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权答辩
这个问题我建议分情况来处理。
如果你期望能够对答辩有个心理准备和提前准备,请看第一部分。
如果你期望能够顺利通过,请看完第一部分后继续看第二部分。
如果你想回答的漂亮,请看完第二部分后继续看第三部分。
---------------------------------------------------------
第一部分:如何准备和应对答辩
一、如果你处于优势,即你的论文写的很棒,哪么按照下面回答方式1)回答;
二、但是我根据你的描述,估计你可能是MBA学生,你的论文相比较普通研究生或博士生的论文,实用性大于专业性(也就是学术严谨程度不足,肯定有漏洞或不足),不一定处于优势,那么你按照2)来准备。
回答方式:
1)你写的是什么就回答什么啊,老师的提问肯定也脱不开你的论文。你应该以强势的态度介绍你的总体思路和方法,不要把导师引到细节上去。
2)如果你们的答辩导师非常认真,答辩也很认真(具体是否如此你可以打听一下师兄师姐,判断一下每个导师提前看过多少你的论文,答辩学生每人多长时间),哪么他们主要问你的论文的技术路线,你要准备技术路线或思路、方法等问题;
反之,如果你的答辩导师都很忙,每个学生答辩的时间仅仅有10分钟,导师多数会问你的论文的细节,你要准备细节,不要出现太多的低级错误。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的文章不是有什么大的硬伤,一般都会通过,因为导师抓住的都是你的小把柄,不至于推翻或否定你的论文。
-------------------------------------------------------------------
第二部分:如何成功通过答辩
上面是给你的回答策略,不是成功通过答辩的策略。成功的策略首先是论文不要太烂,一般性即可,其次不要和老师关系弄臭,包括导师和答辩老师,第三是如果老师提了很多问题,能回答就回答,回答不了就承认,然后说我下去了再完善修改,特别是那种格式啊、符号啊这些小问题,千万不要和老师争。这是成功通过答辩的诀窍。
------------------------------------------------------------
第三部分:如何出色答辩
1)我觉得你的论文的题目有点大,所以不好回答。具体是关于“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什么呢?这个问题考虑清楚就比较好回答了。一般而言,题目越小越好回答,原因在于:题目越小,变动的边界条件越少,假设条件越清楚,而在你和答辩导师之间,信息不对称优势越来越明显,关于一个细小的问题你是精心准备的,而导师们不一定能够关注到。
2)我觉得您还可以把年薪制放在高管薪酬大环境下考虑。引入年薪制的目的是解决什么问题?假设是为了降低委托代理成本。哪么为什么年薪制能够降低委托代理成本?如何加强这种作用?它有什么副作用?怎么样降低副作用?年薪制的作用还有什么替代工具?假如说是期权,那么他和期权的优劣比较如何?
3)如果上述问题你觉得没有把握,你可以请教两类人之后进行综合。一类人是学者型,如教授、博士生,另外一类是实践操作者,如管理咨询顾问。前者能够帮你解决怎么忽悠,后者往往比前者能更快的给你提供帮助,因为理论是来解释和指导实践的,来自实践的经验、规律往往并单纯的理论要有力的多,俗话说的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教授你就就近找,咨询顾问你可以联系上海齐典企业管理咨询公司。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㈡ 上证50ETF期权主做市商到底是谁
国泰君安证券、中信证券、海通证券、招商证券、齐鲁证券、广发证券、华泰证券、东方证券8家证券公司成为上证50ETF期权的首批做市商。
上交所股票期权做市商制度实行末位淘汰机制,因末位淘汰机制被取消对合约品种做市的做市商可再次提出申请
股票期权即将推出,上证50ETF期权的首批做市商名单也于2月2日出炉。
经上交所组织对相关证券公司进行评选,国泰君安证券、中信证券、海通证券、招商证券、齐鲁证券、广发证券、华泰证券、东方证券8家证券公司成为上证50ETF期权的首批做市商。
期权是交易双方关于远期买卖权利达成的合约,投资者支付一定的费用买做空或做多的权利。权利买方可以约定的时间、约定的价格以及约定的股票数量与权利卖方发生交易。买方可以弃权,卖方是义务方,要缴纳保证金。
值得关注的是,券商成为做市商后,并不意味着从此以后可以高枕无忧。因为根据上交所此前发布的《股票期权做市商业务指南》,为进一步促进优胜劣汰,上交所股票期权做市商制度实行末位淘汰机制。
具体看,就是在单个合约品种做市情况年度评价排名(做市不满12个月的,按实际做市期间评价指标的月平均值乘以12,得出年度评价指标值)中处于末位20%(按四舍五入取整)的做市商,将失去继续承担对该合约品种做市的资格。因末位淘汰机制被取消对合约品种做市的做市商,可再次向上交所提出申请。申请程序和条件视同再次申请。
此次入围的8家券商也是从众多券商中挑选出来的。据记者了解,此前有15家券商收到了上交所下发的答辩通知。根据通知,参加专业评价的券商人员包括但不限于股票期权做市业务团队负责人、做市业务团队风控人员、交易人员、技术人员和公司层面风控人员。
㈢ 如果你的论文题目是"如何提高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有效性"那么在为时10分钟的答辩时,应如何答啊
作者: 巴曙松 摘要 本文认为,在影响国有银行经营效率的众多因素中,国有银行缺乏有效的治理结构的问题已经成为最为关键性的因素之一,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金融市场开放时,国有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并不仅仅表现为金融市场上的经营活动的竞争,治理结构方面的竞争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本文将公司治理结构的一般理论应用到对国有银行的分析中,在比较了不同模式的治理结构之后,提出了国有银行治理结构有效性的基本标准,进而结合国有银行的经营现状,分析了国有银行治理结构有效性低下的主要表现和原因,探讨了国有银行上市对治理结构的影响,最后结合国有银行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提高国有银行治理结构有效性的主要思路。 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占据支配性地位的国有银行的经营效率,不仅在微观上影响到国有银行体系经营状况和市场竞争力,而且还在宏观上影响到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的质量。在影响国有银行经营效率的众多因素中,国有银行缺乏有效的治理结构的问题已经成为最为关键性的因素之一。事实上,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金融市场开放时,国有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并不仅仅表现为金融市场上的经营活动的竞争,治理结构方面的竞争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能否建立有效的国有银行治理结构,应当成为当前国有银行改革的根本出发点之一。 一 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界定 近年来,由于全球范围内经济转轨和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包括银行治理结构在内的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成为国际经济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转轨经济来说,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的微观基础;而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也促使各国从提高的国际企业竞争力出发来研究不同类型的治理结构及其利弊(其中又被大致划分为英美模式、德日模式两种)。为此,不少国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如英国于1992年成立了Cadbury委员会,欧洲在近年成立了"欧洲公司治理联盟"(European Corporate Governance Network),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也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和委员会,这些机构都各自或共同对公司治理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政策建议。 由于公司治理结构涉及到众多的利益主体、同时也受到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而对于公司治理结构内涵与实质的界定也存在许多差异。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三位学者:(1)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学院的柯林·梅耶在他的《市场经济和过渡经济的企业治理机制》一文中,将公司治理定义为"公司赖以代表和服务于它的投资者利益的一种组织安排。它包括从公司董事会到执行人员激励计划的一切东西。……公司治理的需求随市场经济中现代股份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quot;(Mayer,1995)。(2)美国斯坦福大学钱颖一在他的《中国的公司治理改革和融资改革》一文中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投资者(股东和贷款人)、经理层、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公司治理结构包括:(a)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b)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层和职工(c)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青木昌彦、钱颖一,1995)。(3)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在《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中指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管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层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的权利;高级经理层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quot;(吴敬琏,1994) 因此,立足于上述不同的界定,我们可以将国有银行的治理结构界定为在国有银行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前提下,所有者(政府)、董事会和管理人员(经理层)之间的制衡性制度安排。由于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众多,因而其上级分支机构对下级分支机构之间的激励与约束同样成为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说,国有银行的治理结构包含不同角度的内容:(1)从委托——代理的角度看,国有银行实际上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合同网络。由于代理人的行为是理性的、自我利益导向的。因此,需要用制衡机制来对抗潜在的权力滥用,用激励机制来使董事和经理为股东出力和谋利。(2)从产权的角度看,国有银行的所有权规定了银行的边界,是控制公司权利的基础。这些权利包括提名和选举为投资者利益管理银行的董事的权利;要求董事就企业资源的配置做出决策并给出解释的权利;任命独立审计师检验公司帐务的准确性即对董事的报告和账目提出质疑的权利等等。而对于公司资产运作和日常经营的控制权,则分别授予董事会和经理层掌握。(3)从利益主体的潜在冲突角度看,国有银行的治理结构则是处理和协调与国有银行相关的利益主体在国有银行运行中存在的冲突和矛盾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无论是从委托-代理角度、产权角度还是利益主体的潜在冲突角度,国有银行的治理结构所要回答的问题都包括采用什么样的企业制度最有利于降低委托代理的成本,促使企业最有效地运行,保护投资者和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在国有银行中得到协调。亚当·斯密在"国富?quot;中就指出,受雇管理企业的经理在工作时一般不会象业主那么尽心尽力。1932年,爱德夫·伯利(Adolph Berle)和嘉得纳·米恩斯(Gardiner Means)对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后产生的"委托人"(投资者)和"代理人"(经理层)之间的利益背离作了经济学的分析,奠定了"代理人行为"的理论基础。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背离和信息成本过高而导致的监控不完全,国有银行的经理层所作的管理决策就可能偏离投资者的利益。例如,一般来说投资者比较注重投资利润最大化,而经理层往往追求企业规模的最大化,因为银行的规模本身会给经理层带来权力和地位。与此相比更为有害的是代理人的监守自盗现象,在银行管理上表现为各种侵蚀委托人利益的"代理人行为"。例如,一些银行经理层运用其能够支配的银行资源违规发放贷款、牟取个人或者局部利益等。 二 国有银行治理结构有效性的提出 (一)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的治理结构的有效性的比较 从全球范围看,企业的治理结构有两种典型的模式。一种是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型法人治理结构和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型法人治理结构。一些学者将英、美模式称为"保持距离型"(arm's-length)融资模式,或市场型的治理结构;而将德、日模式称为"控制导向型"(control-oriented)融资模式,或管理型的治理结构。不同治理结构的形成有其不同的历史的、法律的甚至是哲学上的背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公司财产所有者与法人所有者之间的权力分立与制衡机制。大体上说,这两种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区别在于,(1)主要由于英国美国的股市比较发达,企业资产结构中股市的地位举足轻重,因而英美法系的公司治理更多地依赖于公司外部市场的力量,更强调股市的流动性(liquidity),而且由于公司拥有众多的小投资者,但小股东们对经理层的影响力较弱;于是,这种模式比较强调保护少数股东的利益,要求公司财务数据充分公开,增强透明度,禁止内部人交易,用股票市场监督经理。兼并、收购等公司控制市场(corporate-control market)在这种模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日本和德国等大陆法系的公司治理则由于企业资本主要来自于占据支配地位的银行和财团,因而更多地依靠债务约束和经营者的"团队精神"以及法人股东在公司非正常状态下的控制力 。投资者(主要是银行,或与公司有商业关系的其他持股公司)持有大比例的股份,他们与经理层保持长期关系,并对经理实施直接监督。由于股权集中于几个大股东手中,他们有足够的动力,也有足够的能力对经理层实施监督和控制。 由此可见, 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是在不同的法律制度环境,和对金融管制上的差异等因素下分别形成的,可以说是各有特点,其与各国的宏观环境(包括法律体系、金融结构、文化传统等)相适应,很难简单地区分孰优孰劣。从国际经济界的动向看,在八十年代,国际经济界对日、德体制比较推崇,认为这种银行和企业集团控股方式有利于鼓励企业着眼于长期发展;而英美以股市为主的资本市场则容易导致经理层因为关注短期的市场压力而采取短期行为,可能为了眼前的投资回报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美国经济对日、德经济相对优势地位的上升,认为美国体制更优越的观点渐渐占了上风,其重要看法是英美体制更强调保护投资者,股市发育比较完全,融资成本低,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之间的重组,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客观地说,上述两种治理结构在不同国家、不同的环境下均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各自国家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全球范围看,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往往表现为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多时候常常表现为治理结构之间的竞争。如果说在原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高的条件下,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可以并行存在并各自发挥效果的话,那么,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两种模式的不断互动,这两种模式开始不断融合,主要表现为这两种模式开始吸收其他模式的优点,以进一步提高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具体来说,英美模式中,机构投资者开始成为主导性的投资者,并且更为积极地参与公司事务(activism),监督公司管理层。事实上,过去几十年来,美国资本市场的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各种机构投资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机构投资者在美国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已经从1950年的6.1%上升到1996年的48.8% 。同时,德、日模式中来自外部的监督也在增强,养老基金、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稳步发展,交叉持股虽然不会迅速减少,但信息披露在不断增强;特别是九十年代初日本和德国的经济衰退,促使人们反思交叉持股等治理结构的弱点,着力弥补德日模式的关键性缺陷—缺乏可竞争性(contestability),许多大型公司也开始公开上市,小股东也开始要求更多的权利。 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的融合趋势,促使我们进一步探讨当前经济界所共同承认的有效的治理结构的基本特征,以作为我们分析国有银行治理结构有效性时作为参考。 (二)从两种模式的治理结构的融合趋势看有效的治理结构的特点 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的融合,显示出企业界已经开始认同一些有效的治理结构的基本特征。理论上说,所谓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就是指公司治理结构如何通过特定的制度安排有效地解决委托代理的问题、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进而促进企业效率的提高。综合考察当前国际经济界的分析,我们认为,有效的治理结构应当具备一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有效的治理结构应当以清晰的产权界定为基础。只有明确了所有者,明确了清晰的产权边界,整个治理结构的建立才有了根本的基础。如果说在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的分析中,这并不成为一个问题的话,那么,在探讨中国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问题时,这应当成为我们分析的起点。事实上,这也是许多研究人员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随后的分析可以看出,没有清晰的产权界定,就难以有足够的激励进行经理层的选择,也就难以建立对经理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其次,有效的治理结构应当使所有者拥有选择和监督代理人的权威。现代企业理论认为,由于企业的所有者才是最根本和最终的企业经营的风险承担者,在明确了所有者之后,也只有他们才有足够的激励去选择好的经理层、解雇差的经理及监督经理的表现。由于经理层的选择是由所有者按照自身确定的标准进行的,因而所有者的产权界定是否清晰,是否以盈利为导向(或者确定了其他的目标),直接影响到代理人的选择和监督过程。 第三,有效的治理结构必须使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应尽可能对应。Frank Knight(1921)可能是最早提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二者必须对应"这一观点的。最近,Harris和Raviv(1989)也指出,剩余索取权应当与控制权(投票权)对应,因为否则的话,"廉价投票权"会使得不称职经理更有可能控制企业。这里,"廉价投票权"指对结果不负责任的投票权。Dewatripont和Tirole(1994)认为剩余索取权是使拥有控制权的人采取恰当行动的激励机制。因此,促使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尽可能对应,就是指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承担风险的人应拥有剩余控制权;同时,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人则应承担风险。在公司治理结构层次上,剩余索取权主要表现为其拥有者在收益分配序列上是最后的索取者,也是风险承担者;剩余控制权主要表现为投票权,也就是拥有合同中没有说明的事情的决策权。如果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人没有剩余索取权,则其手中的剩余控制权就将"廉价投票权","廉价投票权"必然会使所有者对于经理层的控制缺乏效率,也可能使不称职的经理层更易于在这种治理结构的牟取生存空间。如果要使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人严格、有效地行使投票权,让其同时拥有剩余索取权是最好的约束、激励手段。客观地说,在以委托代理制为本质特征的现代企业中,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常常是不可能完全对应的,其间的差异就反映了委托代理活动的成本,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二者直接的差异愈小,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就愈低。 第四,有效的治理结构应当根据业绩动态确定经理层的收入水平。换言之,经理层的收入不应当是固定合同支付的,如果经理层在企业中的所有收入是期初就固定了的工资、奖金、福利等而不受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即经理不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则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保证经理会努力工作的。因此,为了提高经理层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应使经理的收入与企业的业绩成一种正比关系。正如上文所述,经理作为企业的经营成员,他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拥?quot;自然"的控制,从而在给定经理行为难以监督和不能写入合同时,他必须有剩余分享权以促使其努力工作。同时,为了促使经理提高企业的长期生产能力而不仅仅是提高总销售收入和短期利润,在公司上市的状况下,经理的报酬应当与公司股票价格密切相关。从国外的情况看,经常采用的方法是让作为企业内部人的经理持有一定的股份,成为内部股东,因为这样可以使得经理的利益和外部股东的利益更好地一致起来;同时,为防范经理行为短期化,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应该将经理的相当一部分收入期权化。 第五,有效的治理结构应当在清晰的制度框架下给予代理人以充分的自主权。在建立了清晰的经营管理目标和激励约束机制、监督评估机制后,所有者应当给予代理人以较大的自主权,以应对市场的迅速波动和市场条件的快速变化。 第六,有效的治理结构应当促使企业所有权在多元化的基础上的适度集中。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内容,股权结构的安排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所有者对代理人的监控效率和所有者的权益能否得到保护。首先应当强调的是,股权的单一化不可能形成监督制约关系,股权的适度多元化是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在此基础上,从实际企业运行看,当股权比较集中在少数投资者手中时(集中的形式有多种,如大股东、收购、大债权人等),由于占有企业利益的大部分 ,这些大投资者较股权过分分散在众多小投资者手中时更有动力和能力搜搜集企业经营信息和监控代理人,在有关决定上更容易采取一致行动;同时大投资者有足够多的投票权对代理人施加压力甚至通过经理市场和购并市场来罢免代理人。换言之,大股东们是通过共同利益最大化和对企业资产的足够控制来解决代理问题的。类似地,将大额现金要求权和干预企业主要决策的能力联系在一起,大债权人通过他们的相机控制权可以比小债权人更有效地约束经理。但是,股权过分集中却会导致这样一个负面效果,那就是大股东很可能会利用手中拥有绝对优势的投票权来为谋取自身利益时而侵害小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nbs p; 第七,有效的治理结构应当具备对企业经营状况变动的开放性和适应性。换言之,有效的治理结构能够根据企业的不同经营状况实施不同的控制权,也就是说,不同状态下企业应当有不同的利益要求者控制。这是因为在一个合同不完全的世界里,只有根据企业的不同状态调整控制结构,才能使经营者和资本所有者的利益达到最好的一致。进一步看,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仅仅基于企业业绩的货币激励并不能有效地约束经理,应当让外部人拥有企业的控制权,他们可以根据企业业绩的好坏来采取相应的决策;同时也应当让外部人拥有企业的证券以激励其适度干预企业。不过,外部人的干预应当是根据企业状况进行的,当企业业绩优良时,外部人应当较少干预企业事务以作为对经理的奖励,而业绩欠佳时,外部人应当加强对企业的干预以作为对经理的惩罚。另外,在一般情况下,当企业业绩优良时,股东应当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当企业处境艰难时,债权人应当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因为在干预企业方面股东比债权人更为消极被动,更为心慈手软。 因此,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应当是在明晰的产权边界的基础上由所有者选择和监督代理人,同时使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应尽可能对应;在确定经理层的收入水平时根据业绩动态进行调整,并且要在清晰的制度框架下给予代理人以充分的自主权以适应市场的快速调整。另外,有效的治理结构应当具备对企业经营状况变动的开放性和适应性。只有具备了这些方面的条件,企业的治理结构才可以说是有效的,否则就必然是无效或低效的。 (三)国有银行在治理结构上存在的缺陷 在比较了当前国际经济界主要的治理结构模式、并由此归结出有效的治理结构的特征后,反观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现状,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国有银行在治理结构上存在的一系列缺陷。目前,这些缺陷已经越来越显著地影响到国有银行的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首先,如同所有国有企业一样,国有银行的产权主体是虚置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传统的国有产权制度一直未能真正解决的一个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应该由谁完全代表国家作为国有财产的真正所有者行使国家财产的所有权,并真正承担起国家财产所有权的所有者责任;由谁在获得了国家财产所有权所相对应的收益的同时,承担起国家财产所有权所可能相对应的损失。在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格化的产权主体象真正的财产所有者那样,既有巨大的内在动力,又有巨大的内在压力来关心国家财产权的所有者收益,任何表层化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银行的改革到目前为止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的产权虚置问题。从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角度看,产权虚置直接导致了国有银行治理结构有效性的低下。因为国有银行缺乏一个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来行使完整意义上的所有权,就难以有足够的激励根据市场化盈利经营的要求进行合格的经理层的选择和监督,也就难以建立对经理层的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由于缺乏一个人格化的产权主体,经理层必然获得事实上的对国有银行庞大资源的支配权,形"内部人控制"的格局;同时,政府也可以十分方便地以行政干预等非市场化、非透明地方式影响银行的经营行为。 其次,国有银行对于代理人(不同层次的经营机构中的经理人员)的选择由于缺乏人格化的产权主体,而基本上采用行政化的干部考核运用制度。在代理人的选择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激励和约束,并不能保障国有产权在国有银行内部的代表有足够的激励去选择好的经理层、解雇差的经理及监督经理的表现。由于经理层的选择是由所有者代表按照自身确定的标准进行的,因而,如果国家对国有银行经理层、以及国有银行上级行对于下级分支机构确定的代理人选择目标不是以盈利和经营业绩为主要导向的,那么,由此决定的国有银行经理层的选择和运用必然是非市场化的、低效率的。 第三,国有银行内部的权利配置结构中,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很大程度上是错位的,在当前国有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下,主要表现在国有银行内部拥有剩余控制权(也就是对国有银行资源使用的投票权、支配权、决策权)的经理层基本上没有剩余索取权,于是,国有银行内部不同层次的经理层掌握的剩余控制权就成为企业理论中所界定的"廉价投票权"。国有银行内部"廉价投票权"比较普遍的存在,使所有者对于经理层、上级经理层对下级经理层的控制效率难以明显提高,也可能使不称职的经理层更易于在这种治理结构的牟取生存空间。 第四,国有银行经理层的收入水平基本上是事前固定的,与业绩水平的相关程度并不明显。由于经理层无需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则很难保证在这种激励机制下经理层会努力工作。由于国有银行没有上市的股票价格可供参考,因而即使要在一定程度上根据业绩水平确定经理层的收入,也很难寻找到一个有效的指标。 第五,国有银行的代理人的经营自主权在不同领域存在较大差异。从总体上说,国有银行的经理层作为内部人,事实上控制了国有银行的主要资源,但是由于国家作为所有者对于国有银行经理层经营管理状况的而担忧,国家不同部门经常以不同方式对银行的经营行为进行影响,因而在国有银行代理人的经营自主权方面存在相当大的灰色地带和回旋的余地,人为调整的空间相对比较大。 第六,国有银行在股权结构方面的问题,首先应当是推进股权的适度多元化的问题,通过股权的多元化促进产权边界的清晰、引入有丰富管理经营的战略机构投资者。 第七,国有银行的治理结构还比较缺乏对银行经营状况变动的开放性和适应性。首先,国家不同部门对于银行的经营分别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这些控制措施并不会随银行经营状况的变动而明显变化。其次,由于近年来银行业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逐步暴露,在基本上没有对产权结构进行大幅调整的前提下,政府基本上采用的是加强监控的措施,如派出监事会等等,这种强化监控的措施一般都是单向的,是试图通过监事会代表国家作为外部人对国有银行的经营进行监控。其间的一个制度性问题是,监事会等外部派驻机构同样存在一个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的问题,即如何设计一套适当的适度安排,使这些代表国家的个人有足够的激励站在国家的利益角度动态地对国有银行的经营行为进行监控,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 国有银行上市与治理结构有效性的提高 关于国有银行上市的问题,近期开始引起广泛的关注。经济界在期望通过国有银行上市来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的同时,也希望通过上市来提高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我们认为,国有银行上市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但是,受到一系列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国有银行在上市后如果不注重治理结构的有效性,那么,国有银行上市之后可能会面临中国股市上的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在治理结构上面临的同样的困境。从国际金融市场看,东南亚国家许多银行在上市以后,依然保持了家族式的经营方式和非市场化的、低效率的治理结构,因而在1997年的东南亚货币危机中依然不堪一击。 根据我们的分析框架,我们认为,国有银行上市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1 国有银行上市后在对经理层的选择与监督方面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运用市场化的标准进行; 2 国有银行上市后可以通过特定的制度设计(如认股权等等),促使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尽可能对称,重点解决国有银行内部大量存在的"廉价投票权"的问题。 3 国有银行的上市,引入了新的投资者和外部的监督,能够从市场的角度增大对国有银行改善经营管理的压力。 4国有银行上市后,将有条件打破经理层的收入水平与业绩水平基本不挂钩的状况,国有银行在建立激励机制方面的自主权有所加大。 5 国有银行上市后,能够引入现代企业制度所需要的制度框架(主要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为进一步提高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不过,根据目前的政策趋势看,即使国有银行上市后,依然会保持国家的绝对控股,同时,在对国有银行的管理上依然会保留相当明显的行政干预色彩,国有股产权虚置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经理层的选择和监控等方面的问题会继续存在,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 我们可以从当前中国股市上的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状况,预测国有银行在国家绝对控股条件下的治理结构。实际上,当前中国的上市公司绝大部分都脱胎于传统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在股份制改造、上市的过程中,虽然企业经营有了一定压力,管理、业绩有所提高,但仍旧带着旧体制深深的烙印,距离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的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公司、上市企业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募股、上市主要是发挥了股市的筹资功能,解决了企业资金紧缺的燃眉之急,而至关重要的企业内部机制改革则还远未完成。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司治理结构是借以处理公司中的各种合约、协调和规范公司中各利益主体之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 。在这种制度安排中,建立在清晰的产权边界的基础上的股权结构决定了股东结构和股东大会,进而决定了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组成,在这个委托代理的链条中,在不同股权结构背景下的委托人或委托人代表对代理人的监控能力和积极性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委托人或委托人代表办私有资本者与政府官员,对代理人行为承担的风险和从中获取的收益是不一样的。因此,只有产权边界清晰、股权结构合理,才可能形成有效的治理结构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由于这些国家控股的、从国有企业改组而来的上市公司的股权
㈣ 债券与利率风险~别业论文参考
好办。
债券市场现状建议你去www.CHINABOND.COM.CN这个网站,里面有N多国内债券市场的信息,从成交到收益率到托管总量,数据不要太多;剩下的问题,你随便找一本有关债券的书,看看就知道了,比如债券利率风险度量,一般就是用久期了,所谓的债券的利率价格弹性,你看看债券定价公式就知道了。
推荐一本入门级的读物,叫做《固定收益证券手册》,一老外写的,基本上你想问的东东都在里面了,也比较清楚了。
另外要注意啊,看你的提问主要是写债券的,怎么总是什么“证券市场”的内容,证券市场涵盖可就广泛了,从股票到债券到期货期权,啥都有,先界定清楚概念 和范围啊,尤其是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
㈤ 我会计二学历要交毕业论文答辩的题目,不知道什么好写啊
毕业论文代笔写包答辩通过,1、×××市企业创新财务效果分析与评价
2、企业社会责任强化与财务报告信息列报实证研究
3、行政事单位集中核算现状调查与效果分析
4、×××企业(或公司)税收筹划探讨
5、投资活动中的税收筹划相关问题研究
6、税务筹划在企业会计处理中的应用探讨
7、×××公司(企业)存货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8、×××机械制造业作业成本法应用问题研究
9、×××企业财务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探讨
10、论成本领先战略在企业中的实施
11、会计实践教育创新模式探讨
12、×××企业(或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研究
13、xxx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研究
14、xxx企业销售成本控制的研究
15、xxx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16、xxx公司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7、xxx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8、xxx公司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9、xxx公司应收账款管理
20、xxx公司其他应收款管理
21、xxx公司内部制度披露信息的效益与成本研究
22、xxx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动因研究
23、xxx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研究
24、xxx公司基于价值链管理的内部控制及目标定位
25、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26、企业资产重组研究
27、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研究
28、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
29现代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
30、作业成本管理模式及其应用研究
31、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32、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会计安全控制研究
33、中小企业破产兼并的财务问题研究
34、企业财务风险的监测与预警
35、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问题研究
36、论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
37、论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优化
38、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39、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之异同
40、财务的分层管理探讨
41、对我国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内容及构成的设想
42、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资源配置制度
43、财务主管委派制与企业内部会计监督
44、分离财务与会计工作 加强财务管理
45、浅析往来帐项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
46、论杠杆原理在财务管理中运用
47、“零存货”模式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48、货币时间价值在财务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49、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思
50、市场竞争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51、市场经济与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52、论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53、财务管理环境变化对现代财务管理的影响
54、税费改革后农村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55、所得税制下的财务管理分析
56、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探析
57、论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58、浅谈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
59、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管理创新
60、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两大问题
61、民营企业家族制的财务管理问题探讨
62、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
63、论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64、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65、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66、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67、企业/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研究
68、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
69、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问题研究
70、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初探
71、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
72、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73、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4、浅谈企业财务管理与税收管理
75、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研究
76、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77、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战略
78、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管理目标
79、公司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研究
80、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关系研究
81、论财务管理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1. 论中小企业发展的财务对策
2. 浅议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防范对策
3. 试论如何改进企业的现金流管理质量
4.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研究
5.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6. 企业采购的风险控制探讨
7. 论网络时代的财务管理
8.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浅析
9. 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的弊端与对策
10. 刍议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内外因素
11. 全面预算管理在玉柴股份的实践
12. 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分析陷阱
13. 提高财务报告质量: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14. 如何加强企业资金管理
15. 应收账款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16. 浅谈应收账款运作与管理
17. 强化企业财务管理 提升企业竞争力
18. 浅探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的比较与选择
19. 企业项目研发经费的核算与财务管理的探讨
20. 浅谈现金流量表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21. 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分析
22. 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优化
23. 论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24. 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25.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26. 浅论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目标
27. 国企财务监管理念需与时俱进
28. 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9.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
30. 浅谈企业成本控制
31. 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形成机制的探讨
32. 浅析在建工程的财务管理
33. 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4. 论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管理措施
35. 企业常见利润操纵方法的分析与对策
36. 我国高校负债风险的成因及化解策略
37. 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本质及其启示
38. 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研究
39.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讨
40. 从财务角度看沃尔玛的经营战略
41. 纳税筹划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42. 企业资本结构与竞争战略关系的分析
43. 浅谈如何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44. 企业资金管理的现状和发展途径
45. 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作用
46. 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7. 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中的应用
48.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9. 现行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及策略
50. ERP系统及对财务管理创新模式的影响
51.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52. 通货膨胀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53.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缺陷及解决对策
54. 试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应坚持的理念
55. 发挥财务管理在提升企业价值中的作用
56.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从利润到价值的飞跃
57. 论企业管理的人性化制度
58. 网络会计——财务革命的新起点
59. 浅议e时代集团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财务管理
60. 网络财务—E时代财务管理新方式
61. 现行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及策略
62. 浅谈应收账款的管控策略
63. 试论企业成本控制
64. 新经济环境下存货计划成本核算方法的优越性
65. 浅谈应收账款风险的成因及其控制
66. 成本控制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
67. 如何对公司的应收款项进行分析
68. 如何改进成本管理
69. 如何加强小企业财务管理
70.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71. 财务管理创造企业价值的三个途径
72. 浅谈企业财务的风险管理
73. 财务管理在国有企业中的弊病及对策
74. 企业应收账款问题的形成与解决对策
75. 浅议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
76. 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几个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77. 新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
78. 企业控制存货成本的财务管理技术
79.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探析
80.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特点分析
81. 对网络时代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系统局限性的探讨
82.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83. 论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
84. 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85. 旅游饭店财务风险及管理对策探析
86. 改进管理 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87. 浅论企业现金流量的财务分析
88. 浅谈ERP在财务会计管理中的应用
89. 我国财务软件发展趋势的探讨
90.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失效的影响因素初探
91. 关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探讨
92. 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分析
93. 刍议企业销售财务管理
94. 试述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95.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96.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之我见
97. 票据业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
98. 现金流量表及其相关信息的利用
99. 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思考
100. 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01. 企业未来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102. 资金控制管理模式的选择与应用
103. 强化财务管理与控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04. 建立连锁店财务的思考
105.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探讨
106.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107. 我国民间资本财务管理及制度建设
108.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盘活银行不良资产
109. 论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
110. 论现金流量管理及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
111.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新思考
112. 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正确理财观
113. 论企业应收帐款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114. 试论财务杠杆及企业筹资效益
115. 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体系研究
116. 从利率风险谈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管理
117. 如何运用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
118. 应收账款管理的新视角——企业财务与法律的有效融合
119. 财务管理如何运用谨慎性原则
120. 着力化解坏账风险
121. 如何正确的评价投资回报
122. 筹资风险成因分析及防范
123. 企业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124. 浅谈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目标
125. 捕捉财务危机的早期信号
126. 怎样利用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
127. 美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制的特点及启示
128. 浅谈公司内部财务监督体系的构建
129. 会计计量、公允价值与现值
130. 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酒店中的应用研究
131. 浅议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32. 浅析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与控制
133. 浅谈财务成本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34. 浅析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及防范
135. 浅谈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控制
136. 浅谈预算管理中的难点与对策
137. 南方香江全面预算管理应用案例
138. 全面预算管理与ERP的有机结合
139. 基于预算管理为中心的高校资产管理新思路
140. 上海大众滚动预算的编制
141. 加强煤炭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
142. 推行成本费用“两精”管理 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水平
143. 企业多元化投资风险分析与风险防范
144. 浅议施工企业风险及防范措施
145. 楼市:人生最安全的投资
146. 固定收益产品的投资理财
147. 合同管理流程及其主要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
148. 中联重科并购危情
149. 教育培训业投资攻略 最具投资价值细分领域解析
150. 研究房地产泡沫识别方法
151. 简析民营企业的融资管理
152. 浅析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之对策
153.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54.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155.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
156.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设想
157. 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158. 论现代企业股权融资的若干思考
159.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对策
160. 浙江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机制和对策研究
161. 完善运营机制 疏通中小企业融资渠
16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思考
163. 企业应如何加强现金管理
164. 如何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紧张
165. 负债结构的优化之道
166. 加强企业信用销售风险管理
167. 金蝶软件科技公司的融资之路
168. 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对策的分析
169. 试论稳健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
170.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策略分析
171. 公允价值计量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72.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73. 浅议现金流量表的财务数据分析
174. 小议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175. 浅析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危害
176. 我国物流类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177. 杜邦财务分析法及应用实例
178. 美国西南航如何成功实施低成本战略
179. 企业绩效评价的利器-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180. 负债融资、偿债能力与筹资风险分析
181. 现金流量表与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182. 企业资金管理重点与控制分析
183. 浅议无形资产投资决策分析
184. 试论稳健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
185. 公司经理的价值取向:账面盈利还是现金流量
186. 怎样利用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
187. 多元化经营的陷阱——巨人集团失败的财务分析
188. 净利润与现金流量差异原因分析
189. 迪斯尼公司投融资行为分析
190. 浅议会计报表附注对于财务分析的影响
191. 现代电信企业的财务管理
192. 试论我国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
193. 浅析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与防范
194. 浅谈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95. 关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思考
196. 中国企业如何应对海外上市风险
197. 强化信息对称才能构建和谐股市
198. 攀钢:另类上市大戏
199.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200. 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问题及对策
201. 利用现金流指标透晰上市公司收益质量
202.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203.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诚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204. 浅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问题及防范
205. 对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操纵的思考
206. 上市公司年报真伪辨
207. 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8. 浅议出纳工作是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
209. 谈销售结算的财务管理
210. 小议财会人员如何适应信息技术环境
211. 财会人员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212. 旅游饭店实行签单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3. 浅析信息技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214. 谈校园一卡通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215. 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216. 关于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探讨
217. 浅议企业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218. 财务报表舞弊手段简析
219. 实物类流动资产评估的关键点
220. 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探析
221.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对策研究
222.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研究
223. 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常见的问题与对策
224. 谈资产管理电算化
225. 中小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
226. 如何控制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227.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优化
228.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229.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与防范
230. 浅谈ERP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231. 加强成本管理 提高企业效益
232. 企业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对策
233. 加强营运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益
234. 浅议民间资本的监管
235. 投资者如何分析现金流量表
236. 中小企业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
237. 浅析“一卡通”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238. 浅谈谨慎性原则在资产核算中的应用
239. 国美经营价值链的财务解析
240. 连锁企业的成本管理
241. 饭店财产管理制度
242. 浅议网络时代的财务管理
243. 企业负债经营财务问题探讨
244. 关于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思考
245. 如何加强中小企业资金管理
246. 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47.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248. 西部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管理模式探讨
249. 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250. 管理陷阱:企业赊销是把双刃剑
251. 华润集团的财务管理探索
252. 纳税筹划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253. 出资人如何监控企业财务
254.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改革与探索
255.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56. 论电子商务时代的财务管理
257. 电子商务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258. 加强连锁超市的财务管理
259. 试论负债经营风险控制策略
评论(2)|赞同34
搜不知道 |四级采纳率29%
擅长:生活常识手机使用电影
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其他2条回答
检举|2011-03-20 20:25253482101|四级
会计
一、综合选题
1.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创新问题的探讨
2. 关于绿色会计理论的探讨
3. 关于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探析
4. 关于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探讨
5. 关于合并报表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
6. 关于中西方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
7. 股票期权会计处理问题的探讨
8. 关于企业会计政策若干问题的研究
9. 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研究
10. 现金流量表分析与运用的研究
11. 合并会计报表合并理论的比较研究
12. 绿色会计若干问题的原因及探讨
13. 关于或有事项若干问题的研究
14. 财务会计报告体系问题的研究
15. 社会责任成本问题研究
16. 企业社会成本问题研究
17. 关于企业合并会计问题研究
18. 新制度经济学对现代会计的影响分析
19. 中国会计中介商业贿赂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 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问题研究
21. 企业年金会计问题研究
22. 关于财务呈报若干问题的研究
23. 对商誉会计的探讨
24. 中国会计国际化问题的研究
25. 无形资产会计计量研究
26. 合并理论与方法探讨
27. 信息时代会计电算化系统安全管理研究
28. 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29.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方法)研究
30. 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财务问题研究
31. 现代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与企业业绩评价
32.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控制机制
33.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
34. 债转股问题研究
35. 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
36. 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37. 企业综合效绩评价指标的研究
38.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研究
39. 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40. 论责任会计的激励职能及其实现
41. 股利分配政策研究
42. 财务风险与财务预警系统
43. MBO对财务的影响与信息披露
44. 财务预测管理与创新
45.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研究
46. 并购融资方式及其风险防范
47. 公司治理评价问题探析
48. 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49. 上市公司董事会业绩评价问题
50.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
51. 基于投资者视角的经营业绩评价
52. 基于债权人视角的经营业绩评价
53. 内部管理业绩评价若干问题
54. 基于战略的预算管理体系
55. 企业集团战略与预算管理
56.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特殊性研究
57. 资金集中控制模式探讨
58.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组织构建探讨
59. 如何规避财务活动中的风险
60. 企业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61. 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62. 投资决策方法的比较及运用
63. 财务比率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64. 企业股利政策探讨
65. 政府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66. 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
67. 财务控制体系探析
68. 跨国关联企业产权定价问题研究
专业选题:
1、我国会计理论体系的探讨
2、中外会计报告比较及启示
3、关于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研究
4、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
5、关于人力资源会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6、企业会计政策及其选择问题的探讨
7、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8、试论会计信息失真及对策
9、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
10、中西方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11、合并会计报表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12、试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
13、关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探讨
14、试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
15、关于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的研究
16、关于中国会计法规建设问题的探讨
17.高等会计教育改革问题探讨
18、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会计监督
19、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
20、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21、试论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
22、债务重组会计研究
23、税务会计问题研究
24、经济环境与会计计量模式
25、论现代会计的发展趋势
26、应收账款风险的衡量与防范
27、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
28、所得税会计问题研究
29、存货计价方法比较研究
30、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31、关于金融资产会计的研究
32、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问题的研究
33、新准则研究和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国际趋同以及影响分析
34、商誉及其会计处理的研究
35、会计环境及其对会计理论与实务影响的研究
36、我国会计国际化和科学化的研究
37、会计国际化问题的研究
38、对当前会计目标研究的思考
39、会计要素理论的发展及其对会计确认的影响
40、权责发生制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41、企业现金流量指标与利润指标的效用比较分析
其他题目:
1、 企业剩余产生的各生产要素贡献和分配
2、 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问题研究
3、 关于国有企业岗位工资的思考
4、 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会计学思考
5、 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可行性研究
6、 我国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现状及对策
7、 我国民营企业收入分配现状及对策
8、 企业人力资源的确认、计量与收入分配设计
9、 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博弈分析
10、 企业薪酬制度改革设计
11、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创新研究
12、 基于EVA的经营者年薪制
13、 风险型企业收益分配问题研究
14、 期权激励理论与我国的实践
15、 企业员工持股会计处理探析
16、 基于按要素分配的科技型企业薪酬制度探讨
17、 基于财务视角的企业收益内部分配管理
18、 国有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的选择与创新
19、 我国股票期权问题研究
20、 企业收益分配制度对企业的效率影响研究
21、 经营者薪酬与企业绩效
22、 薪酬激励与管理者会计行为的选择
权威机构 中国学术职称网为您推荐
㈥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论文怎么答辩
提供一些会计专业论文的写作方向,供参考。
一、会计方面(含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资产评估)
1.金融衍生工具研究
2.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防范
3.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4.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
5.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
6.论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
7.论稳健原则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及其实际应用
8.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9.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协调
10.企业破产的若干财务问题
11.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12.论财务报告的改进
13.论企业分部的信息披露
14.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15.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16.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
17.关于企业合并报表会计问题研究
18.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初探
19.现金流量表及其分析
20.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研究
21.合并报表若干理论的探讨
22.增值表在我国的应用初探
23.上市公司中期报告研究
24.现行财务报告模式面临的挑战及改革对策
25.表外筹资会计问题研究
26.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
27.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探讨
28.盈余管理研究
29.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30.网络会计若干问题探讨
31.论绿色会计
32.环境会计若干问题研究
33.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责任会计
34.人本主义的管理学思考――人力资源会计若干问题
35.试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会计
36.全面收益模式若干问题研究
3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会计问题研究
38.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
39.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
40.内部结算价格的制定和应用
41.跨国公司转让定价问题的探讨
42.我国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研究
43.责任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与发展
44.试论会计监管
45.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46.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
4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价值评估
48.企业整体评估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49.新会计制度对企业的影响
50.《企业会计制度》的创新
51.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挑战
52.XX准则的国际比较(例如:中美无形资产准则的比较)
53.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及对企业的影响
54.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
55.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会计的影响
56.对资产概念的回顾与思考
57.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比较分析
58.试论会计政策及其选择
59.对虚拟企业几个财务会计问题的探讨
60.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探讨
61.两方实证会计理论及其在我国的运用
二、财务管理方面(含财务管理、管理会计)
1.管理层收购问题探讨
2.MBO对财务的影响与信息披露
3.论杠杆收购
4.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
5.投资组合理论与财务风险的防范
6.代理人理论与财务监督
7.金融市场与企业筹资
8.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渠道
9.中西方企业融资结构比较
10.论我国的融资租赁
1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
12.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13.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
14.负债经营的有关问题研究
15.股利分配政策研究
16.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
17.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研究
18.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财务管理
19.现代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
20.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22.中国民营企业融资模式――上市公司并购
23.债转股问题研究
24.公司财务战略研究
25.财务公司营运策略研究
26.资本经营若干思考
27.风险投资运作与管理
28.论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
29.企业资产重组中的财务问题研究
30.资产重组的管理会计问题研究
31.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决策
32.企业并购的筹资与支付方式选择研究
33.战略(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
34.股票期权问题的研究
35.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融资问题研究
36.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37.国际税收筹划研究
38.企业跨国经营的税收筹划问题
39.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
40.XXX税(例如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
41.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
42.入世对我国税务会计的影响及展望
43.我国加入WTO后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44.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5.经济价值增加值(EVA)――企业业绩评价新指标
三、审计方面
1.关于CPA信任危机问题的思考
2.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3.论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管理
4.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控制研究
5.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6.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研究
7.审计质量控制
8.论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
9.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11.论审计风险防范
12.论我国的绩效审计
13.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审计的影响
14.审计质量与审计责任之间的关系
15.经济效益审计问题
16.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17.我国电算化审计及对策分析
18.浅议我国的民间审计责任
19.试论审计抽样
20.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21.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22.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
四、电算化会计类
1.论电子计算机在审计中的应用
2.电算化系统审计
3.关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实施的经验总结
4.计算机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5.试论会计软件的发展思路
6.当前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会计电算化软件和数据库的接口研究
8.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9.中外会计电算化软件比较研究
10.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组织控制问题
11.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内部控制问题新特点研究
12.商用电算化软件开发与实施中的问题探讨
13.会计软件开发中的标准化问题研究
14.我国会计软件的现状与发展方向问题研究
15.会计电算化实践对会计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16.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中的问题与调查
17.通用帐务处理系统中的会计科目的设计
18.会计软件开发中如何防止科目串户的探讨
19.关于建立管理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的构想
20.会计电算化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的比较研究
21.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岗位设计问题研究
22.关于我国会计电算化理论体系的构想
23.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的探讨
24.计算机网络系统在管理中的应用
25.会计电算化在我省开展的现状研究
26.关于会计电算化审计中的若干问题的探讨
27.会计电算化软件和数据库的结合应用
28.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若干典型案例
29.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际使用的几点看法
30.会计电算化和手工系统并行运用的经验
参考:
㈦ 律师文书写作技能与范例 怎么样
第一编 民事诉讼法律文书
一、一审普通程序用法律文书
(一)授权委托文书
1.公民委托诉讼代理人文书
2.法人委托诉讼代理人文书
(二)当事人身份认定文书
1.法人参加诉讼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
2.其它组织诉讼代表人身份证明书
3.共同诉讼代表人身份证明书
(三)起诉、答辩、反诉和代理文书
1.民事起诉状
2.民事答辩状
3.民事反诉状
(四)第三人参加诉讼申请书
(五)回避申请书
(六)证据保全和财产保全文书
1.证据保全申请书
2.诉讼财产保全申请书
3.诉讼财产保全担保书
(七)先行执行申请书
(八)撤诉申请书
二、二审程序用法律文书民事上诉状
三、审判监督程序用法律文书民事申诉状
四、特别程序用法律文书
1.选民资格案件起诉状
2.宣告失踪申请书
3.宣告死亡申请书
4.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申请书
5.认定财产无主申请书
五、督促程序用法律文书支付令申请书
六、公示催告程序用法律文书公示催告申请书
七、执行程序用法律文书执行申请书
八、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用法律文书承认外国法院判决申请书
九、律师代理词
第二编 刑事诉讼法律文书
一、一审程序用法律文书
1.刑事自诉状
2.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3.刑事反诉状
4.刑事答辩状
二、二审程序用法律文书刑事上诉状
三、审判监督程序用法律文书刑事申诉书
四、律师代理词
第三编 行政诉讼法律文书
一、一审程序用法律文书
1.行政起诉状
2.行政答辩状
3.行政一审撤诉状
4.行政二审撤诉状
二、二审程序用法律文书行政上诉状
三、审判监督程序用法律文书行政申诉书
四、律师代理词
第四编 海事诉讼法律文书
一 当事人身份认定文书
1.海事纠纷当事人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
2.海事纠纷当事人支付(外汇)能力证明书
二、财产保全文书
1.海事诉前财产保全申请书
2.海事诉前财产保全发还担保申请书
3.撤回海事诉前财产保全申请书
4.海事诉讼财产保全申请书
5.海事诉讼财产保全担保书
6.扣押船舶复议申请书
7.共同海损扣货申请书
8.海损事故责任限制申请书
第五编 仲裁法律文书
一、经济仲裁法律文书
1.仲裁申请书
2.仲裁答辩书
3.仲裁反诉书
4.仲裁复议申请书
5.申请执行书
二、劳动争议仲裁文书
1.仲裁申请书
2.答辩书
第六编 国内经济合同
一、工矿产品购销合同
1.工矿产品购销合同(1)
2.工矿产品购销合同(2)
3.工矿产品购销合同(3)
4.工矿产品购销合同(4)
5.工矿产品订货合同
6.工矿产品供应调拨合同
7.印刷品订货合同
8.水泥购销合同
9.建材订货合同
10.委托代销协议
二、农副产品购销合同
1.农副产品购销合同
2.粮食定购合同
3.棉花订购合同(1―2)
4.生猪、鲜蛋、菜牛、菜羊、家禽购销合同
5.鲜蛋购销合同
6.蔬菜订购合同
7.水果订购合同
8.柑桔购销合同
9.西瓜产销合同
10.羊角大椒干购销合同
11.烟叶订购合同
12.茶叶订购合同
三、建设工程合同
1.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
2.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1)
3.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2)
4.建筑安装工程分包合同
5.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条件
6.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协议条款
7.《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条件》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协议条款》的使用说明
8.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合同
9.建设工程征用土地合同
10.建设工程拆迁房屋合同
11.建设工程技术咨询合同
12.建设工程勘察合同
13.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
14.建设工程设计合同
15.建筑安装工程招标书
四、加工承揽合同
1.加工定作合同
2.修缮修理合同
3.承揽合同
4.汽车维修合同
5.加工承揽合同(1)
6.加工承揽合同(2)
7.加工、订货合同
五、货物运输合同
1.货物运输合同
2.航空运输合同
3.包机运输合同
4.水路运输合同
5.海上运输合同
6.包船运输合同
六、供用电合同
1.供用电合同(1)
2.供用电合同(2)
3.供用电合同(3)
七、仓储保管合同
1.仓储保管合同(1)
2.仓储保管合同(2)
八、财产租赁合同
1.建筑施工物资租赁合同
2.租赁合同
3.财产租赁合同
4.设备租赁合同
5.租船合同
6.租车合同
7.柜台租赁合同
8.租赁委托合同
九、融资租赁合同
1.融资租赁合同(1)
2.融资租赁合同(2)
3.融资租赁合同(3)
十、借款合同
1.人民币资金贷款合同
2.委托贷款委托合同
3.委托贷款借款合同
4.延期还款协议书
5.保证合同
6.抵押合同
7.流动资金借款合同
8.固定资产技术改造借款合同
9.外汇和配套人民币借款合同
10.补偿贸易借款合同
11.委托贷款合同
12.代理委托贷款协议书
13.借款合同
14.建筑企业流动资金借款合同
15.对外承包项目借款合同
16.外汇贷款借款合同
17.抵押贷款合同
18.担保借款合同
19.建设工程借款合同
20.基本建设贷款合同
21.抵押合同
22.物业股权抵押合同
23.固定资产技术改造借款合同
24.专项资金借贷合同
25.联营股本贷款合同
26.建设工程借款合同
27.流动资金外汇借贷合同
28.固定资产外汇借贷合同
29.委托资金借贷合同
30.信托资金借贷合同
31.工业企业借款申请书(代借款借据)
32.商业企业临时借款申请书(代借据)
33.零售商业借款申请书(代借据)
34.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借款合同
35.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基本建设借款合同
36.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年度借款合同
37.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更新改造措施借款合同
38.中国农业银行借款申请书
39.中国农业银行借款意向书
40.中国农业银行抵押借款协议书
41.中国农业银行抵押借款合同
42.中国农业银行担保借款协议书
43.中国农业银行担保借款合同
44.中国农业银行信用借款合同
十一、保险合同
1.财产保险合同
2.团体(个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附加意外伤害医疗保险暂行条款
3.团体(个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简介
4.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条款(个人)(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合同(个人)说明)
5.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条款
6.儿童保险条款(附:儿童保险合同说明)
7.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企业财产保险投保单
8.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企业财产保险单
9.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运输保险凭证
10.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船舶保险投保单
11.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船舶保险单
12.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机动车辆投保单
13.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机动车辆保险单
14.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建筑、安装工程保险投保单
15.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建筑、安装工程保险单
十二、农业承包合同
1.土地联产经营承包合同
2.林业承包合同
3.山林防护管理承包合同
4.果园经营管理承包合同
5.农副业经营承包合同
6.工副业经营承包合同
7.机动车辆承包合同
8.鱼塘经营承包合同
9.委托培育良种合同
10.畜牧饲养承包合同
十三、期货合同
1.美国期货交易所合约规格
(1)CBOT玉米期货、期权合约
(2)CBOT大豆期货、期权合约
(3)CBOT豆粕期货、期权合约
(4)CBOT豆油期货、期权合约
(5)CBOT小麦期货、期权合约
(6)咖啡、糖和可可交易所(CSCE)可可期货合约
(7)CSCE可可期权合约
(8)CSCE咖啡“C”期货合约
(9)CSCE11号原糖(世界级)期货合约
(10)CSCE11号原糖(世界级)期权合约
(11)CSCE世界级白糖期货合约
(12)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高级铜期货、期权合约
(13)堪萨斯市期货交易所小麦期货合约
(14)堪萨斯市期货交易(KCBT)小麦期权合约
? (15)明尼阿波利斯谷物交易所春小麦期货合约
(16)明尼阿波利斯谷物交易所(MGE)春小麦期权合约
2.上海金属交易所一号铜标准合约
3.南京石油交易所轻柴油标准合约
4.南京石油交易所汽油标准合约
5.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粮油交易合同
6.期货委托合同
十四、担保合同
1.财产抵押合同
2.担保书
3.抵押合同
4.财产抵押书
5.股权抵押书
6.定期存单抵押书
7.抵押协议书
8.抵押贷款合同
9.担保借款合同
10.反担保书
11.不可撤销反担保函
12.担保申请书
13.信用担保书
14.不可撤销担保书(非金融机构信用担保用)
15.不可撤销担保书(金融机构信用担保用)
16.不可撤销担保书
十五、房地产合同
1.房地产开发合同
2.房屋租赁合同
3.成片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
4.土地使用条件(成片开发经营项目)
5.国有土地使有权出让合同(宗地出让合同)
6.土地使用条件(宗地项目)
7.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划拨土地使用权补办出让合同)
8.外商投资企业土地使用合同(划拨土地使用权合同)
9.房产买卖合同
10.房屋租赁合同
11.商品房产购销合同
12.商品房租赁合同
十六、知识产权合同
1.注册商标使用许可合同
2.专利实施合同
3.专利实施许可合同
4.图书约稿合同
5.图书出版合同(1)
6.图书出版合同(2)
7.自费出版图书合同
8.协作出版合同
9.图书出版合同
十七、技术合同
1.技术开发合同
2.技术转让合同
3.技术咨询合同
4.技术服务合同
十八、其他合同
1.出国留学协议书(参考式样)
2.委托书(参考式样)
3.文艺巡回演出合同
4.农村邮递代办合同
5.杂志邮发合同
6.广告合同
第七编 涉外经济合同
一、国际货物贸易合同
1.中外货物买卖合同(FOB条款)
2.中外货物买卖合同(C&F或CIF条款)
3.进口合同(附:成套设备进口合同)
4.出口合同
5.国际货物贸易合同
6.商业合同
7.国际货物买卖合同
8.售购合同
9.购货合同
10.售货合同
11.民间贸易协议书
12.国际货物贸易中的招标和投标
二、国际贸易委托代理合同
1.商业代理合同
第九编 律师代书、法律服务和笔录
一、律师代书
1.协议书
2.分产契
二、法律服务
1.法律意见书
2.非诉讼调解书
3.律师声明
4.授权委托书
5.委托代理协议
6.法律咨询服务登记表
三、律师笔录
1.会见笔录
2.调查笔录
3.庭审笔录
4.阅卷笔录
附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
8.行政复议条例
9.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
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
的意见(试行)
1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1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体规定》
1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
的意见》(试行)
㈧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其防范论文答辩,大家帮忙想想老师会问什么,谢谢
1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点
1.1 全程性。经营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的各种经营项目和各个业务环节中。不论是信贷、储蓄,还是投资,不论是票据交换,还是账务处理,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风险,稍有不慎,风险就会由“造成损害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损害,甚至是严重的损害,如贷出的资金控制不好无法如期收回本息,储户挤提造成流动性风险,支付差错或收入假票、假币造成损失等。即使是库存资金,也会因为利率、汇率等的变动而造成损失。对商业银行来说,没有风险的业务是不存在的,没有风险的资产也是不存在的。
1.2 不确定性或多变性。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产生的根源与某种人为因素有关,从而决定了其经营风险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而且市场环境、企业行为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商业银行出于竟争压力,也在不断开发新的金融服务项目,这也会使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不断变化。
1.3 风险损失的突发性。商业银行经营中的许多风险因素事先往往不易把握,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严重的危害,令银行措手不及。如由于储户的提款需求具有随机性,难于事先预测,特别是自有资金较少、吸纳存款数额和储户多的银行,一且因某种原因(如小道消息误导)使得同时提出提款要求的资金需求大大超出银行正常的备用资金,就会使银行难以应付。再如信贷 客户不经银行同意将贷款用于风险很高的投机活动,贷款抵押物因火灾损失而产权所有人又未对其投保等,也会给商业银行造成突发性损害。
2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防范措施
2.1 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信贷资产在整个资产结构中占比大,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差息可能变小,但仍是收益最高的项目,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主渠道。防范信用风险要在加强贷前调查和贷前审查等事前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作好以下工作:①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利用定量方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不仅可以提高资产业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风险类别制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这样不仅可以减低信用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利润。②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如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③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尽快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④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⑤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
2.2 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2.2.1 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主要是对资金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改变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实行的“差额”管理方式,对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基层行的各项资金来源全额上存管理行的资金部门,基层行的各项资金运用由管理行进行统一配置。通过资金集中,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资金集中管理后各项资金的配置权集中到上级行,上级行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建立起完备的经济、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强化对各种风险的量化分析,注意期限结构上的配比,防范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同时实行谨慎会计原则,不断补充自有资本金,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能力。
2.2.2 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该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定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内部利率是指银行内部资金核算使用的利率。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同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
2.2.3 创新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产品。虽然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在制度、监管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但是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战略。第一,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准备。第二,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尝试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待政策放松和市场逐步完善后,推出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掉期、利率期权债券指数期权等产品。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消除全行的风险敞口,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
2.3 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2.3.1 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银行只有在建立了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稳健的营运控制文化、高级管理层以高标准的道德操守严格要求各级管理者时,操作风险管理才会最为有效。营造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
2.3.2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操作风险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提高行为人的业务素质。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第一,管理与操作的分离,即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要办业务必须经过必需的业务流程;第二,银行与客户分离,银行为方便客户,可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但客户经理不能代客户办理业务;第三,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即程序设计人员不能从事业务操作。业务处理电子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内部监督的时效性、全面性。但计算机的大范围应用尚起步阶段,熟悉计算机的人不熟悉业务,熟悉业务的人不懂计算机,这在客观上限制了计算机犯罪。但随着员工素质的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增多,由此可能引发的一些行为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3 风险处置贵在及时
3.1 建立灵敏的信息、预警系统,借助先进的装备和信息管理技术,对各个业务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建立客户档案和客户评价体系,对重要的信贷客户事前要对其能力、品格、资本、抵押品、经营情况等履行严格的核实、评估程序。款项贷出后要对其经营、资产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跟踪。与同行业的信息建立共享合作关系,互相通报相关客户的经营、资产状况的重要指标,如资产负债比例、存贷余额、客户数量、流动比率等,根据历史数据及同行的比较,确定合理的警戒线。
3.2 坚持不懈地做好风险因素的监控工作。对于影响银行资产和经营状况的各类政治、经济、社会、市场因素及其变化趋势等,进行研究和预测。对于各种异常的变化,特别是预警指标的异常变化,要及时对相关的经营风险重新予以分析评估。新的经营项目推出之前,要对其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评估,并制定配套措施。
3.3 根据银行的业务结构和经营特点,列出风险清单,确立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和重点对象,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