是一项造福人类的社会事业,但其意义是随时代发展进一步深化的。而这也是缺少教育的人们不易理解的。知识表现在书本里怎么又是一种社会活动呢?不能被别人理解,不能被别人重复验证,这本身就不叫知识,为什么还要强调其社会性呢?这是因为科学对知识的认识要远远比其它对其的认识严格。不管对巫师、宗教徒、平民还是科学家来说,知识都是指正确的陈述,正确的预见,即知识就是人认为的“真理”。但只有科学家才非常严格地审视“真理”。不光要看它的初始语句(常称为公理)是否来源于直觉、实验或有充分理由,而且严密地审查推导过程中的任何细节,并考查其任一导出结论是否与实验或生活经验相冲突。而这一系列工作都不是没有受过科学训练的人能做的,因此需要教育,需要许多的科学家的共同劳动,也需要广大民众的理解和各方面的支持。随着科学的越来越发达,科学的复杂程度越高,其社会性也就越强。 “逼近真理”是强调科学的特质,与其它相比,科学最强调怀疑和创新,因为科学是以不存在先知先觉为前提的。同时科学也非常强调继承和借鉴!认为所有知识都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虽然科学追求的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但毕竟主观世界与客观存在并不是一回事,知识再正确,也只是逼近对世界的描述,而不就是客观世界。比如说:理想气体模型它能非常好的描述在常温常压下的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是因为这些气体分子的线度远小于它们之间的距离。而范德瓦尔斯对理想气体模型的修正也只是近似的描述象水蒸气那样的真实气体。科学家们懂得他们的理论一开始就是近似,所以他们从未指望从其理论导出的结论与真实世界无丝毫误差。所有的知识是人造的,是主观世界的产物,即使存在外星人,也只可能是比地球人更进化而已,他们也会有错。自然界的秘密存在于自然界本身,自然界以其自身的多样特点表现自己,但不会以文字形式借上帝之口明白地表达出来。可见用“最逼近真理”这一词项既强调科学的严密性,又强调了科学对世界的认识意义。 “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该定语反映了科学对完美的追求,强调了科学也有个成长过程。普通人犯错误是经常的,伟人也会犯错误,象牛顿、爱因斯坦和马克思这样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也有错误的理论。罗素的著作中,经常描写伟人的自相矛盾,比如,提倡用节育手段控制人口的马尔萨斯四年内添三个孩子;提倡无为的叔本华对晚来的荣誉欣喜若狂;被称为实验科学的始祖的培根则不知道为他治病的哈维发明血液大循环理论。伟人尚且如此,那么集所有伟人智慧的科学内容要想没有一点自相矛盾的暇点则十分困难,而且体系越大越难以没有错误,特别是新学科,需要时间的检验。任何科学都有个成熟的过程。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科学也许是某种情境下的近似,在无限推广时就可能出现矛盾,而科学决不会装作没有看见,必定要去解决这一矛盾,使科学向前迈进。由迈克尔逊实验引起的相对论、由黑体辐射实验引起的量子力学以及理发师悖论引起的数学革命,正是排除了那些自相矛盾后发展起来的。
㈡ 有关科学知识的资料,急!!!!!!!
虽然已经有将近300年的历史了,但这个题目在国内可能还很陌生。与其他相关学科相比,这一领域的引进算是比较慢的。这个现象本身也是值得研究的。一般来说,其他学科在10年左右就会传到中国来,但科学知识社会学比这要晚了20年。虽然在90年代国内有一些零星的介绍,但整体上还属于空白。从新世纪开始,这一学科开始被大规模的引进来。我今天讲的内容只是对这一学科进行介绍性概述,其中也提出几个问题,但由于时间关于科学知识社会学跟科学社会学的关系,简单说二者是个包含关系。科学社会学中包含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传统的科学社会学,也叫美国默顿学派科学社会学,它在70、80年代处于正统地位,其首领人物默顿曾经得过美国总统科学奖,当年戈尔给他发过奖章。但目前起源于英国爱丁堡学派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已经取而代之,取得了统治地位,尤其在90年代这种现象非常明显。关于这一学科最近的进展,南开大学刘军军博士写了一本综述性著作,这本书全面的介绍了SSK的一些理论和实践,文献非常齐全。另外这本书是一个三阶的研究,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这本书的目的是“我看SSK如何看科学”。目前国内正在对这一学科做大规模的引进。有限,在这里不可能做非常详细的回答。
SSK的前身很复杂,根据Bloor和Barnes讲,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德国的图宾根学派有一个“教会编史学”,认为应该把正统的思想与非正统的思想都给予中肯的对待。SSK的倡导者认为这对他们有启发,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他们后来找出来的,也就是他们在提出自己的学科以后又回到前人那里寻找佐证。第二个前身是旧知识社会学。我们知道知识社会学哲学味比较浓,而且有观念论的色彩,属于欧洲哲学跟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但它在19世纪20、30年代发展起来以后,就停滞不前了。接下去是美国默顿学派的统计性、宏观的对社会运行的科学占了主导地位。SSK是继承了旧知识社会学的一些东西,而反对美国的那套东西。还有一个渊源是1962年科学哲学家Kuhn写的一本小册子,就是《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小册子在美国卖了上百万册,一本哲学著作能卖到这个册数,是一个很令人吃惊的现象。现在什么人都引用Kuhn的理论,以至于Kuhn都急了,说人们经常误解他的意思。Kuhn在80年代的一次演讲中特别批评了SSK,说我的观点跟你们的理解根本是两回事。再一个渊源是Wittgenstein后期的哲学。Wittgenstein自己创造了两套哲学体系,一个是逻辑原子论,另一个是他后来的哲学研究。SSK自称是受到了Wittgenstein的一些启发,但也有人说他们曲解了Wittgenstein的观点。但无论是正解还是曲解,至少它对SSK起到了一个促进的作用,尤其是Bloor受其影响比较大。最后一个渊源是反对传统的科学哲学。传统的科学哲学主要是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SSK认为这些正统的科学哲学对科学的描述都给了人错误的印象,是过分理想化的描述,是有问题的。
SSK真正的发展是起源于英国的爱丁堡大学。我们知道休谟是爱丁堡的,SSK在某种程度上也继承了休谟的传统。我最近看了一个材料,上面说SSK的起源有一个特殊的背景。当时斯诺讨论两种文化之争,最后的结果是跟英国首相合作,对科学本身进行研究,找了一批有自然科学背景的人物,包括Barnes、Bloor等。当时起了一个题目就叫“Science Study”。非常有趣的是,30年过去以后,他这一套思想又回到了起点。这里三个重要的人物可以简称BBC,就是Barnes、Bloor和Coollins。其中Barnes和Bloor属于创始性人物,Coollins则是巴斯学派的首领人物。现在SSK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就是Collins。他写的论文最多,影响也最大。还有一个代表人物是Mulkay,他跟后现代也有一定关系。英国SSK起源以后,马上影响到法国。法国有个重要人物,就是巴黎高等矿业大学的Latour。Latour当时是一个年轻的哲学工作者,他受到SSK的启发,70年代到美国做了一项关于人类学的调查工作。他到了美国西海岸圣地亚哥非常有名的一个研究所。他在那里做了2年多的工作,主要任务就是把科学家当动物一样进行观察,观察结果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实验室生活》,这本书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一部名著,奠定了巴黎学派的基础。Latour本人英语不太好,他是跟英国一个学者合作写成这本书的。
㈢ 有关于科学家的资料
玛丽娅·斯可罗多夫斯卡娅,即著名的居里夫人,被誉为“镭的母亲”。她1867年11月7日诞生于俄国沙皇侵略者统治下的波兰首都华沙。父亲是华沙高等学校的物理学教授,使她从小就对科学实验发生了兴趣。
1891年,她到巴黎继续深造,获得了两个硕士学位。学业完成后,她本打算返回祖国为受奴役的波兰人民服务,但是,与法国年轻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的相识,改变了她的计划。1895年,她与皮埃尔结婚,1897年生了一个女儿,一个未来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居里夫人注意到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的研究工作。自从伦琴发现X射线之后,贝克勒尔在检查一种稀有矿物质“铀盐”时,又发现了一种“铀射线”,朋友们都叫它贝克勒尔射线。
贝克勒尔发现的射线,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兴趣,射线放射出来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居里夫人看到当时欧洲所有的实验室还没有人对铀射线进行过深刻研究,于是决心闯进这个领域。
理化学校校长经过皮埃尔多次请求,才允许居里夫人使用一间潮湿的小屋作理化实验。在摄氏6度的室温里,她完全投入到铀盐的研究中去了。
居里夫人受过严格的高等化学教育,她在研究铀盐矿石时想到,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证明铀是惟一能发射射线的化学元素。她根据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排列的元素,逐一进行测定,结果很快发现另外一种钍元素的化合物,也能自动发出射线,与铀射线相似,强度也相像。居里夫人认识到,这种现象绝不只是铀的特性,必须给它起一个新名称。居里夫人提议叫它“放射性”,铀、钍等有这种特殊“放射”功能的物质,叫作“放射性元素”。
一天,居里夫人想到,矿物是否有放射性?在皮埃尔的帮助下,她连续几天测定能够收集到的所有矿物。她发现一种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强度比预计的强度大得多。
经过仔细的研究,居里夫人不得不承认,用这些沥青铀矿中铀和钍的含量,绝不能解释她观察到的放射性的强度。
这种反常的而且过强的放射性是哪里来的?只能有一种解释:这些沥青矿物中含有一种少量的比铀和钍的放射性作用强得多的新元素。居里夫人在以前所做的试验中,已经检查过当时所有已知的元素了。居里夫人断定,这是一种人类还不知道的新元素,她要找到它!
居里夫人的发现吸引了皮埃尔的注意,居里夫妇一起向未知元素进军。在潮湿的工作室里,经过居里夫妇的合力攻关,1898年7月,他们宣布发现了这种新元素,它比纯铀放射性要强400倍。为了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新元素被命名为钋(波兰的意思)。
1898年12月,居里夫妇又根据实验事实宣布,他们又发现了第二种放射性元素,这种新元素的放射性比钋还强。他们把这种新元素命名为“镭”。可是,当时谁也不能确认他们的发现,因为按化学界的传统,一个科学家在宣布他发现新元素的时候,必须拿到实物,并精确地测定出它的原子量。而居里夫人的报告中却没有针和镭的原子量,手头也没有镭的样品。
居里夫妇决定拿出实物来证明。当时,藏有钋和镭的沥青铀矿,是一种很昂贵的矿物,主要产在波希米亚的圣约阿希母斯塔尔矿,人们炼制这种矿物,从中提取制造彩色玻璃用的铀盐。对于生活十分清贫的居里夫妇来说,哪有钱来支付这件工作所必需的费用呢?他们的智慧补足了财力,他们预料,提出铀之后,矿物里所含的新放射性元素一定还存在,那么一定能从提炼铀盐后的矿物残渣中找到它们。经过无数次的周折,奥地利政府决定馈赠一吨废矿渣给居里夫妇,并答应若他们将来还需要大量的矿渣,可以在最优惠的条件下供应。
居里夫妇的实验室条件极差,夏天,因为顶棚是玻璃的,里面被太阳晒得像一个烤箱;冬天,又冷得人都快冻僵了。居里夫妇克服了人们难以想像的困难,为了提炼镭,他们辛勤地奋斗着。居里夫人立即投入提取实验,她每次把20多公斤的废矿渣放入冶炼锅熔化,连续几小时不停地用一根粗大的铁棍搅动沸腾的材料,而后从中提取仅含百万分之一的微量物质。
他们从1898年一直工作到1902年,经过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0.l克的镭盐,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
镭宣告诞生了!
居里夫妇证实了镭元素的存在,使全世界都开始关注放射性现象。镭的发现在科学界爆发了一次真正的革命。
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为题,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1903年,居里夫人获得巴黎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继镭的发现之后,另一些新的放射性元素如锕等也相继被发现。探讨放射性现象的规律以及放射性的本质成为科学界的首要研究课题。
国内:西安的兵马俑,秦始皇陵,大雁塔,碑林!杭州的西湖!北京的故宫天坛,明十三陵,清西陵!南京中山陵!还有什么少林寺,泰山,庐山,五台山!山东的孔庙!四川乐山的大佛!西藏的不达拉宫!洛阳的白马寺和云岗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我们国家的太多了,随便找了些出来)
意大利:比萨斜塔,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古罗马斗售场,罗马的万神殿以及威尼斯广场,还有罗马城中之国--梵帝岗,这个袖珍国家整个都是名胜古迹!法国:巴黎的凯旋门,艾菲尔铁塔,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先贤祠,协和广场(全都在巴黎)普罗旺斯的薰衣草也值得一看!
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白天鹅城堡,博登湖,科隆大教堂,多瑙河源。
俄罗斯:莫斯科的红场和克里姆林宫,瓦西里教堂圣彼得堡的冬宫和夏宫,彼得保罗大教堂,此外索契和喀山两城市不错!
西班牙:没有特别出名的古迹,就是自己的皇宫还有些古罗马遗留的遗迹,不过西班牙的海岸线风景都不错,沙滩质烤菟凳呛芎玫模?
南亚:印度的泰姬陵,埃洛拉石窟庙宇,马哈巴利普兰巨型浮雕 ,锡克教大金庙,卡杰拉霍寺庙群,太阳神庙(以上为印度)。巴基斯坦:锡克城堡,费萨尔清真寺。
埃及:金字塔(以胡夫金字塔最有名),狮身人面像,汗.哈利里市场,卡尔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孟农巨像,国王谷,拉美西斯三世葬祭殿,阿布.辛贝勒神殿 。
写的累了,我再笼统的介绍一些吧,美洲玛雅人也有金字塔,还有安第斯山脉中一一座坐落于群山之巅的被遗忘了的城市马丘利,还有穆斯林胜地--麦加,以及耶路撒冷的陨石,据说默汗默得是从这块陨石上得到来自安拉的旨意的。还有柬埔寨的密林里有古高棉王朝的都城,也是现代才被发现的。此外像美国的尼加拉瓜大瀑布,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等自然风光也算是名胜了吧,真的太多了!
名著l 《论语》/1 名著2 《三国演义》/10 名著3 《哈姆雷特》/23 名著4 《呐喊》/33 名著5 《谈美书简》/44 名著6 《物种起源》/52 名著7 《红楼梦》/59 名著8 《老人与海》/70 名著9 《子夜》/82 名著10 《雷雨》/93 名著11 《复活》/106 名著12 《围城》/121 名著13 《悲惨世界》/136 名著14 《追忆似水年华》/143 名著15 《家》/150 名著16 《堂吉诃德》/161 名著17 《水浒传》/175 名著18 《麦田里的守望者》/185 名著19 《巴黎圣母院》/193 名著20 《西游记》/203 名著2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11 名著22 《罪与罚》/219 名著23 《女神》/227 名著24 《鲁滨逊漂流记》/237 名著25 《梦的解析》/246 名著26 《匹克威克外传》/251 名著27 《红与黑》/260 名著28 《歌德谈话录》/274 名著29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286 名著30 《静静的顿河》/291 名著31 《了不起的盖茨比》/297 名著32 《永别了,武器》/306 名著33 《西线无战事》/311 名著34 《蒙田随笔集》/317 名著35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323 名著36 《百年孤独》/329 名著37 《日瓦戈医生》/338 名著38 《第二十二条军规》/350 名著39 《变形记》/359 名著40 《欧也妮·葛朗台》/367 名著41 《汤姆叔叔的小屋》/380 欧洲直到1660年才开始消除知识危机,但是解决危机的基础工作已经由开普勒,伽利略,培根和笛卡尔四位伟人准备就绪。开普勒和伽利略如前文所述,完善和推广了日心说,引发了哥白尼革命,推翻了中世纪的世界观。而培根和笛卡尔的主要成就并不在于有独创性的科学发现,而在于传播了对学术和宇宙本质的新的思想观念,即培根主义和笛卡尔主义。
弗朗西斯·培根(公元1561——1626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曾任英国的掌玺大臣。培根热衷于仕途,他曾一度担任英国大法官——这是他这一阶层所能担任的最高职务。但是不久便由于被控贪污受贿而被投入监狱,并被撤销了一切职务。虽然不久便被释放,但从此以后,他便专心于研究工作,不再过问官场了。
培根是一位极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家。他认为科学只有在与过去固有的错误完全分野并确立循序渐进的几个阶段之后,才能有所发展。培根这样讲的含义是:科学应该严格以经验知识(完全通过感觉获知的知识)为基础,并以“归纳法”(通过对普遍性的特定观察来获得真理)为手段进行研究。他倡导通过一丝不苟的记录经验性的实验,协同促进学问的发展。与过去的那种枯燥无味的推理不同,共同的科学研究和观察衍生出有用的知识,终至改善人类的命运。
培根认为只要遵循他的程序,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得出科学的真理,这未免把事情看得太容易。而且虽然他重视经验,但却没有实验方法的观念,并忽视数学的作用。他本人并没有什么科学成果,对哥白尼,伽利略等人也没有作过肯定的评价。但他鼓吹新科学,在17世纪强烈的激励了许多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人;他提出了科学研究组织化的方法论,他的这一设想到英国皇家学会成立变为现实,人们称他为这一事业的奠基人。因此,就近代科学而言,培根的贡献在于鼓吹与新科学与目的的理念。
与培根同时代的法国人勒内·笛卡尔(共渊569——1650年)在两点上于培根观点一致:旧有的一切知识都应当摒弃;一个思想有无价值,悉由其是否有实用价值而定。但他们对科学的态度迥然不同,因为培根是一位经验主义者,而笛卡尔则是一位理性主义者和杰出的数学家。笛卡尔以理性作为整个哲学活动的出发点,重新构建了一个很大程度上基于思辨,几乎在各个方面都与古希腊人不同的世界观。
笛卡尔认为,自然哲学中最单纯的要素是广延和运动,这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空间即广延,它本来就是物质。空间既没有上下这样的特别的方向,也没有什么宇宙中心及其周围的层次秩序,空间始终都是广延的,空间的广延即是物质。这就是作为近代物理学前提的各向同性的无限空间观念。笛卡尔从单纯要素得出了第二条结论:一切自然现象都能够还原为物体各部分之间的相对运动。根据这种观点,运动定律是关于自然的一切知识的根本,任何现象都可以由细小部分的组合和运动的组合来加以说明。笛卡尔计划从自己所发现的结果,遵循自己的方法重新构造出整个宇宙。他认为,宇宙的整个空间充满了媒质的漩涡运动。在这种漩涡运动中,比较粗糙的物质块在各处聚集而形成天体,这些天体被周围媒质的漩涡运动所推动,笛卡尔进而向把地上的现象——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在内——用相同的机械论方法,即根据物质小块的组合和运动来予以说明。
对照一下今天的自然科学,笛卡尔对宇宙的机械论说明当然不能维持下去,即使在当时,也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但是,笛科尔关于自然的观点,即自然是要素的组合,要素的行为完全根据力学来决定,以及他所主张的数学方法,都给近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7世纪后半期机械论的粒子论自然观达到了全盛。17 世纪初期,伽桑狄(公元1592——1665年)复活了原子论。他把原子及其运动看作是神创的,洗去了原子论的无神论恶名,使之为人们所接受。他认为原子不可再分且运动在真空中,这与不承认真空的笛卡尔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笛卡尔强烈反对真空和原子不可再分。不过二者实际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原子可以看作是将笛卡尔充满媒质的宇宙分成的微小的部分。波义尔在二者的影响下,集粒子论自然观之大成,提出了自己的粒子论。他把自己的理论称为粒子哲学。其内容为:
一 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物质,这种物质为一切物体所共有,它是广延的,可分的,不可入的实体。
二 物体的多样性由这种物质的运动而产生。
三 由于运动物质是根据运动来划分的,从而产生了做各种运动而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最小自然物”。
四 最小自然物群聚起来构成粒子。这种粒子具有一定的形状和大小,且可以运动或静止。凡是能够觉察到的物体都是由这种粒子集合而成的。
五 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是由粒子的运动,形状,大小而产生的碰撞,结合等原因引起的。粒子有钩形,尖形等各种各样的形状。
六 世界的多样性是由粒子给予我们感觉器官的作用而产生的。
粒子论是近代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机械论自然观。
经过培根,笛卡尔和波义尔的努力,近代科学所需的概念框架形成了,即:经验事物的独立存在,无限广延的各向同性的空间,天和地区别的消除,科学和实际结合的可能性,强调数学方法,以及在这一切之上形成的机械论自然观。但是,还必须加上一个根本性的范畴,这就是自然规律。自然是独立存在的,自然现象普遍地,毫无例外地服从规律,秩序井然地变化着。只有当这种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开始出现时,才有可能建立起以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自然规律并不是自古便有的。古希腊的哲学家,无论是原子论者还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纵使他们有“必然”的观念,却没有认识到这是自然所遵循的规律。中世纪的人们则把无规律的事物看作是神力的表现而加以重视,对规律本身却不在意。经院哲学中实体和属性是基于质料和形式对自然进行议论,也缺乏规律这种范畴。培根,吉尔伯特,甚至伽利略都没有明确,自觉的形成“自然规律”的概念。直到笛卡尔,才在自然中明确地确立了规律这一概念。
以上构成了近代物理学的理论框架。随后,实验方法也确立了 通过有目的的,精确的实验,人们在理论框架内填充进充实的内容,推动了物理的发展。牛顿,托里拆利,伽利略等都是出类拔萃的实验家。
由于实验方法的确立,激励了科学研究,促进产生了开展研究工作的社会组织。与此同时,数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也被重视起来。当时的数学承自于古希腊的数学。古希腊的数学是几何主义的,不利于物理学的应用。为此,数学的革新是必须也是必然的。当时印度计数法的传入,笔算的普及,为数学的革新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直至符号代数学的建立,粉碎了几何主义,将数学从图形中解放了出来,为微积分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1671年前,牛顿完成了微积分,稍晚几年,莱布尼茨也独立的发现了微积分。微积分的创立,使数学成为解决物理 问题的有力武器。
对近代物理学建立具有决定作用的是英国的艾萨克·牛顿(公元1642——1727年)提出万有引力定律。自培根与笛卡尔之后大约一百年时间里,英国的科学团体是培根主义者,法国的科学团体是笛卡尔主义者。这就是说,英国人主要集中精力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从事经验性的实验,促进了具体科学的进步;法国人则倾向于强调数学和哲学理论。但两派的分野在牛顿这里消失了。虽然牛顿在生活中毫无引人注目之处——守口如瓶,谨小慎微,爱记仇——但他却是一位承袭培根主义和笛卡尔主义的巨匠。他遵循培根的经验主义原则,进行了大量的成功的实验;同时他又效仿笛卡尔,将数学引入了物理学中。1687年,他出版了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基础》,令人信服的解决了当时科学上的两大难题:一,沉重的地球是在什么作用下处于运动状态;二,为什么地球上的物体落向地心而行星始终处于运动轨道上。牛顿建立了一个新的力学体系,并提出了一个新的时空观。由此,近代物理学才得以确立。
㈣ 关于科学资料 500字
科学 是由人类感知的自然现象,通过观察、抽象、总结形成家教个性论说,再形成有因果系统的宗教共性论说,再通过设置实验环境、证明宗教论说的真假、形成有因果系统的科学个性结论,再形成有因果系统的科学共性结论,进而形成有因果系统的有实验共性结论的可重复验证的学问,这就是科学。
科学 是技术之母。科学 是知识体系。科学 不是生产力;但它可以提高生产力。如,著名的科学结论“杠杆原理”一样。它不是生产力;但它可以提高生产力。
科学 是在“科学家”使用“明确”、“具体”、“可操作”、“有数据”、“有算法”、“有责任”的“动力”及其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内容”、“意义”充分的“技术”条件和“物质”条件下进行的“实验行为”及其通过实验得出的“科学”和“技术”“结论”。
——张悉妮“科学”实验室 最新科研成果
㈤ 有关中国科学家的资料(简短)
1、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2、郭守敬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早年师从刘秉忠、张文谦,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
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
3、沈括
沈括(1031年—1095年) ,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
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
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4、卢嘉锡
卢嘉锡(1915.10.26—2001.6.4),台湾省台南市人,祖籍福建省永定县,物理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
1934年,卢嘉锡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1年5月,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98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卢嘉锡工作涉及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核化学和材料科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在结构化学研究工作中有杰出贡献,曾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结构模型,从事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等,对中国原子簇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所指导的新技术晶体材料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绩。
他早年设计的等倾角魏森保单晶X射线衍射照相的Lp因子倒数图,载入国际X射线晶体学手册,称为“卢氏图”。
5、王选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江苏无锡人,出生于上海,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
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84年晋升为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2002年2月1日获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陈嘉庚科学奖获得者。
王选主要学术工作是从事计算机逻辑设计、体系结构和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华光和方正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的研制,用于书刊、报纸等正式出版物的编排。
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型的高倍率信息压缩和高速复原方法,并在华光Ⅳ型和方正91型、93型上设计了专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复原算法,显著改善系统的性能价格比。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王选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张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郭守敬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沈括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卢嘉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王选
㈥ 关于科学的资料
科学 是由人类感知的自然现象,通过观察、抽象、总结形成家教个性论说,再形成有因果系统的宗教共性论说,再通过设置实验环境、证明宗教论说的真假、形成有因果系统的科学个性结论,再形成有因果系统的科学共性结论,进而形成有因果系统的有实验共性结论的可重复验证的学问,这就是科学。
科学 是技术之母。科学 是知识体系。科学 不是生产力;但它可以提高生产力。如,著名的科学结论“杠杆原理”一样。它不是生产力;但它可以提高生产力。
科学 是在“科学家”使用“明确”、“具体”、“可操作”、“有数据”、“有算法”、“有责任”的“动力”及其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内容”、“意义”充分的“技术”条件和“物质”条件下进行的“实验行为”及其通过实验得出的“科学”和“技术”“结论”。
——张悉妮“科学”实验室 最新科研成果
编辑于 2012-10-29
查看全部6个回答
【正版】零售-教辅书籍_正版下载
根据文中提到的科学为您推荐
各类书籍正品爆款1折起!秒杀活动天天有书刊超低价格嗨到爽!新人下载领专属特惠!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儿童科学实验加盟_一个简单的科学小实验
根据文中提到的科学为您推荐
儿童科学实验加盟,多主题趣味课堂,美式科学教育课程,寓教于乐!儿童科学实验加盟,五大合作模式,全托管开店模式!
六安中视联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2条评论
热心网友赞
1位粉丝
科学 是由人类感知的自然现象,通过观察、抽象、总结形成家教个性论说,再形成有因果系统的宗教共性论说,再通过设置实验环境、证明宗教论说的真假、形成有因果系统的科学个性结论,再形成有因果系统的科学共性结论,进而形成有因果系统的有实验共性结论的可重复验证的学问,这就是科学。
科学 是技术之母。科学 是知识体系。科学 不是生产力;但它可以提高生产力。如,著名的科学结论“杠杆原理”一样。它不是生产
查看全部2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计算机科学即投即审_计算机科学 发表首选平台,轻松录用!
计算机科学内部发稿,加急通道,审稿快,正规高效计算机科学 正刊发表,后收费,提供杂志社票据,发表无后顾之忧。
广告2020-10-13
关于科学的资料?
1、中国人在公元前(467)年就发现了哈雷慧星。 2、地球上(29%)是陆地,(71%)是海洋。 3、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 4、我国的冰川面积位于加拿大、俄罗斯和美国只后,居世界第(4)位。 5、冰川形成的首要条件是(寒冷),一年中最高的温度也不能超过摄 氏(零度),其次是(降雪)。地球上现存的冰川的面积达一千六百万 平方千米,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0%)。 6地球上现存的大多数河流的源头都是(冰川)。 二、选择题:(每题两分) 1、冰川作用包括( A A.侵蚀、搬运、堆积 )。 B.搬运、作用、堆积 C.堆积、搬运、移动 2、新疆共有大小冰川1.86万多条,总面积2.4万多平方米,占中国冰川 面积的( B )。 A.60% B.40% C. 80% D.90% 3、企鹅是南极的土著居民,生活在南极洲的企鹅有帝企鹅、阿德利企 鹅、金图企鹅、( A B C )等7种。 A.帽带企鹅 B.巴布亚企鹅 C.喜石企鹅和浮华企鹅 4、火山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它们的活动情况可以分为死火上、休眠火 山和( C )三类。 A.冰火山 B.水火山 C.活火山 5、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北半球的风向( A )吹,而南半球的风向(B ) 吹。 A. 右 B.左 C.上 D.下 6、行星由太阳起往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 A )海王星。 A.火星、木星、土星天王 B.木星、火星 C. 土星 7、雪花是一种美丽的结晶体,基本形状是(C)。 A.五角形 B. 四角形 C.六角形 8、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 A )三种。 A. 半影月食 B.全影月食 C.二影月食 9、石油是一种深色,接近黑色,刺鼻比水要轻的液体,它是由许多的 ( C )及动植物的有计提所变成的。 A.绿色生物 B. 光合作用生物 C.浮游生物 10、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来测量,大多数测力计是( C )制成的。 A. 铁制 B.铜制 C.弹簧 1、四大文明古国是人人类文化发祥地,也数字产生和成长的摇篮, 请问这四个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国家? 答案:巴比伦、古埃及、印度、中国 2、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谁?答案:袁隆平 3、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前苏联于哪一年年发射成功的? 答案:1957年 4、第一个飞上太空的是前苏联宇航员是谁?答案:加加林 5、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是什么?答案:芝加哥西尔斯大厦
261赞·3,443浏览2017-11-27
关于科学家的资料
牛顿 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开创者牛顿,在科学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三大成就--光的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和微积分学,对现代 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牛顿为什么能在科学上获得巨大成就?他怎样由一个平常的人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禁要联想到 他刻苦学习和勤奋工作的几个故事。 “我一定要超过他!” 一谈到牛顿,人们可能认为他小时候一定是个“神童”、“天才”、有着非凡的智力。其实不然,牛顿童年身体瘦弱,头脑 并不聪明。在家乡读书的时候,很不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属于次等。但他的兴趣却是广泛的,游戏的本领也比一般儿童高。 平时他爱好制作机械模型一类的玩艺儿,如风车、水车、日晷等等。他精心制作的一只水钟,计时较准确,得到了人们的赞许。 有时,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盏灯笼挂在风筝尾巴上。当夜幕降临时,点燃的灯笼借风筝上升的力升入空中 。发光的灯笼在空中流动,人们大惊,以为是出现了彗星。尽管如此,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还是经常受到歧视。 当时,封建社会的英国等级制度很严重,中小学里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歧视学习差的同学。有一次课间游戏,大家正玩得兴 高采烈的时候,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借故踢了牛顿一脚,并骂他笨蛋。牛顿的心灵受到这种刺激,愤怒极了。他想,我俩都是学生 ,我为什么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过他!从此,牛顿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早起晚睡,抓紧分秒、勤学勤思。 经过刻苦钻研,牛顿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不久就超过了曾欺侮过他的那个同学,名列班级前茅。 篱笆下的乐趣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代 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顿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 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 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 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 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 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 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 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在暴风中研究和计算风力 时间对人是一视同仁的,给人以同等的量,但人对时间的利用不同,而所得的知识也大不一样。 牛顿十六岁时数学知识还很肤浅,对高深的数学知识甚至可以说是不懂。“知识在于积累,聪明来自学习”。牛顿下决心靠 自己的努力攀上数学的高峰。在基础差的不利条件下,牛顿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难而进。他从基础知识、基本公式重新学起,扎 扎实实、步步推进。他研究完了欧几里德几何学后,又研究笛卡儿几何学,对比之下觉得欧几里德几何学肤浅,便悉心钻研笛氏 几何学,直到掌握要领、融会贯通。遂之发明了代数二项式定理。传说中牛顿“大暴风中算风力”的佳话,可为牛顿身体力学的 佐证。有一天,天刮着大风暴。风撒野地呼号着,尘土飞扬,迷迷漫漫,使人难以睁眼。牛顿认为这是个准确地研究和计算风力 的好机会。于是,便拿着用具,独自在暴风中来回奔走。他踉踉跄跄、吃力地测量着。几次沙尘迷了眼睛,几次风吹走了算纸, 几次风使他不得不暂停工作,但都没有动摇他求知的欲望。他一遍又一遍,终于求得了正确的数据。他快乐极了,急忙跑回家去 ,继续进行研究。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勤奋学习,牛顿为自己的科学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不久,牛顿的数学高塔就建成了, 二十二岁时发明了微分学,二十三岁时发明了积分学,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万有引力和光的秘密 牛顿二十三岁时,鼠疫流行于伦敦。剑桥大学为预防学生受传染,通告学生休学回家避疫,学校暂时关闭。牛顿回到故乡林 肯郡乡下。在乡下度过的休学日子里,他从没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万有引力、微积分、光的分析等发明的基础工作,都是这个期 间完成的。 那时,乡下的孩子是常常用投石器打几个转转之后,把石抛得很远。他们还可以把一桶牛奶用力从头上转过,而牛奶不掉下 来。 这些事实使他怀疑起来:“什么力量使投石器里面的石头,以及水桶里的牛奶不掉下来呢?对于这个问题,他曾想到刻卜勒 和伽利略的思想。他从浩瀚的宇宙太空,周行不息的行星,广寒的月球,直至庞大的地球,进而想到这些庞然大物之间力的相互 作用。这时,牛顿一头扎进“引力”的计算和验证中了。牛顿计划用这个原理验证太阳系各行星的行动规律。他首先推求月球距 地球的距离,由于引用的资料数据不正确,计算的结果错了。因为依理推算月球围绕地球转,每分钟的向心加速度应是十六英尺 ,但据推算仅得十三点九英尺。在失败的困境中,牛顿毫不灰心和气馁,反而以更大的努力进行辛勤地研究。整整经过了七个春 秋寒暑,到三十岁时终于把举世闻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全面证明出来,奠定了理论天文学、天体力学的基础。 这时期牛顿还对光学进行了研究,发现了颜色的根源。一次,他在用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时,无论怎样调整镜片,视点总是 不清楚。他想,这可能与光线的折光有关。接着就实验起来。他在暗室的窗户上留一个小圆孔用来透光,在室内窗孔后放一个三 棱镜,在三棱镜后挂好白屏接受通过三棱镜折进的光。结果,大出意外,牛顿惊异地看到,白屏上所接受的折光呈椭圆形,两端 现出多彩的颜色来。对这个奇异的现象,牛顿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得知光受折射后,太阳的白光散为红、橙、黄、绿、蓝、靛、 紫七种颜色。因此,白光(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 靛、紫七色光线汇合而成。自然界雨后天晴,阳光经过天空中余 围的雨滴的折射、反射,形成五彩缤纷的虹霓,正是这个道理。 经过进一步研究,牛顿指出世界万物所以有颜色,并非其自身有颜色。太阳普照万物,各物体只吸收它所接受的颜色,而将 它所不能接受的颜色反射出来。这反射出来的颜色就是人们见到的各种物体的颜色。这一学说准确地道出颜色的根源,世界上自 古以来所出现的各种颜色学说都被它所推翻。 牛顿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早年苦学所打下的深厚数学基础起了重要作用。 进入忘我的境界 在一个崎岖的山路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牵着一匹马在缓缓登山。人在前面慢慢地走,马在后面一步步地跟,山谷中响着 单调的马蹄声。走啊,走啊,马突然脱缰而跑,老人由于沉浸在极度的思索之中,竟没有发觉。老人依然不畏艰难地登着山,手 里还牵着那根马缰绳。当他登到较平坦的地方想要骑马时 一拉缰绳,拽到面前的只是一根绳,回头一看马早已没有了。 牛顿每天除抽出少量的时间锻炼身体外,大部分时间是在书房里度过的。一次,在书房中,他一边思考着问题,一边在煮鸡 蛋。苦苦地思索,简直使他痴呆。突然,锅里的水沸腾了,赶忙掀锅一看,“啊!”他惊叫起来,锅里煮的却是一块怀表。原来 他考虑问题时竟心不在焉地随手把怀表当做鸡蛋放在锅里了。 还有一次,牛顿邀请一位朋友到他家吃午饭。他研究科学入了迷,把这件事忘掉了。他的佣人照例只准备了牛顿个人吃的午 饭。临近中午,客人应邀而来。客人看见牛顿正在埋头计算问题,桌上、床上摆着稿纸、书籍。看到这种情形,客人没有打搅牛 顿,见桌上摆着饭菜,以为是给他准备的,便坐下吃了起来。吃完后就悄悄地走了。当牛顿把题计算完了,走到餐桌旁准备吃午 饭时,看见盘子里吃过的鸡骨头,恍然大悟地说:“我以为我没有吃饭呢,我还是吃了。” 这些故事究竟是真是假,并不关重要,不过表明了牛顿是一个怎样沉思默想,不修边幅,虚己敛容的人,他对科学极度的专 心,总是想着星辰的旋转,宇宙的变化,而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谦虚谨慎、一丝不苟的学风 “宽阔的河流平静,学识渊博的人谦虚。”凡是对人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都有谦虚的美德。牛顿每当在科学上 获得伟大成就时,从不沾沾自喜,自以为很了不起,急忙出版著作,以扬名于世。 当牛顿费尽心血算出“万有引力定律”后,没有急于发表。而是继续孜孜不倦地深思了数年,研究了数年,埋头于数字计算 之中,从未对任何人讲过一句。后来,牛顿的朋友,大天文学家哈雷(彗星的发现者),在证明一个关于行星轨道的规律遇到困 难时,专程登门请教牛顿。牛顿把自己关于计算“万有引力”的书稿交给哈雷看。哈雷看后才知道他所要请教的问题,正是牛顿 早已解决、早已算好了的问题,心里钦羡不已。 在一六八四年十一月某一天,哈雷又到牛顿的寓所拜访。当谈到有关天文学的学术问题时,牛顿拿出写好的关于论证“万有 引力”的论文,请哈雷提意见。哈雷看后,对这一巨著感到非常惊讶。他欣喜地对牛顿说:“这真是伟大的论证、伟大的著作! ”他再三奉劝牛顿尽快发表这部伟大著作,以造福于人类。可是牛顿没有听信朋友的好意劝告,轻易地发表自己的著作。而是经 过长时间的一丝不苟的反复验证和计算,确认正确无误后,才于一六八七年七月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于世。 牛顿是个十分谦虚的人,从不自高自大。曾经有人问牛顿:“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牛顿回答说:“假如我有一点微 小成就的话,没有其它秘诀,唯有勤奋而已。”他又说:“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这些话多么意味 深长啊!它生动地道出牛顿获得巨大成就的奥妙所在,这就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献身的精神,勤奋地创造,开辟出科
111赞·1,703浏览2017-11-23
收集关于科学的资料。
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香港创业学院院长张世平:即分类的“知识”、“学问”]。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science的本来含义是系统知识,我想也许这样,科学在十九世纪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了,它已分得非常细了,即分成许多许多专业,而这些专业知识又不象其它知识那样是互不联系的。除了专业概念外,基础概念是一致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样的,“科”的意思是分类或层次条理的意思,所以我自认为science 对应“科学”还是比较合适的。 中国古代的关于科学的起源,比如各类经典的经书都是关于科学规律的探索的信息记录!古代的祖冲之的数学圆周率、张衡的地动仪、汉朝的指南车和指南针等,黄帝内经就是典型的医学大成!是中国上古社会的科学巨著!但是就科学这个字眼来说,也许还是舶来品! 中国的成语“名不见经传”,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说所有的经和传等都是关于中国古代人类社会的科学探索纪录!自司马迁开始,根据历史经传编著史记,记录了汉朝以前的所有的可识别的文字信息历史纪录!这些都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巨著! 通俗地说,科学是一种态度、观点、方法!同时,科学的东西本身具有悖论!也就是说,不同的专业学科的东西很容易被混淆和认为是矛盾的!其实,它反映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不同的多个复杂方面! 只要是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同志都十分清楚,开始的概念的建立和假说以及假定非常艰难!所以,对于科学本身的原始概念来说,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位顶尖的科学家来说,都是很困难的!所以,给出科学的基本定义需要胆量!需要胆识!还需要深深关注人类命运的高度境界! “知识体系”是人们对科学的最初认识。作为一种非常实用的知识,最重要的就是有很高的条理性和结构。这一点,任何一本经典著作都多少具有这种特色,古代最著名的要数《几何原本》了。中国的古典著作中最有条理的,也许是我不学无术,自认为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橘中秘》(一本棋书)。不过科学这种知识体系已不象某些知识体系那样规模那么小,讨论范围那么窄了,而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其野心甚至企图包罗万象无所不及。这么大的体系仍要保持很强的条理和结构,这就显得与众不同了。但知识体系并不只有科学一种,所以必需明确科学是怎样的知识体系。定义中前面部分给出了限定,跳过一段再讨论。 很早有人就认识到了科学是一项造福人类的社会事业,但其意义是随时代发展进一步深化的。而这也是缺少教育的人们不易理解的。知识表现在书本里怎么又是一种社会活动呢?不能被别人理解,不能被别人重复验证,这本身就不叫知识,为什么还要强调其社会性呢?这是因为科学对知识的认识要远远比其它对其的认识严格。不管对巫师、宗教徒、平民还是科学家来说,知识都是指正确的陈述,正确的预见,即知识就是人认为的“真理”。但只有科学家才非常严格地审视“真理”。不光要看它的初始语句(常称为公理)是否来源于直觉、实验或有充分理由,而且严密地审查推导过程中的任何细节,并考查其任一导出结论是否与实验或生活经验相冲突。而这一系列工作都不是没有受过科学训练的人能做的,因此需要教育,需要许多的科学家的共同劳动,也需要广大民众的理解和各方面的支持。随着科学的越来越发达,科学的复杂程度越高,其社会性也就越强。 “逼近真理”是强调科学的特质,与其它相比,科学最强调怀疑和创新,因为科学是以不存在先知先觉为前提的。同时科学也非常强调继承和借鉴!认为所有知识都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虽然科学追求的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但毕竟主观世界与客观存在并不是一回事,知识再正确,也只是逼近对世界的描述,而不就是客观世界。比如说:理想气体模型它能非常好的描述在常温常压下的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是因为这些气体分子的线度远小于它们之间的距离。而范德瓦尔斯对理想气体模型的修正也只是近似的描述象水蒸气那样的真实气体。科学家们懂得他们的理论一开始就是近似,所以他们从未指望从其理论导出的结论与真实世界无丝毫误差。所有的知识是人造的,是主观世界的产物,即使存在外星人,也只可能是比地球人更进化而已,他们也会有错。自然界的秘密存在于自然界本身,自然界以其自身的多样特点表现自己,但不会以文字形式借上帝之口明白地表达出来。可见用“最逼近真理”这一词项既强调科学的严密性,又强调了科学对世界的认识意义。 “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该定语反映了科学对完美的追求,强调了科学也有个成长过程。普通人犯错误是经常的,伟人也会犯错误,象牛顿、爱因斯坦和马克思这样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也有错误的理论。罗素的著作中,经常描写伟人的自相矛盾,比如,提倡用节育手段控制人口的马尔萨斯四年内添三个孩子;提倡无为的叔本华对晚来的荣誉欣喜若狂;被称为实验科学的始祖的培根则不知道为他治病的哈维发明血液大循环理论。伟人尚且如此,那么集所有伟人智慧的科学内容要想没有一点自相矛盾的暇点则十分困难,而且体系越大越难以没有错误,特别是新学科,需要时间的检验。任何科学都有个成熟的过程。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科学也许是某种情境下的近似,在无限推广时就可能出现矛盾,而科学决不会装作没有看见,必定要去解决这一矛盾,使科学向前迈进。由迈克尔逊实验引起的相对论、由黑体辐射实验引起的量子力学以及理发师悖论引起的数学革命,正是排除了那些自相矛盾后发展起来的。
5赞·129浏览2016-06-13
关于科学的资料 300字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的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在完成预定的科学试验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中国人成功实现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 神舟一号飞船座舱内放置有一个高1.70米左右、身着航天服的男性模拟人。这个模拟人是一个感应器,用于收集返回舱在太空中的温度、湿度、氧气等各种试验数据。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列入国家计划。在全国各有关部门和科技人员的大力协同下,航天科技人员仅用7年的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三大技术难题,即研制成功了可靠性很高的大推力火箭,掌握了载人飞船的安全返回技术,建造了载人太空飞行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 “我们的飞船比美、苏的晚40年才发射,但飞船技术水平要和他们现在的相当,要体现技术进步,不能照抄,要迎头赶上。”王永志说。 短短七八年的时间,中国航天人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 中国第一艘神舟号无人飞船的发射升空,揭开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新的一页。 神舟二号:全新亮相 神舟二号虽是第二艘无人飞船,但却是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也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载人时基本一样。 飞船在轨飞行7天后返回地面。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随着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二号飞船,“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离上天的日子更近了。” 神舟三号、四号:百折不挠 神舟三号飞船在产品进场的第4天,出现了飞船穿舱插座信号有一个点不导通的问题。决策者们毅然决定:进度服从质量,推迟发射! 当飞船船舱内3000多个接点个个导通之后,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 试验结果表明: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工作正常,预定试验目标全部达到,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 前所未有的持续低温天气:-28℃,比发射《大纲》规定的最低发射温度-20℃足足低了8℃!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就是由于一个O形橡胶密封圈因低温变形失效而导致的! 经过充分的试验数据论证和气象会商,专家们优选了一个较好的窗口,并调整了发射程序。低温严寒下,参试人员用149件保暖物品,严严实实地将火箭关键部位包裹起来,同时不断地吹送热风,直到临近发射前15分钟,才把这些保暖物品撤下来。 2003年1月5日,飞船安全返回并完成所有预定试验内容,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 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预示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 神舟五号:神州圆梦 作者: 中国第一航母 2006-10-12 16:22 回复此发言 -------------------------------------------------------------------------------- 2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 历史将铭记那一刻: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这一刻,距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发射3年零329天,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仅11年零25天。 在发射载人飞船之前,前苏联进行了5次不载人的飞船升空试验,美国进行了8次不载人的飞船发射试验。中国的神舟号飞船在进行了4次飞行试验
㈦ 关于科学的资料
1、中国人在公元前(467)年就发现了哈雷慧星。 2、地球上(29%)是陆地,(71%)是海洋。 3、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 4、我国的冰川面积位于加拿大、俄罗斯和美国只后,居世界第(4)位。 5、冰川形成的首要条件是(寒冷),一年中最高的温度也不能超过摄 氏(零度),其次是(降雪)。地球上现存的冰川的面积达一千六百万 平方千米,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0%)。 6地球上现存的大多数河流的源头都是(冰川)。 二、选择题:(每题两分) 1、冰川作用包括( A A.侵蚀、搬运、堆积 )。 B.搬运、作用、堆积 C.堆积、搬运、移动
2、新疆共有大小冰川1.86万多条,总面积2.4万多平方米,占中国冰川 面积的( B )。 A.60% B.40% C. 80% D.90%
3、企鹅是南极的土著居民,生活在南极洲的企鹅有帝企鹅、阿德利企 鹅、金图企鹅、( A B C )等7种。 A.帽带企鹅 B.巴布亚企鹅 C.喜石企鹅和浮华企鹅 4、火山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它们的活动情况可以分为死火上、休眠火 山和( C )三类。 A.冰火山 B.水火山 C.活火山
5、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北半球的风向( A )吹,而南半球的风向(B ) 吹。 A. 右 B.左 C.上 D.下
6、行星由太阳起往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 A )海王星。 A.火星、木星、土星天王 B.木星、火星 C. 土星
7、雪花是一种美丽的结晶体,基本形状是(C)。 A.五角形 B. 四角形 C.六角形
8、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 A )三种。 A. 半影月食 B.全影月食 C.二影月食
9、石油是一种深色,接近黑色,刺鼻比水要轻的液体,它是由许多的 ( C )及动植物的有计提所变成的。 A.绿色生物 B. 光合作用生物 C.浮游生物
10、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来测量,大多数测力计是( C )制成的。 A. 铁制 B.铜制 C.弹簧
1、四大文明古国是人人类文化发祥地,也数字产生和成长的摇篮, 请问这四个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国家? 答案:巴比伦、古埃及、印度、中国 2、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谁?答案:袁隆平 3、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前苏联于哪一年年发射成功的? 答案:1957年 4、第一个飞上太空的是前苏联宇航员是谁?答案:加加林 5、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是什么?答案:芝加哥西尔斯大厦
㈧ 关于科技的资料!!!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它必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般的变化,自然也会给人类的文化带来较为快速的改变,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并做出符合时代潮流的相应改变。
就以人们认为很重要的哲学思想来说吧。唯物主义的思想早已被认为是一种先进的认识论,而现代科学却又可使人们自然地抛弃唯心主义的思想,也使我们不必致力于那些理论上的争论,更可直接从根本上去寻求答案。比如从对人脑的科学研究,我们可更明白各种思想的产生原因,从而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像精神病,抑郁症都有了不少控制的方法,又或者得到人性本恶、本善的解释等等,这都不是能从哲学上找到答案的。又比如我们可从各种心理学的发展成果上,找到一些更为有效的教育理论,有助我们真正明白子不教,谁之过的道理。这样的例子在今天实在是举不胜举。
再说在人们文化生活中也很重要的文学吧,现代科学给文学带来的影响更大。一方面是文学的地位远不如前,那种只用书面文字表达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已经是落后了的,一些文体也势必将逐步衰落。另一方面,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也会使人们的思想趋于平凡,少了很多浪漫和幻想,因此文学创作愈见平淡是必然的。试想一下,当神秘美好的爱情已被科学证明是一系列的化学反映,是完全可以制造出来的时候,人们对这一永恒的主题一定会兴趣大减。当人们对大自然的接触愈见稀罕,感情愈见淡薄之时,人们再也不会有那么多抒情的诗句产生,又或者说已不会引起读者的多少共鸣。
有些人认为科技只会带来人类物质上的享受,对精神文明没多少好处,还有的人不喜欢科学技术的发展,认为它是将人类引向灭亡道路的罪魁祸首。在此我不想探讨它的是与非,只想说,不管它是否合适,它都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潮流,科技在人类文化中一枝独秀的状态已经成为事实。问题只是我们应该为此做出如何的观念和行为上的调整而已。
当今世界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知识量、信息量大。打个大致的比方,二百年前,一个人用上一生的时间还可能对人类的所有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可如今能有个一个成就不容易了。显而易见,现代人的学习就应该是有所重点,有所选择,不仅是要相对的重理轻文,还要重今轻古。一般人除了专业需要外,文的、古的、政治上的东西只适合作为业余爱好和休闲生活来对待。当然,对于人的思想教育还是应该重视的,但也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这里所说的还只是很肤浅的一些个人想法,我相信,我们要做的远远不只是这些改变。而且我们还要看到,科学的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和矛盾是很大的,不可轻视的。我只希望国人都能认清形势,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科技的新时代中,在科学的帮助下真正让我们的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
㈨ 关于科学家的资料
牛顿 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开创者牛顿,在科学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三大成就--光的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和微积分学,对现代 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牛顿为什么能在科学上获得巨大成就?他怎样由一个平常的人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禁要联想到 他刻苦学习和勤奋工作的几个故事。 “我一定要超过他!” 一谈到牛顿,人们可能认为他小时候一定是个“神童”、“天才”、有着非凡的智力。其实不然,牛顿童年身体瘦弱,头脑 并不聪明。在家乡读书的时候,很不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属于次等。但他的兴趣却是广泛的,游戏的本领也比一般儿童高。 平时他爱好制作机械模型一类的玩艺儿,如风车、水车、日晷等等。他精心制作的一只水钟,计时较准确,得到了人们的赞许。 有时,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盏灯笼挂在风筝尾巴上。当夜幕降临时,点燃的灯笼借风筝上升的力升入空中 。发光的灯笼在空中流动,人们大惊,以为是出现了彗星。尽管如此,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还是经常受到歧视。 当时,封建社会的英国等级制度很严重,中小学里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歧视学习差的同学。有一次课间游戏,大家正玩得兴 高采烈的时候,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借故踢了牛顿一脚,并骂他笨蛋。牛顿的心灵受到这种刺激,愤怒极了。他想,我俩都是学生 ,我为什么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过他!从此,牛顿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早起晚睡,抓紧分秒、勤学勤思。 经过刻苦钻研,牛顿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不久就超过了曾欺侮过他的那个同学,名列班级前茅。 篱笆下的乐趣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代 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顿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 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 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 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 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 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 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 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在暴风中研究和计算风力 时间对人是一视同仁的,给人以同等的量,但人对时间的利用不同,而所得的知识也大不一样。 牛顿十六岁时数学知识还很肤浅,对高深的数学知识甚至可以说是不懂。“知识在于积累,聪明来自学习”。牛顿下决心靠 自己的努力攀上数学的高峰。在基础差的不利条件下,牛顿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难而进。他从基础知识、基本公式重新学起,扎 扎实实、步步推进。他研究完了欧几里德几何学后,又研究笛卡儿几何学,对比之下觉得欧几里德几何学肤浅,便悉心钻研笛氏 几何学,直到掌握要领、融会贯通。遂之发明了代数二项式定理。传说中牛顿“大暴风中算风力”的佳话,可为牛顿身体力学的 佐证。有一天,天刮着大风暴。风撒野地呼号着,尘土飞扬,迷迷漫漫,使人难以睁眼。牛顿认为这是个准确地研究和计算风力 的好机会。于是,便拿着用具,独自在暴风中来回奔走。他踉踉跄跄、吃力地测量着。几次沙尘迷了眼睛,几次风吹走了算纸, 几次风使他不得不暂停工作,但都没有动摇他求知的欲望。他一遍又一遍,终于求得了正确的数据。他快乐极了,急忙跑回家去 ,继续进行研究。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勤奋学习,牛顿为自己的科学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不久,牛顿的数学高塔就建成了, 二十二岁时发明了微分学,二十三岁时发明了积分学,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万有引力和光的秘密 牛顿二十三岁时,鼠疫流行于伦敦。剑桥大学为预防学生受传染,通告学生休学回家避疫,学校暂时关闭。牛顿回到故乡林 肯郡乡下。在乡下度过的休学日子里,他从没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万有引力、微积分、光的分析等发明的基础工作,都是这个期 间完成的。 那时,乡下的孩子是常常用投石器打几个转转之后,把石抛得很远。他们还可以把一桶牛奶用力从头上转过,而牛奶不掉下 来。 这些事实使他怀疑起来:“什么力量使投石器里面的石头,以及水桶里的牛奶不掉下来呢?对于这个问题,他曾想到刻卜勒 和伽利略的思想。他从浩瀚的宇宙太空,周行不息的行星,广寒的月球,直至庞大的地球,进而想到这些庞然大物之间力的相互 作用。这时,牛顿一头扎进“引力”的计算和验证中了。牛顿计划用这个原理验证太阳系各行星的行动规律。他首先推求月球距 地球的距离,由于引用的资料数据不正确,计算的结果错了。因为依理推算月球围绕地球转,每分钟的向心加速度应是十六英尺 ,但据推算仅得十三点九英尺。在失败的困境中,牛顿毫不灰心和气馁,反而以更大的努力进行辛勤地研究。整整经过了七个春 秋寒暑,到三十岁时终于把举世闻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全面证明出来,奠定了理论天文学、天体力学的基础。 这时期牛顿还对光学进行了研究,发现了颜色的根源。一次,他在用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时,无论怎样调整镜片,视点总是 不清楚。他想,这可能与光线的折光有关。接着就实验起来。他在暗室的窗户上留一个小圆孔用来透光,在室内窗孔后放一个三 棱镜,在三棱镜后挂好白屏接受通过三棱镜折进的光。结果,大出意外,牛顿惊异地看到,白屏上所接受的折光呈椭圆形,两端 现出多彩的颜色来。对这个奇异的现象,牛顿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得知光受折射后,太阳的白光散为红、橙、黄、绿、蓝、靛、 紫七种颜色。因此,白光(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 靛、紫七色光线汇合而成。自然界雨后天晴,阳光经过天空中余 围的雨滴的折射、反射,形成五彩缤纷的虹霓,正是这个道理。 经过进一步研究,牛顿指出世界万物所以有颜色,并非其自身有颜色。太阳普照万物,各物体只吸收它所接受的颜色,而将 它所不能接受的颜色反射出来。这反射出来的颜色就是人们见到的各种物体的颜色。这一学说准确地道出颜色的根源,世界上自 古以来所出现的各种颜色学说都被它所推翻。 牛顿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早年苦学所打下的深厚数学基础起了重要作用。 进入忘我的境界 在一个崎岖的山路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牵着一匹马在缓缓登山。人在前面慢慢地走,马在后面一步步地跟,山谷中响着 单调的马蹄声。走啊,走啊,马突然脱缰而跑,老人由于沉浸在极度的思索之中,竟没有发觉。老人依然不畏艰难地登着山,手 里还牵着那根马缰绳。当他登到较平坦的地方想要骑马时 一拉缰绳,拽到面前的只是一根绳,回头一看马早已没有了。 牛顿每天除抽出少量的时间锻炼身体外,大部分时间是在书房里度过的。一次,在书房中,他一边思考着问题,一边在煮鸡 蛋。苦苦地思索,简直使他痴呆。突然,锅里的水沸腾了,赶忙掀锅一看,“啊!”他惊叫起来,锅里煮的却是一块怀表。原来 他考虑问题时竟心不在焉地随手把怀表当做鸡蛋放在锅里了。 还有一次,牛顿邀请一位朋友到他家吃午饭。他研究科学入了迷,把这件事忘掉了。他的佣人照例只准备了牛顿个人吃的午 饭。临近中午,客人应邀而来。客人看见牛顿正在埋头计算问题,桌上、床上摆着稿纸、书籍。看到这种情形,客人没有打搅牛 顿,见桌上摆着饭菜,以为是给他准备的,便坐下吃了起来。吃完后就悄悄地走了。当牛顿把题计算完了,走到餐桌旁准备吃午 饭时,看见盘子里吃过的鸡骨头,恍然大悟地说:“我以为我没有吃饭呢,我还是吃了。” 这些故事究竟是真是假,并不关重要,不过表明了牛顿是一个怎样沉思默想,不修边幅,虚己敛容的人,他对科学极度的专 心,总是想着星辰的旋转,宇宙的变化,而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谦虚谨慎、一丝不苟的学风 “宽阔的河流平静,学识渊博的人谦虚。”凡是对人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都有谦虚的美德。牛顿每当在科学上 获得伟大成就时,从不沾沾自喜,自以为很了不起,急忙出版著作,以扬名于世。 当牛顿费尽心血算出“万有引力定律”后,没有急于发表。而是继续孜孜不倦地深思了数年,研究了数年,埋头于数字计算 之中,从未对任何人讲过一句。后来,牛顿的朋友,大天文学家哈雷(彗星的发现者),在证明一个关于行星轨道的规律遇到困 难时,专程登门请教牛顿。牛顿把自己关于计算“万有引力”的书稿交给哈雷看。哈雷看后才知道他所要请教的问题,正是牛顿 早已解决、早已算好了的问题,心里钦羡不已。 在一六八四年十一月某一天,哈雷又到牛顿的寓所拜访。当谈到有关天文学的学术问题时,牛顿拿出写好的关于论证“万有 引力”的论文,请哈雷提意见。哈雷看后,对这一巨著感到非常惊讶。他欣喜地对牛顿说:“这真是伟大的论证、伟大的著作! ”他再三奉劝牛顿尽快发表这部伟大著作,以造福于人类。可是牛顿没有听信朋友的好意劝告,轻易地发表自己的著作。而是经 过长时间的一丝不苟的反复验证和计算,确认正确无误后,才于一六八七年七月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于世。 牛顿是个十分谦虚的人,从不自高自大。曾经有人问牛顿:“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牛顿回答说:“假如我有一点微 小成就的话,没有其它秘诀,唯有勤奋而已。”他又说:“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这些话多么意味 深长啊!它生动地道出牛顿获得巨大成就的奥妙所在,这就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献身的精神,勤奋地创造,开辟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