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答辩 » 课题过程性评估

课题过程性评估

发布时间: 2021-03-25 17:32:17

Ⅰ 怎样做好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的搜集和整理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

Ⅱ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过程性评价

课堂教学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精心的教学设计,充满激情的讲解,细致入微的课堂指导,是实现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然而,如果没有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与反馈、监督与激励,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教学评价对反馈学生表现,促进学生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又一个关键环节。

从功能上看教学评价有: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主要是收集有关学生能力和课前知识技能的可靠信息,为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提供帮助;过程性评价则是让学生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的每一步学的怎么样,及时提供矫正性反馈;而决定学生最终学科成绩的等级评定就是终结性评价,目前信息技术学科常见的终结性评价有会考、学业水平考试、等级考试等。

教学的最终效果虽然体现在终结性评价上,但保证最终效果的关键却是过程性评价,而过程性评价又完全依赖于一线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经验和理论的积累不足,如何选择有效的评价策略方法,设计符合实际的评价方案,并切实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是需要大家长期探索、研究的课题。

一、当前信息技术教学评价需要关注的问题

1、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公平性

什么是评价的公平性?为什么要强调“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如果任何评价为所有学生提供相同的机会,没有任何歧视,那它就是公平的。然而,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误区:每节课结束前几分钟都要展示几个学生的作业或作品,认为这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环节。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不具有评价的公平性。其一,为什么只评价几位同学的作品?其二,如何保证所选作品是最优秀的?通常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很难快速准确地找到真正优秀的作品,这一点在听课中我感受深刻。这就意味着,展示评价对那些没有被发现、却拥有真正优秀作品的学生是不公平的;此外,对还没有完成作品的学生也是不公平的,怎么就断定他们做不出优秀作品呢?这种不公平的评价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努力,对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伤害极大。老师应该特别重视这一点。

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越是晚交的作品越优秀,因为学生在不断完善他们的作品,教师一定要经过客观评价、深思熟虑后再推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如何才能使评价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公平公正?需要教师的付出和耐心,需要教师在课后静下心,认认真真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教师要在课后批作业,认真挑选优秀作品,在下节课上展示。

2、过程性评价要提供频繁、及时、有效的反馈

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课堂练习、作业、单元(阶段)练习。课堂练习用来理解和操练所学内容,作业是课堂的巩固反馈,单元(阶段)练习则是对一个阶段学习的巩固反馈。

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另外一些误区是:一部分课堂,教师只布置练习不反馈,长期下来学生发现做也可以,不做老师也不知道;另一部分课堂,教师虽然每次收作业,但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没有时间批改,慢慢地学生也就不再期盼教师对作业的反馈了。

Ⅲ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思考,谈谈如何对学生从事课题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

我国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相对薄弱,强调通过学生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通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获得初步的研究经验,发展一定的研究能力。

数学课题教学具有实践性,是看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数学课题学习强调的是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因此,学生必须亲身参与实践,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课题学习具有一定的探索余地和思考的空间,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的学习活动。而目前我国教育现状中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于学习方式的要求,应从以前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从“学会”到“会学”,我认为“自主、合作、探究”非常重要。一、自主学习概括的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学习者有自己明确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的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试。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要素: 1、积极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的责任。 2、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 3、期望所有的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的解决组内的冲突。 4、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分别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是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合作与交往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人的素质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历程。即使是同一学习内容,同学之间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也存在着差异。教学中如果善于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交流学习方法,并营造合作需要的宽松民主氛围,不仅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知识,情感交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到自己位置,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评点他人观点,接受他人意见;还可以使每个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延伸学习过程,促进学法在“求异”中再“求佳”。 三、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与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的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在课题学习的过程中,我提倡“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快乐的参与到课题学习当中来课题学习的开展形式是多样化的,如数学调查、数学制作与设计、数学实验、问题解决、数学探究、数学主题阅读等。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必局限于教科书上的课题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状况选择跟多的主题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当然,在体现题材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素材选择时还应关注问题的数学性,力图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的能力,进行一定的数学拓展已经成为可能。

固然,在日常教学中,已经注重了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养成,但“课题学习”更具深刻性。如果以课外活动、课内交流的方式进行课题的学习,教师在课外同样要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进度以及所遇到的困难,以对他们进行适时的指导和帮助,解决学生所遇到的一些困惑,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有关活动,从而进行课内交流;在课内交流时,教师应注意小组汇报的组织与调控,力图每个学习小组都能获得汇报的机会,同时可以要求学生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各个小组的优缺点,并在课后通过对其他小组结果的借鉴和自己小组的反思,对自己小组的课题报告进行进一步的修缮整理,从中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课题学习是初中数学四个知识领域之一,但目前仍没有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甚至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课题学习内容 的设置,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它能使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现数学的作用,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明白数学与实际问题的关系。这一内容的设置,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都是全新的、极具特色的、富有挑战性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课题学习内容的教学,有利于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与探索的机会,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的解决,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提高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只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大胆猜想、敢于质疑,就能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这也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方式。

Ⅳ 怎样通过日常教学中的观察与访谈进行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应该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观察与访谈。对他进行记录的一个材料。

Ⅳ 有关过程性评价方法及理论实施的研究进展的开题报告

相关范文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从穿着打扮看我们生活的变化——中国古今服饰文化小探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而一句“衣食住行”更是将“衣”摆在首位。可见,“衣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际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绚丽多彩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更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不同的服饰打扮还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从远古时代的人类用树叶兽皮遮羞保暖,到当今社会讲究时尚、潮流、个性的流行服饰,人类的服饰演变历程怎样?它又是怎样影响、改变人们生活与观念的?当代的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我们将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追寻我国服饰文化史,领略中华服饰文化的精髓与博大。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制订出一个可行方案,宣传服饰文化,让服饰文化引起更多当代中学生的关注,使他们对穿着打扮的追求有更高更新的认识与品味,让他们的穿着打扮展现出当代中学生动人的风采。

预期成果

体验、调查分析报告、论文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基础知识、能力,收集有关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活动

计划

任务分工:由于人数有限,所以全组全过程参与。

活动计划:

第一阶段(第3周):参加课题研究培训,开好开题会,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第4—10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搜集中国古今服饰文化的有关资料,并整理分析资料。

第三阶段(第11周):对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对穿着打扮追求与认识的问卷调查,整理分析调查数据。

第四阶段(第12—13周):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和修改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相关验收材料,完成有关结题验收的准备工作,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由这个开题报告,我们可以很显然地看出来,做这项研究时我们的选题是来源于中学历史课本的。这说明在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时,我们应该时刻想到研究性学习。看一看自己所上的内容是否能为成为研究性学习所研究的选题。《从穿着打扮看我们生活的变化

——中国古今服饰文化小探》这个开题报告,在课题背景中就提出了“人类的服饰演变历程怎样?它又是怎样影响、改变人们生活与观念的?当代的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这样就很好地将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和当今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观点联系起来了。很好地解决了将课本知识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这个研究选题变得更有意义。

从学科教学中我们找到了开题的素材,然后我们怎么将学科教学深化呢?这个任务就要交给研究性学习来完成了。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会取得什么预期效果呢?进行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在上述选题中我们可以采取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等。然后再根据这些研究方法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一步步地完成研究性学习的证题和结题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历史教师外,其他各个科目尤其是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相关教师都可以做为该研究选题的指导教师。这样就使得原本让一个历史老师花很多时间和心血想深化研究的历史问题,变成了一项计划周密、步骤严谨的集体活动。很多原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里都迎刃而解了。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来,研究性学习和各学科教学不可分离和不可割裂的,它们是一个整体,有很好的互补性,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相得益彰。

那如何将各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有意互补呢?我认为应该重点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一.人员配置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涉及范围广,融合程度高的学科,首先要设置一个专家组来保证其师资的质量。这个专家组应该由各个科目的科组长和任教该年级的备课组长担任。这样一个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队伍可以保证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有相应的专家做指导。其次全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是研究性学习教师组的成员。除了师资以外还要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才行。所以学校各行政领导要对研究性学习予以高度重视。在各个场合做好宣传和发动工作。还可以担任研究性学习的名誉专家等。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成员要广,宣传的力度要大,毕竟新事物要被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二.师资培训问题

专家组的老师要定期对普通教师进行培训,让其在各具体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要联系到研究性学习,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具体学科教学,把具体学科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提供给研究性学习做开题参考

三.合作与交流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是通过学科教学发现问题然后将问题提出来,让研究性学习去研究达到

进一步深化,但是大多数时候是我们提出一个研究问题,该问题涉及到很多学科要求各科老师互相合作配合一起为研究性学习服务。这个时候各学科的老师一定要通力合作取长补短,通过互相交流和学习达到共同提高。

· 学习总结报告 ·学习工作报告 ·公司学习报告 ·交流学习报告 ·出差学习报告

四.评价问题

新课程改革要求强化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而弱化其甄别功能。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我们要组织专家组进行集体评价。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对指导老师和学生进行评价。把一些优秀的成果推荐到相关的杂志,专刊上发表。对于发表的成果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的学科,虽然某些学校在该课程开设之前已经进行过类似的探索和研究,但是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还是第一次被列出来。对于它的探讨和研究正始兴未艾,如何使研究性学习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如何将科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这些都是我们在前行的路途中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其他资料:

http://zgpwgsd.blog.163.com/blog/static/93819814200892455316128/

http://www.nhyz.org/ccmphy/yjxxx/802.htm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17/35989/archives/2008/918338.shtml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Ⅵ 如何在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过程性评价

评价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机制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自上而下的素质教育评估检查体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及教学工作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快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评价的背景
相信不少信息技术教师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所任教班中有这样两位学生要参加信息技术课程考试,一位已有多年计算机使用操作的经历,家用电脑已换过两次,装机、修机小有名气;另一位则是临阵磨枪,操作键盘“二指禅”,属“启蒙教育”,其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相比是泾渭分明的。可经半个月的考前复习后,笔试成绩上,后者考了80多分,“良好”,而前者仅仅“及格”。评价的结果显然不公平,原因是评价的方式方法不科学。
1、传统学习评价的局限性
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学习评价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一是评价目标狭窄,只以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技能为主,将“笔试+作品+上机操作”作为期末考试的学业成绩,忽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忽视对学生在信息技术上的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以及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评价;二是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三是评价主体固定,单一地由教师评价学生,没有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评价学生,往往以偏概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四是评价作用有限,只用学习成绩衡量学生,进行选拔或淘汰,不能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后的反思,不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能通过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信息技术的教学。
2、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它关注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通过评定形成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强调,应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全面了解学生的教学学习状况,以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强调既要关注学生教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强调评价的内容更多地指向有价值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过程[2]。
二、过程性评价的原则
学生评价的实质在于改变以分数为唯一价值尺度评价的弊端,改变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和绝对化的偏向,强调学生评价标准既能体现大多数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使每个不同学生都能充分发展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求。在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评价时应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并把它们综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去影响每一个学生,促其全面健康地发展。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在实施过程性评价过程中,本人认为必须遵从以下原则:
1、有效性原则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每一个学生个性差异都很大、能力水平也不一样的学生群体,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的简单使用》这一章内容前,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结果发现,有的同学在小学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并且已经能够熟练掌握PowerPoint的简单使用和制作的方法了,而又有些同学则从来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就不能千篇一律,必须切合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状态及发展的可能性。教学方式既为学生接受又使他们觉得有兴趣,能激发学生表现自己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2、发展性原则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对于设备要求的特殊性,所以相对于其它的学科课程,学生的基础差异更大。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我们就可以用“了解、掌握和熟练操作”程度为标准,评价学习者个体的发展水平。对有的学生,虽然只能每分钟打20来个字或勉强可以盲打,但相对他本身的基础,我们就可以评价为“优”;有的学生能对文档的内容进行基本的修饰,虽然不熟练,布局也不一定很美观,但相对于他个人来说,我们也可给个“优”。只要他有所进步,就值得表扬。不求最好,只求更好。若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只看最终的结果,不分青红皂白就打个分数草草了事,显然会打击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被评价者的实际情况,着眼点应放在被评价者的未来,其目的都是为了更有利于被评价者的后继发展,能激励其终生学习。
3、多元性原则
学生评价的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人才,还要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是对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新的课程标准中,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独特性,更加需要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因此,在信息技术学科的作业、课堂表现、参与合作等活动中渗透对学生进行多元性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4、可行性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应是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能达到的,且每一项评价指标应具体、明确、简明、扼要,易为学生理解,便于教师掌握,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避免繁琐化和形式化;同时也应注意初一、初二学生的循序渐进,把握近期水平,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5、等级制原则
百分制的精确量化与统计,对学生心理负担影响太大,束缚了教师全面育人的积极性。运用模糊控制论原理,采用等级制,淡化不正常的分数竞争,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有许多不好量化的项目,因此,考核成绩的评价可用优秀、良好、合格与加倍努力4个等级来量化。但考核的评定必须要注意从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方面考虑,并注重平时作业、竞赛、展示和成长记录等相结合。
三、过程性评价的具体实施方案
与其他学科相比,初中信息技术课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纸上谈兵意义不大。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强调原理方法与技能操作要相互渗透,学习过程注重理解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培养的人材应具备原理知识、操作技能、德育修养、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特点。仅在教学结束后通过测验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显然难以适应信息技术教与学的需要。那么我们在信息技术学科上应该使用怎样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评价方式如何实施呢?以下是本人的一些见解与经验:
(一)建立学生个人博客评价
新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传统上许多教师喜欢采用成长记录袋来反映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发展过程,但作为信息技术教学,正面临着互联网飞快发展的新挑战。纸质的成长记录袋已经无法适应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学科的要求,而博客(blog)文化的出现与兴起,已经逐渐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甚至是教育的理念。当今不少学生都拥有个人Q空间,而且不少空间的版面和内容都相当精美和丰富,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博客作为学生学习情况的电子档案,由此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让它作为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协作、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的汇报、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资源收集整理,学生社团的兴趣爱好活动的合作空间。这种方式可以让教师和家长更容易了解和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
1、学生注册的分类
首先,学校可在相关博客网站中进行注册,然后按其入学时间和班级分别注册,例如,初一1班就可按其入学时间定为2007级1班,初二1班就是2006级1班,依此类推,每一届新生都可以选择到相应班级注册,避免了网上学生分类的尴尬,也方便了日后对学生的综合考评。
2、日志的分类
既可以在整个博客中将日志分为几个大类,如作业提交、学习日志、网文摘录、个性收藏等栏目,也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中设立专题来管理自己的博客。
3、日志的发布
学生在博客中可以自由上传或添加博客日志,如作业、学习心得、文摘、甚至是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等等,这些都可以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于问题的想法与思路、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得教师可以更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4、个性化的即时评价
从评价群体来看,评价者可以是教师、家长、同学,甚至是不知名的网友,大家可以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互相交流、相互探讨,与别人分享自已的思想。因此,博客可以有效地鼓励更多学生的参与,促进了学习的有效性。
5、评价的标准
每到期末,教师便可对学生的博客进行评价,评选出点击率最高的“十佳博客”,以鼓励更多的学生通过博客能够更好地阅读、批判性地思考和积极主动的写作。
附表:学生博客评价表: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评价类别

评价形式

所占分数

自评

互评

师评

整体版面

博客布局能突出本身特点,有创造性,版面设计有新意。

7%

博客内容分类合理,方便他人查找和使用。

5%

博客内容

有若干数量能充分反映所选择专题的日志,介绍全面,图文并茂。

25%

有知识产权意识,摘录和引用能注明出处,无错别字。

4%

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或观点,能写出自己的收获或感想。

7%

对信息技术作品考查有进行整理展示。

5%

撰写反映整个利用博客进行学习过程的小文章

5%

资源收集

网上专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

7%

从互联网上下载与信息技术最新发展有关的文章,创建与信息技术发展相关的栏目

5%

问题讨论

有提出专题,组织与参与有效的讨论

10%

老师要求

按时按量按质完成

10%

特色

在学习应用和个性化发展等方面已形成一定的特色,博客知名度较高。

10%

加分

访问量(根据计数器)每50次得1分。

合计得分

博客能够承载教师的意图,它像纸一样有用。通过记录、阅读与互评博客日志,我们能够从这种反思活动中获得很多。因此,将博客当作一种学习的工具,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从中大有收获。

Ⅶ 怎样将个人课题的过程性资料转换成成果

一、课题资料的内容
课题资料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全部资料,是科研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实地记载了一个课题从策划、立项、研究到最后结题的全过程。它不仅是课题成果的佐证材料,课题验收的重要依据,更是开展科研工作的保证。从目前中小学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的基本情况看,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六方面资料:1.
基础性资料:此类资料涉及课题研究的前期调查、假设、课题论证、最终选定等,是反映课题研究基本情况的资料。2.
计划性资料:此类资料涉及课题研究的整体设计与部署,是整个课题实施的蓝图,对课题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包括课题研究各阶段所形成的各类计划方案,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主要设想和调整等方面的内容。3.
过程性资料:它是课题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资料,也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关键性资料。这些资料比较繁杂,重在随时随地地搜集、积累与整理,特别要注意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数据与资料。4.
专题性资料:专题性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中,围绕一些事关整个课题运作而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所形成的资料,它对课题的延伸、拓展与深化具有重要的意义。5.
效果性资料:效果性资料主要是对课题实施的阶段性、终结性评估时得到相应的资料,这是形成最终成果的主要资料。6.
成果性资料:或者叫总结性资料,涉及课题实施的各个阶段与课题研究结束的各类总结,对课题终端成果的形成具有直接意义。
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的占有量及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决定了课题研究成果的质量。因此,全面的收集、整理和保存课题研究资料,是课题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首先,要明确课题资料的分类方法,按类别进行收集、整理、保持。
在进行课题研究时,收集资料要有目的性,寻找自己最需要的内容,整理资料要耐心细致,把收集到的资料放在相应的类别中,按日期作好顺序编号。最好准备个笔记本,先把类别写出来,然后把手中已有的资料,按类别编写在相应的目录下面,以后每增加一份资料,就在相应的内容上补充写明白。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装在专门的档案盒中,在盒盖上写出标记名称,每个档案盒中做一个小目录,这样打开盒盖就知道里边都装了哪些内容。没有档案盒也不要紧,可以把资料分好类放在不同的纸袋里,简易的方便袋里也行,方法是相同的。当你明白了上面的内容之后,你就懂得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就知道该怎样去做了。
在所有的资料中,有些是现成的资料,如实验方案、立项报告、审批表、实验课教案、学生有关作业、学科研究课活动记录、参加学术会议及收获、学生比赛获奖情况等。大部分资料是要自己按要求书写的。写的时候要按照课题研究所需要的内容去补充,自己不会写或写不好的方面,也可以到网络上面去查找,但一定要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使内容完整,符合实际,切实可行。
其次,课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贵在坚持。
课题研究一般都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研究阶段和结题验收阶段,一般情况下要进行三年时间,有时还要更长时间才能结题。这样时间一长,刚开始的热情就会减弱,就会产生惰性:反正没来验收,“赶趟”,等到时候再收集、整理也不迟。这样一来,等到验收的时候,就会手忙脚乱,缺东少西。所以,日常坚持是很重要的。其实,收集资料的过程同时也是整理资料的过程。在学校工作中,每学期初都要写一份工作计划,每学期期末都要写一份工作总结。课题研究的计划和总结与日常教学相比,内容可长可短,也不必写的太拔高,不需要写太多表扬自己的话。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写清楚这学期自己计划完成几件事,大约在什么时间完成,以什么方式完成,到期末时对照一下,完成了多少,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没有完成的部分分析一下原因,可以考虑转到下一学期继续执行,还是取消这个计划,重新考虑新的计划。这样一想,你就会很轻松、很愉快。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做着教学研究的工作。我们可以把每个学期所做的具体的工作,都用一定的文字记录下来,归类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如日常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教导处安排的各类教学活动、学生作业、试卷及卷面分析等。这样,我们的研究就可以变得内容充实,变得科学严谨。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就会信心百倍。在课题验收之前,我们再把手中资料整理一遍,做一个详细的目录以便检查,自己也可以查漏补缺,使课题顺利结题。
最后,结合我们教师的实际做法,谈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在你的身边最好准备三个本:
第一个本是教研活动记录本。把每一次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都记录清楚,把要解决的问题依次列出来,然后逐步解决,把解决方案和结果形成文字资料保存。
第二个本是听课笔记本。记录自己在本校和校外所听到的所有同学科的各种课题、课型,包括所发的教学简案、所做的课件模式等。这些是自己日常教学的参考资料。每次听完课后,最好都能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进行个案修补,把优点进来,不足进行修订。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种喜欢记录自己教学思想的好习惯。到自己讲课时,你的手中就会拥有很多资料。在选择课题、课型、设计教学过程时就会得心应手。
第三个本是教学摘录、心得体会本。我们做教师的,每天都会看一些教学参考资料,里边也会有很多精彩的片段,我们把它摘录下来,经常翻阅。每看一遍就会有新的感悟、新的体会,也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更会产生和激荡出一种新的思想。把这些鲜活、生动的资料记录下来,等到我们日后写论文的时候,写教学反思、经验材料的时候,或者参加教学竞赛的时候,就会用到。这样,我们的教学也会不断进步,日益成熟。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